每個人小時候應該都玩過肥皂泡泡,尤其在陽光底下,泡泡弧形表面映照出的七彩虹光很引人著迷。吹泡泡並非現代人專利,這類主題常出現在18世紀畫作中,然而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荷蘭風俗畫。
法國畫家夏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1699-1779)向來以靜物畫和風俗畫廣為人知。1733年左右,靜物畫之外,他開始另闢主題,轉向風俗畫的創作。《肥皂泡泡》(Soap Bubbles,1733-34)便是其一。
印象派祖師爺-馬奈在1867年的拍賣會上曾見過這幅《肥皂泡泡》,跟著也創作了《男孩吹泡泡》(Boy Blowing Smoke Bubbles,1867-69)。夏丹不只影響了馬奈,其靜物畫中簡單純粹的幾何形體也可能啟發了塞尚的一系列靜物畫,另外野獸派大師馬諦斯也是他的愛戴者之一。
#夏丹Chardin
#夏天正好玩吹泡泡
#大家的童年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塞尚幾何」的推薦目錄: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沃沃美學wòwò Aesthetics - 塞尚:「自然的一切,皆可由圓形 ... 的評價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塞尚幾何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塞尚幾何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塞尚幾何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評價
- 關於塞尚幾何 在 保羅⊛塞尚《埃斯泰克的海灣The Bay of Marseille》#shorts ... 的評價
塞尚幾何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上)
◎小編陳尚季賞析
1.海子的詩歌畫像
海子的詩歌畫面裡,大致上可看到麥地、鄉土、愛情,以及長詩。
麥地、麥子在他詩中的意象,金松林說:「麥子是這個農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們生命中關於麥子的痛苦,在他進入詩歌後便成為折射我們所有生命情感的黃金之光。成為貧窮者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寫實。這一富含生殖力的植物,既是生命力的象徵,也是生存苦難的見證。」可以知道出生鄉村的海子,「麥」對於他來說就是生命的填充物。
「麥子、村莊、土地,是海子三個重要的元素。麥子,是詩人賴以延續生命的麥子。村莊,是詩人居住的村莊。土地則是生養詩人的土地。他們以濃郁、本真的鄉土氣息溫暖著詩人孤獨、流浪的內心,是詩人對中國鄉土最本質的把握,但他們又不是以單純的物質出現在海子的詩篇裡,他們蘊藏的是農耕背景下,一切貧窮崇高的生存者理想的追求,生命的喟嘆,生活的艱辛,甚至是人類生命存在的秘密。在這一觀點上,海子詩歌正是在這一層面上逼近中國鄉土的美麗與悲涼。」由麥子的意象,我們可以看見一種詩人的鄉愁、理想精神的嚮往和應許之地。結合鄉村的意象,進一步可以看見海子對於現實的一種抵抗。
海德格說過:「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惟通過返鄉,故鄉才能作為達乎本源的國度而得到準備。」返鄉,對海子而言,不只是回到安慶城外的家,回到那片種植穀物小麥的原野,而是回到精神的故土。家鄉的一切,猶如一個樂園,使詩人得以對抗外在現實世界的殘破不堪。
在海子《詩學:一份提綱》裡他說:「在這一首詩《土地》裡,我要說的是,由於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去找一個替代品——那就是慾望,膚淺的慾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慾望來代替和指稱,可見我們已經失去多少東西。」喪失土地與家園其實和喪失靈魂是一體兩面的,土地的悲劇,所折射出的就是現代社會裡人們痛失精神家園,無可依傍的悲劇。所以海子的家鄉意象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抵抗,或許某種角度上也是一股家鄉的殘影,失樂園的緬懷。
海子的長詩,金松林看海子在《詩學:一份提綱》中提到。他說:「以生命類型的角度將詩歌分為「母體」與「父體」。前者以母為本,追求愛與美的結合,無視藝術造型的力量。因此,它把形式、裝飾和心情作為詩歌創作的目的,將詩歌變成一種柔美的抒情。在海子看來,這樣的藝術儘管並不複雜與深刻,並不缺乏可能性,但缺乏完整性,缺乏紀念碑的力量。後者以父為本,這樣的藝術儘管顯得笨拙、粗糙、滯重,卻蘊含著巨大的造型力,能夠創造出神殿般的壯麗人格。」由此可知,海子創作長詩的動機是想追逐更加有力量,足以撼動人類精神的大詩。
《斷頭篇》是海子詩歌全面轉向的標誌,在代後記《動作》一開篇,海子就這樣寫道:「如果說我以前寫的是她,人類之母,詩經中的伊人,一種北方的土地和水,寂靜的勞作,那麼現在我要寫他,人類之父,我要寫楚辭裡的東皇太一,甚至是奧義書裡的大梵。」
海子的好友駱一禾曾評論海子的長詩。他說:「海子生前真正感奮的軸心是從浪漫主義詩人自傳和激情的因素直取梵谷、尼采、荷爾德林的境地而突入背景詩歌-——史詩,並且在這種詩歌取向上,他是獨自挺進,不但充滿危險而且潛伏毀滅性的道路,這樣的詩歌理想是猛進且孤獨的。」在一禾看來,海子的大詩創作是以西方古代史詩為背景而逐向《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式的東方古代史詩背景轉換,印度大詩不同於西方史詩系統性的統攝,而更多百科全書式的繁複總合與不斷豐富,但他同時也保留了西方史詩的構造與創造力。
海子創作大詩的原因,是因為他決定在更高的層面展開生命與詩歌的較量。他不再朝向傳統中苦苦尋索,而是背轉身來,以悲天憫人的火熱心腸關注著人類的當下生存和終極命運。有感於當下科學化、制式化的社會,人類的靈性之光逐漸黯淡,而海子想做一位「沙漠的引路人」,為了拯救迷途的人類,寧可孤獨地行走於道上。他已經意識到,悲劇性的抗爭和抒情,本身就是人類的存在最為壯美的詩篇。金松林:「海子的理想,即是為貧瘠時代的靈魂重新找到神性的根基。」
2.海子的語言觀
Hans-Georg Gadamer說:「語言是我們在世存在的基本活動模式。」意味著語言與生存間的不可切割。何謂語言,海德格對於語言本質的探究,他說,「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語言,既還原語言自身的物性,同時又將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人的生存,徹底完成從觀念化的理性語言像靈性化的生存語言的詩意轉換。」海子受到海德格這「生存論語言觀」影像甚深,在詩中也對於語言與存在做了自我的辯論。
《語言與井》是海子一首對於語言本質的辯證。語言和井,語言與井在此不只是兩個概念,也是兩個並排的事物。而語言與井的關聯為何,金認為,語言與井都是生存之必須,生存需要水(井)的庇護,好比語言,只要每天說話或是思考,必觸及語言,就像是生活在語言的家中。
再者,井是一口幽暗,如同語言,我們其實沒有真正進入與看見語言的本質,我們只是使用它,本真的語言總是像井一樣有部分的遮蔽。井水的自然湧現,如同語言的自由敞開與湧現。用海德格的話說,語言言說。不是人在言說,而是語言在言說,人說話,只是由於他應合於語言。這樣的解釋,再現了語言的物性,同時也喻示了語言與生存的密切關係。
語言與井 ◎#海子
語言的本身
像母親
總有話說,在河畔
在經驗之河的兩岸
在現像之河的兩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水落在遠方
語言的本身,意味著是站在語言的角度去對語言進行思考,所採取的是以物觀物。這樣的本體論的方式去思及語言,「語言本身就是語言」而不是其他東西。
像母親,母親先於我們存在,如同語言,而我們只是學習著「語言」的表達。
但真正的語言,我們無法本真地去說。
所以與母親所說的本真的語言相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其實是經驗上的語言。這兩種語言有明顯的界線,前者是本質的、純粹的,後者是經驗的、現象的。詩中,在河畔、在經驗之河的兩岸、在現象之河的兩岸,都表示著難以跨越的邊界。雖然我們說話,但我們卻永遠無法觸及語言的本質。(就像我們也永遠不知道山是什麼,我們所知道的山也是經驗上的。)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作為自然界敞開的景色,他即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它的靜默絕非無聲,僅是在無聲中保持的是聲響的不動,不動的本身也不是真正寧靜,不動彷彿只是寧靜的背面。一朵花朵的綻放與凋謝,都可以是自己的世界裡語言的表達,也象徵了語言的另一特質,作為寂靜之音說話,不說卻說得更多。
省略掉形容詞後,「花朵像妻子」。若說語言就是一種事物,它就像樹木與青草一樣在大地自然的生長。海子透過這個比喻,維護了語言的物性,更將其帶入人的生存面。「柔美的」形容詞,緘默、無聲地說出了語言,表現出語言的敞開性。富有詩意的比喻,將語言的本質表達出來。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海子在詩中,運用了兩次傾聽,目的在於強調詩人在面對語言時應保持的狀態,即在順從語言的聽中,跟從被聽來道說。「受難之水」,是對語言的暗喻,意味著道說的語言並非隨時現身,在特定狀態中才能顯現,大地上的心靈並非隨時在道說。
「水落在遠方」
這單獨隔開的詩行,進一步強調聽者通達語言的艱辛。遠方與聽者拉開了距離。為了通達語言,傾聽與領會語言的道說,金松林認為海子奔行在去遠方的途中。這條道路既是通向語言的道路,同時也是人歸屬於存在之真理的道路。海德格說:「語言,它是存在之真理的家。」
在海德格的啟發下,海子擺脫了長期禁錮的流俗語言觀,將語言上升到存在層面,將語言本身與生存連結在一起。金松林又談到,梅洛龐帝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人之所以將語言視為表象工具,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語言的雙重性質。語言具有散文性,同時也具有詩意。前者對應的是被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是透明的,它的詞語與詞語之間有著對應關係。後者對應的是能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在傳遞含意的同時,又創造新的含意。於是詩人便是在語言的不透明性中,建構出自己生存的應許之地,使我們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真摯流瀉而出。
80年代,中國國內掀起了「存在主義」熱潮。眾西方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如尼采、薩特、海德格等等著作譯介進來。薩特有句名言:「存在先於本質」這就意味著,本質是以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的,人是透過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本質。海子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逐步建立自己的「本體論生命詩學。」
「生存」是海子整個詩學的主旨。所謂「生存」,它是人的生命展開的狀態。「生存」與「實存」,實存「經驗地」存在於此,而生存卻僅僅作為「自由」而存在。前者在俗世中,是一種當下的生活狀態,而後者則突破日常世界的界限而趨向更高的境界。實存是有限的,生存是無限的。
金松林引用雅斯貝爾斯的話,雅斯貝爾斯認為,「生與死是實存的界限,它扶搖於時間之流的暫時存在,而生存則在跟無限的契接中超越了世俗的時間。」生存作為自由而存在朝向超越,即是「生存最終總是走向超越存在」,對生存而言,「超越存在」是它可以在其中停靠的他者。生存與超越存在的關聯在於,「超越存在」是生存的超越活動,是在世生命的自由展現。
人的本質就在於,他總是懷著無限的溫情默默望著虛靈之際。金松林再提到幻象之於海子。海子的詩學中,「幻象」是比「生存」更高的維度。類似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超越存在。即是追求「此時此刻最為美好的經驗生存」。甚至連超拔於實存之上的生存都是經驗的,唯有幻象才能「提高生存的深度與生存的深刻」,雖然它「並不提高生活中的真實與真理」,但是它以無限逼近那些「偉大而徹底的直觀」。
金松林談到《觀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海德格將詩、思和語言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存在在思想中達乎語言。語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在語言的寓所中。思想者和作詩者乃是這個寓所的看護人。只要這些看護者通過他們的道說把存在之敞開狀態帶向語言並且保持在語言中,則它們的看護就是對存在之敞開狀態的完成。」金認為海子後期的詩作,不再注重意象、象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甚至放棄了語言的創化功能,但是他通過對生命的高揚以及對詩的本體的追求,最終還是切入了語言的本質。因此,他們是純粹之詩,是澄明之詩,是關於語言的真詩。
3.海子的詩學觀與詩意的組構方式
實體、元素與主體是海子文論最核心的問題。在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一書中,他提到對實體的指涉,用來指涉和描述詩歌的動機、詩歌的特質、詩歌是什麼等問題。海子在此書中對於時體有兩個舉例,一個是塞尚的畫,一個是對自己長詩《河流》所做的意象之解讀。
塞尚的畫裡可以看見一種能帶給世界「質量」與「體積」的力量,海子將其稱為「實體」的力量。塞尚的畫中結實突出的幾何結構,厚重沉穩,色彩平鋪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都強化了物體的概念,對物體的高度凝視為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建立信心。臧棣對海子的判斷從另一方面證明這一點,海子的內心太脆弱,我想它在長詩中過多的借用力的修辭與意象,都和它已意識到並試圖彌補它的脆弱有關。
第二個例證是對於《河流》一詩的自釋。對於「土地」與「河流」,海子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宏大事物的傾心:我希望能找到對體地與河流—這些巨大物質實體的觸摸方式。」通過以上二例,能夠初步判斷海子的「實體」即是能藉由質量與體積給予人力量的樸素物質,其中,海子特別看重土地與河流這樣體積龐大,且具有源頭意義的實體:
詩應是一種主體與實體間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詩應是實體強烈的呼喚和一種微微顫抖。
實體就是主體,是謂語誕生前的主體狀態,是主體的沉默的核心。
由此海子自己對於主體與實體的解釋之後,可以發現「實體就是主體」的表述顯現出黑格爾的觀念對於海子的影響,將實體帶向哲學的思考維度裡。然而無論是從黑格爾還是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觀出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西方重要的哲學論點,如何給予海子的論述以邏輯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海子論述的出發點。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海德格 #語言
塞尚幾何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馬諦斯剪紙藝術】
馬諦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因運用鮮麗色彩與流暢洗鍊繪畫技法聞名於世。他是畫家、版畫家和雕塑家,作品以繪畫為大宗,並與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同被公認為定義二十世紀初視覺藝術革命性發展的藝術家。
直到如今,雖常常跟野獸派畫上等號,但實際上野獸派運動僅維持數年便告終。若從1905年野獸派正式登場昭告世人的秋季沙龍(Salon d'Automne)算起,也不過兩年光景。對多數藝術家來說,野獸派只是一個過渡學習階段。
1908年時,由於人們對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關於自然秩序和穩定結構的主張愈形重視,導致野獸派奔放的情感表現看起來熱情過度動盪不安,反之,被塞尚、野獸派和非洲原始藝術刺激出來的立體派邏輯分析反而顯得更〝塞尚〞。於是野獸派畫家先後陸續散去,尋求出路。
〝跳槽〞到不同風格的原野獸派成員中,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算是比較早落跑的一位,他與畢卡索聯手發展立體主義,1908年畫下的《艾斯塔克的房子》(Houses at l'Estaque)甚至是為立體派定名之作;儘管始終被畢卡索的光芒掩蓋,兩人合作關係到一戰爆發隨即了結。德漢(André Derain,1880-1954)在受到立體主義短暫嘲諷後,回到新古典主義之路並受到歡迎。
至於馬諦斯則獨自追尋個人道路,持續前行,在自我情感和所描繪的世界之間取得精妙平衡。
=======================
馬諦斯一生創作風格數度轉變,也融合眾多當代藝術特色而發展。他最初接受古典學院訓練,再受到印象派馬奈等人啟發使用明亮色彩;因席涅克(Paul Signac,1863- 1935)點描法與崇拜塞尚而投注分析色彩、形式與構圖的作用,簡化物體細節;接續梵谷、高更等表現性強烈的用色衝擊,更促成高度裝飾性藝術。
但終其一生,他的基本目標始終不變:『發現事物本質,並創造一種充滿平衡、純淨和寧靜的藝術形式』。
藝術成就並非一日可幾,1906年之後約莫十年間,馬諦斯陸續創作出許多優秀作品,具備嚴謹風格,強調平面化形式和裝飾圖案。1917年,搬到法國南部尼斯,1920年代洋溢異國風的女性肖像,畫面中充滿光線、鮮豔色彩和大量裝飾圖案,質樸華麗又輕鬆的風格受到好評。1930年之後,他採用了更大膽的簡化形式。
至此,他將塞尚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為自己闢出康莊大道,開創現代藝術精彩面貌。
=======================
然而不像死對頭-短小精悍的畢卡索幾乎終生頭好壯壯,馬諦斯於1941年曾因十二指腸癌接受兩次痛苦手術,當時他已高齡72歲。這般重大手術對多數人來說都是元氣大傷,何況年屆七旬如他。術後雖撿回一命,但傷口組織壞死導致他腹部肌肉不足,再也無法站立,從此只能藉由輪椅代步。
與病魔角力獲得險勝的馬諦斯,血液裡依舊流淌著藝術創作的豐沛因子,無法站立揮灑顏料,那就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繪製小型作品。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受盡病痛折磨,虛弱到只能長期臥床,他也未曾停止。
術後受限於生理條件,馬諦斯只能改變工作形式,轉向從事剪貼藝術,剪刀和色紙成為他此時最親近的工具和媒材。
他使用剪刀將彩色紙張剪成各種形狀和尺寸,接著組合出生動活潑的各式構圖,可說是一種嶄新藝術媒介。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他長期探索線條、形式和色彩完美平衡的最終產物。
剪紙作品的創作過程被他稱為〝以剪刀繪畫〞和〝直接裁剪色彩〞,也符合其〝簡化形式〞與〝平面裝飾性〞的重要藝術特質。意即透過非傳統的工具→剪刀,將顏料和紙張轉變成一個由植物,動物,人物和各類形狀組成的花花世界。
=======================
馬諦斯如何進行剪紙作品?老先生已經疾病纏身且行動不便,工作室助理當然得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助理使用水粉顏料(gouache)在紙上著色。
馬諦斯從巴黎和尼斯購買了多色顏料,助理會從大捲紙筒裁剪紙張,將水粉顏料塗在紙上等待乾燥。近看這些剪貼作品會發現,有些紙張上的顏料塗抹得較稠密,有些筆觸則較為明顯。
然後,馬蒂斯會將各樣色紙放在地板,剪下形狀,再將它們排列成構圖。
如果是尺寸較小的作品,藝術家會直接使用圖釘在板子上排列。若是尺幅較大,他會指示助理將紙片釘在工作室的牆上。整個構圖確定之後,再由專業人員永久固定。裁剪時多數使用大剪刀進行,不過仔細檢查作品中大小不同的紙片,便能發現他肯定使用了各種尺寸的剪刀。
彩色紙片可能是用別針或圖釘固定。尤其製作大型作品時,助理會按照藝術家的指示,將切割好的紙片釘在牆上,進行多次拆卸調整。有些圖形邊緣的針孔便記錄了這些在創作過程中,被重新定位和安裝的痕跡。
=======================
追溯起來,馬諦斯的剪紙藝術並非到晚年才突然從天而降,依照他自己的說法,多年前便已開始默默發展→暗自留一手才能嚇嚇〝好朋友〞畢卡索啊~
早在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為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所作舞碼《夜鶯之歌》(Le Chant du Rossignol,1920年首演)中,他就以剪紙設計了舞台布景。
接著1930年代初期,馬諦斯接受重要的美國贊助者阿爾伯特,巴恩斯博士(Albert Barnes,1872-1951)委託,為其大宅製作壁畫《舞蹈》(Dance)→靈感源自1910年為俄羅斯慈善家兼收藏家謝爾蓋・舒金(Sergei Shchukin,1854-1936)所繪製的《舞蹈》(Dance)。
《舞蹈》壁畫突出女性身影在抽象幾何背景下,簡潔純粹卻極具動感的特質。再者馬諦斯選擇壁畫也是為了突顯作品紀念性意義。此般畫作結合建築物的形式,讓他朝向實現夢想邁出了一大步,後來1948-51年的汶斯小教堂(Chapel of the Rosary)室內裝飾設計則為其圓夢之作。
=======================
身為現代藝術領頭人物,馬蒂斯的創造力源源不絕,剪貼藝術曾擴展到書籍插圖領域,比如1947年出版的《爵士樂》(Jazz)小書。書中共包含20幅作品,主題以馬戲團和戲劇為主,命名為《爵士樂》的原因很可能是來自這本小書高度實驗性的即興創作特質。
繼反應熱烈的《爵士樂》之後,馬諦斯剪紙藝術越臻成熟並穩步增長,終究創造出大如壁畫之作,例如1946年的《天空的大洋洲》和《海洋的大洋洲》是他最初大型剪紙作品。畫面中布滿各式魚類和海洋植物,很可能反映了藝術家進行手術之前,仍能自由活動時,前往大溪地的旅遊經驗。靜觀畫面時,似乎自己也會跟著一頭栽進大溪地明媚風光,怡然優游於大洋洲的碧海晴空之中。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Large Decoration with Masks,1953)則為所有剪紙作品中,尺寸規模最大型者。這幅作品最初被認為是用來研究陶瓷壁畫之用,大器壯觀,結構對稱,具備建築物的規模比例。兩側柱子將每4列一組的花結包圍,在近10公尺的廣闊區域上形成了網格狀。
《有面具的大型裝飾》看來雖是相對靜態,但透過生動色彩分布增添大量活潑動勢感。明亮蓬勃色調與白色背景相映襯,流溢於整個表面,使得觀者雙眼在充滿平靜有序和動態能量的對比效果中來回移動,進而感受高度感官歡愉。
這,也是馬諦斯一生創作宗旨:既活潑又和諧,豐富多彩且牽引人心的表現形式。
=======================
先不管民俗傳統,剪紙在藝術創作上是一種新媒材,至少在西方藝術史中,尚無人如此應用。這些追求色彩與形式高度平衡的藝術表現形式,已經不再是單純繪畫,而是種直覺雕塑。
老先生曾說,剪紙藝術讓他在作品中尋得自我,與作品融合成一體,就像裁出一隻小鸚鵡時,自己隨之變成小鸚鵡般。這也是最索性乾脆的自我表達方式。當他過濾了複雜外在,裁出物體的純粹本質時,即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平衡和精確性。
即使承受肉體衰敗老去,依舊無所畏懼,創作不輟,徹底實踐現代藝術多元開放特質。馬諦斯在晚年藉著剪紙實踐了終生藝術關鍵思想與邏輯,因為造型極為單純,更加磨練他的裝飾才能,同時實踐〝以最簡約造型激發人類最豐沛情感〞的主張;尤其絢麗色彩效果,對年輕藝術家具有重要啟發與意義。
欣賞這些看似童趣,實則融匯大師藝術思路的精彩作品,再對照他當時的健康狀況和工作方式,你真的不得不由衷佩服,更深切感動於藝術之美好。
=======================
下回若有機會見到剪紙作品本倫,尤其是大型作品時,不妨仔細觀察,找找色紙上的顏料筆觸和邊緣針孔。然後還可以想像一下自己萬般榮幸地充當大師助手,被吆喝來吆喝去,在牆面上上下下整個很忙碌的畫面…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塞尚幾何 在 塞尚幾何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為了解決 塞尚幾何 的問題,作者JohnWylie 這樣論述:.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過去三十年是這個領域前所未見的豐盛時期,迸生了一連串影響深遠的地景解讀。 ... <看更多>
塞尚幾何 在 塞尚幾何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我們都能挖掘 ... 的推薦與評價
為了解決 塞尚幾何 的問題,作者JohnWylie 這樣論述:. 地景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過去三十年是這個領域前所未見的豐盛時期,迸生了一連串影響深遠的地景解讀。 ... <看更多>
塞尚幾何 在 沃沃美學wòwò Aesthetics - 塞尚:「自然的一切,皆可由圓形 ... 的推薦與評價
塞尚 :「自然的一切,皆可由圓形、圓錐形、圓筒形表現出來。」 wò說啊~ 原來...藝術也沒有這麼難!! 塞尚(Paul Cezanne 1839-1906)被尊為「現代繪畫之父」,雖生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