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誰的命更有價值? #經濟學看誰先打疫苗〕
各個工會爭取被列入優先接種、有錢的人可以飛去美國打疫苗,你也在想「我什麼時候能等到疫苗」嗎?
接續著上週,八百想繼續討論的是,到底經濟學家怎麼看「疫苗施打順序」?
▌首先,經濟與公衛的考量不同
既然政府管制了疫苗市場、疫苗數量又有限,誰應該先施打疫苗就成了一大難題。
公衛學家透過模型推算來控制疫情、拯救生命。
而之前提到過,以經濟學來說,政策要能極大化社會福祉(請看 #疫苗管制必要嗎),必須考量疫苗保護力與阻止傳播力之間的效益差別,代表著公衛角度的最優解,不一定等於經濟角度的最優解。
且我們可以明顯發現,由於各國的人口結構、文化、經濟命脈不同,所以選擇與優先排序也會不同。
在疫苗分配上,或許經濟學的成本效益分析能有所貢獻,尤其考量到疫苗與呼吸器不同。
(疫苗分配不是選擇救誰的性命,即使還沒辦法馬上打疫苗的人,也可以繼續居家防疫,且居家快篩的擴大使用也能降低 R 值。)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有些「群體」應該優先施打疫苗?
▌ 風險工作者與長照機構
一般來說,醫事與工作人員以及長照機構的照護者與居民都會在優先順序上,美國部分州更將最優先接種對象限制在「從事新冠相關醫療照護」的人員。
一來,讓這兩群體施打都能協助保證防疫量能穩定、尤其第一線防疫人員創造醫療量能,進而增進社會效益。
在台灣,長照機構住民與照護者排在第 3 順位序;然而,以英國與紐約州為例,因為療養機關多、且群聚感染率與死亡率極高,長照機構人員與住民都是第一順位施打對象。
二來,英國預防接種委員會(JCVI)則強調醫療人員應該優先施打、因為此工作讓他們個人高度暴露在染疫的風險中。
然而,若純粹以此說法,考量就成了「職業風險」 — 醫療人員的私人利益,必須思考其他與醫療量能無關,卻也有高染疫風險的職業別(如超市店員等)也該優先施打嗎?
如果以美國為例,其一大困境就是近 8 成的人口按定義都是重點工作者(essential workers),而加州就將超市、餐飲與農業相關勞工都列在第二順位。
▌ 長者該比勞動人口先打疫苗嗎?
另外一個經常被討論的焦點,是長者是否應該優先打疫苗。
我們假設一個簡化的情境:長者跟勞動人口其中一個群體在 7 月前能接種疫苗、另一個群體必須等到 12 月。
而疫苗並非此時防疫的唯一解,居家隔離與居家快篩普及都能有效降低 R 值。
在此情況下,問題並非「誰應該得到疫苗」而是「誰應該先得到能讓他安全地外出、而不需要繼續居家隔離防疫的物資?」
以公衛而言,讓長者優先施打的出發點是保護最脆弱的族群。
倫理考量外,支持長者先打疫苗也可維持醫療量能,減少重症造成的醫療體系負擔,讓醫療體系能支撐到 12 月。
然而, John Cochrane 等經濟學家則指出許多勞動人口應該先得到疫苗。以成本效益分析來說,包含兩個主要層面。
📌 首先是經濟層面:這些人口是否無法遠距工作?這些產業能間接創造多少工作(就業乘數效應)?
台灣的中小企業數位化程度不足、而 30-50 歲的人口又是主力消費族群,要能恢復經濟與人民的生活品質,讓青壯年人口能盡快回去工作顯得十分重要。
以南韓為例,雖然早已展開年邁人口的施打,但近期疾病管理廳(KDCA)官員也表示在考慮讓晶片等關鍵產業員工優先施打新型疫苗,以避免生產遭受疫情衝擊。
📌 其次則是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性:勞動模式是否需要與許多人接觸?
根據香港與以色列的實證研究,新冠的傳染鏈符合帕雷托法則(又譯 80/20 法則),約 10-20% 的受感染者導致了 80% 的傳播感染個案。
這顯示了減少超級傳播者(Super-spreader)的必要性,也有模型顯示先施打重點工作者可以更快降低確診數。
若想維持經濟,勞工就必須出門上班、搭乘大眾運輸、跑外送與物流、甚至在餐廳駐唱,但其中某些勞動模式可能有超級傳播的風險。
相較之下,已經退休的長者沒有必要外出原因、進行居家隔離的成本較低,把疫苗先給勞動人口的分配就可能達到更好的經濟效益。
以印尼為例,因為其人口結構年輕又對勞力密集產業高度依賴,就優先讓勞動人口施打疫苗。
美國許多州讓部分產業的勞工優先施打也有同樣的出發點。
▌ 能妥善排序基於「保護」的優先順序嗎?
如果台灣採用公衛的考量要優先保護最脆弱的族群,那除了年長者外,是否有其他高重症率的人口也該優先施打?
美國 CDC 就公告具特定狀況的人有高重症風險,其中包含:糖尿病、癌症、氣喘、HIV、過重(BMI>25)、懷孕、吸菸、藥物濫用失常等數項。
帶有這些症狀的人,許多甚至是每日必須外出上班的勞動人口。
這成為美國各州在規劃優先順序時的參照標準,比如慢性病患者都會出現在優先施打名單裡,而麻州甚至細分到「帶有至少 2 個以上症狀的年長者」才是最優先者。
基於衛福部 6/20 的順序修改,除了孕婦被新加入第 6 順位外,其他 64 歲下的高風險疾病患者是被安排在第 9 順位。
然而,資源的稀缺性代表如慢性病等標準的訂定都可能給人動機造假來插隊打疫苗。
當管制必須考量這些問題,標準就容易限制在可觀察訊息(如年齡),直接影響到分配疫苗的配置效率。
另外,因為資源不對等,研究發現如街友、低教育程度與中低收入戶(教育程度/薪資水平與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有正相關)等族群也有較高的重症機率與傳染力。
另外,因為資源不對等,研究發現如街友、低教育程度與中低收入戶(教育程度/薪資水平與健康狀況/平均壽命有正相關)等族群也有較高的重症機率與傳染力。
▌ 小結
以上我們討論了經濟學對政府規範施打順序的觀點,學者們也以模型來驗證。
政府管制分配其實難以辨認最適合先打的人,標準模糊、關說等也都會造成資源錯配。
優先順序的研擬已經成實證研究的命題,所幸各國的選擇不同,未來我們才能比較哪一套更好!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37的網紅Malimam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BB性別揭曉]第三胎BB,到底男定女? !生男生女有偏方?㊙️ ?以下涉及成人內容??? 話說我以前只想生兒子,因為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就算我爸爸都很愛我們家兩個女兒,還是感覺到男性的地位跟資源,就是有分別???所以我從來都很抗拒想要生女兒,這個想法很傳統吧!??? 就因為在英國住久了,基於...
壽命推算表 在 媽咪愛團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推薦給小一的禮物🎁輕鬆辨認時間
【西班牙🇪🇸 Mini Kyomo親子手錶】
2年保固👉 http://bit.ly/2MTo0qz
-
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建立時間觀念⏰
但時間這個東西既抽象又難解釋
最好就是「看到時間」
西班牙Kyomo手錶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
#易讀分時的標示
錶面上除了基本的小時數字外
還有標示出一般手錶沒有的 #分鐘的數字 🔢
一眼就能看到時分針落在哪一個數字區間
減少換算的難度👏 超易辨認時間
#使用相同顏色輔助
時針與小時數字同為白色,分針和分針數字同為綠色
用顏色的劃分,更方便孩子去理解時間👍
生活中大小時間都能自己推算 更有成就感~~
-
給孩子的手錶 怕摔又怕壞?
日本製的Selko機芯就是日本工匠精神的代表
穩定耐用,加上還有2年保固!
錶面還使用強化玻璃和金屬機殼
整隻手錶耐用不怕摔👏
錶帶最長18公分錶洞超多,大人戴也OK
-
與其花小錢隨便買,不如買一隻有質感
使用壽命更長的給孩子,更有紀念價值~~
還有 #可替換錶帶的系列
讓孩子搭配出屬於自己的配色~
義大利🇮🇹高品質製造
每次開團都熱賣到不行👉 http://bit.ly/2MTo0qz
-
❤ 最熱門團購好物不錯過 ❤
✦ 首次下載 App拿 $100☛ https://lihi1.com/1kKvH/ml
✦ 加入 VIP社團.享獨家優惠☛ https://lihi1.com/kxYdj/ml
壽命推算表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1/18 星期一 絕對音樂】
「如果我們有時間、能夠計算時間,能夠回頭看時間的話,
記憶是我們生命中最大的收穫;
而這個記憶如果能夠放在畫上、寫在詩裡,
就好像是生命走過的一個證據。」 BY席慕蓉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50歲讀大學、自助旅行 把世界當人生教室》
已經出版22本書的女作家丘引,今年59歲,當年在年近50歲時,遠赴美國學英文、念高中、考大學,只為有個快樂晚年,可以活得像自己。
丘引生長在雲林的傳統家庭,因為家境貧窮,大人不希望她升學。可是,她從小就愛念書,小學開始就到食品工廠半工半讀,一路讀到紡織廠附設的榮隆女子工商補校。
伴讀激發興趣 50歲返校求學
2003年,因為小女兒在國中有恐懼上學症,母女一同前往美國。那時已經46歲的丘引,除了伴讀,竟然自己也重拾校園生活。
丘引先學了一年半英文,47歲半,和女兒同時念美國高中,49歲半,申請就讀中喬治亞州立大學數學系,當上數學社社長,還創辦乒乓球社,並且到心理系修更年期和老年學課程,很有意識要提早為老年做準備。
丘引上第一堂老年學的時候,當時70多歲的教授給學生一張算命表,要大家依據家族壽命、生活型態,推算能活到多久,她算出92歲!她想起一份美國報告,人到50歲,如果沒有心臟病和癌症,預計可以活到92歲,和自己的預測不謀而合。
從那時起,她就認真想著,如何讓自己健康活到92歲?「做自己!」丘引很有把握地說,返校求學,就是做自己的開始。
她遇到年紀相近的台灣朋友,都跟她唱反調:「妳很自私,還要念大學?」「都什麼年紀了,還上大學?妳是中年人,上大學是年輕人的事!」還有人說,「數學系出來能做什麼?妳50幾了,是在浪費金錢、時間和社會資源!」
人生字典 沒有憂傷、沮喪、悲觀
但不管外人怎麼說,丘引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從課堂上,她吸收老化知識,了解遺傳、周遭環境和生活型態固然會影響壽命,但其實,變老的同時,健康快樂是自己決定,她打算把自己照顧好。
「憂傷、沮喪、悲觀不在我的人生字典!」她選擇快樂、活躍、樂觀。她做過心理學的快樂測試,結果分數是最高等級,顯然滿意自己的生活。
「姊姊從小就知道自己要什麼,」么妹黃學雯說。在觀念保守的家族當中,丘引算是異類。
除了中年讀大學,丘引甚至已經遊歷過50多個國家,世界之大,有太多文化、風土民情要她去探索,在她的眼裡,每個人就像一本書,有著許多故事等待去發掘。
旅行不花大錢 甚至「以工換宿」
她在1995年出版的《愛走就走》,是當時國內少見的女性自助旅行遊記,展現無畏精神,更帶動女性自助行的風潮。
2013年她獨自在美東開車旅行半年,從喬治亞州北上到緬因州,在大雨中、在大雪裡,不靠導航系統,只用三本地圖,闖蕩杳無人煙的森林;也曾經在非洲旅程中,半途結識異國朋友,共同結伴,留下許多足跡。
問她,周遊列國要準備很多錢嗎?原來不用。
每到異鄉,她會主動和陌生人聊天,迷路,就開口問,總是有人指引解圍,陌生人會請她到家裡吃飯、邀她到家裡住,她甚至像年輕人「以工換宿」,到有機農場幫忙做飯、打雜、養動物,不花大錢就能四處旅行。
「我是走到哪裡、聊到哪裡、吃到哪裡!」她爽朗地大笑。令人稱奇的是,她經常現學現賣當地語言,土耳其語、希臘語都是在飛機上向陌生人學了幾句,下飛機就能上手。
友人陳素真觀察,丘引個性開朗,能和陌生人打成一片,儘管家人大多觀念保守,不能認同,可是,她壓根兒不想為了當乖孩子而改變個性。
丘引的中年生活多采多姿,曾經有個鄰居跟著她生活三天,發現那三天比自己的一年還豐富!
她也時常應邀演講,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工作人員王孟秀說,她的演講總能吸引眾多女性,台上台下互動,笑聲不斷。
「我要每一天活得更像我要的自己,」她說出現在和老年的目標。下一步,她甚至想考美國達美航空,繼續環遊世界,成為空服員的不老典範。
(文章來源:https://m.gvm.com.tw/article_content_32308.html)
***************************
壽命推算表 在 Malimam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BB性別揭曉]第三胎BB,到底男定女? !生男生女有偏方?㊙️
?以下涉及成人內容???
話說我以前只想生兒子,因為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就算我爸爸都很愛我們家兩個女兒,還是感覺到男性的地位跟資源,就是有分別???所以我從來都很抗拒想要生女兒,這個想法很傳統吧!???
就因為在英國住久了,基於文化,觀念,育兒態度,於大部份家庭,也不太會重男輕女,真的把我過往的想法改變???,而且擁有兩個兒子的我,非常想要體驗擁有女兒的生活,而且自己也是女兒,就是覺得女兒對父母就是比較貼心。??
所以打從想要計劃生第三個,我就決定了很想生女兒????????❤️❤️
以下內容,完全沒有誇張,就在過去半年,打從我把之前的子宮環拿出來,我就做了很多研究,研究怎樣生到女兒:
1️⃣傳統中國迷信一點的方法:查閱「清宮生男生女表」,根據只會生女兒的月份行房。
2️⃣再算命推算那個月份更精準生到女兒才「行事」!

3️⃣科學化的酸鹼性食物影響體質法:利用食物改善身體酸鹼值,讓女性更容易懷上想要的性別。
4️⃣計算行房房間溫度,影響男性精子游動力到卵子的速度:即是男性行房之前,先去浸過熱水澡,減慢男性精子行動力。
5️⃣參考生男生女行房體位,同樣想要影響男性精子的壽命時期,利用體位影響距離,希望男性精子游動中途就已經完成生命周期,好讓生命周期比較長的女性精子增加多一點機會!
6️⃣最後一點,更誇張到行房有沒有得到高潮,也在網絡上或某些書本上,被說成也有關連,以上各種各種,我全部照做,做足半年,絕對沒有誇張???
?補充:以上各項,已經配合了排卵週期?
而結果呢,我就得到第三名男性寶寶,第三兒子???,證明以上一切,都不及這位小男孩超級強勁的生命力??????
結論:我並沒有生兒子的秘訣,只是Dom的男性精子太強了?
P.S. 話說之前的性別鑒定血液樣本,被郵局遺失了,怎料三個星期之後,被對方公司找回來,所以驗血之後,已經知道是小男生?
驗血準確嗎?還有再照超聲波確認嗎??下一個影片再揭曉???
video made by DomDom
壽命推算表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在一年的中間,許多學生畢業的季節,來跟大家來聊一聊「生涯」跟「職場」,似乎是很應景的話題。
但你放心喔,我要跟你聊的不是如何找工作、面試,這一類比較技術性的問題;而是在這個動盪、快速變化的時代中,我們要怎麼樣「安身立命」?
所以呢,我們企劃了三集「過好人生」的專題,要來跟大家分享,如何駕馭那未知的未來?我想不管你是剛畢業的菜鳥,或是已經在江湖上走跳的老手,都會覺得很有幫助。
而在「過好人生」系列的第一集,我要開門見山的,來幫你破解一個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喔:「不管你現在幾歲,有工作還是沒有工作、薪水高還是薪水低?你對未來都會有一種淡淡的焦慮,不確定是否繼續往下走,是對的選擇嗎?」
你是不是也感受到,那些過去覺得顛撲不破的保證,全部都一點一滴的在瓦解中呢?
你的焦慮並非空穴來風,在我分享「如何面對這些焦慮」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幾個客觀的數據。
首先喔,根據「行政院國發會」最新出爐的一個報告裡,它載明喔,在不遠的未來,大概就是民國150年,我們台灣的人口會比今天少了679萬,只剩下1660萬,回到民國65年的狀態。
這意思是說,我們現在剛好站在一個分界點,接下來每往前走一步,我們的人口數據就會往後退一格;但是不同的是,這次的1660萬的人口結構,會跟以前很不一樣。
首先呢,65歲以上的人口,會從當年的60萬膨脹到730萬,是當年的12倍;但是出生的人口,卻從42.5萬降低到5.6萬,比當年的七分之一還要弱。
聽到這些數字可能沒有感覺,我直接講白話文;現在全台灣有2600多所小學,如果都沒有關門,每間學校就平均只會有25個學生。
你想想看,這樣的狀況底下,有多少教育人員要被淘汰?而周邊有多少的產業會跟著萎縮?
好!就算你不從事教職,也不想生小孩,那個時候每年能繳稅的人,只剩下810萬人,是現在1730萬納稅人口的一半。
但是卻要支應730萬人的退休年金、長照費用和醫療支出;從現在5到6個人,養一個退休人口,到1比1的cover,我們只有40年的時間。
如果講到這裡,你還是沒有感覺,我就直接告訴你,只要你現在小於58歲,你有很大的可能會領不到勞保,甚至於呢,你要繼續工作到75到80歲都是正常的。
當然你也可以說喔,晚點退休沒什麼不好,反正壽命那麼長,繼續工作當練身體。那我再告訴你一些產業的實況,你可以想一想。
所謂的「工作」,你那種覺得想要做一輩子的,它會不會存在?就算你想做,還有公司會要你嗎?
我們來舉幾個例子喔,大家都知道台灣過去一直以來是機車王國,隨便走在馬路上,你都能夠看到不管是綠牌、白牌、黃牌、紅牌…這種各式的機車,滿街趴趴走。
而這樣子高密度的機車使用,就造就了上個世紀的八零年代,台灣機車行隨便開,隨便賺錢。不過同樣的情況到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開始了有重大的轉變。
由於電動機車的技術愈來愈成熟,無論是更時尚的外型,更便利的充電站、加上環保政策的助攻、實際價格的補貼跟補助;它都相較於傳統機車有更好的吸引力對於消費者,它帶動了近年來電動機車的換車潮。
而電動機車就像3C產品一樣,在維修的時候,不管是哪裡出問題,只要把整台電動車接上電腦,就能夠很快的診斷出故障的位置,直接換掉零件。
不再需要那種傳統機車行,老師傅的維修經驗,而且維修價格更透明、更低。在這樣的風潮底下喔,傳統機車行如果不轉型,你想想看生意還能維持幾年?你可以自己想一下。
如果你覺得機車行是「黑手」,是屬於「藍領」的產業,跟身為「白領」的你無關,那你一定不能錯過我接下來要說的例子。
「大數據」的運用,在這幾年來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你可曾想過所有使用習慣、生活方式、健康數據,都會透過電子化的大數據被記錄之後,所有的產業都能夠針這些數據,去鎖定他要的族群,去設計出更受歡迎的產品。
你想想看,假設你這輩子會得到什麼病,都可以透過「大數據」推算出來;汽、機車全部自動駕駛,大幅降低車禍的機率,你還需要現在包山包海的醫療保險、意外保險嗎?
還是保險公司其實只要針對你所需要、買得起又適合的保單,直接推播到你的手機裡,方便你完成購買這樣就好啦。那麼這個時候,眼下全台灣21萬的保險從業人員,又該何去何從呢?
我們都知道打敗計程車的,不是另外一家更大的計程車行,而是叫車軟體Uber、滴滴打車;而打敗出版業的,不是哪一個強大的作者或者是書商,而是沒出過任何一本實體書的「臉書」啊。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讓口香糖的銷售量急劇下滑的,不是另一外款零食,而是「社交軟體」。因為當人不用直接互動的時候,口氣清新的需求,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在未來,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敵人會在哪裡?也不知道你的公司還能活多久?就算它現在看起來很大。更何況喔,在台灣的大企業是相對少的,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
而中小企業只有七年的平均壽命,它關店的比率非常非常的高;以每個人平均45年的工作時期,你至少要換7到8次的工作,這都是很正常的。
所以談到這邊,你是不是覺得心中那種隱隱約約的不安,其實是很合理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焦慮,我還比較擔心你勒!
那麼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該怎麼思考?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喔,如果你的想法還停留在,找到一個工作安分守己的做下去,只要穩定就好;那恭喜你,你註定被淘汰。
為什麼呢?其實我們有很多人的生涯概念,是來自於20世紀,但卻要應付急劇成長的21世紀。不知道你還有沒有印象,在上個世紀,我們對生涯規畫的理解都很單純,而且單純得很絕對!
就像是讀了醫學院就當醫生,讀了師範學院就當老師,要是你不想讀書就當工人,這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概念。
但你有沒有發現喔,在我們渡過了千禧年,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這種精確分工、結果確定的事情,其實早就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每三到五年之間,就會有不同的熱門新工作誕生。
特別是近幾年來,最熱門的工作像是YOUTUBER、網路小編、電競選手、居家整理師…這些等等的,都已經不是各大專院校裡,找得到相關的科系的新工作、新職業啊!
而這樣子的「實際產業」,跟「學術」之間的斷層,也老早讓生涯的議題,脫離了「精確分工、確定結果」這樣的途徑。
而更弔詭的是,有一個關於「知識更新速度」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的大學生,進學校第一年所學的知識,在他升大二的同時,去年所學的就已經過時,形同作廢啊!
這更說明了,要現在的學生從學校畢業之後,帶著所學的專業,去找到一個長期穩定、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那幾乎已經是「神話」了!
再加上喔,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是工業革命以來,人口和科技發展最快速,而且達到高峰的階段。現代的人一天的資訊量,已經是18世紀的平凡人一輩子的資訊量。
也就是說喔,雖然我們懂得比二百年前的人,還要多很多;但尷尬的是,我們大部份的思考方式,卻沒有進步多少,還停留在工業時代那種「找個能夠做一輩子的工作」這樣的思考框架裡。
在這裡我邀請你想一想喔,要是你的思想沒有適時的,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一起前進,你又偏偏生活在變動這麼快速,對於「未來」是前不著村、又後不著店的狀況裡,那麼怎麼樣會讓人不焦慮呢?
如果你不想要繼續焦慮下去,那麼關於未來生涯的因應策略,就是你最急迫、最需要學習的部份。
但是在開始學習之前,我來說個故事,讓你對於這樣的學習,先有個正確的理解。IBM大型電腦之父「佛瑞德・布魯克斯」。
他在1986年的都柏林IFIP的研討會上,曾經發表過一個關於軟體工程的經典論文。論文名稱叫做《沒有銀彈》,之所以把論文的名稱取得這麼特別,是因為佛瑞德使用了一個隱喻。
在歐美的傳統故事裡,傳說喔可以用銀製的子彈,就可以殺死吸血鬼、狼人或者是任何怪獸;所以呢「銀製的子彈」就會被引申成「解決問題」的最有效方法。
而佛瑞德把論文取名成「沒有銀彈」,就是在強調軟體複雜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一個技術或方法,可以像是殺死狼人的「必殺技」,並沒有那種一招斃命,一用就靈的這種途徑。
而事實上,像軟體工程這樣的挑戰,就跟現代人的生涯規劃是同樣的複雜。過去所有行業的權威,和牢不可破的真理,都在此刻會被推翻,沒有任何的「保證」可言。
因此呢,我們未來將面對的問題、還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資源跟方法,都會是「史無前例」的,都必須由我們自己親手去開創。
而真正「解決問題」的高手,就像佛瑞德這樣的人,他們老早就參透了「一勞永逸」的方法其實根本不存在。
可以追求的是鍛練自己的「思考能力」,把自己打造成為能夠「靈活應變」,去適應各種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持續升級的系統。
如果你還是聽不懂,非得要一個答案,那我只能說,現代生涯唯一的不變的,是「一直在變」啊!唯一的解答就是「沒有絕對」!
而你的腦袋裡那些一成不變、不動如山,企圖想要找一個工作、一個專業,就做一輩子的「舊思維」;如果再不移除,那就會像是當大家都在用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還堅持使用「call機」,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喔!
更可怕的是,這些過時的思想如果不即時更新,當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它會變成一種毒素,變成一種「思想的遺毒」。
不知不覺會腐化你的心靈,讓你對生命感覺到絕望,成為自我發展的最大阻礙,這會是你要的嗎?你可以想一下。
所以在下一集的節目裡,我會一一說明,這些「思想遺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及它是在什麼時候,植入你的腦袋裡?
面對「思想」這種無形的對手,你必須先認出它、標定它;才能進一步的打敗它、超越它。
要是你希望自己能夠與時俱進,不讓未知的新科技,消滅你熟悉的工作跟生活方式,那你就一定要鎖定我們的頻道。
除此之外呢,如果你想要更精確的,認出在自己的人生裡,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自我發展的迷思或現象。
並且透過學習掌握具體的方法、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有效的去適應這多變的未來,那麼千萬不要錯過,我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
如果你曾經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當中,問過自己:「這輩子,只能這樣嗎?」那這門課就是為你所準備的!【過好人生學】會陪伴你過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最後跟你分享的【過好人生學】,期待你的加入;詳細的課程內容在我們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讓我們一起邁向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