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瑞銀報告:香港樓市泡沫減 全球泡沫排名跌至第四
香港樓市在新冠病毒疫情下價格未有大幅波動,瑞銀財富管理發布「2020年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香港樓市在全球25個主要金融中心間仍具泡沫風險,但評分較去年下滑,泡沫排名也跌一級至第4位,低於德國慕尼黑、法蘭克福和加拿大多倫多。
香港樓市在2018年同一主題報告中,曾被列為樓市泡沫風險最高的金融中心,於過去兩年間排名下跌,但以瑞銀財富管理標準,香港是亞洲區唯一具有樓市泡沫的城市,區內新加坡樓市就被評為處於「合理價值」、日本東京樓市就被評為「被高估」,報告未有列入中國內地城市為評分範圍內。
瑞銀財富管理認為今年全球有7個城市具樓市泡沫風險,除了慕尼黑、法蘭克福、多倫多和香港,尚有巴黎、阿姆斯特丹和蘇黎世,當中蘇黎世首次被列入具樓市泡沫風險,而溫哥華就由去年被評為具樓市泡沫,變為「樓市被高估」。
#經濟 #投資
多倫多樓市泡沫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New York Mets賣25億美金]但同等收入嘅歐洲球會,價值半億咋。
TLDR:史上最貴嘅球會交易,MLB New York Mets賣25億美金。睇收入,不及歐洲十大足球會,低過多蒙特,但多蒙特係5億歐市值。似乎係因為北美球會比較賺錢,至少唔使大蝕。但又點解?似乎同薪酬開支有關,又好可能同薪酬上限有關。
WSJ原文:Billionaire Steven Cohen Reaches Deal to Buy New York Mets (https://bityl.co/3W6t)
CNBC都有報,就免費,你睇我對讀者幾好,幫你搵埋。(https://bityl.co/3W6s)
1. 講明,MLB完全唔識,細節肯定好多錯,但,明我主題就得啦
2. 香港精神,唔爛玩到爛為止,我都不例外,上次寫球會值幾錢出奇地冇票房仆直,就寫多篇,寫到仆為止。
3. 早兩日講過足球會唔多值錢(https://fbook.cc/3FZZ),紐卡素講緊3億英鎊左右,仲係肺炎前嘅價。其他聯賽嘅更不堪,例如一代嘅「意甲七雄」,而家又上返意甲嘅柏爾馬,呢排傾賣,盛惠1億歐元左右(https://bityl.co/3W6R)。真係香港仙股咁嘅市值。
4. 舊文入面亦有寫,美國啲球隊值錢得多。「例如洛杉磯快艇,2014年已經賣超過20億美金(班主正係微軟嘅上任CEO Steve Ballmer)。但已經多年前,而家估計,頂級嘅NBA隊,紐約人湖人金洲勇士嗰啲,冇40億美金你唔使買」
5. 舊文入面亦有講,我只識NBA隊,因為NFL NHL MLB 都唔識。但我唔識唔緊要,有人識嘛!我咪睇啲識嘅人講!所以站在巨人肩膊上幾咁緊要。(記得訂Ivan Patreon)(https://bit.ly/31QmYj7)
6. 正題,今次MLB球隊New York Mets,賣盤。作價?24-25億美金。等於一間曼聯咁滯,Mets應該值錢過絶大多數歐洲足球會。今次亦係北美球隊新高價,NFL Carolina Panthers早兩年賣22億,NBA籃網之前蔡崇信買就23.5億。
7. 但,條數點計?
8. 雖則我唔識MLB,但都知唔係最勁最大嘅會,New York Yankees,Boston Red Sox之類先係。點解一間中間規模嘅MLB(香港有幾多人睇?)球隊,貴過啲好似好出名嘅足球隊咁多?
9. 計多人睇?其實有啲難計。但斷場計,德甲多人入場過英超添(當然大家可以恥笑德甲呢啲米奇老鼠聯賽,賣到咁平,入去傾計都抵)(*),而英超一場四萬人,當然亦都多過MLB三萬人 —但,聞說MLB場數多好多。加上剛剛都有講,票價不同,我亦懶睇,所以睇人數冇乜意思。況且仲有一大堆係睇電視嘅,你咪當係啲大肚腩廢老(例如我),但呢班人先最緊要,英超係,德國係,MLB都係。
10. 所以,講到尾,都係講錢。粗略計,MLB成個聯賽,收入真係多過英超一截,差不多五成(不過場數多好多,有理由相信票價低好多,但我冇查)。但,我地講一隊球隊,唔係講成個聯賽嘛。MLB 30隊,英超20隊,拉返勻,其實MLB隊同英超隊,每隊平均收入係差不多。有趣。
11. 好啦,直頭講New York Mets。如果冇睇錯,一年3.6億美金收入。放在歐洲或英超係咩水平?順手睇下你平時有幾熟我啲文。
12. 講緊,係史浩克零四咁上下嘅收入!死未。都仲排到去歐洲頭15嘅。但就低過英超迫悉匙,亦當然低過巴塞皇馬,拜仁多蒙特。
13. 但呢隊咁嘅嘢,賣25億美金喎。條數點計?多蒙特講緊5億歐元市值
14. 講到尾,好簡單,就係唔止睇收入,仲講賺唔賺錢嘛。而足球會絶大多數都唔多賺錢,有微利已好,更多係蝕錢,甚至要班主科水。北美啲球隊呢?多數有錢賺
15. 點解?就複雜了,寫幾十篇文都得。但最關鍵應該係成個set up,北美(其實即係美國)玩大聯盟制,大家都係聯盟嘅棋子。就行到薪酬上限,難聽啲講句,就係剝削勞工,即係啲球員。
16. 證據?我粗略望過,New York Mets 3.6億收入,薪酬開支講緊1.7億,佔收入47%唔夠,但已經係比較高嘅一隊。成個聯賽,薪酬佔收入,應該係40%左右,個別隊低過30%。
17. 足球會呢?勁咯,英超細啲嘅會去到80%都有。一般都有60%,歐洲可能低少少,但所謂克制嘅拜仁多蒙特都50%。
18. 唔好以為大會先高,係細會高,因為要搶,歐聯帶嚟嘅收入多。正如英冠嗰啲隊,薪酬佔收入,你知唔知最高可以去到幾多?100%?錯,挑戰你常識,去到超過100%都唔止一隊。係喎,未計其他開支,已經要倒蝕。玩乜?就係搏上英超。搏唔到?唔知呀,破產又好清盤又好咩都好。
19. 我幾相信呢個就係同競爭有關,大家搶人,好似公司挖角咁。但如果有個大聯盟限住嘅,或者有協議嘅,就員工冇咁惡了。
20. 再講一次,唔係專家,MLB我半場都冇睇過,其實NBA都少睇。但大致應該差不多。你見美國啲球隊,收入唔係高得咁交關,MLB最巴閉嘅Yankees,都不過係7億美金收入唔夠,低過皇巴拜利曼曼,「同窮撚熱刺差不多咋」。但間嘢值幾錢,主要唔係睇收入,係睇盈利。「CX未停航莩收入夠勁啦」。似乎美國啲球隊就有錢賺,至少唔使蝕入肉。點解?相信都係同薪酬上限有關。
21. 我就無意講邊種模式好同唔好,畢竟國情唔同。美國嗰啲自己一國玩晒(多倫多是美國一部份啦),但足球會嘅,大家各國唔同,點傾?英超行薪酬上限西甲唔同,咁你英超等於自殺。仲要好多班主係啲俄羅斯佬中東佬中國佬,點玩?除非你歐盟咁多個聯賽坐低傾,「但會唔會犯反競爭法?」「英國脫歐添喎」「或者到時全部去俄超」,很難搞的。
22. 講返少少關於New York Mets,個買家Steve Cohen,基金佬,真係冇你想像中咁富貴。講緊都係百幾億美金身家,但拎廿幾億出嚟買隊波,都幾係嘢。係愛呀,細細個就係fans,大個就返嚟玩。其實佢之前已經渣咗少量,之前亦傳過會買,所以今次個作價都不意外。
23. 單嘢仲要得到30隊入面23隊班主同意,但相信問題不大:因為有隊波賣到高價,等於自己第時都水漲船高,why not
24. 最後,更有趣係,NBA隊平均收入,係低過英超嘅,但樓上講咗,NBA隊值錢好多,原因亦應該同今篇文講嘅差不多
(*)埃汾就真係入場睇過S-League,坡波,個場好似屯門鄧肇堅咁(有機會貼相)。唔止,我仲睇過馬超—唔係馬來西亞超級聯賽,係馬其頓超級聯賽,在Skopje,好失禮你?國家隊都用呢個場。啲友就真係入去拍拖打茄輪的,我都同埃汾嫂入去拍拖食漢堡包(係喎,埃汾嫂居然可以同我一齊去睇馬超)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星期至少三篇港美市場評點,一個月一舊水唔使,開張一個月已5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收費短片第九擊]美股科技股是否泡沫爆破?價值投資之選
課程資訊:https://homebloggerhk.com/course_detail/?code=CC009
內容:
*美股急跌點算好
*科技股係咪泡沫爆煲?
*有乜價值投資之選?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09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另外想買返第八擊(美國總統大選股票部署)都仲可以:https://bityl.co/3NPn
多倫多樓市泡沫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譚新強:香港貴為war zone 樓市仍跑贏全球大城市!
公幹出外近3周,終於回到「人間樂土」的東方之珠。這個社會充滿愛,充滿包容,國慶佳節,政府體諒人民日常生活疲勞,就索性幾乎封鎖全港交通,呼籲各大商場休息一天(基本上逢周末都已經休息),勸喻巿民盡量留在家中,共享天倫。所有街道變成「步行街」,讓精力旺盛,不黐家的巿民上街打打war game(愈來愈逼真),舒展吓筋骨!市民亦非常替政府設想,省錢取消煙花表演,改為在街上自製煙火,效果更震撼啊!
唯一小問題是興高采烈之際,市民有點樂極忘形,不覺意間稍為毁壞了些少車輛、電單車、商舖和公共設施等。此舉本屬無傷大雅,搵保險公司埋單即可,但據聞保險公司竟然斗膽不認帳,把這些損害列作為不受保的「暴動」損失!豈有此理,建議充滿着愛的和平市民,本着大家應有的守望相助精神,替蒙受損失的市民出頭,向保險公司解釋他們的所作所為絕非暴動,一切破壞行動都是出自充滿愛的「初心」!所以保險公司必須賠錢!
不好意思,生於亂世,有點黑色幽默感,是非常重要的survival skill。
這3周去了不少地方,從深圳坐東航出發(你懂的),首站上海,然後溫哥華、華盛頓、紐約、New Haven和多倫多。平時出外公幹,主要興趣在當地經濟和主要企業,較少留意房地產。這一次稍有不同,在溫哥華和多倫多,都花了點時間了解下當地住宅甚至商業房地產市場(你也懂的),即使在上海和紐約,雖沒有直接看房屋,但亦有跟當地人討論房地產市場。
三藩市上海等皆現調整
第一個觀察是不知不覺中,原來幾乎所有全球主要城市的住宅房價格,在過去兩年,即從中美貿易戰掀起後不久,即開始調整。很多地方已下跌10%至30%,大部分外幣更兌美金大幅貶值。強如三藩市,今年都跌了3%至5%。在美加,首期比例可低至5%或更少,即是話可能已開始出現負資產!
官方數據看不出來,但所有上海朋友都告訴我二手房的價格,其實已跌了蠻厲害的20%(據悉北京也差不多),當然尚未把人民幣過去兩年貶值超過10%算在內。原因跟整體經濟放緩、去槓桿政策,以及貿易戰都有關係。除此,眼看香港現今情况,中央肯定嚴防國內出現同樣誇張的房地產泡沫,為免種下如今日香港社會動亂的禍根(之一)。
溫哥華的房地產市場更弱,主要原因是整個市場跟亞洲尤其中國太過息息相關了。到埗當天,跟家人去了Richmond最有名的Aberdeen Mall, 即碰上一班黑衣人唱歌叫口號,可想而知。
溫哥華豪宅跌30% 開始出現300呎細單位
溫哥華山明水秀,氣候相對宜人,但本地經濟一般,跟鄰近的美國西雅圖,既有亞馬遜和微軟等龍頭企業,稅又低,沒法比。過去10年,大量中國資金流入溫哥華,把房價推至本地人根本無法負擔的水平,平均房價對比平均家庭收入高達11倍以上,全球第二、三位,跟悉尼叮噹馬頭(悉尼樓市也最少跌了兩成,亦未計貨幣貶值),僅次於香港的19倍。當然如以value for money來看,溫哥華仍比香港「抵」好幾倍,溫哥華房屋的平均面積仍超過千呎,香港的恐怕400呎不到。但不幸發現溫哥華的最新condo項目,最細單位只有300多呎,正一好學唔學。
從約兩年前進入溫哥華的資金流就出現變化,中國收緊外匯管制,本身經濟放緩,再加上人民幣貶值,購買力當然下降。據說他們也學乖了,即使有錢,也不會再亂出高價,把買房當成買菜一樣。除此,政府亦出了多項措施,防止樓市過熱,設了15%的外國人購買稅,另外還有BC省和溫哥華市的空置稅,加起來差不多每年高達4%! 最後加拿大執行全球收入稅亦愈來愈嚴謹,只要一墮入tax resident稅網,20多萬加幣收入以上,邊際稅率已高達50%!
Downtown condo抗跌能力最強,據說例如3 Harbour Green(新地郭氏家族控制的Aspac發展的),跌幅只約10%。反而坐落在West Vancouver山上,景觀漂亮的上千萬大屋,有些已跌了30%以上(還未計加幣貶值)。我亦經過West Point Grey和Shaughnessy等傳統豪宅區,跌幅一樣可觀,還故意八卦駛過孟晚舟坐落在Dunbar的大屋(其中之一),不錯但毫不突出。雖然她已盡量低調,但華為新聞實在太犀利,據悉對當地市場仍有頗嚴重影響,嚇怕不少潛在買家。跟不少人討論過樓市前景,最樂觀的都認為將最少再調整一年,可能再跌10%,悲觀的更認為帶動全球的美國經濟才剛開始放緩,今次周期可長達10年!所以即使買,也絕不用急。
紐約高級公寓 未售貨尾比例25%
下一站美國東岸,那邊的朋友更多,我在當地住過好幾年,現在仍每年去三四次。千萬不要以為美國經濟那麼好,股市仍接近歷史高位,房地產市場就一定好。代表全國20個城市的Case-Shiller Index確仍在創新高,但就不包括紐約市。其實早已知道Manhattan的High end condo供過於求,現在隨着Hudson Yards的發展陸續落成,供應更多,包括15 Hudson Yards和建築大師Zaha Hadid遺作520 W 28th Street(神奇地,她已去世3年多,仍繼續有多項新作完成,包括最新的北京大興機場)。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建好的高級公寓,未售貨尾比例25%,超過4000單位。500萬美元以上單位,今年至今跌幅也已有11%,從最高位肯定跌超過兩成。紐約是國際大都會,跟倫敦更關係密切,感覺上Brexit不止拖垮倫敦房地產和英鎊,紐約也備受牽連。Manhattan市場也受到中國影響,但本地購買力仍然強勁,所以尚算有承接力。
多倫多滿街For sale
紐約市以外的傳統高尚suburb,如Greenwich更慘,一來年輕人愈來愈不喜歡駕車,傾向住在大城市downtown,二來Connecticut的稅太高,不少對冲基金億萬富豪如Paul Tudor Jones都選擇搬去無州層面入息稅,氣候更好的Florida,有些房屋成交價錢竟比4年前跌了一半!
最後回到我成長的多倫多,最熟悉North York,對Bayview和York Mills一帶特別情有獨鍾,不少家人和朋友仍居住在這區。今次專誠參觀了一些全新和二手房屋,連condo樓花展覽會都去了一趟。可能我偏見,整體多倫多的房屋比溫哥華漂亮得多,尤其Bridle Path一帶的豪宅,真的氣派不凡。相若質素的房屋,更比溫哥華平約20%(condo更不止),但當然多倫多輸在氣候,大部分地區亦沒什麼景觀可言。同樣的,多倫多也是個buyers' market,從兩年前高位跌了最少20%,每條街都插滿For sale signs。一看完屋,地產經紀即咬着不放,連日追魂call,不止價錢可傾,連financing都可以提供!多倫多沒有空置稅,客源也較闊,除中國外亦有不少來自中東和歐洲客,但近年油價下滑,中東和俄羅斯人的購買力亦大受影響。
多倫多也非人間天堂,過去30年急速發展,Greater Toronto人口翻倍至700萬,但公路和鐵路設施未能跟上,交通問題嚴重,晚上11點的Don Valley Parkway仍塞車。雖然大麻已合法化,但如fentanyl等其他濫藥問題仍然嚴重,且因此帶來不少槍擊案。
在多倫多的最後一天,竟然又碰上遊行示威,但與香港無關。這次是為了響應Fridays for Future(FFF)。此運動就是由早前在聯合國發出頗恐怖言論的瑞典16歲女孩,Greta Thunberg,所創辦的(不能完全怪她,原來患有Asperger syndrome)。所謂目的是反氣候變化,但奇怪地行動又是罷課,難道現在的年輕人(老師似乎也支持)認為讀少些書,反而變得更懂科學,更明事理?
環顧全球各大城市房價,從高位計算,大都跌得遠比香港的只約5%為多。今年至9月中,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更仍有約4%升幅,簡直超現實,還不似Inception戲內的多層夢境? 這表面現象非常矛盾、不合理和諷刺(但毫不意外)。香港已貴為全球最動盪地區(可能沒有之一),老實點,請接受我們已住在war zone的事實!曾聽過某所謂學者搞「深度旅遊」,帶團到戰亂地區如阿富汗,現在更方便,隨時帶團到全港18區遊覽即可,要幾深度都可以。
為何到現時為止,樓價仍沒有跌得更多,是偶然,還是如近月發生的很多事情一樣,都有點整定或甚至人為的感覺?我已多次解釋,香港面對的並非金融危機,今次更慘,香港是中西意識形態的主戰場。如樓價可以急速調整,街頭怒火還可以稍為下降(我知道他們都是為崇高理想,不吃人間煙火,但他們父母要吃)。如此亂但樓價仍跌得很慢,新盤仍有銷路。前周推出300多個南昌站匯璽III單位,馬上售出97%,上周動亂升級,銷情差一點,啟德樓盤尚•珒溋首推200多個單位,仍能賣出近半,夠瘋狂未?美國減息,猶如火上加油,加上聯繫匯率,缺乏流動性,槓桿比例低,和中國人對磚頭的迷信,結果港房仍跑贏全球多個主要城市,死未?
樂觀點,莫非火燒旺地,香港仍有明天?
(中環資產持有亞馬遜及微軟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