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疫苗看新冠肺炎疫苗】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西班牙發源爆發 H1N1 流感世界大流行,造成全球約 5000 萬人死亡,是近 100 年最嚴重的流感疫情。從那時起,科學家開始找尋疫情的源頭,終於在 1933 年第一次成功分離 A 型流感病毒,接著在 3 年後 (1936 年) 成功分離 B 型流感病毒,並發現受精的雞蛋可以培養流感病毒。1940 年代初期科學家得到軍隊的協助,著手研發流感疫苗,並在軍隊中進行接種;1945 年,第一支不活化流感疫苗上市,開始注射在一般民眾身上,從此開啟了流感疫苗的新扉頁。
從 1945 年到現在,流感疫苗發展超過 75 年,雖然期間成功控制了幾次全球新流感疫情,但接種後出現極少數嚴重副作用,仍讓世人不時質疑流感疫苗的安全性。比較著名的流感疫苗嚴重副作用發生在 1970 年代,美國政府為了抑制當時的 H1N1 豬流感疫情採取了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計劃,約 25% (4800 萬) 美國人接種了流感疫苗,結果少數接種者出現「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 Barre Syndrome)」,或稱「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是一種急性周邊神經病變,可能侵犯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系統,被認為疑似和流感疫苗相關,導致疫苗接種計劃暫停;2009 年爆發 H1N1 新流感疫情,雖然因為疫苗成功研發,快速緩解疫情,但接種葛蘭素史克藥廠(簡稱GSK)生產的 Pandemrix 疫苗後,少數人發生「嗜睡症」,導致日間極度嗜睡,睡眠和清醒的節奏混亂,Pandemrix 疫苗因此黯然退出市場。
看了上述流感疫苗的發展史,有沒有覺得研發安全、有效的疫苗是一件困難又花時間的事?因此,許多人樂觀地認為新冠肺炎(武漢肺炎) 疫苗將在明年初上市,世界的疫情將得到有效的控制,人類將迅速恢復到以前自由往來國際的生活......然而,事情真的會這麼順利嗎?說真的,對此,我的想法比較悲觀。 疫苗是要注射到健康人的身上,對安全性的要求遠比治療藥物高。再者,一支制式化的疫苗注射在數百甚至數千萬人身上,被要求要有類似的安全性和抗體反應,本來就是一件極為困難的研發工作,因為接種人的年齡、性別、人種、潛在疾病、過去病史等個人條件都可能影響疫苗的安全和效果,造成差異反應,因此,為了確保安全和效果,數萬人以上大規模且嚴謹的人體試驗是必須的,「時間」是無法避免的成本消耗,但面對每天至少在全球奪走數千人性命的新冠肺炎病毒,疫苗研發需要和時間賽跑,這和要求安全和效果所需要的時間消耗相衝突,矛盾明顯出現,是要節省時間降低疫苗安全和效果的標準?還是要嚴格看待疫苗的安全和效果,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這是各國政府和疫苗公司,逃避不了的困難選擇題。
跟已經發展超過 75 年的流感疫苗不同,過去從未有成功研發冠狀病毒疫苗的經驗,所以這次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等於闖入全然未知的領域,疫苗的保護力是否足夠?效果可以持續多久?安全性是否在可容許的範圍?目前研發疫苗的團隊中,沒有一個可以完美回答這三個問題,但許多國家仍瘋狂搶訂研究尚未完全的疫苗,原因是國內被新冠肺炎肆虐嚴重,社會、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疫苗是唯一的浮木,只要疫苗證明有效、副作用比新冠肺炎造成約 3% 的死亡率低,就有一試的價值,然而,防疫有成的台灣,需要加入瘋狂搶訂疫苗的行列嗎?
我的想法是:不需要。跟世界其他國家不同,目前台灣社區中幾乎沒有新冠肺炎病毒存在,醫療系統不用承受 20% 感染者的住院負擔,社會不用面對 3% 感染者的死亡危機,我們可以好整以暇、仔細評估哪一種疫苗效果最好、安全性最高,等待適當的時機出手採購最佳的疫苗,不用讓生活在沒有疫情台灣的國人,冒險接種安全性有疑慮的疫苗。打個比方,若以疫情嚴重程度來區分富有程度,疫情越嚴重的國家越貧窮,疫情越輕微的國家越有錢,目前的台灣無疑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人,我們不需要跟朝不保夕的窮人一樣將身家壓在高風險的期貨和選擇權 (研究未完全的疫苗),圖謀一夕翻身 (快速緩解疫情), 買期貨和選擇權的理由是為了避險 (為防疫出現破口或特殊需要做準備),應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在財務結構安全、穩定成長的公司 (研究充分、安全、有效的疫苗),以求合理的利潤 (等待世界疫情逐漸緩和,接種安全有效疫苗)。只要我們維持富有 (防疫成功),這樣的投資策略應可以繼續執行。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台灣不需要新冠肺炎疫苗,而是強調不需要搶快、冒險、大量購入安全疑慮尚未排除的疫苗給國人施打。為了國家安全,本土疫苗應該繼續投入資金研發;為了避免非預期的防疫破口或給有特殊需的人,還是需要跟國外採買適量的疫苗,以防不時之需。流感疫苗發展超過 75 年,才有如今的安全性和保護力,雖然現今生物科技的實力遠超過去,應該不需要再花這麼久的時間才能研發成功新的疫苗,但要在短短 1~2年的時間,讓安全性高、保護力好的疫苗問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新疫苗上市後經歷 3~5年的陣痛期,下一代的疫苗應該是更好的選擇。
最後,還是要不斷強調,台灣站在制高點、好整以暇的優勢根源於防疫有成,政府必須維持嚴格邊境管理,我們必須持之以恆做好個人衛生防護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是目前最沒有安全疑慮、又有強大保護力的「疫苗」,一方面我們用意志力自我接種目前的「疫苗」,另一方面等待未來真正安全、有效的疫苗問世,相信只要國人齊心努力,台灣一定可以安然度過全球疫情嚴峻的考驗!
多發性神經病變原因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04b直播:
韓國注射流感疫苗多人死亡 流感疫苗知多少?賽諾菲疫苗安全嗎?
送上昨天影片的時間軸!
2:43 台灣流感疫苗之亂:為何疫苗不多準備一些?
3:22 陳時中部長有說:流感疫苗可減少新冠肺炎重症嗎?真的有...
7:50 投票1:你今年去打疫苗是因為知道流感疫苗可減少新冠重症嗎?
8:42 黃立民教授在9月24日提出多國研究證據,流感疫苗施打率越高,新冠死亡率會下降
13:27 8月網路民調:民眾的施打意願
14:22 這些證據都是這幾個月累積出來的,半年前叫疫苗時是沒有人可以預期的
15:20 防疫以來,台灣2020年2月以後流感重症幾乎消失
16:55 流感疫苗群體免疫的門檻僅需要25%嗎?
27:47 台灣今年採購流感疫苗公費+自費總共748萬劑,達到全人口的31.7%
30:29 不應該讓高危險族群的年長者排隊群聚打疫苗! 恐成防疫缺口呀!
33:20 韓國注射流感疫苗多人不明原因死亡 兩周內達59人
33:50 韓國目標是5200萬總人口的3000萬人施打流感疫苗(近60%)
34:44 韓國疫苗多是韓國國產疫苗,也有法國的賽諾菲(Sanofi)。其中台灣也有用的是賽諾菲,但批號不同。
35:45 韓國疾病管理廳24日表示,這些死亡案例與注射流感疫苗並無直接關係,因此打算繼續執行接種計畫。
39:57 韓國17歲男子解剖判定死因與疫苗無關
43:09 韓國死亡以老人家居多,59例中已判定46例與疫苗關聯低
45:35 韓國之前11年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病例總共也才25人,今年兩周就已經59起,很明顯是異常事件。如果我是決策者,我會先停止接種計畫,好好慎重調查並公布每個案例的細節後再決定是否重啟計畫。
47:40 處理上需要透明這件事對於即將上市的新冠疫苗,也是如此。否則將會是公衛災難。
48:38 比較詭異的是查不太到這些死亡案例的詳細狀況,聽起來可能都是猝死?心律不整或是心血管方面的問題?
52:11 台中男子打完流感疫苗急性病變 莊人祥:多數研究認為與接種無關
55:55 邱南昌醫師籲別因噎廢食不打疫苗:今年一篇統計22篇流行病學研究的文獻發現,GBS與打流感疫苗無關,但若染流感或類流感會增罹格林巴利症候群風險。
1:01:44 什麼是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格林巴利症候群)?
1:02:40 結語:不確定韓國到底是什麼狀況,但台灣目前看起來賽諾菲疫苗就是發生兩起嚴重不良反應,一個心肌炎一個急性多發性神經炎。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發生率是10萬分之1~2,而我們已經打了88萬劑,當然有可能只是巧合。大家不需要過度擔心。疾管署也會持續追蹤所有施打流感疫苗後的不良反應。
1:18:18 1976年美國豬流感疫苗接種計畫的教訓
美國史上最大疫苗計畫以失敗告終,發生超過500例格林巴利症候群
1:39:16 51歲男打流感疫苗後病危 賽諾菲藥廠列四點回應
1:44:17 日本流感疫苗今年準備約一半人口6300萬劑的量,10月1日65歲以上開打,26日才開打其他族群
多發性神經病變原因 在 台視新聞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TTV健康資訊】打流感疫苗釀「神經病變」? 醫:自體免疫誘發原因待查
#文編:🤔🤔
---
台中市51歲的林姓男子在日前在診所施打流感疫苗,隔了10天陸續出現手腳發麻、四肢無力、呼吸困難現象,送醫後被診斷「急性多發性神經炎」,目前住進了加護病房插管治療,有生命危險。對此,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今(26)日表示,現在需了解原因,可能出自自體免疫誘發或者來自疫苗,所以都尚待調查中。
#疫苗 #施打 #病危
---
【訂閱 #台視新聞 掌握最新消息】
多發性神經病變原因 在 【蔡乃文醫師】四肢對稱無力! 淺談慢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 ... 的推薦與評價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從手指末端開始喪失感覺,伴隨無力症狀,逐漸對稱發展到雙手手臂失去肌力,典型的慢性脫髓鞘性 多發性神經病變 CIDP, ... ... <看更多>
多發性神經病變原因 在 多發性神經病變是可治療的, Polyneuropathy is treatable 的推薦與評價
多發性神經病變 是周邊神經系統常見,卻不好治療的疾病。好發於糖尿病族群,特徵為四肢末梢感覺異常及麻木、疼痛,有時合併肌肉萎縮、無力。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