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nicole,畢業於世新大學,想當初決定要踏上航空業這條路之後,也因為不想要浪費時間所以找到瑞秋老師,選擇了包套課程,接受了全方位的訓練後,讓我在短時間內錄取大陸的五星級航空公司。一路走來也失敗過幾次,但只要不放棄,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瑞秋姊不斷鼓勵我們只要有招考就去嘗試,所以過程中只要有招考我就去嘗試,第一次參加了卡達招考,很幸運地來到最後一關,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考試經過,第一關1對1,繳交英文履歷後,考官簡單提問,過程中會掃瞄有沒有駝背之類的,每個人大概只有黃金30秒,回答完滿意後會叫你摸高212公分,過了之後會遞給你一張小紙條,結束第一天。
第二天一早會先介紹卡達的福利薪資等等,再來就是英文筆試,內容是閱讀測驗、文法選擇、還有簡單的時差數學題等,當場會知道有沒有過,過了之後接著等待口試。1對3,先叫你摸高212cm,然後開始超仔細檢查你臉上的痣跟疤,接著再問你一個問題,當時題目:你覺得最挫折的事情是什麼? 也是當場就可以知道結果。
第三天最終面試,也是1對3,時間大約15分鐘以內,聽說往年會照個人履歷問問題,但今年完全沒有,過程中覺得考官的說話速度非常快,有時候要你舉例說故事,有時候要你回答yes或no而已,當你在回答的過程中會有一位考官全程記錄,結束之後回家等消息。
-------
第二次參加全日空招考,報名線上履歷後等待初試,第一關就是團體討論,15個一組,題目:當你可以重生,你會想要變成哪一種動物,時間大約10分鐘,我們這組15取3,個人覺得團體討論最困難,因為要在短時間內讓考官注意到你是需要很多技巧的。
-------
第三次報考了廈門航空,也是通過1111的履歷篩檢,第一關進行團體面試,10個一組,4個考官,我們這組10取2,分別中文自介完後叫你左右轉45度,然後立正露齒笑,考官會投票,有3票以上的人才過關。過關的人馬上英文面試,1個考官對2個考生,會先叫你唸一段英文短文,我抽到的是有關於哈利波特的,然後提問有沒有看過,喜歡哪類的書等等,再來叫你英文自介,再依內容問問題,我被詢問到的是服務業的工作經驗。不管面試的如何,都可以繼續參加第二天的複試。
第二天一早政策答擬,有問題的都可以在這時候提出來,接著馬上進行筆試,分成英文以及綜合測驗,有文法、閱讀、單字意思,綜合測驗有文意理解以及圖片推測等等。筆試跟綜合測驗是同時進行,1次10個,6個考官。簡單中文自介後個別問問題,所以一定要對自介非常熟悉,我被問到大陸經驗以及生涯規劃,結束之後回到現場把筆試完成。
--------
第四次報考了海南航空,同樣也要先通過1111線上篩檢,第一關初試英文團體討論,題目:how do you deal with the anxiety when you are public speaking?
我們這組10取3,討論氣氛非常融洽,沒有搶話不太有尷尬,我是倒數第二個發言,共發言三次,過程中有提到以前上台演講的經驗,結束之後有示意還沒發言的同學,其中大家要選人做結論的時候,我也是主動詢問一個看起來英文很溜的男生做結論,然後後來都有一起上,另外一個被選上的女生也是妝明亮,英文也不錯。整場下來我覺得要積極發言,然後隨著氣氛找點切入很重要。
複試:走完台步開始中文自介,我們這組10取4,當場會知道結果。3位考官都蠻嚴肅的,2男1女,整場不斷盯著妳的腳和笑容,我是第7個,我感覺到前面幾位同學在自介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很認真聽,其中我有一直跟主要的男考官眼神接觸,接觸到的時候我就點點頭,然後輪到我的時候兩位考官全程都有把視線集中在我身上。
全部結束之後,只有我被問到問題,但也是簡短的。考官詢問我是不是很會游泳以及之後可以在北京長期待下去嗎。
全部出來後又有兩位同學被叫進去再自介一次,但她們後來也都沒有上。然後在面試過程中,我有偷看到我的履歷好像被拿出來放在另一堆裡,因為只有我是藍色底的照片所以有偷看到。面試過程中,女考官有偷偷走到後方觀察。
有過的同學就去另一個小房間拍形象照、量血壓跟色盲,然後有說一兩個禮拜發最後通知跟心理測驗。
---------
第5次報名了虎航,一樣通過YES123線上履歷篩選,初試時,一樣團體面試,叫你念一篇英文短文就結束初試,過程超級快速。隔了一星期才會知道有沒有通過複試,複試一樣是團體面試,一次5位,在教室外抽英文題卡,走完L型後坐下,開始依序自介後回答英文的題卡問題,我抽到的是真實以及虛擬世界中,你心目中的英雄為何,原因? 回答完後考官在依你的自介問問題,我被問到海外經驗。最後面每個人要求用一句話形容虎航。
前前後後也考過幾次,經歷過差不多4個月的時間,經過這幾次考試深深體會到考空服員的過程中內心其實是充滿壓力的,但是瑞秋老師不斷給我信心,也在過程中讓我回去擔任小幫手多點練習機會,非常謝謝老師給的寶貴經驗。也因為每次錄取名額總是不多,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機會受到考官注意,但是我覺得只要相信自己,在平時多練習多準備,心中永遠保持正能量,我相信努力一定會有回報,堅持住,實現這個目標就在不遠處囉,大家加油!!
#錄取同學分享
#踏出一步是最重要的開始
#跟我們一起努力吧
多 特 瑞 年會 參加禮 在 劉漢文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病人知道胰島素的歷史,還有人會怕打胰島素嗎?
--
【胰島素 100 年回顧歷史】- 林瑞祥教授
1920 年 28 歲的骨科醫師 Frederic Grant Banting 在加拿大 Ontario 州 London 市開業。剛開業的 Banting 醫師病人少,開始在當地的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醫學院的解剖學科和生理學科擔任兼職的助教。
十月為了準備有關胰臟的上課材料到圖書館,偶然注意到剛到的期刊 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內一篇由病理學家 Moses Barron 寫的研究報告:「特別參照胰臟結石症討論郎氏小島與糖尿病的關係」。Barron注意到胰管結石後,各種消化酵素滯留在胰臟內活化,破壞製造消化酵素的細胞,但是郎氏小島因與胰管沒有連結,沒有受影響。
Banting 讀完 Barron 的論文後推想過去三十年大家失敗的原因可能是抽取糖尿病有效物質時,被消化酵素破壞殆盡。當天半夜Banting醒來在小本子上疾書:「結紮狗的胰管,讓狗活到腺胞退化變性,只剩胰小島。然後嘗試抽取內分泌物質」。
接受同事的建議,Banting 回母校 Toronto 大學醫學院找生理學教授 John R.R. MacLeod。由於 Banting 沒有研究經驗,MacLeod 起初不看好 Banting 的研究計畫,但拗不過再三的請求,同意 1922 年暑假回故鄉蘇格蘭期間,讓 Banting 利用生理學研究室做實驗。
MacLeod 特別安排攻讀生化和生理學四年級的學生 Charles Best 協助 Banting 做實驗。1921 年 5 月中旬 Best 考完畢業考試後第二天立即開始做實驗。第一次結紮狗的胰管失敗,第二次成功。取出萎縮的胰臟,剪成碎片,在乳鉢內利用生理鹽水和海砂研磨。萃取液用紗布過濾後,靜脈注射事先切除胰臟的狗。血糖從 360 降到 320 mg/dl。再注射抽取液,血糖更降。成功了!
起先 Banting 及 Best 稱胰島素為 Isletin。後來 MacLeod 教授建議採用 1910 年 Jean de Meyer 起的名子 Insulin (拉丁文 Insula,島)。
1921 年 12 月底,Banting 和 Best 到 Connecticut 州 New Heaven 市參加美國生理學會年會,正式向外宣佈發現胰島素。
1922年一月,利用當時在 Toronto 大學生化學科擔任客座教授的 J. B. Collip 協助純化的胰島素,給即將陷入酮酸中毒的 14 歲男童 Leonard Thompson 注射,成功的救回一命。
Banting 和 Best 取得胰島素的專利,並把專利以一元賣給 Toronto 大學。後者組織胰島素委員會,統籌胰島素的品質管理,提供專利使用權給任何合法的藥廠。
1923 年醫學或生理學的 Novel 獎頒給 Banting 和 MacLeod。Banting 領獎後宣布,他領受的獎金的一半送給 Charles H. Best。不服輸的 MacLeod 馬上宣布將他領受的獎金的一半送給 J. B. Collip。
1922 年初夏禮來公司開始小規模生產胰島素。到了秋天禮來公司的化學工程師 George Walden 發現,在抽取純化過程裡利用蛋白質在等電點容易沉澱的原理,將抽取液的酸鹼值調整為胰島素的等電點(pH 5.4),可讓胰島素的抽取量最大化。於是 1923 年開始大量生產胰島素,以 Iletin為名銷售。
Toronto 大學附設的藥廠 Connaught Laboratories 也在 Charles H. Best 的協助下生產胰島素,稱為 Insulin Toronto。這種原始的不加修飾的短效胰島素在美國通常稱為 regular insulin (正規的胰島素),在英國稱為 soluble insulin (可溶性胰島素)。
1923 年 Richard Murlin 注意到,給高血糖的病人注射胰島素時,血糖先稍許上升,然後逐漸下降。當時的胰島素不夠純,他從胰島素抽取液中分離出使血糖上升的物質,並命名為升糖素。
1925 年胰島素委員會首次對胰島素的生物活性下定義:1 mg 胰島素具有 8 單位的生物活性。每一單位的生物活性則依據注射胰島素後血糖下降的幅度 (兔) 或血糖下降引發痙攣的程度 (鼷鼠, mouse) 決定。
1926 年 JJ Abel 成功地讓胰島素形成結晶,有助於往後提升胰島素的純化工作。近年胰島素的純度提升到 26-30 單位/mg。1967 年
Donald Steiner 發現先胰島素 (proinsulin) 時使用 Sephadex G50 分子篩色層分析法分開分子量大約 9000 的先胰島素和分子量大約 6000 的胰島素。1973 年 Novo 公司利用這個原理應用在胰島素的純化工作上,成功地推出「最純的單成分胰島素」。
若干年後 Nordisk Insulin Laboratorium 也生產單成分胰島素。在台大醫院試用 Nordisk 的單成分胰島素期間,我利用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聚丙烯醯胺膠體電泳) 證實 Nordisk 的胰島素確實是單成分,但同時當作對照樣品的 Novo Monocomponent Insulin (取自台大醫院藥房) 則出現少量的第二個成分。Novo 公司解釋單成分胰島素溶液放置幾個月後會自然形成胰島素胱胺 (insulin amide)。Novo 公司寄來剛生產的 Monocomponent 胰島素,果然在 PAGE 中只看到一條線。
初期生產的胰島素濃度只有每西西 5 單位,到了 1926 年世界各地可以買到每西西 10、20、40 單位的胰島素。1960 年筆者在 Boston 開始照顧病人時只有 U40 和 U80 胰島素兩種濃度。偶而有些病人誤用 U40 注射器注射 U80 胰島素,導致注射雙倍劑量的胰島素,發生低血糖反應。因此美國在 1972 年開始花兩年時間停用 U40 和 U80 胰島素,改用 U100 胰島素。使用植入性胰島素泵 (Implantable pump) 的病人和極端肥胖的病人需要用到 U500 胰島素。
早期只有正規胰島素 (RI),濃度低 (U5)、純度不夠、針頭粗,注射部位又痛、又癢,加上作用時間頂多 8 小時,每天需要注射 3 到 4 次。記得 20 年前我還在台大醫院服務時,遇見一位德國籍的中年病人,每 8 小時皮下注射正規胰島素:早上六點鐘,下午兩點鐘,晚上十點鐘。
1920 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動物生理學的教授 August Krogh 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1922 年前往北美洲演講時,因為夫人 Marie Krogh 醫師患糖尿病,而且也照顧數位有糖尿病的病人,特別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探訪 MacLeod 教授。Krogh 教授免費獲得在丹麥製造胰島素的專利和技術,回國後 Krogh 教授與 Hans Christian Hagedorn 醫師合作,1923年成立 Nordisk Insulinlaboratorium,開始製造胰島素。
Hagedorn 醫師在 1921 年獲得哥本哈根大學醫學博士學位。論文的標題是:人類血糖的控制。論文內描述他自己改良的簡易血糖測定方法。1923 年 Hagedorn 醫師雇用兩位兄弟,Thorvald Pedersen 藥師和 Harald Pedersen 工程師(金屬工匠)。由於 Thorvald Pedersen 與 Hagedorn 醫師意見不合,1924 年兩位兄弟離開,1925 年正式成立 Novo Terapeutisk Laboratorium製 作Insulin Novo。Harald Pedersen 製作皮下注射器 Novo Syringe,供注射I nsulin Novo。
1936 年 Hagedorn 發現讓鹼性胜肽 Protamine (魚精胜肽) 和酸性胰島素結合後,形成 Protamine Insulin (Insulin Leo Retard) 可延長胰島素的作用兩倍,但經過 Toronto 大學附設 Connaught Laboratory 的 Scott 和 Fisher 的建議,添加鋅,做成 Protamine Zinc Insulin (PZI) 後,作用時間延長到 36 小時。
病人在早餐前注射 PZI 後,血糖在中午後才開始下降。為了控制早上的血糖,需要在早餐前另外注射短效胰島素 (RI)。可是 RI 不能和 PZI 混合後注射,因為 PZI 中有多量魚精胜肽,會結合 RI,使之成為 PZI。Nordisk Insulinlaboratorium 繼續改良 PZI,減少魚精胜肽,用胰島素飽和 (中和) 魚精胜肽上與胰島素結合部位,1946 年產生 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 (NPH) 胰島素。
以豬或牛胰島素製成的 NPH 胰島素作用時間約有 24 小時,但後來用人胰島素做成的 NPH 胰島素的作用時間大約縮短三分之一。
NPH 胰島素的好處是可與 RI 混合使用。NPH 胰島素長期很受歡迎, 但畢竟含有人體內沒有的魚精胜肽,有極少數病人產生嚴重的過敏現象。所幸 Novo 公司的 Knud Hallas-Møller 利用 pH 4 的醋酸鹽緩衝液,讓胰島素和大量的鋅產生大結晶,皮下注射後慢慢釋放胰島素,使作用時間延長到 36 小時,稱為 Ultralente insulin (超緩胰島素)。
製作鋅胰島素結晶時,上澄液中有和鋅沒有形成結晶的胰島素的溶液,可做成作用時間比正規胰島素稍長的 Semilente insulin (半緩胰島素)。70% Ultralente Insulin 和 30% Semilente insulin 混合,形成 Lente Insulin (緩胰島素),其作用時間與 NPH Insulin 相當。Lente 系列胰島素在1954年上市。
桑格 (Frederick Sanger) 在 1955 年將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完整地定序出來,同時證明蛋白質具有明確構造。這項研究使他單獨獲得了 1958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50 年代後期到 1965 年左右,多人嘗試利用有機化學的方法試圖合成胰島素。1975 年時,桑格發展出一種稱為鏈終止法(chain termination method)的技術來測定 DNA 序列,這種方法也稱做「雙去氧終止法」(Dideoxy termination method)或是「桑格法」。這項研究後來成為人類基因組計畫等研究得以展開的關鍵之一,並使桑格於 1980 年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78 年 Goeddel 等利用 plasmid 製造人胰島素基因片段,插入大腸桿菌基因,製造人胰島素。1982 年禮來公司開始出售 Humulin。單體 (monomeric) 胰島素溶液裝在甁中容易形成小纖維,只好加鋅及苯酚 (phenol),讓胰島素圍繞鋅形成穩定的六合體 (hexamer)。
六合體胰島素注入皮下組職後,分解成雙合體及單體胰島素後進入微血管內。為了加速六合體的分解速度,出現 Lispro insulin, Insulin Aspart 及 Glulisine 等速效胰島素。為了改善 NPH 胰島素的高峰和作用時間過短的問題,出現 NovoSol Basal,Glargine,與 Insulin degludec (Tresiba®) 等長效胰島素。
多 特 瑞 年會 參加禮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又到了一個新年度的開始,在這裡,台灣觀測站要帶大家回顧一下2019年台美之間的重要事件與進展,順便和大家聊聊一些經營這個粉專的感想。文章很長,但是,和我們一起走過這兩年多的老司機觀測員們應該早就習慣了吧(笑)。(其實後面展望與簡評部份「只有」一千五百字,真的不會長啦!)
2019是個關鍵的一年,除了美中貿易戰進入白熱化(加關稅、談判破裂、再加關稅、進入分階段協議),以及香港因反送中事件所引發一連串的抗爭活動之外,也是台美斷交、中美建交,以及《台灣關係法》的40週年。在美中競爭態勢成形的背景之下,一整年台美關係可說是突飛猛進。前幾次國會史上單一年度的「台灣相關法案」被提出次數的高峰期,包括像是1961年動員支持中華民國留在聯合國、1979年台美斷交,2019可說又再次出現了一波高峰,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在美國各項議題中的能見度以及議題的多樣性都大幅提升。
🗓 一月
➤ 3日:美國第116屆國會開始第一天,佛羅里達州共和黨眾議員兼外交事務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約霍(Ted Yoho)提出挺台法案:「要求國務卿擬定策略幫助台灣重新取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資格或其他目的」(H.R. 237)。
➤ 5日:美國國安會發言人推文反對習近平一國兩制。
➤ 22日:眾議院無異議通過「要求國務卿擬定策略幫助台灣重新取得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資格或其他目的」法案(H.R.353)。
➤ 29日:參議院提出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法案(此法案上次眾院有過,但參院沒進展。上次眾院花174天通過,這次僅花兩週)。
➤ 10日:AIT成立40週年紀念。
🗓 二月
➤ 5日:被中共關押中的台灣民權運動者李明哲,其妻李凈瑜成為第一位受邀出席美國總統「國情咨文」的台灣人。
➤ 6日:台灣持續參與「全球打擊伊斯蘭國全球聯盟」部長級會議,由駐美代表高碩泰領軍。
➤ 8日:五位共和黨參議員共同連署發表公開信邀請總統蔡英文赴美國國會演說。
➤ 13日:「民主黨州主席協會」(Association of State Democratic Committee, ASDC)通過決議案,重申《台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是美國對台政策的基石。
➤ 14日: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出席「美洲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States, OAS)舉行的「委內瑞拉人道危機全球會議」(Global Conference on the Humanitarian Crisis in Venezuela),與其他各國共商因應之道,且是上台致詞的七國當中唯一亞洲國家。
🗓 三月
➤ 5日:桃園市長鄭文燦拜會白宮國安會、國防部與國務院。
➤ 13日:基隆市長林右昌拜會國務院,國務院發推與代理副助卿史墨客(Hanscom Smith)的合照。
➤ 13日:「印太地區保衛宗教自由公民社會對話」論壇在台北召開,這是由美國所倡議的部長級區域會議,也是該系列會議目前唯一在亞洲所舉辦的。
➤ 13日美方在臉書公布時任美國國安會亞洲資深主任博明與我外交部政務次長徐斯儉合照。
➤ 19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訪問美東四城,與鄭文燦、林右昌同樣拜會了白宮國安會與國務院。以上三位訪問者皆獲得美國行政部門主動po出訪問照片的待遇,這在過去是相當罕見的。
➤ 26日:參議院提出《台灣保證法》主張美台軍售常態化,並將台灣納入雙邊軍事訓練演習,要求高階將官駐台;商業方面,重啟台美貿易投資框架協議,簽署美台自由貿易協議;國際方面,推動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組織等國際組織。
🗓 四月
➤ 1日:美國國安顧問波頓推文譴責共機飛越海峽中線。
➤ 3日:AIT首次證實,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內的現役美軍人員,自2005年起就進駐AIT。
➤ 9日:總統蔡英文與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布魯金斯研究院」及「威爾遜國際學人中心」連線展開視訊會議。
➤ 22日:美國農業部首度籌組貿易訪問團來台。
➤ 30日:參議院一致通過「重新確認美國對台灣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之承諾」決議案,重申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為美台關係基石,呼籲對台軍售常態化、落實台灣旅行法。
🗓 五月
➤ 1日: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訪問白宮和川普會面,以「台灣要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為三大談論主題。
➤ 2日:美國國防部發布《2019中國軍力報告》,其中提及中國持續以軟硬兼施的方式對付台灣,並討論了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方案。
➤ 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保證法》(H.R. 2002)與《重新確認美國對台及對執行台灣關係法承諾決議案》(H.Res. 273)。
➤ 8日:美眾議院長佩洛西(Nancy Pelosi)以及參院、眾院兩院外委會主席、資深議員、國會台灣連線共同主席等數十名參眾議員出席參與台灣關係法40週年酒會,更接連發言表達美國國會不分黨派對台灣的支持,以及期盼美台關係進一步的提升。
➤ 13 - 21日: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訪美,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會面,為台美斷交後首次雙邊國安最高層級官員會晤。
➤ 17日: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以推特發文祝賀台灣通過了亞洲第一個同婚法案。
➤ 17日:眾議院四位台灣連線共同主席,呼籲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邀請台灣參加今年世界衛生大會。
➤ 22日:參議院外交委員一致通過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法案。
➤ 23日:國防部消息指出,我國的國軍人員可以「著軍服」公開地參加美軍的訓練活動。
➤ 25日: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北協)正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
➤ 30日:白宮官方Instagram發布總統川普出席美國空軍官校畢業典禮的照片,其中可見川普身旁大大的中華民國國旗。
➤ 31日: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在推特上一日連兩推挺台。
🗓 六月
➤ 1日:美國國防部發布印度太平洋戰略報告,將台灣和新加坡、紐西蘭及蒙古並列為「可靠、能幹及天生的夥伴『國家』」。
➤ 2日: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Cory Gardner)訪台。
➤ 4日: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提出S.Res. 228號決議案:《支持台灣政府採取嚇阻或被迫擊敗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侵略的措施的決議案》。
➤ 26日:民主黨眾議員謝安達(Adam Schiff)提出《2020年情報授權法》,其中提到2020台灣總統選舉結束後,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應針對「中國對台灣選舉影響操作涉入程度」提出報告說明。
🗓 七月
➤ 8日:美批准包括M1A2戰車等4項軍武共約27億餘美元的對台軍售案。
➤ 11 - 22日:總統蔡英文訪加勒比海友邦,去、返程分別過境美國紐約及丹佛,成為歷任過境美國最久的中華民國總統。期間出席友邦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的歡迎酒會,也參加了台美企業高峰會(美光、花旗、康寧等重量級美國企業領袖皆有出席)等。
➤ 12日:桃園市長鄭文燦前往華府拜會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
➤ 17日:眾議院通過《2020年情報授權法》。
🗓 八月
➤ 17日:外交部公布吳釗燮部長率團參加第50屆「太平洋島國論壇」(PIF)年會圓滿時與美國內政部長David Bernhardt雙邊晤談後的合照。
➤ 20日:美國國務院批准軍售台灣66架F-16系列戰機。
➤ 27日:美國退伍軍團協會(American Legion)成立100週年,首度邀請蔡總統參加年會。
🗓 九月
➤ 7 日:馬里蘭州參議員卡定(Ben Carding)和俄亥俄州眾議員夏波(Steve Chabot)發表公開信,對參與挺台灣加入聯合國大遊行的群眾致意。
➤ 12日:外交部、AIT,以及美國國務院的民主、人權和勞工事務局,啟動首屆「美台印太區域民主治理諮商」會議。美方團隊由國務院副助卿巴斯比(Scott Busby)率團出席。這個機制是在三月間宣佈成立,主要目的是台美雙邊對話,共同推動人權、民主和更好的治理等價值。這也是美國「回防」太平洋政治防線的一環。
➤ 23日:我國駐紐約辦事處徐儷文大使進入聯合國參加「 全球呼籲保護宗教自由」會議。
🗓 十月
➤ 月初(無確切時間):美國國務院、商務部及農業部共同致函美國500大企業以及州級政府,內容談及美台關係緊密,鼓勵各級單位強化與台灣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 9日:佩洛西對蔡英文總統致上雙十賀詞。
➤ 10日:德州共和黨籍的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出席中華民國國慶典禮。
➤ 7日:首屆「太平洋對話」在台北的外交學院舉行,由外交部長吳釗燮與美國國務院亞太局主管澳紐暨太平洋事務副助卿孫曉雅(Sandra Oudkirk)共同主持,美國代表團參與其中,與多個台灣友邦進行對話。這可視為美國因應中共挖台灣邦交國的措施之一。
➤ 29日:美國參議院的院會以「無異議同意」通過《台灣盟邦國際保障與強化倡議法》(簡稱《台北法》)該法旨在透過美國對與臺灣擁有外交關係的世界各國採取實質行動,予以支持確立臺灣在國際之地位。
➤ 30日:眾院外交委員會通過眾院版《台北法》(目前仍待兩院協商訂定最終版本後,將送交總統簽署)。
🗓 十一月
➤ 4日:國務院公布《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促進共同願景》報告(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Advancing a Shared Vision)首次在印太戰略中提到將與「新南向政策」緊密合作,其中在「捍衛良善治理」的部分,將台灣與澳洲、日本、紐西蘭並列為優先合作的夥伴,為台灣戰略定位重大突破。
➤ 15日:AIT發出「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的聯合委員會照片,這個台美合作架構今年一共辦了超過二十場的公開活動,甚至還有移至第三國舉行的培訓及會議行程。
➤ 中旬(無確切時間):美國國防部副助理部長Heino Klinck秘訪台灣。
🗓 十二月
➤ 19日:美國161名眾議員聯名致函美國行政部門支持台美洽簽雙邊貿易協定。
➤ 20日:總統川普簽署《2020國防授權法》。
▍簡單評語、展望2020
一整年回顧下來,是不是覺得很不簡單呢?大家應該可以發現,除了一般主流媒體上可見的軍售、國會法案、美中貿易戰等重要事件,我們也報導了許多智庫、行政部門和國際外交相關的新聞,有些可能小到大家平常根本不會注意,但這些都是台美關係日益進展與耕耘的點滴。每個人都期待重大突破,然而外交工作的現實往往是緩步前進、障礙重重的,有時候好不容易走一步,但突然來了個國際(內)風向轉變,可能還得倒退兩步。
2019年有261個工作天,觀測站總共發了303篇文章(包含影片),平均每個工作天都有一篇文章。我們每位小編都有白天的正職,有的還是日夜都要工作的工程師(拍拍),之所以大家這樣卯起來寫,就是因為對拓展台灣外交有熱忱,人在美國經歷過第一線的外交現場,想要把我們的所見所聞,甚至是一些務實的觀點帶給台灣人。
外交和一般的公眾事務很不同,多數時候它幾乎沒有所謂道德上的對與錯,有的只是利與害。每個國家都是「自私、自利」的,因為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不是被他國人民選出來要替其他國家謀福利的。也就因為如此,當我們在思考國際關係和外交時,不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必須時時刻刻把對方的立場也放在心上,去思考「對方是怎麼看我的」、「為什麼他要幫我」、「為什麼我對他重要」等問題。若不能有這層認識,國際政治永遠像是霧裡看花。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以來在文章中很強調某些觀點,像是不要落入「XXX就是親中」、「OOO就是挺台」這樣的思考。一來是因為很多事情並非如此,二來是這樣的心態對於促進台美關係毫無幫助。再次強調,朋友沒有人嫌多的。對自己不了解的那些人,我們要想辦法去說服他們、去交朋友,而不是狂噴他們。話說得嚴重一點,如果今天大家來觀測站只是因為想崇拜特定黨派或是政治人物,那我們可能要讓你失望了,因為我們既無和任何政黨關聯,也不想推廣這樣的看法。我們就只是一群在海外(主要在美國,目前我們也有了在台灣的編輯)踏實生活的台灣人,而且是台灣很少數的、還算有流量的政治內容粉專,會願意以個人身份露面,在臉書開直播、製作訪談影片和大家聊台美關係,希望能促成大家對國際事務更多的理解和討論。
是的,以目前美國政界來說,支持台灣的以共和黨人士為大宗,就連被封為本站吉祥物的盧比歐(盧仔)、賈德納(園丁)、克魯茲(鬍子),他們都是共和黨人。但我們也別忘了,民主黨的梅南德茲(Bob Menendez)、康斯(Chris Coons)、馬基(Ed Markey)他們也都沒有在《台北法》、《台灣保證法》、《台灣旅行法》、《台灣國際參與法》、《支持台灣加入WHO》、《重申美國對台承諾決議案》這幾個近期的台灣法案上缺席。最近剛被川普簽署生效的《2020國防授權法》,其中關於要求美國政府調查台灣2020總統大選的內容,就是出自民主黨眾議員謝安達(Adam Schiff)在六月所提出的《2020年情報授權法》。現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的主席,民主黨議員恩格爾(Eliot Engel),更是在他的議員生涯中連署過54個台灣相關法案,若不是因為他,這些台灣法案也沒辦法如此順利地在委員會中排程通過。而上述幾個法案在國會當中都是獲得跨黨派的支持,甚至不乏全體議員「無異議通過」的。如此,你還會說「XXX就是親中」、「OOO就是賣台」嗎?
不論是誰,只要願意支持台灣、替台灣發聲,觀測站絕對都是同聲讚揚,無論黨派。只是,我們也都理解美國政治人物的首要目標是謀求美國利益,所以當有利益衝突時,無需過於責難,他們只是謹守他們的本分和立場;不過,當利益一致時,觀測站絕對是會跳出來大聲疾呼美國應該正視台灣的重要性,擺脫過去美國對台灣議題的消極立場,就像我們過去多次批判民主黨、自由派醒太慢,有些人還是不願面對過去對中國的「建設性交往」政策已然失敗的事實。
台美關係在2019年可以說達到了非常好的進展,這與美中的競爭關係、香港人的抗爭與暴力鎮壓、台灣與二個邦交國接連斷交等種種事件有相當大的關係。在美國國會中,除了我們熟悉的老朋友賈德納(Cory Gardner)、盧比歐(Marco Rubio)、卡頓(Tom Cotton)、夏波(Steve Chabot)、約霍(Ted Yoho)之外,這次的新國會,我們也有了像霍利(Josh Hawley)和史考特(Rick Scott)等新朋友,為台美關係的進展做出相當大的貢獻。接下來2020台美關係能否繼續保持熱度,甚至升溫,有待我們繼續觀察。台灣即將進行大選,選後的領導人是否會繼續推動台美友好、中國是否願意在貿易、人權和國防議題上作出讓步,以及,美國對中的「強硬派」是否會持續為華府的主流聲音,都是能左右台美關係的重要因素。
在邁向偉大航道之前,我們必須要認清楚自己在哪裡、手邊有什麼裝備、路程上有什麼人物和事件。
台灣人們準備好當一個真正的海洋國家了嗎?
photo credit: https://unsplash.com/@anniespra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