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同學都覺得依家部 DSLR 用左好多年,想享受無反 mirrorless 既輕巧同新科技,但係又唔知 upgrade 舊既 DSLR 去邊部機好?🙄
依家 Canon 推出「升級換樂」計劃,買 EOS R5 可以用平過半價買高容量快卡,或者買 EOS R6 就可以用$99加購原廠高效電池!
如果你有舊機Trade-in,買指定配件(例如原廠電、鏡頭轉接器)仲即場有折扣添,優惠去到6月尾咋!把握機會將你部舊機升級做最新既全片幅無反EOS R5 或 EOS R6,享受更強更快既自動對焦技術、機身防震等。
▌Canon「升級換樂」計劃時間及詳情 ➜ http://bit.ly/R5R6ftbger
由單反升級無反,Canon EOS R5 同 EOS R6 都係非常吸引既選擇,究竟係導師眼中,同學應該點揀呢?今次跟各位簡單分析一下啦!記得睇到最尾,有導師推介嘅最精明入手優惠呀!
▌有關像素
EOS R5 有 45 MP, 所以 EOS R5 像素方面係大好多的,拍出來既相片理論上係會 sharp 的仔細的,而後製 cropping 二次構圖既空間都會大的。但係像素大,檔案size都會相應大 (特別係 RAW 檔),傳輸同backup都會比較麻煩。
EOS R5 在拍片規格方面比較全面,可以拍到 8K 影片、RAW 短片及 4K 慢動作短片,啱晒專業級用家 ,至於一般用家,其實 4K 已經足夠,可以考慮 EOS R6,佢都支援 4K 60p,十分足夠。
▌有關感光能力
如果你唔需要用到咁高既相片像素,EOS R6 既 CMOS sensor 係採用與旗艦 EOS-1D X Mark III 同一規格的 sensor,高感光性能非常出色!配合最高8級機身防震,係手持夜拍或者拍 video 既時間就好有用了。
▌有關連拍速度
EOS R5 同 R6 都可以用電子快門達到 20 fps,而機械快門達到 12 fps,以往只有頂級機款先可以做到,夠哂用了。
▌有關對焦 (AF)
毛孩、雀鳥攝影用家褔音!
EOS R5 同 R6 都有全新「雙像素 CMOS 自動對焦 II」技術,提供高達 100% 既自動對焦覆蓋範圍,對焦速度超快!拍運動同飛緊既雀鳥追焦時都更輕鬆。
兩部都可以係接近完全漆黑的低光環境進行自動對焦 (R5 最低為 EV -6,R6 最低係 EV -6.5),非常厲害。同埋依家即使加左增距鏡,鏡頭最大光圈為 f/22 時仍可以自動對焦!
仲有就係EOS R5 同 R6 除左更準確嘅人面辨識之外,更新增「動物偵測自動對焦」,偵測同追蹤動物主體 (例如狗、貓及雀鳥) 的身體、臉部或眼睛,不論動物大小、姿勢或任何臉的方向都能輕鬆拍攝動物。
▌有關重量
EOS R5 同 R6 機身大小接近一樣,R5 650g,而 R6 係 598g,比傳統 DSLR 機身(例如 EOS 5D) 800-900g 輕唔少。
▌結論
EOS R5 同 R6 既新科技比起多年前既 DSLR 係相片質素同方便性都有好大優勢,mirrorless 相機機身小同輕,就算平時行山或者同屋企人影生活照都唔會太辛苦!
>> 咁同學應該買邊部好呢? <<
A. 買 EOS R6 (中至高階),如果:
(1) 預算有限
(2) 你成日用高 ISO 拍攝/拍片 (例如影星、影極光、手持夜景)
B. 買 EOS R5 (專業級),如果:
(1) 預算足夠
(2) 對作品像素有要求 (要sharp、要crop相):例如風景、建築、微距等
(3) 追求專業級既影像質素
(4) 手痕想換機
【推介嘅精明入手優惠】
▌ 買 EOS R6 + Trade-in 舊機
慳超過HK$1,100 ➜ 如果入手 EOS R6 Kit Set + 優惠價買原廠電 + EF-EOS R 鏡頭轉接器(比你用返手頭既EF鏡)
▌ 買 EOS R5 + Trade-in 舊機
慳超過HK$3,300 ➜ 如果入手 EOS R5 Kit Set + 優惠價買高容量快卡 + 任何一件配件(例如原廠電或EF-EOS R 鏡頭轉接器)
如果想知多的點揀或者 details 可以 message 問我地導師㗎!
夜景光圈大小 在 四十.實驗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同學麥娜絲》40歲男人們笑中有淚的悲哀
開場以為導演自述的紀錄片,從大佛普拉斯到同學麥納斯德進階,從加法到減法的巧妙嵌入,接著進入黑色喜劇的內容,旁白很有力的說:「曾經我們想像自己有一雙翅膀,只要努力就能展翅高飛。但到了40歲才慢慢了解,我們都只是一隻雞。」
這是一群在泡沫紅茶店固定打牌,四個40歲左右的老同學的故事。樸實無華的說著會發生在我們周遭的事。想展翅高飛但飛得不上不下,有夢想但被悲哀笑也不是哭也不對的痛擊。
|電風的悲哀:停車位只能推進去|
電風:「我做任何事情都很認真,但做任何事情都不如意。」
電風的老闆:「把事情做對跟做好的差別,就是一個會升官一個不會。」
官場現形記裡,直白的點出升官換車和體卹公司不加薪,就是把事情做對跟做好的差別。好不容易買房,停車位卻是需要手動推進推出的大小,花大錢買得房子,裡面空無一物。
|添仔的悲哀:電影夢是什麼,可以吃嗎?|
添仔:「我的人生就差這一步。」
電風:「我的人生也只差一步,我們每個人都只差一步而已。」
添仔為了這個差了一步的電影夢,明知道自己是別人手下的一顆棋子,心甘情願把電影夢拋下,把自己的人生賭上政治上,吳銘添跟「無明天」的異曲同工之妙,政治宣傳廣告的手指天空說著明天會更好,都有一個夢隨時會被搓破的謬思。
|罐頭的悲哀:女神是放在祖先桌上|
「每個少年的人生,都有一個女神。但失去了距離,也失去了幻想的美妙。」
納豆因為這部片得到金馬獎男配角實至名歸,因為他真的脫離搞笑派變成演技派。那一段日光夜景,光圈縮小那一段,讓我笑到東倒西歪,真的演技驚艷沒有話說。
|閉結的悲哀:紙糊的夢想比較實在|
閉結從事紙紮屋的工作,有特殊體質可以感應,死去的人總是會出現,要變更燒給他們的紙紮物品,不厭其煩完成他們最後一個夢。跟相親認識的阿月,真的是一拍即合,一個話說不清楚,一個把話說到人的心裡,我非常喜歡那一段心有靈犀的感覺。
錯估金童玉女跟老李要接得人,奶奶迴光返照,大夥人在他的新居入厝裡打牌抽菸,完成他的有房夢,但美夢總是稍縱即逝。
「我們花很多時間找人生的答案,但也許答案的本身就是一片混沌。」我們可以灑脫地跳下水池嗎?撥開一片混沌,看到夢想嗎?這是導演想給我們這些四十好幾的人,好好思索的問號。
忍不住想說國片在疫情下,開出長紅,部部強片,一部接一部停不下來的速度,真的令人高興。
夜景光圈大小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奥林匹斯的殞落 | 盧斯達 on Patreon】
一則相機界的訃文,奧林巴斯將相機業務賣給「日本產業夥伴公司」(JIP),正式退出相機業務。JIP早前也接收了 Sony 的 VAIO 手提電腦業務,現在 VAIO 也重返市場,賣 made in japan 和日本工藝。OMD的相機和鏡頭,將來不是沒有重生和繼續發展,然而 Olympus 的相機之路,肯定是劃上休止符。
就像 Nokia 一開始是造紙廠,之後才成為手提電話一哥;Olympus 以相機開始,最終轉營為醫學內窺鏡市場龍頭,消費型相機現在只佔整個集團 5% 生意。令人無限唏噓。攝影是我的減壓活動,相機則是引出了自己的收藏癖。2016年大選之後,香港政治有相當改變,我就開始玩菲林攝師,幫助自己分神。各種大小的相機都玩過,漸漸就到了發燒友的地步。
菲林器材當然是從二手市場網羅,不同年份和牌子的器材就此在手中流轉,也研究了不少。 Olympus 的設計理念,由30年代開始到今日,都是求小巧精緻。當時最小巧的 35mm 菲林機,應該是萊卡的M機;後來 Nikon 在60年代把心一橫放棄了 rangefinder 系統,推出了石破天驚的單反機 F1 重新開始。50年代韓戰爆發,很多西方記者到達韓半島,又從旁邊的日本輸入了 Nikon,很多人發現原來日本人的相機鏡頭都很好用,而且比萊卡便宜,就開始了日本征服全世界、擠下德國成為一哥的歷史。
Olympus 也推出單反,在功能上毫不妥協,但設計得更小巧。一開始相機也叫做 M,但因為跟萊卡撞名,之後改為 OM。M 字取自設計師「米谷美久」之名。現時二手市場的菲林相機,萊卡機鏡當然最有價有市,之後是 Nikon ,Canon 好像不入流。Olympus OM系列,仍有不少交投,可見經得起時間考驗。OM1、OM2、OM3我都擁有過,放在手裡,是金屬的冰冷感,重量剛剛好,尺吋小得驚人,多數快門都可以去到 1/2000。光學上,Olympus的鏡頭和玻璃也是不得了,就算是1.2大光圈,都是小小的,帶在身上沒有一點負擔;在二手市場還有一支 90/ f2 很受追捧,因為小、中焦距大光圈,還有很強的微距功能。
後來 Nikon 和 Canon 開始了自動對焦單反,之後數碼化,德國的萊卡已經不行了;Olympus 就繼續想把相機造小。於是他們開始搞小尺吋 sensor 相機,但可以換鏡。類似的思路在菲林年代已經有,就是半格相機,也成了一個系統。為了小,為了設計,他們把事情做到極致。後來出了一個叫 4/3系統 的單反電子相機,有人今日也追捧,因為數碼相都有一種叫「OM藍」的色彩,其實是因為 CCD 感光器的顏色特別像真。
再之後,連反光鏡也取消,直接用 sensor 接收資訊和取景。所以近年流行的無反,是 Olmypus 主導的工業創新。之後 Sony 做大了,就一直到現在,Nikon 和 Canon 最終也要向這個風潮妥協。電子化之後的 Olympus,我也擁有過幾部。雖然畫質沒有全片幅好,但相機真是很小,而且機內防震是所有牌子最好,手持都可以拍到夜景 light painting。還有他們的相機手柄設計,真是非常舒服。
相片立體感,頗大程度是取決於感光元件大小,Olympus 沒有做全片幅,怎麼拍都很難拍到全片幅的感覺;但相機就好像人際關係,你的朋友親人父母,也許都不是最好,但相處下來順心與否,又不是參數能完全決定。最後發現自己很多喜歡的相片或者瞬間,都是用小相機拍下來;一向都知道 Olympus 的營業不好,但也會用,就好像看著愛人在病床上慢慢病死,到真的死了,內心是解脫也唏噓。
關於相機品牌之死,市場越來越小,其實也沒甚麼好說,因為手提電話;但作為一個喜愛 J 相機的發燒友,我不恨電話,因為這個時代,也許是攝影最普及的年代,是人類最能夠玩遍所有形式攝影的年代。相機是攝影嗎?肯定是;嚴肅的大相機,又是另一種體驗;菲林還沒死,你還能玩35mm、中片幅,甚至大片幅,能體驗一百幾十年前那些攝影師在做甚麼,是一種穿越歷史的鎮靜,還有即影即有……據說連濕版攝影都可以試到。攝影由化學、機械和玻璃,慢慢涉及半導體、演算法、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令人著迷的人類器物/技術史。
然後可能千百年之後,就算人類滅亡,很多年之後的智慧生物可能在泥土裡發現一部1960、70年代的精密相機,牠們也會驚嘆人類文明曾經勝利過。像鐘錶一樣,現在要看時間,有很多方式,但陀飛輪不是用來給你看時間,而是純粹工藝的勝利,是機械文明最後的餘輝。
【訂閱我活躍中的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lewisd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