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生死,讓愛延續
--相信愛一直都在。--
經典暢銷書《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寫過:「人生的意義在於溝通,在於尋找相互之間的關係,而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如何付出愛以及接受愛。」回顧我的成長歷程,我幸運在愛裡成長,也學會盡力去愛,即使我愛的人終究會離開。
很多人以為我天不怕、地不怕,其實「死亡」一直是我的死穴,我憂見「生離」,更深怕「死別」。人生第一次經歷的死亡經驗,是我深愛的外婆在我讀大學時過世,那讓我深刻體會「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原來不是所有事都可以靠努力克服。一般人也許難以想像,這看似簡單平常的道理,對向來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的我有巨大的衝擊。
上大學後,為了在最短時間內把學分修完提早畢業,我和弟弟寒暑假都留在美國修課,鮮少出遊度假或回臺灣探親。唯一例外是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外婆中風住院的消息傳來,我立刻放棄暑期課,選擇飛回臺灣,自願在醫院當外婆的看護,誓言要「救回」外婆。我知道雇用一名專業看護就能減輕照護的辛苦,但當時的我自認對外婆的愛和照顧無人可取代,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照顧她,而且愛一定能戰勝病魔!
我搬進醫院兩個半月,成為外婆的全天候看護,不但配合醫生指示,更努力研究相關的醫學知識,了解中風的成因及復健的技巧,一度還讓醫院裡的護理人員以為我是醫學院的學生,外婆也確實在我的細心照顧下,病情大幅好轉並逐漸穩定。
短短兩個多月,外婆奇蹟似地從不能說話到能簡單對話、從不能走路到可以緩慢自主行動,比醫生預期的康復速度理想許多。暑假結束、學校開學前,我把照護外婆的原則和做法有條理地交接給看護,然後帶著滿滿的自信和喜悅返回美國。當時我告訴自己,全力付出就會有所回報,人定勝天,外婆當然會完全康復,長命百歲!
不料事與願違,幾個月後,意外傳來外婆過世的噩耗。我感到震驚並且深受打擊,原來,這世上有再怎麼努力仍無法如願的現實!
外婆告別式那天,在禮儀師下令蓋棺的強大撞擊聲中,我失去摯愛的外婆,也深切領悟命運的嚴酷。老天爺給我上了寶貴的一課,「生與死」無論再怎麼掙扎,都無法逆轉。此後,我開始害怕面對「死別」,徹底明白人類的渺小,不再無所畏懼。
外婆的離去我無力回天,爾後,又經歷了母親的久病,讓我長期生活在隨時會失去摯愛的恐懼裡。因為害怕失去,讓我更堅定和家人的相守,在母親第一次罹癌後,我就下定決心,當父母健在時,無論待遇和職位多優渥,絕不考慮國外的工作,好讓自己能守護珍愛的家人。
母親生病十六年,歷經五次不同癌症與各種治療,我和弟妹齊心協力一起照料,每回母親病發住院,我們兄弟姊妹便各司其職與分工合作。我打聽並安排最理想的醫院和醫生;博學的弟弟負責研究病情、治療選項與副作用的分析,以利我們和醫生有效討論,為母親做最好的判斷;貼心的妹妹不僅在家照顧父親的生活起居,也分擔陪伴母親的工作。
然而,生死有命,家人間再怎麼相愛相依,該面對的終究逃不掉。四年多前的一個早晨,我在公司接到母親再次發病的電話,我推斷應是中風或癌細胞轉移的情況,依循過去的經驗,我立刻通知醫院,同時啟動家庭照護機制,聯絡弟弟妹妹分頭準備,但這次跟過去不同的是母親的反應。一向溫柔聽話、不想麻煩家人的母親,這次卻意志堅定地要求大家先不要去醫院,而是希望所有人盡快回家集合。
家人都到家後,母親平靜溫暖地和我們一一道別,她緩緩地說:「謝謝你們對我的照顧,很抱歉,我病了這麼多年,讓你們這麼辛苦,現在我準備好要離開了。我這一生沒有遺憾,三個孩子的孝心和能力讓我欣慰和驕傲,我知道即便我不在了,你們還是會好好照顧爸爸,也能好好地生活。」
母親接著緊握著我的手說:「心慧,不要害怕也不要責怪自己,這些年,妳已經為媽媽做得夠多也做得夠好了,媽媽謝謝妳!」母親知道,我對家人死亡的恐懼和好強性格,一定很難接受她最終離開的現實,為了讓我能堅強活下去,這個交代和肯定,是她送給我最後的恩惠。個性柔弱的母親,對家人的告別異常勇敢,一滴眼淚都沒掉。我摯愛的母親,她是真的放下了。
母親終究走到了人生盡頭,再次面對「死亡」這個考驗,我瀕臨崩潰邊緣,無法接受母親離開,遺憾母女緣分只有短短四十幾年,也不斷反省,為什麼沒有能力再次救回母親?在那段渾渾噩噩的日子裡,有天夜裡,夢見母親對我微笑並擁我入懷,沒有對話的夢境,但我真實感受到母親的愛和訊息,她提醒我要堅強。夢醒後,我將留了三十多年的長髮剪掉,用短髮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母親的樣貌、恩情和無條件的愛,我領悟到,愛其實一直都在,分離只是讓我學習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愛的考驗。
我決定跨越生離死別的痛楚,
讓愛延續,勇敢鍛鍊求生的韌性。
.
本文摘自
《#人生有所謂_決斷無所畏》
電通集團CEO唐心慧分享如何做好決定,告別糾結人生!(附「練出決斷力」引導式筆記)
.
作者:唐心慧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在昨天的贈書直播有提到過,作者是很有感情,而且算感情強烈的人。在這篇摘文,我們可以同時看見作者的決斷力,還有她的感性。
我很感謝作者願意分享這麼私人的情感,因為我認識的不少人做不到,他們連面對都有困難,所以根本就避而不談。閱讀能幫的忙,是我們能藉著其他人的人生,替代性地部分整理我們的內在。
祝願您,能好好面對悲傷,因為那後面有愛!
夢見自己得癌症快死了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二刷《孤味》+《孤味》短片版:恨入骨,愛入心。
.
#滿滿的雷請斟酌閱讀
.
.
.
.
#恨入骨卻也愛入心。
.
二刷《孤味》,發現電影有些細節處理的得很好,例如拈香的客人離去時,不能說再見的習俗。二刷電影也更加清楚人物間的愛恨關係。林小姐在生日會上唱《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或是聽 Aiko 提起才知道過去幾年,陳伯昌和蔡阿姨都有回台南拜媽祖,她忍不住嘀咕了一聲:「怎麼我都沒遇到?」林小姐和丈夫多年未見,卻始終沒將對方放下。陳伯昌過世後,林小姐對丈夫的怨與恨更是找不到出口,所以她才會張牙舞爪,想要討個公道。但林小姐對丈夫只有恨嗎?只有恨怎麼會唱《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怎麼會嫉妒蔡阿姨?怎麼會給丈夫一個風光的葬禮?怎麼會前一秒才叫女兒們別跪拜父親,「反正過去幾十年他又沒有養妳們!」下一秒又立刻心軟,讓女兒跪拜父親?
.
經過這樣多年,林小姐對丈夫的感情究竟是愛或恨或怨或不甘心,可能連她自己也搞不懂吧。想想,每個人大概都跟林小姐差不多,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事,有時很難分得一清二楚。
.
#女兒與他們的父母親
.
林小姐不願簽字離婚,大女兒宛青卻急著想跟丈夫離婚。林小姐罵宛青跟她爸爸一個模子刻出來,定不下來,但其實宛青是在母親身上看到她的侷限,明白母親的不開心來自放不下夫妻關係的執著。宛青想離婚,是害怕掉入跟母親一樣的狀況。
.
電影裡,宛青復發的癌症,連結起宛青對父親的情感、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母親與姐妹們對她的關懷與愛。另一方面,#復發的癌症也是這家人的隱喻,宛青得知自己又得做化療時,她悲傷地說:「這一切又要重頭來過。」這段話不正是林小姐的心情寫照?陳伯昌的死亡,讓林小姐平靜多年的日子又起波瀾,簡直是十幾年前丈夫離去時的混亂狀況重現,讓她心力交瘁。
.
二女兒宛瑜想把女兒小澄給送去美國讀書,她說不想小澄未來只能結婚生子,希望小澄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宛瑜抱怨母親老是逼自己讀書,不讓她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宛瑜卻也用跟母親相同的方式去規劃小澄的未來,沒有過問小澄的想法。林小姐說宛瑜個性特別像她,這點倒是沒錯。林小姐年輕時把三女兒阿眉過給他人,「這樣也好,不用跟著我們吃苦。」林小姐如此自我安慰地說。想來,宛瑜要小澄去美國讀書,也是相同的出發點吧,或許不在自己身邊,小澄的人生才會更好過一點。
.
宛瑜不只教育女兒的方式深受母親的影響,還包括她對婚姻的態度,當宛瑜聽見丈夫跟陌生人講電話時,內心快速升起焦慮感,甚至主動跟丈夫說:「你是不是要跟我離婚?」。宛瑜對「男性/丈夫」的不安全感,源自父母親的婚姻帶給她的陰影。潛移默化與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最難被根除,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深刻也更有殺傷力。
.
小女兒宛佳對父母親之間的恩恩怨怨印象不深,所知也不多,她是家中唯一一個會跟父親以及蔡小姐私下保持聯絡的人。林小姐怨嘆自己這麼疼小女兒,還把餐廳留給她,沒想到小女兒卻是胳臂往外彎,向著那個背叛自己的男人。但我們不能怪宛佳對父親與蔡阿姨沒有敵意,這個家有很多風風雨雨,她的母親和姊姊都以保護為名,沒有透露太多訊息,對宛佳來說,父親就是父親,而不是負心漢。能夠跟父親和蔡阿姨和平相處是宛佳的幸福,#一個被好好保護的人心裡才沒那麼多的苦澀。
.
#消失的人與風箏
.
《孤味》有讓我想起《消失的情人節》,父親缺席,妻女深受影響。《消失的情人節》的父親欠女兒一碗綠豆豆花,《孤味》的父親則是來不及把手上的軟糖交到女兒手中。
.
「這首歌是陳昇的《風箏》,妳大姨的最愛。」
「陳昇是誰?」
.
陳昇看《孤味》,有沒有苦笑出來?《風箏》其實也是我的愛歌,當兵時,部隊用餐時間老會放這首歌,因此每次聽到《風箏》,我連結到的都是當兵回憶。剛退伍那幾年,常會想起當兵的往事,最近這十幾年,很難得再想起部隊的朋友(也失去了聯繫)。某方面來說,那些曾經跟我很熟悉、信誓旦旦說退伍後也會保持聯絡的弟兄們,成了我生命中消失的人。
.
#緣分
.
《孤味》之於我最溫柔的設定,不是林小姐讓出位置給蔡阿姨,讓她成為名正言順的妻子,而是林小姐對蔡阿姨說抱歉,自己沒簽字離婚,才讓她與陳伯昌無法結婚。蔡阿姨回說:「若是他沒先遇見妳,或許我跟他可能就沒這個機會在一起。」我們不是上帝,無法綜觀事物的全貌,眼中看到的事件只存在現下的一刻。但一件事是好或壞,有時需要時間的發酵,才能看出其背後代表的意義。一如陳伯昌沒跟林小姐有過一段關係、沒有被趕出(逃離)台南,或許永遠沒有機會認識蔡阿姨,又或者,林小姐哀怨丈夫的離去,卻也可能因為陳伯昌不在她的身邊,才有辦法專心發展事業,開設知名的餐廳。
.
#短片。
.
MOD 補上《孤味》的短片版,看完後覺得電影版是相當成功的延伸,人物更立體(女兒們的性格更清晰),衝突更多,情感力道也更強悍。短版礙於篇幅,很多部分只能快速交待帶過,但我很喜歡林小姐跟蔡阿姨的幾場互動,不像長版的刻意迴避,短版的林小姐和蔡阿姨常常處在一個空間中,一個是陳伯昌的正牌妻子,一個是陪伴他後半輩子的伴侶,名份上林小姐佔了優勢,但現實生活卻是蔡阿姨才瞭解陳伯昌的生活點滴。告別式前一晚,蔡阿姨借宿林小姐家中,林小姐請蔡阿姨一起同床就寢,中間隔著一個小孫女,兩人輕聲談天,看似聊著蔡阿姨的服裝款式與色彩,暗裡卻藏著兩個女人年齡差距的比較、以及林小姐的遺憾與蔡阿姨的哀傷。
.
短版《孤味》是三個女兒與一個兒子(從頭到尾沒露面),長版《孤味》則是四千金。短版片中,林小姐曾經夢見丈夫、陳伯昌告別式當天,炸好的蝦卷少了幾卷、片尾林小姐在車上唱歌時,出現男聲的歌聲與她合唱,有帶出些奇幻感受,是鬼也是思念。電影版只保留片尾歌唱戲,讓兩個分離多年的夫妻同唱一曲,圓滿了林小姐心中的遺憾。
夢見自己得癌症快死了 在 七仙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日學習(53)不想臨死痛苦萬分,趕快戒殺!
作者:七仙羽
她父母用寶貴的生命換來她的覺醒!她父母死前痛苦流血恐怖的畫面,一直在她腦海迴旋,令她終於相信這世上原來真有因果及業報!!!
梁小姐是位美麗丶聰明丶外國留學回來的的富豪千金,本應和父母過着幸福的生活,但父母親殺業重,現在巳經癌症過世,剩下孤伶伶的她。面對痛失家人的打擊,她差點自殺,幸虧她有福報接觸了佛法。
眼見母親七竅流血渾身僵硬,及後來接觸了佛法才知道其母去了惡道,她馬上皈依三寶,並努力修行救拔母親。
但禍不單行,其父也得了癌...
她母親是富太少奶奶,不用工作,爲了令全家吃好及其父愛吃魚的原因,她每日都殺活魚令全家人吃的開心。幾年後,她突然得了癌症,而且是晚期。
梁小姐父親是開皮革用品的商人,皮革手袋及皮革用品出口全世界,自建廠房有幾千名工人,生意越好,殺生就越多,自此種下其父也得了癌症的業報。
《分別善業報應經》中,講了殺生的十種果報。
第一是冤家越來越多。
第二個就是見者不喜。人們見了殺業重的人,生不起歡喜心。
第三有情驚怖。人和動物都感覺到恐怖,不願意親近。
第四個恆受苦惱。殺業重的人,被各種苦惱糾纏,身心得不到安樂。
第五就是常思殺業。
六夢見憂苦,不得安寧。
七臨終悔恨,死狀慘痛,你殺生時如何令動物痛苦,你就遭受同樣的痛苦。
八壽命短促,短命。
九心識愚昧,愚蠢。
十死墮地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棄惡從善,方是出路。趕快戒殺丶吃素丶唸佛丶懺悔丶發願,才有的救,南無阿彌陀佛!
因果真的存在,勿存僥倖,不要等死前才後悔。
文章太長,明天再叙,留意每日學習54。
功德迴向:
🙏梁生,梁太,你們的故事教育了世人改惡向善!將此功德迴向梁生丶梁太離苦得樂,在天界修行,早證菩提。
🙏功德迴向自己歷代師長父母,離苦得樂,早登極樂,南無阿彌陀佛!
🙏功德迴向,所有人尊重生命,愛護一切生命,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南無阿彌陀佛
#殺生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