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國的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於1930年2月15日(農曆正月17日)在臺灣臺南拍攝的有聲新聞影片,攝影師為 Eric Mayell,忠實紀錄了日治時期的臺灣廟宇慶典活動,包括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爺並列位尊神回鑾遶境,以及開山神社(今延平郡王祠)270年祭典活動。在這段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穿著日本傳統服飾在路旁圍觀的孩童、參與慶典遊行的人力車與轎子,以及北管陣等珍貴畫面。
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並列位尊神路關表 開山神社祭典參加行列:
昭和五年二月十五日(舊曆正月十七日)午前十時本廟神輿出發,十一時開山神社著,正午開山神社二百七十年祭典參加行列遶境順序如下:(○記號表示有送佛)
本廟起行→蕃薯崎→竹仔行→打銀街→上橫街→天公埕○→三界壇○→清水寺→萬川前→府城隍○→戲臺後→岳帝廟→大人廟→車埕→大埔→送火王○→開仙王→郡役所→新路→壽町→停車場→ 本廟口 →五全境→打銀街→三四境○→竹仔街→武廟口駐駕五分間→內宮後→城邊→內新街→開仙宮→西轅門→末廣町→至運河→新町→北頭→南頭→保安宮→三條巷→良皇宮→出大路→法院前→神社→檨仔林→五帝廟→上橫街→大上帝→測候所→至壽像→孔子廟→大路→至開仙王→仁厚境→岳帝廟○→元會境→清水寺→馬公廟→廟邊→柱仔行→永華宮○→出大路→孔子廟→菜市埔→法院前→入下太子○→出下太子→良皇宮→經管埕→總趕宮→東西轅門→下橫街→武廟街→廟邊→赤崁樓○→縣口尾○→縣城隍○→溝墘→小媽祖○→米街○→小公園→大舞臺→牛塭堀→大廠口→草寮後→媽祖樓→試經口→普濟殿後→磚仔埕→粗崎糠→普濟殿○→蔡厝巷→仁和街→杉行街→水仙宮○→北勢街→藥王廟→海安宮→西羅殿○→南勢街→內外宮後→關帝港→大天后宮→武廟前→范進士→三元巷→小上帝→五全境→本廟中午→起行→安祿境→總爺街○→鎮東門→玉皇宮→本廟邊→出大路→陰陽公→福隆宮○→停車場→大路→入廟→平安大吉
1930年(昭和5年),日本政府為紀念荷蘭人在臺灣建城300年(由建立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算起),特於10月26日至11月4日一連10天在臺南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展出臺灣從原住民自由部落開始,歷經荷蘭、明鄭、清領到當代(日治時期)的文化史料與產業展;除了靜態展覽外,還有煙火秀、音樂會、戲劇、電影、詩人大會、主題講座、全島野球(棒球)大賽等琳瑯滿目的慶祝活動。與臺南息息相關的開山神社(主祭鄭成功,今延平郡王祠)也是此次紀念會的重頭戲,10月30日當天舉辦盛大的臨時祭典,還特地將延平郡王鄭成功請出來遶境市區,宛如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盛況空前。
1930年10月26日的《臺灣新民報》之相關報導如下: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為紀念荷蘭人興建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300年,由臺南市役所(市政府)主辦,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項目,多采多姿,有煙火、競馬、划龍船、音樂、戲劇、電影、雜技等康樂活動,並有史料、教育、衛生、產業、花卉等展覽會。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聘有10名顧問,連雅堂為唯一的臺灣人。紀念活動最有意義,當為展覽會與演講會,展覽會從1930年今日開始,至11月4日,歷時10天。陳列的文史資料多達好幾千件。
演講會主講學者專家有幣原坦(臺北帝國大學總長)、村上直次郎(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南洋史教授)、粟原俊一(臺灣總督府建築技師)、山中樵(臺灣總督府臺北圖書館館長)、尾崎秀真(臺灣史專家),以及連雅堂等人。
連雅堂於11月1日,在臺南「公會堂」主講「鄭氏時代之文化」,由於「聽者未能詳細飫聞,意猶未盡」,三六九小報社「爰應鄉人之請」,另主辦「臺灣三百年史講演會」,於20日起至29日,每晚七時至九時,在臺南武廟佛祖廳,由連雅堂「開講」臺灣三百年史,從荷蘭人竊臺,以至乙未割日,探原究委,巨細靡遺。
關於福斯影音新聞:
1927年,福斯電影公司便已取得有聲電影的製作專利,其運用李德福瑞斯特(Lee De Forest)於1923年發明的「Phonofilms」系統(在底片上製造音軌然後用攝影的方式記錄聲音)所攝製的「福斯影音新聞」(Fox Movietone News),是新聞界最早出現的有聲新聞影片,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段1930年拍攝的臺南廟宇慶典活動影片(Formosan New Years Procession / Parade)正是這些「福斯影音新聞」之一。
近年,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將昔日所拍攝的眾多「福斯影音新聞」影片捐贈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並將之分享於網路上,而讓我們有機會得以享受這段珍貴的影音紀錄。
1934年12月28日成立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乃「新藝綜合體」(原名CinemaScope,即一種使用弧形寬銀幕與立體音響發聲的電影)之領導者,該公司由約瑟夫賢克(Joseph Schenck)在1932年創立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s)和威廉福斯(William Fox)於1915年創立的福斯電影公司合組而成。
1953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編羅意德.道格拉斯(Lloyd C. Douglas)的暢銷書,推出「新藝綜合體」影片《聖袍千秋》(The Robe,1953),該影片在寬度約為高度二倍半的弧形銀幕上呈現,從此電影邁入寬銀幕的新紀元;其後有《國王與我》(King and I,1956)、《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58)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1965)等電影相繼問世,皆叫好又叫座。
影片來源:http://mirc.sc.edu/islandora/object/usc%3A2099
大原三千院貴船神社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夜限定的紅
#その儚くも美しい瞬間に出会うこと
京都是我深愛的城市,往日尚能飛行前,總是一年往返十數次,有時甚至一月兩回,春天白川畔的落櫻、夏日新綠鴨川上的納涼床、深秋永觀堂後方的滿山楓紅、冬季貴船神社紅色參道兩旁撒下的粉霜,京都的四季總教我魂牽夢縈。
今年適逢GUCCI一百歲,加上品牌誕生地佛羅倫斯和京都正好又是姐妹城市,於是GUCCI 選擇在這座千年古都舉辦了名為「Gucci in Kyoto」的一系列慶祝活動,西方時尚與東方文化的強烈碰撞,竟些許違和感也沒有。
七月十八日夜晚,我的手機開始被日本時尚圈友人的INSTAGRAM 貼文不斷洗版,因為,紅色霓虹燈已經點亮了整座空蕩蕩已久的清水舞台,GUCCI 在國寶級建築清水寺中,展示了「Aria-時尚詠嘆調」系列,迷幻燈光將古剎瞬間點得明亮如晝,絢麗的彩光、夢幻的投影、華麗的衣裳和寧靜的寺廟相互映襯,仁王門、西門、三重塔,在那僅限定一晚的兩小時內,閃爍起了粉與藍的燈光,經堂、迴廊、本堂、裏院沿途陳列著Aria 系列的迷人單品,包括眾人引頸企盼的Gucci x Balenciaga 聯名作品,也因此於日本首次披露。
染上整片緋紅的清水寺夜晚,讓人彷彿置身於 Aria 短片開頭的 Savoy Club中,迷離交錯的光影讓原本肅穆的清水寺成為了綠意盎然的魔幻森林,就連原本不對外開放的部分空間,也因為GUCCI破例成了展演空間,身著華服的假人,就像是清水寺的主人般佇立其中,現場搭配著融入能劇、雅樂等傳統藝術的表演,品牌意圖傳遞著這個夜晚的重要主題-「再生」。
縱使未能親臨現場,光看照片也足以感受那股魔力,而我腦海中竟浮現起孩提時看過的日本電影,「魔界轉生」的片段畫面,震懾人心的強烈影像、時裝與古老、現實與夢幻、西方與東方,今晚居然能水乳交融地如此自然貼切,簡直就像奇幻小說中訴說的一幕。
72年出生的GUCCI品牌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總是能讓人腦洞大開,他和我一樣迷戀老地方與老東西,而我卻更為他實現的幻想世界傾倒。
一千兩百歲的清水寺因為GUCCI 而一夜復甦,縱然它只是一夜限定,卻讓我更思念京都。
#瑛太小雪富永愛淺野忠信上野樹里柴崎幸大牌齊聚豪華陣容
#有人知道魔界轉生這部日本映畫嗎?
Gucci
#GUCCI
#GucciinKyoto #Aria #時尚詠嘆調
#Kyoto #Fashion #Style #MensStyle #Stylist #FashionDirector #YouGunLee #李佑群老師 #佑群老師 #李佑群 #群說
大原三千院貴船神社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進行到第二篇,是嫁到京都的Esther的故事和她的京都,因為內容太多,所以全文我分上下兩次分享,想一次全部看完整圖文的朋友可以直接點留言網址觀看喔。
2021京都迷訪談計畫(2)-Esther從香港到京都的緣分。裏京都的生活與視角(上)
網路的緣分是很微妙的,Esther是一位香港人,後來因緣分嫁到了日本,住在京都,Esther在美國唸建築,論文和茶室有關(這與她之後在京都生活似乎冥冥中連在了一起),老公是已經不多的京都数奇屋大工さん,Esther現在在京都大學任教,有一個可愛的男孩。
我和Esther是因為我經營的京都粉絲團-癒旅京都而認識的,當時應該是要獨立出版一本京都散步的書而有所聯繫,後來,我和兒子剛好要回京都,那一趟的旅行,在京都碰到前所未有的大雨(2018),住在鈁屋(2020年1月準備停業),兒子每天都問我說,雨那麼大,房子會不會垮下來XD
那年回京都時,原本和Esther有聯繫,說不定可以見面,也可以讓孩子認識玩耍,那時候才知道Esther原來住在高雄的古民家(超過百年),和Esther聯繫時覺得她是個誠懇熱情的人,本來她還問要不要她開車到京都市載我們去她家玩,後來因為天氣不佳,又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沒有見到面。(雖然其實很想去150年的古民家玩,哈)
不過也因此後來因為臉書,常常知道對方的動態,看到Esther常常帶著自己端莊有氣質的孩子,四處在京都文化體驗與旅行的事情,而且做的事都是平常在台灣的孩子不太可能接觸的文化活動(不虧是京都的孩子,哈),像是茶道、書畫、騎馬等,去的很多店家也都很京都很厲害,很多都是自己還無法踏足的領域,Esther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很投入,深感佩服。
這次的京都迷訪談,我邀請Esther,她也二話不說的答應,而且因為她中文非常好(後來才知道,她在香港長大時,就會讀台灣出版的幼獅文藝,真是太厲害了),所以下面這些訪談文字幾乎都是她自己打的,從Esther的訪談與回答中,收穫很多,也大開眼界,她與孩子的京都生活,感覺都是很裏京都的,如果是外國人不容易接觸的,而且她喜歡谷崎潤一郎、壽岳章子和川端康成的書,我也覺得很有共鳴。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香港人,現於京大教建築,來京都前,我是在美國紐約及三藩市的。畢業論文和茶室有關,也令我找到畢業後的工作,有份設計森美術館。丈夫是数奇屋大工,最近的項目位於山梨県惠林寺,但不是只限於京都或茶室。
香港雖不像台灣般曾被日本統治,,但自七、八十年代始有不少日本百貨公司林立於銅鑼灣,例如大丸, 雖然已經消失了幾十年,,那裏的小巴站仍是稱為「大丸」。以前還有不少日本餐廳, 例如水車屋以及大丸旁的食街, 回想起來就像是先斗町的縮影,木製格子裏透出來的燈光, 讓還年幼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
大學生時用JR Pass和妹妹從北海道玩起,只記得京都好熱,,巴士站的方向又難辨別,當時是抹茶雪糕不離手,也穿了自以為是的和服在清水寺一帶逛(其實是媽媽當年在機場買的日式睡衣。) 真是鬧出了不少笑話。有好心的店家送了飾物給我,但當時我不懂日文,別人想提醒我什麼也無從說起,當年住的是東山三条的青年旅舍,雖只是YH,但也有木造的大浴場,早餐的乳酪也令我很驚艶。當年旅行主要是吃拉麵,看旅行書常去京都駅東的本家第一旭。
之後在美國留學,論文與日本茶室有關,在三藩市工作時的美國人同事是京都迷,曾於京都住過,也有本地朋友,其中一位是在三藩市的Asian Art Museum建築茶室時認識的年輕大工(後來的老公),之後我到京都旅行,難得彼此都那麼喜歡日本茶室建築,便結了婚,之後就在大學任教建築,一連串事件要多謝那位喜愛京都的美國同事,結婚時我還是不太懂日文,真是很多難處,也多得各方信任。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嗎?或是和家人在京都的一天?
普通的一天真是和在任何地方差別不大,要說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京都的時刻,那是每天駕車出入時會經過仁和寺的二王門、龍安寺、金閣寺及大德寺。返家的時候會看見高雄的北山杉林(與電線),家裏也有庭園,不同於香港或三藩市, 四季的變化很明顯,會下雪,也偶有地震,還有不少野生動物。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結婚時,自己從未見識過日本婚禮,卻又要一邊聽一邊中英翻譯給來賓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地方譯得不好還給有見識的日本長輩恥笑,那一刻還發生了地震,是在吉田神社,原本想偏僻些靜些, 卻也不幸在儀式中有人來參拜及投幣。我是想桜花盛開時結婚, 但老爺奶奶要大吉の日,結果是残桜都好過無。那天對我來說真是一期一會的世紀盛事,幸好天晴,日本的長輩,也有非常不贊成我嫁來京都這個全日本最傳統的地方,她們怕我會像雅子妃般患上抑鬱症,暫時還未有大問題。
最初學懂穿和服時,曾熱心(及膽粗粗)在香港的日本領事館及理工大學借地方交流,之後有次不知是穿了和服還是浴衣走過銅鑼灣的鬧市,引起不少騷動,尤其是外國人指着我說 "Kimono! Kimono!" 還追着影相, 好像在花見小路見到舞妓さん一樣。相反在京都, 我們黃皮膚的穿和服才沒有人理會,裏千家的金髪碧眼或是黑人同學穿和服便會引起注目。
以前,有幸參加過裏千家今日庵的新年茶會,我們外國人與一班美麗的年輕小姐同席,原來是本地名媛的菫會,人人穿着美麗的振袖,雖同席卻又不可交談,雖盛裝卻又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個人」,和外國的派對很不同啊!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曾參加過的各式茶会及茶事,包括無隣菴、下鴨茶寮、関西Seminar House的紅葉茶会(曼殊院隔鄰)、高雄やまざき旅館的夜咄、建仁寺及北野天滿宮的月釜、梨木神社、大徳寺等等。我們也曾主辦過上賀茂神社的二葉葵展及川床茶会,京都的朋友可說是有不少身懷絕技又有創意,只是現在大家都為人父母或成了親方(師父), 很難像以前般聚在一起只為興趣,以前覺得很例牌又麻煩的義工性質的事,現在是珍貴的回憶。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最喜愛當然是春秋的桜花與紅葉時節,桜花開一新氣象,我們主要是會經過上賀茂一帶,紅葉方面, 我們會四處去。其實丹波的不知名的寺的紅葉才是驚人的美,在京都, 氣候轉變大,天熱、天冷氣温十分極端,感覺和紐約差不多。香港雖是亞熱帶天氣, 天熱與天冷是比京都低高10度,家裏又是傳統木造的古民家(約150年歴史), 媽媽來探我是覺得和睡在街上也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只能於春秋最好天氣時,才可以邀請媽媽來。
原本想像住在山裏, 孩子自自然然隨處可玩,卻原來又不是,秋天紅葉時期高雄嵐山金閣寺一帶一早便有車龍,,我們住在這裏的反而要想想有那裏可以去。難得少了外地遊客兼休校,我們便到了嵐山的竹林、賀茂川沿岸及広沢池周邊踏單車,若不是這樣極端的鎖國狀態根本不可能。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那要看歲數及和什麼人去,哲學之道一帶是較安全的選擇,可以從白沙村莊開始,河原町至祇園一帶有芸舞妓的地方也受歡迎,另外有不少外國朋友是只有一天半天卻又想認識「真正的京都文化」,我建議鶴屋吉信的菓遊茶屋至大德寺一帶。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裏千家、表千家前面的那條小川通,每次去到我都會覺得「這就是我來京都的原因。」有一次我還與學生在裏千家的兜門遇見千宗室大宗匠,他還邀請了我們一衆烏合入內吃茶。可惜的是制度有變, 我也沒再學茶道。甚至老師也已榮休四散。(日本的退休年齡比較起市民的活躍度很低。)
裏千家大宗匠年輕時在夏威夷講學的照片。1951年
當時戰後不久,日本人在美國推廣日本文化是艱難的事。戰時大宗匠曾為戰鬥機機師,有好友為他而亡。他也見盡戰爭的殘酷。戰後他便用一生傳遞「一盌(いちわん)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Peacefulness through a Bowl of Tea”的理念。他是日本的國連親善大使。
此外, 千兩ケ辺一帶。大宮庵是我當年學穿和服的地方,每年9月23日有祭典還有可能見到攝影家水野克比古先生。
9.可以推薦1~2個您最喜歡的京都地點嗎?(寺院、庭園或任何地點都可以)
四君子苑、瑠璃光院。詩仙堂與野仏庵的組合。無鄰菴。陶々舎
何必館、鶴屋吉信、細見美術館、六々堂等。都市中心的小型複合文化商業建築。現代建築中蘊含町屋的中庭設計,以及茶室的季節感。茶室的部分出自名工中村外二(丈夫的師父)。最近看到新聞記載樹木希林生前喜歡來何必館。我個人來說則是更喜歡六々堂的靈活。
京都府北宮津與伊根一帶。令我想起香港的舊地。還可以釣到石班及連子鯛。孩子在香港學過基本的帆船操控, 在宮津與伊根的海上玩得很高興。比常會轉風向的琵琶湖理想。
待續,或點下方連結看全文
大原三千院貴船神社 在 京都の平等院鳳凰堂、貴船神社、三千院(大原)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2020年11月、京都市大原、貴船神社、平等院鳳凰堂の風景# 大原 # 三千院 # 貴船神社 #平等院鳳凰堂#京都#紅葉. ... <看更多>
大原三千院貴船神社 在 [問題] 京都大原鞍馬貴船行程交通請益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推薦與評價
大原三千院 ->寶泉院->寂光院->云井茶屋->鷺森神社->曼殊院->詩仙堂->圓光寺->紅葉隧道/貴船神社這樣看鞍馬是絕對排不進去的,光是原本這樣的行程我都 ... ... <看更多>
大原三千院貴船神社 在 [遊記] [2011秋京都]:貴船神社- 看板Japan_Travel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版:https://bueplus.pixnet.net/blog/post/36500158
如 [2011秋京都]:大原三千院 文中所說,我利用一日券將大原和貴船放在同一天,中間
穿插了一乘寺的餐廳,吃飽喝足後已經快接近傍晚,再來就是今天的另一重頭戲:「貴船
神社」,因為行程有點趕,所以我放棄了鞍馬。天還沒黑就可以看到貴船的電車站好多人
呀。
從電車站要到貴船神社可以選擇走路或是搭公車,我比較建議走路,大約要走20分鐘左右
,但卻可以慢慢欣賞一路上的景緻,而且從頭到尾只有一條路,所以不用擔心找不到路。
楓葉期時晚上沿路會放燈籠,很黑很暗但卻很有感覺,若是坐公車就會錯過了。往貴船神
社方向的公車站在電車站對面,回程的則是下面第二張照片處,那邊是一個大空地,非常
好認,而且回程時等車的人潮會讓你覺得還是走路比較快。
我在路上停留了很久,因為這些燈好漂亮呀,我知道每年都有,但第一次看到還是覺得好
驚喜,來此處記得要帶腳架呀,不然就只能像我一樣想辦法找地方固定相機了。
貴船神社前非常有名的階梯,但是沒腳架加上人潮洶湧,結果就是只能拍成這樣了~><
貴船神社比我想像中小很多,然後擠滿了人潮,而且有火可以取暖喔,這種冷天配上烤火
感覺好棒。貴船神社還有一個有名的水占卜,就是將籤放進旁邊的泉水後才會顯示其占卜
結果,因為人太多又太冷所以就沒買了。
最讓我驚喜的是竟然有現場薩克斯風表演,我到的時候才剛要準備開始,舞台前有擺放長
椅可以慢慢欣賞,秋夜裡聽著浪漫的薩克斯風感覺真的很棒,只是因為舞台兩側有設備加
上舞台是木造,所以這邊沒有烤火的地方,好冷呀。
回台灣後我有查了一下這個表演,似乎這段時間每天都有不同團體或音樂共作者會來表演
,這一天是由 川上ゲンタ (薩克斯風)和 松尾シゲオキ(鋼琴,其本職是作曲家)組
成的Double Cast演出,我錄了三個小片段給大家欣賞囉,很棒的表演。
準備要離開貴船神社時發現另一邊的出門沒人,趕快跑去拍,可惜還是手震了,但走道旁
的燈籠好有FU呀。
我在貴船神社裡發現的像屏風一樣的東西,上面還有一對非常有喜感黑馬與白馬,後來查
資料才知道是個漫畫家幫忙畫的,名字我忘了,神社裡有賣小的繪馬喔。
回程的人真的爆多,光是要進入電車站我就排了三四十分鐘,而月台上的人潮也是多到爆
,所以楓葉期來的話要有點心理準備。
最後要講一下叡山電車往貴船鞍馬有一段是所謂的楓葉隧道,經過時車長會特別放慢速度
和將車內的燈關掉讓大家好好欣賞,傍晚和晚上我各看了一次,於是留下這兩幅作品,名
為:「貴船楓葉隧道之拍得到才有鬼」~XD。因為電車就算放慢速度,但還是很快呀,而
且電車多少會晃動,所以快門速度若不夠且不夠穩,拍出來就會變成這樣,所以建議還是
用錄影的吧…
我很喜歡貴船神社這邊的感覺,和大原一樣都有股獨特的恬靜感,至於楓葉就碰運氣吧,
這次來的時候已經都快掉了,所以建議不要為了追逐楓葉而看楓葉,因為會錯過更多好看
的東西。有機會的話來走走吧。
--
愛吃..喜歡吃..
總是神遊在京都街頭
兩片葉的落葉 https://bueplus.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24.91.1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