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今昔變遷二十年--講座側記
#20年光陰找回淡水河清淨 #盼河川串起國土計畫寬廣可能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淡水河的故事。」
為雙北都會帶來一份綠意與清涼的淡水河流域,20年前曾是又黑又臭、岸邊垃圾山「峰峰相連」令人不忍卒賭的慘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週年講座中,由淡水河守護聯盟發起人、綠盟前秘書長陳建志、資深環境記者張岱屏,與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回顧與淡水河一起流過的歲月。
綠盟在1992年展開調查生態的「清流計畫」、1998年「破碎地圖計畫」有群年輕人進行了淡水河初體驗,民間也發起守護聯盟展現監督力量。在人民的關注下,政府的整治工作讓淡水河流域環境已有不小改善,然淡水河能怎麼解決更根本的解決污染問題?甚至超前處理氣候變遷、國土規劃的問題?他們認為,民間力不僅要關心既有的污染問題,更應該培力社區力量,從親近河川、以進行公民科學調查等行動來凝聚在地觀點的意見,讓人們藉著河流重新連結環境,並尋求更有韌性的未來。
公視「我們的島」節目淡水河專題中,資料影片見證了1990年代的淡水河面貌。當時嚴重污染的淡水河一度難以捕到魚,漁民索性改撈紅蟲補貼收入;大漢溪周邊老舊社區沒有接管的家庭污水直接排入;沿岸垃圾山高聳驚人的畫面。
在張岱屏的長期紀錄下,政府逐漸著手淡水河整治,如2002年開始處理二重埔河岸垃圾山,目前河岸已經漸漸可見草木回復;持續釋出污染的土城垃圾山,現在已轉生為有淨化功能的打鳥埤人工濕地;五股垃圾山也正在回復綠地公園。
「把淡水河的生命力找回來!」陳建志認為,在終結污染破壞後的下一個階段應是復育淡水河,著手盤點生態、找出指標物種,則是在地居民能參與的行動。
陳建志認為,親近河川其實是喚起民眾關心環境、進而參與公共討論很好的開頭,環境規劃不能只交由政府,民間的力量才是最紮實的。尤其面對未來「下一個戰場」將影響後世深遠的國土計畫,公民一定要進場參與,且擺脫「守方」角色,不能讓習於圈地炒作的既得利益者搶先主導。陳建志說,社區是最瞭解在地的,如果能提出明確清楚的論述,還是可能爭取到不一樣的未來。
李永展表示,過去大家對河川的想像,可能就是「把河川弄乾淨、不要淹水」,但人們漸漸發現,其實與許多公共政策相連結,例如防洪、安全、垃圾處理等需求,也因此,國土計畫並不能只看單個縣市,而是應該以河流流域進行跨域規劃。
面對不斷加劇的極端氣候,想要營造具韌性的海綿城市,李永展提醒,國土計畫應先從分析水環境、梳理環境敏感地區開始並且互相套疊,以規劃出能調適氣候的防線。並順著水系,讓河流成為土地的綠手指。在納入這些考量後國土計畫才會有更寬廣的可能性,例如關渡平原要選擇以城鄉發展區、農業發展區、國土保育區或是淡水河流域特定區域為發展計畫?有賴公民參與帶來更多元的討論。
側記全文詳見:https://pse.is/39m2vt
講座錄影詳見:https://youtu.be/R4MfvRHGzQo
_________________
綠盟今年20歲了,今年的年度活動除了以往的 #音樂會 之外,更多了 #系列講座、#主題論壇,以及首度舉辦的 #藝術展。一路走來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支持我們,我們汲取著這些力量,一直走在環境永續的道路上,也希望號召更多人加入這股神秘力量,是給予,也是參與。
🎊綠盟20周年感恩音樂會🎊
▶日期|2020/11/8(日) 14:00-17:30
▶入場券|2000元
▶購買入場券|https://neti.cc/qVBw1x0
▶單純捐款|https://neti.cc/LYrXxNX
▶地點|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濕地故事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來逛新北市板橋435藝文特區裡面的濕地故事館,由館方的解說老師 #楊玉葉 來為大家介紹。 2004年構築於大漢溪新海橋下游右岸河灘地,以削減污染為主要訴求的新海人工濕地誕生,從此讓大漢溪河岸景緻悄悄地發生變化,禾草叢生的河灘地逐漸被星羅棋佈的...
大漢溪流域圖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綠盟20週年系列講座3--
【淡水河今昔變遷20年】
報名網址: https://neti.cc/ovzNxmK
1998年,一群年輕人循著淡水河地圖,展開一場環境調查之旅,從淡水河的下游到上游,在酷熱盛夏、揮汗如雨的旅程,眼前是一幕幕熟悉而又遙遠的破碎景象,這是我們賴以依存的生命之河?新店溪香魚迷航、大漢溪垃圾倒影、基隆河紅蟲活躍、淡水河口水筆仔孤立凋零,而人也在其中疏離沈默,這一場「淡水河的初體驗」,不止體驗了淡水河,也走訪了這個流域相生的草根環境議題現場。
當時的會長李永展老師從城鄉規劃、永續發展的專業角度出發,協助團隊共同出版了一本田野紮實的環境書籍「淡水河破碎地圖」,而當時參加的年輕學子、志工帶著環境意識,逐漸走入了台灣社會,選擇了記者、學者、環運工作者等等不同位置,成為改造環境的力量。
當年活動策劃人之一的陳建志,從1992年大學時開始參加淡水河關懷活動,多年來持續關心淡水河,號召社大與環團組成淡水河守護聯盟,提出清淨河川的呼籲與倡議,至今也持續以單車、划船等方式結合環境教育,帶領學員觀察淡水河流域的變化。而當年曾參與相關議題調查的年輕學子張岱屏,如今是資深的環境記者,持續製作關於河川各種面向的專題,為台灣環境寫歷史。我們特別邀請三位講者回顧過往淡水河的發展史,提供不同的經驗與視角,並分享其專業觀察,淡水河從二十年前到現在,到底改變了什麼?經過多年的整治,沿岸的垃圾山大多已被清除,生態漸漸恢復、河裡魚種增加,但人們已經找到了與自然和解的方式嗎?在20年後的現在,我們還該為淡水河做些什麼?
講者簡介:
🍀陳建志
從雲林到台北念淡江大學,大二下因參加學校的環保展策畫人員徵選,開始踏上環保關懷的領域,畢業後投入環境運動,參與能源、河川整治議題,推動垃圾政策翻轉,倡議停止更多預計興建的焚化廠計畫。近年則推動單車生活化與友善單車環境,並關懷水圳埤塘湧泉的活化,以及河川水資源永續性的議題。現於社區大學擔任環境領域講師,帶領單車、河川生態等主題課程,白天仍進行環保專案的推動/研究或參與相關的考評與演講導覽。曾任台灣永續聯盟秘書長、台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理事、河川小組召集人、中華民國島嶼愛鄉協會理事,於北北桃雲四縣市社大開設守護河川與單車走讀課程,致力於推廣環境教育。
🍀李永展
現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城鎮之心工程計畫」中央委員、文化部「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審查委員、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曾任桃園縣城鄉發展局長、桃園市副市長、文化大學教授、政治大學教授、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區域計畫委員、環保署環境教育認證小組委員,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張岱屏
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畢業,長期關注原住民與環境議題。2000年進入公共電視擔任我們的島節目企劃至今,走過台灣深山野徑,仍覺有太多荒野有待探尋。作品「德國生態系列報導」獲得【第五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水患系列報導—遠離水中央、淹沒溪望」、「邁向西雅圖生態城市系列報導」分別獲【第七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入圍】、【第八屆卓越新聞獎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入圍】。
報名網址: https://neti.cc/ovzNxmK
🔸🔹🔸🔹🔸🔹🔸🔹🔸🔹
【其他系列講座】
➤2020/10/16(五)
20週年系列講座4--社會運動的n次跨界:音樂人的搖滾社運路
報名網址:https://neti.cc/B8qN3Zn
➤2020/10/30(五)
20週年系列講座5--不只是環運:社運議題的交織與協力
報名網址:https://neti.cc/QNMkVrY
➤2020/11/20(五)
社會運動的N次跨界-影像的社會視野
報名網址:https://neti.cc/rE18AwB
報名資訊將陸續放上 https://linktr.ee/gcaa20event,請持續鎖定。
#淡水河 #淡水河破碎地圖 #淡水河守護聯盟 #河川整治 #台灣環境 #環境歷史 #講座 #綠盟20
大漢溪流域圖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水系公民圖卡】日常 #13
📌翻開日誌:https://bit.ly/3clHN9Y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Ryan Wu
搭著平溪線火車,沿著山勢而行,一旁有兩個孩子擠在窗邊,搶著看外面景色。
我則獨自佔有一張方窗。外頭溪流潺潺流過,平溪線就這樣順著溪前行。這條溪從哪裡來的呢?
這答案恐怕是十分瀑布的常客也不見得想過,我像個飄渺的遊子般暗自忖度著。
-
人們熟悉十分瀑布、石門水庫、三峽、烏來、翡翠水庫,卻對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無感,更不知道它們從哪裡來。
鮮豔的翠鳥、雲霧繚繞的菁桐山、溪邊石頭上停駐的豆娘,都是淡水河流域的不同樣貌。
不如來揭開上游的神秘面紗?
#水系公民 #你也試試
#CSR天下 #CSR #企業社會責任
#淡水河公約 #淡水河 #永續 #環境 #徵件
Photo Credit|Ryan Wu
大漢溪流域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濕地故事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來逛新北市板橋435藝文特區裡面的濕地故事館,由館方的解說老師 #楊玉葉 來為大家介紹。
2004年構築於大漢溪新海橋下游右岸河灘地,以削減污染為主要訴求的新海人工濕地誕生,從此讓大漢溪河岸景緻悄悄地發生變化,禾草叢生的河灘地逐漸被星羅棋佈的濕地點綴著。
自2004-2010年之間發展至今計有鹿角溪、城林、打鳥埤、浮洲、新海(一至三期) 、以及華江等8處人工濕地,及另亦建構了鶯歌、三峽、浮洲等3處礫間水質淨化系統,儼然成為國內最大規模的河廊清水工程,除對改善大漢溪水質具有相當效益外,更是孕育濕地文化的重要生態場域。
2010年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435藝文特區內「思源圖書館」進行「濕地故事館」之規劃,將大漢溪流域人工濕地之人文、自然及生態資源進行完整的介紹,並以濕地生態廊道作為主軸,將濕地多樣性的生態予以濃縮呈現,搭配互動式多媒體設備與導覽解說設施,塑造一個多元架構與深度體驗的環境教育場域。
而在舊建築再生的過程中,同步導入太陽能清淨能源供應館內部分用電,再加上綠屋頂及中水回收的水資源再利用,以具體行動彰顯節能減碳的決心。
期待藉由「濕地故事館」的營造,可以提供一個民眾參與和學習的平台,讓人們可以在435藝文特區的文藝氛圍中,譜出水綠交織的新樂曲。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f78PsWBeY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