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疫病,有的是人對疫病做的事」,第一本瘟疫小說就寫出了人性的殘酷】#精選書摘
以《魯賓遜漂流記》聞名的狄福所著的《大疫年紀事》,可能是第一部以瘟疫為主題的小說創作。它寫的是1665年的倫敦鼠疫,那次鼠疫橫掃了全歐...…
17世紀的歐洲,醫學條件落後,瘟疫到來時,強制性的殘酷隔離就是萬靈丹。那個時代的隔離,乃是將被認為已罹病者囚禁在自家中,形同讓他們集體自生自滅...…
#大疫年紀事 #瘟疫 #文學 #小說 #病毒 #狄福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禮拜美國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非常值得敲鑼打鼓跟大家分享,那就是我們的川貴人終於「公開」戴口罩啦! 有在關心美國疫情的朋友們應該都非常清楚,美國總統川普有多「反骨」,衛生官員好說歹說,他就是不肯乖乖戴口罩,不過就在他11日出訪馬里蘭「華特里德軍醫院」(Walter Reed hospital)的時...
大疫年紀事 在 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的手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終於打了第二劑疫苗了。真的充滿了無限感激的心。打完後目前已經兩個小時,沒有什麼症狀。也不知道是要高興沒有症狀,還是要哀傷一下自己免疫反應差> <
走在路上突然覺得很開懷,有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瀟灑感,可以去橫衝直撞的自信感(大誤🤣🤣🤣)
每天都看好多疫情相關新聞,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樣覺得很心煩,覺得為什麼好像人生只能關心這件事了,難道都沒有更重要或更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嗎?
(還真的想不到> <",因為這是生死交關的事)
想來想去都是疫情,那麼您有沒有想過,古代發生瘟疫時,究竟是怎樣的情境呢?
於是我看了一本古老的書《大疫年紀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作者是笛福(Daniel Defoe)。
說到這個笛福,你可能沒有印象,但說到他最有名的一本著作《魯濱遜漂流記》,就名副其實的家喻戶曉了。
《大疫年紀事》裡,描述了倫敦1665年的一場大瘟疫,用作者第一人稱的口吻記述而成。忠實地呈現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瘟疫的肆虐、政府的防疫措施、民眾的反應。不禁讓你驚呼,一篇三百年前的著作,寫得如此現實前衛。對照現在台灣的防疫隔離政策,實在心有戚戚焉。你會發現,儘管醫學變得發達,防疫觀念變得先進,但人性始終如一,無論是善的那一面,還是惡的那一面。
先不破梗,讓有興趣的讀者自己享受書籍的樂趣^^
寫到這裡下雨了,希望乾旱又溫疫的世界,可以被解渴、洗滌、救贖。而我們的心靈,也如是。
大疫年紀事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還有什麼時候比我們現在更適合讀《#大疫年紀事》?
瘟疫的始末,本身就是我們傳統故事安排中、情節起伏的節奏。
《大疫年紀事》,是《魯賓遜漂流記》作者狄福的另一部作品,記述1665年發生在倫敦的一場瘟疫。朱嘉漢評述狄福的書寫:在狄福的筆下,瘟疫所觸碰的,終究是人的深沉孤獨,而這份孤獨,又源自文明本身的脆弱。
🎧️ 現在就來聽《朱嘉漢書評—經典重來》EP06|還有什麼時候比我們現在更適合讀《大疫年紀事》►https://pse.is/3g44wl
#瘟疫的本質
#深沉孤獨
#抗體
大疫年紀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上禮拜美國發生了一個重大事件,非常值得敲鑼打鼓跟大家分享,那就是我們的川貴人終於「公開」戴口罩啦!
有在關心美國疫情的朋友們應該都非常清楚,美國總統川普有多「反骨」,衛生官員好說歹說,他就是不肯乖乖戴口罩,不過就在他11日出訪馬里蘭「華特里德軍醫院」(Walter Reed hospital)的時候,竟然破天荒戴著口罩公開亮相,是疫情爆發以來的頭一遭!
不過大家看畫面,雖然大半張臉被口罩遮住,露出來的只有一點點,你都看得出來他臉很臭,擺明了心不甘情不願。現場媒體怎麼會放過這個機會,這可是比日環食還要千載難逢,瘋狂拍照外加快訊報導,結果各大國際新聞版面幾乎都登了川普的臭臉。這是不是表示川普終於看到美國最近每天的新增確診人數都在六萬左右的嚴重性,他終於同意大多數醫學專家們的看法,要將美國的抗疫措施再升級,重新思考他重開經濟的決定了嗎?錯!你是今天第一次認識川普啊?川普戴上口罩的同時,他其實正在跟許多學校吵架,因為他要求所有的學校要在暑假結束後,在秋天全面重開。這下就炸了,全美許許多多家長跟老師都在問,你要違反美國CDC的指示,把幾十個學生放在一個室內空間內,你想好配套措施了嗎?
有選票的家長跟老師們還有得爭,但沒得投票國際學生就先被拿來開刀了。
受到疫情影響,美國許多大學都改成網路授課,知名學府哈佛大學之前也宣布,今年秋季所有課程都將繼續以線上教學的方式進行,但卻被川普批評「荒謬」,他指控有些學校會關閉,是出於「政治原因」,就是說這些學校是為了反川才不重開,不是為了抗疫!川普堅持美國所有的學校,都必須在今年秋季恢復「正常形式」授課,然後,這紙公告就出爐了!
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ICE)6日公布了最新規定,幫大家劃個重點:凡是持有F-1學術課程、M-1職業課程這兩種非移民簽證的在美國際學生,如果你秋季這學期修的課,全部都是網路授課的話,那不管你有沒有完成註冊,美國國務院都不會發簽證給你,所以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趕快選修面授課程或轉學到有面授課程的學校,二是行李「款款」打包回家鄉!而人還在美國境外的國際學生,就會被拒絕入境。
新規定發布後,川普立刻上推特,用大寫英文字母嗆聲說:「學校秋季必須全面開放!」;隔天又說:「你們看德國、丹麥、挪威、瑞典等國,學校都全面開學了啊!」還加碼威脅說,如果美國學校不開放,政府可能會切斷資金!
歐洲各國重新復學沒問題,是因為人家有好好防疫好嗎?根據美國學術界主要的新聞報刊《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今年4月所做的統計,先前有至少9%的美國高等院校,打算在今年秋季全面線上授課,如今計畫勢必被迫轉彎,但現在距離開學只剩下不到兩個月,校方來不來得及改變授課計畫、學生趕不趕得上換課甚至轉學,都是大問題。
根據統計,2019財政年度,美國國務院一共簽發將近40萬張F-1和M-1簽證(388,839個F-1/9,518個M-1)但根據CNN的計算,受影響的學生可能高達一百萬。
於是學生忙著搶課救簽證,大專院校也急得跳腳。先前也被確診的哈佛大學校長巴科(Larry Bacow)批評這項新規定殘酷又亂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8日已經向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此外美國有十七個州政府,加上華盛頓特區,也對川普政府提出了告訴,說這些留學生,對州政府的收入非常重要,要求法院要對川普政府的禁令發表禁令.....就是要法院出面,不淮川普這麼做啦!
可能真的是來自各界的壓力過大,這個禁令來得快也去得快,在7月15日,也就是禁令發布一個多星期之後,川普政府又宣布撤回這個命令,也就是visa要照常發了。
很多留學生被川普搞得雞飛狗跳,都把房子退租打包行李了,現在又要把所有的行李打開,還要去求房東說,對不起噢我又要住了。
可是你不要小看川普這彈簧手,這政策在美國可是有不少人支持的喔。這項規定獲得反移民團體的青睞,巴不得把所有外國人能來的管道也都堵起來。但對於留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噩耗,相信也有不少台灣學子受到波及,因為在赴美留學的國際生中,有八成都是希望畢業後先留在美國找工作,累積一些經驗後,再考慮要不要回國發展或長期留在美國,他們往往會在畢業後申請12個月的臨時工作許可OPT,或是專業技術工作簽證H1B,如果現在因為疫情而不發簽證,或逼迫國際生離境,等於直接扼殺應屆畢業生留在當地找工作的機會,也令外界懷疑,此舉根本是打算藉機收緊移民政策,不讓國際生佔走美國工作崗位!
不過向來是「移民強硬派」的美國國土安全部,代理副部長「庫奇內力」(Ken Cuccinelli)在接受CNN訪問時解釋說,「其實政府已經提供比過去更大的靈活性了,過去國際學生想拿簽證只能修一門網路課程,但現在他們可以修更多網課,只要其中部分教學是面授的就行了。」還補充說,如果他們想要完全靠網路上課,那根本就不需要待在美國啊,本來就應該回家,等學校開學後再回來。
是這樣講沒錯啦!美國留學簽證本來就不允許國際生只修網路課程,目的是防範假留學真打工。但是現在不是正常的狀況嘛!一方面是疫情那麼嚴重,修線上課程並不是學生自己想選擇的,另外此時要學生冒著被感染的風險搭機返國,說實在也是滿危險的。而且這項政策,對美國真的利大於弊嗎?
第一是財政破口;這些留學生可以說是美國高等院校的重要金雞母。根據「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數據,美國在2018到19年度,有超過100萬名正在就讀大學和碩士的國際學生,佔了全美學生總數的5.5%。除了支付高額學雜費,這些學生的食衣住行、吃喝玩樂,也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經濟,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這些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450億美元(1.35兆台幣)。這個金額已經超過美國聯邦政府為大學提供的研究經費,也緩解幾十年來當局在基礎科學和數學教育,投資不足的問題。
第二是腦力流失。能夠去美國留學的人,不是口袋特別深,就是腦袋特別聰明,像我就絕對不是靠我的口袋,我是靠我媽的口袋。總之美國的創意之所以領先全球,就是因為美國能讓全世界最好的腦袋集中起來,併肩一起工作。這些國際學生裡面,有將近四分之三來自亞洲,他們已經成為美國很重要的企業人才庫,尤其是攻讀科學相關科系的留學生,畢業後多半留下來為美國科技公司工作,留得越久,這個人才越成熟貢獻越多。「就地取材」也有助於降低高科技公司的勞動力成本。所以拿留學生開刀,不但會重挫美國學術殿堂的威望,也等於把訓練好的高階技術人才給推了出去。
所以川普彈簧手把禁令收回是因為想通了嗎?並不是,根據cnn報導,是因為這次實在太趕,各界應付不了,所以有可能明年三月再執行。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開鍘留學生
#美人財兩失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大疫年紀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美國海軍也因為一艘航空母艦的疫情爆發而搞得雞飛狗跳。今天我們就請到出一張嘴的凱莉,來跟我們一起聊一聊,「羅斯福號的洩密風雲」。
羅斯福號最一開始是是美國跟越南雙方為了慶祝美越關係正常化25週年,所以就派了這艘羅斯福號到越南去跟當地人跟政府進行所謂的敦睦交流。3月4號的時候羅斯福號就抵達了越南的峴港,一直到9號離開。結果到了24號的時候,就突然傳出消息說船上有3個人確診。
但24號第一波3個人確診之後,群聚感染就停不下來了。所以就算羅斯福號一發現疫情,馬上停止任務趕回關島的基地,但是在三天後,27號抵達關島的時候,已經變成有27個人感染。七天之內就爆增超過100人,到最後整艘船四千多人裡面就總共有五百多人確診,等於是約10%左右的確診率。
他們雖然抵達關島之後雖然有把已經確診的一百多個人送下船,但是其他四千多人的命令是「就地艦上隔離14天」。鑽石公主號就已經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船上就不適合拿來防疫隔離。尤其鑽石公主號標榜船上舒適奢華的空間都這麼慘了,更何況羅斯福號還是軍艦。裡面的寢室就是一個軍人身高可以伸手可及的高度,就有三層床位。然後一個櫃子的距離就是對面的三個床位內。距離近到都覺得是不是翻個身就快要可以呼到對方巴掌了。
過了幾天這個艦長就覺得這樣真的不行會挫賽,就寫了一封信,除了自己的直屬上級之外,還一口氣寄給海軍內部的一大堆相干的不相干的人,想要越級申訴讓大家都可以下船。
但越級申訴在軍隊裡就像義大利人看到披薩裡面加鳳梨一樣,是一件天理不容的事情。
而且問題還不只越級投訴,因為這封信寄出去的隔天,馬上就被登在《舊金山紀事報》獨家頭版。這樣一搞美國輿論也炸了,開始批評海軍見死不救。結果還真的有用,信被爆料的隔天就有一千人下船改到岸上隔離,這樣做根本就是直接讓長官顏面掃地。
但在軍隊裡被媒體爆料還讓長官丟臉,就像在粽子裡面加鳳梨一樣更天理不容。
總而言之,這個克勞齊艦長就是為了保護手下的士兵,觸犯了一件軍隊的禁忌,也因此馬上被拔掉艦長的職位。這就像是美版的李文亮的事件,不解決問題,反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軍方的狀況可能比較特別,畢竟情報對戰爭的影響這麼重要。
但艦長在那封信裡也有提到,他說「現在並不是戰爭狀態,我們的水手沒有必要因為瘟疫而枉送性命。」結果你看到現在最新的狀況是五百多人確診,目前已經有一人死亡了。保護自己的士兵不枉送性命,這難道不是指揮官的職責嗎。
這讓美國海軍代理部長整個牙起來,罵說這個艦長藐視美軍、把事情惡意抹成政治事件、背叛軍方的信任。說什麼在資訊時代暴露情報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愚蠢,沒資格當艦長,而且安排海軍上岸隔離也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方面關島那裡防疫資源不足需要調配,二來當地居民也是很有疑慮。
K:所以爆料隔天事情就立刻處理好嗎?我是不相信有這麼巧的事情啦。而且那個氣噗噗的代理部長事後也沒有好好解釋,反而都是在罵說這個艦長藐視美軍、把事情惡意抹成政治事件、背叛軍方的信任。說什麼在資訊時代暴露情報不是太天真就是太愚蠢,沒資格當艦長。
結果這段發言就被船上的士兵錄下來,爆料到網路上。這個代理部長莫德利被罵爆之後,瞬間就向克勞齊上校公開道歉,再隔天就辭職了。
在軍隊裡所有人一起共進退的集體生活,如何防疫成為很大的挑戰。軍人遵守軍紀,尊重指揮鏈的體系,與一般老百姓的重視自身人生安全的標準是完全不同的標準。你贊成還是反對這位被fire的前艦長的做法,歡迎上網告訴我們。
--------------------------------------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ㄉ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大疫年紀事 在 【自由副刊.愛讀書】 《大疫年紀事》 的推薦與評價
迪福著,謝佳真譯,麥田出版疫病流年翻讀《大疫年紀事》,由南方朔作於2003的導讀迎面,開展兩層時空穿越──已發生的,都發生過了。丹尼爾.迪福(Daniel Defoe ... ... <看更多>
大疫年紀事 在 經典的「疫病文學」有哪些?《大疫年紀事》《鼠疫》《末世 ... 的推薦與評價
經典的「疫病文學」有哪些?《 大疫年紀事 》《鼠疫》《末世男女》帶你從書中看見疫病的無常與隱喻|青書閱世界|謝哲青|青春愛讀書.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