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clubhouse 是時間小偷,的確是如此,有時候聽了3小時你會不知道自己在衝三小(比方說我前幾天參加的一個印象深刻的房間「橡皮擦掉到地上為什麼會不見」,我竟然還用心理學來分析橡皮擦我真的是瘋了 謝東霖 Hsieh Tung Lin出來面對 ),但有時候只是3分鐘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早上因為要去廟裡面拜拜,所以在等排隊的時間,聽了 #我的新創時代YouTuber讀書會 ,裡面有很多不同領域的YouTuber分享他們喜歡的書, #愛莉莎莎 分享了一本書叫做《卡內基快樂學》,她覺得有一段話非常受用,書裡面談到「人生的不快樂大多來自於憂慮」,這裡的憂慮不是憂鬱,而是「擔心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我想到古時候的老師好像跟我講過三句很類似的話:焦慮的人活在未來,憂鬱的人活在過去,快樂的人活在當下(有出處麻煩告訴我🤗)。
我們都知道活在當下最快樂(很多研究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我就不引用文獻了)。但問題是要怎麼活在當下呢?尤其是如果你本來就是那種 #習慣性未雨綢繆 的人,出門都背一大堆東西,天氣晴朗不只會想你也會帶兩把雨傘,考試會帶一打橡皮擦之類的,難道就只能人生砍掉重練了嗎?
愛莉莎莎舉了她自己的例子(這是用我的口吻寫的,如果有筆記錯誤麻煩莎莎跟我說):「我在韓國唸書的時候,由於我去讀書的錢是很不容易才存到的,所以一定要唸完,學期快要結束之前,收到了奶奶癌症的訊息,那時候我很崩潰,然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待在韓國只能夠焦慮,可是回到台灣好像也不能夠做什麼。
那時候我的人生真的是瀕臨崩潰,覺得努力了這麼久最後竟然是這樣,生命如此短暫,念這麼多書有什麼用?
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還是要留在韓國,我想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我回台灣的時候,奶奶可能已經病危了⋯⋯然後我就回想小時候奶奶希望我做什麼,我都有做到嗎?我記得她會叮嚀我們好好讀書、認真賺錢,這個我都有做到了⋯⋯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全家都是天主教徒,小時候她常常會帶我去上教堂,但是我都不相信這個⋯⋯於是我就在韓國做了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去韓國的教堂幫奶奶禱告,還拍了一段影片,送給家人。
很奇怪的是當我做了「那時候我可以做的事情」,把影片做完之後,那個憂慮的心情突然緩解了。那時候還覺得有點罪惡感,因為奶奶明明在台灣都已經生病了,為什麼還可以這麼放鬆?但後來看了這本《卡內基快樂學》才知道,原來我們很多的痛苦都是來自於憂慮,擔心那些未來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就會讓你的每一個當下都過得很不快樂。
——
我自己聽完之後覺得很感動,莎莎不但談了很有用的「乾貨」,還舉了自己很切身的例子讓這個知識變得印象深刻——而且這個例子還很可能會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例子,畢竟在崇尚孝順的文化裡面,當初如果飛回家似乎也是一個「順應文化」的選擇。不過就像我常說的所有的選擇都有代價,不論是留在韓國都或者是回台灣,都可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對了,後來我還有看到他跟奶奶一起吃麥當勞的影片,所以應該奶奶健康狀況還好?)
但讓我感覺到有很大共鳴的地方在於,我也當過那個「等待親人臥床/臨終」的晚輩,其實除了悲傷之外,最大的感覺是,你只能夠等待,而且在等待的時候會有一種「好像什麼也不能夠做」的無力感(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當你經歷過這種無常之後,你會一夜長大。我學到的跟莎莎一樣:當你什麼都不能做,想想那個在病床上或在天上的親人,會希望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可以為自己也為他們做點什麼?
我記得我爺爺過世之前,他送了我一頂帽子,是他當年反共抗日的時候當兵的帽子。他一邊幫我把帽子戴在頭上,一邊跟我說:「你要堂堂正正做人,出人頭地。」
爺爺是一個話很少的人,這是我少數記得他跟我說過的話。後來,每次面臨道德兩難,當我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都會想起我是不是有變成爺爺心中那個堂堂正正、出人頭地的孫子?然後盡可能,做出比較溫柔的選擇。
#takeaway
面對人生的無常還有憂慮,如果可能的話,練習盡量活在當下,如果不可能的話,試著想想最壞的情況,然後練習接受那個最壞的情況。如果無法接受的話,想想現在的自己可以為那個最壞的情況做一點什麼,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可以改變的事情。
畢竟我們都是有限的,但也因為這樣的有限,讓我們變得更無限。
#備註
我覺得CH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在裡面可以聽到一個真實的立體的人,不過要聽到有用、而印象深刻的內容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比較像是分散學習,一邊聊天一邊獲取一些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知識。
當然,也可能和你選擇的房間有關係,我自己覺得獲益比較大的是這種「聽完之後的筆記」,有一些人幫你整理在他在哪一個房間裡面聽到的東西,經過整理之後的資訊其實更容易吸收,也比較不浪費時間。
雖然這次我只聽到3分鐘我就去拜拜了,但離開之後我還是覺得這段內容很值得寫下來,於是把它記錄成文字。
我覺得可以藉這個機會做一個筆記分享。如果大家這幾天有聽到不錯的內容,也歡迎記錄成文章(你可以用 方格子 medium等等部落格平台) ,在這篇下面分享連結給大家。
#clubhouse #筆記
#有註冊的朋友可以來下面簽到id
天主教為過世的人禱告 在 觀光客不知道的倫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追🦠日記]📅四月24日週五/全英閉關Day32/補23日資料
疫情指標: 從數據看倫敦是過了高峰。感謝老天給的好天氣,讓不能出國的英國人在家也能曬太陽。
******
📺每日記者會
四月23日週四
主席:衛生部長(Matt Hancock, the health secretary)
(是貓奴ㄧ枚,下班時忍不住擼首相府的捕鼠官。以前任地方議員時看到地方貓偷奇怪的東西回家送主人的消息,也忍不住寫信跟貓主人分享自己家的貓也會帶別人的盆栽回家。)
週四公布了3T措施
📌 Test-放寬檢測對象與方式:
1. 重要工作者與家屬可以上網登記核酸檢測。檢測免費,結果以簡訊通知。
(符合資格的人可能有千萬人,週五這個網址上線後不久就關閉了,因為登記的人太多)#比超市叫貨還熱門
2. 新增30個得來速形式檢測站,以及48個流動檢測站。
📌Track-全國抽檢2萬戶做抗體測試
📌Trace-進行疫調
1. 上週提到的症狀通報app,現在軍隊裡測試中。
2. 招募與訓練1萬8千名疫調人員,包括3000名臨床醫學人員,當英國結束現階段閉關政策(新增案例大幅減少時)後,將採用隔離新個案與其接觸者的做法。
*******
其他時事隨便說:
四月23日好忙,除了是天主教世界的聖喬治日,剛好也是回教徒齋戒月開始。衛生部長在記者會中問候了回教徒,這個節令開始通常有集體禱告儀式,但因為避疫取消。
巴基斯坦裔的倫敦市長則是推特祝賀了聖喬治日。在天主教國家的人可以過兩次生日,聖喬治日這天就是名叫喬治的人都可以享受過生日般的款待。#喬治王子表示可以...
四月23日也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官方」生日。古代的人沒有出生紀錄,只有在他出生地教堂查到他的受洗紀錄是4月26日,那時的習俗是出生三日受洗,所以就說他的生日是四月23日。好巧,他忌日也是同一天,這個有真實紀錄。
📚聯合國後來訂這一天為世界愛書日,因為寫《唐吉柯德》的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和沙士比亞一樣在1616年四月23日這個一日期去世(那時這兩國曆法不同,實際日子差10天)。
💙滾石樂團四月23日也出了新的單曲Living In A Ghost Town,2012年之後的第一首原創新曲。歌詞描述英國居家禁令的衝擊。
💙這天是週四,要為醫護與重要工作者鼓掌,劍橋公爵一家穿藍色衣服亮相,被稱作NHS Blue. #凱特真的很會
💙這天BBC也策劃一個藝人表演的募款活節目Big Night In,收入的前2千萬用來支持在這次疫情中過世的醫護家屬,節目結束時共募得2千7百萬鎊。節目特別來賓之一是財相,宣布政府將對募款所得等額加碼。 #散財童子綽號叫DishyRishi
********
[閉關時在幹嘛]
做口罩給公車司機的志工活動,我從半天做五個進步到六個。然後發現要先車布邊線,退步到四個。後來省略先燙摺痕的步驟直接車,速度又回來了。
但是因為有類似台灣稱為「媽媽手」的症頭,實際情況是做一天休一天,然後車線又用完了。目前為止只完成36個口罩。
還沒有達到我的100個目標,但是他們找到很多志工,所以我可以慢慢做。數百個口罩已經送給幾個公車總站還有街友庇護團體。
「媽媽手」不是媽媽才會得,這種症頭我跟英國人說「迪奎凡氏症」(De Quervain Disease) 他們就懂了。
從去年12月初開始,不知怎麼早上醒來後手腕腫痛,開始不能施力轉門把、開瓶罐,有時伸個懶腰也會突然電到那樣的神經痛,每次要把四公斤的貓兒子從肇事現場抱走也很痛。(「喵喵手」😅)
現在症狀好很多了,不需要帶護腕提醒自己,但拿熨斗重物、操剪刀、滑手機這種要重複用到大拇指肌肉束的動作,不能做太多,不然隔天手腕會不舒服。
這個閉關期很多英國人在家整理家務、做園藝、做手工,這些我平常也會跟老天許願等我有空時要做的事,現在只能嚕貓耍廢。
有人有類似經驗嗎?來分享一下大概多久可以完全復原呢?
臉書提醒我,去年這時我在希臘特里克島。想一想還是幸運的,在不能出國的時候英國天天是好天氣,讓英國人不用出門也能曬太陽,與健康ㄧ樣是生活小確幸。❤️
現在是藍鈴花的季節,我今年不能去老森林看花海,期待明年。住在英國鄉區的朋友,有機會可以去野樹林裡看看原生種的英格蘭藍鈴花。
附上一個社區志工團體用生物照相機拍到的狐狸照片🦊,他們本來要記錄城市裡的刺蝟🦔,但是狐狸亂入 😆。
隔壁鄰居天天在院子裡烤肉、曬太陽,今年狐狸不會來我家後院了。
**************
📅四月23日週四
重症確診累積138078(^4583, ^3%)
入院死亡累積18738(^616, 少19%)
檢驗425821(^14629)人,583496(^23560) 次
#陽性率 32.4% (少0.1%!!)
🦊大倫敦重症累積22767(^415, 多48%!!)
累積死亡4300人(^89, 少49%!!)
天主教為過世的人禱告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靈性支持是全人醫療的一環
#教宗苦口婆心
天主教的Ash Wednesday ⛪
今天上班看到許多人額頭上有十字架的符號,詢問後才知道原來今天是Ash Wednesday(聖灰星期三)、Lent的第一天。Lent中文翻作大齋節,會一直持續到復活節🐰前一天 (又有人說是到Good Friday前一天)。在這40天裡虔誠的天主教徒會齋戒以及禁慾等,努力活出天主教徒的本質。
我問了一個路人他十字架是在哪裡畫的? 他告訴我去找醫院的Chaplin(司鐸)、醫院的Chapel(禮拜堂)有聖灰。
我們醫院有三個Chaplin,他們任務眾多還要值班on call📟。每次入新病人時,我們會詢問病人需不需要Pastoral care。如果需要的話,我們會下order (醫囑) 讓Chaplin來訪視他們、陪他們禱告。
晚上如果病人病況急轉直下,我們會打電話給 on-call的Chaplin進來提供靈性支持。有些NICU (新生兒加護病房)的baby沒有出院就過世了,來不及去正式教堂受洗....Chaplin會在過世前幫那些baby受洗。我目睹過受洗的畫面。Chaplin邊唸禱詞將手放在baby頭上時,家屬淚如雨下。這個動作對家屬來講有深遠的意義,至少baby在臨死前成為了一名好的天主教徒,回天堂去了。
我從來沒去過醫院的Chapel。信步走到Chapel想觀賞聖灰的風采,腦中想的是寺廟燒香的畫面……結果Chapel一個人也沒有,也沒看到蠟燭或是燒香,要怎麼產生聖灰?!我百思不解🤔。
正要離開就遇到Chaplin來拿聖灰,他邊說邊拿出了一個塑膠盒?! 他告訴我聖灰要去教堂跟牧師拿。牧師們一年前就開始準備,在Palm Sunday燒了棕櫚樹枝,每天禱告才可以在今天使用。哇! 彌足珍貴!!
㊙大齋節熱門禁食&禁慾事項如下 (參考Telegraph UK) ㊙
看到這個名單有點傻眼😅,跟傳統的禁慾不太一樣。 如果你是天主教徒,能夠持續40天不碰哪些項目呢? 對我來說最難的是social media,哈哈。其他都OK。
✔糖果、巧克力 🍩
✔肉類 🥩
✔氣泡飲料 (fizzy drinks) 🥤
✔外帶 (takeaways)
✔酒精類飲料 🍷
✔抽菸、電子菸(vaping)
✔遲到、拖延 (procrastinating)
✔罵髒話 (swearing) 🤬
✔買衣服 🛍
✔看Netflix
✔去夜店
✔玩社交軟體(social media)
✔玩電動 (gaming)
✔線上約會(online dating) 👩❤💋👨
天主教教宗Pop Francis很可愛,他今年特別鼓勵天主教徒 Give Up Trolling = 放棄作網路酸民。教宗表示近年來在社交媒體上 “People insult each other as if they were saying ‘Good Day.’” (人們辱罵對方就像互道早安一樣平常。) 挺有道理的。Pop Francis真的是非常先進呢!
第一張相片: 醫囑系統裡面真的有pastoral care喔。
第二張相片: 聖灰本體
第三張相片: 我們醫院的Chaplin...的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