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新朋友:《我台北,我街道》】
在父親節前夕收到《我台北,我街道》,我最好奇的是其他作者寫什麼,台北這座城市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當初接到邀稿,編者是我很尊敬的作家胡晴舫——關於移動這個主題,她敏銳、不流俗的視角深深啟發了我,文學可以擁有比身份政治更廣闊、更細膩、更誠實的詮釋。
「不在台北的人生,我曾經問過自己是否懷有鄉愁,答案是沒有。」
「或許這也是台北人惹惱其他人的原因,臉皮超厚,缺乏自省。」
「我曾領悟,台灣教會我的事是人權,一個卑微個體如何在天地之間頂天立地,保存生存的尊嚴。但,我懷疑是台北教會了我包容。」
他人的台北這麼有趣,甚至是我所熟悉,讓我想大喊:「為什麼這不是我寫的?!」比方王聰威寫到在學校自助餐吃飯:「別的事情先不說,本來是一天三餐媽媽準備好的媽寶,如今離家在外得自己覓食,我才感受到吃一頓飽飯得花多少錢。(中略)月底真的沒錢了,跟大部分同學一樣多半吃泡麵過日,我也會只挾一道菜,十幾元便能度過一餐。」咦,我也挾過台大研一宿舍十九元的自助餐!但我們的時代明顯不一樣,物價是時空凍結了嗎?翻到推薦語,意外看自己的名字,原來我是作者群年紀最輕的——我這才發現,這本書可能不只是一座城市,它是奧運殿堂!這本書有詩、散文、小說,文章編排的難度很高,編輯瓊如說:「剛開始考慮文章輕重節奏、文類錯落,後來加入法國攝影師余白的照片,又考慮照片與文章的搭配,還有盡量讓詩作右頁起等等編排考量,順序至少排了二十次以上。」
當然,目錄的順序不代表名次,但容我在此放上選手(X)名單:
〖目錄〗
有些街道是春天繼母/言叔夏
再見一次也很好──唱片迷記憶中的羅斯福路四段/焦元溥
過了馬明潭──木柵路上那一日/張亦絢
台北石頭記/駱以軍
一個人的椰林大道/郝譽翔
也許春天,在街上──給藍,幾度流連的潮州街咖啡店和赤峰街路燈下的貓影/崔舜華
巫婆麵──古早深夜的基隆路小巷洞穴/王聰威
豪情二三六/楊佳嫻
男孩路的賊/羅毓嘉
懷寧/王盛弘
問潮──關於重慶南路的提問/吳鈞堯
未定版城市/陳宛茜
若有一部時光機/馬世芳
錄像機構,在中山地下街/馬翊航
赤峰街,夢遊仙境/陸穎魚
台北學洋派的一場夢──敦化南路的前世今生/馬欣
西藏路──我心底流動的一條河/何致和
站在檳榔路有冤魂的後山指認自己的家像一個新婦/顏訥
七星池祕境/陳又津
台北私記憶/陳雨航
我這回寫的七星池,不是一條叫得出名字的街道,卻也是層層疊疊的記憶。幾年前參與「北投異托邦」藝術計畫,寶可夢正夯,大家跑去北投公園抓寶,我寫了〈老兵寶可夢〉。當時温又柔寫北投公娼,不只是那個時代,還有她後來的人生,讓我很震撼,原來有這種寫法。除了故事,也感謝友人(怕他被罰鍰,不提名字)讓我看見七星池的青青草地。
我想以這則小說,紀念友誼、紀念人生、紀念青春、紀念貓、紀念被箭竹掩埋的告示牌,喔,還有奇怪的新興宗教。謝謝主編晴舫給予的空間,編輯瓊如為一本書做了二十人份的努力,還有香港——畢竟沒有《我香港,我街道》,就不會有我眼前的這本書。
你可以按照順序讀,也可以翻開任何一頁就開始,就像是拜訪一座城市時,你會做的那樣。
-
#我台北我街道
博客來 https://pse.is/3j4s6q
金石堂 https://pse.is/3lhhvw
誠品網書 https://eslite.me/3l3yxj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60的網紅淺堤 Shallow Levé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淺堤 Shallow Levée 首張專輯《不完整的村莊》實體串流 同步上架 ◎歌詞請開啟CC字幕 〈永和 Dear Friends〉 ◎MV:https://bit.ly/shallowlevee_DearFriends 淺堤四位團員皆出身高雄,因為演出工作經常需要到台北過夜,總是借住在永和...
天地之間小說 在 工頭堅。旅行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線上旅行團 #龍馬之旅 007
男兒立志出鄉關:從高知到江戶
今天這篇不太好寫。
因為許多史料,都缺乏明確記載,若非匆匆一筆帶過,便是發揮太多想像。我當然也可以偷懶,直接跳到江戶(東京),但心中總覺得這是個重要的「過場」,就以手邊的資料,以及一些「示意圖」,盡量簡單地陳述吧。
1853年(嘉永六年),十九歲的坂本龍馬,在家鄉的日根野道場,取得小栗流「和兵法事目錄」資格,並獲准去江戶,繼續修行劍術。這在當時,應該算是一件大事。若非由藩府遴選或派遣,就必須自費前往;但對於富裕的坂本家,並非負擔不起的支出。這也是龍馬的幸運。
正因為十九歲之前這段時期,缺乏可信的史料,因此各類小說、漫畫、戲劇,無不盡情發揮想像力,填補這段空白。小說中的福岡家老之妹田鶴,戲劇中的彌太郎與青梅竹馬加尾,還有漫畫中的(後藤)象二郎與(板垣)退助......等,都在情節中與龍馬有所交集。這要講下去,沒完沒了,暫且表過不提。
龍馬在舊曆三月十七由高知出發,約四月中旬抵達江戶,前後花了一個月(也有說40天),一方面可見當時交通多麼不容易,二方面,卻也可體會,初次離開與世隔絕的土佐,看到新天地的興奮之情。
(與他同行的,還有一位藩府派遣的溝淵廣之丞。在龍馬生涯中,兩次重要旅程,身旁的旅伴,名字中都有「之丞」,我自己乾脆用「兩之丞」稱呼。當然這兩位之丞,彼此並無關係,而他們在未來,也都還有出場機會)
好,問題來了。
許多史料,僅僅寫了出發與抵達,但龍馬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路徑,前往江戶的呢?即使在我收藏的,以書信為主的《坂本龍馬大鑑》中,也僅是兩句話簡單地帶過。
在漫長的閱讀與旅行過程中,靠著一點一點的線索,才慢慢拼湊出這段「出鄉關」的旅路。
他必須從土佐高知,先往北,由立川番所「出國」,穿越四國山地,前往阿波(德島)的吉野川上游。這段路程,雖然未必會經過、如今是熱門觀光景點的「大步危」,但應該也可以看到不少美麗的峽谷景觀吧。
再來沿著吉野川溪谷往下游走,可以一路抵達離淡路島最近的「鳴門」岡崎海岸,並在此搭船,前往大阪。附帶一提,這段路程,在司馬先生的《龍馬行》中有較多描述,想必也是記者出身的他,根據史料,以及自己的踏查,構築出來的路線。
說是由鳴門搭船前往大阪,然而是東側的太平洋,或是西側的瀨戶內海呢?似乎也沒有明確的記載。
有次搭機前往關西空港。當天視野很好,航線正好掠過高知上空,經過四國山地,又從德島、飛越淡路島。我全程專注觀察,也拍下不少相片,因為這正是最好的、從空中眺望「龍馬離鄉之路」的機會啊。
在機上只能看到太平洋側,但經由後來的細細考證,他應該是走瀨戶內海。根據是,司馬先生小說中的一句話,「播摩灘上空萬里無雲」。而播摩灘,便是淡路島與小豆島之間的海域,屬於瀨戶內海的一部份。
由於江戶幕府從三代將軍家光以來的「海禁」政策,除了內海與日本海的航線,一般民間的船舶,幾乎是不能走太平洋航線的(除了「菱垣迴船」)。這個細節,與後來的情勢發展,其實也有重要的關係。
龍馬在大阪上岸。大阪做為商業城市,繁榮非凡,土佐藩在此也有豪華的藩邸、倉庫等,小說中有著墨,這裡就不多說了。儘管大阪似乎和龍馬關係不深,然而如今,還是可以找到一些主題餐廳。
從大阪搭小船沿著淀川上行,經伏見、抵達琵琶湖畔的大津,就是進入「中山道」或「東海道」的重要宿場。也是經過一番考證,最終確認,龍馬此行,應該是走東海道,因此在途中,曾見到壯麗的富士山景。
由此,龍馬最終抵達了江戶。
其實,無論東海道或中山道,也都是我心中很想走一趟的路徑。哪怕不是全程步行,透過鐵道等交通工具的串連,似乎也可以完成。《孤獨的美食家》原作者之一的久住昌之,就曾進行從東京到大阪的《野武士,一路向西》分段旅行。
當然,正如許多想法,不知何日才能實現了。
(補記:堅持做這樣的考證,主要還是出自對旅行的興趣。對於當年的日本人,如何進行這種長途旅行,才是考證的動機,與龍馬本身,倒是未必全然相關)
(補記二:寫完此文後,重看一小段《龍馬傳》,劇中龍馬出四國的路徑,是直接往北到「多度津」搭船,但沒有說搭到哪裡。除非有更多史料可印證,否則我還是喜歡司馬先生的路線,比較浪漫一些,笑)
天地之間小說 在 畫說有一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現實已趨近荒誕,虛構故事卻越為真實】
若要說最不適合在深夜閱讀的書,非推理類莫屬,一頁一頁,消失在沒有時間感的無邊世界。(看完猛然驚覺已半夜兩點,然後隔天上班快掛點…)
然而要介紹推理小說又難,常夾在說與不說之間,以免任何暴雷可能。
更何況,這是一部「消失」又「匿名」的小說家故事,多說一點都是危險,只能先提醒你,千萬忍住,別翻到最後一頁。
小說裡正是有那麼一名匿名小說家莫德.迪克森,他撰寫的處女作《密西西比狐步舞》一鳴驚人,成為美國文壇暢銷冠軍,本人卻是個謎。
主角芙羅倫斯,一位沒沒無聞的編輯助理,如何與莫德.迪克森扯上邊?在前頭的鋪陳看似冗長,沒有關聯的描寫,積壓到最後磨出角色的心態轉變,吁了一口氣,一切善惡都有所根源。
📍所有的虛構,都是來自本人經驗
怪物新人作家邱常婷於《哨譜》劇情描寫到:「說故事能讓人感受到莫大的權力-虛構的權力。」
當你的真實世界日復一日的趨近無聊平庸,小說世界的幻想與虛構就成為遁逃另一個世界的入口。芙羅倫斯就是這麼一個相信自己不凡且終將會成功,卻還是在光鮮亮麗的紐約載浮載沉,一邊鄙視家鄉的一切,用幻想餵飽自己的渴望。她深信成為小說家能讓她重新寫下嶄新人生,沉迷將廣闊無邊的世界握在手中,也想將自己的幻想書寫成全新天地,擺脫那個如舊外套般的自己。
然而科學研究顯示,人腦幾乎很難憑空想像出沒有任何人經歷過的世界。
「我們透過現實創造故事,同時,故事也形塑著你我的現實。」謝哲青這句話,也說明虛構與現實的界線已趨模糊。
就在失去一切,命運卻來敲門,她應徵上了這位鼎鼎大名的匿名作家莫德.迪克森的助理,一切風雲變色,她多想向那些老是拿她做比較的人證明自己的能力,並深信自己將脫胎換骨。那些過往的經驗都是雜碎,自己創造出來的,才叫「真實」。
芙羅倫斯與匿名小說家莫德.迪克森相遇直至意外突然降臨,再再發現到掌握這股虛構權力的美好。
中後段幾乎直視人性黑暗的翻轉,讓人不禁懷疑劇中情節並非虛構,甚至懷疑一竿子驚悚推理小說家,是不是都有殺人的潛能…(欸)
為了打造你我都能有的共鳴,作家要吐露多少黑暗,抑或是自己「創造經驗」,即便出賣他人也在所不惜?
📍扭曲內心為了成為正當的怪物
有一個崇尚的目標而先去模仿,是我們常做的事情,但當這樣的努力不問本質初心,不去細究他人成功的原因,而是直接追求眾人的眼光,當掌聲不斷落入別人家,就會不小心讓嫉妒啃食內心。
在懸疑與反轉的劇情中,包裹著人性在追求極致成就的黑暗面。
情節可以虛構,人名更是能輕易改造,但人的情感與善惡選擇,永遠都是你我之間的真實。
✨感謝圓神出版社 #寂寞出版 邀約選書
-
#消失的匿名小說家 - #亞莉珊卓安德魯斯
#2021booklist #reading #whoismauddixon #alexandraandrews #好書推薦 #推理小說 #懸疑 #說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畫說有一天
天地之間小說 在 淺堤 Shallow Levé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淺堤 Shallow Levée 首張專輯《不完整的村莊》實體串流 同步上架
◎歌詞請開啟CC字幕
〈永和 Dear Friends〉
◎MV:https://bit.ly/shallowlevee_DearFriends
淺堤四位團員皆出身高雄,因為演出工作經常需要到台北過夜,總是借住在永和區的朋友家中,且剛好有非常多北部朋友都住在永和區,因此經常在工作之餘在永和與朋友們相聚聊天,〈永和〉這首歌曲就是在描寫與台北朋友之間的互動。來自高雄的團員看見臺北朋友在大城市的光鮮亮麗,總不免會心生自卑感,認為台北的他們都很堅強穩重,自己是那樣地不如人。然而歌曲後段漸漸地卻也唱出,其實看似風光的他們也會有脆弱害怕的一面,而一直在努力著的自己,其實也沒那麼不好吧。
〈薄冰上跳舞 Dancing on the Ice Lake〉
淺堤首次嘗試以小說式筆法創作歌曲,描寫歌曲中的我跟著一個行為奇異的女子走進山裡的過程,最後女子停在了一片結冰的水面上,在薄冰上起舞,並邀請我一起加入他的跳舞。這首歌曲歌名引用來自德國作家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罪行》的前言自序:「我們的一生同樣都在薄冰上跳舞,冰層下極冷,若不幸落水,很快就會喪生。」歌曲故事啟發來自《挪威的森林》,在專輯中隱藏了一個訊息是,專輯曲序第一首歌曲〈樹影〉與這一首〈薄冰上跳舞〉實際上是兩首前後敘事串連的歌曲,
〈樹影〉是我走入山裡尋找「不完整的村莊」,〈薄冰上跳舞〉則是我跟著一個奇異女子走入山裡。但最後我們一起在冰面上共舞,其實也暗指著這個奇異的女人也可能就是我自己。在〈樹影〉歌曲中間段落出現另一個不同音色的女主唱人聲也是一個隱藏的線索。這首歌曲同時也是來自對社會日常的觀察與反思,那些會獨自在路上做出特別的肢體行為的人們,他們看似不完整,但也許才是走在前面優雅漫舞的人,而看似「正常」的我們,或許也並非如此置身事外。
〈陷眠 Daydreaming〉
◎MV:https://bit.ly/shallowlevee_Daydreaming
〈陷眠〉是一首台語歌,「陷眠」一詞即是台語中的「做夢」。歌曲討論人們在社會中行走,上班工作生活的日子一天天地過去,我們追求的、煩惱的到底是什麼呢?此曲為淺堤先前赴韓國演出後的創作,走訪數個城市後,發現人們不論是在哪個國家的大城市,在都市之中努力打拼的我們,疑惑與煩惱的事情似乎都是一樣的。然而這樣的我們,是醒著做夢還是在夢裡睡著?
—
◎淺堤《不完整的村莊》全專輯曲目
01〈樹影〉The Village
02〈永和〉Dear Friends
03〈信天翁〉Albatross
04〈火車〉Train
05〈月光〉Moonlight(feat. @deca joins 鄭敬儒)
06〈陷眠〉Daydreaming
07〈石頭〉Wish Upon a Star
08〈多崎作〉Colorless Youth
09〈薄冰上跳舞〉Dancing on the Ice Lake
10〈傳道的人〉Seeker
---
淺堤 Shallow Levée 首張專輯《不完整的村莊》
🔥 實體串流 同步上架
🎧 線上串流聆聽
→ https://rock-mobile.lnk.to/TheVillage
💽實體專輯購買↓
〖限量簽名精裝版〗
• 小白兔唱片:
https://bit.ly/2YbjdUR
〖平裝版〗
• 火氣商舖:
https://bit.ly/3fM8E0z
• 小白兔唱片:
https://bit.ly/3ecuw4H
• 誠品網路書店:
https://bit.ly/2Bitupj
• 佳佳唱片:
https://bit.ly/3fymALb
• 五大唱片
https://bit.ly/2UVADmm
• 台中 元氣唱片行
• M@M Records
#首張專輯實體串流上架
#不完整的村莊 #TheVillage
#ShallowLevée1stAlbum
→ Facebook:淺堤 Shallow Levée
→ Instagram:shallow_levee
天地之間小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待宵花:阿祿叔的八二三」小說介紹
專訪作者:王瓊玲
內容簡介:
★★見證八二三,描繪八二三,讓八二三不再是冰冷陌生的數字!★★
2017年名作家王瓊玲撼動人心的最新長篇史詩小說
描繪最慘烈的戰爭 刻劃最堅忍的精神 流露最動人的真情
一張紅色兵單,讓性情耿直、生活純樸的嘉義梅山莊稼漢阿祿,踏上了不可逆轉的人生道路──金門八二三砲戰,不僅摧殘了國土,也炸毀了阿祿的人生,然而他不屈的靈魂,就像遍布金門海濱的待宵花,在愈黑的夜裡開得愈美麗……
幼年喪母、少年喪父,在最疼愛他的小阿母改嫁後,命運多舛的阿祿,一直到妻子阿香過門後,才有了自己的小天地。夫妻倆相互扶持,依著四時挑竹筍、割檳榔、翻田土、插秧、搓草,吹著南風,迎來一季季豐收,過著恬淡的日子。然而,一張不可抗拒的紅色兵單,炸碎了平靜的日常,更把阿祿轟進了黑暗深淵……
戰爭是人類最愚蠢的行為,它將勝利建構在無數生靈的死亡之上,將每一個獨一無二的血肉之軀,簡化為一組冰冷的編號,視為一枚渺小的棋子。從純樸的嘉義梅山,來到殘酷的金門前線,命運之神將如何擺布阿祿?在共軍上萬餘顆砲彈的突襲下,他將面對怎樣的未來?
作者簡介:王瓊玲
臺灣嘉義梅山鄉人,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曾任世新大學中文系創系系主任。現任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所教授,專研古典小說,著有《清代四大才學小說》、《古典小說縱論》、《夏敬渠與野叟曝言考論》等學術專著及百餘篇學術論文。
王瓊玲從事學術研究多年,驀然回首,發現生命的提升與救贖,必須仰賴於文學,於是毅然投入創作的行列。廣受好評的處女作《美人尖》,已發行簡體字版與英文版,為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典藏,並由臺灣豫劇團改編為建國百年大戲。第二本小說《駝背漢與花姑娘》則以一貫雋永的文字描繪人性,其中的〈阿惜姨〉亦被改編為豫劇【梅山春】。二○一四年出版首部散文集《人間小小說》,以深情幽默的筆法寫出生活的點滴與憧憬;首部長篇小說《一夜新娘》,描述臺日之間錯縱的情感、糾結的人性,深受好評。
至此,王瓊玲再開創小說結合多類型戲劇之路:二○一五年,先與中研院院士曾永義合編崑劇【韓非‧李斯‧秦始皇】;二○一七再編創京戲【齊大非偶】,並改編小說《駝背漢與花姑娘》為同名的客家採茶戲、改編小說《一夜新娘》為歌劇【望風亭戀歌】及現代話劇【一夜新娘】。
天地之間小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逐鹿之海:一六六一台灣之戰」小說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朱和之
本書特色:
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首獎第一人
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得獎作品《逐鹿之海》
這場戰役沒有勝利者,飢餓是最大的敵人!
為了糊一口飯吃,你願意付出甚麼代價?
是甚麼樣的力量,讓來自東西半球、地北天南的人們聚集在這一片小小的海灣裡彼此廝殺?誰的信仰和價值,才是上天眷顧的一方?
以三百六十度環場視角,逼真重現將近三百六十年前的熱蘭遮大戰。在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漢人移民、西拉雅族蕭壠社以及國姓爺鄭成功軍隊的價值衝突與生存競爭之間,追索人性亙古的欲求。
太多人在這塊土地上失去生命,最後換來甚麼?
他們想在這裡找尋甚麼?
一六六一年四月三十日清晨,當濃霧被朝陽驅散,熱蘭遮城守望的哨兵詫異地看見海上出現了一片光禿禿的森林,仔細一瞧,那竟是無數戰船。多年來荷蘭人恐懼的噩夢終於成真,城內警鐘急響、人們奔走呼號:「國姓爺來了!」
多年來,荷蘭人始終提防著國姓爺對臺灣的野心,卻又無法抗拒與之接觸貿易。雙方彼此試探、爾虞我詐,最終無法避免一戰。而這場巨大的戰爭風暴,將來自東西半球、地北天南的各色人物捲入小小的台江內海周邊,彼此屠戮傾軋。
荷蘭商人、新教傳教士、瑞典貴族、日耳曼士兵、印尼僕傭,為了守護荷蘭東印度公司展開殊死奮戰;敬畏天地諸神的西拉雅頭目、篤信基督上帝的頭目之子,在戰火中走向敵對兩方;泉州海商、漳州地主,為了赤崁大地的開墾與兩岸通商利益爭鬥不休;福建水師、內陸將領,同處國姓爺的復國大纛之下卻彼此懷抱異心。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道德大義、宗教信仰、世俗利益與個人情感,促使他們在事件中採取不同行動,推動局勢發展也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們在戰爭中承受巨大創傷,也都有所領悟。
這部小說以史詩般的視野描繪大局變遷、政商角力、人文風貌和壯闊的戰爭場面,呈現十七世紀臺灣不可思議的豐富景觀。並且刻劃戰爭中各種飢餓的樣態──鄭成功以小吃激勵軍隊士氣、荷蘭小兵為吃上一口肉而捨命冒險、流寓文人以忍飢彰顯志節、漢商爭奪田地、鄭軍極度缺糧不得不放棄攻擊四出屯墾……藉由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點出人類紛爭的根本原因,也呈現了這場驚心動魄變局的國際性、多元性、文明衝擊性,以及人們在危難中的掙扎與昇華。
作者簡介:朱和之
本名朱致賢,一九七五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傳播科系而偏好文史。好音樂,不求甚解。
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鄭森》、《樂土》,歷史隨筆《滄海月明──找尋臺灣歷史幽光》,幽默小說《冥河忘川有限公司》,音樂人物傳記《指揮大師亨利‧梅哲》,編著有《杜撰的城堡──附中野史》等。兩度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以《逐鹿之海》獲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佳作,以《樂土》榮獲二○一六華文文學星雲獎歷史小說首獎,為該獎創設六屆以來第一位首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