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過日考察系列第27
#東京駁二: 天王洲ISLE開發地區
圖:好過日特派員
文:洪正、鳳山李雨蓁
亞洲新灣區是近十年來高雄最重要的水岸再開發計畫,也是未來的新都心,和以新開發案為主的南側不同,新灣區北側包含了保留歷史資產的駁二區域,以及未來將陸續釋出的1-10號碼頭,結合「大駁二」、「大港橋」、「哈瑪星歷史現場」計畫,未來將是串連高雄水岸新舊歷史的重要關鍵。
其實,這樣新舊融合的水岸發展,在各國都是相當常見的。日本較為人知的或許是橫濱的MM21區域,但就在東京的大門玄關處,也有另一處背景和駁二非常類似的區域。這就是好過日考察小組特別來到的天王洲ISLE(天王洲島)。
天王洲的名氣,現在大概已被台場所蓋過,但兩者在位置與開發史上確實是有可以類比之處。
#天王洲的誕生
1751年,當時東京還稱為江戶,跑船的鄉民在東京灣內看到海中浮現了牛頭天王(祇園精舎守護神)的臉,故把這塊礫石沙洲稱為「天王洲」。現在看來,這可能是天色昏暗時凹凸不平的石塊產生的視覺誤差。
在黑船敲開日本大門後,幕府急著加固江戶的海防工事,因此在海上填埋了數塊新生地蓋砲台,現在稱為「台場」。天王洲原本被設定為「第四台場」預定地,但因資金不足未完成,就這樣進入明治維新時代。
在二戰前的大正至昭和年間(約1925~1939),隨著海運與工業化進展,天王洲還是被填埋,成為工廠和倉庫用地。這大概和高雄港第二、第三期築港工事是同一時間,蓋出來的倉庫工法、造型也相差不遠。
在泡沫經濟期間,地產商把腦筋動到了這塊有聯絡羽田機場單軌電車經過的土地,在三菱商事主導下,1992年第一階段的辦公大樓與東京單軌電車天王洲站完成。當時這塊地是全東京最大塊的再開發區塊,吸引許多國內外大手企業進駐(直到今天日航、JTB、DHL等和機場相關企業總部都在此處),也成為日劇、廣告常見的場景,直到台場完成後聲勢才被取代。
#和駁二類似的倉庫活用史
而或許可稱幸運的,原本的工業遺址並沒有完全被拆毀,臨海倉庫群在2006年,隨著東京「運河文藝復興」(運河ルネサンス)計畫而被活用,做為藝術用途的寺田倉庫和水上lounge bar用途的waterline(ウォーターライン)先行開業。(相較之下,駁二於2002年被「發現」,2006年文化局收回營運,兩者起點類似)
好過日團隊搭乘單軌電車來到天王洲島,島上道路面積少而徒步區多,並且從車站有空橋一路聯通到港邊,可以遮掩日曬雨淋。 在靠近運河(靠市區)側,修築了一條木棧道鋪成的「天王洲broadwalk」,一邊是倉庫改建的畫廊、餐廳,一邊則是駁靠著餐廳駁船的碼頭,頗類似駁二一帶的場景,雖然規模較小,但步道施工質感更佳。
在運河的角落,有一條鋼構衍架步行橋,稱為「天王洲ふれあい橋」,橋邊的倉庫就是附設有釀酒廠的「T.Y.HARBOR River Lounge」,在水上停留的駁船就是Lounge區域,而室內或遮棚下也都設有座位,可從不同角度欣賞水景。這裏也有遊港碼頭,夜間照明一開,也是浪漫的景點。
而在水岸第二排之後,景觀沒有這麼搶眼的倉庫,則是以寺田倉庫為首營運的藝術空間,包含集合多家畫廊的TERRADA ART COMPLEX、展出大量建築模型的建築倉庫博物館等,透過便宜的場地供應,已培養出不少文藝導向新創事業。
經過這次考察,我們仍覺得,高雄在地的港灣文史遺產、在地創作能量一點也不差,甚至因更為集中且有官方強力支持,特色更加顯著。
然而,天王洲ISLE在長年發展下,包含步道與大眾運輸的基礎建設整備,港畔空間的活用(各類餐廳船、遊港船、遊艇碼頭),結合新舊的發展(倉庫群間不少新增建建築,並不顯得突兀),讓此區的質感更加細膩。而在結合新開發案與大型企業進駐下,也確保商業文創店家營運的基本人潮。 文化保存與土地開發和諧共存,以人為本、串連海空交通打造親水空間,或許就是新灣區未來發展應重視的目標!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