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有位父親欺騙他的三個女兒要讓醫生來家裡幫她們打COVID-19疫苗,但實際上是進行割禮...」
女性割禮跟男性割禮(割包皮)是完全不同的,無論是意義上和殘忍程度上。所以在繼續討論以前,我不想說那是割禮,因為那不是禮,是性虐待,是父權迫害。白話一點是叫女陰殘割或它的英文縮寫——FGM。
埃及的女性早在2008年穆巴拉克任內,爭取立法禁止FGM。但即使立法通過後,隨著新伊斯蘭政府的上任,國內割禮人數下降幅度又逐漸趨緩。某些穆斯林認為,割禮是穆斯林女性應盡的義務,尤其是持續提倡修法通過FGM的穆斯林兄弟會。荒謬的是,我查過可蘭經完全沒有提到FGM,這可能只是穆斯林受非洲部落文化影響才被留存下來的,他們部分人認同這種女體控制、占有的文化,就說這是伊斯蘭的習俗。
上個月,蘇丹通過了禁止FGM的法律,但看了埃及的例子,我想蘇丹女孩承受的苦痛不會因此結束。尤其是在蘇丹,受過教育的女性群體,接受FGM的比例反而會上昇。雖然FGM是違法的,但如果不接受,反而會被社會群體所拋棄。FGM不會因修法而結束,唯有不斷的提升女性社會地位,才能真正遏止這樣的暴力。
我無法想像什麼樣的母親會讓自己年幼的女兒被可能生鏽的的刀片裸體進行FGM,但那些母親自己也曾遭受同樣的對待,一輩子活在陰影與病痛之中。
這篇獻給芭德雅小朋友,和其他也同樣在FGM過程中死去的小女孩。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0/06/05/egyptian-girls-tricked-into-fgm-with-covid-19-vaccine/
女割禮過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父母用來養育孩子的方法,如果沒有比「我就是這樣給人養大的」或「這就是我們家的作法」更好的根據,那可既不安全,也不負責。
教養的責任反而必須以父母自己親身思考過,認為合於孩子最佳利益的作法為基礎。
父母常常希望孩子擁抱、延續他們的傳統,但有時候父母的作法只能用「灌輸」來形容。某些父母非但不是讓孩子體驗他們(指父母)所提供的經驗,然後讓孩子自己決定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反而是採取(或是允許其他人採取)某些設計來限制孩子自主選擇能力的手法。
取自《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
***********************
我看這類書,我自己覺得有兩個相應產生的心理歷程很重要:對自己的想法起疑、常使用不同的角度與立場去看同一件事情。
在談教養的時候,使用「過去怎麼樣,所以現在也要怎麼樣」的邏輯非常常見。即便客觀環境已經有許多改變,不少人還是堅持過往的做法。
所以我才說,很多人不太思考,主要用慣性在活。無效的方式常常一直做,卻期待不同的結果,真是折磨。
而且堅持傳統教養方式的人,以我的觀察來說,常使用權威式管教。可是,我又會看到一個很弔詭的現象,這樣的人,反而常強調自己很開明。這種矛盾不難理解,因為當事人常缺乏覺知。
不管是我常推薦的正向教養,又或者是版面上的其他文章,都很需要引發自我對話,跟孩子進行討論。這對某些家長來說,是累人的事。而且我又常強調,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這又讓某些父母很沒安全感。
此外,一件事能從不同角度看,這需要有將心比心的同理能力。可是,這也不是很容易,因為很多人的大腦只停在自我中心。
我偶爾跟人在討論的時候,有時候會感覺到驚訝:因為能好好地自我對話,真的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有些人的內在很雜亂,價值觀相矛盾,又沒經過整理。所以所言所行,反覆不一。非常感情用事,卻又感受不太到自己的感覺。
這是我重視這種書的原因,因為我們從小重視背誦與記憶,對於思考,很多人可能相當陌生。可是,思考不夠,或者不夠深刻,在地球上是可以活下來,可是除非生活環境非常單純,要不然面對一般性的複雜環境就會很累人。
讀這種文章不容易,尤其藉著提問,要能自問自答。祝福您,常動腦,活得好!
***********************
撫養孩子
【文/ 賽門‧隆斯塔夫】
儘管人人都承認撫養孩子是人一輩子當中可以投入的最困難也最重要的任務,但養小孩卻沒有準備的過程可言。父母反而多半是從做中學。當然,我們難免受到誘惑,去複製父母養大自己時的經驗,或是向朋友、親人或出版品尋求建議。如果伴侶住得離自己的父母或其他親戚不遠,照顧孩子的工作就可以有人分擔,而這對新手父母也能受益於睿智長者的經驗。
不過,遵照舊有模式不見得是好方法,尤其過往經驗可能包括會傷害小孩的教養形式,或者與當代價值與原則脫節,不符現代社會需求。正因為如此,父母必須對孩子受對待的方式始終保持批判的觀點。父母用來養育孩子的方法,如果沒有比「我就是這樣給人養大的」或「這就是我們家的作法」更好的根據,那可既不安全,也不負責。教養的責任反而必須以父母自己親身思考過,認為合於孩子最佳利益的作法為基礎。
有些父母最後讓孩子承受非常傷人的作法,從忽視到暴力虐待都有。此舉會讓我們社會中最脆弱的一些人受到嚴重傷害(身體上與情感上皆然),或是對生命的觀點產生扭曲。這種父母的孩子非但無法享受童年,反而還一直受苦到他們設法離家為止─有時候是很漫長的過程。社會不時需要介入,將孩子從父母身邊帶開,交給他人、機構或寄養家庭照顧。雖然證據顯示只要情況允許,最好讓孩子跟自己的父母一同生活,但兩害相權總得取其輕。難過的是,所謂的壞父母鮮少有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他們大都只是複製自己孩提時的經驗,或是本身為失能狀態所苦,無法打破困住自己生活的惡性循環。也許他們確實是壞父母,但他們已經盡力了。
不過,雖說我們應該照顧自己的孩子,但這話的意思不是說他們必須受保護到無法接觸生活所帶來的每一種危險或機運。我自己的童年經驗讓我暴露在某些非常危險的環境中。我會在本地的灌木林遊蕩,消失好幾個小時。我可以玩「炮仔」,包括惡名昭彰的「轟天雷」─一種威力強大的沖天炮,可以製造壯觀的爆炸。我學會開老卡車、騎馬(與摔下馬)、開福特森(Fordson)拖拉機犁田─而且全都是在我十五歲之前。沒錯,當時跟今天不同。我也知道玩炮很危險,有些小孩子因此失去自己的手指或眼睛,許多地方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禁止放煙火的。但這些危險行為不只是好玩:它們也幫助我變得靈活而有彈性。
現代的孩子面臨不同的要求與不同的危險。對於父母來說,讓孩子遭遇這些阻礙或許很嚇人,而且結局也不見得都是好的。我太太和我很清楚。我們第一次讓兒子自己出門跟朋友聚會時,他被一群小混混圍毆,結果進了醫院,幸好沒有造成永久的傷害。我們很容易因為某種形式的教養焦慮而不放手,但這不是我們能做的決定─我倆反而接受事實,置身於世本來就會有危險不請自來。
另一種考量跟父母把孩子養育得像自己的渴望有關─特別是讓孩子符合父母所屬社群的社交、文化與宗教慣例。這種渴望雖然可以理解,畢竟父母常常希望孩子擁抱、延續他們的傳統,但有時候父母的作法只能用「灌輸」來形容。某些父母非但不是讓孩子體驗他們(指父母)所提供的經驗,然後讓孩子自己決定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反而是採取(或是允許其他人採取)某些設計來限制孩子自主選擇能力的手法。
一旦走向極端,父母的這種干預還能擴大到強行改變孩子的身體,一如男性或女性割禮的情況。採取或支持這種激進干預作法的父母,多半相信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孩子好─比方說,確保小孩完全融入其社群。但是,父母的偏好受到其生活的社群中所施行的普遍準則所限制(這樣也比較適當),而且社會的法律通常也反映出這些準則。正是因為如此,類似澳洲等國家才會禁止女性割禮─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女陰殘割(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對於養育孩子來說,真正的考驗在於符合小孩的福祉,父母也因此應以增加(而非限制)孩子的機會為首要之務。從這種觀點來看,諸如忽視、虐待、灌輸和各種無法逆轉的改變將會限制(而非提升)孩子在生命中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因此全都是不合理的。
最後,不時有人表示是否應該設計某種強制性的教育過程,協助即將為人父母的人對扶養孩子的挑戰做好準備。
反對這種作法的主張通常都會訴諸於自由的價值與實際的認知─國家實在沒有立場監督(廣義的)生育。儘管如此,推廣並運用志願性的教育計畫(或許搭配參與獎勵)應該會有相當效果。
***
問題
何謂父母養育自己孩子的容許範圍?我們如何在父母以自己(父母的)形象養大小孩的權利,以及小孩保有擘畫自己人生的權利之間取得平衡?
***
明確來說:
◆ 你是拓展了還是限制了孩子的人生機會?
◆ 孩子必須在社會上找出自己的路,而你對這個社會的本質是否有充分的了解?
◆ 在生兒育女之前與之後,你會運用哪些資源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與父母)─家庭資源、長輩的智慧,諸如此類?
◆ 你是否在無意間以不加思索的方式複製了你父母的作法?這些作法如今還適合嗎?
◆ 你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的強烈心態(這很自然)是否不當限制了他們的生命經驗,以及他們學習如何處理危險、在現代社會中應對的機會?
◆ 你對待孩子的時候,是否當他們是有自己權利的人,或是當他們是財產,抑或是縮小版的你本人?
◆ 你如何劃分可以接受與不可接受的教養作法?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什麼你這樣想,他那樣做?日常倫理學的思辨與解答:劍橋哲學博士親擬96道日常選擇,519個延伸思考,揭開生活大大小小決定背後,不同的哲學思考運作!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40523
.
免費雲林斗六講座_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31518593550668/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女割禮過程 在 Winnie。與不完美的私密對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本書厚達五百多頁,我分了好多天才終於閱讀完畢。
雖然完全不熟悉美國政治,但我卻深深被這個女人打動,不是從美國第一夫人的角色看見她,而是從一個黑人、一個女人、一個妻子、一個媽媽或者就只是她自己的角度去窺見不同的風景。
我先自己招了,大概從書的一半開始直到最後,我幾乎都是紅著眼眶的,衛生紙用了不下十張﹝這只是保守估計﹞。
她的文字並不煽情,卻讓我彷彿經歷了她每個時刻的為難、掙扎、妥協和勇敢。
正如書中提到好多遍,許多關鍵時刻,她都必須重複與自己對話:我夠好嗎?當然,我很棒!
濃縮在這樣簡短的問答中背後的心路歷程,絕非三言兩語就能理解的。
但她想傳遞出來的,便是無論何時,請相信自己已經很棒了!
翻著一頁頁的照片,想像著種族隔閡文化下成長的艱辛。
讀著她的前言,描述一步步踏進世界焦點的白宮,再到卸下一切繁華回歸平淡的那一天。
我不由得鼻頭一酸,跟著進入那一幕畫面中,書才開頭已為之動容。
原來,能自由地為自己烤個麵包便是得之不易的幸福。
迎回真正屬於自己的一天,是經歷無數個奮戰的日子。
很喜歡前言中這麼一段話:「即使有時候故事既不美好也不完美;即使故事有時比你期待的更加真實。你的故事即是你的一切,永遠代表你,為你所有。」
整本書中,從她眼中看見的自己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分別就像時常縈繞在我們腦中的兩股聲音,一個總是小心翼翼確保凡事按部就班,一個總是望向願景相信凡事如他所願,如此極端卻擦出微妙的火花。
是的,歐巴馬總是帶領她看見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
這也帶我看見,相信總是最有力量的,堅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奇蹟便會悄然而至偷偷來敲門的。
書中有段描述,至南非拜訪前總統曼德拉,而後學到人生教會她:「進步和改變只會慢慢發生,可能花上兩年、四年或甚至一輩子都看不到。我們正在埋下改變的種子,也許自己沒機會看到結果,但我們得耐心等候。」
不知為何,由她傳遞出的這段話特別令我動容且備受激勵。
有時候走在前方是未知的路上時,我也會感到無助,但相信自己做的都可能有機會為別人帶來那一絲絲的力量,就成為底層支撐的動力。
「當總統改變不了你的本質,只會揭露你的本質」,她這樣表達丈夫成為美國總統的體悟。
如果套用到我們這些平民百姓身上,我也相信生命中不斷發生的故事,或是不管多用力扮演生命中的各種角色,都不會輕易改變我們是誰的本質,也唯有展現真正的自己才能發揮影響力。
書中她提到非常關注國軍的福利,於是常常親自走訪後才了解,那曾經離她生活很遙遠的一群人因為戰爭所真正面對的難處,一次探訪受傷的士兵過程中她看見病房門口貼著:「如果你進來這間病房前,覺得心情沉重或可憐我受的傷,那就離開吧。我之所以有這些傷口,是因為從事我熱愛的工作,是為了我愛的家人朋友,是在保衛我深愛國家的自由。我這個人生命強得很,絕對會完完全全康復。」
戰爭帶來的傷痕,可能使得這個士兵未來的人生都不比你我順遂,但我相信他詮釋事件的能力,會帶他穿越每一個難關。
沒錯,這樣的故事正符合近幾年的體悟,我們要學習的並非減少生命中的困難,而是轉換看待每個發生的眼光,當角度越多種,可能性也隨之越多,我們也就越容易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情節了。
「當有人敢開口訴說不一樣的故事,就會出現轉變的契機。」
書中的這句話,我深感認同。
不要害怕跟別人的不一樣,唯有綻放自己獨特的光采,才有機會為後面來的人創造新的路,於是就會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孤單。
因此,相信自己的故事絕對意義非凡便是我們要學習的首要任務。
若說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什麼,我想會是翻轉了我對「教育」的認知。
在填鴨式教育長大的背景下,花了近十年讀了我一點興趣都沒有的科目,以至於總認為把書讀好並非必要的存在,重要的是學習自己喜歡的,讓它成為一技之長。
說實話,我對傳統教育以學歷當道的觀點是有點嗤之以鼻的。
我時常跟女兒說,以後學校作業沒有一定要交。
在我底層信念是,比其當一個每天都好好寫作業的乖學生,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分辨哪些作業是自己真正想完成的,而那些不想完成的,學會有勇氣去向老師表達並告知原因,對我而言才是校園生活真正該培養的能力。
看完這本書,我仍然堅信自己的觀點,但不同的是,令我以珍惜的角度去看待教育。
生長在普遍貧窮且被差別對待的黑人社會中,蜜雪兒‧歐巴馬一再的提倡教育的重要,她認為教育才能翻轉貧窮,才有機會令改變發生 。
我何其幸運能在沒有種族和性別歧視,不用承擔就學貸款的狀況下一路念完大學,對於有一群人每一步都得戰戰兢兢做選擇的那份不容易未曾體驗過,因此忽略了對教育渴望的那份心情。
教育為他們帶來的,也許不是傳統上的成就,而是代表一份希望和對自我的肯定。
那麼,教育就真的創造無限意義了。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全球有超過九千八百萬名女孩沒有任何機會接受教育,許多原因來自性別壓迫或經濟因素。
看見書中這個數據時,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報導,在非洲的某些國家,被強姦是女人的錯,他們認為女性兩腿之間的東西是導致男性墮落犯罪的原因,所以幼兒時期便會被強迫接受割禮﹝在沒有麻醉和消毒情況下,切除女性外生殖器,並將其縫合只剩一個小口供小便和經期﹞,許多女性都會在割禮的過程中過世。而接受割禮的女性一生都無法享受性生活,每經歷一次,縫合的傷口都會再度裂開。
當我看見這樣的內容時,震驚無比,因為我從不曾想過在現今文明的世界仍有女性被如此慘無人道的對待。
而我對此的無知,恰好反映出自己生在台灣這個社會的充分幸福。
我意識到可以繼續漠視自己的幸運,憤憤不平的挑剔仍然存在的性別不公。
但也可以選擇善用幸運帶來的力量,讓更多的女人明白自身的珍貴,進而發揮屬於女性獨特的影響力。
我們並非要追求凌駕於男性之上,而是清楚,愛與包容是女性特有的利器,也是最堅固的矛與盾。
當有天愛足夠壯大時,非洲如此不可思議的發生便會從世上消失了。
書末這一段,似乎就能深刻看見蜜雪兒‧歐巴馬所蘊藏的智慧,在此分享給大家:
「我只是一個平凡人,參與了一趟不凡的旅程。藉由分享自己的故事,引領其他故事與聲音出現,同時拓展找到歸屬感的管道。我一路上有幸能走進石頭城堡、市區教室和愛荷華的小農廚房,單純做我自己、單純跟民眾互動。別人每幫我打開一扇門,我便也努力打開自己那扇門。最後,我必須要說的是:我們不妨邀請彼此走進來吧。也許,屆時我們就會開始少些恐懼、少點錯誤的成見,放下區隔我們的偏見與刻板印象。也許,我們會更懂得擁抱彼此的相似之處。重點不在於追求完美,而是最後你把自己帶向哪裡。讓別人認識自己、聽到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發出自己真正的聲音,力量就會出現;願意認識、傾聽他人,善意就會出現。這對我來說,便是我們成為自己的過程。」
這本書名叫做「成為這樣的我」,我也正走在成為這樣的我旅途中,無數次感謝生命過往的發生,讓自己成為了現在好喜歡的那個我。
而你又會想用什麼版本的故事去闡述自己是如何成為這樣的我呢?
#成為這樣的我
#Becoming
#雖不完美但已足夠激勵人心
#不需完美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