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場《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活動中,幾位參與者不約而同的分享了面對自我認同與社會對於「女性」角色期待之間的掙扎。講者May則是透過自身在經營IG的心路歷程來展現人類學視野如何幫助她能夠重新定位自身作為健身網紅可以發揮的正面意義,化為這個世代如何理解女性之美的行動實踐。今天晚上將會是這個系列講座的最終場,邀請林宛瑩分享她如何將人類學觀點應用在職場上,以及她自己如何看待當代女性面臨的公私領域張力,大家可別錯過了喔!
接下來一起來關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的這篇書摘,藉由瑞典社會理解與體現性別概念的例子,反思自身所處世界看待與界定性別角色與分工的價值觀。
------------
...
從小建立新的男性特質——男孩們的「更衣室談話」
珊亞(Shanga Aziz)和羅傑立(Rogerio Silva)是兩個來自瑞典南部工業小鎮芬斯朋(Finspång)的大男孩,兩人都是體育健將,他們看見身旁的男性友人對待同性或異性的態度,像是用汙辱女性的字眼當口頭禪,把「同性戀」當髒話互罵,把女孩子當戰獵品炫耀……等等,這些種種在運動員中很常見、被認為很有男子氣慨的言談和聯想,威脅著整體社會的安全。
怎麼說呢?他們認為,男性為了滿足這樣的男子氣慨,往往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造成憂鬱、抑鬱,從瑞典自殺人口中有七成是男性中可以看出,男性的心理衛生需要更多重視。他們也發現,性犯罪的罪犯大多是男性,這種從小就強調陽剛氣慨,貶低其他性別的態度,是很危險的。
為了更了解這個議題,他們在進行活動之前,特地和一百多位女性接觸,了解她們對男性與性暴力的觀點。他們得到了一個結論:當男性成群結隊時,較容易出現逾矩行為,於是他們決定從他們很熟悉的、極強調陽剛氣質的運動社團上著手改變。
自二○一六年起,這兩個才十七八歲的大男孩,在芬斯朋當地的各個體育俱樂部進行一個叫「更衣室談話」(Locker Room Talk)的活動。他們鎖定十到十四歲的男孩,在他們進行運動訓練前,到更衣室內跟他們做十五分鐘的對話。
對話內容包括討論各種生活中可能遇見的性別議題,例如:男孩子可不可以哭?為什麼罵人「同性戀」?為什麼用貶低的字詞形容女孩子?他們不只跟男孩們對話,也跟著他們踢球、打球、訓練,透過相處,試圖把性別平等的觀念帶給他們。這個活動為期八週,雖然時間不長,但珊亞和羅傑立希望,至少可以在這些思想尚未定型的男孩心中種下一個性平種子。
他們的發想和行動不斷成長、發酵,從學校的創業課程作品,到獲獎、成立非營利組織,還有瑞典知名足球明星以身作則、出任代言人,更得到知名品牌支持。「更衣室談話」也從小小的地方行動,蛻變成一個全國性,甚至跨國的行動,受到體育社團和學校的廣泛支持。
這樣由兩個男孩開始重新定義「男子氣慨」的行動,十足展現了瑞典式女性主義的精神。無論從哪個性別觀點出發,性別平等與互相尊重,從來就不是一個只關注單一性別的議題。重視性別平等,並不是為了抬高社會中的單一性別群體或是打壓特定的性別,而是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和改變,讓人人都可以不因性別受歧視,過上好生活,Alla ska må bra,如此而已。
(引用自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4181618)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參與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何孟娟認為,當代女性主義的定義,應當是享受自己身為女人,而不必追求跟男性一樣。女性就是女性本身,無須扮演男性,正如《驚奇隊長》最後所明白的,女性不需要用男性認可的方式證明自己。 近年,何孟娟心力集中於《魏斯貝絲》,她赴紐約Westbeth Artists Housing(1970開始...
女性主義的 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火神的眼淚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追上這一部很紅的劇,我第一印象是:天哪,這幾個主角也太帥了!(而且劉冠廷真的是每個地方都可以看得到他😂)
後來看了兩集後,發現這部片不但和「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樣觸及許多重要的社會議題(例如大家對消防專業的不了解、誤會和指責讓消防員很委屈、官商勾節等等),也談到了許多深刻的家庭關係議題。
.
(以下小雷)
.
1.重男輕女、手足比較的家庭:小時候你曾經被說過「你要是像你哥/你弟一樣就好了」之類的話嗎?好像不管你怎麼努力、怎麼拼命,就是沒有辦法贏過某一個手足,但是爸媽卻經常有意無意地拿他們來和你比較。如果他們比較的是成績,薪水,或許你拼命一點還有機會可以超越;但如果他們比較的是性別,你可能就會有一種不公平的感覺——儘管你知道,他可能也受到上一代的影響,可是你心裡還是有一種無力感⋯⋯。
.
2.過度重視成績: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隱性思維,大人往往希望小孩能夠考上好學校,以後就可以出人頭地,有些時候為了達到某個成績,甚至會忽略了孩子是否快樂。我永遠記得小的時候,有一次我考了班上第二名,那時候一個不知名的鄰居講了一句話:「阿怎麼沒有考第一名?下次考第一名回來!」他可能是一句無心的話,但那時候我聽了很受傷,畢竟為了那一次的段考,我已經好幾天都熬夜讀書⋯⋯回到家之後,姑姑切了水果叫我趕快來吃,我心中有一種「我只有第二名不值得吃水果」的喪氣感,沒想到姑姑把我抱到懷裡,然後跟我說:「就算是全班最後一名也沒關係,姑姑還是一樣疼你。」即刻淚崩,我當場把一整盤的梨子都吃爆。
.
3.如何兼顧事業與家庭:我記得多年前在唸女性主義的時候,邀請心理師Evita 一起討論這個主題,那時候她談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許多人都會問女人說,你怎麼同時兼顧事業與家庭,但是同樣的情況,男生相對較少被詢問。我很開心這部片關心到了這個現象,裡面有一整段在說明男主角邱漢成( 溫昇豪 James Wen飾演)面對家庭與工作的糾結,一方面打火是他的志業,另外方面他又捨不得妻子一個人要一打二,卡在中間難以抉擇(最後他到底選擇什麼呢?讓我賣個關子)。事實上,我覺得在「兼顧」這個議題背後,還有一個也很值得探討的議題——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脈絡容易用「男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女人在婚姻或家庭上的表現」,來定義個人的成功與否?對於不同性別在婚姻、家庭、還有工作上面的期待,我們可不可以有更平等的想像?
.
由於到目前為止我只追到了兩集,但我看前導片花還有許多令人覺得揪心、情緒滿滿的內容,很期待後來的發展,跟阿熊一起手牽手追起來。現在每個禮拜六晚上九點, #myVideo 會連續兩集直播,大家可以來這裡看喔!
——
#追劇資訊
— 輸入【TearsFire】就可以免費使用豪華月租十天! (秘技:可以等到五月最後一週再啟用,就能直接追完火神全集!), 如果等不及也可以馬上輸入、馬上看
—看火神的眼淚用 myVideo https://www.myvideo.net.tw/details/3/14369
#火神的眼淚 #myVideo #免費看火神 #體驗序號
女性主義的 定義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蒙波娃逝世35週年紀念日》
35年前的今天,法國女性主義第二次浪潮重要推手西蒙·德·波娃去世。
* 《第二性》出版那年,波娃才41歲。
波娃見證過她父母之間完全不平等的關係。身為一個女孩,她反對被當作「女孩」來對待。自從被露陰癖書店職員騷擾之後,波娃在不認識的男性面前常常感到侷促不安。波娃也見證過自己的朋友在非法墮胎手術之後感染住院,波娃也和那些對自己身體的功能和樂趣一無所知的女人交談。
國外旅行的經歷讓波娃意識到,公序良俗之所以看起來是必要的,也許只是因為大眾都在遵守而已。
波娃讀過朋友維奧萊特·勒迪克的小說《蹂躪》(Ravages)開篇對女性性行為的坦率論述,感到震驚:書中以「從未有過的女性視角、真實和詩意的語言,講述了女性的性行為」。
*18歲時,波娃在日記中寫道:「愛情中有許多讓人討厭的東西。」
她在20世紀40年代的小說打破了哲學和文學之間的界限。
但在《第二性》中,波娃認為以「愛」之名發生的事根本就不是愛。
這次,波娃模糊了個人、哲學和政治之間的界限,這本書當時引起喧然大波:幾十年後,被公認為女性主義經典之作。
在《第二性》第一行,波娃毫不掩飾她對「女人」這個話題的猶豫和惱怒。
波娃寫道:「在寫一本關於女性的書之前,我猶豫了很久。但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有許多傳統的長篇大論出版,它們哀悼女性氣質的喪失,告訴女性必須「當一個女人,保持女人的狀態,成為一個女人」——因此她再也不願意被動接受、袖手旁觀了。
*波娃對「女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
波娃在提出「女人是男人所不是的」這個觀點的時候,借用了黑格爾的「他者」的理論。
人類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傾向,即把自己與他者對立起來,因此男人把自己視為自由的「主體」,而把女人定義為客體。
但波娃想弄清楚這種情況為什麼會如此普遍持久。她想知道,為什麼沒有更多的女性站出來反對男性貶低她們呢?
波娃非常熟悉人們反對女性主義的常見理由:女性主義會毀了家庭價值觀!女性主義會降低工資!女人應該待在家裡!男性和女性早就是「獨立而平等的」!波娃本以為這些都是人們「自欺」的藉口。
蕭伯納曾批評,美國白人讓黑人給他們擦鞋,然後得出結論:黑人所能做的就是把鞋擦亮。
波娃認為,人們對女性的能力也做出了同樣無效的推論——人們認為女性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較低,但波娃指出這是因為女性總是處於劣勢的境況中,這並不意味著她們天生就低人一等。波娃寫道:「我們必須理解動詞‘是’(tobe)的範疇,‘是’什麼樣的人實際上就是‘成為’(have become)什麼樣的人。」
*《第二性》於1949年6月和11月以圖書的形式分兩冊出版。
從宣傳的角度來看,波娃在前幾期《摩登時代》雜誌上連載發表了《第二性》的部分內容,顯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她也因此受到了公眾的譴責。
1963年,波娃在《時勢的力量》一書中公開回顧自己的作品,她寫道,《第二性》使自己成了「諷刺的靶子」,而且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攻擊。
此外,諷刺還不是最糟糕的,針對波娃的人身攻擊也接踵而至。
*1949年11月,《第二性》第二卷出版了。其中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成為的。」波娃認為每個女人的經歷都是一種成為(becoming)的過程,而不是一本緊緊合上的書。
所以波娃想要在書中展示女性對她們生活經歷的描述,展示她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被「他者」化的過程。
作為一個開放的人,波娃也仍然處在成為自己、試圖理解自己經歷的過程中。波娃意識到,她面臨的一些阻礙對其他女性的成長也構成了宏觀的威脅。
儘管時間流逝,波娃仍然受到阿爾弗雷德·富耶的影響。富耶認為「人不是生來自由的,而是變得自由的」。波娃認為,使得男女性生活迥異、女性屈從於男性的,並不是生物學、心理學和經濟學;在這個過程中,「文明」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波娃對女性性行為的坦誠態度使她遭受了各種緋聞和攻擊,但她受到的最持久的抨擊則源自她對母職的分析。
波伏瓦認為社會沈浸在一種表裡不一的集體自欺當中:整個社會蔑視女性,卻同時尊重母親。「整個社會不讓女性參與所有的公共活動,不讓她們從事男性的職業,聲稱女性在所有領域都沒有能力,但是社會卻把最複雜最重要的任務——養育人類——托付給女性,這簡直是一種充滿罪惡的悖論。」
*波娃認為,男人在愛情中仍然是「至高無上的主體」——他們追求心愛的女人,同時也追求其他的事物,愛情是他們一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僅僅是一部分。
相比之下,對女性而言,愛情被視為生命本身,愛情理想則鼓勵女性為了所愛的人自我犧牲甚至是完全忘卻自我。
男人在成長過程中被教導要積極主動地去愛,但同時也要有雄心壯志,並在其他領域有所作為。
女人則被教導她們的價值是有條件的——她們必須被男人愛,她們才有價值。
通往真愛的障礙之一是,女性被物化得如此嚴重,以至於她們物化自己,試圖從她所愛的男人眼中認同自己,不斷地追求他眼中的魅力。
戀愛中的女人試著透過她所愛的人的眼睛去看自己,圍繞著他,塑造她的世界和她自己這樣一個原本早已完整的人。
包括讀他喜歡的書,對他的藝術趣味、音樂、思想、朋友、政治觀念等感興趣。
波娃也反對性方面的不平等,她指出許多女人被當作男性享樂的「工具」,女性的慾望和快感,從來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
*在波娃看來,愛的主要問題在於,它從來不是相互的。
男人希望女人用不求回報的方式給予自己愛。因此,愛情對女人來說是危險的,而但對男人來說則不是。
*波娃沒有把這件事完全歸咎於男人。女人在這裡面也有一定的責任,她們參與其中,因而使不平等的愛的壓迫性結構永久化。
但波娃寫道,要女人不參與其中是很難的,因為這個世界誘使女性,不得不應允了這種壓迫。
*梵蒂岡教會曾把波伏瓦的《第二性》列為禁書。在《第二性》,波娃就女性受壓迫的問題進行過一場哲學探討,她從女性(包括她自己)的生活經歷中得出結論:要想成為真正的「人」,就必須改變許多女性的處境。波娃認為女人的慾望應該影響她們的性;女性的事業應該影響她們的家庭生活;女性的主觀能動性應該影響這個世界。
但是波娃受到的攻擊大部分都是完全針對她個人的。這對於所有的成功女性,一點也不意外。
在世界及法國許多地方,波娃遭到諷刺、嘲笑、咒罵、和奚落。
但這不是全部——的故事。
下一代人歡迎和擁抱波娃和她的這部作品。
下一代讀者發現這部書前無古人,開誠布公地談論女性經驗這個曾經的禁忌話題:有些讀者迫切地想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甚至把《第二性》當作性手冊來讀。
《巴黎競賽畫報》(Paris Match)在8月刊發了《第二性》的部分節選,反對把波娃介紹為沙特的副手和存在主義專家,她無疑是出現在男性歷史上的首位女性哲學家。
波娃有責任從人類的偉大冒險中提煉出一種女性哲學。
托莉·莫伊在《西蒙.德·波瓦:一個知識女性的形成》(Simonede Beauvoir:The Making of an Intellectual Woman)一書中寫道,1949年底,「西蒙.德·波娃已經真正成為西蒙.德·波娃。就個人和事業而言,她都是‘被造就的’」。
托莉·莫伊認為波娃在1949年之後的作品大多是「回顧性的」,在那之後波娃「幾乎都在寫自傳」。
但是,從作者角度來說,那時的波娃還沒有寫出她日後的獲獎小說《名士風流》(The Mandarins)、另外兩卷小說和她的生命寫作,還有關於晚年的書。
當《第二性》會成為第二波女權運動的鐘鼎之作;那時的波娃作為女權主義的生涯,甚至還沒有開始。
—-摘錄自《成為西蒙波娃》
女性主義的 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何孟娟認為,當代女性主義的定義,應當是享受自己身為女人,而不必追求跟男性一樣。女性就是女性本身,無須扮演男性,正如《驚奇隊長》最後所明白的,女性不需要用男性認可的方式證明自己。
近年,何孟娟心力集中於《魏斯貝絲》,她赴紐約Westbeth Artists Housing(1970開始讓藝術家進駐,直至逝世)拍攝年老的藝術家們,親眼見證藝術家與生活空間的緊密關係,以及他們面對身體苦痛與死亡的超然態度。
小檔案
何孟娟,1977年生於台灣基隆,當代攝影藝術家。2001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系,2005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曾獲台灣新人獎、台北獎入選、高雄獎、Archisle攝影獎、伊勢基金會獎、皮克泰攝影獎提名、亞洲先鋒攝影獎提名,以及ISCP紐約駐村、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作品典藏於國立台灣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鳳甲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澳洲白兔美術館、韓國光州美術館。
其個展有《魏斯貝絲─何孟娟/莫里斯‧帕登海馬》、《故事─何孟娟個展2005-2014》、《女孩/春》、《女孩》、《童話》、《好久好久以後…》、《巴黎計畫:你是我的英雄!》、《扮相樂園》、《我有無比的勇氣》、《角色─絕色》、《自戀》、《叫我公主》等,亦參與許多聯展,展場遍及世界各國,如台灣台北、台中、台南、基隆,美國德州,法國巴黎,中國北京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kpoNvDxUNY/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