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 Ying Lu
來自30多歲年輕人的心聲....
我從未寫過關於政治的感想,但我今天下午開車載著95歲年邁的外公,回去他所居住的榮民之家,我感到很心疼、很心酸。加上我媽沒事把我當選輸後負面情緒箭靶,一口咬定我一定是投跟她不同的,我真的很想說一說,身為所謂「外省」第三代孩子….結合自身成長經驗與目前社會現況,我想提關於國家認同、選舉操弄、群體對立部分……….
我的爺爺奶奶來自浙江省杭州市、外公來自江蘇省、外婆則是道地台灣宜蘭人,父母都是在台灣長大出生的孩子,所以我們這樣的孩子俗稱「外省第三代孩子」。我從小生長在所謂的外省人大本營之一的永和,從小到大幾乎都在台北市中正區就讀與生活。
所謂「本省人」、「外省人」的名詞怎麼來的?當然是國共戰爭後,國民黨退到台灣來後,族群之間形成差異之稱呼。本不該有這種劃分,但人總是習慣群聚與歸類,形成族群自然會發生,只是分為「閩南」或「非閩南」,可能會比較合適一點。
這樣的歸類本來沒什麼,但這樣的議題是如何在我們這代又故意跟選舉綁在一起,被操弄熱化的?是李登輝後期還有陳水扁時代,故意營造一種:「台灣人只投給台灣人」的選舉操弄而被激化…..現在操弄這樣的議題已過時,但其隱含所形成之影響是否還存在,當然。
我大部分都可以聞到所謂本省人或外省人的氣息,也大致上會被所謂外省第二代的師長或第三代的同儕所自動吸引,而我的雷達幾乎都不會聞錯。
這樣群體的差異,所隱含的內容有什麼?除了口音、習俗、飲食習慣、家庭規範、價值觀,甚至審美觀等有些微到中等程度的差異,當然也有政治立場的差異。
我外公是榮民,我之前並不會特別為榮民感到委屈,我今天卻特別為他們感到不捨,甚至落淚。無論現在的政治風向為何,不可否認的,當初國民黨是靠著打仗的榮民而保有台灣,而這些榮民,在國共戰爭停止後,並不像某些文官佔據大部分的龐大資源,過著優渥的生活。這些榮民們幾乎都繼續當軍警、住著非常普通的宿舍,生兒育女,直到衰老退役,兒女不一定能提供父母居住地,他們只好住到榮民之家過集體生活,只有固定的吃飯時間,餐點簡約,日復一日,直到凋零離世。沒結婚的榮民,更顯孤獨。政府給了他們什麼?就只給他們榮譽徽章或獎狀,但這些榮民爺爺就滿足了。
不可否認有些爺爺講話讓人不舒服,甚至有人會說:「中共打過來好了」這種讓人不解的言論。但他們都應該被尊重,他們比誰都愛中華民國,他們不應該被隨意嘲笑他們老 (誰不會老?)、或謾罵他們倚老賣老。
我今天下午開車載著我外公回到板橋榮民之家,穿梭過繁榮的板橋後站商圈,往漸漸荒涼的樹林方向,我開始漸漸感到心酸,到了榮民之家,我跟外公說:「爺爺我過年來接你喔!」外公靦腆笑一笑下車。放下外公一人孤單行影地走進宿舍,我感到自己像是送他進監獄還是集中營的感覺,我忍不住泛淚。他們一生幾乎都不會享有榮華富貴,但是國家、社會大眾、家庭給了他們什麼?他們住在榮家,自己付宿舍、伙食、水電費。政府只是給了硬體環境。
如果不相信,請親自走一趟任何一間榮民之家,會發現他們多麼令人心疼。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政府,都欠他們公道。
很多人非常容易短暫對某些人、動物、某議題充滿熱血,在社群媒體表現自己好容易受什麼感動、或是做了什麼公益、充滿了博愛(有的其實作做地有點濫情),但是在面對你認為的敵人時,卻一點溫度都沒有。這種偽善者,近幾年太多了,簡直跟路上的機車一樣多。當你一邊說自己愛國的同時,你應該也要對同樣愛國但是跟你政治立場不同的人,特別是榮民,表達尊敬。絕大多數的榮民,都比你還要痛恨共產黨。因為只有他們跟共匪真的幹過架!
不過,我也一直思考為什麼會有榮民說:「中共打過來好了。」我仔細想了想,或許對他們而言,「中華民國」才是國家,中華民國所屬領地,包含中國大陸各省分,當然也有台灣。對他們而言,台灣只是地名,並非國名。雖然我一點都不覺得中國大陸任何一塊地屬於”我的”國家領地。但今天如果把台灣變成一個國名,國旗不復在,這個前提要先讓「中華民國」被消滅了。所以榮民們見到中華民國與國旗不被重視或幾乎快被消滅,那是對他們的" 亡國感"。
說實話我們自宮自己的國號和國旗,還挺好笑的。
我們的國名叫「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民國台灣」。按照小英自創的稱呼,中共、美國、日本等國,國名都得變成「國名+無數個地名了」。
如:我們叫美國應該叫「美國紐約加州芝加哥拉斯維加斯點點點」,每次要稱呼美國和各國國家的國名要先深吸一口氣,否則會念不完它們的國名...呵呵。
不懂為何有人要否定與自宮自己的國名。外國人一定覺得閹割自己國名和國旗的台灣人很有趣⋯⋯
「國名」和「地名」屬不同層次。「國」才擁有自己的憲法、國旗。
不要忘了,可以通過同婚,是大法官釋憲「中華民國」憲法。可以自由選舉也是因為有「中華民國」憲法。
許多人高喊同婚、自由可貴,但卻同時否定中華民國憲法,甚至不知道「中華民國」是什麼,你不覺得這邏輯很矛盾嗎?
仇視中華民國或國民黨的要了解,如果當初老蔣沒不小心逃到台灣,還幸運遇到一個很「堅硬」的金門,共匪砲彈打不過來,台灣有可能早就被共匪佔領,改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哪有機會選舉、享受言論自由?
民進黨不是笨蛋,前幾年每到國慶日,幾乎沒國旗出現,今年則是從中正橋就一路被國旗包圍,難得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可以很光榮地在國慶日出現,不代表任何該死的政黨色彩。我今天看到一篇社論寫得很好,他講了兩黨的優缺點,最後提了一個重點是:「在國外的民主制度國家,無論哪一政黨,在選舉的時候一定都會出現旗海飄揚,因為那是”國”的象徵。」我一直都非常不認同也不理解「國旗為何變成國民黨的象徵?」民進黨的選民最愛號稱「只有選綠的才愛國,否則就是愛共產黨。」,那為什麼造勢場合從不拿國旗?而是拿…我也看不懂是黨旗還是什麼旗。
說實話,如果小英不要輕視「中華民國」名稱與國旗,加上不要出現輕蔑對手的嘴臉、以及無論立院或公投提案什麼法條,都依程序,不要抹黑煽動民眾對立。我會考慮挺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許多所謂「外省第一代至第三代」比誰都愛中華民國。如果中華民國四個字不被重視,國旗不再,我們的國自然就滅了。
但最令人心酸的是,台灣人自己搞對立,我們內政要如何做得好?我們自己吵吵鬧鬧,互相謾罵嘲諷,旁人(別的國家)都只是看笑話。看一個那麼小的島國居民,經濟落後,只愛口水戰與選舉激情。
我厭惡看見那種罵挺綠的人:「你們就等著以後變成怎樣怎樣好了!」
我也厭惡看見那種罵挺藍的人:「你們去當中共啊!你們去跳河啊!」
這些人到底是智商有問題?還是情商有問題?還是人格操守有問題?
還有,我更厭惡有些人非常愛猜測對方是不是韓粉、英粉、是不是國民黨、是不是民進黨、是不是藍的、是不是綠的。
大家都已經不是幼稚園小孩了,這世界不是只有二分法好不好?
很好笑地,大家還是很愛二分法。如果有人說:「我討厭蔡英文。」旁人就馬上總結:「喔你是韓粉、你是藍的。」或是有人說:「我討厭韓國瑜。」旁人就總結:「喔你是英粉、你是綠的。」(我家有一位今晚就是這樣轟炸我,我快被氣死);或是感覺你不挺綠,就是:「喔是為了年金嗎?」、「思想守舊啊!」、「你喜歡跟共產黨統一。」
這現象在認知心理學裡,叫「妄下論斷」與「過度推論」
(ps. 底下留言活生生上演了此現象,我和我朋友因為不挺綠而挺中華民國,被說喜歡拿五星旗與當共產黨人民)
還有,如果去內政部統計處做功課,會非常清楚台灣人口逐年老化,而且愈來愈多。再去查查歷年的投票率,算平均數與標準差,今年投票率並沒有創新高(除了2016年特別低)。所謂年經族群也沒有特別多。(話說年輕族群是指幾歲到幾歲啊?)
但是太多人只用目前非常便捷、草率、含政治立場的網路新聞來建構自己的「政治知識」,而妄下斷論。這是為什麼我很討厭看到有關政治的新聞,都太扭曲、誇大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很愛台灣、愛中華民國,這次民進黨正好遇到對岸維尼在去年初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荒謬可惡言論,以及遇到香港事件。民進黨趁勢營造「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所形成的「亡國感」,而激化對立。
可惜,這些都只是選舉操弄。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台灣歷年來的統計,有多少人真正想要台獨或統一?幾乎少的可憐。最想台獨的大概只有李登輝了。蔡英文會熱血地台獨?不可能,ok?四年很快的,是我,我也要安靜安穩地領總統薪水,享有總統待遇,我沒事那麼累搞台獨幹嘛?鄰近國家支持你台灣要跟中共對立?你可以試試看,當你跟家人或你家鄰居吵架的時候,會不會有其它鄰居,甚至遙遠的黑幫,會沒事想去管你和你家人或鄰居的事情。大家都只看自己的利益與看笑話好嗎?
最後,網路速食雖然非常方便,但卻也創造了很多沒內涵、有問題,卻只想紅的怪物。相信已經有不少人想八卦我對某醫生的負面觀感是來自於什麼真實經驗?其實不用太好奇,這是大部分同行人都知道的事。我只是曾經湊巧認識他其中一個外遇對象而已。我只是想表達為什麼零食餅乾等商品可以推陳出新甚至量化?很簡單,因為只要色香味俱全、包裝吸引人,不用管營養成分有多少、有沒有含毒,大家都愛。管他是不是垃圾,吃的開心就好。
還有某些極度仇中的人,甚至憤慨地激化生活圈彼此關係那種。你就不要去中國大陸做生意或設廠嘛!你生活所用的都不可以由中國大陸製造、代工、加工、進口、栽種嘛!那麼有Guts,就好好檢視你會碰到的任何一個物品或食物,還有網購、娛樂平台等,全部都只准用台製的(包括Apple)。為什麼要一邊吃大陸人民豆腐,挑釁他們政府,同時一邊激化對立跟挑釁你認為在台灣的「異族」呢?
你這樣不矛盾不累嗎?
奶砲彈戰爭 在 梁軒安 Eagle-軒爺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轉發》 非我筆 大家可分享感想
來自30多歲年輕人的心聲....
我從未寫過關於政治的感想,但我今天下午開車載著95歲年邁的外公,回去他所居住的榮民之家,我感到很心疼、很心酸。加上我媽沒事把我當選輸後負面情緒箭靶,一口咬定我一定是投跟她不同的,我真的很想說一說,身為所謂「外省」第三代孩子….結合自身成長經驗與目前社會現況,我想提關於國家認同、選舉操弄、群體對立部分……….
我的爺爺奶奶來自浙江省杭州市、外公來自江蘇省、外婆則是道地台灣宜蘭人,父母都是在台灣長大出生的孩子,所以我們這樣的孩子俗稱「外省第三代孩子」。我從小生長在所謂的外省人大本營之一的永和,從小到大幾乎都在台北市中正區就讀與生活。
所謂「本省人」、「外省人」的名詞怎麼來的?當然是國共戰爭後,國民黨退到台灣來後,族群之間形成差異之稱呼。本不該有這種劃分,但人總是習慣群聚與歸類,形成族群自然會發生,只是分為「閩南」或「非閩南」,可能會比較合適一點。
這樣的歸類本來沒什麼,但這樣的議題是如何在我們這代又故意跟選舉綁在一起,被操弄熱化的?是李登輝後期還有陳水扁時代,故意營造一種:「台灣人只投給台灣人」的選舉操弄而被激化…..現在操弄這樣的議題已過時,但其隱含所形成之影響是否還存在,當然。
我大部分都可以聞到所謂本省人或外省人的氣息,也大致上會被所謂外省第二代的師長或第三代的同儕所自動吸引,而我的雷達幾乎都不會聞錯。
這樣群體的差異,所隱含的內容有什麼?除了口音、習俗、飲食習慣、家庭規範、價值觀,甚至審美觀等有些微到中等程度的差異,當然也有政治立場的差異。
我外公是榮民,我之前並不會特別為榮民感到委屈,我今天卻特別為他們感到不捨,甚至落淚。無論現在的政治風向為何,不可否認的,當初國民黨是靠著打仗的榮民而保有台灣,而這些榮民,在國共戰爭停止後,並不像某些文官佔據大部分的龐大資源,過著優渥的生活。這些榮民們幾乎都繼續當軍警、住著非常普通的宿舍,生兒育女,直到衰老退役,兒女不一定能提供父母居住地,他們只好住到榮民之家過集體生活,只有固定的吃飯時間,餐點簡約,日復一日,直到凋零離世。沒結婚的榮民,更顯孤獨。政府給了他們什麼?就只給他們榮譽徽章或獎狀,但這些榮民爺爺就滿足了。
不可否認有些爺爺講話讓人不舒服,甚至有人會說:「中共打過來好了」這種讓人不解的言論。但他們都應該被尊重,他們比誰都愛中華民國,他們不應該被隨意嘲笑他們老 (誰不會老?)、或謾罵他們倚老賣老。
我今天下午開車載著我外公回到板橋榮民之家,穿梭過繁榮的板橋後站商圈,往漸漸荒涼的樹林方向,我開始漸漸感到心酸,到了榮民之家,我跟外公說:「爺爺我過年來接你喔!」外公靦腆笑一笑下車。放下外公一人孤單行影地走進宿舍,我感到自己像是送他進監獄還是集中營的感覺,我忍不住泛淚。他們一生幾乎都不會享有榮華富貴,但是國家、社會大眾、家庭給了他們什麼?他們住在榮家,自己付宿舍、伙食、水電費。政府只是給了硬體環境。
如果不相信,請親自走一趟任何一間榮民之家,會發現他們多麼令人心疼。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政府,都欠他們公道。
很多人非常容易短暫對某些人、動物、某議題充滿熱血,在社群媒體表現自己好容易受什麼感動、或是做了什麼公益、充滿了博愛(有的其實作做地有點濫情),但是在面對你認為的敵人時,卻一點溫度都沒有。這種偽善者,近幾年太多了,簡直跟路上的機車一樣多。當你一邊說自己愛國的同時,你應該也要對同樣愛國但是跟你政治立場不同的人,特別是榮民,表達尊敬。絕大多數的榮民,都比你還要痛恨共產黨。因為只有他們跟共匪真的幹過架!
不過,我也一直思考為什麼會有榮民說:「中共打過來好了。」我仔細想了想,或許對他們而言,「中華民國」才是國家,中華民國所屬領地,包含中國大陸各省分,當然也有台灣。對他們而言,台灣只是地名,並非國名。雖然我一點都不覺得中國大陸任何一塊地屬於”我的”國家領地。但今天如果把台灣變成一個國名,國旗不復在,這個前提要先讓「中華民國」被消滅了。所以榮民們見到中華民國與國旗不被重視或幾乎快被消滅,那是對他們的" 亡國感"。
說實話我們自宮自己的國號和國旗,還挺好笑的。
我們的國名叫「中華民國」,而不是「中華民國台灣」。按照小英自創的稱呼,中共、美國、日本等國,國名都得變成「國名+無數個地名了」。
如:我們叫美國應該叫「美國紐約加州芝加哥拉斯維加斯點點點」,每次要稱呼美國和各國國家的國名要先深吸一口氣,否則會念不完它們的國名...呵呵。
不懂為何有人要否定與自宮自己的國名。外國人一定覺得閹割自己國名和國旗的台灣人很有趣⋯⋯
「國名」和「地名」屬不同層次。「國」才擁有自己的憲法、國旗。
不要忘了,可以通過同婚,是大法官釋憲「中華民國」憲法。可以自由選舉也是因為有「中華民國」憲法。
許多人高喊同婚、自由可貴,但卻同時否定中華民國憲法,甚至不知道「中華民國」是什麼,你不覺得這邏輯很矛盾嗎?
仇視中華民國或國民黨的要了解,如果當初老蔣沒不小心逃到台灣,還幸運遇到一個很「堅硬」的金門,共匪砲彈打不過來,台灣有可能早就被共匪佔領,改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哪有機會選舉、享受言論自由?
民進黨不是笨蛋,前幾年每到國慶日,幾乎沒國旗出現,今年則是從中正橋就一路被國旗包圍,難得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可以很光榮地在國慶日出現,不代表任何該死的政黨色彩。我今天看到一篇社論寫得很好,他講了兩黨的優缺點,最後提了一個重點是:「在國外的民主制度國家,無論哪一政黨,在選舉的時候一定都會出現旗海飄揚,因為那是”國”的象徵。」我一直都非常不認同也不理解「國旗為何變成國民黨的象徵?」民進黨的選民最愛號稱「只有選綠的才愛國,否則就是愛共產黨。」,那為什麼造勢場合從不拿國旗?而是拿…我也看不懂是黨旗還是什麼旗。
說實話,如果小英不要輕視「中華民國」名稱與國旗,加上不要出現輕蔑對手的嘴臉、以及無論立院或公投提案什麼法條,都依程序,不要抹黑煽動民眾對立。我會考慮挺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許多所謂「外省第一代至第三代」比誰都愛中華民國。如果中華民國四個字不被重視,國旗不再,我們的國自然就滅了。
但最令人心酸的是,台灣人自己搞對立,我們內政要如何做得好?我們自己吵吵鬧鬧,互相謾罵嘲諷,旁人(別的國家)都只是看笑話。看一個那麼小的島國居民,經濟落後,只愛口水戰與選舉激情。
我厭惡看見那種罵挺綠的人:「你們就等著以後變成怎樣怎樣好了!」
我也厭惡看見那種罵挺藍的人:「你們去當中共啊!你們去跳河啊!」
這些人到底是智商有問題?還是情商有問題?還是人格操守有問題?
還有,我更厭惡有些人非常愛猜測對方是不是韓粉、英粉、是不是國民黨、是不是民進黨、是不是藍的、是不是綠的。
大家都已經不是幼稚園小孩了,這世界不是只有二分法好不好?
很好笑地,大家還是很愛二分法。如果有人說:「我討厭蔡英文。」旁人就馬上總結:「喔你是韓粉、你是藍的。」或是有人說:「我討厭韓國瑜。」旁人就總結:「喔你是英粉、你是綠的。」(我家有一位今晚就是這樣轟炸我,我快被氣死);或是感覺你不挺綠,就是:「喔是為了年金嗎?」、「思想守舊啊!」、「你喜歡跟共產黨統一。」
這現象在認知心理學裡,叫「妄下論斷」與「過度推論」
(ps. 底下留言活生生上演了此現象,我和我朋友因為不挺綠而挺中華民國,被說喜歡拿五星旗與當共產黨人民)
還有,如果去內政部統計處做功課,會非常清楚台灣人口逐年老化,而且愈來愈多。再去查查歷年的投票率,算平均數與標準差,今年投票率並沒有創新高(除了2016年特別低)。所謂年經族群也沒有特別多。(話說年輕族群是指幾歲到幾歲啊?)
但是太多人只用目前非常便捷、草率、含政治立場的網路新聞來建構自己的「政治知識」,而妄下斷論。這是為什麼我很討厭看到有關政治的新聞,都太扭曲、誇大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很愛台灣、愛中華民國,這次民進黨正好遇到對岸維尼在去年初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荒謬可惡言論,以及遇到香港事件。民進黨趁勢營造「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所形成的「亡國感」,而激化對立。
可惜,這些都只是選舉操弄。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台灣歷年來的統計,有多少人真正想要台獨或統一?幾乎少的可憐。最想台獨的大概只有李登輝了。蔡英文會熱血地台獨?不可能,ok?四年很快的,是我,我也要安靜安穩地領總統薪水,享有總統待遇,我沒事那麼累搞台獨幹嘛?鄰近國家支持你台灣要跟中共對立?你可以試試看,當你跟家人或你家鄰居吵架的時候,會不會有其它鄰居,甚至遙遠的黑幫,會沒事想去管你和你家人或鄰居的事情。大家都只看自己的利益與看笑話好嗎?
最後,網路速食雖然非常方便,但卻也創造了很多沒內涵、有問題,卻只想紅的怪物。相信已經有不少人想八卦我對某醫生的負面觀感是來自於什麼真實經驗?其實不用太好奇,這是大部分同行人都知道的事。我只是曾經湊巧認識他其中一個外遇對象而已。我只是想表達為什麼零食餅乾等商品可以推陳出新甚至量化?很簡單,因為只要色香味俱全、包裝吸引人,不用管營養成分有多少、有沒有含毒,大家都愛。管他是不是垃圾,吃的開心就好。
還有某些極度仇中的人,甚至憤慨地激化生活圈彼此關係那種。你就不要去中國大陸做生意或設廠嘛!你生活所用的都不可以由中國大陸製造、代工、加工、進口、栽種嘛!那麼有Guts,就好好檢視你會碰到的任何一個物品或食物,還有網購、娛樂平台等,全部都只准用台製的(包括Apple)。為什麼要一邊吃大陸人民豆腐,挑釁他們政府,同時一邊激化對立跟挑釁你認為在台灣的「異族」呢?
你這樣不矛盾不累嗎?
#歡迎分享轉載
奶砲彈戰爭 在 Fan-Chiang Yi 范姜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來自德勒斯登聖母教堂的平安夜~
#祝大家聖誕佳節闔家平安
📍 德勒斯登的森柏歌劇院中文導覽、二次世界大戰完全摧毀再次重建的聖母大教堂、百年知名牛奶製品店與福斯汽車透明工廠中文導覽與城市節慶煙火為 #2019歐藝音樂營結束後為期三天的「音樂巡禮」景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已近全毀的德勒斯登聖母教堂,教堂殘骸放置經過了六十年,德國政府花將近十三年之久的時間重建,在2005年終於完工!
📹 德勒斯登聖母教堂落成典禮與音樂演奏(2005 10/30)
https://youtu.be/kk2_32a3L_0
📹 每年聖誕節前的降臨節,德國電視都會定期轉播德勒斯登聖母教堂的降臨節音樂會,在此分享去年2018的音樂會:
https://youtu.be/EzfJVlIn72s
【德勒斯登 聖母教堂光芒再現】♩.♪
自德國統一後,二十一世紀的德勒斯登又再次改變了,這回重大的轉折點,就從二○○五年十月底,聖母教堂的正式落成慶典開始……
三年多來,看著古城裡的聖母教堂日以繼夜地進行著重建工程,眼見教堂身上的鷹架愈來愈少,從建築的半腰際,漸漸地愈來愈輕,直到只剩圓頂被遮蓋著,最後終於露出如鈴鐺造型的著名塔頂。心中著實慶幸自己能親眼看到聖母教堂的重建完成,有感嘆,也有無限的感動。德勒斯登市民似乎也全都興奮了起來,一到週末,大家無不抽空紛紛湧入古城區探個究竟。
這個二次世界大戰的灰黯場景,終於在六十年後走出來,重新邁向充滿陽光朝氣的舞台,展現足以媲美西德的活力和熱鬧氣息。瞬間,過往的悲情色彩褪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嶄新活力的灌注。
Wiederaufbau,這個看來艱澀冗長的德文單字,在我剛踏進德國領土時,實難領悟它的真義,直到此時,才在我腦海裡有了清晰的意義!Wieder,再一次;bau,建設。長達十二年的命運與光陰,聖母教堂都與這個字連結在一起。
早在一七二六至一七四三年間,建築師喬治.貝爾(George Bähr)便設計了這座優雅完美的聖母教堂,百年來,她一直是市民的精神寄託所在。然而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三日那場無情的盟軍空襲,使她一夕倒下……此刻聖母教堂的再現,就像聖母降臨般感動人民,當然也勾起了戰後生存者的追念。
兩年多裡,每晚打開電視機,總三不五時地能看到當地電視台製作的、關於聖母教堂重建的歷史性節目,尤其在這二○○五年底的落成時刻,特別節目更是成天整夜地播放。
我們不得不承認,教堂能再次屹立,的確是個建築奇蹟。她耗資了高達約一億八千萬歐元的重建經費,令人咋舌!大多數都是經過國際募款而來,尤其美、英兩國的社會團體給予最多的支援;這雖無法彌補二次大戰空襲時於德勒斯登所造成的傷害,但仍使德國和英、美之間的關係逐漸走向和解,特別是重新冠於教堂塔頂上的金色十字徽(Turmkreuz),就由英國民間所捐贈。至於被炸毀落地的原徽,則放在教堂的中殿大廳裡,永久保存,提醒世人記取教訓。
二○○五年的秋末,艷陽高照,萬里無雲。德勒斯登就在這樣的好天氣下,進行了三天的「Fest der Weihe」落成慶祝盛典。潔淨的藍天,襯得聖母教堂一身莊嚴軒宇的姿態!
為了見證這重要的歷史時刻,我也不例外地加入了人群之中。古城裡,滿街早已佈滿政府出動的眾多警力,以及一群專程來幫忙維持秩序、回答遊客問題的年輕義工,負責管制從早到晚洶湧不斷的教堂參觀人潮。交通博物館、希爾頓飯店前、王侯馬列圖旁的廊道……,處處皆設起圍欄封鎖,強力控制著人潮的出入。想要接近教堂,還得迂迂迴迴地走著。開闊的新廣場前,緊鄰教堂的馬丁路德雕像腳下,滿是基督新教的忠誠信徒,與特地來朝聖的子民。
或許是因為秋意爽朗、豔陽普照,古城區內異常熱鬧,聖母教堂的落成歡慶更顯光芒耀眼。穿著白色禮服、如新娘般的漂亮女孩,在廣場上義賣有著聖母教堂圖騰的紀念品;古典造型的「巧克力女孩」也不甘示弱,圍著粉紅頭巾,發送戲劇表演傳單。
德勒斯登最大的電視台MDR全程衛星轉播落成慶典活動。主播和攝影記者群在廣場間穿梭,訪問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和當地人民。非常巧合的,在我拿著照相機紀錄聖母教堂的美麗姿態時,記者居然找上了我。
她用德文夾雜著英文的方式訪問我:
「請問妳是特地來此地觀光,參與聖母教堂重建完成的慶祝活動嗎?」
「不,我在德勒斯登住兩年多了!」
「那妳對聖母教堂重建有什麼感想?」
「妳對此感到非常高興嗎?」記者接連地問道。
其實,無論我的心情多麼興奮,最開心的應當還是德國人。聖母教堂的重現,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她本屬德勒斯登高雅聖潔的一角,戰爭無權剝奪她的存在。德國人的歡欣,我感同身受;在這些共同生活的日子中,週遭的一景一物,也都有我的情感灌注其中。
新選出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即將卸任的德國總理施洛德,兩人都來到了德勒斯登,參加隆重的落成禮拜。
聖母教堂合唱團正唱著莊嚴的聖歌。樂聲中,年輕代表們一步一步將教堂內重要的物品如十字架、聖杯、燭臺……等,一一放上聖壇。那座於大戰中被炸落的十字徽頂,縱然形體已如枯萎的花,依舊被視為殿堂裡不可或缺的聖物。搖曳的燭光在它下方,凝聚著光明的力量。
從天頂俯瞰教堂中殿,內部宛如盛開的花朵,有著瑰麗的圓花瓣,一片連著一片。新的教堂管風琴開始啟用,樂聲莊嚴肅穆,悠揚動人;教堂外,密密麻麻的人潮填滿了每吋土地,場面極為壯觀。
回溯一九九三年,聖母教堂的遺骸僅剩左右兩片不成形的立壁,矗在碎石瓦礫間。藝術家、工匠、建築專家、政府支援、經費……,無不關係著它的重建。若沒有聖母教堂,德勒斯登的天際線將無法完整。
一九九三年一月,工作人員終於在挖掘整頓過程中,找到了教堂頂原有的十字徽章。那原本金光閃耀的聖物,變成了一塊廢鐵,灰敗、黯淡無光……然而,這塊珍寶仍然必須永遠保存,它是德勒斯登人民的精神依託。
建築師們拿著細密的教堂平面工程圖,對照著比例尺,開始重建工作。大型的怪手,協助清理二次大戰中受砲火炸落的石塊。管理室裡,一格格的鐵架之間,蒐藏著因為整理遺跡而拾獲的物品。這段時間,每年聖誕節時,聖母教堂廣場前都有神父祈福,人們各個手持燭光,隨著祥和樂聲,祈求平安。
重建工程正式於一九九四年左右開始,工作人員在石塊中放入時空膠囊;也許百年後,子孫可以從這個銅罐中,讀到我們這個世紀發生的種種。投注了一千一百萬馬克的重建工程開始動工了。工程師們手持電筒,日夜向下探測,深入地窖根基,尋找重要遺物。古老的影片膠捲,就這麼找到,經過專家整理後,或多或少仍能讀出些片段資料。
地底好深……傷害亦然。直到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間,地基底層差不多修復好了。地窖的小型音樂會逐漸展開,國際募款持續進行。
絲巾、瓷盤、錫製啤酒杯、T恤等各類帶有募款性質的商品,逐漸受到矚目,其中錶面內含聖母教堂真跡小石塊的手錶,是最有質感的紀念商品之一。但無論你買了什麼,價格中的一部分必定會奉獻給聖母教堂。
等到一九九九年,聖母教堂的外牆已築到二十四公尺高。藝術家開始著手教堂內大小雕塑的重整。五年後,教堂外觀全面修復,金色十字徽吊上天頂時,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前來共襄盛舉;神父帶領大家穿過皇宮廣場,將花車上載著的教堂組鐘掛上,慶賀氛圍逐漸蔓延。
教堂的重建,仰賴許多沉重的幕後工作。工匠們用音叉一邊敲琢教堂組鐘的邊、一邊調音。協助修復教堂七彩穹頂的藝術家,對照著過往留下的黑白照片,仔細推敲、描繪天頂壁畫;他們搭起木臺子,時而坐、時而躺下,觀察比對自己的筆繪與原圖是否吻合。至於殿內浮雕的部份,除了古典花紋的塑型完美,之後還得小心翼翼地貼上金箔;工匠們得將手中的薄片金箔,切成一條條,再貼於雕像表面;修整過程中,金箔餘屑如星星般地,掉落在藝術工匠白灰灰的長鬍子上……
重建的過程備極艱辛,集結各界菁英協助。最困難的是,要讓新興的建築體既維持原本的面貌,又具有現代未來的實用性。我們不得不佩服德國人對古蹟維護重建的精神──他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整理收集被砲彈炸落的教堂石塊,再次利用,偕同新採集的薩克森特有砂岩,兩者一磚一瓦地一齊交錯崁入新建的教堂外觀結構中。所以,現今聖母教堂的面貌,夾雜了深淺色澤,深的為舊石、淺的為新石;然而再度地,她是全世界最完美的巴洛克式教堂之一!
某晚,看到電視台製作的一段給兒童看的影片,當中幽默詼諧的卡通動畫,描述聖母教堂被一隻龐大如恐龍的怪獸給推倒了。當中的影射意義頗令人深思。在戰爭中,究竟誰是那隻大怪獸呢?
滿面皺紋、白髮蒼蒼的東德老奶奶,來到聖母教堂前,在馬丁路德雕像下,放上一束新採的美麗鮮花。她宛如回到戰爭前熟悉的故鄉,臉上洋溢著滿足安心的微笑。這一刻,我相信,眾人為重建教堂所付出的心力,都值得了……
— 摘自 大塊文化《德勒斯登:浪漫古典的夢幻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