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
【4/26 (一) 】英語恆毅力計畫,最科學的「窄式」英語學習法,讓英文快速地進步!
✔︎ 英文要怎樣聽、怎樣讀,才能「留下印象」?
✔︎ 英文總是學了又忘,不知學到哪一年才會進步?
✔︎ 如何讓所讀、所聽,轉化成寫作和口說能力呢?
大家久等了。#英語恆毅力計畫 回來囉!
英語恆毅力計畫課程融合了多項科學學習法,包含了「窄式閱讀、聽力 (Narrow reading / listening)」、「漸進式聽力」、獨創「有聲書學習法」、和眾多「聽力」學習科學方法,大家將特別在「閱讀」、「寫作」、「聽力」、「字彙」、「文法」5 大面向的綜合學習上得到有感進步,並學習到正確的英文學習方法。
在公開課中,我將分享實證科學研究超過 40 年驗證有效的 窄式學習方法,讓我們不再「年年學英文,年年從頭學」。
【教學材料】
遵從「窄化閱讀、聽力」理論,我們將以「恆毅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英文版作指定教材,配合官方發表的 "Book Club Discussion Questions", 我們將循序漸進地共同讀、聽、寫有關「熱情如何培養」、「刻意練習」、「恆毅力如何培養」、「優秀的秘密」、「心態 (mindset) 的角色」、「一萬小時法則的真諦」等等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中,活得更好、更快樂所需要知道的科學發現。
除了 GRIT 一書外,我們也會共同看 / 聽與上述主題相關的「企業演講」、「畢業典禮演說」、「電視專訪」以及 Podcast 等等。每堂課將有和該選文或影片相關的課後簡單「寫作練習」。
【公開課一秒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4191321316906009750
地點:台北市朱崙街 60 號2F (MRT 南京復興站)
時間:7:30 pm - 8:30 pm (7:00 pm 入場)
【這堂課適合這樣的你 / 妳】
(1) 全民英檢中級以上、多益 500分以上
(2) 想開始培養一些寫作習慣的你 / 妳
(3) 對英文 4 skills (聽說讀寫) 綜合「應用」有興趣的你/妳
(4) 想知道如何用有聲書,系統性學習字彙、閱讀、聽力、文法的你 / 妳
(5) 想知道如何利用 Podcast 有恆心地學習英文的你 / 妳
(6) 需要正向能量,尋找人生熱情、方向的你 / 妳
【學長姐感動推薦】
"能在學習語言之餘,了解到更多人生、學習、目標等哲理,讓我覺得這堂課物超所值,或許真能改變同學們的一生。"
"這是一堂可以獲得滿滿的正能量的課程,學到很多有用的語言學習方法,也明顯感覺到聽力和閱讀的進步。這堂課是每週自己最期待的一個時光!”
如何培養 恆毅力 在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像許多爸媽,我們也讓孩子去學各種才藝,而且遵守「讓他們選」「讓他們自己決定」的原則,學過武術、電子琴、芭蕾舞等,但往往一年之內,孩子就會失去興趣,不想學,而放棄。
主要的原因是,武術、電子琴、芭蕾舞,都不是丸子(我太太)跟我擅長的項目,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是提醒他們回家要多練習,但只要一催,親子關係就緊張,小孩更不喜歡練;給稱讚,這些才藝我們也不熟,很難給出精確的正向評論,只能「你好棒喔」「有進步喔」,自己覺得詞窮,小孩也聽得出來你不懂 XD
領導團隊也是一樣,浮泛的稱讚幾乎無效,必須很精確的說出,你作了什麼事、為什麼好,這樣的稱讚,才有用。帶小孩自然也是一樣。
🔥 與其培養才藝,更重要的是培養恆毅力。
讀了《恆毅力》這本書,配合自己的人生經驗,我認為恆毅力真的很重要,也需要鍛鍊。在書本後半「如何培養恆毅力」的部分,作者提到,有效的社團經驗,必須要兩年以上,持續在一個領域突破才行。如果半年換一個社團、換一項才藝,這種走馬看花,對於孩子「從底部開始,向上認識一門技藝,遇到困境並找方法突破」,是沒有幫助的。
這很合理,就以電子琴來說,半年以內的學習,就是讓小孩知道這樂器可彈奏而已。真正要到兩年以上,他才可能至少遇到一次恆毅力循環:設定自己的目標(檢定或表演)、遇到瓶頸、尋求指導、再次突破。
之所以我們家小孩會放棄學才藝,是因為他只有「老師」一個資源,在設定目標、瓶頸突破、給予鼓勵等面向,我在家都只有一張嘴,幫不上太多忙。
為什麼選這個檢定而不是那個表演?目前孩子的彈奏卡在那邊如何突破?如何教他自己聽出目前的問題?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我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所以,再從過去的閱讀經驗回想,發現比爾蓋茲會碰電腦,是因為他的媽媽在商界,也有 IBM 的朋友,川普會做房地產,是跟他爸爸一起開始的。或許我也應該找一個自己很熟悉的領域,帶小孩一起走過兩年的「恆毅力」鍛鍊。
🔥 以「數位應用、整合與表達能力」作為才藝
因為我一直很在意小孩的數位科技使用能力,包括搜尋與找資料,經過之前寶可夢、廣島原子彈、知識地圖的訓練,小孩漸漸知道網路的強大。或許讓他們逐漸成為數位資訊的創造者,也該是時候了。
而且,小學四年級之後,功課漸重,上課、英文、寫功課之後,如果還去學個才藝,在家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用「部落格」這個才藝,全家一起參與,我覺得也不錯。省去接送時間,將「學才藝」與「親子互動」合併。
說實在的,一開始我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不試也不會知道。
🔥 現在回頭看,我覺得很棒。
網路時代,不只我們自己要改變,給孩子的教育,也要改變。
▪ Jin's blog
➠ https://yjtsai79.blogspot.com/
▪ Yu's blog
➠ https://cytsai11.blogspot.com/
🔸 課程內容|5/29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 課堂上直接做出你的部落格,回家還能幫小孩架一個。
🔥 重點是能協助、能鼓勵、能評價
如果你的專長不同,當然不用跟我一樣,教小孩寫「部落格」,但你還是可以從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中,找一個東西,具有你「能協助、能鼓勵、能評價」的特色,陪孩子快樂的走過一段時間。
當你能協助,孩子才能在疲倦的時候持續學習;當你能鼓勵,對於事情的各個面向說得清楚,孩子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當你能評價,孩子才會在每次的修正中往更好的方 向走。
🔥 怎麼開始讓小孩寫?
在之前的生活 Google 搜尋訓練中,像是 LINE Rangers 的角色能力、寶可夢的 CP 潛力等,他們已經發現,除了官方網站、維基百科之外,很大一部分的資訊,都是興趣者的部落格,包括食記、遊記、攻略分享等都是。認知到「部落格有影響力」,這是之前就建立的。
架設部落格,用的是我們在《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的架構,如果您也是校友,直接拿上課內容給孩子架,是很理想的解決方案。如果您不是校友也沒關係,只要能找到適合的部落格平台,就可以。
🔥 架設部落格有幾個重點:
#一開始就要好看。小孩也是視覺系的,快打旋風 2 跟快打旋風 5,你找 YouTube 給他們看,每個小孩都知道快打旋風 5 的畫面比較好,玩這個比較酷。部落格的版型設定,要讓他們自己看了都喜歡。這是利用美感吸引他們。
#陪他們建而不是幫他們建。網站名稱、網址設定、Banner 要放什麼圖,全部照他們意思,你頂多當工具人幫他設定,如果他願意拿滑鼠,就讓他拿,我們當小書僮給他建議就好。只有這樣,他才會覺得這個部落格是「我」的,而不是爸爸叫我做的。這是利用 IKEA effect:人有親手參與所做出來的東西,即使醜,自己都會很喜歡。
#架網站的過程要順_快_優雅。如果教育者本身都覺得緊張,小孩就會跟著緊張,甚至放棄。這是有研究證明的。所以,爸媽自己事前熟悉,是必須的。(因為我自己持續在開課,也在寫部落格,問題不大。)
➠ 【小學生】帶小孩寫部落格有什麼好處?該怎麼做?以及常見問答!
➠ http://bit.ly/2XQxrsk
🔸 課程內容|5/29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 課堂上直接做出你的部落格,回家還能陪小孩架一個。
🔥 今天,一定教會你架站!
更好的是,所有核心該懂的都跟你說了,日後這樣的技能,還能做很多面向的應用。這堂課,就是在分享,到底可以做哪些應用,以及做這些應用的時候,你還應該注意什麼?
🔥 孩子的部落格:用數位工具,表達自己。
跟小孩一起架設部落格,讓他學習在數位時代,用數位工具,有效表達自己。起步需要哪些硬體,該怎麼協助,沒辦法堅持下去的時候怎麼辦?如何跟學校課業、家庭生活、外出旅遊相結合?這些數位工具的使用,真的有意義嗎?我們該怎麼看待?
我自己已經帶著孩子,每天寫部落格,超過三年,這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什麼?孩子進步了什麼?回頭看,最可能放棄的原因是什麼?
🔥 能現在做,為什麼要等呢?
很多人說,這些活動、課程、研討會的網站,應該是學會出錢去架才對,怎麼會是我們個人要處理呢?孩子的部落格,應該是學校的電腦課要教才對,怎麼是我們自己要帶呢?
是的,等我們進入學會,當理事長後,再來舉辦,當然也可以。等你的孩子遇到剛好願意教的老師,再做也可以。
但別忘了,這個世界的競爭,就是「比別人先」「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就能贏。當別人還在等自己選上理事長,你作個主治醫師就能安排全國性的研討會,不正是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嗎?當你證明自己能獨立搞定公眾事務的時候,當然會加速機會的來臨,而人生的選擇權,也更多在你手上。
小孩也是一樣,當別人還需要等貴人,你卻已經是孩子的貴人;當別人的孩子還在努力想辦法呈現自己,你孩子卻早就有頂尖大學入學評估很在意的 digital presence 甚至 digital reputation。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差異,讓人生走向不同的道路。
🔥 打造自己的專業,也創造自己與孩子的美好回憶。
🔸 全新梯次|2021 / 5 / 29(六)
🔸 課程內容|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如何培養 恆毅力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就像許多爸媽,我們也讓孩子去學各種才藝,而且遵守「讓他們選」「讓他們自己決定」的原則,學過武術、電子琴、芭蕾舞等,但往往一年之內,孩子就會失去興趣,不想學,而放棄。
主要的原因是,武術、電子琴、芭蕾舞,都不是丸子(我太太)跟我擅長的項目,所以我們能做的,只是提醒他們回家要多練習,但只要一催,親子關係就緊張,小孩更不喜歡練;給稱讚,這些才藝我們也不熟,很難給出精確的正向評論,只能「你好棒喔」「有進步喔」,自己覺得詞窮,小孩也聽得出來你不懂 XD
領導團隊也是一樣,浮泛的稱讚幾乎無效,必須很精確的說出,你作了什麼事、為什麼好,這樣的稱讚,才有用。帶小孩自然也是一樣。
🔥 與其培養才藝,更重要的是培養恆毅力。
讀了《恆毅力》這本書,配合自己的人生經驗,我認為恆毅力真的很重要,也需要鍛鍊。在書本後半「如何培養恆毅力」的部分,作者提到,有效的社團經驗,必須要兩年以上,持續在一個領域突破才行。如果半年換一個社團、換一項才藝,這種走馬看花,對於孩子「從底部開始,向上認識一門技藝,遇到困境並找方法突破」,是沒有幫助的。
這很合理,就以電子琴來說,半年以內的學習,就是讓小孩知道這樂器可彈奏而已。真正要到兩年以上,他才可能至少遇到一次恆毅力循環:設定自己的目標(檢定或表演)、遇到瓶頸、尋求指導、再次突破。
之所以我們家小孩會放棄學才藝,是因為他只有「老師」一個資源,在設定目標、瓶頸突破、給予鼓勵等面向,我在家都只有一張嘴,幫不上太多忙。
為什麼選這個檢定而不是那個表演?目前孩子的彈奏卡在那邊如何突破?如何教他自己聽出目前的問題?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我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所以,再從過去的閱讀經驗回想,發現比爾蓋茲會碰電腦,是因為他的媽媽在商界,也有 IBM 的朋友,川普會做房地產,是跟他爸爸一起開始的。或許我也應該找一個自己很熟悉的領域,帶小孩一起走過兩年的「恆毅力」鍛鍊。
🔥 以「數位應用、整合與表達能力」作為才藝
因為我一直很在意小孩的數位科技使用能力,包括搜尋與找資料,經過之前寶可夢、廣島原子彈、知識地圖的訓練,小孩漸漸知道網路的強大。或許讓他們逐漸成為數位資訊的創造者,也該是時候了。
而且,小學四年級之後,功課漸重,上課、英文、寫功課之後,如果還去學個才藝,在家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實在太少。用「部落格」這個才藝,全家一起參與,我覺得也不錯。省去接送時間,將「學才藝」與「親子互動」合併。
說實在的,一開始我不知道會不會成功,但不試也不會知道。
🔥 現在回頭看,我覺得很棒。
網路時代,不只我們自己要改變,給孩子的教育,也要改變。
▪ Jin's blog
➠ https://yjtsai79.blogspot.com/
▪ Yu's blog
➠ https://cytsai11.blogspot.com/
🔸 課程內容|5/29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 課堂上直接做出你的部落格,回家還能幫小孩架一個。
🔥 重點是能協助、能鼓勵、能評價
如果你的專長不同,當然不用跟我一樣,教小孩寫「部落格」,但你還是可以從自己的興趣與專長中,找一個東西,具有你「能協助、能鼓勵、能評價」的特色,陪孩子快樂的走過一段時間。
當你能協助,孩子才能在疲倦的時候持續學習;當你能鼓勵,對於事情的各個面向說得清楚,孩子才有繼續前進的動力;當你能評價,孩子才會在每次的修正中往更好的方 向走。
🔥 怎麼開始讓小孩寫?
在之前的生活 Google 搜尋訓練中,像是 LINE Rangers 的角色能力、寶可夢的 CP 潛力等,他們已經發現,除了官方網站、維基百科之外,很大一部分的資訊,都是興趣者的部落格,包括食記、遊記、攻略分享等都是。認知到「部落格有影響力」,這是之前就建立的。
架設部落格,用的是我們在《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的架構,如果您也是校友,直接拿上課內容給孩子架,是很理想的解決方案。如果您不是校友也沒關係,只要能找到適合的部落格平台,就可以。
🔥 架設部落格有幾個重點:
#一開始就要好看。小孩也是視覺系的,快打旋風 2 跟快打旋風 5,你找 YouTube 給他們看,每個小孩都知道快打旋風 5 的畫面比較好,玩這個比較酷。部落格的版型設定,要讓他們自己看了都喜歡。這是利用美感吸引他們。
#陪他們建而不是幫他們建。網站名稱、網址設定、Banner 要放什麼圖,全部照他們意思,你頂多當工具人幫他設定,如果他願意拿滑鼠,就讓他拿,我們當小書僮給他建議就好。只有這樣,他才會覺得這個部落格是「我」的,而不是爸爸叫我做的。這是利用 IKEA effect:人有親手參與所做出來的東西,即使醜,自己都會很喜歡。
#架網站的過程要順_快_優雅。如果教育者本身都覺得緊張,小孩就會跟著緊張,甚至放棄。這是有研究證明的。所以,爸媽自己事前熟悉,是必須的。(因為我自己持續在開課,也在寫部落格,問題不大。)
➠ 【小學生】帶小孩寫部落格有什麼好處?該怎麼做?以及常見問答!
➠ http://bit.ly/2XQxrsk
🔸 課程內容|5/29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 課堂上直接做出你的部落格,回家還能陪小孩架一個。
🔥 今天,一定教會你架站!
更好的是,所有核心該懂的都跟你說了,日後這樣的技能,還能做很多面向的應用。這堂課,就是在分享,到底可以做哪些應用,以及做這些應用的時候,你還應該注意什麼?
🔥 孩子的部落格:用數位工具,表達自己。
跟小孩一起架設部落格,讓他學習在數位時代,用數位工具,有效表達自己。起步需要哪些硬體,該怎麼協助,沒辦法堅持下去的時候怎麼辦?如何跟學校課業、家庭生活、外出旅遊相結合?這些數位工具的使用,真的有意義嗎?我們該怎麼看待?
我自己已經帶著孩子,每天寫部落格,超過三年,這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什麼?孩子進步了什麼?回頭看,最可能放棄的原因是什麼?
🔥 能現在做,為什麼要等呢?
很多人說,這些活動、課程、研討會的網站,應該是學會出錢去架才對,怎麼會是我們個人要處理呢?孩子的部落格,應該是學校的電腦課要教才對,怎麼是我們自己要帶呢?
是的,等我們進入學會,當理事長後,再來舉辦,當然也可以。等你的孩子遇到剛好願意教的老師,再做也可以。
但別忘了,這個世界的競爭,就是「比別人先」「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就能贏。當別人還在等自己選上理事長,你作個主治醫師就能安排全國性的研討會,不正是張愛玲說的「成名要趁早」嗎?當你證明自己能獨立搞定公眾事務的時候,當然會加速機會的來臨,而人生的選擇權,也更多在你手上。
小孩也是一樣,當別人還需要等貴人,你卻已經是孩子的貴人;當別人的孩子還在努力想辦法呈現自己,你孩子卻早就有頂尖大學入學評估很在意的 digital presence 甚至 digital reputation。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差異,讓人生走向不同的道路。
🔥 打造自己的專業,也創造自己與孩子的美好回憶。
🔸 全新梯次|2021 / 5 / 29(六)
🔸 課程內容|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pati2015.innovarad.tw/p/event.html
如何培養 恆毅力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培養恆毅力的4種方法】 興趣、練習、目的 的推薦與評價
【培養恆毅力的4種方法】 興趣、練習、目的、希望這四個心理特質並不是「全有或全無」的東西。 你可以學習探索、培養、強化興趣;養成有紀律的習慣; ... ... <看更多>
如何培養 恆毅力 在 [心得] 恆毅力-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篇心得竟然花了我七個小時寫,打破自己的記錄了,真的很有成就感。
**************************************
今年我新接任的後母班,有位在家自學的學生,一整個學期下來,只有和
家長用LINE聯絡過服務學習和流感疫苖的相關事宜,不曾見過面。側面從學生
的身上,知道這孩子有著學習障疑,無法在一般的教育體制中適應。直到期末
開IEP會議,我才看過家長和孩子。一進入會議室,孩子手上拿著一本小說,滿
臉笑容地跟我打招呼:「老師好!」我聽媽媽描述才知道,這孩子有著嚴重的書
寫障礙、語言障礙和閱讀障礙…
看完了「刻意練習」和「忍耐力」,接續著「恆毅力」一書,有種相見恨晚
的感覺,不論是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二十年的教學歷程所見,或是這孩子的成長
過程,似乎都替恆毅力一書下了註解。
忍耐力談的是冷卻現在、加熱未來,或者說延遲享樂的能力;恆毅力談的是
夢想、熱情與堅持的能力;而刻意練習談的是在堅持中如何追求進步。
**************************************
有潛力不代表能發揮潛力
西點軍校的招生程序,採計了高中成續和學術能力測驗(SAT)或美國大學入學
考試(ACT),並且需獲得眾議員、參議員或總統的推薦,而且得在跑步、伏地挺身
、仰臥起坐、引導向上等項目都獲得佳績。每年14000位高三生申請,只有4000人
獲得必要的推薦,其中又只有2500人達到嚴格的體能標準,最後卻只有1200人獲得
錄取。這些人中龍鳳,最後卻有1/5輟學,且主要集中在第一個夏天的「野獸營」。
然而,心理學家發現,入學的錄取總分,無法可靠地預測誰能完成野獸營的訓練。
那麼,什麼才能可靠的預測指標?重要的是,面對超出現有技能的挑戰時的態
度,或者作者採用的書名「恆毅力」
書中羅列了各領域的研究:奧運選手、成功企業家、藝術家、新聞記者、作家
、科學家、教練、醫生、法律界領導者…有些特質只限於某些領域,但「恆毅力」
卻毫無懸念地貫穿了所有的領域。恆毅力以兩種方式呈現:一是過人的堅韌與努力
,二是他們打從心底認定,這是他們想做的。
真的與天份無關,努力加倍重要
作者從「拼字比賽」選手中進行研究,發現排名較高的選手,每天研讀的時間
較多,也參加較多次的拼字比賽。反而語文能力測驗的分數,並無法預測拼字比賽
的成績。作者自己擔任低收入住宅區擔任教師時也發現,有些學生的數學領悟力比
其他同學快,不需太多提示就能看出不同題目間相同的根本型態;而另一些孩子卻
得反覆教導,才能理解。然而在月考的表現,卻反而令他訝異:資質好的學生,考
得未必比較理想;反而每天乖乖上課、不鬼混、用心做筆記,認真發問的孩子,在
一再嘗試下,考出更好的成績。作者在書中舉了他自己一位學生,從數學檢定考不
及格,到成為航太公司的火箭科學家。
資質不保証成就。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公式:天分×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
在公式中,努力更加重要,因為它被乘了兩次。
天才成為藉口
尼采說:「我們虛榮、自戀促成了對天才的崇拜。因為,只要把天才視為奇蹟
,我們就測有必要拿自己去跟天才相比,發現自己的不足…」
書中舉了陶藝家麥肯齊為例,他說:「最初一萬個陶器很難做,後來就愈來愈
容易了。」;也舉了小說家厄文為例,他說:「身為作家,我晚擅長的是重寫。」
獲葛來美獎的威爾史密斯說「我唯一與眾不同的是,我不怕死在跑步機上。」編劇
兼導演伍迪說:「人生中80%的成功是靠持續『上場』。」不努力,天份只不過是
尚未開發的潛力。
耐力,而非衝勁
恆毅力不只是非常努力而已,不只是對目標的投入很熱切,更重要的是長期不
變的投入,也就是對目標的堅持有多久。三分鐘的熱度很常見,持久的熱情則很罕
見。
獲普立滋國際報導獎的傑夫蓋托曼,從十八歲發現他熱愛東非,開始持續地往
此目標前進,透過擔任記者、寫作的方式,而達到了目標。他不是單純出去尋找熱
情,他是自己創造熱情。西雅圖海鴈隊教練卡羅對熱情的看法是:「你有人生哲學
嗎?」那是一種直指向你人生想獲得的終極目標,而不是「今天」或「今年」想要達
成什麼而已。棒球名人堂傳奇投手湯姆西佛說「投球決定了我的飲食、睡覺時間、
清醒時的種種活動,也決我不投球的候時如何生活。」對他們而言,熱情不只是很
在乎某件事,而是持久關注同樣的終極目標。
成功的人先決定「不做什麼」
巴菲特給他的私人機師達成夢想的三個步驟:
一、寫下二十個職業生涯的目標
二、圈出最重要的五個
三、無論如何,盡力避開沒選中的那二十個。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更接近你想要達到的目標,你得知道有些
目標,你得放棄。
基因×經驗
不論是「刻意練習」、「忍耐力」或是「恆毅力」,或這二十年來腦科學上的
發現,都不是要強調恆毅力或智能有多重要而已,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很大的
改變空間。
我在一場演講中,以二氧化碳濃度的些微變化,促成了大芻草演變成玉米,
來說明後天環境的重要性;作者則以荷蘭的平均身高演變、孿生子實驗,得到了一
個大概的數據:毅力的遺傳慌約37%,熱情則是20%。弗林效應解釋了「成就背後的
科學」,弗林認為籃球技巧在這一百年內的進步,是「社群乘數效應」的原因,正
如同這一百年來人類智商平均進步了15分一樣。
一代不如一代?
從美國的抽樣調查顯示,恆毅力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最低的是二十幾歲的年
輕人,最高的是六十五歲以上的成人。一種解釋是:恆毅力呈現「反向的弗林效應」
。但更正確的解釋或許是:「恆毅力差異與世代無關,但與年紀有關。」隨著年齡
增長,我們會漸漸長期懷抱熱情和毅力的能力。
由內而外培養恆毅力
(一)興趣
2014年蓋洛普民調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對工作不太投入,甚至有
24%是「積極與工作保持距離」,只有13%的人是投入工作。何以在強調尋找你的熱
情多年後,顯示的結果卻是如此?
作者認為,熱情不是從天而降,不是找尋到的,而是「培養」的。
奧運游泳金牌蓋恩斯在錄取游泳隊前,考過美式足球、棒球、籃球、高爾夫、
網球校隊,而他一直以為他會被田徑隊錄取;獲得詹姆斯比爾德大獎的名廚馬克維
特利,原本是想當音樂家;名廚茱莉亞柴爾德曾想當小說家,並說自己從小對「料
理毫無興趣」,沒想到花了四十年才找到真正的熱情所在。
Fleeting interest in everything ,no career direction。
(事事有興趣,生涯無志向。)
心理學家史瓦滋認為,很多人無法發展出認真的職業興趣,是因為抱持不切實
際的期望。就像戀愛,你不可能找到各方面都很美好的對象。你得在專注在你最在
意的地方,捨棄其他。另一個原因是,很多事情的微妙及令人滿足之處,是堅持投
入一段夠長的時間,摸索後才能感受的到。
熱情是一輩子的深耕。工作的熱情來自於一點點的發展,加上大量的培育發展
,以及一輩子的深度耕耘。培養興趣需要時間和精力,也需要紀律和犧牲。當從「
玩」入門,長期刻意練習,他們不只發現自己喜歡的事物發展成興趣,這也會讓他
們學會繼續強化興趣。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我發給班上學生看的文章「練習的意
義」…我自己在演講時也常以自身練習重訓的經驗下結論:「你舉得愈重,你就想
舉更重。」
對初學者來說,新奇是從未遇過的事物;對專家來說,新奇是細微的差異變化。
正如同羅丹說的:「這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專家透過長期的訓練,培
養了看見細微差異之間的美。
(二)練習
在「異數」一書提及「一萬個小時的練習」後,此神奇的數字開始聞名全球。
但提出這研究的人艾瑞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卻指出,單純的重複是沒有用的,投
入的品質更重要。訪問過許多超級成功人士的記者萊西說:「和自滿相反,那是一
種正面的心態,並不是對過去的表現感到不滿意,而是向前看,想要持續成長。」
艾瑞克森發現,成就較高者在十年內累積了約一萬個小時的練習時間,而成就
較低者累積的練習時數只有一半。但關鍵處不是專家累積的練習時數比較多,而是
專家的練習方式不同。專家的練習方法如下:
(1)設下挑戰目標,不看已經表現很好的部分,而是針對尚未突破的特定弱點。
(2)在沒人監督下自發地挑戰
(3)尋求意見回饋,且更感興趣他們哪裡做錯了。
(4)再做一次,一次,又一次,直到「不自覺地游刃有餘」。
(5)設立新的挑戰目標,重複1~4。
卓越見於平凡,卓越由多項個別能力組合,而每項能力都可訓練。此部分我真
心建議可以看「刻意練習」一書。
當然,即使是專家在刻意練習時,也會像經歷「小小的死亡」般的痛苦,但
「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奇克森米海卻認為,能進入「心流」狀況,是專家之所以
願意投入那麼多時間練習的原因。本書作者認為狂喜與痛苦並存,從我國羽球男單
一哥周天成今年給年輕選手的公開話,我也認同狂喜和痛苦的確是並存的。
(三)目的
熱情的來源之一是「興趣」,另一來源則是「造福他人的意向」。台大葉丙成
教授曾說,老師是全世界最棒的職業,此書的作者曾是麥肯錫的高階主管,卻自願
辭職到低收入區擔任老師,她也說老師是全世界最困難的工作。以世俗的眼光看,
這群人大概瘋了…
艾莉克絲檸檬擁基金會的發起人,或許是這群人中最瘋的。一歲診斷出神經母
細胞瘤,四歲開始擺攤賣檸檬汁,只為了替癌症研究募款。他九歲過世時,已經募
集了上億美元。
心理學家布隆姆認為,熱情的演變一般有三階段:
(1)早期:自我導向的興趣
(2)中期:學習自律的練習
(3)後期:努力和「他向目的」的結合
洛杉磯壁畫家高登在三十歲時被診斷出紅斑性狼瘡,開始對人生有了全新的觀
點,現在他努力創作,讓更多人有機會創作及體驗藝術。她說:「我做的一切都是
為了幫助更多人。」;知名的酒評家安東尼奧伽羅尼說:「品酒是我很想和他人分
享的熱情。」
亞里斯多德認為追求快樂有兩種方法:(一)與個人良善的內在精神和諧一致
(二)享樂。書中的「目的」一詞指的是前者,是和超越小我的外在世界緊緊相連,
是包含著利他導向的。
我們都渴望意義,而不只是週一到週五不斷循環地漸漸凋零,而任何職業都可
是工作、職業或是志業,端看你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如同泥水匠的寓言故事中,
可以是在「砌磚」,也可以是「打建教堂」,當然也可以是「打造上帝的殿堂」。
這也乎應了前面蓋洛普民調的解決方案:轉變你的思維。
史丹福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比爾。戴蒙認為,這種超越自我的導向是可以培養
的,而重要的是,有人示範給你看,為了別人完成某件事情是有可能的。當自己在
充滿挫折和障礙而非常艱難,最終達到目的時體會到成就感,便會意識到自己可以
發揮影響力。
在我自己的教學課堂,我要求自己每一天都要分享一則小故事,也會不定期舉
辦演講,持續很多年了。曾經我也懷疑這樣壓縮到課堂時間,是否值得。上次段考
作文題目「一堂很有收獲的課」給了我明確的答案:超過半數的學生寫我的理化課
。我挑選一篇供參考。
(四)希望
希望有兩種。一種是預期明天會比今天更好。我們無需承受責任的重擔,讓事
情變好是宇宙的責任。但培養恆毅力需要的是另一種:不只單純相信明天會更好,
而是期待自己的努力能改變未來。我決心讓明天變得更好!
1964年的穿梭箱,告訴了我們「習得的無助」,絕望不是痛苦造成,而是自覺
無法掌控。賽里格在提出此理論後多年,開始積極探索它的反面:「習得的樂觀」
。當然,樂觀者成功的機率遠比悲觀者高上許多,因為樂觀者擁有成長思維,對他
們而言,持續想辦法改善環境,就更有機會找到解決方案,如同萊西訪問成功人士
得到的結論:「我不會從失望的角度思考,我認為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值得學習的地
方。」而悲觀者擁有固定思維,將自己的失敗歸咎給普遍、永久性的原因,如天份。
人的思維從何而來?一部分可能是天生氣質,而另一大部分則是在來個人的成敗
經驗,以及週遭的人對那些成敗經驗的反應。幸而,思維是可以後天改變的!!
在忍耐力一書也多次被提及的KIPP(知識就是力量課程),幾乎所有人都來自低
收入家庭,面臨重重困難,但幾乎所有KIPP的人都從高中順利畢業,80%的人繼續升
上大學。差別來自於這兒的老師讚美努力,而非表揚天分,他們提醒學生「人生是
不斷地挑戰自我,學習做以前不會做的事情。」
社會運動人士詹姆斯。鮑德溫曾說:「孩子向來不擅長好好聽大人的話,但模
仿大人倒是很有一套。」身為一名老師,身為兩個小孩的家長,我感受特別深刻。
記得有一回我帶全家到宜蘭住宿,一大早我忘了將補給品放身上就出門參加挑
戰蘭陽100K。兩個小孩醒來後,女兒很擔心地跟媽媽說:「爸爸忘了帶糖果出門,
會不會騎不完比賽?」兒子馬上接口說:「不論多困難,爸爸一定會完成,就像他要
我克服很困難的數學一樣。」
想教導別人成長思維,身教永遠比言教重要。面對困難勇於接受挑戰,只因為
人有能力變得愈來愈好,永遠都還有機會再試一次。正如同尼采說的:「那些殺不
死我的東西,會讓我變得更強。」
你無法光用說的說服別人相信他們能夠克服難關,你得帶著他們突破難關!多年
來我接任後母班,總堅持著「基本」的要求:每天認真寫札記、背四個英文單字、四
個國文解釋。從一開始的哀鴻遍野,之後漸入佳境,慢慢地全班單字抽考都能滿分
,理化不及格人數從一半降到四個。記得一次帶他們去爬硬漢嶺,有女生體力不支,
在三分之一路程的弱者俱樂部吐了,她卻告訴我:「都已經到三分之一了,怎麼能
夠放棄?」最後,全班都登頂了。那天的台北盆地,真美!
麥爾設計了一個實驗:一群五週大老鼠(青春期)遭到電擊,如果牠們用前腳轉
動小輪子,就能停止電擊;另一群老鼠也受到同樣的電擊,但無法控制電擊的時間
。電擊五週後(老鼠成年了),兩組老鼠都遭到無法控制的電擊,結果發現:青春期
無法掌控電擊的老鼠,變得膽怯;青春期可掌控電擊的老鼠,長大後變得更大膽,
且似乎對習得的無助感免疫了。幼年期那些殺不死牠們的壓力,讓牠們一輩子變得
更堅強!
不禁讓我反思,當個直升機父母,幫孩子掃除路障,即使孩子的帳面上成績優
異,是否間接使他們成為「脆弱的完美者」呢?
學習懷抱希望的建議有三步驟:
(1)更新你對智力和天份的看法
(2)練習樂觀的自我對話
(3)尋求協助。
EDGE(增進研究生教育多元化)計劃的創立者數學家希爾維亞。博滋曼一再強
調:「解數學的能力其實是培養出來的,不要放棄!」深為曾經是放牛班,數學始
終不到二十分,卻念物理系的我,完全同意,只是我們得找到堅持下去的支柱。
由外而內培養恆毅力
(一)家庭教育
上次我在版上分享「幸運的科學」中,描述到我帶小孩念書的狀況,有網友很
激動地持反面意見。其實,嚴厲的愛是愛,放手飛的愛也是愛,因為你看到的很可
能都只是表象,重要的卻是完整的脈絡。
舊金山49人隊的傳奇四分衛,兩度獲選NFL最有價值球員史蒂夫。楊,他有一個
嚴格的父親,總是要他撐到底,他說:「爸媽給了我堅實的基礎,我希望每個人都
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培養。」。
「觀察家報」評選英國最好笑的諧星之一—法蘭崔絲卡,則是來自一個自由派
教養的家庭,從小罹患腦性麻痺,被醫生斷定永遠無法過正常的生活。他的父親告
訴她:「去追隨夢想吧,要是夢想無法實現,妳可以再重新思考。」法蘭崔絲卡說
:「我的努力和熱情都不是我自己的功勞,那些特質是家人給我的,他們對我百分
之百的支持和正面鼓勵。」
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我們從中學到什麼?作者認為:關愛與嚴格,不用二選一
,也不是彼此對立的選擇。史蒂夫的父母看起來很嚴厲,但他們也非常愛關孩子;
法蘭崔絲的父母充滿關愛,但他們也有嚴格的規矩。在四種教養方式:明智型、威
權型、放任型、忽略型。明智型同時兼具了嚴厲與支持。2001年心理學家賴瑞。史
坦伯格以會長身分對青少年研究協會建議:很多証據已經証實嚴厲又支持的教養型
態有許多好處,科學家應該把研究焦點轉到其他更棘手的問題。
而嚴厲、高要求和尊重的並存,造成的不只是孩子的模仿(imitation),而是效
法(emulation)。
在「忍耐力」一書中,沃爾特.米歇爾將一群小孩分成三組進行實驗,每組有一
個模範人員和數名小孩輪流擲球,並由模範人員引導孩子評估和獎勵自己的表現。
「嚴格標準」組中,模範人員對自己和孩子都同樣嚴格,只有達到很高的分數
才會拿籌碼獎賞自己,說些肯定自己的話;假如沒達到夠高的分數,就禁止自己拿
籌碼。模範人員對孩子也是如此引導。
「對模範嚴格,對孩子寬鬆」組,模範人員對自己採取嚴格標準,但對孩子寬
鬆,引導孩子在得分低時也獎勵自己。
「對模範寬鬆,對孩子嚴格」組,模範人員對自己寬鬆,但教導孩子拿到高分
時才能獎勵自己。
實驗中告訴參與的孩子,遊戲中獲得的籌碼可以換取禮物。情境參與完畢後,
模範人員離開現場,實驗人員偷偷觀察孩子在自由情境下,會如何取用籌碼。
「嚴格標準」組的孩子,在模範人員不在場時,仍然遵守得到高分才拿取籌碼
的標準,僅管這分數真的很難達成,且孩子很想得到獎勵。而當孩子們認為模範人
員很厲害時,效果會愈加顯著。
「對模範嚴格,對孩子寬鬆」組的孩子,即使看過模範人員對自己嚴格,但後
來自己玩時,卻全都採對自己寬鬆的標準。
「對模範寬鬆,對孩子嚴格」組,則有一半孩子對自己嚴格,另一半對自己寬
鬆。
在「恆毅力」一書,作者更直言:「若你想培養孩子的恆毅力,要先自問你對
自己的人生目標有多少熱情和恆毅力。」
除了家長,可以成為孩子恆毅力的榜樣,可能是家長、老師、教練或上司。科
第。高曼說:「即使不是家長,你也可以改變別人的一生,只要去關心,了解狀況
,你也可以發揮影響力。」
(二)課外活動
對許多人而言,課業是具挑戰性但枯燥的,和同儕玩樂是有趣但不具挑戰性的
,然而課外活動具可兼具有趣和挑戰性,是培養恆毅力的好場所。
我兒子喜歡騎腳踏車和打羽球,我常帶著他騎四十或六十公里,也每週固定請
教練教兒子和女兒打球;我女兒喜歡跳舞,我讓她加入學校舞蹈社,連續三年都參
加了市賽和全國性。每當我兒子在數學上想放棄,我就會告訴他,要像騎車一樣,
不到終點不輕易放棄;我女兒則告訴我,每天要忙課業和社團,很充實。她熱愛這
種充實的生活。這兩年我也陪著兩個小孩學會游泳,從一開始的抗拒到現在能來回
游很多趟,現在天氣熱時總吵要去游泳。
沃倫。威林罕是率先研究長期參與課外活動的科學家,他很清楚高中成績其實
很難預測未來成就,但有個特質很明顯:堅持到底。他說:「堅持到底是指在高中
有目的、持續也投入某種活動,而不是偶爾涉獵不同的領域。」而這項特質的預測
很驚人。投入何種領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持到底,且有所進步。
蓋滋基金會贊助的研究也顯示,讀大學時參與課外活動多年的老師,畢業後擔
任教職時,比較可能堅持下去,而與他們的SAT、GPA或是面談者對他們的領導潛力
評分完全無關。(感謝我大學三年的羽毛球校隊生涯)
作者認為,在成長過程中對投入的事物堅持到底,同時需要恆毅力,也是在培
養恆毅力。而恆毅力會轉移,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出來的精力、動力和堅持力,幾乎
都會成功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然而,參與課外活動需要的家長支持和經費支持,是否無形中成了比成績更嚴
重的貧富差距呢?
作者提供了家庭困難任務方式:
(1)每個人都得自選一項任務
(2)你需對任務進行刻意練習
(3)至少一季不能隨意放棄
(4)之後進階到至少維持兩年以上
休士頓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艾森伯格從老鼠實驗中發現:一開始被迫學習困
難事情的老鼠,遇到第二個困難任務時,展現的活力和耐力較多。或者你可以稱它
:習得的勤奮。與「終結糖漿課程」一書說的相呼應:不具挑戰性的目標,不叫目
標。
(三)組織文化
網路上有部影片,大家可以找來看「優秀的人為什麼不合群」,一針見血卻
又發人省思。
海鷹隊的總教練卡羅說:「培養恆毅力正是海鷹隊的文化。」研究優秀游泳選
手的錢布利斯認為:「想要成為卓越的游泳好手,真正的作法是加入卓越的團隊。」
正如同芬蘭精神Sisu,代表的是一種團體中永不放棄的精神。
安森。鐸蘭斯是女子足球史上贏球記錄最多的教練,他說:「天分人皆有之,
你投入多少心力去開發天分,才是衡量卓越程度的最後關鍵。」而他認為他們戰績
優異的關鍵在於他們的文化。那是有尊重的嚴格要求,不是平庸的核心價值、光說
不練;是發展模式的領導,而發消耗模式。當每個夥伴都是榜樣,你就會自然而然
變成那樣。
優秀的教練們不把比賽想成誰輸誰贏,而把對手看常是淬練自己的人。競爭
不是戰勝別人,而是卓越。他們強調提早到場,強勢收場。為何強勢收場很重要?因
為強勢開場很容易,到強勢收場代表的是自始自終每分每秒都全神貫注。
多令我嚮往的團隊!
重新定義天賦
如果你所謂的天賦是指輕鬆就成為卓越,那世界上沒這樣的人;若你所謂的天
賦是透過培養恆毅力和刻意練習成為卓越,那人人都有這樣的潛力。
但作者也強調,性格三面向
(1)向省,包含恆毅力和自制力
(2)人際:包含善良和情緒管理
(3)智慧:包含好奇心與智慧。
恆毅力絕對不是唯一重要,甚至不是最重要的。作者說,若只能擇其一,他希
望他的小孩有善良。我無法同意她更多了。
如果你書能看到結尾,或者我的文章能看到結尾,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再思考,
什麼叫失敗?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塔納哈西。科茨說:「失敗也許是我所有作品中
最重要的元素。」從失敗看到成功,離恆毅力就不遠了。
**************************************
我和孩子打了招呼後,媽媽告訴我九十歲的阿公,每天帶著孩子去游泳游泳,
已經可以一次游2~3公里。
「你有幫自己計時嗎?」我問孩子。
「沒有耶~我就只有記錄總長度。」
「或許你可以買一支錶,幫自己記錄每一趟來回花的時間,你可以愈游愈好。」
我如此告訴他,然後跟他分享了我自學游泳的故事。
「好,我來試試看。」
媽媽告訴我,孩子很喜歡跑馬拉松,假日爸爸都會陪著他繞著石門水庫,爸爸
騎單車陪著小孩子跑,他也常常參加十公里的比賽。(未滿十四歲,只能參加十公
里)
「石門水庫旁邊有一條羅馬公路,從上角板山旁的路切過去,從羅浮到馬武督
,風景很美,你們有去過嗎?」他搖搖頭,然後我們聊起了跑步和騎車的趣事。
媽媽還告訴我,他們讓小孩去學圍棋,去年剛升段,而且他們堅持讓孩子參加
困難度比較高的全國獎金賽。
「我們希望孩子的升段,是具有挑戰的實力的,而不只是升段而已。」媽媽這
樣告訴我。
她告訴我,他們讓孩子利用時間去木柵動物園當志工。
「那你們有行前訓練嗎?」我問他。
「什麼叫行前訓練?」他不懂,解釋後他很開心地跟我說:「有啊,我們有訓
練…」跟我分享著他在動物園當志工時的點滴。
媽媽告訴我,他接受語言治療,五年來從不間斷,語言治療師告訴他,已經達
到可以畢業的程度。講到此段時,媽媽臉上流露著一股驕傲。她們真的值得這股驕
傲,因為孩子和我對談的流暢,讓我絲毫感覺不出他的語言礙障。
「我們買了一台單眼相機給他,讓他自己拍各種照片,做了PPT簡報,讓訪視委
員來時,由他自己講解自己的學習歷程。我們還帶著他看文茜周報,爸爸帶著他從
國際金融的角度看;姐姐現在要升大學,也會帶著他用英文的方式教他唷。」媽媽
詳細地跟我介紹他在家學習的情況,學生就靜靜地看著自己手上的書。
「你現在在看的是什麼書呢?」我看了看他手上的書。
「老師,這是一本跟投資有關的小說唷~很好看,我已經看到第三集了。」他興
奮地跟我分享著。
「我們還有請海洋大學副教授教他畫畫,她是我們的朋友。」媽媽說。
「那他有參加過比賽嗎?」輔導老師問。
「沒有耶。」
「那如果有比賽,不知道你們願不願意參加呢?」
媽媽看著孩子,孩子想了想說:「好哇!」堆了滿臉的笑容。
離開前,媽媽對著我說:「老師看起來好年輕(重點!!),而且他很喜歡老師呢,
今天跟老師講了很多話。」
「你們真的很棒,很棒!」我對他比了比大拇指。
在他們身上,我看見了整個家庭的支持、嚴格的要求、愛與包容、接納與面對
挑戰,永不放棄的正向信念,能克服了孩子身上的障礙,著實令我動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4.115.21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79184268.A.89A.html
不過這只是按照我知道這書而購買的順序,如果問我的意見
我會認為從忍耐力>>恆毅力>>刻意練習,我的想法如下
忍耐力一書談的是適度延遲享樂,以取得更大益處的能力
不只包含在某領域的成功,而是包含健康、退休理財規劃、專業成就、婚姻關係
人際關係…屬於人生比較全面觀的指南
恆毅力一書則聚焦在某領域的長期專注以獲取成就,從內而外,討論個人可以如
何為自己培養恆毅力;由外而內,討論身為家長、老師或教練,可以如何替自己
子女、學生或隊員建立恆毅力
而刻意練習則是更聚焦在追求進步的策略與方法
以上供你參考
或者將這經驗,便成推動運動傷害防護的觀念給年輕人,也是好事一件呢
※ 編輯: licklabium (114.24.133.36 臺灣), 01/22/2020 07:57: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