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收緊留學後的移民政策,以安撫民族主義的情緒。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費用不斷飆升,可獲得的獎學金數量不斷減少。早在 COVID-19的大流行之前,已經就有很多人開始質疑國際教育帶來的價值和利益。在疫情持續肆虐的同時,其他國家對於留學生有什麼新政策,如何在這種時候留住人才? 根據CNN報...
「如何增加孩子安全感」的推薦目錄:
如何增加孩子安全感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倡导独立的社会。 于是,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独立」的人。
无论男女,我们非常独立。 不愿意麻烦别人,也不太愿意被别人麻烦。 但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都很独立,就显得比较孤立,和别人没有深度连接,很难发展出深度的关系,我们会显得很孤独,并且伴有安全感的缺失。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有这样的问题。 她找到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很爱自己的男朋友,但是,却没有办法去依恋对方,显得「客气而疏远」。 男朋友觉得她不信任自己,似乎显得也不够爱自己。 但是,我的来访者却跟我说,事实上,她非常爱自己的男朋友,而自己之所以看起来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因为太「客气」和「独立」而显得好像没那么爱自己男朋友,她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只是觉得,自己从小到大,一贯都是非常独立的,从来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觉得:任何人都靠不住。
独立不是问题,有的人可能依靠不住也是事实。 可是,这里的问题是:习惯了靠自己,哪怕当自己想去依靠外界时,也很难做到。 处处警惕,内心充满了对外界的怀疑和不安全感,因此,不敢把自己托付给外界。
这就是依恋障碍。
依恋的形成
依恋,是人的本性。
如果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严重的干扰,人最后是会自然发展出依恋的能力的。
那么,依恋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把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合型依恋。
依恋关系的建立,最开始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母亲是婴儿接触的第一个外界。 当带着全能感的婴儿,又深陷其实自己并不能照顾自己、离开母亲甚至都活不下去的矛盾时,母亲的看到、共情和及时回应,就是婴儿的全部。 如果母亲在这方面做的很好,那么,婴儿就有一种感觉:外界很好,世界很好,我也很好。 这个时候,婴儿随着成长和心理发展,也会自然而然建立起一个很好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性依恋。 如果,母亲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取决于母亲能做到的程度,孩子的依恋功能的建立就会打一定的折扣。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建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或者混乱型依恋。
所以,依恋建立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这个世界是好的。 儿时,我们认为母亲是我们的自体客体。 如果母亲的这一功能承担的足够好,孩子的全能自恋回落后,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体和真实的客体。 并且,收获一个「基本是好的」的外界。
既然,人的心理在各种条件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我们是能够自动发展出依恋功能的,那一定说明,依恋对我们,是有价值的。 依恋的价值都有哪些呢?
第一,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有安全感。
能够形成依恋的前提,本身就是「世界是好的」。 所以,如果依恋真的发生了,说明我们已经成功构建起了「这个世界是好的」的基本世界观。 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一旦,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
我的一位来访者,就活在一种「外界是恶意」的感受中。 这源于从小,她的父母对她的高要求,比如,努力学习。 成绩如果是第二名,父母就会说:之前都是第一名,怎么这次下滑了? 如果是第一名,父母会说:别骄傲啊,一次第一不算什么,关键是要保持。 就这样,她觉得,外界就是一个对她有很多要求的外界,除非她做到很好,否则,外界就会抛弃她。 工作后,她也是这么认为的,她的工作必须做到很好,否则,领导就会对她不满意。 甚至,交朋友也是要自己先做到「完美」,不能有坏脾气,不能自私,不能任性,否则,也会被朋友抛弃。 这种感受弥漫在她的生命中,让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第二,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与这个世界深度连接,也更愿意深度参与。 这会加强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那些依恋失败的人,会发展出一种和世界的「隔离感」,所以,很多人经常有一种感觉:世界是世界,我是我,两不相干。
我的一位朋友描述过一次她的一次成都旅行经历。
朋友休假,于是来到了「好吃好玩」的成都。 来成都后,她却发现一个问题:自己跟成都,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成都很好,好吃,好玩,好逛。 可是,这一切的好,跟自己没关系。 走在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感觉自己像一个幽灵一样,和整个场景,融入不进去。 麻木、游离,没有兴奋,没有开心,甚至,没有感受。 成都是成都,自己是自己。
现在,我们再理解这种感受,就很简单了:虽然成都各种好,但是,她却并不能让自己融入到这个「各种好」的成都中来。
第三,当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我们会更愿意从这个世界中寻求支持和资源,而这些,都会滋养我们的生命。
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融入世界的原因。 我们总会有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
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他们身上有比较明显的「反抗型依恋」的特征。 他们中有的伴有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明明已经非常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了,但是,他们并不认为心理咨询或者去医院寻求药物治疗,是可以支持到他们的。 这就是典型的:看不到、也无法获得外界的支持。 这类来访身上还有一种特征:当他们进行了几次心理咨询后,他们似乎在心底的某些层次上,渴望继续进行心理咨询,但是,他们却希望咨询师能够更加主动一些。 也就是:他们想走近,但是又不想太主动。
总之,好的依恋的发生,会让我们更有创造性,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
依恋障碍会带来孤独
如果形成依恋障碍,就会带来孤独。
与依恋形成的前提——外界是好的——相对,依恋障碍的前提是:外界是坏的。 因为「外界是坏」的,我们被迫只能依靠自己。 在依靠自己的同时,外界中坏的部分,对应着的各种阴暗和黑洞,就会一并被我们收回到自己身上。
我们不仅会感觉这个世界恶意重重,还会感到孤独。
能否依恋外部,也是我们是否「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 当我们看到「他人」后,我们进而还会看到「世界」。 「他人」和「世界」,对于我们而言,都属于外部。
这是相互作用的:外界的「坏」,给我们造成了心理的「阴影」;我们带着心理的「阴影」去看外界,外界就确定无疑是坏的。 同时,心理的黑洞和阴影本身,也是对外界坏的一种防御。
否则,我要如何抵抗这个恶意重重的世界?
所以,很多内心孤独的人,即便有的人看起来很友善而平和,但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中始终明确地知道:这是一个恶意重重地世界,不值得我去依赖,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一定是有黑洞的。
这样的人,无论社会功能发展的多好,世俗上有多成功,内心一定有致命的孤独感。
为何有人可以享受孤独?
有的人享受孤独,有的人想摆脱孤独。 其实,这里说的孤独,并不是一回事。 前文所说的所有孤独,说的都是让人想摆脱的那种孤独。
那么,让人想要去享受的那种孤独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孤独? 那是一种「千帆阅尽人间」的孤独。 只有在你曾经走进过丰沛饱满的关系,与他人和世界建立过深刻而广阔的连接,被爱充分滋养过的人,才有能力走进这种孤独。
话说回来,这其实,已经不是孤独,只是形式上看起来孤独而已。 内心,早已是无比的富足。 独自品味,并乐此不疲。 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况且,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可以随时再次走入人群。
如果我们依恋一个人,一旦失去,该怎么办?
有的人担心一旦依恋一个人,那么,如果这个人离去,自己不能承受。
这里,要区分依恋和依赖的区别。
依恋,指的是感情的指向:眷恋、喜爱、想要靠近;而依赖,更多的指向一个人缺乏独立的能力,需要完全依靠别人。
一个健康的依恋关系是,我有独立的能力,但是,我仍然可以放心地去在感情上靠近一个人,并且把自己放心地交出去。
依恋是一种情感的能力。
依恋一个人,以及一段好的依恋关系,确实有可能失去。 可是,哪怕有一天,这份爱会失去,基于这份爱建立起来的笃定、踏实、安全感、勇气,这些心理基础,一旦建立起来,就不会消失。 这些东西,会陪伴我们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困窘、艰难的时刻,给我们带来希望。
一份高质量的关系,虽然关系有可能终结,但是,那份美好的感受,却不会随着关系的终极,或者,关系中某人的离去而离去。
这份美好的感觉,会永存心底。 源源不断地化作光,滋养我们。
被看见的欲望、被满足的需求,最后,都会在我们心中形成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就是生的力量。
既然依恋这么好,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父母的关系,尤其是与母亲关系的构建形成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形成,再次走入依恋关系,就需要我们后天有意识地努力。
首先,尝试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一个好的客体,就是一个好的「外部世界」的象征,能够给我们带来安全感。 并且,在尝试去建立依恋关系的时候,能够尽可能避免我们被现实伤害的可能性,增加建立好的依恋关系的概率。
其次,尝试和一个好的客体建立一段稳定持久的关系。 在这里,稳定和持久非常重要。 事实是,无论这个客体有多么地好,我们的关系都不可能完美。 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试图去结束关系。 持久的关系,像一个稳定的容器,在这个容器里,我们是有机会去发展出依恋,而且,是走入现实的依恋。 也就是说,我们有机会看到,彼此都不完美,但是,关系仍然稳定,依恋仍然可以发生。
最后,当依恋发生,尝试去标记这些感受。 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觉察能力,让我们切实从身、心、头脑的三个层面,都意识到:依恋可以发生,而且,依恋的感觉,是这样的。
建立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能够从这样的依恋关系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和支持,这些东西,会照亮我们的生命,并且,陪伴我们走的更远。
如何增加孩子安全感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綠色行業:氣候變化挑戰中三個年輕人的職場故事。 類似這樣的新趨勢,其實也正在台灣發生ing.....(09/17/2021 BBC News中文網)
在新冠病毒仍然沒有在世界範圍得到控制、國際間關注阿富汗局勢、中美戰略競爭、經濟前景不明等等問題的同時,一項新的全球民意調查顯示年輕人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焦慮程度。
由英國巴斯大學(Bath University)牽頭與另外五所大學所做的一項民意調查,據稱是此類調查中規模最大的,有超過一萬名年齡介於16到25歲的年輕人參加問卷調查。
其中近60%的受訪年輕人說他們對氣候問題感到非常擔心或極為擔心;超過45%的受訪者說對氣候的感受影響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
其中四分之三的人說他們認為未來是可怕的;超過一半(56%)的人說他們認為人類在劫難逃。
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說感到悲傷、害怕和焦慮。還有許多人感到恐懼、憤怒、絶望、悲痛、羞愧,和希望。
一個16歲的少年說:「這對年輕人來說當然是很不同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地球毀滅是關係到我們個人的事情。」
在這樣的焦慮中,英國年輕人對「綠色工作」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有的工作在海上巨大風力發電場,還有的參與到製造家庭供暖新設備的綠色行業中。
綠色工作新潮流
什麼才算綠色工作?最簡單的答案是,一份直接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當然許多人認為它應該也包括間接支持這一目標的職位。
這一類的工作致力於減少碳排放、恢復自然環境和物種多樣化、改善環境等。一般來說綠色就業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建築、交通、工業、農業和林業等六類經濟部門。
英國政府希望創造更多這樣的工作,有計劃將綠色工作職位從現在的41萬個增加到2030年的200萬個。
這樣的計劃並不是沒有風險,但某些領域將為許多人提供職業機會。
BBC科技事務編輯大衛·舒克曼(David Shukman)走訪了三個選擇在快速成長的「綠色職場」工作的年輕人,從他們的親身體驗中可以了解從事這些工作的感受。
無排放供暖
家庭燃氣鍋爐排放的廢氣導致地球過熱,國際能源署的智庫表示,如果全球要實現零排放能源目標,必須盡快停止銷售家庭燃氣鍋爐。
在愛丁堡附近的利文斯頓,三菱電機的工廠正在生產一種替代產品:空氣源熱泵,它從空氣中汲取熱量供暖和提供熱水,在此過程中沒有任何碳排放。
27歲的保羅·麥庫根(Paul McGoogan)七年前開始在生產線上工作,塑造空氣源熱泵的外殼金屬板。他現在是這個團隊的負責人。
他說,在一個新興的行業中工作,好處不僅僅體現在工作有保障、有安全感。
「我和女朋友剛剛買了新房子,我們的下一步是希望有孩子,所以知道我們在做的工作是在為更可持續的未來盡一份力,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有了熱泵,就需要安裝,因此安裝熱泵的工作也是可持續的職業。據統計,2019年,全英國的熱泵安裝工作職位有900個,到2028年,預計將有15000個。
低碳農業
21歲的貝絲·坎貝爾(Beth Campbell) 在英格蘭北部林肯郡的斯肯索普(Scunthorpe)工作。去她就職的農場參觀,就像踏入了一個科幻小說的世界。
她在瓊斯食品公司(Jones Food Company)擔任研究助理,該公司是歐洲最大的垂直立體農場。在那裏,她檢查成千上萬的香料植物羅勒(basil)。這些香料種在巨大的托盤上,相互堆疊在,沐浴在柔和的紫色燈光下,吸收的是經過精心控制的營養和水分。
這裏, 水是循環使用的,電力來自屋頂上的太陽能電池板,不會釋放化學物質,沒有重型柴油機械,收獲後的作物在當地銷售。這一切都是為了盡可能降低環境成本。
貝絲見到海灘上的塑料垃圾和農作物歉收的景象後被深深打動,於是她報讀大學時選了化學專業。偶然的機會她從英國自然學家大衛·愛登堡的紀錄片中聽說了垂直立體農業,並意外地發現了這個離她家不遠的工作機會。
「我一時興起馬上申請並得到了這個工作機會,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第一次進來的時候就被嚇到了,農場的規模之大令人難以置信。」
室內農業作為一個概念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就一直存在,但從未有如此規模和全面的技術來使其成為可持續的農作方式。英國各地正在計劃建立幾十個。
貝絲說:「這可能會徹底改變農業,因為你在本地生產、本地銷售就不會因為把東西用飛機運送到世界各地而產生數以噸計的碳,這個過程中還有很多東西在運輸時就已經腐爛了,運到目的地時只能扔進垃圾箱。」
維修海上風力渦輪機
風力渦輪機正像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在英國周圍的水域,這導致了海上建築和維護工程業的蓬勃發展。
這個行業直接和間接創造的工作崗位達26,000個,到2026年,這一數字將上升到70,000個。
23歲的布雷迪·薩爾蒙(Bridie Salmon)是風能公司Orsted的學徒技術員,她正在學習如何維修這些巨大的機器,確保葉片保持轉動,發出沒有任何碳排放的電能。
她在看到了澳大利亞大堡礁的死珊瑚後,下決心要為環境所遭遇的破壞做一些事情。
她說,在她的職業規劃清單上,第一就是要加入一個幫助氣候變化的行業。於是她入讀了在林肯郡的格林斯比學院(Grimsby Institute),學習維修風力渦輪機。
獲得維修資格後,她將在一艘維修船上工作兩周,有機會去到離岸邊最遠的渦輪機。但這份工作充滿了挑戰。要檢查維修渦輪機,她必須首先經過波濤洶湧的海面,從船上去到渦輪機塔樓的底部,然後還要攀登很長的距離才能到最高處的機身。
最新型的一些渦輪機有近200米高。她怕不怕高呢?
她的回答是:「必須學會相信設備,相信保護繩索一定會給你保護,然後就不怕了。」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557823
♡
如何增加孩子安全感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收緊留學後的移民政策,以安撫民族主義的情緒。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費用不斷飆升,可獲得的獎學金數量不斷減少。早在 COVID-19的大流行之前,已經就有很多人開始質疑國際教育帶來的價值和利益。在疫情持續肆虐的同時,其他國家對於留學生有什麼新政策,如何在這種時候留住人才?
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超過百萬國際學生裡,大多都來自亞洲,以中國留學生最多,有快37萬人,其次為印度留學生20萬人。其他國家像是南韓、越南、台灣、港澳的留學生也不少。所以中印兩國學生的走向是主要大家關注的焦點。
根據香港嶺南大學5月對中國學生海外留學調查,有高達84.4%的受訪學生表示會選擇不會出國留學。被問到哪裡是他們留學首選,最受歡迎的國家還是美國,再來是香港。第三名是英國,接下來是日本跟台灣。可能是因為國際媒體報導很多華裔學生和居民在英國、歐洲和澳洲在戴上口罩後遭遇歧視甚至攻擊。這些都會影響華裔學生選擇留在比較友善的國家。
印度學生出國意願則比較沒有受影響,但是他們偏向歐美的學校。有趣的是,印度世界排名最高的幾所學校像是印度理工學院或是印度管理學院其實比美國的一些常春藤聯盟學校更難進去,但是印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資源比較不足,所以不斷增長的印度中產階級寧願把孩子送到歐美的二線大學,讓孩子有海外留學的經驗再回國競爭。
很多國家看準外國學生花錢除了是想實際體驗外國的校園生活,也是希望可以利用學校的人脈和資源在國外找工作。所以像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的留學生,只要在符合各國規定的期限內是全職學生的身分,包括線上課程在內,就可以獲得「學習後的工作許可」,像是英國就討論要把現行給留學生畢業後兩年的工作簽,延長為四年。
而有些因應疫情也開始為學生提供虛擬留學機會,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來說,他們就開設了許多不同國家的虛擬海外課程,像是南美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印度跟約旦都有。學生可以先遠距選修這些國家提供的課程,之後再前往這個國家。比如說像是丹麥的虛擬海外課程,就是由丹麥當地的老師講述他們是如何把永續的概念用在生活當中,有學生參加完之後,就可以到丹麥繼續學習銜接,或是在美國的丹麥公司找工作。
其實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想要留住自己國家的人才,或者是吸引外國菁英,第一個當然是持續提升國內的教育品質,英文授課的比例是基本的,還要確保內容可以跟國際連結。環境也是友善以及適合國際學生的。再來就是完善的就業輔導措施,讓他們有辦法持續留在留學國應用所學付出。
像是剛剛前面提到的英國、歐洲、美國和澳洲,亞裔學生還面臨可能的歧視問題。也有討論認為,在全球衛生危機時刻,如果這些學校或者當地居民沒有準備好適應不同的理解和經驗,像是接受戴口罩做為預防措施,那麼接收外國學生後讓他們有被歧視的風險,其實有道德上的責任。
一個成功的國際城市有賴於吸引和留住世界人才。在疫情之後,想要留學的人已經大大減少,如何制定適當的留學策略、促進以創新為中心的就業可能,甚至是增加學生的身心靈安全感都成了國際學生選擇的的主要因素。不曉得你身邊有沒有準備要出國留學的朋友呢?或是正在留學的你自己就受到了疫情影響?歡迎大家一起跟我們討論以及分享你的經驗。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如何增加孩子安全感 在 Have fun with your kids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沒有任何奶嘴贏的過媽咪人肉奶嘴,
但如果一定要吃,請慎選好的給寶寶。
★美國Dr. Browns PreVent 安撫奶嘴★
放心!不會影響口腔發育喔↓↓↓
http://lavida.me/61081
==Dr. Browns布朗博士閃電切口的秘密==
✔上顎排氣通道,降低口內負壓,呼吸順暢
✔前扁後翹薄型奶嘴頭,避免咬合不正
✔釋放壓力,滿足口慾期,增加安全感
✔食用級矽膠材質,不含雙酚A安全無毒
知道嗎?
新生兒竟然是透過嘴巴來認識世界?
奶嘴吸得好,代表尋乳求生本能強烈,
也可以藉著吃嘴嘴自我安撫,
為慌張的新手爸媽爭取時間了解寶寶需求,
吃或不吃,孩子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
嬰兒不會說話,用奶嘴短暫緩和情緒,
親子都喘口氣,有何不可?
================================
追蹤我們的IG❤ 會心一笑好紓壓 http://lavida.me/77125
加入LINE@折扣碼周周發放 http://lavida.me/58368
訂閱Youtube頻道▶讓育兒好好玩 http://lavida.me/75628
#美國Dr.Browns #PreVent #安撫奶嘴
如何增加孩子安全感 在 【王宏哲談教養】5種行為不要做小心孩子沒安全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直播)很多 孩子 缺乏 安全感 ,感覺很難獨立,這到底是天生的問題還是教養做錯什麼?這集討論不同年紀 孩子 ,該如何建立 安全感 ,以及探討在教養上可能會 ... ... <看更多>
如何增加孩子安全感 在 [寶寶] 那些關於托嬰我所不知道的事- 看板BabyMother 的推薦與評價
(文很長,慎入!)
會用這個標題,是因為我雖然是第二胎,但是是第一次托嬰。不知道這些事情是那家托嬰
中心的問題,還是所有托嬰中心皆是如此操作。所以寫下自己的經歷,結論是我退托了。
去年9月生下第二胎,距離第一胎6年左右的時間,剛好在懷孕孕期4-5個月時看到住家附
近要新開一間托嬰中心,所以在孕晚期了解招生的訊息跟托嬰中心的背景資料就報名了。
(是連鎖的托嬰中心,所以新開的分校並不是全部皆是無經驗的人員)在孩子入托之前,
分別聽過線上說明會及孩子2個多月大時,有到托嬰中心參觀。參觀當時托嬰中心還沒正
式開幕及收托幼兒。
農曆年後(孩子大約快滿5個月)入托。入托前孩子在家中已經能使用肚圍包覆,輕拍入
睡。(肚圍是托嬰中心要求的,所以在家中提早讓孩子習慣)入托前已能在家中安穩睡過
夜。入托前一週左右,有負責的老師先來電了解小孩的狀況,我當初天真的以為老師是認
真要了解孩子有沒有特殊需安撫的時候,安撫的方式,殊不知這些在後面經歷的事情中只
是過場而已。
2月正式入托後,的確開始經歷大大小小的感冒,真的生病都沒斷過,一直在吃藥,我也
盡可能在平常日休假時讓孩子請假在家,2月份請假的天數大概近一週左右。一度生病到
接近要被醫師收入院,所幸後來接近228連假,加上請假的天數湊了較長的時間在家顧孩
子,病況就好轉過來。這個月反覆跟托嬰老師反應小孩的手腳接放學時都是冰冷的,冰到
大腿根部都是冰的。是不是教室的冷氣溫度太低?還是我們衣著要調整?老師的反應都是
空調都在24度,嬰兒末梢循環較差所以會是冰冷的。但是在家就算寒流來室內溫度18度,
在家也不會是腳冰冷到
大腿根部。而這個月反應較多次除了溫度問題,還有圍兜(帶了很多條到學校,但很常上
學一直到接放學,老師都沒換圍兜)同一件事反應相當多次,到後續反應給中心主任,好
像才解決一點點?
2月份因為生病較嚴重,吃抗生素引起腹瀉導致紅屁屁,在托嬰中心接放學時,老師都只
是輕輕帶過說有一點點紅屁屁,到228休假前夕那天接回家被紅到破皮的屁屁嚇到,趁著
連假慢慢把屁股顧好回來。
原本的228連假尾聲,感冒已經接近痊癒了,但到3月一回托嬰中心的日常,感冒又再次變
嚴重,感覺又被不同的病毒襲擊。
這個月較奇怪的事是從3/13週一晚上開始,孩子半夜驚醒的頻率越來越頻繁,到每個小時
醒來1至2次以上,我跟先生快跟行屍走肉一樣了......到3/16接完放學後,那天有觀察到
請
老師補奶的奶瓶,有一支完全是乾淨的,但電子聯絡本上是有補奶紀錄的。3/17我休假帶
孩子看醫生便讓孩子請假在家休息,那天奇怪的是接到老師來電關心孩子的情緒?講完電
話後我心裡出現很多奇怪的想法,週末就跟老公討論我想去看托嬰中心的監視器。
3/22約了中心的主任看監視器內容:小小分享一下3/16我看到的畫面。我家孩子約8:15入
園,身上穿著水藍色背心所以我一眼就認出來了,背心都沒被脫掉,一進教室就被放到地
上(教室的地板內是鋪軟墊的)但是地上散落分佈著8-10個孩子,我看得出來我的孩子在
哭,哭到翻身趴著累到睡著,再被別的會爬行的孩子碰到驚醒,繼續哭,再哭到睡著。重
複這個循環到9點才有老師幫他脫掉背心,再回到地上繼續哭,9:25分左右被帶去換尿布
,然後再擺回地上繼續哭,重複上述哭—睡著—驚醒—哭的循環一直到10點,他的床墊被
拿出來擺在地上,孩子被老師抱到床墊上哭,老師坐在旁邊滑手機。
當天根本沒補早餐奶,只是老師忘了奶瓶過水所以被我抓包。孩子沒被補奶應該是常態。
當天我看完監視器,哭著開車回家,打電話跟老公討論完就馬上退托了,我對不起我的孩
子讓他這樣過了快2個月的時間。監視器畫面內,哭睡驚醒重複這循環的孩子是大多數,
沒有一個人能得到老師的懷抱安慰
我不理解完全不抱孩子安撫是不是托嬰中心的常態,但孩子的安全感需求在這期間被消耗
殆盡了,難怪半夜無盡的討安撫。
也因為孩子在爆哭、流汗、再睡在冷冰冰的地面上,難怪感冒一去上課就會變嚴重。
#台中 高鐵特區新開的托嬰中心
#希望雲x班的家長,都去看看3/16的監視器
後記
其實有老大上幼兒園跟老師們談話的經驗,就知道老師對孩子有沒有愛了,在托嬰中心我
感受不到!
雖然口頭上沒被刁難看監視器,但我在40寸螢幕前1公尺的地方,用仰角45度,罰站了2個
小時看螢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0.168.12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680359673.A.292.html
※ 編輯: ievay (27.240.168.128 臺灣), 04/01/2023 22:38:27
改接回來請長輩顧了,至少孩子的安全感可以先補足,教養問題以後再說了
※ 編輯: ievay (27.240.168.128 臺灣), 04/01/2023 22:50:5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