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萬的網紅常常好食Good Foo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很多人都會覺得體重卡關、老是瘦不下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由高敏敏營養師來一一檢視你瘦不下來的那些原因,還要告訴大家怎麼樣在日常飲食當中,加入一些燃燒系的營養素,來幫助增加體內產熱代謝,幫助減肥更快速更加分喔! #高敏敏營養師 #燃脂瘦身 #代謝力 ➤燃脂、增強代謝這樣吃(文章):https:/...
「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的推薦目錄:
- 關於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問題] 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怎辦? - 看板FITNESS 的評價
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原子習慣,改變致胖心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原子習慣》這本書?
這本書其實出很久了,但是其中的內容依然值得反覆品味。
人生的所有事情其實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無論是完成巨大的成就,或是讓自己陷入困境。
全部都是聚沙成塔而成,就像俗話說的「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想要讓生活、自我達到一個巨大的改變,勢必得從一件件的小事情開始著手進行。
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也就是生活中的「各種習慣」。
在各個領域有所成就的人,必定是能夠自律且能堅持良好習慣的人。
其實這些觀念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
但是想要實際應用卻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也正因此,真正能達到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標的人,少之又少。
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在於直接教大家要怎樣實際應用理論。
書中提到許多應用策略,都是從「養成習慣」的大腦科學、心理學理論出發。
告訴大家為什麼「壞習慣」容易養成,而好習慣總是不容易建立起來。
並且教大家如何在不違背人類「本性」的情況下,讓自己慢慢的「養成想要的良好習慣」。
簡單總結來說,其實要做到養成習慣的重點就是讓「壞習慣」的執行變得麻煩又困難,而「好習慣」變得簡單又容易。
同時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你想達成的好習慣慢慢成為反射執行的直覺事務。
以我自己在於控制體重的飲食習慣來說,因為我知道自己的晚餐勢必需要外食,很難吃到足夠的營養,因此就會刻意讓自己養成自己料理午餐的習慣,確保一天的營養種類在自己的控制範圍。
為了避免自己偷懶不想料理,幾乎每個週末都會在大賣場一次買齊一整週的午餐材料,這樣一來自己也變得非煮不可。
在大賣場選購食材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從一個人的購物車內容就能看出他的身材維持與健康狀況。
每次去Costco的時候,都會偷偷觀察周圍的人在購物車放了什麼東西。
觀察下來,身材維持良好的人,購物車中大多是原型食物,肉品、蔬果,沒有太多加工食品。
反觀身材不是這麼理想的人,大部分會看到各種麵包、甜品、零食飲料,而原型食物反而不多。
飲食是一天必經的事情,也是一種巨大的習慣養成,能夠控制好飲食的人通常他的生活也不會有太大失衡。
像在自己的門診,來來去去許多減重患者,總結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人-減重後不會復胖的人 與 減重後又再復胖的人。
聽起來很像廢話的二分法,也感覺兩種人應該有巨大的不同才導致這樣的結果。
事實上,這兩類人通常只差在「微小的飲食習慣養成」。
記得最近剛好有一位患者回診,她在疫情之前在我這邊瘦了大約10公斤,因為疫情緣故中斷療程,最近又回來複診。
沒想到在沒有服用中藥的三個月期間,她自己又瘦下了接近3公斤,這讓我十分驚訝也為她感到開心。
因為我知道,除了她的身體體質之外,她的心態心境一定也有與過去肥胖狀態有很大的不同。
簡單來說,她已經從「致胖心態 變成 瘦身心態」。
她說,自從開始看診調理之後,因為食慾的控制,自己主觀性選擇食物的能力更強,不會什麼都想吃,而是能夠刻意只吃需要的營養。
一段時間下來就變成一種習慣,即使沒有吃中藥,也已經不知不覺都只挑健康的食物了。
想不到就只是這樣小小的習慣養成,就讓她與容易復胖的患者有了巨大的差別。
醫療方式的介入,或許能夠降低習慣養成的門檻(不會隨時都餓、想要亂吃零食),但是長久下來是否能夠一直保持下去,還是在於個人心態的轉變與習慣的養成。
原子習慣這本書告訴我們,要想辦法降低養成良好習慣的門檻,同時提高壞習慣的執行困難度。
一但好習慣逐漸養成,即使初期看似沒有明顯差別,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能帶來豐盛的成果。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原子習慣
-
#話說想瘦一定要多喝水
#喝水喝膩我習慣加檸檬片調味
#這杯是廠商贊助的乾燥檸檬片泡水
#暖暖純手作
-
暖暖純手作專利原片薑茶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搞懂內分泌,練成你的易瘦體質》線上新書分享會來囉!!!(宣傳照好好看喔,自己講。)
雖然粉專這邊是溫馨親子教養的氣氛,但在電視上我卻很常聊到減重,是因為之前好好地飲食和運動算是有不少心得,也維持地不錯,所以能結合專業自信滿滿地聊。
可是這種事情只要開始失去規律,就會走山,尤其是年歲大了,胖起來好痛苦啊!
為了快點瘦下來變好看,真的會願意去旁門左道😂😂
不過,走偏的結果就是身體不好或復胖,唉唉。
這次算是我很認真地在粉專要聊減重!!
感謝蔡醫師的邀請,可以在直播中見識一下他潑硫酸的功力,真的可以把我們的錯誤觀念和面子都腐蝕光光,哈哈哈
歡迎大家來參加~還有好禮相送喔!(來賓可以有嗎?)
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
=====
以下是分享會的介紹:
醫師界重量級專業減重硫酸代表—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 #蔡明劼,以及常常在節目上聊減重案例然後自己示範運動時貌似上氣不接下氣的我來擔任蔡醫師的嘉賓,一起來聊聊內分泌真相與迷思破解!
當天除了會請蔡醫師與各位分享寫書心得與過程感想外,也會針對下列幾個重點問題討論:
1. 在醫師的觀察下,許多人嘗試多種減肥方法而成效不佳的根本原因有哪些呢?
2. 淺談內分泌與肥胖的關聯
3. 如果真有減肥目標,民眾通常第一直覺會想先從飲食下手,醫師如何建議?
4. 在飲食調整方面,有什麼民眾常見的迷思?
5. 除了飲食,運動的選擇有何建議?
6. 分享案例與民眾飲食控制帶來的好處故事
雙人訪談主題:
華麗變身密技大公開,減肥沒有奇蹟,只有日常。
減醣正夯,到底什麼是減醣?要瘦,從擺脫「食盲」開始!
內容:
1. 減醣正夯!?到底什麼是減醣?
2.「醣類」都是壞東西?
3. 怎樣算減醣飲食?
--
📣新書座談會時間: 2021/07/24 (六) 16:00~17:30
📣活動地點:此活動為線上活動,軟體:Zoom Meetings
📣講師: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
📣嘉賓:職能治療師—黃彥鈞(黃老斯)
📣費用:免費
📣報名:採網路預約制,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nFYYGvqZwqMqbYCQ7
📣主辦單位:高寶書版
🔸🔹🔸參加辦法🔸🔹🔸
✦本活動採網路預約報名制,欲參加者須填寫google表單資料,額滿即自動關單。
✦報名完成後三日內會寄發報名確認信件,並透過E-Mail傳送課程的LINE群組連結。LINE群組用於公告該課程相關訊息,並協助排除視訊軟體障礙,請填寫正確資訊,若未收到信件請聯絡主辦單位。
✦上課前1天會在LINE群組公告會議室號碼,請於上課當天提早15分鐘自行登入。
🔸🔹🔸注意事項🔸🔹🔸
※ 分享會當天讀者須自行進入線上會議室。
※ 參與者講座期間需要全程關鏡頭。
※ 凡欲參加者視同接受座談會規則,為避免干擾活動進行,管理人員會將觀眾人員麥克風皆設為關閉。
※ 高寶書版保有修改、解釋及說明活動辦法之權利。
-主講人簡介-
蔡明劼
原本只想幫助深受肥胖所苦的三高患者,於是認真研發出一套不吃減肥藥、不用瘦身產品、不餓肚子也能減肥的健康瘦身課程。天然毒舌的教學風格,透過網路傳播居然大受歡迎,意外變成了婦女的救星、減重界的硫酸天王。
臉書:蔡明劼醫師 健康。瘦身https://www.facebook.com/Dr.HealthFitness/
部落格:https://reurl.cc/yEWKn2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
[經歷]
臺大醫院 實習醫師
成大醫院 內科部住院醫師
成大醫院 兼任主治醫師
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
肥胖症專科醫師
糖尿病衛教師證照
C級健身指導員證照
[現任]
高雄市陳顯明診所副院長
蔡醫師線上瘦身社團創辦人
👉7/24歡迎上線跟我們一起聽蔡明劼醫師講解,以及他與黃老斯的雙人訪談!
👉本場活動特別準備了MARS低脂乳清(1kg袋裝,價值1180元),名額5位!
要送給參與線上活動的讀者,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高寶 #高寶書版 #搞懂內分泌練成你的易瘦體質 #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 #蔡明劼 #黃彥鈞 #黃老斯 #內分泌 #內分泌失調 #新陳代謝 #節食 #斷醣 #生酮 #減肥 #減重 #瘦身 #營養 #線上減重
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很多人都會覺得體重卡關、老是瘦不下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今天由高敏敏營養師來一一檢視你瘦不下來的那些原因,還要告訴大家怎麼樣在日常飲食當中,加入一些燃燒系的營養素,來幫助增加體內產熱代謝,幫助減肥更快速更加分喔!
#高敏敏營養師 #燃脂瘦身 #代謝力
➤燃脂、增強代謝這樣吃(文章):https://pse.is/w699h
➤喜歡這則影片請「分享」//
➤看更多健康飲食新聞及食譜:http://bit.ly/2w9ww8T
➤訂購控醣餐盒:健康制作所 http://bit.ly/30gyS82
➤常常好食臉書:https://bit.ly/2SMCcRI
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減肥會降低免疫力嗎?其實減肥和降低免疫力是完全不衝突的,有一些食物吃多了不僅會增加免疫力,還能夠幫助燃燒脂肪。但是有一些比較不好的食物吃多了,會造成身體裡面慢性發炎,在慢性發炎的情況下免疫力當然就會降低,也會降低減重減脂的效果。今天就來告訴大家要怎麼樣健康飲食,還可以同時燃燒脂肪、增加免疫力!
#提升免疫抗發炎 #瘦身燃脂 #減重醫師蕭捷健
➤喜歡這則影片請「分享」//
➤燃脂提升免疫力這樣吃:https://pse.is/S7XXZ
➤看更多健康飲食新聞及食譜:http://bit.ly/2w9ww8T
➤訂購控醣餐盒:健康制作所 http://bit.ly/30gyS82
➤常常好食臉書:https://bit.ly/2SMCcRI
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常常好食Good Foo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如果我們吸收非常好、代謝非常的不好,就是所謂的易胖體質;易瘦體質就是反過來,吸收沒有那麼好,但是代謝非常的好。如何改善這樣的體質?關鍵就在於荷爾蒙,體質就是由荷爾蒙控制的,會影響這個體質的荷爾蒙就是「胰島素」,這次我們要來教大家3個步驟打造出健康的易瘦體質!
#易瘦體質 #低升糖食物 #減重醫師蕭捷健
➤喜歡這則影片請「分享」//
➤減重名醫用這3步驟吃出「易瘦體質」:http://bit.ly/2ok4Ka6
➤看更多健康飲食新聞及食譜: http://bit.ly/2w9ww8T
➤訂購控醣餐盒:健康制作所 http://bit.ly/30gyS82
如何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 在 [問題] 從易胖體質變成易瘦體質怎辦? - 看板FITNESS 的推薦與評價
照板上的建議方式,不吃油炸跟飲料、跑步運動、每週重訓五次,達九個月,體重跟身材
逐漸的改善,一、兩個月前已經達到目標65kg..(由80公斤降到65公斤),腰圍由35降到
28.5寸
但是長時間的運動後,身體已經習慣這樣的生活,現在搞的沒做啥還是繼續瘦下去..
體重65又降為63.9,腰圍剩下27.6....
已經搞不太清楚身體是怎麼了,到底是正常身體反應,還是生病的前兆? 請問大家有
這樣的經驗嗎? 是不是得恢復吃油炸跟飲料,才能控制住體重在65...?
早餐,饅頭夾蛋、400-600cc 咖啡
早午餐 地瓜1個,全家25-30元大小
中餐,便當一份,標示熱量為650-750卡間
下午茶,茶葉蛋一顆
晚餐,家常菜,一碗飯,三菜左右
練完的宵夜。脫脂肪鮮奶400cc 加上麥片(60-80克)
運動量,每次重訓約1-1.5小時。 跑步5-15km(看那天時間有多少)
我是否已經詳讀置底文及精華區中的版規:是(是/否,未詳讀即發問者刪文退回)
↑此行若未填或刪除,文章就會被刪除。
==============================以上禁止刪除=================================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7.199.2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ITNESS/M.1470699199.A.1CB.html
※ 編輯: monguly00 (180.204.226.26), 08/09/2016 08:07:32
※ 編輯: monguly00 (180.204.226.26), 08/09/2016 09:43:14
※ 編輯: monguly00 (180.204.226.26), 08/09/2016 10:09:41
※ 編輯: monguly00 (180.204.226.26), 08/09/2016 12:33: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