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信念防疫新型冠狀病毒》
陳時中:「別來亂!沒病不要硬跑到急診要求採檢!」
許多人擔心自己中標 #武漢肺炎,最能讓自己安心作法,就是拿到那張陰性證明,然而,沒病硬是跑急診,不但讓自己增加染病風險,更是消耗寶貴的醫療資源。
好,沒病不要去。問題是,我總覺得自己喉嚨癢癢的、好像有點不舒服,但檢查好像又沒怎樣,怎麼會這樣?如果我是那個漏網之魚,不就完了?
一、#信念真的會讓身體生病:
首先,要了解除了病毒本身會讓我們生病之外,『#暗示』的力量也足以強大到讓我們身體產生症狀!
有個故事發生在洛杉磯市的蒙特利公園橄欖球隊身上。當時,這些球員喝了販賣機的飲料後,許多球員出現食物中毒的現象。於是廣播開始報導,這台販賣機的飲料可能出了問題,警告大家別喝這台販賣機的飲料,#同時廣播還詳述描寫發病的症狀。
登時,附近民眾開始出現如同廣播中所描述的食物中毒症狀,許多人叫了救護車送醫,甚至有人只是經過那台販賣機,都覺得自己身體好像有點不舒服。
奇怪的是,後來這台販賣機被證實跟食物中毒毫無關聯。那些聲稱自己得病需要送醫的民眾,在聽到販賣機沒事後,竟紛紛不藥而癒。
這樣的奇聞怪事,不只發生於美國,中國也曾發生過。
湖南一所學校於2006年時,發放驅蟲藥給所有學生。當天有超過200位學生反應出現頭暈、腹痛、發燒的症狀,學校將學生們緊急送醫,奇怪的是經過檢查並無大礙,驅蟲藥本身也沒什麼問題,那麼,為什麼無論中西方,都出現這種沒實質生病,身體卻不舒服的現象呢?
二、#心理上認為自己被感染的癔症傳染
經專家研究後證實,這是一種「#癔症傳染」。
也就是說,在集體場合下,當有一人發病後,群眾透過親眼所見或新聞報導,聽聞發病的狀況,從而出現相同或類似的病徵,此稱為『集體癔症』。
但信念的力量真的這麼大,大到可以影響生理嗎?
專門研究人類身心互動關係的『心理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認為,「信念」對於醫病的功效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比治療本身還重要。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得病的人能夠不藥而癒。
哈佛大學的亨利.畢其爾博士(Henry Beecher)認為,許多時候我們以為是藥物使人康復,但真正該歸功的是病人「相信會康復」的信念。
他做了一個實驗證實。
首先,他給50個學生吃了「興奮劑」,並清楚告訴學生這藥物會讓你興奮,果不其然,學生很嗨,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位調皮的研究人員,實際上給他們吃的是「鎮定劑」。
這位博士不信邪,再找了另外50位學生,給這些學生吃「鎮定劑」,學生果然如預期,情緒表現顯得相當鎮靜,但實際上,這些學生吃下肚的,是「興奮劑」。
畢其爾博士(Henry Beecher)因此推論,藥物的功效不僅得看藥性,同時還得看病人是否相信藥物的藥效。也就是說,#信念可以壓制住身體服用藥物的化學反應。
三、#如何用信念來防疫:
首先,確認自己是否出現呼吸道症狀、是否有發燒(額溫37.5、耳溫38度以上)、頭痛、喉嚨痛、咳嗽等不適症狀,若有,切記減少外出,並配戴口罩,移置獨立且通風的房間。
接著,看是否有旅遊史、接觸史或群聚史,也評估自己的職業是否為受感染的高危險群,並打防疫專線1922,配合政府指示。
如果不需要送醫或隔離,可以先進行14天自主健康管理,並且多從事相信可以增強抵抗力的事物,例如多運動、吃增強免疫力的食品等等。
最重要的是,不要一直想著:
「完了,我一定是那個漏網之魚!我會生病然後死掉!」
這樣的信念會讓自己抵抗力下降,畢竟自己不斷用念力請求整個宇宙幫助你得病,心想,會事成的。
因此,要在覺察自己過度恐慌的時候,提醒自己:
「沒事兒沒事兒,我命大,我會躲過一切劫難的,就算真的確診了,我也一定可以治好的啊!不怕不怕。」
不要還沒得病,就自己先嚇死自己。我們可以保持警覺、可以戴口罩、勤洗手保護自己,但不需要「過度警覺」到影響自己身心健康。
台灣有健保真好!目前醫療資源也都還很充足。多配合政府指示,大家一起同心協力度過疫情的難關!
#Ashley諮商心理師
#Ashley心理科學苑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年初二,帶著大家一起去走春。今天偽小編去拜訪一直想見見的地方,南方澳的南天宮,瞧瞧整尊用黃金做的媽祖與寶玉做的媽祖。有別於武荖坑、冬山的幾間傳統宮廟,南方澳的南天宮一樓放置著五尊渡海前來的湄洲媽祖,形象莊嚴,氣度宏偉。 . 二、三樓則祀奉金媽祖與玉媽祖。且整間南天宮背山面港,媽祖的慈威視線庇佑南方...
如何用信念來防疫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年初二,帶著大家一起去走春。今天偽小編去拜訪一直想見見的地方,南方澳的南天宮,瞧瞧整尊用黃金做的媽祖與寶玉做的媽祖。有別於武荖坑、冬山的幾間傳統宮廟,南方澳的南天宮一樓放置著五尊渡海前來的湄洲媽祖,形象莊嚴,氣度宏偉。
.
二、三樓則祀奉金媽祖與玉媽祖。且整間南天宮背山面港,媽祖的慈威視線庇佑南方澳小漁港,聖地空間的意味濃厚。也難怪在防疫的過年,這間宮廟硬是比其他間來得人數多出一倍以上。
.
▓ #金玉神身
.
1995年,信眾以8000萬台幣,打造重約200公斤的「金身馬祖」,價值不斐,不過我一直拍錯,應該是大尊神像下的小媽祖方是金身。仔細端詳,金身神像作工精細,貴氣逼人。2000年時,又有信眾以加拿大玉石打造巨型玉身媽祖,總重5公噸,深墨綠色的玉寶神像,搭上兩旁的白玉神童,蔚為奇觀。
.
▓ #南天宮的湄洲媽祖
.
台大歷史所的研究生林瑞愷,探索了南方澳的漁民與宗教傳播之間的關係,他發現,宗教的情感動員對兩岸的互動帶來極大的影響。
.
我爸爸是冬山人,小時候也常在蘇澳活動,家裡在廈門買了間房子之後,他心心念念地,就是想帶著大家去湄洲看媽祖聖地。在宜蘭的信仰地緣來看,南天宮裡所說明的湄洲媽祖迎來,是否就是父親宗教式異鄉情愁的由來?
.
▓ #靈力具現
.
人類學學者林瑋嬪,從「靈力具現」的觀點(2003、2020),結合物質文化與靈媒研究,探討台灣民間宗教的顯現樣貌。以她的具象化觀點來看南天宮地三層媽祖,可以見到「神象」的社會與文化意涵:信念、關係、靈力。
.
最初於1946年,媽祖顯靈搶救遇難漁船,因而建築起南方澳漁港最初的媽祖大廟。而1950年,鄉紳簡阿祥發起南天宮興建,並向北港朝天宮分靈,雕樟木神像,目前一樓正殿中的木製神像即是當時的雕刻。
.
神像的具體出現,就是一般大眾在相信上的「執著」,也是一個方面,有了形象,我們這些普通人比較好有個對象思考靈驗的方向性。而「神明」也因為有了具體的「象」,才被固定下來,與人產生關聯性。
.
而後的兩尊玉身與金身媽祖,從其材質的選用、雕工的運使,可以知悉其被期待的社會關係、靈驗能力與象徵性內在,被外顯於神像的物質性上。神像的物質承載著神明與信徒之間的長期互動。想必這過年的鼎盛香火、金玉媽祖身象、信徒大眾求財福的心,都在南天宮的參拜中,清楚地表露了。
.
就跟著偽小編的影片一起去參拜南天宮的金玉媽祖吧~ (#看影片)
|
📌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江夏路17號
|
🗂 #參考文獻
.
1. 林瑞愷(2018)。媽祖與水客:南天宮與戰後蘇澳地方社會的重構。台大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
2. 林瑋嬪. (2003). 臺灣漢人的神像: 談神如何具象. 臺灣人類學刊》(2), 1, 117-150.
3. 林瑋嬪. (2020). 靈力具現: 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Vol. 9).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如何用信念來防疫 在 Vivi Li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This is a message that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the world.
A message from Taiwan.
Hi there, this is Vivi from Taiwan.
There’s something that I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you.
With more than 1.7 million confirmed cases and 100 thousand deaths around the world, the COVID19 pandemic outbreak has become the most challenging global health crisis of our time. This is an unprecedented time that has affected the lives of everyone in our global community, regardless of race, gender, culture, or skin colour.
At this defining moment in history, cooperation will bring upon the relief and clarity needed to triumph over a common threat facing humankind. In this fight, I, as a citizen of this global community, believe health is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 that is inherent to all human beings. ‘Health For All, Leave No One Behind’ is a guiding principle of all health professionals, as well as a message that has resonated with us Taiwanese people through the toughest of times. In 2003, the SARS outbreak devastated my home country. Left isolated and marginalised by the WHO in the fight against SARS, we learned, through fearful uncertainty, how to tenaciously combat pandemics. But most importantly, the people of Taiwan experienced firsthand what it felt like to be left behind. Taiwan, despite just being miles off the coast of China, has effectively managed the spread of coronavirus in our country. And it is the belief that we should ‘leave no one behind’ that motivates us to play our role in the global community.
Taiwan can help, and Taiwan is helping.
In the past few weeks,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donated more than 10 million surgical masks to the United States, Europe, Southeast Asia, India, Central America and South America. Other medical supplies are also finding their way to all continents around the globe. Since the very first days of the outbreak,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has devoted itself to fighting this pandemic. Through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quick response, early deployment and the effective use of big data, the functions of our society continue without interruption. To share our knowledge on COVID-19 with the world, we created virtual forums, participated by numerous countries, of our successful and internationally recognised public health policies. Our government and research centres have also teamed up with the Czech Republic,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sharing tactics and technology and collaborat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nd rapid test kits. Finally, we have worked with different governments in analysing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epidemic and related isolation measures.
Taiwan cares, and Taiwan helps.
This virus can tear up the world, but it will not shak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ity’s values. For a worldwide pandemic that does not discriminate based on borders and nationalities, it is crucial that we, in times of a crisis like this, stay stronger together.
Taiwan never forgets her frien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We are part of this global team and we are in solidarity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Taiwan stands with you.
這是一個我想要傳遞給世界的訊息。
一則,來自臺灣的訊息。
嗨,今天過得好嗎?
我是來自臺灣的Vivi。讓我跟你分享一件事,好嗎?
COVID19爆發至今,已在全球造成超過一百七十萬人確診、十萬人犧牲。這次的疫情,是這個世代面臨最大的全球衛生危機。這是一場影響了全人類,不論種族、性別、文化、與膚色,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個歷史性的浪尖上,並肩合作、共同抗疫,才能夠引領我們贏得這場對抗病毒的戰役。身為全球公民的一員,我始終相信「健康,是每一個人都享有的基本人權」。而「全民均健」,不只是每一個醫衛人員所堅守的價值,更是在這樣艱難的時刻中,臺灣人民付諸實行的信念。在2003年時,我們經歷了SARS的考驗,並學會了如何在前方情形未知、還被WHO排除在外的情況下,仍舊堅韌地戰勝傳染病。但最重要的是,臺灣人比誰都了解孤軍奮戰的心情。而在這次的疫情當中,臺灣即便緊鄰中國,依然有效地阻擋了疫情擴散。同時也正是「全民均健,不可遺落任何一個人」的信念,引領臺灣始終積極地在國際社會中,貢獻一己之力。
臺灣可以幫忙,我們也正在全力幫忙。
在過去幾週內,臺灣捐贈了超過一千萬個醫療口罩至美國、歐洲、東南亞、印度及中南美洲。同時,也有許多捐贈給各大洲的防疫醫療器材,正在運送與安排當中。自從疫情爆發的第一天起,我們的政府就全體動員,合力對抗傳染病。經由公開透明的疫情資訊、超前部署、快速溝通與反應、以及大數據運用等防疫策略,臺灣社會才得以繼續維持日常生活不受影響。而我們也開始舉辦線上會議,與許多國家分享我們的防疫經驗——臺灣的防疫成果,是國際有目共睹的。我們的政府與醫衛研究機構,也跟捷克、歐盟、美國合作,不僅分享防疫策略、技術,也開始共同研發疫苗與快篩。近期,我們也跟他國政府共同合作,研究此次疫情所帶來在經濟、社會與心理健康上的影響。
臺灣因為在乎,所以我們實際幫忙。
病毒或許可以分裂這個世界,但沒辦法撼動人類最根深蒂固堅守的價值。面對著這個跨越邊界、國籍的傳染病危機,這個世界必須攜手合作,共同強大。
臺灣從來沒有忘記我們全球的友邦與朋友。
我們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也會持續跟全世界站在一起,抵禦病毒。
臺灣與你並肩。
#COVID19 #TWStandsWithU #TaiwanCanHelp #TaiwanIsHelping
—
影片製作 Video/ Vivi Lin
內容撰寫 Script/ Vivi Lin, Roy Cheng
相片版權 PC/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aiwan)
(照片翻攝至外交部、Taiwan in the Netherlands、Taiwan in EU and Belgium、Taiwan in Holy See、Taiwan in Poland、AIT Facebook & Twitter,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特別感謝 Special Thanks/ MOFA (Taiwan) and NEX Foundation
更多臺灣防疫成果國際分享,請見外交部專區https://bit.ly/mofacovid19
*Disclaimer: The views and opinions expressed in this video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影片內容僅代表作者本身之觀點。*
如何用信念來防疫 在 【為愛朗讀。公益有聲書】許添盛醫師:《心靈防疫》09 的推薦與評價
賽斯電視台作者:許添盛醫師/主講李佳穎,齊世芳執筆朗讀者:賽斯基金會主任群以愛的能量佐「身體有自我療癒力」、「我是安全的」之正面 信念 溫柔而 ... ... <看更多>
如何用信念來防疫 在 #如何用信念來防疫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用信念防疫新型冠狀病毒》. 陳時中:「別來亂!沒病不要硬跑到急診要求採檢!」 許多人擔心自己中標#武漢肺炎,最能讓自己安心作法,就是拿到那張陰性證明,然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