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過度飲食心理學
#過度飲食心理學 #斷食 #斷捨離
消費文化的崛起讓我們誤以為消費是一種社會意識型態:建立階級差別,以物質商品來決定持有者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我們的身分地位往往無關於我們生產了什麼,而是和我們消費了什麼更有關係。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相信,心理壓力源自於存在的既定事實相關的衝突,像是道德、自由和本真性。
菲爾.庫什曼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為什麼自我是空虛的。』,他認為:在16世紀現代紀元開始指出,西方世界開始有了轉變,從宗教性轉變為科學性的生產架構,並從鄉村生活轉變為城市生活,從社群主體轉為個人主體。人對自己的看法已經改變,開始只認識完整而且獨立的個體、擁有自由意志、能夠主宰整個環境。
換句話說,西方社會對於自我的概念改變了,個人需求和慾望被極大化了,而正是這樣歷史性的轉變奠定的基礎,讓象徵賦予時代的食物和物質的消耗大幅升高。同時這個轉變,也是『消費主義』逐漸發展成道德教條的關鍵元素,此後消費者的選擇和取得,變成了個人自由、快樂、權力的載體。
正如庫什曼的主張:『受到地形影響的自我,感受不到社群、傳統、共同意義(shared meaning)。這些社會層面的欠缺,正導致我們感受不到個人信念和價值;具體的顯現出來的,就是一種慢性、無差別、情緒性的飢渴。二戰後的自我渴望獲得和消耗,潛意識裡想要藉此補償自己所失去的一切。這是一種空虛感。』
我們所經歷的這些文化疾病,包括喪失社群和共同意義,還有焦慮或沮喪等個人缺陷,都是助長過度消費廣為蔓延的先決條件。我們越來越相信,所有的問題包括各種臨床上的病症,到更加普遍的空虛感,都源自於這個受限制的自我,於是轉而藉由消耗藥物、生活消費品、食物等等個人消費,來治療上述種種的疾病。
科林.坎貝爾社會心理學家提出『想像力豐富的享樂主義』,他認為現代的慾望享樂主義就存在於新奇商品所提供的幻想中。媒體和廣告呈現各種消費商品的影像和敘述,人也依次建構出心中的幻想;然而等到真正購買了這些產品時,卻發現他們根本滿足不了自己的想像慾望,因此感到失望。
換句話說,消費文化運用被理想化的形象和旁白,讓消費者在心中產生不足感,而廣吿中的產品正是解藥。這些沒有被滿足的慾望,必然導致更多渴望與更多消耗以滿足期待。也就是說,以消費主義處理心理上的需求,正是過度消費和過度飲食的成因。
同時,社會心理學家Briers與Laporte也發現當人對自己的相對財富感到不安的時候,往往會想攝取更多的熱量。這些關於食物和物質不安感的平行發現,等於提供了兩個線索,顯示有形物質方面的過度消耗和食物上的過度消耗,都是有某些相同的心理機制所產生的現象。
在整個欲求、獲得、失望的循環之中,最陰險的一點應該是,在有問題的社會意識形態影響下,我們根本體會不到消費主義的心理後果。我們反而認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是自己一直不夠堅定、缺乏紀律,或者神經化學出了問題,因此轉而以更多消費作為解決方案, 於是產生對更多產品的需求,成為一個沒有終點的消費主義循環。
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認為:在消費主義文化之下所處的全貧窮狀態,和歷史上所謂的貧窮,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從前因貧窮而產生的飢餓、疾病、流落街頭無家可歸,是對生存的直接威脅;現在在消費文化中所謂的相對貧窮,是一種社會狀態和心理狀態。消費文化下的窮人,與所謂的快樂人生是絕緣的。
他進一步描述:『在消費社會中,身為消費者,「不足感」比什麼都嚴重,那將導致降級與「自我放逐」的後果。只是因為不足感,無力履行身為消費者的義務,就得忍受種種痛苦,例如被忽略、被剝奪、被降級,眼睜睜看著別人獲准進門參加一場社會盛宴,而自己卻被俳句在門外。唯一的補救方法,也是逃離屈辱難堪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克服這種消費者的不足感。』
以上文字皆取自於「過度飲食心理學」一書
在過去我接觸到『斷食』這個概念的時候,我意外發現原來人們一天下來需要的熱量其實真的不多,前幾天我正好看到盧廣仲參加木曜的下班吃什麼的節目,他也提到他一次用餐的份量就是現代成人的1/3,因為他的家族也習慣這麼飲食了,所以他出社會之後才發現原來他們家的飲食份量是比一般人小很多。我想到我家長壽的爺爺,一餐粗茶淡飯加點魚肉也可以吃飽,而且活到壽終正寢,離世的時候身體幾乎沒什麼病痛。
過去接觸減重的訊息,我感到很困惑為何我們要吃了東西感到罪惡感,然後再去健身房消耗這些熱量?如果我們一天下來只要攝取少數的熱量就能夠生存,那為何不好好控管自己的飲食即可?我們到底是怎麼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與消費行為?
這本「過度飲食心理學」如上述的引文,作者用了很多研究舉證在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書中也有提到大量的案例讓我們知道如今的廣告與法令是如何一步步影響我們的消費行為,洗腦著我們消費越多越能夠代表著我們是有經濟能力與社會地位的人。
作者進一步主張,目前的道德教條、政治意識形態、經濟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的消費主義,已經擊敗了社會運動的消費主義,最終會危害人民的心理健康。這些衝動、自戀、慢性且不斷擴張的情緒飢渴,已經造成了「空虛的自我」。我們把這種空洞的感覺視為個人的失敗,而不是文化的病態,因此轉而消費藥品、商品、食品,來「犒賞」自己。
當然,我們沒有辦法很直接地改變廣告商或是法令的嚴謹性,但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消費,例如將把錢花在「體驗」而非物質,例如上舞蹈課、加入運動社團、到農夫市集買東西,都是讓錢回到經濟循環體系的好辦法。除此之外,在保持正面態度的心理學領域中,有研究顯示把錢花在買經驗,而不是購買奢華物質,對心理帶來的正面影響會更持久(Haidt,2006)。
過去在唸FIRE等提倡財務自由的書籍時,裡頭也提到我們可以透過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增進自己儲蓄的能力,包含換個簡便、小而美且物價指數較低的地區居住。「過度飲食心理學」的作者也鼓勵慢活、簡單生活、慢食、住小房子等,對於尋求社群支持和簡單生活實踐方法的人,這些都是很好的資源。
過去在學習正念相關的心理諮商時(netflix中正念冥想指南也是一個很好入門正念的參考),我們也學習著專注享用當下的食物,感受它的味道、口感、牙齒在咀嚼時口腔裡的感受等等,專注在每個當下會發現我們本就擁有得以豐富體驗這個世界的感官,透過體驗與這個世界的存在有所連結,食物確實是最快的方式,但若能夠更緩慢與專注地感受,我們也得以與此時此刻的自己的在一起。理解到自我的真實所需原來是這麼單純。
如何讓「空虛的自我」不再空虛?不再讓自己投入在過度消費與飲食的惡性循環當中?我想,就先從了解自己、與內在的自己與這個世界的原生豐富性產生連結也是一個選擇。
***#寶瓶時代 #心理學 #習慣力
最近看的「習慣力」與「過度飲食」這兩本書,其實都在談論我們在這個世代常常接收到的訊息是,如果我沒有成功就是代表我不夠努力或意志力不夠堅定,導致我們對自我感覺越來越差,能量多半用在自我批判與自我否認,然後面對生活的變化又更加消極地應對。如此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樣的論點是源自於缺乏我們所經歷的時代與接收到的訊息、環境脈絡下的論調。
是的,留意自己的所作所為確實也是一部分的責任,但書中也提到有些食品標榜著「天然」卻一點也不天然,還添加了一堆讓人上癮的物質(例如糖)那麼,這又該算是誰的責任?
最主要是因為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就像是罐頭一樣,沒有思想地渡過每一天。我曾經也有個案對我說,每天加班到很晚,到家都累了,只想追劇洗洗睡,那還會有什麼力氣經營所謂的斜槓人生?
在書中提及我們因為生活型態的轉變與工業化的思維,早已失去了以前農業社會中滿滿的凝聚力與共同為了生活打拼的連接性,過度強調個人的結果,反而讓我們更難以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角色。
畢竟人終究是群體生活,找不到定位,也找不到意義感,內心的空虛自然會想要往最方便的事物索取、探尋,卻越發空虛。
而想要擺脫生活的空虛感得先找回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與歸屬感、與群體的意義感(還蠻符合寶瓶時代的)而不是瘋狂消費填補內心的空缺。
如何長壽如何健康鮑林 在 狄志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一隻駱駝,辛辛苦苦穿過了沙漠,
一隻蒼蠅趴在駱駝背上,
一點力氣也不花,也過來了。
蒼蠅譏笑說:駱駝,謝謝你辛苦把我駝過來。再見!
駱駝看了一眼蒼蠅說:“你在我身上的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你也沒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沒有什麼重量,你別把自己看太重,你以為你是誰。”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講過一個故事。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
有一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內,一個不被注意的櫃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
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註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大家離去,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
從那以後,他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被稱為美國人之父的富蘭克林,年輕時曾去拜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那時他年輕氣盛,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地撞在門框上,疼得他一邊不住地用手揉搓,一邊看著比他的身子矮去一大截的門。
出來迎接他的前輩看到他這副樣子,笑笑說:“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訪問我的最大收穫。
一個人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須時刻記住:該低頭時就低頭。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 ”
這個故事真實而簡單,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定要學會認識自己,千萬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但是離了誰地球都照樣地轉。
一個人可以自信,但不要自大;可以狂放,但決不能狂妄;可以健康長壽,但不可能萬壽無疆;能夠力挽狂瀾,但決不可能再造乾坤。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一種修養,一種風度,一種高尚的境界,一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誌上的一種淡泊。
第一課
一個男人在他妻子洗完澡後準備進浴室洗澡。這時,門鈴響了。妻子迅速用浴巾裹住自己衝到門口。當她打開門時,鄰居鮑勃站在那兒。在她開口前,鮑勃說,“你如果把浴巾拿掉,我給你800美元。”想了一會兒,這個女人拿掉浴巾赤裸地站在鮑勃面前。
幾秒鐘後,鮑勃遞給她800美元然後離開了。女人重新裹好浴巾回到屋裡。當她踏進浴室時,丈夫問她,“是誰呀?”
“是鄰居鮑勃。”她回答。
“哦,”丈夫說,“他有沒有提到還欠我800美元?”
故事寓意:及時與同舟共濟的股東分享重要信息,將會避免不必要的曝光。
第二課
一個銷售員、一個辦事員和他們的經理步行去午餐時發現了一盞古代油燈。他們摩擦油燈,一個精靈跳了出來。精靈說:“我能滿足你們每人一個願望。”“我先!我先!”辦事員說,“我想去巴哈馬群島,開著快艇,與世隔絕。”倏!她飛走了。 “該我了!該我了!”銷售員說,“我想去夏威夷,躺在沙灘上,有私人女按摩師,免費續杯的冰鎮果汁朗姆酒,還有一生中的最愛。”倏!他飛走了。 “OK, 該你了。”精靈對經理說。經理回答:“我要那兩個蠢貨午飯後馬上回來工作!”
故事寓意:永遠讓你的老闆開口先。
第三課
一隻鷹坐在高高的樹上休息,無所事事。一隻小兔子看見鷹並且問它,“我能像你一樣坐著什麼都不干嗎?”鷹回答:“行啊,為啥不行。”於是,兔子坐在鷹下面的地上休息。突然,一隻狐狸出現了,它撲到兔子身上把牠吃掉了。
故事寓意:要想坐著無所事事,你必須坐在非常、非常高的位置。
第四課
一隻小鳥飛去南方過冬。天實在太冷了。它凍僵了,掉在一片田野上。它躺在那兒時,一頭母牛走過來在它身上拉了一堆屎。凍僵的小鳥躺在糞堆裡,開始感覺到了溫暖。牛糞確實使它暖和過來了。
它躺在溫暖的牛糞中,異常高興,並開始唱起歌來。
一隻過路的貓聽到鳥叫趕過來看個究竟。順著聲音,它發現了牛糞下的小鳥,並迅速把它拖出來吃掉了。
故事寓意:
(1) 並不是每個在你身上拉屎的都是你的敵人。
(2) 並不是每個把你拖出糞堆的都是你的朋友。
(3) 當你深陷糞堆中的時候,最好閉上你的鳥嘴
第五課【生意就是這樣做成的】
爹對兒子說,我想給你找個媳婦。兒子說,可我願意自己找!爹說,但這個女孩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兒!兒子說,要是這樣,可以。
然後他爹找到比爾蓋茨,說,我給你女兒找了一個老公。比爾蓋茨說,不行,我女兒還小!爹說,可是這個小伙子是世界銀行的副總裁!比爾蓋茨說,啊,這樣,行!
最後,爹找到了世界銀行的總裁,說,我給你推荐一個副總裁!總裁說,可是我有太多副總裁了,多餘了!爹說,可是這個小伙子是比爾蓋茨的女婿!總裁說,這樣 ,行!
--生意就是這樣做成的。
第六課【和尚與屠夫】
從前有一個和尚跟一個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來念經,而屠夫天天要起來殺豬。為了不耽誤他們早上的工作,是他們約定早上互相叫對方起床。
多年以後,和尚與屠夫相繼去世了。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卻下地獄了。
Why?
因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來念經,相反地,和尚天天叫屠夫起來殺生……
小哲理:
你做的東西是不是都是你認為對的,卻不一定是對的。
第七課【一道終身受用的測試題】
你開著一輛車。
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
你經過一個車站。
有三個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車。
一個是快要臨死的老人,他需要馬上去醫院。
一個是醫生,他曾救過你的命,你做夢都想報答他。
還有一個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夢都想嫁/娶的人,也許錯過就沒有了。
但你的車只能再坐下一個人,你會如何選擇?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對你性格的測試, 因為每一個回答都有他自己的原因。
老人快要死了,你首先應該先救他。
你也想讓那個醫生上車,因為他救過你,這是個好機會報答他。
還有就是你的夢中情人。錯過了這個機會。你可能永遠不能遇到一個讓你這麼心動的人了。
在200個應徵者中,只有一個人被雇傭了,他並沒有解釋他的理由,他只是說了以下的話:'給醫生車鑰匙,讓他帶著老人去醫院,而我則留下來陪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公車!'
每個人我認識的人都認為以上的回答是最好的,但沒有一個人(包括我在內)一開始就想到。
小哲理:
是否是因為我們從未想過要放棄我們手中已經擁有的優勢(車鑰匙)?
有時,如果我們能放棄一些我們的固執,狹隘,和一些優勢的話,我們可能會得到更多。
第八課【皮鞋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都還赤著雙腳走路。
有一位國王到某個偏遠的鄉間旅行,因為路面崎嶇不平,有很多碎石頭,刺得他的腳又痛又麻。回到王宮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國內的所有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他認為這樣做,不只是為自己,還可造福他的人民,讓大家走路時不再受刺痛之苦。
但即使殺盡國內所有的牛,也籌措不到足夠的皮革,而所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更不知凡幾。雖然根本做不到,甚至還相當愚蠢,但因為是國王的命令,大家也只能搖頭嘆息。
一位聰明的僕人大膽向國王提出建言:「國王啊!為什麼您要勞師動眾,犧牲那麼多頭牛,花費那麼多金錢呢?您何不只用兩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腳呢?」國王聽了很驚訝,但也當下領悟,於是立刻收回成命,改採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小哲理:
想改變世界,很難;要改變自己,則較為容易。與其改變全世界,不如先改變自己--「將自己的雙腳包起來」。改變自己的某些觀念和作法,以抵禦外來的侵襲。當自己改變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著改變了。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變,那麼第一個必須改變的就是自己。
「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總結課:人生九大須知
1、所謂鐵飯碗,不是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是一輩子到哪裡都有飯吃。
2、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3、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寬容,相處的最高境界是尊重。
4、從崇高到荒唐只有一步,從荒唐到崇高卻沒有路。
5、何謂生老病死?生的要好,老的要慢,病的要晚,死的要快。
6、傲不可長,慾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移。
7、不與富交我不貧,不與貴交我不賤。
8、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通的路。
9、能力就像一張支票,除非把它兌成現金,否則毫無價值。
如何長壽如何健康鮑林 在 【精華版】長壽健康呷百二!2023最強醫療寶藏分享快收藏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按讚分享必看精彩 健康 知識~分享快收藏包你 長壽健康 呷百二!【完整版澳洲學生誤食老鼠藥疑點重重】▻https://youtu.be/p3ZWaI2ejwI⭐命運好好玩 ... ... <看更多>
如何長壽如何健康鮑林 在 長壽養生之道:細胞分子矯正之父20周年鉅獻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鮑林 的健康計劃具有吸引力的一點是,只要透過一些「簡單而低廉」的措施(攝取維他命C),任何人都可以增進他們的健康和幸福。 在書中作者舉出許多的統計數據來說明,透過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