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端網絡觀察 :娘娘專訪護家盟,真的打破了同溫層嗎?】
在台發展的知名泰國youtuber「#Alizabeth娘娘」,近日「娘娘研究室」訪問反同團體護家盟秘書長 #張守一 引發議論。該企劃原先希望提供不同面向的觀點,給予機會傾聽同溫層之外的聲音,更清楚不同立場的論述,不料引來「#幫護家盟洗白」、「#賺流量」等抨擊聲浪。對此,娘娘回覆道:「若以流量為考量,用仇恨言論營造出血流成河的場面,實在太容易。我的宗旨是,不清楚反對的聲音,怎麼會知道正在對抗什麼?」
🔥 #影片引爆點在哪?
影片中受訪者張守一詳述護家盟的成立緣由,其中不斷地強調「維護家庭的價值」、「男女有別」,並拿亞馬遜原始部落的例子來強化「一夫一妻的婚姻定義」。影片中,娘娘跳脫過往批判模式的人設,僅是順著張的說法,不斷往下丟拋疑問。影片一出,隨即引來不少網民的聲浪。
🔥 #是聆聽還是說教?
不少網民對影片的宗旨表示認同,「打破同溫層的影片還是很必要的」、「我聽不太懂........但我覺得娘娘做這個影片的出發點非常有意義」。同時也有人認為影片通篇都是來賓以一個「衛道人士」的姿態,來單方面訴說,「一個公開的平台發布這樣的影片,沒有任何立場的交鋒、沒有對話、沒有質疑,只是任由張先生一個人持續發表謬論,對不起的除了是你的觀眾之外,也沒有做到Interview應有的基本功夫,或許頻道的主事者應該想想這系列的設定與媒體的公共性的問題」。
同時,也有有論者表示贊同讓所有聲音浮上檯面,但該影片癥結在於:「護家盟在影片中完全沒有提到組織過去作為前後矛盾,甚至公開的誤導言論及針對特定族群的迫害,這並不是一個健康而有效的雙向對談」、「面對這種言論,連個白眼都沒翻一下,跟著鬼打牆問一些不太犀利的問題,無助於澄清,先不說有什麼反駁的義務了。」還有網友表示該影片非常不符合娘娘平時犀利的風格:「我覺得你的影片找誰合拍都可以,但你應該要比照辦理,用罵台灣食物的氣勢去罵對方才對啊!!!你這時候到底在peace什麼啊?」
作家 #謝金魚 則認為,「可惜的是,以跨性別者、有邏輯又好笑的娘娘,在張守一的胡說八道只有溫柔地請他補充、完善他說的話,如此而已?」
🔥 #同溫層之外的聲音該不該被聽見?
有論者認為公眾人士,應該有篩選誰站在麥克風前的權利,「不要讓錯誤資訊蔓延及誤導是媒體識讀的基礎」。作家 #李屏瑤 也表示,「充滿歧視跟偏見的言論,沒有被聆聽的必要,更何況沒多久前的台灣才充斥這樣的言論。」
也有網民認為大眾並非不了解異溫層的論述,相反的是已經太過了解,而不應該讓渡給歧視言論空間,「言論自由的限度,就是在歧視之外的空間受到保障,而不是給你空間去發表歧視的立場!」、「讓暴力結構優位者在弱勢群體的平台上恣意發表踐踏弱勢群體的言論不叫做跨出同溫層,叫做自討苦吃、自取其辱。」
🔥 #同溫層是用來捅破還是增厚?
對此,娘娘在fb貼文上寫道「待在同溫層確實很安逸,但也令人憂心」,也引來不少人抨擊。
台灣女性主義者周芷萱:「公投有將近七百萬人不同意同性婚姻,我每天走出門路上都是非同溫層,對很多人來說要始終活在同溫層的世界還需要很多努力才可以做到。該被打破同溫層的是社會主流不是性少數吧,是在開什麼玩笑。」
亦有不少網友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只看到那些消化過的語言的人,居然好意思叫人家去了解非同溫層」、「其實多數同志(包括我本人)都有不少被反同人士羞辱的經驗,實在滿羨慕他能有這麼奢侈的憂心」。
作家 #朱家安 也表示,「當一個人建議你『走出同溫層』,有時候是因為他:1)不知道你做過哪些努力。2)不需要在此議題上走出同溫層,因此也不知道自己在建議別人迎向怎樣的處境。3)不知道你有多常被人建議走出同溫層。
有網民認為,「同溫層、舒適圈就是自己與相同理念的人共同辛苦打造出來的家園,你絕對有必要待著好好守護,不讓外人隨意進來破壞」。
端傳媒曾在創立初期就持續報導台灣LGBTQ運動,針對台灣同婚法案相關內容亦有大量採訪和報導,當中包括反同、挺同雙方對於法案的看法,早期更多反同婚的理由做了事實核查,歡迎點擊閱讀瞭解:https://bit.ly/3mUGkQi
★ 付費支持我們,撐起一片更廣闊的自由空間:http://bit.ly/2wVfM6g
★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六週年 #新開端 #輿論 #熱點 #LGBTQ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武敬凱Jing W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其實很少討厭或喜歡一個公眾人物, 因為要真正認識一個人, 光靠網路、新聞上的片面資訊, 真的太難了。 對我們影片行銷人而言, 任何人物、事件都可以經過包裝。 你可能討厭他做的某一件事、講的某一句話, 但你要清楚, 斷章取義,要透過影片實現, 對有心人來說,是件極其容易的事。 這或許是母...
媒體識讀 例子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頂新味全 若只想另闢戰場掌握食安話語權,真能讓人忘了「滅頂行動」嗎?
回顧頂新食安問題至今已7年,從爆發一連串食安事件開始,讓民眾最無法接受的就是「不誠實」,良心企業不只在創造利潤、更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等的責任。
當時若能夠在第一時間適時的處理,或許能讓民眾的憤怒減低,可是卻選擇逃避企業責任,閃爍其詞,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公關危機,擴大抵制頂新產品…
引用文中所提:
頂新味全綿密且細緻的公關布局,看似已經化解消費者的不滿,且進一步掌握各種話語權,但真實的台灣社會,對於「滅頂」這件事,並未完全釋懷,有很多人還是堅持抵制行動。
某些企業的幹部轉而從事新媒體,直接掌握食品界的說話權。在這樣的趨勢下,也讓讀者在未來越來越難以分辨,哪些文章是公正客觀的獨立報導?哪些是食品公司買的公關行銷?消費者從媒體識讀的角度出發,#未來也將不可避免地,#開始去質疑這些撰文單位背後的資金來源是否來自相關的企業。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3663
媒體識讀 例子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尚未追上之前——媒體作為賦權與集體創傷療癒的一種路徑 (上)】
首先要感謝社會科學實踐種子論壇的邀請,很開心也很興奮可以在眾多推動各項權益實踐與媒體識讀的場合裡,用自己的方式說出自己的觀點,少不了自我介紹一下:
Uninang Mihumisang ! Inak ngan hai tupaun-tu Talum.
我是來自Buan月亮說話的Talum,故鄉高雄桃源部落的Bunun。
Buan月亮說話是一個很年輕的自媒體,過去一年多的時間,我們跟很多朋友一起關注跟批判了很多層面的議題,稍微舉幾個例子,比如獵槍與狩獵涉及法律規範與傳統文化衝突的問題,去年金鐘獎主流媒體下標達悟族露屁股蛋的文化素養議題,身分證件單列族語名的訴求,也談加分政策,也談部落長照健康議題,也從布農文化出發,與現代社會進行觀點的交流。我們一直在做原住民族議題的批判,很多時候會被看成是比較基進的,在台灣社會裡也並沒有那麼討好,尤其挑戰主流媒體與社會主流觀點的這些事件,對我們來說反映出的是一個主要問題,原住民族在這塊土地上,它是不是可以,有一天變得不那麼理所當然?不會因為漢人社會如何原住民族就應該要如何的那種理所當然?反過來說我們一直在澄清的,也是某種程度上避免這種物化跟異化的過程——最近這幾年原住民族文化看起來好像更多人重視了,可是在文化之下的基礎——土地跟權利是否回復了、是否願意在這個基礎上去開啟更艱難的討論,這才是我們認為必須不斷提醒大家直面歷史傷痕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這樣的場合也很誠懇地邀請大家一起投入到原住民族文化敏感度的媒體識讀工作,我想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前些日子開啟了一個專題調查,以關鍵字原住民/天分/天賦/樂天...來看,2000年以來有許多論文,期刊論文到學位論文,領域涵蓋音樂、運動、教育、法律及文學,都以類似的論調指出,原住民族因為樂天或者因為天性/天分如何而用來支持自己的研究——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調查結果,原住民族各族群各部落族人的差異,在學術的殿堂上,尤其是以社會科學為基礎的這些研究中,被誤用誤讀、被省略的這些善意種族歧視,很有可能在未來的十幾年內,繼續產出對原住民族觀點不利的學術成果。如果大家有印象,從2018國小翰林課本宣稱「原住民族的大自然概念大同小異」,到最近有教材稱原住民為山胞,其實大家應該會看到台灣社會,從媒體到教育、從嚴肅的學術殿堂到日常的刻板印象言論,對原住民族的身心都造成許多的傷害,遑論在歷史中消滅與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與語言的政策結構傷害。
而這些難題,每一項都無法用幾天幾個月的時間輕易扭轉。Buan月亮說話做的事情很渺小,希望提供給那些受到歧視或者想要消解歧視的朋友,一個立場清晰的平台與空間,提供一些知識與思辨的資源,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法;比如對於加分政策的質疑,我們可以從替代路徑的思考,告訴他們原住民族過去承擔被殖民的血淚都是一種已經被替代的風險,我們在這個島嶼活下來的人,都一樣承擔著過去族群衝突的血淚,而加分政策可能是一種解決的方式,我們可以去討論如何修正政策,而非指責同樣被政策壓迫的原住民族人。
因此我們仍然在做的事情,與過去三十年原運前輩做的事情一樣,透過一種自我賦權的過程,去爭取權益,也試圖去藉由批判與反省,讓原住民族集體的創傷有彼此療癒的機會。今天來自阿美族的心的工寮也在這裡,我想推薦大家也去關注他們的工作,在這塊土地上,有很多像他們一樣的團隊,願意在部落去打開族語與文化學習的管道,能夠在部落裡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是一件非常可貴的事情,尤其在現在多數原住民族青年都在都市討生活,部落若能獲得大家的支持,就能繼續長出自己的樣子。
媒體識讀 例子 在 武敬凱Jing Wu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其實很少討厭或喜歡一個公眾人物,
因為要真正認識一個人,
光靠網路、新聞上的片面資訊,
真的太難了。
對我們影片行銷人而言,
任何人物、事件都可以經過包裝。
你可能討厭他做的某一件事、講的某一句話,
但你要清楚,
斷章取義,要透過影片實現,
對有心人來說,是件極其容易的事。
這或許是母校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
教會我最重要的技能,「媒體識讀」。
在僅有資料裡,做保守的評判,
而不是僅僅看見一個你欣賞或不欣賞的黑影,
就舉槍開火,或雙膝跪拜。
人的膝蓋,難道這麼不值錢?
江孟芝 或許是一個例子,
Seafood 或許也是一個例子,
在政治人物裡,究竟又有多少例子呢?
下次看到有「人」一直講話的那種影片,
聽我的,記得先打上一個問號,
因為他正在試圖用音樂、腳本、故事洗腦你。
PS,有幾位政治人物拿錢找我協助過,
但很抱歉,攸關國家大事的案子,
我很看人品做事,聊過之後不合的,
沒品的就通通走開感恩。
-
Credit.
演員Model / 陳思妤 (Sihyu Chen)
導演Director / 武敬凱 Jing Wu
攝影Camera Operator / 武敬凱 Jing Wu
配音Narrator / 武敬凱 Jing Wu
剪輯Editor / 武敬凱 Jing Wu
燈光Gaffer / 武敬凱 Jing Wu
_____
武敬凱Jing Wu
FB|https://www.fb.com/WuJingMusic
IG|wuchingkai
【Final Cut Pro 線上課程】
▥▩►https://hahow.in/cr/jingwustudio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1n6PY6wbOs/hqdefault.jpg)
媒體識讀 例子 在 #媒體識讀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引自魏玓|過去兩、三天的社群媒體上,我們看到了許多使用者,其中包含不少理應有上述媒體識讀能力的朋友,更不用說那些曾經研究過不實資訊或提供過教戰守則的專家學者,都 ... ... <看更多>
媒體識讀 例子 在 台灣媒體是怎麼淪陷的?我們怎麼讀?|我的學習筆記#330 的推薦與評價
媒體識讀 ,是許多大人仍十分陌生、但是卻攸關能否在資訊洪流中安穩自處的關鍵能力。無論是被動或主動,多數看似沉默的大眾,或是積極發揮言論自由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