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抽獎,抽獎辦法簡化!2019/11/23晚上12點截止!】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限時抽獎,抽獎辦法簡化!2019/11/23晚上12點截止!】
獎品:破案神探原著兩本,《破案神探》+《破案神探二部曲》(時報出版),全新
──────────
【抽獎辦法】我把抽獎辦法簡化了
這次以《破案神探》為引子,講〈深淵也凝視著你〉這篇散文的影片,
總共有兩部,第一講和第二講。
只要:
首先訂閱本youtube頻道(頻道名 伊格言EgoyanZheng),按下小鈴鐺,然後:
①「公開」分享第一講或第二講任一部影片(換言之,如果你是在Facebook上看到的,你只要分享這則貼文也就可以啦)
②在Facebook文章底下,或直接在youtube影片底下留言「破案神探好好看!」或其他任何話、或想問我的問題、或告訴我你參加抽獎了等等。這樣才能讓我知道你參加了ㄛ
③如果你是在Facebook上留言,那麼請你留言中同時標註任一位你覺得會有興趣的朋友
在11/23晚上12點之前,完成以上步驟,就可以參加抽獎囉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美國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主角霍頓‧福特訪查全美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然而在一次面對韋德校長的疑案中,福特探員懷疑韋德校長對孩童搔癢的行為,顯然有孌童癖的嫌疑,堅持舉發校長。而這項指控導致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毀於一旦。
伊格言說,《破案神探》為我們具體展示了福特探員的聰敏、果決與粗暴──同時亦是知識的粗暴與人的粗暴。因為,某些時刻,當確認犯罪與否(或犯罪的「潛在可能性」)高度依賴於一個人的內心動機之時,你怎麼,就能那麼有把握呢?你是不是,總把人想得太邪惡了呢?你是不是,在與「人性惡」的深淵的拉扯對視中,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深淵、變邪惡了呢?
你是不是對自己下判斷的能力,太有把握了呢?
伊格言舉了一則大家都聽過的禪宗故事作例子:老和尚與小和尚在河邊巧遇一個正待渡河的美貌女子,老和尚二話不說,背起女子渡河;隨後兩造道別,繼續趕路。但小和尚卻一路心神不寧,質問老和尚此舉是否犯戒。道行高深的老和尚倒是輕描淡寫:哦,你說她嗎?我都已經把她放下了,你還背著嗎?
年輕的福特探員是不是有些類似這位年輕小和尚呢?堂皇以正義之名,斷定他人的善惡。他的判斷當然也很可能是對的,但問題是,他也並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對的。弔詭的是,古老的禪宗故事,卻令我們想起當下的自媒體與社群時代──鍵盤柯南,網路公審,斷章取義,每個不相干的凡人如你我,忽然都擁有了參與審判的權力。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法國小說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llebecq)在小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中,把藝術家分成兩類:革命派和裝飾派。故事中,性情溫柔的藝術家文森沮喪地說:
革命派是那些能夠承受世界之粗暴的人,並能以一種更激烈的粗暴來對抗它。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膽量。……我完全意識到我作品倒退的一面;……在來自造形藝術評議會的一位女孩的目光中,我讀到了輕蔑……我馬上明白到,她把我當成了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孩子。她沒錯,我確實是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小孩,不能夠活在世界上。我無法承受世界之粗暴;我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文森是天生的裝飾派,他當不成革命派。但究竟革命是什麼呢?我們或許很難回答,但我們可以很確定革命「不是」什麼。毛澤東的名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對,革命是會流血的、是打砸搶、是毫不手軟的、是殘忍無比的。此時你可能殺紅了眼,不分青紅皂白;或者,更趨向於惡的是,殺戮的目的已不在於打擊敵人,而是為了刷自身的存在感,或發洩自己的嗜血與破壞慾。看似高舉正義之大纛時,我們也變成了深淵本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
孌童癖心理 在 瑞典一點生活 Sweden dot Lif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SvD 14歲David的後續報導:
(前情提要:https://bit.ly/2JgyZFd)
SvD的報導刊出之後,一位曾經跟報導中虛構的主角David一樣遭遇的青年現身了。
他在12歲那年,遭到了曾跟David聯絡的其中一人性侵害。
當時12歲的他認為自己是同性戀,在學校遇到麻煩、心理狀態很不好,但不敢跟身邊的家人朋友聊,所以上網尋找有類似經驗的人,了解認識自我性取向的過程。
短時間之內有250個成年男人跟12歲的少年聯絡,內容與David遇到的大同小異。只是這個本無意跟任何人碰面的少年,最終還是在男子的誘導下,跟男子見面,被帶往隱密的樹林裡,遭到了男子性侵害,事後男子甚至還給少年一面自己的榮譽獎章,作為獎勵。
在審判過程中,因為這段經歷太痛苦,少年無法親口說出事發經過,必須一字一句地寫出他的證詞,最後男子以強制性交罪遭到起訴。以同樣罪名遭起訴的還有另外兩名成年男子。
SvD指出,這些論壇與交友軟體被有心人士用來侵犯兒童已經不是個新聞。2015年甚至有個案例,是四個成年男子對一個13歲患有自閉症的男童多次性侵,其中一人甚至向法官說,一段感情中年齡不是最重要的事。男童因為擔心性病而向學校護士求助,這個案子才爆出來,男童甚至還擔心他的「朋友們」會因此坐牢....
另一篇報導指出,瑞典外交部已經找出約David見面的那位高官,目前的處置方式是:不公布這名男子的個人資料或姓名,但他已遭到部裡約談。
不負責評論:
1. 成年人利用兒童對性向的擔憂、涉世未深、脆弱,進而對其進行性侵犯這樣的行為雖然犯法,但罰則不重,往往2、3年後又重獲自由,視罪行輕重,有時候甚至只判罰鍰,而這類型孌童犯的再犯率相當高,我們的社會該如何預防這類情事發生呢?
2. 四個男子對一個13歲患有自閉症的兒童進行誘導並強制性侵,成年人明顯的利用兒童的各種弱點進行誘姦,還敢扯什麼「年齡不是問題」的鬼話?!不要自以為「巧言令色」就可以把一段權力極不對等的性侵案件說成一段美麗的童話故事。戀童癖就是戀童癖,不要自以為是白馬王子。
3. 早些年遇過有些團體提倡兒童性自主,認為應該將與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除罪化。未成年人當然也有他的性欲或性需求,然而,在他們心智尚未成熟前,尤其是在性教育做的差勁的社會,只怕讓更多有心的孌童者有機可趁。
4. 性教育做得相對比較好的北歐國家中,瑞典、丹麥、冰島都規定與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是違法行為,挪威、芬蘭是16歲。德國則是14歲。
#瑞典新聞 #瑞典孩子 #Davidochmännen #香港加油
孌童癖心理 在 陶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何一個老男人一年到晚獨居在北歐,只為了每年一次穿上大紅袍,駕著鹿車,去小朋友家中偷偷摸摸,從煙囪裡塞進聖誕禮物?
聖誕老人為何對幼童特別有興趣?如此處心積慮,一年一度,接近那麼多幼童,而且令幼童對自己充滿憧憬,這不是孌童癖的心理狀況又是甚麼?
不只聖誕老人對兒童形成疑似性侵犯的霸權,聖誕節的初心 —— 經典聖經本身也是一份恐同書。
聖經記載萬惡之城索多瑪(Sodom)與蛾摩拉(Gomorrah),因為過度淫亂,遭到天火焚城,上帝懲罰。皆因為上帝派天使去索多瑪尋訪,發現該地充滿同性戀日夜宣淫。上帝發現全城只有一名好人叫做羅德,通知羅德帶著家人離開,然後降火將全城焚毀。
索多瑪這個地名,後來成為基督教中代表罪惡與同性戀的譬喻。
慶祝聖誕節,問題愈來愈多,同志要抵制,兒童更加不要理會聖誕老人。商場如僱用聖誕老人,到處亂抱小孩,會不會引起家長不安?
慶祝聖誕,須與時俱進,大愛平等,為免其他宗教人士感到冒犯,是否應該同時舉辦伊斯蘭的祈禱會和佛教放生儀式,不可由耶穌一家壟斷呢?
孌童癖心理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美國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主角霍頓‧福特訪查全美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然而在一次面對韋德校長的疑案中,福特探員懷疑韋德校長對孩童搔癢的行為,顯然有孌童癖的嫌疑,堅持舉發校長。而這項指控導致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毀於一旦。
伊格言說,《破案神探》為我們具體展示了福特探員的聰敏、果決與粗暴──同時亦是知識的粗暴與人的粗暴。因為,某些時刻,當確認犯罪與否(或犯罪的「潛在可能性」)高度依賴於一個人的內心動機之時,你怎麼,就能那麼有把握呢?你是不是,總把人想得太邪惡了呢?你是不是,在與「人性惡」的深淵的拉扯對視中,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深淵、變邪惡了呢?
你是不是對自己下判斷的能力,太有把握了呢?
伊格言舉了一則大家都聽過的禪宗故事作例子:老和尚與小和尚在河邊巧遇一個正待渡河的美貌女子,老和尚二話不說,背起女子渡河;隨後兩造道別,繼續趕路。但小和尚卻一路心神不寧,質問老和尚此舉是否犯戒。道行高深的老和尚倒是輕描淡寫:哦,你說她嗎?我都已經把她放下了,你還背著嗎?
年輕的福特探員是不是有些類似這位年輕小和尚呢?堂皇以正義之名,斷定他人的善惡。他的判斷當然也很可能是對的,但問題是,他也並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對的。弔詭的是,古老的禪宗故事,卻令我們想起當下的自媒體與社群時代──鍵盤柯南,網路公審,斷章取義,每個不相干的凡人如你我,忽然都擁有了參與審判的權力。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法國小說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llebecq)在小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中,把藝術家分成兩類:革命派和裝飾派。故事中,性情溫柔的藝術家文森沮喪地說:
革命派是那些能夠承受世界之粗暴的人,並能以一種更激烈的粗暴來對抗它。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膽量。……我完全意識到我作品倒退的一面;……在來自造形藝術評議會的一位女孩的目光中,我讀到了輕蔑……我馬上明白到,她把我當成了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孩子。她沒錯,我確實是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小孩,不能夠活在世界上。我無法承受世界之粗暴;我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文森是天生的裝飾派,他當不成革命派。但究竟革命是什麼呢?我們或許很難回答,但我們可以很確定革命「不是」什麼。毛澤東的名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對,革命是會流血的、是打砸搶、是毫不手軟的、是殘忍無比的。此時你可能殺紅了眼,不分青紅皂白;或者,更趨向於惡的是,殺戮的目的已不在於打擊敵人,而是為了刷自身的存在感,或發洩自己的嗜血與破壞慾。看似高舉正義之大纛時,我們也變成了深淵本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