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
歷史春秋網
作者:王開林
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遊子之情。《遊子吟》總共三十字,竟無一字不是催淚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歲前,孟郊喪父,他與兩個弟弟孟酆、孟郢由母親裴氏辛苦養大。在這個單親家庭裡,父恩天高,已摸不著邊際;母愛地厚,才立得住單薄的身體。
孟郊,這位大唐詩人,以詩風矯激而著稱。一千二百年來,無數遊子的淚水都源自他的筆下!我猜想,他寫完那首《遊子吟》後,一定泣不成聲,頃刻間淚濕襟袖。
年輕的孟郊抱負不凡,他揮灑筆墨,徬彿運斤成風,全是顧盼自雄的豪言壯語:「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還未見識世路上的風波險惡,還未遭遇命運之神一記小指頭的輕敲,此刻,他胸中跳蕩的是一顆將以有為的少年心。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情」也好,「志」也罷,日後皆與世事圓枘方鑿,難以吻合。善惡相羼,美醜莫辨,最是人間常景,誰能了了分明?誰又能獨秉公正?濁水遍地橫流,梟鳥盡佔高枝,清泉因此遠避,鸞鳳為之低徊。孟郊是赤子,也是痴子,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認定「物皆備於我也」,徬彿舉目可見,唾手可得,殊不知,海面雖遼闊,可取飲者無一勺。
現實有時比盛氣凌人的繼母更冷漠,也更苛刻。年逾不惑,孟郊遵從母命,遠赴京師。大唐禮闈的門檻比踵其後塵的任何朝代都要高得多,滿打滿算,單科進士名額不足三十人。李白不肯嘗試,是明智的。杜甫偏不信邪,結果在京師困居十載,飽嘗悲辛,苦無所獲。
孟郊的運氣如何?他一入長安,空手而返;再游西京,鎩羽而歸。似乎命中注定,他面前不會出現一條平坦的仕途。只能放歌詠詩,「劌目鉥心,鉤章棘句」,「神施鬼設,間見層出」,一腔怨氣化作滿紙哀聲:「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忽忽多年,懷才不遇,孟郊對於冷酷的現實有了切膚之痛,「惡詩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索性結廬嵩岳,過起了白雲為田、絳雪為飯的隱居生活。衣褐懷寶者,既然得不到當途者的賞識,那就將一腔孤憤訴與群山去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在大唐帝國,貧寒書生的出路有限。倘若孟郊的政治前途受阻,就多半會淪為涸轍之鮒,那頂「詩人」的桂冠固然光鮮好看,但它兌現不了現世的安穩。一方面,命運薄待孟郊;另一方面,則給他補償。儘管時乖運蹇,孟郊有志難伸,但他與韓愈結下的深厚友誼不失為高山流水的華彩樂章。
孟郊比韓愈年長十七歲,按理說,這條代溝又寬又深,然而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為了比忘年之交更好的忘形之交。在唐人傳奇《龍城錄》中有一則《韓退之夢吞丹篆》,可謂奇談:「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方無恙,尚可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信乎相契如此。」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人生如傳奇?命運歸定數,情誼續前緣?信也由你,不信也由你。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此後數年,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均未能通過銓選,他的官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孟郊羈旅長安,一介布衣,詩才固然不薄,但要在仕途上軟著陸,找尋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殊非易易。韓愈在京師大名鼎鼎,毅然以古文運動的旗手自任。他為孟郊延譽,難度很小。他為孟郊解憂,難度很大。
韓愈的神作《與孟東野書》述及了兩人的知己之情:「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若非至交,無此深言。精神吸引,靈魂映照,世俗的計慮盡拋,方有此一番告白。
韓愈賦詩《醉留東野》,其真摯熱烈的情誼於字裡行間呼之慾出:「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我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杜甫一生寫過《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傳世的詩篇,韓愈對其風義景慕不已,但他也扼腕嘆息:李、杜二位前賢未能常相過從,遂成千古憾事。
憂戚傷人,勝過鉛刀割肉。孟郊之憂是謀生,孟郊之戚是落第。莫非長安真就不是他安身立命的福地?沒有上策,只有中策,韓愈送孟郊去謁見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貧寒書生做幕僚可算一條入仕的捷徑,倘若能得到封疆大吏的力薦,袞袞諸公或許會對他另眼相看,頂不濟,生活總歸有個著落。臨別時,韓愈再三慰藉好友,賦詩鼓勵道:「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卞和獻玉,稀世之寶無人識得,被誣為欺君而慘遭刖足之禍,可說是天下有名的苦人兒,但他最終獲得了楚王的接納,所獻之玉也被視為天下重寶。韓愈用這個典故激勵孟郊,是提醒他:衣褐懷玉者終必有遇。
命運肆虐,禍不單行。孟郊三次得子,一一夭殤。落第之悲尚可轉念,失子之慟如何釋懷?至此,孟郊被逼入了「積怨成疾瘳,積恨成狂痴」的絕境。
總會有否極泰來的那一天,天公鐵石心腸,也有歇手消停的時候。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終於榮登進士第,喜赴瓊林宴,置身在一群志驕意滿的青年人當中,其滿頭華發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天,他等待得實在太久了,徬彿等待了整整一百年。孟郊賦詩《登科後》,意氣洋洋,但知情人讀了無不為之泫然淚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宋人尤袤的《全唐詩話》評論此詩:「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遽也。」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據此而議,更進一層:「識者亦證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莫非真的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居然連長安城的鮮花也不可一日看盡。李白朗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同樣晚運不佳,這似乎又額外添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一生中,孟郊難得有如此極情盡興的日子,夙願已酬,懸而未決的功名終於到手,真是莫大的慰藉,在老母親裴氏眼裡,這不僅勝過人間的錦衣玉食,而且勝過仙界的靈丹妙藥。
四年後,孟郊出任溧陽尉。城東,古木蓊鬱,孟郊常去林中,棲息在積水旁,飲酒彈琴,徘徊賦詩,終日不倦。他厭煩曹務和案牘,請人代理,將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分給對方一半,終於窮到辭職。此後,由韓愈舉薦,孟郊追隨尚書留守鄭餘慶,輾轉數地,依舊沈淪下僚,毫無起色。正如韓愈所言,「物不得其平則鳴」,孟郊歷盡坎壈之後,昔日的樂觀悉數歸零。「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男兒久失意,寶劍亦生塵!」他怨恨命運,悵觸西風,終極的解決之道,唯有幡然覺醒。
「願存堅貞節,勿為霜雪欺!」從迷失的地方回到原點,孟郊依舊貧寒,依舊孤苦,但他參透了生之榮枯,心境遂如一泓秋水,波瀾不興。昔年,孟郊憤然絕叫過「我欲橫天無羽翰」,現在想來,皆因心中迷障太多。天穹猶如一張大幕,受苦的靈魂匍匐在蒼茫的原野上,吮吸清露,踐履嚴霜,就算所有的夢想凋落於眼底,只要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即可瞬間脫困。既然孟郊以鳳鳥自居,以俗世的功利為羅網,他久在羅網中苦苦掙扎,又豈能自由翱翔?
所有滴落的同情之淚都無法逆流到唐朝去,否則,它們將匯成大河,載起一葉又一葉擱淺之舟。孟郊病逝於元和九年(814),韓愈召詩人張籍會哭,出葬前,張籍說:「先生揭德振華,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眾人無異詞,於是朋友們私謚孟郊為「貞曜先生」。孟郊的忘年詩友賈島賦詩《哭孟郊》,頗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意思,其中那句「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讀者品咂再四,苦澀無比。
蘇東坡能夠在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從容來去,衣不沾塵,鞋不沾土,這門絕技罕有傳人。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依照美食家的標準來欣賞孟郊的詩歌,不免大失所望,他的詩歌太苦澀,太生冷,能供人大快朵頤的「魚肉」、「蟹肉」少得可憐。孟郊的詩歌更像是毫不起眼的芥末,待它把你辣得倒吸一口涼氣,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忘記了盤中的魚和蟹,才會覺得它真強,認為它極好,微量品嚐才是王道。
金朝詩人元好問作《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中一首針對孟郊:「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有人說,這是對孟郊的貶低。也有人說,孟郊就是詩囚,評價恰如其分。其實,做詩聖、詩仙、詩魔也好,做詩囚、詩丐、詩癲也罷,匆匆都是一生。千古愁也得放下,萬古悲也得放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孟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港珠澳大橋通車,東涌淪陷。香港在大躍進!林鄭政府高舉三面紅旗,新聞、創作、言論自由,一夜消失,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的身份,正式落幕。「解放軍駐港部隊」,離營到郊野公園做義工,港府事前完全不知情。「填海一定沒有錯,造地一定賺錢」,三十八名經濟學者,聯名支持林鄭填海。 #東涌淪陷 #明日大嶼 #廿三...
孟郊詩派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井田制度」一詞是自戰國以來,人們對西周時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稱,歷代各家學者的解釋不盡相同。
我們認為它的含義有二:
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狀。田地中有阡、陌、溝、渠,劃分田地為若干方塊,來源於夏商以前。
二、西周的封建領主制剝削方式。這種剝削方式的基礎,即土地所存權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權,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貴族有佔有權和使用權,庶人(農奴)無土地權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剝削的義務。具體剝削方式,是貴族們將田地分為兩類,一類為貴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屬農奴們集體無償代耕,就是勞役地租。另一類大致以百畝為單位分給農奴各家耕種,收穫物歸農奴所有。孟子對這一剝削形式設想為:「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當然各貴族對公田、私田的劃分或分佈,因地因人而異,不一定絕對如此整齊劃一,孟子也說「此其大略。」古人把這種勞動產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為「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許買賣。
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為諸侯百官的俸祿等級單位,又作為控制庶民的計算單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買賣,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關係去繼承。耕種井田的農業庶世也隨著土地同屬於領主階級所有,終生不得離開土地,更不准轉業。
所謂「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規劃、畝積和疆界的方塊田。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畝積為百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井田規劃各地區不一致。有些地方採用十進制,有些地方則以九塊方田叫一「井」。因為把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井田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一井的面積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納九百個勞動力;一萬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納九萬個勞動力。
在井田的田與田、里與里、成與成、同與同之間,分別有大小不同的灌溉渠道,叫遂、溝、洫、澮;與渠道平行,還有縱橫的通行道,叫徑、畛、途、道。各種渠道的大小、深淺和通道的寬窄,都有一定的規格。
西周的各級統治者把井田分為三類。他們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於河流附近、背山向陽的平展土地)成千塊、上萬塊地留給自己,叫「公田」。因為公田的面積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驅使奴隸集體耕種。把距城市較近的郊區土地,以田為單位分給和統治者同族的普通勞動者耕種。這部分人因為住在「國」(即城市)裡,叫「國人」。國人不負擔租稅只負擔軍賦和兵役。他們平時每年向國家交納一小罐米和一捆牧草,作為軍費。戰時當兵,自己準備武器、糧食和軍需。國人有當兵和受教育的權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他們受教育主要是軍事訓練和學習禮儀。這部分人是社會裡的普通平民。他們表面上不受剝削,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是,當時社會的掠奪戰爭是十分頻繁的。他們經常披征去打仗,自己家裡的田園都荒蕪了,因而破產負債。打了勝仗,掠奪來的土地和財富統歸統治者所有,如果打了敗仗,還有被俘淪為奴隸的危險。因此,國人的地位是動盪的。
封建領主把距離城市較遠、土質瘠薄的壞田,分給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因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領主階級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最愚蠢,所以也管他們叫「氓」。庶人沒有任何權利,只有給領主耕種井田和服其他雜役的義務。他們每年要先在領主的大田上勞動,然後才准許去耕種自己作為維持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塊土地。因此西周時期的「國」「野」對立,既是城鄉對立,也是階級對立。
春天到來,農事季節開始了。大批庶人全部被驅使到領主的「公田」上去。天剛一亮,領主指派的官吏(「里胥」和「鄰長」)就分別坐在村口,清查出工的人數。晚間收工時也如此。早在冬天備耕的時候,就由「里宰」根據勞動力的身體強弱、年齡長幼,把每兩個人搭配在一起,叫作「合耦」。兩個人一對,一起勞動叫一「耦」。這種拼種方法叫「耦耕」。在大領主的公田上,有成千耦、上萬耦的勞動者。他們在田官(「田畯」)的監視下勞動,有時候奴隸主頭子本人(「曾孫」)也親自去田裡監督。秋天,領主大田上的收穫,多得像小島,像山丘,要準備好成千倉、上萬箱去收藏。冬天農閒季節,庶民們還要給領主修房、打草、搓繩和幹其他雜項差役;婦女要為奴隸主採桑、養蠶、紡紗、織帛做衣裳、縫皮袍,從白天幹到半夜。領主怕他們偷懶,還要把他們集中到一起,既省燈火,又便於監督。
早在西周中期,就有個別貴族為了額外搾取庶民的剩餘勞動,強迫庶民開墾井田以外的空地。這樣開墾出來的田地,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也不可能有一定的畝積,是瞞著公室,不納稅的私有物,叫私田。周恭王時的格伯簋銘文記載格伯用四匹馬換倗生三十畝田,就是明證,因為公田是不允許用來交換的。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當顯著。爭奪田邑、交換土地的記載也多起來了。周厲王時的散氏盤銘文記述:矢人侵犯散國城邑,被打敗了,便用兩塊田地向散國賠償。周厲王時還有兩銅器,一個是鬲攸從鼎,另一個是鬲從盨。前者敘述鬲攸從分田地給攸衛牧,而攸衛牧沒給報酬,遂成訟事;後者敘述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換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換,結果都順利成交。貴族們土地私有的慾望不斷增長,到周幽王時,連公田都企圖據為己有。周王再像原先那樣從貴族手裡收公田,就引起貴族們強烈的不滿。《詩經.大雅.瞻卯》記錄了當時貴族們牢騷:「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復奪之。」到春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私田急劇增加。諸侯、大夫們富起來。周王便不能任意侵奪他們的田地了。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取鄭國田地,就得王畿內蘇仇忿生之田作為交換條件。貴族之間為田地爭鬥、訴訟,也層出不窮了。公元前580年,晉大夫卻至與周爭鄇田,公元574年晉卻錡奪夷陽五田,卻犨與長魚矯爭田;公元前533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公元前528年,晉邢侯與雍子爭鄐田等等。這些事件,都表明土地制度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開闢和耕種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勞動力。而用奴隸制的辦法已不能調動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公羊傳》何休注說:當時「民不肯盡力於公田。」於是,一些順應新形勢的貴族為了招徠勞動人手,改變剝削方式,如齊國田氏向民眾徵賦稅使小鬥,把糧食貸給民眾用大鬥;晉國韓氏、魏氏、趙氏採取擴大地畝,而不增稅額的辦法,收買民心。這樣,奴隸們紛紛從公室逃往私門,「歸之如流水。」封建依附關係產生了。春秋時代見於記載的「族屬」、「隱民」、「賓萌」「私屬徒」,都指的是這些逃來的奴隸。雖然他們身份還不是自由的,但卻不同於庶民。他們可以佔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獨立經營農業和與農業有關的家庭副業。他們已經是封建農民的前驅了。奴隸的逃亡,使一些國家的公由,「唯莠驕之」「唯美桀桀」(《詩經.齊風.甫田》),變成了荒原。井田制再也維持不下去了。
《左傳》記載: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正式廢除井田制,承認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徵稅。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頓田制,視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賦」,其後各國也紛紛傚法。本來這些改革的目的在於維護舊秩序,但它們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已成的事實,從而事與願違。在井田制上打開了一個缺口。缺口接二連三地被打開,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趨勢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孟郊詩派 在 黃偉民粉絲交流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黃偉民易經講堂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下午5:00pm
現場直播:
港珠澳大橋通車,東涌淪陷。
香港在大躍進!
林鄭政府高舉三面紅旗。
除了港珠澳,今年還有高鐵香港段通車,和萬億大嶼填海造地計劃。
六十年前,1958年,戊戌年,毛澤東高舉三面紅旗,近代史上悲慘的一頁開始,導致大陸餓死四千萬人。
中國人以天干地支紀時,十個天干,配合十二個地支,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所以共有六十個組合,人稱「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一個循環,1958年是戊戌年,今年也是戊戌年,再上一個戊戌年,已是1898年,著名的「戊戌維新」,光緒圖強,變法失敗,六君子斬殺於菜市口。
六十年一甲子,是一個循環,像我們現在習慣的七日一個星期,逢星期二我會做「易經講堂」節目。
林鄭政府在今年有無數大動作,她用的字眼是「紅線」,她為香港訂定了無數紅線。
新聞、言論、創作自由,一夜間消失。
《金融時報》的編輯馬凱,香港FCC的第一副主席,因為主持過嘉賓陳浩天的午餐會,被政府取消香港的工作簽證,他以旅客身份來港被拒,港府要他絕足香港。
流亡作家馬建的新書,用了《中國夢》作名字,演講場地一波三折。
流亡藝術家巴丟草的畫展被取消。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的身份,正式落幕。
與此同時,西環中聯辦,可以無視《駐軍法》隨便調派「解放軍駐港部隊」,離營到郊野公園做義工,港府事前可以完全不知情。
解放軍可以去郊野公園,就可以入大學,電視台,或你工作的編輯部和你家做義工,你是否應該報警,警方又是否受理?
香港人對這事反應不大,香港遠離戰事太多年,我們都在和平法治的環境長大。
我們馴服如羔羊。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要我們「愚忠愚孝」,奴性入骨入血,所以接受不幸,任由強人擺佈,受權威指揮。
孔子做大事業,一生寂寞,知音是五百年後,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史記》說他功業:
刪詩書,定禮樂,繫易辭,著春秋。
他的《春秋》:
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一字史筆,令有權勢的亂臣賊子懼。
只見他不畏權勢,那裡出現過「愚孝愚忠」?
至於孟子,更將孔門理念具體化。
他說:
責難於君為之恭,
陳善閉邪為之敬,
吾君不能為之賊。
一生的政治信念,是「民貴君輕」。
《孟子七篇》那裡記載「愚忠愚孝」的想法?
奴性基因,罪名一直歸咎儒家君臣父子之說。因為「階級鮮明,強調絕對服從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語出《論語》顏淵篇。
一般人怎樣誤會這句說話我不知道,一直以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第一個字是名詞,第二個字是動詞。
君,領導人,要做回一個領導人,做好他的本份和責任,有他的道德要求。
這個前提成立,在下邊的人,臣,才會做好他的角色和工作。
這個邏輯次序不能弄錯,主導責任在執掌權力的一方。
政府施政,令到人人安居樂業,民眾有責任交稅守法。
這就是君君臣臣。
如果政府貪污腐化,大白象工程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惡法欺凌,議會不公……
民眾自然不願交稅,利用各式方法避稅逃稅;惡法遍佈,法院不公,民眾自然有法不依,公民抗命。
因為君不君,自然臣不臣。
君不君是因,臣不臣是果。
不能倒果為因,因為責任在上位者,在權力者,在手扼公權力的人。
政府怪責臣不臣的時候,先要檢討自己是否君不君?社會動盪,是由君——象徵擁有權力的領導人製造出來的。
這句說話,絕對沒有任何「愚忠」的含意。
至於「父父子子」道理也是一樣。
父親要做好父親的角色,背負起父親的責任,子女自然會盡其孝道。
但當父不父的時候,結果便是子不子了。
孔孟學說,不斷強調,責任在上面一方,《春秋》才會:
「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幾千年來,儒家的政治哲學,是建立在倫常文化的基礎上,責任是由上,影響到下面的。
儒家對「君」,領導人有要求,對知識份子,「士」,也有要求。
曾子曾參臨死前,對門人弟子,一口氣說了五段說話,第五段作為總結。他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死前最後一番話:
讀書人,知識份子,是有其時代責任的。他對他的門人弟子說,是對他們有這樣的期盼。
首先要弘。弘是大,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不是躲在大學,安安全全,騙兩餐飯,搞人事,倚權勢,終日想住賺多些錢這些。
然後是毅。毅是剛毅,決斷,對事情有睇法,對黑白有標準,有一套獨立的見解。
將眼光和見解,加上決心,果斷。就是弘毅。
一個士,讀書人,知識份子,要養成弘和毅。這兩個基本條件。
因為要為社會,群眾挑起很重的責任,擔子很重,歷史的道路很遠。
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仁,就是他的責任。
這個責任,挑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死為止,走這樣遠的路,必須養成偉大的胸襟,要有弘毅的精神。
這是曾子死前的自述,也是他對弟子的反覆叮嚀。
對於林鄭的大躍進,萬億填海造地,香港的知識份子是這樣反應的。
三十八名經濟學者,聯名支持林鄭的做法。雖然沒有具體數字,政府亦未公佈細節,但他們傾力支持,因為:「填海一定沒有錯,造地一定賺錢」。
奴性之因不在儒家,在聰明人身上。
讀多了書,知道靠攏權力有好處,六十年前大陸的知識份子也支持老毛的三面紅旗,只是他們沒有好結果。
今日下午5:00pm, 在這裡現場直播。
孟郊詩派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港珠澳大橋通車,東涌淪陷。香港在大躍進!林鄭政府高舉三面紅旗,新聞、創作、言論自由,一夜消失,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的身份,正式落幕。「解放軍駐港部隊」,離營到郊野公園做義工,港府事前完全不知情。「填海一定沒有錯,造地一定賺錢」,三十八名經濟學者,聯名支持林鄭填海。
#東涌淪陷 #明日大嶼 #廿三條 #外國記者會 #香港儲備 #FCC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8年11月13日星期二下午5:00
港珠澳大橋通車,東涌淪陷。
香港在大躍進!
林鄭政府高舉三面紅旗。
除了港珠澳,今年還有高鐵香港段通車,和萬億大嶼填海造地計劃。
六十年前,1958年,戊戌年,毛澤東高舉三面紅旗,近代史上悲慘的一頁開始,導致大陸餓死四千萬人。
中國人以天干地支紀時,十個天干,配合十二個地支,陽干配陽支,陰干配陰支,所以共有六十個組合,人稱「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一個循環,1958年是戊戌年,今年也是戊戌年,再上一個戊戌年,已是1898年,著名的「戊戌維新」,光緒圖強,變法失敗,六君子斬殺於菜市口。
六十年一甲子,是一個循環,像我們現在習慣的七日一個星期,逢星期二我會做「易經講堂」節目。
林鄭政府在今年有無數大動作,她用的字眼是「紅線」,她為香港訂定了無數紅線。
新聞、言論、創作自由,一夜間消失。
《金融時報》的編輯馬凱,香港FCC的第一副主席,因為主持過嘉賓陳浩天的午餐會,被政府取消香港的工作簽證,他以旅客身份來港被拒,港府要他絕足香港。
流亡作家馬建的新書,用了《中國夢》作名字,演講場地一波三折。
流亡藝術家巴丟草的畫展被取消。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的身份,正式落幕。
與此同時,西環中聯辦,可以無視《駐軍法》隨便調派「解放軍駐港部隊」,離營到郊野公園做義工,港府事前可以完全不知情。
解放軍可以去郊野公園,就可以入大學,電視台,或你工作的編輯部和你家做義工,你是否應該報警,警方又是否受理?
香港人對這事反應不大,香港遠離戰事太多年,我們都在和平法治的環境長大。
我們馴服如羔羊。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影響,要我們「愚忠愚孝」,奴性入骨入血,所以接受不幸,任由強人擺佈,受權威指揮。
孔子做大事業,一生寂寞,知音是五百年後,漢武帝時期的司馬遷。《史記》說他功業:
刪詩書,定禮樂,繫易辭,著春秋。
他的《春秋》:
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一字史筆,令有權勢的亂臣賊子懼。
只見他不畏權勢,那裡出現過「愚孝愚忠」?
至於孟子,更將孔門理念具體化。
他說:
責難於君為之恭,
陳善閉邪為之敬,
吾君不能為之賊。
一生的政治信念,是「民貴君輕」。
《孟子七篇》那裡記載「愚忠愚孝」的想法?
奴性基因,罪名一直歸咎儒家君臣父子之說。因為「階級鮮明,強調絕對服從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語出顏淵篇。
一般人怎樣誤會這句說話我不知道,一直以來,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第一個字是名詞,第二個字是動詞。
君,領導人,要做回一個領導人,做好他的本份和責任,有他的道德要求。
這個前提成立,在下邊的人,臣,才會做好他的角色和工作。
這個邏輯次序不能弄錯,主導責任在執掌權力的一方。
政府施政,令到人人安居樂業,民眾有責任交稅守法。
這就是君君臣臣。
如果政府貪污腐化,大白象工程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惡法欺凌,議會不公……
民眾自然不願交稅,利用各式方法避稅逃稅;惡法遍佈,法院不公,民眾自然有法不依,公民抗命。
因為君不君,自然臣不臣。
君不君是因,臣不臣是果。
不能倒果為因,因為責任在上位者,在權力者,在手扼公權力的人。
政府怪責臣不臣的時候,先要檢討自己是否君不君?社會動盪,是由君——象徵擁有權力的領導人製造出來的。
這句說話,絕對沒有任何「愚忠」的含意。
至於「父父子子」道理也是一樣。
父親要做好父親的角色,背負起父親的責任,子女自然會盡其孝道。
但當父不父的時候,結果便是子不子了。
孔孟學說,不斷強調,責任在上面一方,《春秋》才會:
「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
幾千年來,儒家的政治哲學,是建立在倫常文化的基礎上,責任是由上,影響到下面的。
儒家對「君」,領導人有要求,對知識份子,「士」,也有要求。
曾子曾參臨死前,對門人弟子,一口氣說了五段說話,第五段作為總結。他說: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死前最後一番話:
讀書人,知識份子,是有其時代責任的。他對他的門人弟子說,是對他們有這樣的期盼。
首先要弘。弘是大,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不是躲在大學,安安全全,騙兩餐飯,搞人事,倚權勢,終日想住賺多些錢這些。
然後是毅。毅是剛毅,決斷,對事情有睇法,對黑白有標準,有一套獨立的見解。
將眼光和見解,加上決心,果斷。就是弘毅。
一個士,讀書人,知識份子,要養成弘和毅。這兩個基本條件。
因為要為社會,群眾挑起很重的責任,擔子很重,歷史的道路很遠。
因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仁,就是他的責任。
這個責任,挑到什麼時候呢?一直到死為止,走這樣遠的路,必須養成偉大的胸襟,要有弘毅的精神。
這是曾子死前的自述,也是他對弟子的反覆叮嚀。
對於林鄭的大躍進,萬億填海造地,香港的知識份子是這樣反應的。
三十八名經濟學者,聯名支持林鄭的做法。雖然沒有具體數字,政府亦未公佈細節,但他們傾力支持,因為:「填海一定沒有錯,造地一定賺錢」。
奴性之因不在儒家,在聰明人身上。
讀多了書,知道靠攏權力有好處,六十年前大陸的知識份子也支持老毛的三面紅旗,只是他們沒有好結果。
2018年11月13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孟郊詩派 在 知史- 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歷史春秋網作者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 ... ... <看更多>
孟郊詩派 在 《百家讲坛》 诗歌故人心4 虽有离别何由逢韩愈与孟郊的忘年之 ... 的推薦與評價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00:35 忘年之交“韩孟诗派”创始人韩愈与 孟郊 ;02:10 ... 放榜之日 孟郊 喜不自胜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 32:39 韩愈与 孟郊 ... ... <看更多>
孟郊詩派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CM38th20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奇詩風。韓愈是一位富有才力和創造性的開派大家。
他和孟郊一起住在李杜高踞盛唐峰巔、後代詩人難以為繼的情況下,以艱險力矯大曆以來
詩風的平庸,開拓了詩歌創作的新路。
☆ 這一詩派(奇險冷僻派)與寫實諷諭詩派不同的是:
1 內容上,不重視客觀寫實,而重視主觀感受的傳達。
2 形式上,追求創新出奇,而不願從俗趨易。
3 創作態度上,講究炫才或苦吟,較少抱以美刺干世的的目的,注重相互欣賞,而不注重
社會接受。
這是一群執著於藝術創作和審美奇趣的詩人。他們的創作各有得失,但都對詩歌發展作出
了貢獻,並對後代產生了影響。
◎ 韓愈
(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人。死謚「文」。
其門人李漢編《昌黎先生集》四十一卷。韓集注釋多。
☆ 韓愈的詩歌特色:
韓愈今存詩三百餘首。總的來說,韓愈不把詩歌作為諷諭時政、干預現實的手段,他的詩
歌大量的是內容廣泛的記遊、寫景、抒懷、唱酬之作。這些作品突出地表現了詩人的創作
特色。
韓愈並重李杜,他是第一個將李杜並舉的詩人,並作了「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調張籍》)的評價。在詩歌創作上,他既繼承了李白狀浪縱恣的奇情幻想,又吸收了杜甫
的博大精深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新精神。在此基礎上,他運用自己的才情、氣質和
工力進行了非凡的開拓,終於開創出雄奇險怪的獨特風格
這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a 新穎奇崛的藝術意境。
韓愈的追求,一言以蔽之,就是「奇」。從意境、結構到語言技巧,都力避陳俗,而以
意境為首要目標。
*〈調張籍〉〈雉帶箭〉
b 以文為詩的結構筆法。
就是用他所提倡的古文寫法作詩,包括用古文的章法結構、句式、虛詞,也包括把散文
的議論、鋪敘等手法帶進詩中。在這方面,韓愈的創造有得有失。從積極方面說,「以
文為詩」豐富了詩歌的創作手段和表現形式;至於散文句式和虛詞的運用,雖然在某些
情況下可以造成對詩歌帶來新鮮感受,但常常造成對詩歌語言意境的破壞,這實在難說
是成功的創造。
c 勁拔險拗的語言韻律。
韓愈詩歌有「妥貼」即意到筆隨,文從字順的一面。境界開朗,筆力雄健。
☆ 韓愈詩歌的缺點
韓愈有時過分追求用怪字僻語、險韻拗調,以致把詩歌變成逞才炫博的手段,也產生了消
極影響:即失去了詩歌的審美價值。
歷代對韓愈詩褒貶不一,各有偏頗。
不過韓愈的詩歌不但推動了唐詩的發展,而且對宋詩的散文化、議論化,對宋代梅堯臣、
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陸游,直至清代的鄭珍、黃遵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 孟郊
(公元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人。死後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有《孟東野詩集》十卷。《全唐詩》編其詩為十卷。
☆ 孟郊的詩歌特色
孟郊出身貧寒,性格孤僻耿介,一生潦倒失意,晚年還遭受連喪三子的巨大不幸。
他的詩多「多傷不遇」、「思苦奇澀」。他和同樣以苦吟著稱的賈島詩風相近,有「郊寒
島瘦」之稱。所謂「郊寒」,不僅是因為他在詩中較多地描寫了自己以及其他不幸者的窮
苦生活,更重要的是傾吐了一個不合於世的正直文人對人生的痛苦認識和孤寂感受。
這兩方面的出色描寫,使孟郊的詩引起了後代廣泛的共鳴。
*〈寒地百姓吟〉〈相弦怨〉
在韓愈詩派中,孟郊是比較注意描寫民生疾苦和社會瘡痍的。或揭露剝削,或諷刺權貴,
或憂慮時局,都富有現實意義,同時又在社會寫實中流露出詩人「清奇僻苦」的主體感受。
*〈貧女詞〉〈織婦辭〉〈感懷〉
☆ 孟郊詩歌的藝術特色
a 追求奇險受到韓愈推崇。孟郊的「奇」,首先表現在造境別開生面,思新意奇,但又不
脫離生活實際感受。其次,孟郊善於精思巧煉,以奇語奇句創造奇境。他很少像韓愈那
樣,以文為詩,逞才使氣,他的功夫用在深處細處。這也許因為他的才力不如韓愈,所
以選擇了較適合自己的道路。
b 在詩歌體制上,孟郊也獨有所好。他專寫古詩,集中五百餘首詩,以短篇古詩最多,無
一律詩。他把寫古詩最為自己崇古道求古心,並有意矯正中唐前期虛華纖弱詩風的一種
手段。
他是寫樂府五古的能手,這些詩語言平易,情感深厚,風格樸實,真切感人。
◎ 賈島
(公元779~843年),字浪仙,范陽人。出身布衣之家。
元和間,以詩謁韓愈,深得賞識。應試屢不中。《全唐詩》編其詩為四卷。
☆ 賈島的詩歌特色
賈島和孟郊一樣,都是以詩歌為自己的生命,以苦吟為創作旨趣的詩人。
賈島是孟郊的晚輩,詩學孟郊的清苦。但他不像孟郊那樣推己及人,關心人民,他的詩幾
乎都是在個人以及與朋友唱酬交遊的狹窄天地理尋找題材,進行詩歌藝術的慘澹經營。
在詩歌形式上,他選擇了元和詩壇大家們所不注重的五律,一意專攻。
在詩歌風格上,以瘦硬僻澀取勝。
◎ 姚合
賈島的朋友、《極玄集》編者姚合(約公元779~846年),詩與賈島齊名,稱「姚賈」。
姚合善於摹寫自然景物和蕭條官況,標舉「清峭」的詩風;清苦似孟郊而無其險崛;新奇
似賈島,而無其僻澀,故自成一格。
他尤善於表現不得志的小官的閑情野趣。
賈島、姚合的詩歌從審美取向看,實際上市以怪奇為主導傾向的韓孟詩派的別支。他們那
種「於事物理態,毫無體認」的苦吟精神,他們所追求的那種淡漠世事的寒狹境界和孤寂
情調,很容易引起那些遭遇相似的失意文人的共鳴。故對後代有頗大影響。
晚唐和五代都有賈島的崇拜者,南宋的四靈詩派、江湖詩人「獨喜賈島、姚合之詩,稍稍
復就清苦之詞。」,明末竟陵派也喜歡仿效他們。
★ 「幾乎每個朝代的末葉都有回到賈島的趨勢。」(聞一多《唐詩雜論》)這成為文學史
上一個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現象。
◎ 韓愈詩派其他詩人
(略)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