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世界自殺防治日」,請和我們一起重視,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
-
依據統計,新北市去(2020)年的自殺死亡人數為635位,在自殺通報人次與占率方面,24歲以下,總共有2,475例,占率高達42.8。其中14歲以下的通報人次為641,占率為11.1,若再納入25~44這個年齡層,44歲以下占率高達76.6,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推動與再改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因此,在「世界自殺防治日」的今天,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召開「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說明台灣現行青少年校園心理健康促進促施所遇到的困難,並提出建議精進方向。
-
今日記者會內容如下:
-
總召邱顯智委員首先表示,根據去(2020)年死因統計報告指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已連續第 4 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名,死亡人數雖較 2019 年減少 5.3%,但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也比去年同期多了 3 千人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自殺已經成為 15-24 歲、25-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 2 大主要死因。
-
回頭檢視過去衛福部的承諾,邱顯智委員強調,據「2025 衛生福利政策白皮書」所設立的自殺防治目標,政府近年成績不盡理想,也未達成 2020 年的中程目標,自殺防治工作長期而言未見顯著改善,政府應該持續精進、有效投資。
-
幹事長王婉諭委員接著表示,兒少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求助門檻,絕不小於成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防治工作是跨領與跨團隊的巨大工程。然而,目前自殺防治策略與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實務執行面仍存有諸多困境。
-
#學生自殺通報系統 #亟待跨部會介接
-
首先,醫院端的第一線人員反映,衛政自殺通報系統與教育端的校安通報系統,長期以來橫向聯繫狀況不佳。王婉諭委員已於今年 3 月針對此情況進行質詢,促使兩部會決議將衛福部的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但目前尚未落實。另外,囿於各級學校之輔導紀錄表單格式不一,且各級學校之輔導系統尚未整合,因此仍無法介接受通報學生是否接受過輔導諮商的紀錄。
-
#通盤檢視學生輔導需求 #輔導人力資源應到位
-
根據教育部 2018 年至 2019 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指出,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 67% 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
王婉諭委員進一步說明,目前負責三級預防的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型態為隨時可能被裁撤的「任務編組」性質,且礙於地方財政,專輔人員採一年一聘約聘制、調薪幅度低、專業人力薪資與自費市場落差過大,再加上行政工作負擔重,導致流動率高等情況時有所聞。而負責二級預防的專業輔導老師及相關人員,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及行政工作負擔過重,以致影響輔導效能及學生接受輔導之成效。
-
#解決大學端專業輔導人力困境
-
副總召陳椒華委員就大專院校的部分指出,現行《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 1200 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 1 人,但實際上大專院校內部的諮商輔導體制同樣存在人力缺口,以及有難以專業久任的嚴重問題。
陳椒華委員說明,因為目前一年一聘的方式,除造成專業輔導人員流動率居高不下外,他們還需要從事無關輔導諮商專業的行政業務,加上專輔人員長期待遇不足,與人力不穩定等問題 ,都是大專院校在學生輔導上成效不佳的原因,也明顯影響學生接受輔導的品質。
-
另外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 2 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 8 萬人。而在疫情期間,這些離開學校的學生,也可能同時的失業,而變成「雙失」的年輕世代。然而「雙失」的年輕世代因為離開校園,因此無法獲得學校系統的心理諮商資源,其自身的經濟狀況,也難以負擔心理諮商所需的費用。因此,整個社會或是家庭與醫療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承接這樣的需求,是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
-
陳椒華委員呼籲,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能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協助。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表示,儘管從去年統計來看,台灣同日本、韓國情況,自殺人數略有下降,但疫情期間,國人工作就學和民生經濟都受到影響,自殺防治仍不可輕忽。另外,去年台灣 0-14 歲族群的自殺人數卻反而上升,擔憂恐有「年輕化」的趨勢,而 15-24 歲去年狀況雖有好轉,但自殺通報數還是上升,有 1 萬多人試圖自殺,他們事後是否有被關心跟協助,需要高度關注。
-
張家銘醫師強調,這群出生在網路通訊發達的 Z 世代,在遇到情緒問題時,往往不會尋求協助,平均而言,Z 世代的憂鬱症和自殺風險都在增加。今年年初,有位 17 歲高中生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希望精神與心理疾病的知識能納入課綱,教育部也確實應該思考讓大家更能認識精神疾病,察覺情緒問題。
-
張家銘醫師也分享校園自殺防治有三個面向,分別是自助、助人、求助,同學要能認識自身心理狀況,並學習與同儕間的陪伴與支持,學校也應暢通求助管道,建立穩定的專輔資源和人力。青少年的自殺防治工作,需要大家繼續關心和努力。
-
我們認為,政府應結合家庭、校園、衛政三方的資源與專長,共同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尤其在校園三級輔導機制中,接受諮商輔導個案,往往都需要長期深入的服務,因此,教育部須正視專輔人力流動率高、專輔人員行政工作繁重、專輔人力實聘率無法符合應聘數量等問題,讓專業人力得以專業久任,提高輔導效能,都需要政府重新檢視及提出因應措施。
同時也有1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疫情影響,各級學校暫停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模式。而隨著國內疫情三級警戒延長,不少學校研議要取消暑期輔導,或是把複習課程挪到線上,但有家長和教師團體擔心,在遠距教學這段時間,已經可以看見學生的數位落差,現在連暑期輔導都要線上辦理,對於設備資源較差的學生來說,非常吃虧。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學生輔導 資源 中心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9/10)是世界自殺防治日,而台灣和國際間青年自殺率逐年攀升,顯示青年自殺防治議題已不容忽視。對此,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邱顯智委員、立法委員 陳椒華及王婉諭委員於今日召開「校園專輔待改善 心理健康不漏接」記者會,同時,邀請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張家銘醫師出席,共同指出校園自殺防治既有問題,並呼籲主管機關積極補強相關資源,健全青年心理健康。
根據 2020 年死因統計報告指出,自殺(蓄意自我傷害)已連續第 4 年成為國人主要死因第 11 名。雖然2020年自殺死亡人數相較2019年減少 5.3%,但今年上半年全台自殺通報數,還是比去年同期多了3000人次。值得注意的是,自殺已成為 15-24 歲、25-44 歲兩個年輕世代的第2大主要死因。
從這個現象也可以得知,兒少面臨的心理壓力與求助門檻,絕不小於成人。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防治工作是需要跨領域與跨團隊共同合作的巨大工程。然而,目前自殺防治策略與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實務執行面仍存有諸多困境,包含:
#學生自殺通報系統 #亟待跨部會介接
根據醫院端的第一線人員反映,現行的衛政自殺通報系統與教育端的校安通報系統,長期以來橫向聯繫狀況不佳。先前,王婉諭委員於今年3月針對此情況進行質詢,促使兩部會決議將衛福部的自殺通報系統介接到學生學籍資料、休退學狀況,但目前仍未落實。
此外,由於各級學校之輔導紀錄表單格式不一,各級學校之輔導系統也尚未整合,因此仍無法介接受通報學生是否接受過輔導諮商的紀錄。
#通盤檢視學生輔導需求 #補足各級學校輔導人力
根據教育部 2018 年至 2019 年的校園學生自我傷害事件相關報告,自殺身亡個案當中,高達 67% 未曾尋求校園三級輔導資源,顯示各級學校輔導資源與學生需求間顯存有落差。
而目前負責三級預防的各縣市輔諮中心,組織型態為隨時可能被裁撤的「任務編組」性質,且礙於地方財政,專輔人員採一年一聘約聘制、調薪幅度低、專業人力薪資與自費市場落差過大。
此外,專輔人員行政工作負擔重,導致流動率高等情況時有所聞。而負責二級預防的專業輔導老師及相關人員,同樣存在人力不足及行政工作負擔過重,以致影響輔導效能及學生接受輔導的成效。
類似的狀況也出現在大專校園中。根據現行《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學生數 1200 人以下者,應置專業輔導人員至少 1 人,但實際上大專院校的諮商輔導體制同樣存在人力缺口,也難以專業久任的嚴重問題。
#積極研擬措施 #守護雙失青年心理健康
根據統計,每年休學的高中職生有近 2 萬人,大學生更是高達 8 萬人。而在疫情期間,這些離開學校的學生,也可能同時的失業,而變成「雙失」的年輕世代。
然而,「雙失」的年輕世代因離開校園,將無法獲得學校系統的心理諮商資源。另一方面,其經濟狀況也難以負擔自費心理諮商所需的費用。
因此整個社會或是家庭與醫療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資源承接相關心理輔導需求,是一個令人非常擔憂的問題。時代力量認為,教育部與衛福部應積極研擬因應措施,協助離校後的年輕世代,仍有適當管道,能及時獲得諮商或治療的協助。
守護兒少心理健康,接住每一個需要支持的孩子,是時代力量持續努力的目標。針對目前校園中的心輔資源不足的問題,請教育部盡速盤點相關需求,並制定因應計畫,以幫助每一個需要協助的未來主人翁。
學生輔導 資源 中心 在 邱志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攀升 立委籲檢討心輔機制
2021/08/24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
我國青少年自殺、自傷率逐年攀升,根據衛福部去年統計,自殺為青少年族群僅次於意外的第二大死因,自殺死亡率更連續攀升20年。民進黨立委邱志偉、許智傑、羅美玲今共同舉行記者會,呼籲教育部重新檢討現行三級預防輔導機制,改善目前專輔人員供需失衡的嚴重問題,以強化我國校園輔導安全網的量能。
監察院近期發布「青少年自殺防治策略及作為等情案」調查報告,指15至24歲自殺通報逐年上升,從2016年的4365人次至2020年的1萬659人次,已增加逾2.5倍,又去年該人口群通報人次已占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更呈現倍數增加,從2016年1029人上升至2020年的8625人,成長超過8倍,顯示我國青少年自殺、自傷率的嚴重程度已不容忽視。
根據教育部統計的高中學生接受輔導處介入性輔導需求人次,2018學年至2019學年增加約3.6萬人次;雖然多數大專院校已聘任了符合規定數目的諮商師,但仍供不應求。邱志偉認為,這代表我國輔導人力資源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邱志偉表示,教育部為改善專輔人員缺額問題,今年起將專輔人員薪點折合率從124.7元調整為130元,以期透過提升薪資待遇,提升專輔人員投入學生輔諮中心的意願。但據統計,今年截至6月專輔人員的缺額數為174人,高於去年的140人,專輔人力缺口問題不減反增,顯示加薪無法達成預期政策效果。另,現行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為「任務編組」性質,非常設單位,產生職權不易釐清、變動性高的問題,更易有「臨時單位」觀念。邱志偉呼籲教育部,應考慮調整學生輔諮中心的組織位階,於「學生輔導法」中將輔諮中心提升至正式機關。
邱志偉進一步指出,專輔人員配置比例的制定為大專院校以上1:1200人;高中職以下1:55班,現行配比失衡問題除導致專輔人員負擔過重,進而影響輔導品質,更無法滿足逐年上升的學生專輔需求;教育部應盡早提出最新專輔人員配置比例,讓相關單位盡早重新精算各縣市學生輔諮中心專輔人員員額需求,以利相關配套政策及資源安排能及時到位。
針對我國現行三級輔導機制的問題,邱志偉提出三點訴求,首先,中央主管機關應加強督導能量,要求各地方政府落實制定關於專輔人員自治條例、指引或採取的管理措施。另,教育部應透過完善輔諮中心相關辦法,將輔諮的危機處理流程明確化,清楚定位各角色的工作範疇,避免行政凌駕專業。
其次,教育部應「增加」每年補助地方輔諮中心人員、運作等預算,並確實監督預算執行情形。最後,針對我國現行三級輔導機制是否有效達成「學生輔導法」的立法宗旨,邱志偉要求教育部1個月內提出檢討報告。
學生輔導 資源 中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疫情影響,各級學校暫停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模式。而隨著國內疫情三級警戒延長,不少學校研議要取消暑期輔導,或是把複習課程挪到線上,但有家長和教師團體擔心,在遠距教學這段時間,已經可以看見學生的數位落差,現在連暑期輔導都要線上辦理,對於設備資源較差的學生來說,非常吃虧。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254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l5fHQovylY/hqdefault.jpg)
學生輔導 資源 中心 在 彭俊豪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特殊教育制度調整問題------
在9月份的時候桃園發生家長持電擊棒襲擊亞斯伯格症學生事件,起因是特教生因為開學三周來數度攻擊其他師生,造成後續家長以暴制暴的不良示範,以下四點建議教育局改善。
1.彙整統計資料定期滾動式檢討
2.目標設定特教學生零拒絕
3.完善特教資源守護無死角
4.設立情緒輔導巡迴教師
------當交維成為交危------
(一)普中路與環中東路因施工擺置交通錐導致交通堵塞,
建議往後路口施工時與工務局協調。
1.安排交通指揮人員
2.各鄰近路口CNS顯示資訊提醒用路人
3.尖峰時段放置鐵板代替交通錐,離峰時段再行施工,降低用路人交通堵塞影響。
(二)自強六路與長樂五街路口交通設計不良
此路口為四線道及兩線道交叉的不對襯路口,因四線道突然限縮成兩線道導致經常發生車禍,也在網路上造成討論,先前與局處同仁進行會勘後的結論,並沒辦法進行明顯的改善,建議退縮車道線增加設置桿位空間。
------青埔兩難 出入難 生活難------
(一)交通出入難
中壢青埔地區發展迅速,交通議題必將成為市府的一大重點,尤其大竹交流道、內壢交流道、中豐北交流道是最主要運作的交通樞紐,藉此提問市長及交通局未來如何規劃及改善,,紓解中壢青埔地區民眾的交通問題。
1.大竹交流道是否有超前佈署?
2.中豐北交流道目前期程如何?
3.內壢交流道如何改善?
(二)生活便利難
目前大型建設已經陸續進駐,但是缺少金融機構進駐,目前只有台灣銀行、亞矽分行及郵局進駐,煩請市長積極招商金融機構進駐,以及亞洲矽谷創新研發中心中的15%公用設施中,規劃圖書館提供給青埔地區民眾運用。
------中壢體育園區規劃 增設多功能球類館、足球練習場------
中壢體育園區從我小時候就有所聽聞,很高興能在自己待任議員期間看到其進展,以下幾點建議希望市長及體育局能夠採納。
1.建議增設多功能球類運動館,讓各類球類運動賽事都可以在體育園區進行。
2.桃園國小生至高中生足球隊,足球練習場地不足,設置足球練習場,提供給桃園的學生足球校隊及業餘足球隊進行練習。
3.體育園區規劃時安排足夠的觀眾席座位,讓未來舉辦各類活動賽事時能讓觀眾能一同前往觀賞。
------A21站都市計畫進度瞭結&建議消防局興國分隊遷址至A21站------
藉此了解A21站目前都市計畫進度及徵收狀況,消防局興國分隊現有地址位於興國市場旁,容易發生行車動線交織問題,建議由此機會規劃將興國分隊遷址至A21站都市計畫範圍,解決現有狀況
------田中央的大學!! 都計與現狀不符 建議調整打造大學城------
中央大學周邊在都市計劃中規劃為農業區,但隨著學校設立,因應學生需求,周邊已有許多餐飲業、生活用品商店進駐,發展出小型商圈,並與都市計畫產生明顯落差,台北商業大學桃園校區周邊更是屬於非都市計畫的特定農業區,建請市府依據現況及未來發展研擬調整都市計畫,打造大學城。
------電子菸危害防制自治條例建議盡速通過------
電子菸目前處於無法可管之狀況,六都也在研議通過自治條例,還有國健署已公布吸菸年齡從18歲提升至20歲,建議市府彙整各方意見為草案的修正上能夠更完善。
#桃園 #彭俊豪 #市政總質詢 #市議員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8YHtPFgICp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AhhaRE_8cgjuzxx7MBlC6tln3vng)
學生輔導 資源 中心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收緊留學後的移民政策,以安撫民族主義的情緒。與此同時高等教育的費用不斷飆升,可獲得的獎學金數量不斷減少。早在 COVID-19的大流行之前,已經就有很多人開始質疑國際教育帶來的價值和利益。在疫情持續肆虐的同時,其他國家對於留學生有什麼新政策,如何在這種時候留住人才?
根據CNN報導指出,美國超過百萬國際學生裡,大多都來自亞洲,以中國留學生最多,有快37萬人,其次為印度留學生20萬人。其他國家像是南韓、越南、台灣、港澳的留學生也不少。所以中印兩國學生的走向是主要大家關注的焦點。
根據香港嶺南大學5月對中國學生海外留學調查,有高達84.4%的受訪學生表示會選擇不會出國留學。被問到哪裡是他們留學首選,最受歡迎的國家還是美國,再來是香港。第三名是英國,接下來是日本跟台灣。可能是因為國際媒體報導很多華裔學生和居民在英國、歐洲和澳洲在戴上口罩後遭遇歧視甚至攻擊。這些都會影響華裔學生選擇留在比較友善的國家。
印度學生出國意願則比較沒有受影響,但是他們偏向歐美的學校。有趣的是,印度世界排名最高的幾所學校像是印度理工學院或是印度管理學院其實比美國的一些常春藤聯盟學校更難進去,但是印度其他高等教育機構資源比較不足,所以不斷增長的印度中產階級寧願把孩子送到歐美的二線大學,讓孩子有海外留學的經驗再回國競爭。
很多國家看準外國學生花錢除了是想實際體驗外國的校園生活,也是希望可以利用學校的人脈和資源在國外找工作。所以像英國、愛爾蘭、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的留學生,只要在符合各國規定的期限內是全職學生的身分,包括線上課程在內,就可以獲得「學習後的工作許可」,像是英國就討論要把現行給留學生畢業後兩年的工作簽,延長為四年。
而有些因應疫情也開始為學生提供虛擬留學機會,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來說,他們就開設了許多不同國家的虛擬海外課程,像是南美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印度跟約旦都有。學生可以先遠距選修這些國家提供的課程,之後再前往這個國家。比如說像是丹麥的虛擬海外課程,就是由丹麥當地的老師講述他們是如何把永續的概念用在生活當中,有學生參加完之後,就可以到丹麥繼續學習銜接,或是在美國的丹麥公司找工作。
其實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發現,想要留住自己國家的人才,或者是吸引外國菁英,第一個當然是持續提升國內的教育品質,英文授課的比例是基本的,還要確保內容可以跟國際連結。環境也是友善以及適合國際學生的。再來就是完善的就業輔導措施,讓他們有辦法持續留在留學國應用所學付出。
像是剛剛前面提到的英國、歐洲、美國和澳洲,亞裔學生還面臨可能的歧視問題。也有討論認為,在全球衛生危機時刻,如果這些學校或者當地居民沒有準備好適應不同的理解和經驗,像是接受戴口罩做為預防措施,那麼接收外國學生後讓他們有被歧視的風險,其實有道德上的責任。
一個成功的國際城市有賴於吸引和留住世界人才。在疫情之後,想要留學的人已經大大減少,如何制定適當的留學策略、促進以創新為中心的就業可能,甚至是增加學生的身心靈安全感都成了國際學生選擇的的主要因素。不曉得你身邊有沒有準備要出國留學的朋友呢?或是正在留學的你自己就受到了疫情影響?歡迎大家一起跟我們討論以及分享你的經驗。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ZabHqt3IT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