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實務結合,激發孩子學習】
現在教育趨勢朝著差異化、個人化與自主學習邁進,老師也跟著學生摸索以認知理論談學習,SUPER教師劉繼文更以學思達啟動差異化教學和自主學習,成就每一個孩子。
心中有愛,才能有細膩的感知與觀察,以及鍥而不捨的嘗試與改變。以學習者為中心,來自對現世的關懷,營造出溫暖安心又開放的班級氣氛。
——————————
➤ 差異化教學就是,大家都不要再裝了
✅《讓大象動起來》:https://bookzone.pros.is/3eh22m
學習成就 理論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開一家數位思維飲料店:『朕喝的茶』
文長,慎入
# 如何讓沒寫過程式的人快速寫出一個網站?從「學寫程式」轉化為「從案例學做產品」的思維
> 人們買電鑽,為的不是電鑽本身,而是為了牆上的洞
學寫程式也一樣,很多時候學寫程式或是學某個軟體,通常是為了讓生活更輕鬆好玩,或是讓人生擁有更多可能性,甚至是為了創業、轉職,而不僅是為了學會一個語言。
語言本身是工具,可以讓你跟外國人對話、可以幫你跟電腦溝通,但我們的目的不僅如此。
然而,我卻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學習寫程式半途而廢,包括我自己也曾經學過很多程式語言、工具也都是半途而廢。
因此,如何解決「很多人學了程式卻沒學成」的問題,我認為關鍵是「想學寫程式」這個目標,需要定義得更清楚一些。
我發現沒能學成的問題不外乎是幾種類型:
1. 程式語言真的好難,電腦的運作邏輯難以理解
-> 打基本功的過程就失敗了
2. 學了之後不知道怎麼變成自己想要的東西
-> 理論與實務運用無法融會貫通
3. 就算變出想要的東西了,也不知道下一步、之後的細節
-> 需要實務上更多細節、經驗累積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我認為要從根本的學習模式調整,直接套用適當的案例題目,給沒有寫過程式的人練習,過程中以情境式的案例為主、增加樂趣跟學習成就感。
課程一開始減少艱澀的技術用語跟原理解釋,取而代之的是滑順的學習體驗,學生看到自己一步一步做出會動的產品,累積小成就感,也累積自信,並透過老師的解說,理解在真實世界的場景與電腦世界的邏輯是如何交互、連動的。
秉持著 #敏捷寫作 的精神,把目前尚未完全成形的想法寫出來跟各位分享分享。
## 情境式教學的想法,數位思維飲料店:『朕喝的茶』
一開始先不談歷史淵源典故、程式語言特性或原理,而是設計一個情境,給大家一種沈浸感,一起解決情境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教學理論來說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會讓學習更加有效、更能融會貫通。
例如:
~~~~~~~~~~~~~~
【情境】
康先生決定開一家手搖飲料店叫「朕喝的茶」,「朕喝的茶就是好」,喝好茶,就喝朕喝的茶。
但因為現在已經 2019 年了,報紙上都說要數位轉型,康先生覺得如果店先開了,才開始轉型,競爭力不足,不如從第一天就有數位化思維與營運模式。
因此,康先生找了一批熱血青年開始建立數位版圖,大家必須先替康先生決定數位版圖的大致樣貌,設計出飲料店日常營運的關鍵流程,將流程逐一拆解成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如何轉化到數位世界裡的流程與細節,是數位化的重要環節。
【分析】
一家飲料店常見的場景,有不同的使用者觀點:
1. 老闆:康先生每天都想知道今天賣了幾杯、什麼賣得最好?
2. 店員:店員的數學老師時常請假,怎麼樣才不會算錯錢、點錯飲料?
3. 消費者到店消費,消費者喜好多元且枯燥,怎樣點飲料、付錢才有效率?
4. 消費者在辦公室預購、團購怎麼更有效率,店員不想再接電話了,能不能網路下單?
~~~~~~~~~~~~~~
建構了這些場景之後,接著將個別場景的關鍵流程整理出來,逐一形成課堂上的講解、示範,並且讓學生實際動手練習。
像是飲料店老闆一開始必須要決定賣哪些飲料、有沒有冷熱飲、客製化選項有哪些、價格是多少,如此便可以將資料庫概念以及後台表單操作轉化為課堂上的練習,與此同時,開始解釋資料在網站後台、資料庫以及使用者的瀏覽器之間是怎麼流動的、使用者的互動(User interaction)是怎麼發生、又是如何操控的。
分析、拆解一個場景中的各種可能問題,並且以網路產品思維的模式解決之,其實涵蓋的也不僅是「程式設計」的問題,透過數位思維解決問題,還涵蓋了以下幾個不同領域的專業與見解:
1. 介面與互動設計(常聽到的 UI/UX 設計,包括看得到的與看不到的介面,像是聲控;而且一個完整的流程,通常是一連串的操作與互動,要考慮的還包括各種規則、流程、限制、回應等)
2. 數據分析(數據如何搜集、流動、匯集、整理、分析、呈現)
3. 系統營運(廣義的 DevOps,包括系統的負載量、穩定度、反應速度、備份備援等也都要考慮)
4. 協作模式規劃(一個人做產品,跟一群人做產品,考驗的不只是一個人寫程式的功力,而是協作的藝術)
一開始提到的,倘若你是因為有了某個點子,而起心動念想要學寫程式,那麼「寫程式」可能也僅是「電鑽」的一小部分,後面還有一連串要面對的事情。我的建議是重新定義目標,以終為始,分析需要的技能組合及最小可行性方案,如此人生會輕鬆快活許多。
除了飲料店,有很多生活中常見的場景、應用,也都滿適合教學:
## 案例題目:
1. 訂便當、訂下午茶、團購單
2. 電商網站(購物車、金流、電子發票)
3. 無名小站、YouTube(上傳照片、影片)
其他還有一些比較老的題目像是
1. 留言板、部落格,可練習資料庫操作、動線、版面構成
2. 討論區,練習資料分類與關聯、註冊登入機制
3. 做一個 Twitter,練習建立訂閱功能、newsfeed
## 最後想請教曾經想學習程式語言的朋友
我知道有些朋友想學寫程式,有人為了轉職、為了創業、為了成為更好的 PM 或更好的設計師,也有人是想要更理解工程師,增加跟工程師溝通的效率,但也聽過某些朋友總不得其門而入,想請教有經驗的朋友以下幾個問題:
1. (動機)過去是否曾經想要學習寫程式但卻不得其門而入,一開始是為什麼想學寫程式?
2. (遇到的困難)學到一半遇到什麼困難才沒能學成?
3. (想要怎麼學)如果調整為情境個案式的教學,會不會增加學習動力?
4. 或是直接跟我說想做的題目,我來練習寫教材 🐯
#朕喝的茶
#朕喝了茶不尖叫
#我沒有要開飲料店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愛喝茶
#像是碧螺春就是康熙喝了喜歡特別取的名字
#敏捷寫作
學習成就 理論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強烈的動機會激發孩子驚人的意志力和行動力
這幾年用心的觀察與陪著孩子成長,發現一個人的動機有多強,就可以實現多偉大的夢想。如果你覺得孩子懶懶地,沒有上進心,沒有行動力,沒有良好的表現,請花點時間跟孩子聊聊天,協助他找出內心想要努力的動機。
長子原本就是一個行動力與意志力都很強盛的孩子,只要他想要去做的動機夠強,他就會找到去完成的方法。
年初的寒假,因為我們去土耳其旅行,所以長子放棄了去參加卡巴迪運動的十天集訓。開學後體育老師要大家分享寒假的經驗與心情,長子一邊分享在土耳其的所見所聞,一邊說:「我雖然在土耳其旅行,但常常想到同學在做卡巴迪的訓練。」下課後老師問他:「你是不是還想參加卡巴迪的運動?」他說:「對!」
開始參加訓練沒多久,老師就說:「在四月底有卡巴迪的比賽,但是有體重限制。」老師要幾個過重的同學減重。長子是個喜歡吃美食也愛吃的孩子,身形高大強壯,但為了可以參加比賽,他開始嚴格的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慾。
早餐吃得清淡,下午回到家吃點心時吃的多一點,到晚餐時只吃蔬菜和蛋白質,每天量體重,這樣嚴格的控制住自己吃進的東西,讓長子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瘦了將近十公斤,瘦得下巴都變尖了,但健康又充滿活力,順利地去參加比賽。
因為很想參加比賽,讓他在學校吃營養午餐時,也只吃一點點。我問他:「肚子會餓得難受嗎?」他說:「只有一開始的前幾天,會覺得有些難受,餓了就喝水,慢慢胃口也變小了。量體重看見自己變輕,就更加強了要完成目標的決心和意志力。」一個人的決心,就是推動他向前的最佳動力。
有一次去聽盧蘇偉老師的演講,他說到自己孩子的成長經歷,主要的大意是說,他兒子小時候學習的狀況也不是很好,智商也不高,但是到了國中,兒子說他想唸建中,他媽媽覺得不可能,但他卻決定要支持與鼓勵孩子去完成心願。他協助孩子找尋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也帶孩子去建中的校園參觀,讓孩子想像一下自己在建中就讀的狀況,後來他的孩子真的考進建中。現在他兒子的目標是在四十歲前,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所以跑去澳洲一所出了好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學校拜師。
一個人的動機有多強,就可以實現多偉大的夢想。幫孩子找出他的學習動機,比一再要求孩子的學習成績重要。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 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在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社交需求(Love needs)、尊重需求(Esteem needs)都得到滿足下,人最後會希望完成自我實現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希望可以發揮潛能完成自我實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肯定,希望心中的夢想有落實的一天,多鼓勵孩子去嘗試,找出自己有興趣、有熱忱的事。
孩子在安全又充滿愛的環境中被引導著成長,當他有強烈的動機去完成一件事時,那驚人的意志力與行動力,就是他完成事情的最佳動能與驅力。
那晚,國二的長子說:「媽媽,有三題數學我不會解,您幫我看一下!」我算了好半天也算不出來,不想一直被困住,決定去翻書本查詢,看了書中的定義後,靈機一動算出了一題,交給長子,我先去洗澡放鬆。不久長子又解出另外一題,睡覺時間到了,留下一題未解,我說:「明天去學校如果學會了,再回來教媽媽,現在要睡覺了。」不要讓孩子熬夜讀書,不但效率不佳,對身心發展也不良。
強烈的動機,可以引發人的行動力,但是如果用錯了方法,走錯了方向,還是不會到達想去的遠方,或是完成想做的事,所以還需要冷靜的思考和判斷,有時要抽離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才可以跳脫出當下被困住的情境,懂得開口向外求援,也是脫困的途徑。
總是有讀者會擔心的問我:「孩子的學習成就低落怎麼辦?」其實每個人的學習步驟都不太一樣,很難找到通體適用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引起孩子想要學習的動機與熱忱,如果孩子的學習態度良好,但學習成績不好,可能是粗心,可能是似懂非懂的,這些都要透過對孩子的仔細觀察,才能釐清問題。
那天,幼子的同學來家裡玩,我跟他聊天時,他說:「我跟姐姐都不喜歡讀書。」我說:「你是不喜歡閱讀書本?還是不喜歡讀課本?」他說:「我不喜歡讀課本!」我說:「那你喜歡看課外書嗎?」他說:「喜歡啊!有些書本很有趣!」我說:「那就對啦!那你不能說你不喜歡讀書啊!課本只是很小一部份的書,但是世界上的書有好多種,因為我們有能力讀書,才會比其他動物厲害!」
不要讓孩子以為,他不喜歡讀課本,就是不喜歡讀書;不要讓孩子以為,他考試成績不好,就是不會讀書;不要讓孩子以為,成績不好的人,就是沒用的人。
孩子的潛能是會被發覺?還是會被埋沒?這需要父母多花點心思觀察與鼓勵,看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多鼓勵他,讓這一個一個的小點,變成建立孩子的自信出發點,慢慢一點點的連出了成長的自信曲線。當孩子有自信,就有動機做得更好、更進步,他才有機會擴大成面,成就潛藏中必須被開發出的自己。
孩子比我們更想證明自己正在一天一天地長大與進步,多給他鼓勵,多讓他嘗試,激發出他想要為自己更努力的動機,當他的能量,用在了正確的方向,就可以愈來愈進步,愈做愈有自信。
學習成就 理論 在 McClelland 和Atkinson成就動機理論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McClelland 和Atkinson 成就 動機 理論 麥克里蘭(D.C. McClelland)(1948)提出 成就 動機 理論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阿特金森(J.W.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