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
「客家人」一詞最早出現於文獻,是清代1676年江西贛州興國縣知縣黃惟桂的公文稱:「興邑地處山陬,民多固陋,兼有閩、廣流氓僑居境內,客家異籍,禮義罔聞。」證實明代中國時期,閩西、粵東與贛南鄰近區域的居民,湧入地廣人稀的贛南,使原本文化落後的興國縣土著居民要面對新移入的「客家人」。從此「客家人」泛指閩西、粵東、贛南交會處,這片丘陵山區的漢族居民。
「客家人」講的「客家話」是「漢藏語系」下的漢語的分支,從語言學觀點確認,是秦漢時代盛行的「上古漢語」,發展為長江及贛江流域,流行於江西、安徽、湖南的「贛州官話」,再從「贛州官話」轉化成福建閩西的「汀州話」,與石窟河流域的「畬族語言」相融合,最後流入廣東粵東地區,成為韓江、梅江流域的「客家話」。傳入台灣島的「客家話」以粵東嘉應州梅縣(程鄉)、蕉嶺縣、興寧縣、平遠縣等「四縣腔」的客家話為主,以惠州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的「海陸腔」的客家話為輔。
從語言的發展途徑,可以追溯客家人的血緣,原本是中國黃河流域的古漢族,幾度往南大舉移民形成的漢族分支的族群。南遷的原因出自黃河及長江流域的戰亂,南遷的性質以政治難民為主,這不同於十七世紀福建、廣東的漢族移民台灣島是以經濟原因為主。歷史上首度出現的中原政治難民,是約於311年西晉帝國爆發「永嘉之亂」,漢族政權的首都洛陽被匈奴毀滅,洛陽至開封一帶的漢族逃亡南遷,有部分聚居在江西南部,轉進福建西部,最後落腳廣東東部,產生以客家話形成的族群。這些漢族難民是第ㄧ批的客家先民。
唐帝國末年,875年爆發王仙芝及黃巢事件,至884年結束,整整亂了十年,907年唐帝國被朱全忠滅亡。中國進入七十二年歷史的「五代十國」紛亂局面。漢族居民為躲避戰亂和飢荒,逃難進入贛南,再越過武夷山進入福建汀州。這些漢族難民是第二批的客家先民。福建汀州寧化縣的石壁村與江西贛州石城縣相鄰,被視為客家先民進入福建、廣東的門戶,稱「客家祖地」。
1126年,北宋帝國爆發「靖康事變」,滿洲女真人建立的「金國」軍隊攻入汴梁(開封),北宋帝國滅亡,北宋皇室軍民及漢族逃難南遷,另在杭州建立南宋帝國,漢族難民湧入贛州、汀州、漳州平原,逼迫原居民「畲族」遷移入閩粵贛交界的丘陵山區。這些漢族難民是第三批的客家先民。
南宋朝末年,元朝初年,漢族的南宋帝國和蒙古族的元帝國雙方的軍隊在廣東潮州,爆發激烈戰爭,宋軍兵敗,潮州遭到屠城,梅州梅縣的「梅州之戰」,加上疫癘流行的影響,更是「所遺餘孓只楊、古、卜三姓,地為之墟」。(光緒《嘉應州志》卷12《談梅》)。元末明初,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及漳州的客家人大舉遷移,進入因戰爭而人口稀少的潮州、梅州、揭陽、惠州地區。
中原政治難民流徙至贛南、閩西、粵東時,當地早有「畬族」居住。畲族是苗瑤族的一支,遷移至福建,消滅人口已不多且居處山區的閩越族(山越),成為福建第一大民族。畲族自稱「九黎族」的後裔,尊奉蚩尤、盤瓠(神犬)為祖先。政治難民的漢族大舉遷入畬族地區,原本人口稀少,貧脊的土地承載不了漢族難民,漢畬爭鬥不可避免。貧困的畲族紛紛舉旗造反,在明代中國即有1507年汀州張時旺事件、1516年謝志山、池仲容事件,都是規模很大的畬族暴動事件。
1517年明朝政府派出大名鼎鼎的王守仁(1472-1529)鎮壓畲族,畲族村寨被摧毀,畬民被迫搬遷到漢族居住區域,就近看守。王守仁即王陽明,儒家「知行合一」學說的創始人,文武全才,官至兵部尚書兼兩廣總督。王守仁對鎮壓後的畲族採取儒學教化,改姓鍾、藍、盤、雷,加速畲族漢化,與漢族融為一體,畲族棄畬語改講客家話,客家話也吸納畬語部分用詞,因此現代客家人約13%具有畲族血統。「畲」音「奢」,意「刀耕火種」,是原始的農耕方法。畲族與苗族、瑤族常並稱「三苗」。
客家人直到十七世紀末才有移居台灣島的紀錄,1662年鄭成功進佔台灣島有廣東客家籍(粵民)的士兵跟隨來台。1683年後清帝國軍隊來台也有閩西的客家士兵,更有客家人在台南城外種植蔬菜的記載,以及廣東客家人開墾高屏溪南岸的紀錄。
錄自:《台灣島史記》
作者:蔡正元
安徽客家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國吃辣排名 |辣為何物|16 >
「來來來,嚐嚐湖南的名菜之一剁椒魚頭,又香又鮮。」
老闆娘笑容滿面,似乎很滿意這道菜。
「小伙子,你是來自什麼地方的?不像是本地人呀!」
我拿筷子沾了沾魚頭的香辣油,剛放到嘴邊,辣味已開始擴散。
「我呀,應該是來自吃辣排行榜最低的地方吧。」
------------------------
辣椒於明朝末年引入中國,明末之前的中國人是沒有吃過辣椒的。辣椒引入後深受大部分南方人喜愛。有一則吃辣椒的民間傳說:湖南人怕不辣,四川人不怕辣,江西人辣不怕。但是,傳說中的吃辣排名並不準確,也遺漏了一些吃辣大省。南方諸省吃辣是由於潮濕,需要去濕之故。
冠軍:湖南省
特點:鹹辣和酸辣
代表辣食:干鍋野兔
湖南吃辣椒厲害的可能還是湖南中部的邵陽、婁底一帶,長沙市和湘西也很厲害。湖南人好用新鮮辣椒或者乾辣椒炒菜,無辣不歡,臨近吃飯時你若走到居民區,家家抽油煙機冒出濃濃辣味。湖南人吃辣有點兒硬骨頭六連的氣勢,迎辣而上。儘管廣西人也能吃辣(最厲害的是靠近湖南一帶的侗族地區),但是一個廣西的侗族妹妹曾說過,小時候去湖南通道縣另一個侗族小學演出,吃飯時全體被辣倒。
亞軍:貴州省
特點:乾辣
代表辣食:老乾媽
一般貴州人家裡,基本備有四種辣椒:辣椒粉,專門為葷菜配蘸水的;油辣椒,這是為吃粉、面用的;泡菜類型的糟辣椒,剁得碎碎的,這是專門炒菜、炒飯用的;乾的紅辣椒,炒菜時下鍋煸炒。貴州的辣,種類齊全,辣得刻骨銘心,讓人想起來胃就會一陣絞痛。
季軍:四川省和重慶市
特點:麻辣和煳辣
代表辣食:水煮肉片
四川和重慶人都喜歡麻辣味,吃辣水平以成都和自貢最為突出。貴州那樣辣得出奇的辣椒,四川和重慶人反而未必會特別喜歡。巴蜀一帶人講究辣椒入到菜裡面的味道,辣的味道都在那紅油裡。那種酷辣和酷麻,讓你眼冒金星,吃罷有頭重腳輕的感覺。
第四名:江西省
特點:水辣
代表辣食:泡椒鳳爪
江西有個地方可能是全中國吃得最辣的地方,那就萍鄉市!這地方煮粥、燉湯都要放辣椒。以南昌、萍鄉、吉安為代表的江西廣大地區的辣菜有一種辣椒的純粹感,炒菜很好吃,味道極重。但江西的九江景德鎮贛州人不太吃辣,影響了吃辣的整體水平。
第五名:湖北省
特點:鹵辣
代表辣食:絕味鴨脖
湖北各地市,辣菜介於乾辣和麻辣之間,家家戶戶熱愛辣味,尤其帶辣的滷味,在全國出名的有絕味鴨脖和周黑鴨。如果你邊看足球比賽邊吃湖北鴨脖子,很可能辣得你視線模糊,電視上的球都看不清楚。不過,湖北人的家常菜並不是特別辣。
第六名:廣西壯族自治區
特點:愛吃辣椒醬
廣西吃辣椒的水平一般,但侗族居民吃辣厲害,柳州也還可以。桂林的辣椒醬絕對不以辣出名,不是很辣,特色在於加蒜茸醃製而已。
第七名:廣東省和海南省
特點:辣菜逐漸興起
印象中的廣東人是不吃辣的,可能是水土原因,吃辣會長豆豆,愛喝涼茶。不過這些年湘菜、川菜遍地開花,很多廣東人也改變口味了,能吃點微辣食品。廣東人在餐館一吃辣,個個作「開口呼」。
第八名:江蘇、浙江、上海、安徽
特點:排斥辣味
這幾個省市菜系及口味相近,菜餚有較高水準,較為精細,好酸甜之味,但連微辣都消受不起。張含韻那一句「酸酸甜甜總是我」,最能代表江浙人吃菜境界。
最後:福建省
特點:最排斥辣椒
福建閩南一帶,別說辣,連鹽都排斥,附近的廣東潮汕地區,習慣也差不多。準確地說,中國最排斥辣椒的,是閩南人、潮汕人和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