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攝影143] 細說分鏡 Vol.2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
🖍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做到
🖍在討論藝術、創作之前
🖍我認為,如何抉擇曝光、創作參數的心路歷程與感受
🖍才是支撐那些,一幅讓人感受驚豔作品下的堅固的基石
在攝影中,知到與作到,往往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你無法知道所有的細節,這些細節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才會遇見,也許,並不是誰誰誰藏私,而是實拍中變數太多,有時你無法將書本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觀念,真的 100 分的用在實拍上,所以才需要練習。
🟥外拍與實拍
外拍與實拍是不同的練習,因為在戶外拍攝,遇上的「變數」比較多,實拍則不一定是在戶外,如果實拍是在室內的話,許多干擾的變數就能避免,而且還能控制,學習起來比較簡單。
通常我會出一些練習作業,讓學生在家裡就能做到的練習,這作業大多是將一些比如相機的操作、觀念與器材溶合與理解,來拍出觀念上應呈現出來的實例,這樣子的練習,我比較會用「實拍」來稱乎。
🔹但還是需要外拍的,外面的世界充滿許多不可知的變數,最簡單的一點 – 風,風大風小就會影響拍照的「穩定性」,比如說你使用低速快門拍攝,在考慮安全快門、防手震的條件下,你用了非常慢速度快門創作,這時你卻沒考慮到風速也會讓你站的不穩、相機也拿得不穩,最後拍出失敗的作品。
戶外紊亂的光線也是,會影響測光的穩定與準確性,轉一個身就完全不同的測光條件,應該視情況調整曝光補償、切換測光模式以因應變化,觀念上也許學到了,但是實際上面對,經常時候「觀念與眼前的問題」會連接不起來。🔹
經過外拍的練習,發現許多「變數」都是無法在書本上、課程中學到,有了這層體會,再回頭看看那些基礎的觀念,有時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看得更仔細,更專注在書本,課堂中每一字句、圖、表觀念的呈現。
🟥技術與攝影藝術
我認為,任何藝術創作,都應熟練好技術,才能在技術的組合與應用,創造出多元的藝術,前篇提到,我在前幾篇文章提到技術的想法: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結合外拍所遇上的問題 – 戶外像是個大教室,整個教材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若是手邊技術熟練了,許多觀念之間交叉影響、運用也清楚了,面對外拍時才能臨為不亂,當然這只是理想,總是在「外拍」與「檢討」之間來來回回數次,才能了解自己還有什麼是不夠熟、不夠理解的部分。
至於「藝術」又是什麼? 我也提到了我對「攝影藝術」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驚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作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簡單說就是,藝術有二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創作的過程」,有了作品才有下一階段「分享、共享」的過程,在攝影的領域下,熟練觀念、技術,才有能力面對主題,應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有了具體作品「照片」,我們透過照片這張具體的物件,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而不會空口說空話,毫無焦集,論點無法有交集,又特別是在現今的社群網路上,人們更不容易靜下來,好好的透過數百、上千的字句文章,來訴說一個「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因為「表達」本身就是一門技術,也更是藝術,好的表達讓他人透過簡單易懂的例子,複雜觀念背後的基礎,就像是你正在看本篇文章一樣,寫作超過 10 年,我還在練習寫出更精簡易懂的文章,我心中對攝影有再多、再好的想法,無法透過文字、圖片、影片來傳達,那也只是存在我腦海裡自我陶醉而已。
🟥表達的專業
前面提到過「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是對創作者而言確實如此,照片本身裡頭所有含蓋的符號,都成為提醒創作者本人的「線索」,喚醒腦海裡沉睡的印像與記憶,不用說太多,單單看到照片就能在心中激心無限的情緒與感動,這是在「藝術創作過程」,大腦與身體所體會到的感受。
當創作者卻將這些感受分享給他人,也是「藝術的定義下第二個階段」,與他人共享創作意識、美感,進到情感的交流,這時如何將腦與心裡頭千言萬語,適當的「呈現」出來,這也就是「表達的技術」
🔹表達清楚也是一種「專業」,就是將複雜難解的觀念,透過簡單的說明讓他人明白了解,而阿拉伯人有一句俗語這麼說「若一篇文章,若你能不用花太辛苦,就能解理文章的意義,那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才能做到」。🔹
🟥攝影人缺乏的是…
很多攝影人在創作過程中非常的精研,其精神我個人真是打從心裡感受敬佩,可以舟車勞頓數十回,只為了一張代表作品,又在電腦前花上數小時編修,這點我真的不行,也十分佩服,這些作品非常漂亮、吸睛,而我也相信這前前後後的過程,有著許多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地方。
在作品精研上花上不少功夫,卻不知道「表達」也該是要學習技巧 (或是技術),我相信一張前前後後投數入小時的作品,絕對值得花上十來分鐘細細的談談,這張作品本身的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
比如說最簡單的 – 這張若是人像照片,可以先說說「主角與攝影師」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眼神」是人像攝影最重要一環,眼神可以傳達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生活中的交集」或是「為了創作而扮演角色的眼神」,這些是我在看人像作品中第一個想知道的事情。
為何選擇這個場景拍攝? 如果不先知道「創作動機」,我能不能感受得出來選擇這場地拍攝的含義是什麼? 色溫、色調的呈現,我的感受是否與創作者一致? 時間點是一天的何時,為何選在「此時、此地」創作這些作品,光是以上這些問題,就可以費上好些時間來一一的講解。
風景攝影那也不簡單,追著光、追著影、追著一年僅有數周、或是數天才有較多機會的主題,這主題為何是你想追求的? 中間遇上了什麼困難? 同樣的作品不同時間拍攝,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太太多可以分享,若是一位好的聽眾,打破沙鍋問到底,一路追問創作者在拍攝作品最核心的問題 – 為什麼此時、此地、選擇這張照片作分享,這是個尖銳的問題,更是一張照片分享過程的主旨,也是藝術表達的一環。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拍攝出讓人驚豔作品的攝影人,幾乎沒有太多人會注意到這點 – 作為藝術第二階段,與他人共享情感、意識的交流,在社群與通訊軟體發達的今天,只要貼張照片出去,簡單的三、五、十幾個字交代了想法,就期望觀者能夠了解這張作品想要訴說的種種故事,我想對於觀者來說,這項任務有點太難了點。
🟥要,溝通嗎?
除非是較正式的課程、分享會,攝影創作者才會為自己的作品多加說明,從我們看到的照片開始「倒敘著說」,構圖表現、創作參數、後期處理、創作念頭一一的分享,若非是個較為正式的場合機會,不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作品分享討論,大多都只是淺薄、直覺的感受。
別說他人,我自己也仍在努力,只是方向有些不同,我的作品並非都追求驚豔的感受,大多都是為了「教學」使用所拍攝的照片,在課堂上呈現,必需符合教學上適用的範圍,能教的不只是道理也好、觀念也好,我仍更希望挑出的這張「哇照片」,是包含更多我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感受,好讓無現置身在現場的學生,也能透過我的話語、肢體表達、現場情緒所構成的氛圍,感受我當時的情緒也好、作品創作的抉擇。
不過這樣子的工作,在撰文的今天更難了,透過遠距教學,少了更多現場情緒感受,互動上又更少了更多線索,讓我無法從學生的表情中,來檢視自己上課過程中,這段是否表達清楚,還是該停下來多說二次? 但相信這遠距上課模式,也會成為將來的趨之一,反而讓我再改變表達的技巧,以及作品挑選的標準。
🔹當然,絕大多數攝影創作者,是不需要應付我所面對的問題,畢竟那是我的工作,但是仍舊有項共通點就是 – 照片分享,絕不該只是三言兩語就能傳神表達,大多數創作者並無意識「分享也是如同攝影技術一樣需要磨練」,若真心想要與他人分享,不是一張照片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收工,而我自始自終認為,那些被創作者忽略表達的那些照片故事,才是那張照片真正的生命,成為所有讓人感動作品底下支撐的基石、支柱。🔹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
「客觀主觀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Re: [請益] 主觀與客觀? - 看板ask-w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啟發] 主觀不比客觀差| Subjective is more Valuable 的評價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s post - 主觀與客觀的衝突 的評價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s post - 主觀與客觀的衝突 的評價
- 關於客觀主觀定義 在 好桌遊的定義客觀vs 主觀桌遊港講東西BG Port BG Up S2 Ch.15 的評價
客觀主觀定義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攝影135] 細說分鏡 Vol.12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159
🖍攝影,表面看到的是藝術,裡面隱藏的是技術
🖍技術,包含了所有攝影中,每一個基礎的觀念與經驗的累積
記得十幾年前開始學攝影,那是學校課程的一門必修課,上課的同學不管你有沒有相機,反正你就是想辦法去借到、買到一台相機,或是跟分組同學一起共用一台相機,36 張照片一起分擔費用,還能省點錢,當時真的光把一些基本的觀念學完,確實是花了 12 堂課的時間。
🟥拍一張照片要多久
拍一張照片要花多少時間? 不是從觀察開始,而是按下快門後直到看到照片前為止,前後要花上多少時間? 最快…,你覺得可以多快? 這問題我在自己的課堂上問過不少學生,幾乎沒有人能答到「最接近的答案」
🔺三天? 五天? 七天? 還是一天,都不是,答案是約 3 小時。🔻
一捲底片差不多拍 36 張,而你裝好後也不會一直胡亂的按快門,而我快的話,差不多也要個把個小時才能把一卷底片拍完,這在當時已經算很心痛的速 – 因為貴哪,快門聲就像是從破掉的錢包,掉出硬幣砸在地上的聲音,從第一張開始拍到最後一張照片結束,快速的取出底片,此時你背對相片館轉身前進,對著老闆說「我要快洗」,這個快洗…,差不多要 60-90 分鐘不等,由於要特別洗你這一份底片,工錢、料錢與時間都特別的貴,前前後後算下來…,自你按下第一次快門直到看到成品照片,也真的差不多約 3 小時左右,當然,有人還可以更快一點。
🔺撰文的今天,需要多少時間? 3 小時不到,甚至還不用 3 秒,1 秒不到的時間,你就可以在相機螢幕上看到剛剛拍的好不好,用上述相同的心情拍完 36 張,「最快看到照片的時間」依然是 1 秒,按下快門後,每一張照片都花不到一秒的時間就能看到。🔻
🟥學習的時間
記得第一個攝影作業,是正確的將曝光三元素給適當的拍出來,我記得那時我在找會動的東西做練習,跑到了圓山兒童公園,拍攝裡頭的旋轉木馬,忘了當時快門是使用多少,最後的結果是無法「凍結」旋轉木馬上頭,以及坐在上頭的人們快樂的表情,然後再用一周內的時間,重新、重拍練習,直到這項練習 PASS。
現在使用數位相機就快多了,從十幾年前還身為學生,到現在變成學生的老師,在教導這個作業時,相同的要求,卻可以省下更多的時間,當學生按下快門,立馬檢查照片…
「快門速度不夠,重來」
學生再重拍一張
「還是差一點,再來一次」
學生再摸著相機,再重新調整更適合的快門速度
「這樣子就對了,下次記得要照這方法練習,而不要死背答案」
這樣子一來一往的動作,大概…,最慢 10 分鐘就可以學好單一練習,比起我第一個練習的作業,花費數天時間,快上了不知數百倍之多。
🟥技術的定義
每學一個新的觀念,當你用相同的模式一試再試,仍需花上不少時間,但也比過去使用底片相機快上不少,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熟練。 同樣的一個練習,拿到不同主題,考慮的重點順序、重心又不同了,又再重複練習,直到真的練到「精髓」,我想這時可以說 – 嗯,技術已經熟練了,就算遇上陌生、第一次接觸的場合,也不容易失敗,也不會拍的讓自己失望。
到底「技術」的定義該如何定義,我還是喜歡引用維基百科裡頭的說法,比較讓大家較有討論上的共識:
🔺「技術可以指人類對機器、硬體或人造器皿的運用,但它也可以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它是知識進化的主體,由社會形塑或形塑社會,如電腦等新技術的增生使人們相信技術是社會進化的決定性力量。換句話說,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
「它是驅動改變的自發性動力」,這句話來解釋討論攝影中最有趣的一段話,當我們學習攝影,從基本的曝光到創作,每一個動作與環節,我都認為包含了非常多的「技術」在裡頭,當我們熟練每一個技術後,這「技術能驅動改變」我們,產生一種「動力」,讓我們能組合攝影裡不同的變數,去創造出各種不同的影像可能。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藝術的定義
🔺「藝術,指憑藉技巧、意願、想像力、經驗等綜合人為因素的融合與平衡,以創作隱含美學的器物、環境、影像、動作或聲音的表達模式,也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的人類,用以表達既有感知,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澱與展現的過程」🔻
是的,書讀得不多的我,在我辭窮的字典裡,維基百科總是我偷懶下依賴的來源。
藝術百百種定義,若以上述的定義裡,我留意的是「技巧、意願、 想像力、融合、平衡」這幾個關鍵字義,雖然無法確定裡頭的「技巧」是否為「技術」,但我認為我們暫不拘小節將技巧等同於前面所說的技術。
🔺細看「藝術的定義」他包含了「創作、分享」二個階段,同時藝術是個「過程」,既是創作的過程,也是分享的過程,當然我們難以透過無形的事物憑空用電波在大腦間傳遞,在我們攝影藝術「創作與分享過程」最具體的結果,自然是表視在具體的影像照片,好讓我們溝通有個開始、基礎與焦點。🔻
🟥攝影藝術
藝術定義中「……將個人或群體體驗 “沉澱與展現" 的過程」,進一步我會這麼定義攝影藝術:
🔺攝影藝術也可說是「個人技術的熟練,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 後,透過自身的意願、想像力、經驗加以融合,創作出影像的過程,並且具體表現在 “照片作品等具像物體上”,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
我會這麼解釋「攝影藝術」這個名詞。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精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做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熟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技術與藝術班車
外拍最常遇上學生的問題之一「面對這場景,光圈 (或快門) 該用多少?」,這是常見的問題,也是奇怪的問題,這問題不該問我才對,應該問問你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作品呈現」。
但這只是個外拍練習,總不會一開始就將初學學生拉到「藝術創作」的層次,我還是會說「想想光圈是做什麼,快門又是做什麼,上課都有提到」,提示一下,學生通常還是能拍出基本的作品出來。
藝術表達前,技術一定先到位,在技術培養熟練過程,同時也在觀察藝術創造的元素,技術到藝術不是一趟單行票班車,而是來來回回的過程,透過技術熟練,來欣賞、了解藝術是如何創作產生,再透過藝術的欣賞過程,回頭看看自己技術哪裡的欠缺。
在我看來,太多數的人,自認基礎觀念學會了,就一直朝著藝術創作猛衝,卻鮮少有人帶著回程的車票,坐回攝影基礎起點站,重新的想想那些攝影變數下,還能擁有什麼樣的可能,再買張車票重新朝著藝術創作出發,這也是我對現在攝影風潮下,我自己對「我自己」的反思。
🟥生命體驗的沉澱
也許我們太在乎如何讓一張照片富有可看性 (精采的構圖)、故事性 (一張照片千言萬語),只想快速拿著相機跨越了「技術、藝術之間的交集」這困難一關,想要用最快的方法達抵達「終點」,也就是一張讓人讚嘆連連的作品,然後再繼續重複下去。
在藝術的定義中還有一段話讓我非常在意「加以個人生命體驗的 “沉澱”」,一張作品必定是個人生命體驗的「沉澱」,這個「沉澱」真的需要時間、歷練,急也急不得,無法像自底片攝影過渡到數位攝影,彈指之間就能見到作品那樣神速,而我自認這方面我依舊欠缺,我自己也在追尋著「我認為攝影之於我生命的關係解釋」,一直找不到好的解釋,或許這追求的過程,就是為往後作品不斷堆疊的必經之路吧。
🔺最後還是想提醒自己,「攝影藝術下的照片作品,它只是個過程,不是結果,包含了 “創作” 以及 “分享” 的過程」,若要再多說一點,照片的生命不是自按下快門後就走到終點,應往外延伸,如何與他人分享情感與意義,這是攝影藝術觀念裡,作為一張「攝影下的照片作品」的定義。🔻
另一方面,技術與藝術間不是個單程車票,不是一路抵達終點就結束,這是來來回回重複的旅程,在途中同時堆疊自己對攝影與生命的體驗,當拿著相機,走了無數的路、拍了無數張的照片,此時是該停下來、看看自己與他人的作品,聽聽他人的意見,與最要的「心裡的聲音」。沉澱後再重次出發。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客觀主觀定義 在 鏡好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Podcast:什麼是 #存在 ?答案可能視我們身處的「情境」(situation)與「背景」( background )而定。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些人秉持著「客觀中立」的立場,但在 #海德格 的思想中,這種主張其實是不可能的事。他認為,我們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為,都受到我們的出生背景以及所處的環境影響,進而做出特定面向的判斷與舉動。
若以「房子」舉例,對於房屋仲介而言,屋子的存在便涵蓋了屋齡、地段、預期的商機;而對於力學教授來說,一切則與力學結構有關。因此「屋子」的存在,隨著行動者的主觀定義與不同的情懷,會有截然不同的關注焦點。
本集談到哲學大師海德格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 #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這是一本對於哲學研究者來說也鑽研不易的經典──此次請跟緊 #紀金慶 老師,他將用上、下兩集,用最直觀、淺顯的方式與聽眾傳達海德格對於「存在」定義的箇中奧祕!
🎧️ 現在就收聽!《 #哲學好好玩》EP03|從現象學到詮釋學與後現代主義:談海德格《存有與時間》(上)► https://bit.ly/3CjMqOn
#鏡好聽 #想聽愛聽就在鏡好聽
客觀主觀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曾經跟大家分享過,我們無論遇到任何事情,關鍵不在於那件事情「是什麼事」;而關鍵在於,我們怎麼解釋那件事情「給我們的影響」。
就像有一句話這麼說的,叫做「我虛度的今天,是他人迫切渴望的明天。」這句話是不是告訴我們「珍惜時間」很重要?
因為對你來說可能就是一天;但是可能對某個已經罹患絕症的人,可能這樣的一天,對他意義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們能夠去「重新定義」每一天的意義跟價值,那麼是不是我們會過得更充實呢?
其實呢,關於我們怎麼詮釋眼前的狀態哦,就曾經有人進行了一個關於「巧克力」的一個實驗。
這個巧克力的實驗就是,要一群人喔去吃巧克力;然後呢,讓他們為這個巧克力的味道打分數。
研究團隊呢,一次給受試者一顆巧克力吃,並且對他們說:「這是這次要吃的巧克力」。等到受試者吃完巧克力之後,再請他們評價這個巧克力的味道。
而受試者其實不知道自己究竟吃了幾顆巧克力,不過呢,等他們吃到了第四顆、也評價完之後呢,研究團隊再次發下一個巧克力。
而這時候就把這一群人分成兩半,其中一半的人,對他們說一樣的話:「這是這次要吃的巧克力。」;而對另外一半的人說:「這是最後一顆巧克力。」
這兩邊的人都吃了一樣的巧克力,可是其中一群人知道這是最後一顆;而另外一群人相信,這一顆之後還有下一顆巧克力。
就是這樣的差別,你可以想想看喔,這兩群人對於這顆巧克力的評價,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你猜到底是哪一群人,會覺得這「第五顆巧克力」會更好吃、更正面呢?是那些聽到「這是這次要吃的巧克力」的那一群人;還是聽到「這是最後一顆巧克力」的那一群人?
其實喔,答案告訴我們是,當你聽到「這是最後一顆巧克力」的時候,你會對它產生更正面的評價。而且不只是這樣,這「第五顆巧克力」,還被選為這五顆巧克力當中,最美味的一顆。
那些聽到「這是最後一顆巧克力」的人當中,有64%的人認為,第五顆巧克力是最美味的;但是聽到「這是這次要吃的巧克力」的這一群人,只有22%的人做出相同的選擇。
那你看喔,從五顆當中選一顆最美味的,其實22%這樣的一個數字,其實就像是機率上面的平均概念是一樣的。
所以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就算是吃同樣的巧克力,當這個巧克力被定義成「最後一顆巧克力」的時候;就會讓我們對這顆巧克力,有更正面的主觀評價。
所以這就像是,當我們假定某一個東西是「最後一個」;我們心中就很容易把它連結成「這一個是最好的」這樣的主觀期待。
就像我們看到很多歌星,在他宣佈即將要「封麥」、即將要「引退」的最後一場演唱會,往往是特別爆滿的。
然而如果你仔細想一想,一個歌星唱了這麼多年,唱到了最後一場演唱會;就以他生理的狀況來說,他的歌喉、他的狀態應該不會是最好的吧!
可是為什麼我們主觀投射上,都會認為這是最難得、而且是最棒的?這其中就包含了我們很多「主觀的詮釋」。
所以呢,談到這裡我常常說喔:「為什麼我們要學會思考?」原因很簡單,學會思考可以幫助你,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時候,可以選擇那個讓你更快的解釋。
當然了!它也可以預防你亂花錢、亂買東西;尤其是當店家特別跟你說「這是最後一個」的時候,你還是可以在這樣的狀況底下,保持理性。
因為「最後一個,不等於是最好的!」
當你學會了思考,或許對於這樣的一個話術,就會有更好的免疫能力,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在我們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連結,期盼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那麼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客觀主觀定義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僅剩"3"位名額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叫做「快樂不在於你遇上的事,而是在於你所專注的事。」這一句話乍聽之下,有一點心靈雞湯的味道喔。
通常我對這種說法,都不會太在意;只是呢,這句話卻是我少數感覺起來,很像是心靈雞湯,但是我個人會奉為圭臬的。
今天呢,我就從一個心理學家,勞拉卡爾.史丹森。他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做一個長期的調查裡,來跟你分享這個觀念。
或許在你聽完之後,你會跟我一樣,發現這句話其實並不是雞湯,應該要把它變成是「座右銘」。
勞拉勞拉卡爾.史丹森呢,他常年專注在「老年人」的心理狀態。
在他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喔,其實人不可避免的,都要面對很多老化的狀態;不管是「心智能力」的衰退,更重要的一點是,「身體能力」的衰退。
那在一般直覺上的認知,都會覺得老化的過程,它其實會必然影響到,除了身心功能之外,它也會影響到這些老年人,在自己的主觀世界裡,對於「快樂」的感知。
但是呢,越研究越發現喔,這裡面是有矛盾的。它的矛盾就在於,其實有很多老年人,在他變老的過程當中,他對「快樂感知」恰巧是相反的。
他隨著年紀越大,他越覺得自己更年輕、更有力氣,身體更健康。那關於這一點發現,就引起了卡爾.史丹森的好奇。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人年紀越大,身心功能越差;但是他們主觀的「快樂感知」和「快樂詮釋」,卻朝向更正面、更快樂的部分?
他發現啊,這些「銀髮族」會更常、也更全面的,在自己的內心跟外在世界,去創造能夠提振自己情緒的經驗。
相對於年輕人,老年人更常想起自己的正面回憶,產生愉快的念頭,尋求並保存看了會開心的訊息;搜尋並且注意那些快樂的臉部表情,而且把注意力放在消費性產品的優點上。
但是卡爾.史丹森也發現,並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是這樣子;因為如果他說,所有的「銀髮族」都是這樣的話,它顯然不符合我們平常的經驗。
他所關注的是,其實有一部分,或許你也可能認識過這樣的「銀髮族」,他們真的是越老越開心。
不可否認他們的身心機能,在客觀上是衰退的,但是他們主觀的感知,在情緒層面卻是越來越開心、越來越圓滿的。
進一步的研究就發現,這些「銀髮族」為什麼越活越回春呢?原因很簡單,是因為他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會讓他們感覺到開心,跟正面的事情上。
其實你可能會認識,有些越老越開心的長者;你會發現,他們非常會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他們會善於找到對方,並且鎖定正面因素的人,表現出最大程度的情緒提升。
而技巧比較差的人,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讓自己擺脫生活裡面的磨難,他們的情緒,會隨著年齡而變得日益低落。
所以呢,你可能會認識有些老人家,愛發脾氣又尖酸刻薄,那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總是注意力,放在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上。
可是,那些會把注意力放在正面事物,把負面事物拋諸腦後的人;卡爾.史丹森他就講過,一個他親自做研究訪談的例子。
他訪問了一個住在安養院的姐妹。那個時候呢,他就問對方,怎麼樣去應用各種生命當中的磨難,跟負面事件。比如說像生病,還有呢自己身旁,一直有親友過世。
結果呢,這一對快樂的姐妹花,他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他們說:「喔~我根本沒有時間擔心那種事情。」
在當下卡爾.史丹森他聽了有一點迷惑,因為退休人士並不用工作,也不用操持家務,也沒有照顧家庭的責任;照理來說,他們唯一有的就是「時間」。
結果呢,他就進一步體會到,其實這一對姐妹花喔,他們說「沒有時間擔心那種事」。
「時間」對於這些老年人他們的定義,可能已經不是在於,他每天能夠支配的時間;而這裡所謂的「時間」,是指他們的餘生。
年紀大的人,其實都不可避免的,要去面對到自己「餘生有限」這樣的概念。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時間,也就是「餘生」啊,耗費在那些不快樂的事情,在他們認為這是一點道理都沒有的。
所以呢,聽到這裡,如果回到你我,我們可能都還沒有邁入老年。但是呢,不妨透過今天的分享,你想像一下,自己已經「餘生有限」。
或者是極端一點,你想像自己的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或者是最後一個禮拜,或者是最後一個月。請問一下,你會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什麼事情上呢?
回頭想想那句話,「快樂不在於你遇上的事,而是在於你所專注的事。」你說它是雞湯,還是應該要把它當成是「座右銘」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7月21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如果呢,你覺得自己的餘生,放在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裡,而其中有一個部分,就是想要「好好的寫作」。
你並不是想要成為一個作家,而是想要透過文字的表達,留下一些值得自己跟別人紀念的事物;那麼【寫作小學堂】這一門課,會非常的適合你。
我們要帶給你的,並不是要去寫那些套路式的文字;我們透過【寫作小學堂】會陪伴你,瞭解到文字的本質。其實「寫作」它在本質上,是一個思考的訓練。
當你能夠回歸到本質的時候,不管你要不要成為作家,我相信這都是能夠伴隨你,人生活得更好、活得更圓滿的一個必要能力。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7月21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名額也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盼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客觀主觀定義 在 林昶佐 Freddy Lim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財政部吃掉納稅者權利
我今天在財政委員會質詢財政部許虞哲,為什麼9月份公佈的納稅者權利保障法施行細則,將屬於「成本費用」薪資特別扣除額當作是「最低生活保障額度」。以一對夫妻及一名未成年女子的家庭為例,這個家庭將被財政部吃掉14萬免稅保障。
為了釐清「成本費用」與「最低生活保障額」的不同,我先詢問部長稅法理論上主觀淨值原則與客觀淨值原則的差別,但部長卻答得非常含糊,難怪會有這個離譜錯誤。我向部長解釋:客觀淨值原則指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之淨額,主觀淨值原則指收入減去成本費用之外,尚需扣除納稅義務人維持自己及其家庭成員之維繫生存最低需求額度。
大法官745解釋中,大法官明確將薪資扣除額視為成本費用,而不是最低生活需求額度。因此只有免稅額與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屬於「最低生活需求」,而薪資特別扣除額屬於「所得成本」。但財政部9月頒佈的納稅者權利保障法施行細則卻完全搞混,變成:基本生活費必須高於「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或列舉扣除額二者擇一之扣除額及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其多出來的金額才可從所得總額中減除。
以一對夫妻及一名未成年女子的家庭,夫妻合併申報所得稅為例,根據法規定義,最低基本生活所需費用是最近一年全國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百分之六十,也就是大約166,000元,依照施行細則,基本生活費用包含本人、配偶及扶養子女,所以這個家庭的基本生活費用便是166,000 x 3 = 498,000。
若以本次稅改草案的數額為基準,他們免稅額加標準扣除額加薪資特別扣除額是712,000(免稅額132,000+標準扣除額220,000+薪資扣除額360,000 ),高於498,000,因此沒有額外的免稅保障。但若依照「最低生活保障額度」之正確定義,他們免稅額加標準扣除額是352,000,(免稅額132,000+標準扣除額220,000),比基本生活費用少,所以這個小家庭還可以在額外扣除14萬。
現在這些保障都被財政部吃掉,非常可悲。我要求財政部長應立即檢討修正,應向大眾清楚說明。
客觀主觀定義 在 [啟發] 主觀不比客觀差| Subjective is more Valuable 的推薦與評價
客觀 就是好,主觀就是不好? 日常生活中談到主客觀的議題。 如果客觀性的定義本身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那麼強調客觀 ... ... <看更多>
客觀主觀定義 在 好青年荼毒室- 哲學部's post - 主觀與客觀的衝突 的推薦與評價
主觀 與客觀的衝突:內格爾對哲學問題的重構作者︰Roger 難度 導言... ... <看更多>
客觀主觀定義 在 Re: [請益] 主觀與客觀? - 看板ask-w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請有興趣的人去看6275篇
作者說 客觀跟真實本身可以分開 ->這是他個人的定義
我說他跟大家的通用定義不同
他回沒有通用定義
我說 是我發言不夠嚴謹
我該說 大家眾多的定義中至少
"客觀是判斷事實的角度" "客觀下的判斷就是事實本身" "客觀與事實不可分"
(事實上作者根本就沒有脫離上面三句)
且作者的角度下
對於"我看到西施"的這感覺 就算事實上沒有西施存在也沒關係
這感覺的描述也是客觀的
但!不管你怎樣說話你都是對某一事實做了判定
例如這句即是 " 這個空間發生了一件事情:我有了感覺X "
但是 我已經提過冷熱 作者說聽不懂我的疑問
冷熱是相對的 沒有一個量尺標示怎樣是冷怎樣是熱 沒有絕對存在的
你說"我感覺到熱"是會引起爭議的
你只能說"我有溫度上的感覺"
你說你要說"我感覺到熱"是對的
那可能你口中的熱是以一般人接受的溫度範圍而定(相互主觀)
或是相對於你本身的溫度你所感受到危險度來判定(個人主觀)
不管怎樣你這描述(判斷)就加入了相對(主觀)
所以你最多只能安全地說"我有溫度上的感覺"
或是"我感覺到相對而言對我來說很危險的溫度感受"
當然 加入了某種主觀後的判斷你還認為是客觀 那我只能尊重你選擇的定義
( 像我個人是接受相互主觀(大部分的狀況下) )
( 事實上你的客觀極可能是相互主觀了(討論的不夠多我還無法判斷)
多參考他人意見吧 那樣之下的判斷還是是"可能"與事實不符的 )
我很懶 你還是轉文可以去哲學板聽取可參考的答案吧 如果你有心的話
如果會被砲轟就是邏輯不對或是你意見沒講清楚所以導致暫時的誤解
特地來吵架的你自然可以不用理會
那邊的人邏輯可清楚了
原諒我的懶吧 就打到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42.175
這句話有跳躍 很符合你在本版的發言風格
但我知道你跳躍了些蝦米 你這句話至少在你的角度下沒有錯
沒有要爭高低 "爭"這動詞可累的
可以查閱文章 只要是有和一點立場參入的判定 我都不管別人想什麼
我事情很多= = 我只說服跟我親近的人~
我只按照邏輯 或是"別人角度(當然那角度不能亂給)下出發後的邏輯"
※ 編輯: phreniax 來自: 123.194.42.175 (01/02 17:44)
有改幾個字 歹勢
※ 編輯: phreniax 來自: 123.194.42.175 (01/02 18:0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