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案今年8月獲行政院及教育部同意,預計自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各界關注首任校長會是誰?本報獨家掌握,這次校長遴選共有6人被推薦,包括科技部前政務次長林一平、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台北醫學大學特聘教授李友專共3名教授都在名單內。
另外還有3名國外教授也參與角逐,包括一名印度籍學者,現在美國任職;一名是澳洲籍學者,目前在孟加拉工作;還有一名是大陸籍學者。正式候選名單預計月底公布。
反郭旭崧聲量大 陽大校友質疑:騙到校長又賣校
不過,最引好奇的卻是,候選人名單內卻未見現任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由於在陽明交大合併案,引發陽明大學校友激烈反彈,多次質疑郭旭崧「賣校」,是為了爭取合併後首任校長,反郭勢力愈聚愈大。反陽交併不遺餘力的陽明大學反併校聯盟成員、陽明大學衛生福利所教授蔡篤堅說,反併校聯盟的老師很強力地表示,如果郭來當首任校長,他們一定會開記者會,持續追打這件事,「哪有副教授『騙』到陽明校長之後還要去當首任校長」,所以他推測「那些人」現在可能收手了。
至於「那些人」是誰?蔡篤堅透露,這背後有一個運作的產官學集團,特定人士不斷創造讓郭旭崧擔任首任校長的機會,但因為怕罵聲太大,因此退而求其次,推薦另外一個「自己人」出來選,至少才能繼續掌握背後的巨大利益,「拿一些不太亮麗的人出來當幌子罷了」。
對於郭旭崧未在陽明交大首任校長候選名單中,陽明校方表示,郭校長之前在衛生署完成疾病管制署的整合,健全台灣防疫體系後,隨後赴美為台灣加入WHO而努力;如今又促成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討論20多年的合校里程碑,帶動高教轉型。校方相信正是因為基於使命感,無論是否誰擔任陽明交大首任校長,郭校長都期望能替台灣高教,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深信遴委會一定可以找到一位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不具「正教授」資格 國立大學首位「副教授」校長
63歲的郭旭崧是陽大校友、美國耶魯大學衛生政策博士,留美返台後先在陽大任教10年,升等至副教授,之後任職衛生署,一路升到衛福部疾管署署長。2017年郭旭崧獲選為陽大校長,卻被控僅有「講座教授」資格,隱匿並無「正教授」資格的事實,但依規定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大學校長需具有正教授資格,此事紛擾多月,教育部在爭議聲中,以大學自主為由、援引國外也有「不具教授資格」者,仍然同意任命,郭也成為國立大學第一位「副教授」校長。
不過教育部事後卻被監察院糾正,批評教育部此項人事案忽略國內外大學運作方式有別,副教授任校長,將造成教育界「災難式」影響。國民黨立院黨團更曾召開記者會,指有「高層」致電施壓教育部「硬喬」,就是要讓郭旭崧上任。尤其郭上任不久後就爆發卡管案,教育部前後態度更引發外界批評。
合併過程抗議不斷 11月底公告第一階段候選人名單
郭旭崧在2017年底上任後,積極推動陽交合併,成為近年首件跨縣市的大專院校合併案。然而推動合併過程中除了在校師生,連畢業校友都高度關注、抗議不斷,合併後的首任校長由誰出任,由於牽涉利益龐大,更引發各方角逐。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案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對外公開徵求合校後首任校長人選。11月5日公開徵求校長候選人截止,22日將召開遴選小組第二次會議資格審查,選定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名單,預定11月底公告。
科技部前政務次長林一平也被推薦
科技部前政務次長林一平是被推薦人之一。林一平69歲,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士、華盛頓大學電腦科學博士,現為交通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終身講座教授,他是在張善政擔任科技部長任內的政務次長,之後張善政升任副院長,林曾暫代科技部長一段時間。
林奇宏與郭旭崧是學長學弟 交集不少
同樣被推薦的林奇宏則是與郭旭崧頗多交集,不僅是相差四年的陽明大學醫學系學長學弟,也同樣拿到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只是郭是衛生政策博士,林是生物系博士。林奇宏曾歷任台北市、新北市衛生局長,林擔任新北市衛生局長期間,郭是疾管署署長,林奇宏現為交通大學副校長及陽明大學微生物免疫學研究所合聘教授。
林一平和林奇宏兩人都回應,在11月22日正式公布參與遴選的候選人名單前,都不宜對外表示意見。
林一平說,這次有國外學者願意參選,想為台灣的大學奉獻,就表示陽明和交大兩校合併過程,給外界的感覺是很正面,對外宣傳也做得很好,證明兩校的合併是具有國際實力的。
遴選小組21名委員:3教育部、9陽明、9交大
根據大學法規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屬於「新設合併」學校,所以首任校長由教育部組織遴選小組直接選聘,目前遴選小組共有21名遴選委員,教育部指派3名代表,包括教育部次長劉孟奇、成大校長蘇慧貞及科技部前部長楊弘敦。另外陽明與交大則各推派9人,包括國衛院長梁賡義、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研華科技董事長劉克振等人。
根據遴選小組規畫,公告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名單後,12月中旬前將安排校長候選人辦理治校理念說明會,12月下旬由兩校服務滿1年以上的編制內專任教師、研究人員及專業技術人員針對第一階段校長候選人行使同意權,達到同意門檻者為第二階段校長候選人。
遴選小組將於明年1月上旬邀請第二階段校長候選人說明治校理念和進行詢答,並選定校長人選,並於1月下旬前將校長當選人報請教育部聘任。
宣 信 國 小 歷任 校長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習思想成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學者批為僵屍抹粉
中共黨報《學習時報》周一發文,吹捧“習近平思想是21世紀 的馬克思主義”。有中國學者指出,中共為其政治僵屍塗脂抹粉,“李鬼捉拿李逵”,已經將馬克思主義“山寨”到荒誕的地步。
6月15日,中國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迎來了67歲生日。中共黨報《學習時報》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一文,為其送上賀禮。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文中寫道,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可以稱為“19世紀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以鄧小平理論為首創成果和基本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可以稱為“20世紀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以稱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
以“世紀”為尺度命名馬克思主義,他認為應該具備三個條件:理論研究對像是世界典型樣本;理論成果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理論實踐成效深刻改變現實世界。
北京獨立學者章立凡指出,面對西方與中國脫鉤趨勢,中共想借用老祖宗的理論維護政權合法性,然而現在是李鬼捉拿李逵,無產階級專政和政治經濟學都被拋得一干二淨,真正貫徹馬克思精神、為深圳佳士工人維權的北大學生卻遭受無情打壓。
章立凡:馬克思主義普遍破產,中共為政治僵屍塗脂抹粉
章立凡告訴本台,黨報這篇文章讓他聯想到文革時期,毛澤東思想被標榜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的頂峰:“中共最大的問題就是執政理論不能自圓其說,這一點從這篇文章可以看得很清楚。想當世界的頭兒,本身就違背了鄧小平韜光養晦的遺訓,急於當頭,落到現在(全球)孤立的地步。拿出這套理論,就是給僵屍塗脂抹粉。”
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日前在一個座談會上,批評中共任意修憲、壓制言論,“完全成了一個黑幫老大”;並斷言,“這個黨本身已經是一個政治僵屍”,今年年底和明年初可能會迎來經濟崩盤。
章立凡介紹說,21世紀,中國幾乎是高調推崇馬克思主義的唯一標本,或者活化石:朝鮮現在推行主體思想、“白頭山血統”,馬克思著作在那是禁書;越南在努力尋求美國式的民主道路;古巴雖然名義上信奉馬克思主義,實際也更為接近西方的生活方式。
“習思想”於2017年中共十九大正式提出,之後被相繼寫入黨章和憲法。那麼所謂 “習思想”到底沿襲了馬克思的哪些遺產?文中列舉了一系列龐雜的政治、經濟、外交理念和政策。比如,“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際交往觀、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但卻並未闡述“習近平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具體關系。
章立凡表示,馬克思主義一路被“山寨”,已經淪為“四不像”,真正沿襲其精神的是歐洲的社會黨國際(第二國際),比如英國走“費邊主義”的工黨:
“列寧搞了個山寨版,摘取了馬克思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這一套。傳到中國就是山寨版的山寨版,也就是‘溝馬’,山溝裡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山寨了他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還加上中國農民革命中的平均主義;鄧小平打著社會主義旗號走資本主義的路、搞市場經濟,實際上拋棄馬克思主義;江澤民講‘三個代表’也是改造馬克思主義,使共產黨變成全民黨;現任領導人的創新,可能是既利用毛澤東思想控制政權,又利用鄧小平理論、資本主義的經營,為紅色家族積累財富。”
姓資姓社?歷史如何終結?
中共黨報的這篇文章還提到,“有人宣稱‘歷史已經終結’,科學社會主義的巨大能量在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手中再度被激活。在習思想指引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決定性成就來雄辯地證明一個偉大結論——社會主義確實比資本主義好。”
1989年初,美國著名政治思想學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發表《歷史的終結》 (The End of History),預測民主制將“成為全世界最終的政府形式”。
幾個月後柏林牆轟然倒塌,福山聲名鵲起。然而,近年來中國的異軍突起也讓他的“歷史終結論”備受質疑。
在2020年5月最新發布的《中國是哪種政體》一文中,福山這樣評價習近平思想的徒勞:“‘習近平思想’是毛澤東《紅寶書》的蒼白替代品。除了普遍的中國民族主義外,習近平還沒有想出一種連貫的意識形態來激發追隨者的狂熱。”
福山還特別提醒,秦朝的極權統治只維持了十六年,最終被兩名中尉推翻;西漢恢復儒家治國,尊重教育,最終維持了五百年。
盡管如此,習近平卻掌握了歷任極權者都望塵莫及的技術工具,“學習強國”App取代了人手一本的《紅寶書》。社會信用系統、大數據、遍及各處的傳感器……,斯大林和毛澤東不曾享有這些監控民眾日常行動、語言和交易的利器。有鑒於此,福山認為,中國的變革很難起源於基層群眾運動,仍然要依靠黨的上游、內部民主化。
章立凡認為,現在的情況其實不能完全責怪現任領導者本人,在毛時代他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一位紅二代曾經這麼表述,他是“不幸的這一代人”的標本,具備三個特點:知識結構不行;膽子大;還有自卑感,擔心別人的評斷。
2015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南海接見了福山。王岐山當時明確宣稱,“司法一定要在黨的領導之下進行,這就是中國的特色。”
談話結束後,車子經過北京的景山公園。福山指著景山說道,“那我來過,是明朝最後皇帝崇禎自縊身亡的地方。”
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日前接受本台采訪時提出,中國目前諸事不順,更換中國領導人是給國家一個機會。蔡霞也認為,換人,中國才有希望。
一名因安全原因不願透露姓名的退休學者周先生則告訴本台,無論換人與否,無論李克強、王岐山還是其他人掌權,所謂“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中共最後難免走上蘇聯的老路,面臨嘎然“脆斷”的結局。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薛小山華盛頓報道 責編:何平 網編:洪偉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
宣 信 國 小 歷任 校長 在 吳思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公民say Yes,而不是ㄧ再say No》
幾個月前,南投瑞龍瀑布景觀平台事件,透過網路串聯、公民集結「給縣長的ㄧ封信」,終於停止錯誤的政策,南投縣政府同意暫緩計畫,變更設計。
無奈ㄧ波未平,ㄧ波又起。
在颱風肆虐的今天,日月潭拉魯島整建案以粗俗的設計破壞景觀美感,「給處長的ㄧ封信--暫停拉魯島整建案」網路運動再次發動,九個小時內,交通部觀光局周永暉局長宣布暫緩此案,即刻停工。
看起來是值得欣喜的公民勝利,但我卻絲毫開心不起來。
台灣公共工程的政策制定過程(尚不論後端的工程執行階段),弊病積累。不但欠缺公民參與、設計品質低落、美感極度偏差、與環境生態不容⋯⋯都是大問題!
這些問題,固然來自「制度」的本身(如採購法限制、預算編列問題),核心恐怕更來自於「人」!
主事者的政治需求至上、生態意識退步、美感教育貧乏,都是造成ㄧ椿椿恐怖的公共工程建設強暴民意、欺凌土地的元兇。
樂見台灣公民的進步與積極,即時阻擋政策上路;但我要說,如果政府的決策都要等待「公民力量大」才能即時扭轉,那是可惜,更是可悲。
翻轉體制需要長期抗戰,但我們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身為立委,持續進行的幾項工作,歡迎大家的參與與意見回饋。
1)改革採購制度:籌備多時,已預訂於10/1本週六與建改社合作召開公聽會。
2)推動「文化影響評估制度」:積極研議中,將提出「文化基本法」草案,立法明訂。
3)革新美感教育:已向教育部多次質詢,政策研修中。
4)公共工程擴大公民參與:今年已促成台北市政府提出自治條例,納入公民委員會工作事項。全國部分仍待匯聚共識,逐步推動上路。
「讓公民say Yes,而不是ㄧ再say NO!」
何等希望,下一次,公部門端出的建設案,能獲得公民社會正面回應,按讚稱許。
希望大家的齊心努力,能讓那ㄧ天,快快到來!
美 , 不 容 僭 越 , 不 可 讓 渡 。
「美是主觀的」、「美是見仁見智的」只是讓缺乏美感素養的決策者獲得自以為是的正當性而已!
瑞龍瀑布觀景台(我們有幸地及時修正)終究只是冰山一角,被媒體揭露出來的更是少之又少。國家的風景管理單位本是國家自然人文美景的守護單位,卻老是對原有的素顏極端缺乏自信、或毫不珍視,費盡心力濃脂豔抹摧毀美好的山水。
國家機器依然認為「美」無足輕重;即便向來受過專業訓練的我們之間仍有極高比例認為「美」只是調劑;我們的基層公務人員在疊床架屋的法規裡尋找安定之處,更無力再為「美」的課題庸人自擾;全國各層級學校決策者無論有無素養總誤以為校園是自家,校園成了歷任校長的夢想投射(況且還會成為學童境教的藍本),而總是喧囂多於優雅!
我們都是共犯,在美的國度裡⋯⋯!
抵制拉魯島周邊設施工程污染日月好山水 20160927
拜託有同感的朋友:
1. 請大家分享
2. 寫信給處長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72130719743532/
3. 到日月潭風管處處長信箱留言
http://www.sunmoonlake.gov.tw/info/ServiceMail.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