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線上教學力】
過去幾個月以來,台灣老師線上教學能力大幅提升,接下來必須展望未來,思考回歸實體教學後,數位教學能力要束之高閣,還是應用在課堂上?這些已經養成的能力不應該放棄,或許可以用影片非同步教學,對學習較優異或落後的孩子,進行差異化教學,創造更好的教學效果。
為了幫助台灣更多的老師和教育工作者,能更無痛的成功做到數位轉型,我們覺得如果能有一本書,能集結許多老師在線上教學、數位教學的各種創新做法及其背後的思考,將能幫助大家在線上教學、數位教學路上更容易起步、上軌道。於是,我們決定來編出這樣的一本書。
非常感謝本書中我們所選編的各篇章的作者老師們,願意將他們的壓箱功夫跟所有的老師、教育工作者分享。我相信台灣會有許多老師,因為本書所有作者老師們的無私分享,能更有自信的面對線上教學、數位教學,讓許許多多的孩子們受益。這也是我們編著這本書的最大心願。
最後,我們也想藉這個機會,呼籲政府採取作為,以因應後疫情的新教育趨勢。其一,政府應該改變思維,讓台灣老師有預算購買好的內容、軟體,讓台灣的數位教育有活水,才能不斷有好團隊做出好內容。期待未來5 年,能看到台灣數位學習產業的生態系成長茁壯,讓老師有豐沛的數位教學資源把學生教好,不必只能仰賴他國軟體,不再被他國宰割。
而另一方面,未來師培、教甄,也應全面重視新老師的數位素養與數位教學能力。現在全台灣老師的能力都已經練起來了,未來新老師、師培生更應該要跟上。長江後浪推前浪,期待台灣未來所有新老師都有不輸前輩的數位教學能力。
2021 年5 月,我們一起成就了台灣教育史上的奇蹟,台灣社會要感謝每位為了學生如此努力的老師。教育是愛與榜樣,這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幾年後,回顧我們這段時間所展現的自發、互動、共好,我們都能很欣慰的說:面對變局,我們不負台灣老師之名,給孩子最好的身教!
親子天下與葉丙成共同選編,感謝 20 位超前部署作者群共同執筆,不藏私線上教學實錄與心得經驗分享:
王永福、朱哲民、江宛凌、呂冠緯、林怡辰、林嘉怡、施信源、唐富美、陳萩慈、張輝誠、莊越翔、鄭博仁、廖靜姬、劉孟硯、黎曉鵑、蕭宇青、賴錦慧、謝彩凡、鍾莙億、蘇明進(依姓氏筆劃排列)
全球趨勢 X 觀念心法 X 課堂實作 X 好用工具,
台灣教育史上第一次的遠距教室現場忠實紀錄,
也是全台第一本為中、小學老師而寫的線上教學指引書:用科技賦能教學,創建有溫度、有秩序、有互動的線上教室。
購書連結:在下方回應處
(歡迎分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
宰執天下心得 在 航空迷因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史上最長投稿
《疫情之後的貨機人生》 by 物流老司機
[零:前言]
近一年來,受到疫情的影響,航空客運幾近停擺。人流嘎然停止,四肢癱瘓,物流卻像顆不放棄的心臟,持續跳動朝四面八方輸液,替全世界的經濟保住一線生機。在油價走跌的加持之下,各家航空公司的貨運業務逆勢竄起,成為營收與獲利的重要支柱。全球30大航空公司裡,僅有四家業者有獲利,台灣的華航和長榮就佔了榜單上的兩個名額 ,貨運部門從深夜墊檔節目躍身成熱門八點檔,組員的生活也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敝公司擁有18架747貨機,數量居全球之冠。這架經典的空中皇后,機艙胃納量大,也因為貨運的榮景,迎來遲暮之年的第二春。以下所提的貨機組員,皆是以747機隊飛行員為例。
貨機大部分是往美國飛的越洋長程航班,就算是偶爾穿插的區域短班,出發時間也多在半夜。組員晝伏夜出,活動範圍離不開貨機坪,也甚少進入旅客的視線。身處同一間公司,掛著同一個職稱,穿著同一件制服,客機組員也不見得了解貨機機隊的生態。
若要剖析貨機組員的生活,不外乎從這幾個關鍵字下手:[班表]、[外站]、[安克拉治],還有無可避免的[隔離]。組員背景天南地北,男女老少或有差異,但八九不離十,生活和話題都脫不了這幾個重心打轉。
[一:班表]
無論客貨機,無論長短程,每個月的一張班表,主宰了組員30天內的生活。生活兩個字筆畫不多,但鉅細靡遺,包山包海,充滿各種變數。
如果班表是一道料理,那麼熬夜和時差,就是長程機隊飛行員的主菜,無從替換,也往往是雙品招待。
同是吞著熬夜配時差,但客機和貨機組員吃的菜色不同,滋味更是南轅北轍。長程客機的派遣,多是單點來回,例如直飛紐約、法蘭克福、雪梨,在當地休息一到三天不等,然後飛回台北。貨機的派遣模式較為複雜,飛往美國內陸的停靠航點較多,天數也拉得較長。舉例來說,貨機組員出門派遣一趟的班表常常是這樣:從台北飛大阪,落地中停2小時,繼續從大阪飛安克拉治,在安克拉治休息40小時,飛去芝加哥中停2小時接著飛西雅圖,在西雅圖休息18小時,然後飛回台北。
離家飛個長班,以下例子是客貨機的差異,一目瞭然:
客機:台北-紐約-台北
貨機:台北-大阪-安克拉治-芝加哥-西雅圖-台北
疲勞很難量化,不同機隊之間的作息也無從比較,但貨機組員的班表較為複雜,航點也較多,起降比較頻繁,隨之而來的風險也較高。另外,貨機組員要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在美國內陸各航點間的時差。以安克拉治為基準,西雅圖快了1小時,芝加哥快了3小時,紐約快了4小時。組員在多航段執勤後,在不同外站休息後,必然會面臨跨時區的副作用,就是日照時間與生理時鐘的紊亂。
[二:外站]
如何在外站調整作息,也算是組員工作的一部分。無論身處東西半球,在外站下班之後,得在或長或短的休息時間內,想方設法讓錯亂的生理時鐘重開機。如何實作,人人自有心得,各憑本事。文的武的方法不拘,只要在下一次上座時,在握住操縱桿之前,能夠撐起眼皮敲醒腦袋進入飛航模式,那就是好方法。
客機會停靠的外站,無非是觀光勝地,或是人聲鼎沸的都會區。疫情之前,組員在外站能抽空遊歷知名景點,跋山涉水尋幽訪勝,品嚐四方美食,體驗異地風情,這是辛勤工作之餘的福利,一點小小的犒賞。就算只是暫時離開旅館,在市區搭車或鄉間散步,讓風景流轉,也是種調劑與沈澱,好轉換心境迎接下一趟任務。
對貨機組員來說,常會頻繁飛往美國內陸各大貨運站。最具代表性的外站,就是安克拉治。無論搭配的是紐約、亞特蘭大、芝加哥或邁阿密,安克拉治都是必經的門戶。ANC三個字未曾缺席,按月換個日期烙印在班表上,有時候一個月還得造訪兩次三次。貨機組員的第二個家,就是安克拉治。
[三:安克拉治]
飛機航程越遠重量越大,飛行時耗油就越多。以747貨機為例,受限於最大起飛重,在油箱加滿的情況,可以飛到13小時左右,但只能裝進約七成滿的酬載(Payload,賺錢的貨物重量)。若要增加酬載,勢必要減少飛時,不能飛得太遠。簡言之,載得重就飛不遠,要飛遠就得減重。
因此位在阿拉斯加,離台灣約8個半小時的安克拉治,就是一個很好的中停點。安克拉治人口數和新店差不多,機場貨運量卻是全球排名第五大。Fedex和UPS是主場,華航、長榮、大韓、國泰都是常客,AN-124偶爾出沒,運氣好一點還能遇到全球最大運輸機AN-225。飛機從台北出發時可以裝滿酬載,在安克拉治落地補足油料後,接著往美國其他航點移動,例如6個小時外的紐約,7個小時外的邁阿密。除了位在美西的洛杉磯、舊金山、西雅圖,要飛往內陸或東岸的航點,飛機大多以安克拉治當作進出的中停點。
機坪內偶爾會出現三架自家貨機比鄰的景象,例如左邊的從大阪飛來要再戰芝加哥,中間的要先飛邁阿密再折返跑去西雅圖,右邊的打了一趟紐約來回終於要踏上歸途朝台北前進。此起彼落,你來我走,輪番上陣排隊卸甲,燒肝打拼都是為了把滿機腹的酬載平安送到目的地。
飛機地停加油,只消數十分鐘後即可再度升空,不曾聽過機器有過半句怨言,但人總得闔著眼伸直腿睡覺。飛機齊聚一堂有多熱鬧,就有為數不少的組員得在此落腳歇息,進出安克拉治皆然。至於能在旅館裡待多久,端看手機螢幕裡那一個小方塊,班表APP來決定。有時是三人派遣的底線,18個鐘的休時。有時則在房內欣賞了兩次晨曦晚霞,待了近48小時才往下一站前進。
人是動物,籠子關久了難免想伸展筋骨透透氣。由於造訪頻率高,留宿時間比其他外站來得長,若在安克拉治沒有些嗜好,時光肯定特別難消磨。除了日常的上街採買覓食,這裡地廣人稀,往深郊野外跑是再合理不過的。偶遇前輩分享安克拉治的外站生活,說道在這塊景緻優美的自然勝地,登山健行,騎馬滑雪,坐船看冰河,野溪釣鮭魚,戶外活動包羅萬象,聽者常心生嚮往。
但疫情爆發,世道丕變,一個四季都還沒輪完,這些軼聞趣事突然變得遙不可及,像是曾祖母的兒時照片一樣斑駁難辨。無論哪個外站,所有未曾探訪之勝地,未及體驗之樂趣,未能品嚐之珍饈,一夕之間都封印成旅遊書上的一行行墨漬和一幀幀相片插圖,只剩銅版紙的氣味飄著活著。
[四:隔離]
病毒橫空出世,是前所未見的兇猛對手。疫情初始,各國政府只能在節節敗退之際,盡快釐清病毒的底細。有的採取群體免疫想和病毒自然共存,有的端出各項封城管制的措施,期盼在經濟窒息之前能先把病毒悶死。效果不一,但大多數國家的醫療資源和經濟活動都受到病毒重擊。台灣在初期反應迅速,守下第一波攻勢,決戰邊境,把損害控制到最低程度。但若是每個執勤返台的飛行組員,入境後都要隔離14天,航空公司很快地就會面臨無人可調派的窘境。
幾經波折與轉彎之後,疾管署和航空業者協調出一套模式,在防疫和營運間取得平衡。
組員從公司勤務報到開始,全程配戴口罩,視客貨機需求著配護目鏡或隔離衣,抵達外站後專車接送,入住旅館期間不得外出,不與當地民眾接觸,僅透過外送或客房服務方式用餐,返台後自行駕車、專車接送返家,或是入住防疫旅館,不得搭乘大眾運輸。貨機組員三天內/客機組員五天內居家檢疫,不可外出或派飛。14天內自主健康管理,不出入人潮眾多景點或參加大型集會。
概念是這樣的,對疫情互信的國家之間有旅遊泡泡。組員在本站和外站之間,就是個執勤泡泡。若能落實各項防護措施,與疫區的生活圈隔絕,讓染疫的風險能被降到最低,那麼在三天/五天居家檢疫期間渡過之後,組員就能夠離開家門或檢疫旅館,回歸社區生活。
組員返台後手機沒有被追蹤定位,在外站時也沒有早晚點名確認是否擅自外出。這套模式從春季運行至今,除了公司各單位的後勤支援,仰仗的是客貨機無數班值勤組員的自律,以及對自身工作的責任感。大家有共同的目標,離開國門時保護自己,回到台灣保護我們的家。
海外各國動輒停班停課,關餐廳封城,確診數不斷攀升第二波第三波。 2020年的台灣,宛若世外桃源,馬照跑舞照跳,除了無法出國旅遊,沒什麼特別。為了保護家園不受侵擾,疾管署、各家業者、頻繁進出疫區的第一線組員,大家都在不同戰線和病毒長期對抗。與此相比,泰山與鴻毛之輕重,被關在外站旅館隔離,失去移動的自由,其實也不足掛齒。
[五:疫情之後的外站]
自此開始,組員的外站生活不再立體鮮明,只剩二維空間的兩點一線。機場一點、旅館一點,還有往返接駁的車程拉成一線。對貨機組員來講,就是從安克拉治繼續往外延伸的更多點和線
疫情嚴重的城市,例如紐約,也取消外站駐防,就改成從安克拉治派遣飛來回,但所需飛時較長,落地之後的休息時間也必須拉長。另外為了減少返台次數,貨機組員也會以安克拉治為出發點,派遣兩次內陸航班後再返台。
在旅館大廳偶遇時,問候語不外乎是:
「你是飛來還是回台北?」
「我接下來飛亞特蘭大,你從芝加哥回來嗎?」
「你還要在這裡待幾天?」
一個疫情後的班型如下:
台北-安克拉治(住)-芝加哥(住)-安克拉治(住)-紐約(中停)-安克拉治(住)-大阪(中停)-台北。
從台北派遣一趟,出門八天打了七腿,安克拉治住了三次。飛行里程足以繞地球一圈,但除了機場和旅館,哪裡也沒去,哪裡也去不了,哪裡也不該去。
疫情之後的外站,除了熬夜和時差,還多了COVID-19這個隱形魔王,得矇著眼和他打擂台。從外站落地開始,接過的每一份文件、摸的每一扇門把、送到房間的每一份餐點、頭靠的每一顆枕頭,不用酒精噴霧伺候都覺得心虛,深怕一次疏漏就讓健康和職業生涯同時劃上句點。若聽到遠方傳來隱約的咳嗽聲,隔著口罩都想收著鼻翼抿著嘴。
自此,所有的外站糊成一個大麵團,形狀全都是一個模子印的,味道全都是一只雜燴鍋煮的。外站就是一個七坪大的房間,一張得噴酒精消毒的床,一扇晨昏顛倒的窗,一具上班前會鈴鈴作響催命符的電話。組員們自力更生,自樂自得,每個人斜槓再斜槓,文組追劇閱讀,武組瑜伽健身,學習與自己相處,學習面對被迫離群索居的孤獨。
計時結束,服刑期滿,走出這扇門遲早得回頭。往下一站或下兩站移監的車程,反倒是令人期待的旅途,一趟小確幸。
腳下踩的是安克拉治夾著樹葉的積雪,不是帶著污漬的陳年地毯。屁股坐的是芝加哥霓虹燈光加長禮車,不是硬邦邦的旋轉辦公椅。眼睛看的是高速公路旁的西雅圖楓紅,不是了無生趣的旅館停車場。耳朵聽的是機坪上貨盤車嘎拉作響,不是一片漆黑裡嗚噎整夜的旅館空調。
進到駕駛艙後就是小小的烏托邦,以金屬蒙皮築牆的理想國。艙門關上,油門一推,飛機離地後跟著把所有的顧忌和擔憂拋在腦後。腳下是病毒統治的塵世,三萬英呎的雲隙還是天空,曬得皮膚發痛的還是陽光,讓人昏昏欲睡的還是黑夜。和過往的2019、2018沒有兩樣,還是起降巡航,還是一桿兩舵,除了臉上多了張口罩,疫情沒有在這裡改變什麼。
直到,落地開了艙門,COVID-19說,歡迎回家。
向櫃檯領了鑰匙,房門哐啷一聲關上,換個外站,計時重新開始。熟練地將房間內消毒一遍,確認每個開關按鈕把手都鍍上了酒精,才能寬心摘下口罩呼吸,躺在陌生的又熟悉的床上休息。隔離週而復始,直到班表大人批准返台。如果運氣稍差,班表稍微凶險一點,可能會在返台三天檢疫期滿後,隔沒一天又被派遣安克拉治,然後繼續飛美國內陸班。那麼將會是有整整兩個禮拜,除了勤務派遣時間以外,組員都得在家裡或旅館內隔離。
一如傳世名言:「我不是在隔離,就是在往隔離的路上。」
離台灣七千公里外的安克拉治,冬天日照只有六小時,零下十度是家常便飯。旅館內隨時都有三四組貨機飛行員駐防,在客房內或睡或醒或彌留,靠著Ubereat和Line便當群組外送供應三餐。入住時來自四面八方,離去時目的地不一,退房兩天內又拖著行李箱掛著黑眼圈,鬼打牆一樣現身在旅館大廳迎接另一段隔離。
這就是疫情之後的貨機人生。
[六:寫在案例765之後]
和歐美國家不同,17年前的我們經歷過SARS,對於病毒和口罩有著熟悉的共同記憶。戒慎恐懼,是全民防疫成功的關鍵。但蛋殼再密也有縫,身為全台灣唯一頻繁進出疫區的族群,機組員成為防疫的破口,彷彿是種宿命,早破晚破的問題而已。本土0確診的天數拉得越長,破蛋之後,輿論的後座力就越猛烈。
曾經被譽為天空國家隊,客貨機組員不分彼此,都持續肩負著運送防疫物資的重任。而在嚴峻的疫情之下,貨運同仁依然全年無休,倉庫24小時燈火不滅。機坪上永遠都鋪滿貨櫃,等著一趟趟貨機往返消化。這個海島國家能夠物暢其流,進出口轉運順暢,組員多少也透過操縱桿出了一份力量。
然而,在案例765-紐籍機師事件發生後,全台灣的機組員,猶如身處中世紀的歐洲,被視為滿街散疫的過街老鼠,避之唯恐不及。如果可以舉辦公投,組員返台後隔離14天的方案,應該會是毫無懸念地高票通過。
在被輿論的口水戰淹沒之前,必須先理解一個事實。在這253天內,無論是當天來回或是過夜班,無論是載客或送貨,敝公司就有一萬五千個航班飛回台北,全台灣加起來有超過兩萬個架次的組員,在這段期間接觸旅客,進入疫區過夜再返台。
這麼龐大的航班數量,這麼多的人員反覆進出疫區,返台後並沒有隔離14天,為什麼在過去的253天內,可以維持本土的0確診?
如果現階段的執勤泡泡,各項防護措施效果不佳,讓組員在執勤時避不了染疫,那麼在這兩萬多個航班內,應該會有一定比例的機組人員中鏢。不會人人都是無症狀感染者,也不會每個人居家檢疫期內就保證痊癒。經過九個多月後,疾管署應該會收到一堆居家檢疫通報有症狀,篩出一堆確診的組員。或是組員染疫而不自覺,經過三天/五天後無論是外出或執勤,再度傳染給其他人。台灣不會保持這麼久的本土0確診紀錄。
如果在案765之前,台灣的社區是乾淨的0,那麼也是間接證明,過去九個多月以來,這樣的執勤泡泡模式是有足夠的防護力。台灣並沒有來源不明的社區感染,也沒有一堆機組員在居家檢疫時發病確診。組員最有可能染疫的源頭就在國外,與當地生活圈隔絕是最直接的方式。源頭不防堵,就算延長回台後的隔離天數,再補上執勤前的篩檢,也是治標不治本。
重點是組員執勤時,有沒有確實配戴口罩,落實自我健康管理,以及在外站時各項防護措施是否嚴格執行。
眾家媒體披露,該位紐籍機師執勤時不願意配戴口罩,也不配合疫調,甚至不是第一次在外站擅自離開旅館,同事通報公司也沒得到積極處理,那為什麼要為了個案改變通則,連坐處罰過去253天戰戰兢兢執勤的無數組員?若是又有組員7天檢疫後確診,是否要上調到14天?若是有旅客檢疫14天後才發病確診,疾管署需不需把旅客入境隔離上調到20天呢?
現在應該關注的是事件的調查結果,若是紐籍機師在外站沒有離開旅館,執勤時一切合規,結果還是不幸染疫,那麼現行的執勤泡泡得通盤檢討,確認在外站的哪個環節是防護的弱點,接車司機生病、旅館消毒不周、外送餐食人員疏失、病毒變種後傳染力變強,都是可能的原因。找出造成感染的根本原因,才能據此改進。若沒有從源頭防堵漏洞,過一段時間後累積足夠的航班量後,還是有可能再次出現類似的組員染疫案例。
輿論看到的是253天的0,我們看到的是兩萬多個航班的0。
沒有人希望看到0變成1,因為我們很清楚,若是疏於防備,幾週之內,1就能變成難以置信的數字。這麼多架次之後維持的0,隱藏的是無數客貨機組員的心理壓力。進入疫區小心翼翼,返台後就算檢疫期滿仍不得鬆懈,時刻注意自己是否有流鼻水、腹瀉、肌肉痠痛等症狀。鎮日精神緊繃,深怕自己已成病毒溫床,不慎將病毒帶進社區造成大規模傳染。居家檢疫期對家庭生活造成的不便,以及反覆陷於隔離的處境,對組員的身心狀況,難免都會有負面且長期的影響。
熬夜、時差、隔離,就是這一年來組員生活的三元素,在全球航空業如此困難的時刻,能夠換上制服領著班表出勤,已是萬幸。
檢疫規定也隨著國際國內疫情調整,昔寬鬆今嚴峻。待疾管署一聲令下,公司頒佈細則,組員只有逐條遵循,以免自己成為防疫破口,賠上健康也壞了名聲。但案765的事件,帶來了排山倒海的輿論壓力,風行草偃,組員動彈不得,無力辯駁。明明執勤時很謹慎,返台後都很自律,在規定的檢疫期滿才離開家門用餐採買,卻還是有種莫名的罪惡感,覺得自己是個通緝犯,只是還不曉得犯了什麼罪。一旦確診染疫,馬上回溯14天丟石判刑。
天下大亂的2020年還沒過完,在英國發現的變種病毒已在2021年埋伏,超前部署蓄勢待發。這是一場寒夜裡的越野馬拉松,疫苗的成功研發,還沒完全帶來曙光,在病毒追擊前,我們得摸黑找到終點存活下來。共體時艱,這四個字只差沒刺在背上,提醒自己沒有退路。在世界恢復平靜之前,能再走多久的0就交給老天爺了。
宰執天下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是一個勇敢的人嗎?】
⚔️原來脆弱、挫折、焦慮的感覺才是勇氣的養分?勇敢,不需要完美,也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有方法、有步驟可以學習的能力。
📚暢銷書與熱門TED演講〈脆弱的力量〉作者新書《召喚勇氣》:她將20年來致力研究 #勇氣、#脆弱、#自卑 和 #同理心 的成果,彙整成這本平易近人的生活與職場實踐手冊。
🔗圖文好讀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daring-to-lead/
-
【這本書在說什麼?】
-
作者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著有暢銷作《脆弱的力量》,她的TED演講〈脆弱的力量〉觀看次數更超過四千萬次。在新書《召喚勇氣》中,她將20年來致力研究勇氣、脆弱、自卑和同理心的成果,彙整成這本平易近人的生活與職場實踐手冊。
在第一次接觸到布芮尼的著作與演講之前,我對於勇氣的認知,停留在「膽大過人」與「無堅不摧」之類的心靈力量之流。直到理解她的論述之後,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原來勇氣與脆弱是一體兩面,「真正的勇氣,是學會與脆弱共處」。
布芮尼在這本書開宗明義地說,她對於「領導者」的定義就是:「能從人們與流程中看出未來的可能性,並且有勇氣開發那股潛力的人。」我在公司帶領10個人的小團隊,讀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能尋求讓內向的自己進一步突破的勇氣,進而影響團隊成員發揮自身的勇氣。
對於很多習慣埋首電腦前的科技主管來說,書中這句話讓我莞爾一笑:「當你習慣用科技處理所有的事,要與人面對面展開尖銳的對話就變得非常尷尬,而且太過刺激。」我從書中感受到作者對於人性關懷的溫度,也學到了提升領導力的方法,以及凝聚團隊向心力的訣竅,整理成以下四個步驟。
-
領導者:能從人們與流程中看出未來的可能性,並且有勇氣開發那股潛力的人。
A leader is: Anyone who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finding the potential in people and processes, and who has the courage to develop that potential.
-
1️⃣ 卸下盔甲、面對脆弱、發揮同理
-
我在職場打滾的日子裡,從工程師做到小主管,一路上看過許多種領導者的型態。書中定義的「防衛型領導者」讓我勾起些不好的回憶:驅策完美主義、自認永遠是對的、以批評為自保手段、領導方式是遵從與掌控、、以權勢壓迫他人、將筋疲力竭視為地位象徵、迂迴與逃避。
這些特質是所謂的「穿上盔甲」的樣貌,保護自己不被傷害、不被貶低、出於自保為目的。這些看似強勢的行為,卻難以真正與人建立連結,甚至容易與團隊成員漸行漸遠。作者點出,要成為一個有勇氣的領導者,反而要「卸下盔甲」面對自身的脆弱,用開放的心胸去待人接物。
書中定義「勇敢型領導者」也大有人在:有同理心與自我包容、終身學習的態度、做出貢獻且願意冒險、培育承諾與共同使命、支持休息與復原、指出眾人的恐懼與不確定性、有話直說與採取行動。這是一種即使無法預測或掌控結果,仍然全力以赴的心態。
在這些勇敢的特質裡面,我最有興趣的是「同理心」這項,布芮尼詮釋同理心的說法非常精準,她說:「同理心不是與某個『經驗』連結,而是與『支持某個經驗的情緒』連結。」你不需要擁有跟對方一模一樣的經驗,也可以表達出「我懂你的難過」的同理心。
例如:團隊成員搞砸了一場報告,感到沮喪與失望。這時候,你不要急著大做文章說換做自己會怎麼想。反而,可以這麼表達:「這真的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你一定很失望,我相信這種感覺很難熬…」不要試著挽救或說教,而是先和對方的情緒連線,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
談判專家克里斯.佛斯在《FBI談判協商術》這本書也談如何建立同理心,重點不是感同身受,而是說出對方的痛苦。「你似乎很沮喪…」、「 聽起來你很失望…」如果你說對了,對方會感受你的同理心。如果你說錯了,對方會試圖糾正。建立同理心的過程,也在建立彼此的信任。
-
鼓起勇氣與脆弱共處無關輸贏,而是讓你在無法預測或控制結果時仍有上場的勇氣。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is not about winning or losing, it’s about the courage to show up when you can’t predict or control the outcome.
-
2️⃣ 走自己的路,但也要懂得接受反饋
-
布芮尼提到,一個領導者必定會遭遇困境與阻礙,要能夠熬過這些難關,必須擁有明確的核心「價值觀」。她在書中列舉了一頁的價值觀清單,並請讀者選出兩項,並且擬定行動去實踐。我選擇的是「誠信」與「貢獻」,其中又以誠信(Integrity)讓我最有感觸。
我對誠信的解讀,除了道德上的操守之外,就是要實踐「言行合一」。這個社會不缺有能力、有技術的人,但是真正貫徹誠信精神的人(甚至企業)卻非常難得。我們心裡都討厭「說一套、做一套」的人,如果身為主管的是這種調性,肯定失信於人。
我很喜歡書中對誠信的定義:「誠信是選擇勇氣、而非舒適。選擇做對的事,而非好玩、速成或輕鬆的事;落實你的價值觀,不是嘴上說說。」走自己的路的勇敢領導者,絕不對困難的事情保持沉默。一個誠信正直的領導者,才能凝聚團隊的向心力。
除了堅持自己的價值觀之外,也必須學習接受意見的反饋,無論是來自上司或者下屬。因為,太過固執的態度,或者對價值觀的矯枉過正,反而會與人漸行漸遠。為了避免這種情形,布芮尼提出三個心法,運用在聽到不同的反饋時,心裡可以這麼想:
1. 對於大部分的意見反饋:「我有足夠的勇氣聽他說。不必然全盤接受或聽進去,但我有足夠勇氣聽他說。」
2. 對方表達技巧不夠好時:「這裡一定有值得聽的東西,只要聽對我有用的部分就好,不必理會其他的。」
3. 聽到忠言逆耳的建議時:「這是掌握與學習技能的過程,而且這個人和我一樣關心這件事。」
讓自己帶著好奇心去聽對方的反饋,了解別人的觀點,放慢對話的速度。如果接收反饋的當下感到難以承受,可以試著說:「一次談這麼多有點超出我負荷,先挑其中一項深談好嗎?很樂意改天與你聊其他的議題。」這會是個有建設性、尊重對方、且充滿勇氣的提議。
-
誠信是選擇勇氣、而非舒適。選擇做對的事,而非好玩、速成或輕鬆的事;落實你的價值觀,不是嘴上說說。
Integrity is choosing courage over comfort; it’s choosing what’s right over what’s fun, fast, or easy; and it’s practicing your values, not just professing them.
-
3️⃣ 形成信任的7個行為
-
在我之前分享過的文章〈《與成功有約》不懂得建立信任的你,正在失去職場領導力〉,提到由內而外讓自己「值得信任」,是提升個人領導力的首要之務。布芮尼的這段話也與之呼應:「我們需要信任他人,才能展現脆弱。展現脆弱,才能與他人培養信任關係。」
前者是讓自己值得信任,後者則是信任別人。但我一直還沒有掌握到的是,有沒有方法可以解決《克服團隊領導的5大障礙》提到的團隊最大障礙:「彼此缺乏信任」?也就是說,該怎麼實際影響、指導團隊成員,讓信任也發生在團隊之內?從布芮尼的研究之中,我找到了好方法。
關於如何指導團隊成員,該做出哪些具體行動,提高「主管」對他的信任?他自己又可以改變什麼行為,提高「其他成員」對自己的信任程度?布芮尼把以下七個「形成信任的行為」濃縮成「BRAVING」(勇敢)這個詞,我後面會說明這個清單好用的原因。
1. 底線(Boundaries)
你尊重我的底線。當你不確定我的底線在哪裡時,就要開口問。
2. 可靠(Reliability)
你言出必行。察覺自己的能力和極限,不要答應自己做不到的事,兌現自己的承諾。
3. 當責(Accountability)
你要承認自己的錯誤,道歉並做出補救。
4. 守密(Vault)
你不會把不該洩漏出去的訊息或私事說出去。你不會把我的秘密說出去,也不會把別人的秘密跟我說。
5. 誠信(Integrity)
你選擇勇氣,而非舒適。你選擇做對的事,而非好玩、速成或輕鬆的事。你選擇落實你的價值觀,而非嘴巴說說而已。
6. 不評斷(Non-judgment)
我們可以不帶評斷的談論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不帶評斷的請求彼此協助。
7. 寬厚(Generosity)
你從最寬厚的觀點解讀別人的意圖、言語與行動。
如果直接告訴團隊成員:「你要改善一些信任相關的問題。」必定會引起大家的恐慌跟防衛心。可是,這麼說就不一樣了:「你應該定出自己的底線,跟合作的對象達成共識。」或者:「你應該審慎評估手邊的資源,不要隨口答應卻無法兌現。」
差別在於,把信任直接放到檯面上,太抽象、也太籠統。但是採取「改變行為」的方式進行指導與溝通,就顯得具體許多,也讓人有方向遵循。我會採取這個方式,從行為面著手,來試著強化團隊的信任感與向心力。
-
領導者必須投注合理的時數,照顧好恐懼與情緒,否則就要浪費多到不合理的時間,努力管理沒有效能與生產力的行為。
Leaders must either invest a 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attending to fears and feelings, or squander an unreasonable amount of time trying to manage ineffective and unproductive behavior.
-
4️⃣ 跌倒後再爬起來的3個步驟
-
成為一個勇敢領導者的學習過程中,布芮尼提醒我們做好心理準備,假如我們經常做個夠勇敢的人,一定會有跌倒的一天。勇敢並不是說:「我願意冒失敗的風險。」而是說:「我知道遲早會失敗,但仍然全力以赴。」
同樣的心態也必須傳達給團隊,我們是在戰場上奮鬥的人,遭遇失敗與阻礙是必然的。然而,如何在跌倒之後,再度爬起來,從過去的經驗學到教訓,做出更好的決策和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一環。對於團隊而言,領導者只是個旅人,而非製圖者,共同在這條路上結伴而行,經歷所有的一切。
「當我們鼓起勇氣正視過去並接受自己,就能改寫結局;當我們否定過去的失敗、挫折和痛苦,這些過去就會主宰我們。」書中的這段話,讓我想起《被討厭的勇氣》也提過同樣的概念,不要糾結於過去曾經失敗的痛苦,而是專注於當下能夠採取的行動。布芮尼在書中整理出三個越挫越勇的步驟:
1. 面對:保持好奇,深呼吸,達到平靜,形成觀點與覺察,同時管理情緒反應。
2. 溝通:在缺乏客觀資料的情況下,說出你編造、假設的故事並且進一步釐清。
3. 革新:重拾主導權。選擇會讓團隊更靠近目標、意義的行動。
具體方法可以這麼做。面對團隊遭逢到的失敗,首先平靜心情,不要預設立場,認為別人存心捅婁子。說出你理解的情境是什麼?你做出了那些假設?然後請團隊成員逐一補充、更正這些情境與假設。把釐清後的客觀事實,跟團隊檢討並擬定對策。做出最後決策,讓團隊開始採取行動。
-
當我們鼓起勇氣正視過去並接受自己,就能改寫結局;當我們否定過去的失敗、挫折和痛苦,這些過去就會主宰我們。
Own the story and you get to write the ending. Deny the story and it owns you.
-
【後記】
-
讀完《召喚勇氣》的當下,有一種被眾多觀念與心法「淹沒」的感覺。整本書的架構與內容很豐富,需要比想像中還多的時間消化。在我第二次重新爬梳之後,才把摘錄的內容與筆記做了歸納,挑選出我認為最受用、可以實踐在職場生活的項目。
我目前任職的公司,從去年開始期望我們主管要「有溫度」,不要總是用冷冰的鐵血手腕,很容易把年輕一代的新人嚇跑。隨著世代與價值觀的轉變,領導的方式也得跟著調整,這本書提供了很好的出發點,以及各種實踐的方法與步驟。
除了談領導力與團隊之外,我也很歡作者布芮尼要我們勇敢面對脆弱,接受最真實的自己的觀念。就像美國文學家愛默生的名言:「在這個一直想把你改造成別人的世界裡,『做自己』是最偉大的成就。」面對自己的弱點,擁抱不堪,承認恐懼,才能召喚勇氣做自己。
榮格派分析師詹姆斯.賀利斯則說:「我們來到世上,不是為了迎合他人,追求四平八穩,或是成為他人的榜樣,而是為了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或許有點怪異,或許只是把渺小、笨拙的自己,為浩瀚廣闊、色彩繽紛的生命存在,貢獻一小塊拼圖。我們按照上天的規劃來到世上,是為了變得愈來愈像自己。」
回憶起自己一路上從研究生、新鮮人、資深老鳥、帶課主管的轉變過程,的確是不斷地在勇氣與不舒適之間拔河。不過,我們終究沒辦法精準預測,自己最終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只好做足準備面對必然的脆弱與失敗,選擇讓自己充滿勇氣,同時也感到畏懼的偉大冒險。
-
在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就藏著你所尋找的寶藏。
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 holds the treasure you seek.
-
#召喚勇氣 #脆弱的力量 天下雜誌 天下讀者俱樂部
宰執天下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要跟你分享的,是「過好人生」歷史人物的第三位;而這第三位呢,想要呼應的就是「做決定的能力」。
一個人,人生是否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在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的關鍵、每一個分叉路口的時候,你怎麼樣做出「適當的決定」?
而我要挑選的這一位歷史人物是誰呢?他是「司馬懿」。
司馬懿這三個字你可能不陌生,但是多數人對於他的印象,不是停留在《三國演義》,那個老奸巨猾的形象;然後呢,後來陰謀篡位的形象。
再不然就是呢,你可能把司馬懿的印象,投射在「軍師聯盟」這一部戲劇裡面,那一個聰明、心地善良,然後隨機應變的正面形象。
然而不管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奸詐,還是「軍師聯盟」裡面的那個正派、那個胸有大志的樣子;它都是戲劇的呈現。這些戲劇的呈現,難免是因為編劇想要去說一個更好聽的故事、去包裝出來的。
然而我們盡可能的回歸到歷史的真實,司馬懿到底在他的生涯當中,他怎麼樣透過一個一個作出的適當決定,來幫助自己活出想要的樣子?
或者是在那個動蕩的亂世裡面,他怎麼樣透過做決定的轉變,來幫助自己一步一步的前進?
其實司馬懿的出身並不差,在他的年代裡面「司馬家」算是世家大族;尤其是他自己的八個兄弟,在當年被稱作是「司馬八達」。
特別是他的哥哥「司馬朗」做官做到一州的刺史,然而司馬朗跟當年的一位大學者叫崔琰,被稱為是當時朝廷的清流。
曹操本人呢,非常看重崔琰這個人,然而崔琰曾經在司馬朗面前說到司馬懿,他特別跟司馬朗說:「司馬懿的聰明才智、行事決斷,都遠遠的在你之上」。
然而這樣的一個風聲,也被曹操聽到了,於是曹操就特別派人召司馬懿來當官。而當年的司馬懿在第一次曹操找他當官的時候,他稱病不去。
曹操他也不相信這種事,派人連夜的去刺探消息,結果就發現司馬懿躺在那邊一動也不動,還真的像生病一樣。
然而過了幾年,在公元的208年,曹操他成為丞相之後,他就再次要找司馬懿來當官。
這一次他就明擺著說,司馬懿如果不來就把他宰了!所以司馬懿也迫於無奈,他就只好去當官;去當一個叫做文學掾的小官。
可是從這裡我邀請你思考一下喔,司馬懿為什麼第一次,在曹操找他做官的時候不來,而第二次來?
可能表面上的歸因,你會覺得是因為形勢比人強,因為被逼。那有沒有一些更深層的原因,讓他在這兩次的過程當中,做出了不同的決定?
這裡面呢,有幾個說法喔,第一個說法是,第一次曹操找司馬懿當官的時候,是在建安6年,而後來曹操在官渡大戰之後當上了丞相,是在建安13年。
所以在建安6年的時候,對於司馬懿來說,他會覺得喔,他不太確定曹操是否能夠跟袁紹征戰的時候能夠勝出。
所以對司馬懿來說,那個時候如果到曹操那邊去當官,第一個自己可能也沒有相對應的位置;而第二個他可能會把自己的未來,押寶在一個不確定的人身上。
而第二個可能的考量,是司馬懿跟曹操他們彼此之間身份地位的衝突。其實在東漢末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正是世家大族興起的時候,所以在官場裡面,也非常講究門第跟出身。
那司馬懿呢,他的家族都是世代的豪門望族,他的爺爺司馬俊坐過潁川的太守,父親司馬防做過京兆尹的洛陽令,出生是相對比較高貴的。
而曹操的出生我們都知道,他的祖父曹騰是宦官;其實曹操的出身是很低微的。所以呢,一個是官宦人家出生,但另外一個是宦官人家出身。
尤其是還不確定曹操的行事風格,和他是否能夠勝出的前提底下,他就對於是否要投靠曹操這件事,是有所保留的。
但是在司馬懿歸順曹操當官之後,司馬懿的表現卻是相對的積極,而做人卻是相對的低調。
比如說,我們現在說到的「得隴望蜀」,跟「屯田」的建議,包含他勸阻曹操「遷都」這件事情,都有司馬懿提出建言的影子。
然而司馬懿不管他做人有多麼的低調,事實上呢,他真正押寶的並不在曹操身上,而是曹操的兒子曹丕身上。
而事實證明曹操過世之後,在曹丕當政的時期,司馬懿也的確受到了重用;甚至於在曹丕駕崩的時候,司馬懿更成為了托孤大臣。
然而如果回到司馬懿在軍事方面的表現,我們知道喔,在他的一生當中,四個最重要的軍事行動。
分別是第一個,他用計除掉了孟達;而第二個,他跟諸葛亮的對抗;而第三個,他遠征遼東;當然還不能忽略的是最後一個,叫做高平陵的政變。
那當我們提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先看司馬懿,在決定要不要出來當官的這個決策;你可以從他在「官渡大戰」之前,他不出來當官的這件事情,感覺到他是一個很理性的計算者。
可是你也可以從他因為自己是官宦子弟,而不願意為宦官子弟服務的這件事情,覺得他很感性。
然而事實上呢,如果你呼應到他人生當中,四件最重要的軍事行動,你就會發現,他其實是一個很務實的決策者。
我們說到喔,他用計除掉孟;在過程當中,它是一個最有名的閃電戰。因為當時孟達私底下跟諸葛亮互通有無,而決定要反叛曹魏。
可是呢,司馬懿一聞到這樣的一個訊息之後,他人在宛城,他距離洛陽800里,而距離宛城1200里。
所以呢,就算司馬懿知道孟達要造反,算一下時間哦,司馬懿要先發函請示皇帝,這需要10天的時間;而魏明帝下旨送達,大概需要10天;司馬懿在調兵遣將又需要10天。
等到這三個10天都完成了之後,整個孟達他早就整軍完畢,能夠固守上庸這個地方,其實沒什麼好怕的。
結果孟達這個念頭才剛放下,想不到在短短的8天之後,就看到了司馬懿整個大軍兵臨城下。所以你看司馬懿面對決斷的時候,他是非常果決的。
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因為孟達的這個事件,就覺得司馬懿的決策風格,他就是以「快」為著稱;那你再回頭去看,他在對抗諸葛亮。
他在對抗諸葛亮的過程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用熬的、他用拖的,把諸葛亮整個熬死、拖死啊!所以呢,你說司馬懿他的風格,到底是快還是慢呢?
然而在拖死諸葛亮之後,他後來的遠徵遼東,又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閃電戰。可是呢,最後的高平陵政變,他跟曹爽之間,可是熬了超過10年,才發動高平陵的政變。
所以綜觀來看,如果你要去評斷司馬懿的決策,是理性還是感性?是快還是慢?你都沒有辦法去拿出一個真正的定論。
但如果你把高度往上拉高的話,你會發現,其實司馬懿做的每一個決策,在他心中都有所謂的「期望值」的思考,而不是「絕對值」得思考。
在當年啊,有很多讀書人就很容易陷入「絕對值」的思考;所以呢,他們可能沒有聞到、他們沒有感受到整個大環境的改變。
於是堅守在比如說「漢室正統」這樣的概念底下,他就沒有辦法為曹操,或者是後來的曹丕服務。
可是呢,司馬懿本身他的出生,雖然也是世家大族、也是以漢室為最主要的宗旨。可是他很清楚的聞到時代的變化、趨勢是不可擋的。所以呢,你說他是理性,還是感性?
與其用這樣子區分,不如說他在為他的生命做決定的過程當中,他很清楚他要怎麼樣調整,自己的每一個選項的期望值,而不是用絕對值的思考,讓自己喔進退不能、動彈不得。
可是另外我們來看看,他在軍事上面,面對孟達的「快」、面對諸葛亮的「慢」;再面對遼東的「快」,然後最後高平陵之變的「慢」。
同樣的邏輯,如果你用快、慢的這樣的區分,你也沒辦法定義他。
然而如果你拉高到一個更高的格局來看,你會發現他做這些軍事上的行動,他都沒有讓自己停留在「最差的感覺是什麼?」,而是不斷的去評估「最差的結果會是什麼?」
就以對抗孟達的角度,他的閃電戰就算沒有辦法一舉拿下孟達,最差最差,其實諸葛亮也會因為司馬懿的閃電的動作,讓諸葛亮不敢躁進。
可是呢,在面對諸葛亮的時候,他很清楚知道一件事情,諸葛亮最大的弱點,就是他們要速戰速決。而司馬懿他最大的優勢,就在於他有整個曹魏的家底,我可以跟你熬、我可以跟你拖。
可是這種事情,只要一熬、一拖,他在自己內部的名聲,或者大家對他的指責,可能就會相對比較多,會覺得他怯戰。
甚至於,我們知道喔在《三國演義》的故事裡面,也有說到諸葛亮還送他女人的衣服來羞辱他;雖然呢,這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橋段,不知道真假。
但是呢,我們回到歷史相對的真實,你就可以感覺得到,他在當年如果掉入到自己的感受的話;那當然啦,就痛痛快快的跟諸葛亮打一仗,整個姿態不是比較優雅嗎?
但是他其實是一個很務實、他很清楚如果我跟諸葛亮拖著、熬下去,最差的結果,就是諸葛亮他怎麼樣都沒有辦法進犯;而對我來說我用這樣的戰略,最起碼可以確保不輸。
所以呢,如果你要問我:「在人生裡面,面對這麼多選項要怎麼做決定?」;我會覺得「司馬懿」是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因為如果你停留在「做決定的方法」,你會發現你很難歸納他、你很難定義他。但是呢,你把格局拉高到「做決定的思考」。
不管是他決定要不要出來當官的「期望值」思維;還是他後來的軍事行動當中,他去評估「最差的結果」,而不是停留在「最差的感覺」。
甚至於在每一個決定的細節當中,他都很清楚的去做出「正確的歸因」。然而最後你會發現,他讓時間成為自己的朋友。
就有一個開玩笑的說法,曹操幾度想要殺掉他,結果曹操先死了;而曹丕雖然信任他、雖然重用他,但也一直放心不下他,最後曹丕也死了。後來曹睿也幾度要害死他,結果最後曹睿也死了。
然而從曹爽的角度,這老傢伙跟我一起同朝輔政,老的都掉渣了,結果到最後高平陵之變,曹爽倒下來,而司馬懿好好的活著;甚至於,為他們後來司馬家的天下,立下了一個重要的基礎。
當你在面對人生的很多選項的時候,究竟你有沒有具備有「期望值」的思維?究竟是你是停留在「最差的感覺」,還是鎖定在「最差會有什麼結果」?以作為務實的評估。
然而在整個決策過程當中,你有沒有做出正確的歸因,並且讓你每一個選擇的選項,讓時間都有機會站在你的同一邊。
我想喔,所謂的「做決定」的智慧,並沒有辦法給我們一個確定性的答案;只要選擇A就一定能夠正確、就一定能夠成功;天底下沒有這種事,因為環境不斷的在變化。
然而也因為如此,如果你要過上一個你想要的好人生,「做決定的思維」怎麼樣因著變化,去做出適當的調整,這是絕對必要的。
司馬懿的例子給我很大的啓發,也希望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然而如果你想要學習,在人生當中「做決定」的智慧,那麼我很鼓勵你,千萬不要錯【過好人生學】。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提到的【過好人生學】;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都有連結。
我很期待你能夠加入,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前進,過上一個你想要的好人生。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