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與演奏者的角度分享《莊子》,這是第三次了。
第一次的時候是搭配演奏。第二次是純演講,但側重在創作的部分。
這一次,我想側重在「審美」的部分····比較像是跟大家分享,在閱讀《莊子》的過程中,所激發出的在審美經驗上的聯想。同時也會「順便XD」介紹我覺得相關聯的爵士音樂家,以及樂曲(畢竟這是本人的專長之一嘛····)
更棒的是,這次還會有茶師王甄羚女士,帶大家品茶、認識茶 :)
所以,不論您是對《莊子》,對道家,對音樂,對茶藝,對創作,對修煉(?)有興趣,都歡迎您來聽聽~
講座內容簡介:
道家哲學的代表著作《莊子》,兩千多年來啟發了東西方許多思想家與藝術家,甚至衍生出了宗教派別以及身心修煉的技術。爵士小提琴家黃偉駿,大學讀的是中文系,後來卻負笈比利時學習爵士音樂演奏。數年之後,當他重新以一個音樂家的眼光,回來閱讀《莊子》,才發現《莊子》真是個寶庫 — 其中許多內容,對於爵士樂的欣賞以及創作,都是極具啟發性的!在這次的講座之中,他除了要跟大家分享他喜愛的《莊子》文句,也會藉由欣賞爵士樂曲,帶大家「聽見」莊子!
🌷講題:「莊子」的音樂隨想-逍遙爵士
🌷時間:2021年6月5日下午2:30-5:00
🌷地點:串門子茶館(台北市麗水街13巷9號)
🌷洽詢電話:02-2703-3000
🌷講座費用:800元
🌷報名請上新美學官網
https://reurl.cc/YWg97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林辰勳 – 藝術創作展 專訪: 林辰勳 以土展現作品生命力,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最初以空間維度為探討、社會性別為議題,形塑人體與動物的個體交融,對觀者提問。近期以哲學思考為切入點,回歸自然與身體風景作為探討主題。 濃眉大眼、帶有新世代叛逆氣息的創作者林辰...
審美經驗 在 杰希嘉巴黎通訊Paris is Paris is Pari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買咖啡、選酒】
突然很想喝好咖啡,於是跑到住處附近的La Grande Épicerie,先在樓上的COUTUME外帶一杯黑咖啡,再到地下樓的酒窖選兩瓶紅酒回家,因為最近常吃乳酪,若有紅酒搭配當然是好上加好啦!對於酒,管他什麼葡萄酒、烈酒、啤酒,完全不懂,也沒有意願研究,若說個二三事,則純屬毫無普世參考價值的個人主觀賞味審美經驗,自己也根本不是無酒不歡的類型,很少主動喝酒,多半為了搭配菜餚或是應景。向來只喜歡勃艮第的白酒,至於紅酒嘛,不喜歡波爾多,覺得大部分的味道都很媚俗,不過也不致於到拒絕的程度;我喜歡勃艮第紅酒,羅亞爾河的也不錯,尤其是Sancerre,雖然以白酒著稱,但Sancerre的紅酒卻每每令人驚豔!今天就挑了兩瓶,囤著以備不時之需。
審美經驗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指認與召喚:詩人崎雲論詩※
崎雲〈在虛擬中見實境〉
陸續看了幾部令人難過的電影,有時候我會想,看完電影後所停駐在身心的抑鬱,是本源於心而被影像、台詞、聲音、氛圍所一併召喚而起的創傷記憶,還是電影的情節所由外而內施予、感染給我的。然而無論答案是哪一個,也都具其作用的合理性,原因在於影像提供了閱覽者一個無限的視覺和聽覺空間,在陰暗的劇院裡,使閱覽者投入其中,與角色產生共鳴,旁觀他人痛苦的同時,亦勾起自身相關經歷的記憶,進而得到被理解的感受。
文學作品,透過意象的揀擇與組織、符號與長短句之排布,在讀者閱讀、朗誦的過程中,在心識產生畫面(影像感)與音韻(音樂性),兩者共構出一個立體的景象,而不單單只是某一情緒、意念、事件的單純表述。由情景來到情境的塑造,從而使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順著語意的脈絡和意象系統進入其中,進而獲得特殊的審美經驗,例如拙作〈我身心俱疲啊你啊你呢你呢〉:
曾經被遺棄
於是我們下定決心
保持神秘的來歷,在愛情崩落的所在
穿越彼此的靈魂
像一場末日的大遷徙
而後有人靜靜地獨坐
哭泣,散播一種莫名的感應
傳聞救世的人已經落了下來,幸好
幸好我知道那並不是你
在詩的第一節預設了一個前提以及保持神祕來歷的原因,以自身出發,而第二節在這個前提之上,再將旁人或第三者的狀態給拉進來,於此形成了視角上的翻轉,讀者也許可以將「有人」二字,解讀為視角轉換之後以第三人稱看待的自己,也可以讀做是「旁人」。「落」的字義亦可以做正、反兩種解釋,一種是「墜落」,一種是「降臨」,可以解釋能夠解救我愛情世界崩毀的那個人已經掉下來了,還好不是我所在意的那個你,那麼一切便都還有希望;也可以解釋為,能夠解救我愛情世界崩毀的那個人已經降落下來了,還好,還好那個人不是曾經一再傷害我的你。
詩的歧異性不是自然而然發生,而是詩人透過形式、意象、遣詞上的設計、調整與修改所產生出來的效果,從而使得一首詩,能夠在具有不同人生經歷的人眼中,得到不同的解讀與審美效果。詩的造境,亦大多時候是在文本中,透過文字、聲韻所共構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去完成、組構一個架空的、可隨人自由帶入自身聯想與生命經歷的虛擬實境。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崎雲 創作,粉專 安安,你好 Date With Writer,Instagram:bruce22216
#陳宛詩 手寫,Instagram:Instagram:wanshihchen
#愚魚 手寫,粉專 愚魚《字有》,Instagram:AsillyFish
※聆聽 #姍姍(Instagram:blabla.der)朗讀,請至:https://youtu.be/GkoAs_rNHTc
※本文收錄於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合著《#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斑馬線文庫,2020年6月);其中所引詩作,原題為〈落陰〉,現收錄於崎雲詩集《#諸天的眼淚》(寶瓶文化 ,2020年1月),為〈#我身心俱疲啊你啊你呢你呢〉組詩第8首。
※篇中提及的詩作,我們曾於2018年9月分享,當時為愚魚手寫支援。
※感謝斑馬線及其聯絡人榮華,並感謝宛詩、愚魚。
#在虛擬中見實境 #現代詩 #詩論 #手寫
審美經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林辰勳 – 藝術創作展
專訪: 林辰勳
以土展現作品生命力,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最初以空間維度為探討、社會性別為議題,形塑人體與動物的個體交融,對觀者提問。近期以哲學思考為切入點,回歸自然與身體風景作為探討主題。
濃眉大眼、帶有新世代叛逆氣息的創作者林辰勳,說到自己走入藝術創作,沒有戲劇性的故事或轉捩點,源自國中時期對於學科課業不上手,因此進入復興商工美術科就讀,在接受基本繪畫訓練的過程漸漸產生興趣。2011年進入台藝大雕塑系。
▶經驗的傳承◀
林辰勳的作品以「土」為主要創作媒材,他認為土能展現作品特有的生命力,展場作品則使用土翻為FRP或銅的材質作表現。在他作品中常見人體和動物特徵,這些部位有時相互結合、或是個體帶有多種性徵,作品色澤晦暗而風格寫實。林辰勳談到自己的父親,是一位以多媒材創作藝術家。他自幼看到父親創作,這樣的過程與時間累積了自身的審美經驗,創作多少有些受到父親的感染,融合生活感知,體現對於藝術與自身探討的追求表現。
▶空間解構與置換◀
首次面對創作時,林辰勳感到毫無頭緒,身為一位立體媒材的創作者,他決定嘗試以空間為探討方向、以及人類對於窺視的慾望本能為出發點,闡述手法以理性的科學論點去闡述維度空間,將人體拆解、重新建構,觀者透過新組合的樣貌,窺探作品內部,成為一種新的視角《型釋系列》作品。而這樣使成品「內部外顯」的手法,也是貫穿這幾年作品脈絡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切入社會&性別議題◀
在《型釋系列》作品發表後,林辰勳發現以建解構空間為理念,使觀者與作品難以產生共鳴。於是他將空間的探討,轉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以人體與動物為要素、展現赤裸軀體或動物樣貌,以及主流審美所謂的「不完美狀態」他表示這些特點的存在,彰顯出其它完美的部分。這個階段,作品帶點諷刺調性的視覺刺激,林辰勳試圖反問觀者,如何反思人與動物的主客體關係?這些在作品中無聲的提問,推翻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例如:男女性別二分法的存在為何是主流?此系列當中具有意題性的作品《騸》與《犬孺》,由澳洲的白兔美術館(White Rabbit Gallery)所典藏。
▶自我探索的回歸◀
以社會與性別議題為主軸的創作,衍生出後來林辰勳對於人與本我之間的探討、存在主義的理論應用。在後來他認為這樣浩瀚的學術範疇、理論無止盡的辯證沒有對錯,也沒有結果,如同藝術一般重要的是釐清過程,作用為刺激觀者與雙方跳脫思維、催化議題發生。沒有終點的學術理論,使林辰勳再次思考創作心路歷程,如同自我探索的進行式,他反思自己對於負面、悲沉議題的興趣與常態表現,以及自己在與人對話時不自覺地觀察、產生的異想小劇場,將這些覺察回歸到的自我狀態,將對外的問號引導回本身,他認為唯有充分探討自我,紛雜的思緒終能歸為平靜,進而展現真實的自我。
▶回歸故居◀
在台藝大就讀研究所階段,林辰勳搬離宿舍、離開學校共同使用的工作室,回到瑞芳故居,諾大的空間獨身一人創作與居住。脫離群體、環境的變動,讓他隔離外在,更能沉澱自我。兒時全家常前往瑞芳山區,在周末走入自然當中,對居於城市的人們而言,嚮往自然成為一種本能的驅使。然而身處自然環境的人類還是穿著衣物,在平日返還城市,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都是林辰勳藉在觀察自我與他人之後,將自己對於自然界的依戀結合這樣的狀態,轉換為創作,新系列作品以解構後的軀體片段結合自然風景,貫穿創作脈絡、回歸自身的探索。
▶創作意義與目標◀
對他來說現階段的創作為自我探索的脈絡,旅程走到此站停留於自身的回歸與思考。談到藝術呈現的方式,他認為無論是自然環境、宇宙空間、宗教與各行各業當中,人們生活的不斷進行就是一種創作,在他的認知當中藝術其實沒有距離。將生命中片刻的時光,透過藝術創作來探討追尋、細思品嘗,將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體悟化為作品,進而與觀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與對話。
林辰勳-回歸自身為探討主題,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簡歷:
學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研究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獲獎 :
2017 106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金牌獎
2016 第28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6 105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 銀牌獎
2016 第79屆台陽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新北市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第27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5年前因篇幅省略)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審美經驗 在 審美經驗 - 中文百科知識 的相關結果
所謂審美經驗,就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感受、知覺審美對象(自然、藝術作品和其他人類審美產品)時所產生的愉快的心理體驗,是人的內在心理生活與審美對象(其表面形態及 ... ... <看更多>
審美經驗 在 邢懷安/聽音樂、看電影帶來「審美經驗」 - 鳴人堂- 聯合報 的相關結果
審美經驗 是我們覺得某個對象透過特定形式所帶來的經驗本身具有價值的心理狀態。 另一種常見說法,認為美脫離不了價值。價值理論可以解釋前述恐怖電影的 ... ... <看更多>
審美經驗 在 審美經驗與藝術的界定 的相關結果
審美經驗 與藝術的界定. Esthetics Experience & Art Definition. 歐崇敬(Chung-Ching Ou). *. 摘要. 審美是人類的必需,也是無時無刻不斷發生的事況;所以審美也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