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寫作的原動力 :D
#創作工具 #思考工具 #六頂思考帽 #應用寫作
#沒力線上寫作課五五折倒數計時中
翻找一篇舊訊息的時候,看到以前轉摘的一篇讀書心得,由於是關於作家談寫作的書,所以摘錄的部份大多也是這樣的句子,好比『#作家的養成來自於生活,哪種生活會產生哪種寫作風格,這不是公式能加以框架的』
以及『#寫作不見得是為了出版,書中很多作家是出身自成人寫作班的。在美國,#成人寫作班 很流行。但美國的成人寫作班有很大一部份是用在生活調適舒壓上面,甚至成為 #心理治療 或 #宗教生活 的一環。參加寫作班,不單純是寫作,很大一部份是 #學會賞析作品與分享心靈層面的東西』
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好像所有一切付出跟努力都必須滿足投資報酬率,例如看了商業書就是為了要投資理財,要學會行銷,要學會管理時間,要學會新的語言,如此一來,才能夠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看了食譜就是要做菜,看了減肥書健康書就是要減肥或是追求健康飲食,實用書大行其道的同時,其他的書很自然就被擠到角落,大家都被所謂的實用主義追著跑,有人追逐名牌,有人追逐實際,也有人,試著停下來了解自己的靈魂,卻不得其門而入
寫作某種程度上,就像在跟不同的自己對談一般,商業理論中有一個六頂思考帽的說法,分別代表了我們的不同角度,有充滿情緒與感情的,有抱持懷疑態度的,也有建設性想法的,還有代表控制與客觀事實的自我,戴上了什麼顏色的帽子,就代表著要用什態度去面對自己困惑的問題。
我很喜歡狄波諾說的那句『#將情感從邏輯中離析,#將創造力從資訊中獨立』,成人在提筆書寫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必須要把情緒從自己看待自我的過去乃至未來中剝離出來,因為人只要不是用第三者的眼光,很難看出自己做得好跟做得不好的部份,我們認為自己好,有時候是真的好,很貼近現實,有時候則誤以為自己太好太厲害,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們有時候又把自己想得太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完全否定了自己所有努力,只會讓自己陷入恐慌焦慮之中,而當內心滿腹的壓力無處宣洩,又不能接受老一輩『#認命』的邏輯,很容易將自己困在鬼打牆的牢籠中,這種時候就可以靠文字與文字中與深層的自我 — 與你內在的 #智者 與 #內在小孩 聊天談話,來得到一種自我歸整後的解套
我們每天透過螢幕與網路還有現實中所有接觸的一切,都會影響到我們。
有時訊息多了,雜亂了,最後就被我們隨意掃進一個抽屜,日積月累抽屜滿了逐漸蔓延成災,讓自己的私人空間也充斥著各種堆積如山的雜物,這幾年流行斷捨離與怦然心動的整理,將外在生活環境空出空間來,內心與大腦其實也需要整理整頓。
人們追求信仰與靈性的時候,很多時候既是追求一個不變的存在,帶給我們安全感與歸屬感,同時也追求著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協調與平靜,
但如果你不說不寫不沈澱下來把那些紛雜的心思與情緒整理好,就好像買了更多的收納工具回家,卻沒有好好的把過期的食品與穿不下的舊衣服清出去一樣,所有的信仰都只是暫時止痛的名牌包,無法解渴,只能帶來短暫的歡愉與興奮,接著又會被憂鬱淹沒
所以,試著動筆寫寫看吧,不給別人僅僅只給自己
你的所有煩惱與難受,自己必須要是第一個願意體諒自己的人
就像不愛自己的人也很難得到別人的愛一樣,你需要的包容跟體貼,應當從自身做起,當你願意給自己安全感,願意給自己信任,你親筆寫下的文字就會療癒你自己,為你自己推開陳舊的窗,讓新鮮的空氣與陽光進來
by 沒力史翠普yucaio
附圖是順手做的,最上面那排三格也可以是列上過去+現在+未來喔,圖二綠色的卡片是溫美玉老師的教學卡(情緒卡也很推)她把六頂思考帽拆得更細緻,也更容易拿來做實踐呢,推薦一試
本文所提的讀書心得出處>
https://momoge.blogspot.tw/…/writers-on-writing-collected-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複合媒材創作展 #卜馨賢專訪 潛藏在記憶縮影下的風景 從小到大繪畫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存於卜馨賢的生活當中,但因教育體制的規範,不知不覺畫圖似乎已成為一種形式,一年又一年,基本功早已被訓練得紮實,但對於繪畫的熱情卻逐漸磨盡,除了傳統的繪畫外,在創作表現方面似乎開始停滯不前。這種疲憊...
將創造力從資訊中獨立 在 沒力史翠普yucaio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自己而寫 #沒力寫作課 #成人寫作
.
人們追求信仰與靈性的時候,很多時候既是追求一個不變的存在,帶給我們安全感與歸屬感,同時也追求著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協調與平靜,但如果你不說不寫不沈澱下來把那些紛雜的心思與情緒整理好,就好像買了更多的收納工具回家,卻沒有好好的把過期的食品與穿不下的舊衣服清出去一樣,所有的信仰都只是暫時止痛的名牌包,無法解渴,只能帶來短暫的歡愉與興奮,接著又會被憂鬱淹沒
所以,試著動筆寫寫看吧,不給別人僅僅只給自己
你的所有煩惱與難受,自己必須要是第一個願意體諒自己的人
翻找一篇舊訊息的時候,看到以前轉摘的一篇讀書心得,由於是關於作家談寫作的書,所以摘錄的部份大多也是這樣的句子,好比『作家的養成來自於生活,哪種生活會產生哪種寫作風格,這不是公式能加以框架的』
以及『寫作不見得是為了出版,書中很多作家是出身自成人寫作班的。在美國,成人寫作班很流行。但美國的成人寫作班有很大一部份是用在生活調適舒壓上面,甚至成為心理治療或宗教生活的一環。參加寫作班,不單純是寫作,很大一部份是學會賞析作品與分享心靈層面的東西』
在資本主義社會之中,好像所有一切付出跟努力都必須滿足投資報酬率,例如看了商業書就是為了要投資理財,要學會行銷,要學會管理時間,要學會新的語言,如此一來,才能夠用在自己的工作上
看了食譜就是要做菜,看了減肥書健康書就是要減肥或是追求健康飲食,實用書大行其道的同時,其他的書很自然就被擠到角落,大家都被所謂的實用主義追著跑,有人追逐名牌,有人追逐實際,也有人,試著停下來了解自己的靈魂,卻不得其門而入
寫作某種程度上,就像在跟不同的自己對談一般,商業理論中有一個六頂思考帽的說法,分別代表了我們的不同角度,有充滿情緒與感情的,有抱持懷疑態度的,也有建設性想法的,還有代表控制與客觀事實的自我,戴上了什麼顏色的帽子,就代表著要用什態度去面對自己困惑的問題。
我很喜歡狄波諾說的那句『將情感從邏輯中離析,將創造力從資訊中獨立』,成人在提筆書寫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必須要把情緒從自己看待自我的過去乃至未來中剝離出來,因為人只要不是用第三者的眼光,很難看出自己做得好跟做得不好的部份,我們認為自己好,有時候是真的好,很貼近現實,有時候則誤以為自己太好太厲害,也就是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
我們有時候又把自己想得太糟,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完全否定了自己所有努力,只會讓自己陷入恐慌焦慮之中,而當內心滿腹的壓力無處宣洩,又不能接受老一輩『認命』的邏輯,很容易將自己困在鬼打牆的牢籠中,這種時候就可以靠文字與文字中與深層的自我--與你內在的智者與內在小孩聊天談話,來得到一種自我歸整後的解套
我們每天透過螢幕與網路還有現實中所有接觸的一切,都會影響到我們。
有時訊息多了,雜亂了,最後就被我們隨意掃進一個抽屜,日積月累抽屜滿了逐漸蔓延成災,讓自己的私人空間也充斥著各種堆積如山的雜物,這幾年流行斷捨離與怦然心動的整理,將外在生活環境空出空間來,內心與大腦其實也需要整理整頓。
人們追求信仰與靈性的時候,很多時候既是追求一個不變的存在,帶給我們安全感與歸屬感,同時也追求著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協調與平靜,但如果你不說不寫不沈澱下來把那些紛雜的心思與情緒整理好,就好像買了更多的收納工具回家,卻沒有好好的把過期的食品與穿不下的舊衣服清出去一樣,所有的信仰都只是暫時止痛的名牌包,無法解渴,只能帶來短暫的歡愉與興奮,接著又會被憂鬱淹沒
所以,試著動筆寫寫看吧,不給別人僅僅只給自己
你的所有煩惱與難受,自己必須要是第一個願意體諒自己的人
就像不愛自己的人也很難得到別人的愛一樣,你需要的包容跟體貼,應當從自身做起,當你願意給自己安全感,願意給自己信任,你親筆寫下的文字就會療癒你自己,為你自己推開陳舊的窗,讓新鮮的空氣與陽光進來
by 沒力史翠普yucaio
附圖是順手做的,最上面那排三格也可以是列上過去+現在+未來喔
摘錄的讀書心得出處>
https://momoge.blogspot.tw/…/writers-on-writing-collected-e…
將創造力從資訊中獨立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複合媒材創作展 #卜馨賢專訪
潛藏在記憶縮影下的風景
從小到大繪畫就像家常便飯一樣存於卜馨賢的生活當中,但因教育體制的規範,不知不覺畫圖似乎已成為一種形式,一年又一年,基本功早已被訓練得紮實,但對於繪畫的熱情卻逐漸磨盡,除了傳統的繪畫外,在創作表現方面似乎開始停滯不前。這種疲憊與無力感使她在短短一個月內決定暫停台灣的學業,嘗試尋找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性,而這一時的衝動便帶領了馨賢踏上十年的異國旅程。
繪畫,原來不是這樣
她回憶著當初會選擇義大利,正因當地保有許多美學與文化的素質,加上選擇學習服裝的學校位於現代與古典兼容的米蘭市,更大大的刺激了觀看的視野。三年過後因學歷認可問題的緣故,經過深思熟慮後馨賢決定重新回到繪畫領域進修。在藝術學院中,她發現了與過往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在這裡教授不會因為你的技巧高超而讓你通過課程,而是看中你的創造力與思考。記得當時入學講座中,教授就告訴所有的學生:到這裡不要想來學習基本功力,我們要的是想法、創造新事物的勇氣與能力。
拋開過往從零開始
四年的藝術學院生活中,前兩年是不斷的自我探索,一方面重新找回作畫的手感,一方面也開始思考自己創作的方向。她提起當年帶來震撼的第一堂繪畫課,教授提供所有學生一張約一面牆大小的紙,並且給了一個主題"綠洲",在沒有額外提示的狀況下就請他們開始作畫。卜馨賢一直思考,這是真的要我們畫"綠洲"嗎?轉頭看見其他同學們開始在紙上塗抹,好像也沒有真的在描繪所謂的"綠洲"。課程尾聲時教授便解釋了綠洲並非只能是字面上的意思,它可以是人生中的"綠洲",是希望、期待,抑或僅是幻影的呈現。這種另類的思考轉化,不僅需要突破語言上的隔閡才能嘗試理解,更要將過去的思考模式放下,才能產生出不同面向的想法。
當時米蘭的生活不如台灣便利,網路資訊與交通相對不發達。很長一段時間住宿的地方與學校都沒有網路,與台灣家人和朋友都需要以信件聯繫,所有的資訊都必須自己去摸索,生活上大小事也都一手包辦,少有人可以尋求幫助。這些經歷都使卜馨賢變得更加獨立自主,也開始懂得更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東西方碰撞的火花
身為一個東方學生,卜馨賢的作品中總會加入些許中國元素。在東方文化下成長的她,將這股流於血液中的傳統帶入作品,又以西方的媒材去表現,兩種風格合併之後產生出別有趣味的新鮮感,畫面所傳達出的語彙也更為豐富。在義大利,不論是一開始的服裝學院或是後進入的藝術學院,他們都相當鼓勵學生自己去蒐集資訊與文獻,他們認為在爬梳歷史脈絡或分析產業狀況中,都能更激盪學生的自主思考,這部分對她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更是義大利在這些年中所帶給她的精華。
心,是繪畫的源頭
在藝術學院的學習中,卜馨賢的畫風開始有了新的樣貌,就是嘗試著將內心的想法藉由意象的方式傳達,畫面使用了許多肌理作為層次的展現,但卻發現光有肌理雖能豐富畫面但也常呈現呆版而沒有更深入的內容。經過反覆的摸索,漸漸有了明確的方向:她的每件作品細看下,都會發現畫中藏了一些可辨別的場景--湖面上的引導燈、一張椅子,或是一小片森林,各種元素不只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在同一片空間中彼此形成連結。更使用長卷畫作的啟發,體現出具有時間性的特徵,讓觀賞者所依序見到的,並非單一時刻的整體風光,而是隨著視線流動體會不同時間的景象,使情緒得以像煙霧流動、瀰漫其中。她提到Edward Hopper 曾說過:「創作者就是作品本身,而作品不是平白無故誕生的。」而她正在用作品說故事,每一片視野,每一件元素都是代表著不同階段與經驗的歷程。卜馨賢所畫的風景不是純粹的風景,他們是記憶的編織,是內心感受的呈現與宣洩。
千變萬化的大自然景象吸引了她的目光,以不同心情看待風景時,似乎讓卜馨賢有更多不同的感觸,透過時間的累積,景色不斷的變化,沒有人工刻意的雕飾,就如同她的創作生活有不同的歷程,慢慢累積後塑造成形。每當創作遇到瓶頸,她都會遠離一切都市的喧囂,獨自走入大自然,藉由自然滌淨心靈,而後就能在藝術的國度裡安然的繼續向前行。
卜馨賢:透過大自然給的感觸創造內心最深層的世界。
卜馨賢簡歷:
1987年生於台北。台灣
學歷:
2015 義大利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美術系 /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
2009 義大利米蘭馬蘭歐尼時裝與設計學院 / Istituto marangoni
2005 臺北市立中正高級中學美術班
個展:
2016 "平行世界" 私藝術空間/台北。台灣
2014 "0613卜馨賢創作個展" 華夏科技大學圖書館附設藝廊/新北市。台灣
將創造力從資訊中獨立 在 #將創造力從資訊中獨立- Explore | ... 的推薦與評價
翻找一篇舊訊息的時候,看到以前轉摘的一篇讀書心得,由於是關於作家談寫作的書,所以摘錄的部份大多也是這樣的句子,好比『#作家的養成來自於生活,哪種生活會產生哪 ... ... <看更多>
將創造力從資訊中獨立 在 Fw: [ ] 創造力,獨立思考與標準答案- 看板Teacher 的推薦與評價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FbD9rpd ]
作者: tdl (台客一號)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 ] 創造力,獨立思考與標準答案
時間: Mon Apr 23 11:54:24 2012
這篇想講,學習時,該不該追求標準答案,順便簡單交代有關獨力思考的一些看法。
我把以前寫的整理編輯一下,po出來表達己見。
有人認為台灣教育濫,是因為學校總是給學生標準答案,讓學生失去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有時候標準答案甚至是錯的。
我先表示一下,獨立思考到底能不能在學校裡培養,能培養到什麼程度,答案並不是絕對
的yes。以多數鄉民從台灣的立場出發,總是羨慕美國教育系統能夠培養出有獨立思考力
的國民。可是事實不是這樣的。美國國家先進,強盛了一個世紀以上,加上人口眾多,比
起台灣,本就應該是人才輩出的地方。把這個都歸因於美國教育的優越,恕難苟同。請注
意,美國中學生在OCED國家裡,數學科學能力被台灣打臉打很腫。你如果住在美國,跟美
國的鄉民接觸了解看看,你可能會覺得多數美國人根本沒有自己的意見,完全被媒體操控
思維。這真的要去實地了解。另外,美國的確是人才輩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發明多得數不
清,儼然世界創新的中心。不過,在美國崛起之前,世界創新的中心是在歐洲。這個從數
學史科學史可以得到佐證。這應是跟那個區域的整體政經社會興盛關係比較大,鄉民不要
老是拿產業來論斷獨立思考跟創造力這些東西。
言歸正傳,現在來探討該不該追求標準答案的問題。
現在我想講標準答案這回事。其實,教育的目標應該是教導學生去求真理。但什麼是真理
?常常聽到一種說法,就是真理不只一個,標準答案害死人。那要不要捨去標準答案這種
東西呢?
其實古人求真理,就是在求標準答案。以人類知識體系裡面最精準的典範,數學,為例。
自從人類發現圓形的東西滾得最順利以後,畫圓,製造圓形物體(輪子)的需求就自然而
然產生了。於是怎樣搞出圓形的圖還是物體,就是核心的問題。在思索這個問題的當中,
必定會碰到圓周率這個概念,西方跟中國的數學家都無法跳開這個問題,直接去處理應用
面的圓形問題。一開始,大家發現有必要給圓周率一個定義,就是圓周對直徑的比率。可
是算來算去,這個比率不是一個有理數,大家只能去求近似值,比精確到小數點後面幾位
數。如果人類求知的態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話,人類文明就到此為止吧,不需要再進步
了啊。就是有那些人抱著求真理的態度,非得要找出那個"標準答案"不可,才會發現圓周
率π是個無理數,不管妳精確到小數點後面一億位數,都不是"標準答案"。
這個π的"標準答案"有多重要?我敢說人類的文明演進無法跳過這個概念的標準答案而得
到今天這樣的成果。因為前人給了π一個"標準答案"(真理),後面的歐拉(Euler)才能
夠建立他的歐拉公式,而成為整個複變數分析的基本概念。人類文明當中必須依賴複變數
分析成果的,沒有π的"標準答案"是絕對不可能的。
至於我們學習的科目當中,沒有標準答案的那些,又是怎麼回事?記得台大法律系的朋友
常在說他們要背甲說乙說丙說,等等,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去考試。我認為學習這些科目
不是用沒有標準答案來說服自己,然後就放棄背後的真理。這些(社會人文法律)科目背
後的真理是什麼?
其實現代西方學術體系底下的知識系統,幾乎沒有不是模仿歐幾里得公理系統來建立的。
也許邏輯,文學,藝術,音樂除外,其他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我沒看過。所以在學習或
教授社會人文法律的時候,應該教學生歐幾里德公理系統的哲理和推演,那是這些科目背
後真理的根源。例如法學裡面的甲說乙說丙說,其實就是他們各自假定某些公理(axioms,
postulates),對概念給予定義,然後建立一個邏輯體系來建構法學體系。如果說法學裡
面沒有標準答案,那就意味著我隨便拿甲說,乙說,或丙說來答卷,都是對的。問題是,
甲說乙說丙說各自不能成為標準答案,他們是標準答案裡面的一部分。標準答案就是把各
自的公理跟定義說出來,然後推演問題要求的答案。一般考試時,出題老師應該會提示按
照某學說,甲乙丙等等,某個個案應該怎麼處理。如果沒有給提示,那就應該是寫論文,
而不是考試了。
以上,我嘗試把標準答案等同真理來處理。所以在教育上,我認為不能跟學習者說沒有標
準答案而任由學生沒有學習到真理的全貌。反而,我覺得教育應該是給學生追求標準答案
(真理)的態度,讓他們在社會人文法律科目方面都能努力去追求該科目的全貌,而不是
說只要我講得出一套,就是對的。妳講出一套,只是妳提出一個公理體系成為學說,但是
妳的學說只是全部真理(這時候真理已經是一個龐大體系)當中的一部分,而且未必具備
最佳的解釋能力。這樣才是學習社會人文法律的態度。
至於中小學程度的教育,很多東西還是有標準答案的,尤其是定義的部分。像是父母的概
念,就是有標準答案的。至於一些看起來沒有標準答案的部分,應該去釐清這些問題在公
理體系當中的位置,去找出精確的答案。也許有時候是同一個概念不同名詞,那就是兩個
名詞都對,都是標準答案。(數學上,這種情況是兩者equivalent,等價。)
到這裡,有關社會人文法律方面的標準答案思考,我不同意用"沒有標準答案"這種態度來
搪塞一個真理追求者的疑惑。我認為應該給真理追求者(學生)學到,他們追求的問題答
案,是一個體系,不像數學那樣有一個數字或符號表示那樣簡單明瞭的答案。他們追求的
答案可能是那個體系之下一個簡單的概念或名詞,或許是那個體系之下的一整套學說。真
正學到問題的解答,是必須去了解那個體系,而不是無厘頭的自己隨便亂說就要拿分數。
所以,沒有標準答案,不應該是教育界的共識,尤其是現在台灣教育界的主流共識。反而
應該被鼓勵去追尋標準答案,關鍵是標準答案不是個別獨立的,不是死的,而是在整個科
目體系當中的某個位置應該有的答案。而且,學生應當明白同一個問題有兩個以上可接受
的答案,不能用沒有標準答案這樣的態度去敷衍,而是應該學到多個可接受答案的背後,
是因為不同理論系的公理設定不同,所以得到的結論也不同。而各家理論,是有演化現象
的,數學理論經過證明,就永遠為真。社會人文法律的真理或標準答案,隨著時代演進,
有的理論會死亡,有的理論會出生。例如婚姻,現在的美國社會有可能把婚姻的定義擴大
到是適於同性戀者身上。這時候的標準答案就跟以前不同了,但是背後的真理還是有的。
背後的真理就是,在婚姻的概念之上,還有一個人人平等的概念。邏輯推演就是,既然人
人平等,那麼異性戀者為人,能夠結婚,同性戀者也是人,也和異性戀者平等,基於人人
平等的原則,同性戀者應該可以結婚。這就是一個根據公理設定而得到邏輯完整的論述。
當然,反對同性婚姻的人有不同的答案,那就是他們把婚姻的概念,放在人人平等之上。
所以,人人平等,都有結婚的權利,但是婚姻的定義是異性的結合,所以同性戀者未能滿
足婚姻定義,所以不能結婚。(註:定義是邏輯推演的基礎,邏輯推演不能凌駕定義。)
這樣,有關婚姻的問題,就有兩派,各自根據自己設定的公理,建立理論體系。那麼,這
兩個理論體系最後演進會如何?這就看美國社會如何演變,而看是哪一派勝出,哪一派消
亡了。
我相信,有了這樣的了解,學生在學過各種理論之後,就具備獨立思考的
能力,而能提出跟當前各家理論並列的自己一家之言。這才是教育應該給學生的。然而,
這樣的教育,不能單單用美國教育台灣教育這樣粗淺疏懶的態度不加仔細思索的態度去一
刀切。論者應該認識教育背後的社會基礎影響力比制度還大。像林書豪家那樣的史丹佛社
區由於經濟社會條件,和人口素質的優越,才會產生好的教育。而同樣的教育制度,在一
個貧困,知識低落的社區,例如窮困犯罪率高的洛杉磯slum,就產生不了那樣的教育品質
。
至於台灣全國的教育目標應該是追求什麼?我打個比方,大家都想擁有雙B的車子,但不
是人人買得起,所以,把目標訂在大家都開得起Toyota這樣平價耐用的房車,是比較好的
目標。台灣的城鄉教育資源差距那麼大,而主流意見卻在想打造史丹佛社區那樣的教育環
境,這是菁英階級只顧自己不顧貧困階級的思維價值。菁英階級有錢,自己把小孩送出國
,或請家教補習,或自己幫忙教,都是可以的。但是貧困家庭子弟的出路,不能因為菁英
階級的教育目標,而捨棄了。這是違反社會正義的。而一個社會兩極化嚴重之後的社會問
題,像治安和綁架問題,最後會反噬菁英階級的生活。這是題外話了,不想扯遠,看看就
好。這篇的焦點是應不應該追求"標準答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9.8.4.250
希望各大大有耐心看一下上色那部分跟下面的一兩段。沒看完全篇沒關係,鄉民都事業
做很大,很忙的,這我了解。
※ 編輯: tdl 來自: 99.8.4.250 (04/23 12:06)
t大認識孔恩,先受小的一拜,在八卦板誠屬難得。這個世界真的往往是深刻思考後的
真知灼見被埋沒(很久),而淺薄討好的論點卻被簇擁。所以大家都說追求正確答案是
錯的,害了下一代的思考與創意。結果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卻是在追求標準答案之後
得來的。在此提一些人名,希望版主看到這些偉人的名字,願意稍微看看本篇長文,而
不是被一些鄉民意見影響,輕率刪掉本文。我寫得很辛苦的。
好吧,請鄉民想想看,牛頓,萊布尼茲,高斯,歐拉,都在追求標準答案,而對人類文
明做出巨大貢獻,為什麼我們社會流行的意見卻是學校教學生不要追求標準答案?我們
是不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 編輯: tdl 來自: 99.8.4.250 (04/23 12:18)
在追求那個唯一能夠成立的真(跟它不同就是伪),例如,π。
的答案,而且隨著時代前進,標準答案不斷更新。不過這不意味不該去追求標準答案,而
是,在這些公設,這些實驗結果,這些(邏輯)推論所組成的條件(組)範圍內,我們的
標準答案就(暫時)是這個(標準模型)。但這跟一般論者所說的沒有標準答案,我說的
對,你說的也對,是完全不同的。後者是在打迷糊仗,沒有做好理論建立的工作。請詳見
我前文提到的在社會科學領域應該怎麼去追尋標準答案那幾段。
我是用標準答案跟真理兩個詞互通,可能造成混淆,但是我的重點是,台灣不應該教小孩
接受虛假的多元真理的論點,那不但斷喪了小孩訓練思考能力的機會,而且還讓數學科學
的價值因為多元真理的觀點而被學子以輕慢待之。是實上數學跟科學的訓練,對提升國民
心智的素質非常有效,也非常重要。
的確一直在逼近微積分跟極限的概念,他自己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甚至沒辦法給出精
確的解釋。還是後來的柯西那些人把微積分的重要概念做出精確定義。不過牛頓的確是在
追求那個最終的真(標準答案),不管他有沒有自覺他正在解開人類文明裡偉大的一個篇
章。
好像是,為什麼數學能夠驚人解釋自然現像,我完全忘記書名了。知道的人請補一下。
※ 編輯: tdl 來自: 99.8.4.250 (04/23 12:59)
※ 編輯: tdl 來自: 99.8.4.250 (04/23 13:12)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tdl (99.8.4.250), 時間: 04/23/2012 13:41:0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