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法》之下,香港教育圈「紅」線由虛轉實:高中通識課減半、教材須內容審核、新增赴中國研習項目】
港版《國安法》今年6月生效後,政治之手就持續伸入教育。昨天(25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指未來一年將糾正高中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重點改革通識科,並加強推行國民教育,培養中小學生國家觀念及國安意識,學習中華文化國粹等。
雖然改革細節將由香港教育局局長說明,但根據香港親中媒體《文匯報》引述消息來源指出,教育局將主動向學校提供適用書目,若學校有自選書必須交由教育局審批,確保內容準確;此外,通識科主題將從原本的12個減半,且其中必須有一項是「學生到中國參與當地的專題研習」。
(香港教育局長26日記者會上公布9點教改重點:https://bit.ly/2V8jcyI)
以往沒有正式教科書的通識科,2019年中因反送中局勢急劇升溫,在黨媒《人民日報》與親北京人士批評譴責下,香港政府推動「自願送審」計畫以加強監管通識參考教材,如今送審成為「強制」。香港政府對教育、學術界的侵害不只如此,《國安法》通過5個多月,已有兩位小學老師被以「教師專業失當」為由取消註冊(永遠不得再執教鞭)。第一位遭取消註冊的教師被指為「鼓吹港獨」,第二名教師則是「教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起因」而被取消註冊,由於官媒《新華社》曾對此發短評促整頓,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質疑這項不合比例的懲處,是教育局受壓下的決定。
除了2位教師「被DQ」,根據香港教育局表示,2019年6月至今年8月收到247件有關專業操守的投訴,並向21名教師發出譴責信、向12名教師發警告信。曾收到譴責信的高中通識科教師在接受《報導者》採訪時表示,香港教育局至今未曾公開投訴案例的成立理據來供業界或公眾參考,「教師專業失當」的定義由教育局說了算。
隨著《國安法》實施,這條未知的紅線恐將從學校延伸到校外個人言行?當通識教育被植入國安教育,將怎麼改變4,000名通識教育老師以及教學現場?數月前,《#報導者》專訪反送中「爆眼教師」楊子俊在內的香港通識科教師們,他們當時的擔憂已在開學後急促成真:「這就是舉報,已經到了,單憑你說的一句話,也可成為投訴的理據。」
#延伸閱讀
【國安法殺到、Telegram和連登被監控滲透,香港網路自由還能撐多久?】https://bit.ly/30CukHN
【香港國安法管什麼?管制範圍擴及全球:允許送中、祕密審判、指定法官、終身監禁】https://bit.ly/2OwGVoK
#香港 #國安法 #通識教育 #國安教育 #林鄭月娥
專題研習 定義 在 月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文~~)
每個少年在卸去學生身份出來打工時,或多或少都會感觸。做事的環境會加快自身的成長,同時自己亦要承擔更多責任。但即使還是學生,我們都可以表現出決斷力和穩重,不用事事要別人去承讓。
「君不見有人因拿到成人身份證而振臂高呼,卻有人因換上成人八達通而扼腕嘆息。一天還在唸着書,期待着暑假,拿着學生證,用着學生八達通,無論你是十八或是廿二,都似是尚有一層保護衣未脫去。十八歲也好,二十一歲也好,都只是法律上的一個數字定義,定義你到了這個年紀就是「成人」,從不需考核你具不具這個資格。你可以去馬會,可以入戲院睇三級片,可以投票,同時也要負更多法律責任,權利和義務一同降臨,但大部份人對此未必會有太大感觸。在成人和學生這兩個身份重疊的幾年之中,大多數人依然想得到學生光環的護蔭和突出自己和社會上的成人有何不同。到正式要告別學生這個身份時,你才會去面對頭頂上消失的「學生光環」,以及如何和成人的路軌接軌。」
去到最後一個暑假,知道九月一日不再是開學日,而是開工日,或者有些工作甚至要在九月前開始,那份惆悵會更深。到那時,那些以前痛恨至極的暑期作業、閱書報告和專題研習都已經不再值得聲聲抱怨,因為它們比起出來工作要承受的壓力輕好幾千萬倍。
而更致命的打擊,就是要卸下早習以為常跟了自己十多年的學生身份,學習適應別人用成人的眼光對待自己。搭地鐵半價,做什麼都有學生折扣的好日子總要告一段落。
專題研習 定義 在 月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你不再是學生,才意會自己真的要長大了》
我覺得在香港,有三樣事情比起拿成人身份證、入馬會、投票或睇三級片更令人有成長的切身覺悟。而它們都和「學生」這個身份有密切關係。第一樣是發現以後的七八月再沒有暑假這回事,第二樣是搭地鐵出入閘時聽到冷漠嘲諷似粗口的「嘟」一聲而非像少年委婉的「嘟啲嘟」三聲,而和第二樣相輔相成的就是意識到我們終將不可再以「學生」身份享用各種優惠,例如是學生價的戲票,學生免加一的唱K優惠等等。因成長而失去一些東西永遠要比因此而得到一些東西來得深刻一點。
君不見有人因拿到成人身份證而振臂高呼,卻有人因換上成人八達通而扼腕嘆息。一天還在唸着書,期待着暑假,拿着學生證,用着學生八達通,無論你是十八或是廿二,都似是尚有一層保護衣未脫去。十八歲也好,二十一歲也好,都只是法律上的一個數字定義,定義你到了這個年紀就是「成人」,從不需考核你具不具這個資格。你可以去馬會,可以入戲院睇三級片,可以投票,同時也要負更多法律責任,權利和義務一同降臨,但大部份人對此未必會有太大感觸。在成人和學生這兩個身份重疊的幾年之中,大多數人依然想得到學生光環的護蔭和突出自己和社會上的成人有何不同。到正式要告別學生這個身份時,你才會去面對頭頂上消失的「學生光環」,以及如何和成人的路軌接軌。
小學到大學,至少會經歷十六個暑假,不知不覺就會當它是一年必經的環節。當然你也很清楚,它並非永恆。但若有機會,你會希望永續暑假,直到退休一刻。每年的八月三十一日都似是一個快樂的大限,每個莘莘學子總會為第二天要開學感到無限惆悵。然後九月一日就是比自己生日更有大一歲感覺的日子,因為回到學校,看見班牌中英文字母前一年年在遞進的數字,就很清楚知道自己又老一年了。去到最後一個暑假,知道九月一日不再是開學日,而是開工日,或者有些工作甚至要在九月前開始,那份惆悵會更深。到那時,那些以前痛恨至極的暑期作業、閱書報告和專題研習都已經不再值得聲聲抱怨,因為它們比起出來工作要承受的壓力輕好幾千萬倍。
而更致命的打擊,就是要卸下早習以為常跟了自己十多年的學生身份,學習適應別人用成人的眼光對待自己。搭地鐵半價,做什麼都有學生折扣的好日子總要告一段落。這絕不是一兩個上班天就能完全調節的狀態。看着上下班翻倍的交通費,心頭還是會一陣戰慄。然而身邊的少年遲早有一天都會變成敢怒不敢言的同路人,早晚上班以成人八達通的「嘟」一聲代替每每想宣之於口的粗口,回家後就把止痛藥安眠藥當維他命一樣服食。許多沒讀大學,早早出來社會的工作的同齡人,思想處事方面有時比大學生還成熟穩重,這正正印證了不再是學生這回事是能催促一個人成熟的原因,當然也會有其他個人因素。
我常常思索成人看待學生的感覺,應該會是又愛又恨吧,寛宏當中混着刻薄,縱容當中不失嚴厲。因為每一代的影子總會有些交疊但又會有些許變化。時代巨輪在運轉,一批又一批人在輪替,我們總要踏上前人走過的路,但我們還是能留下自己的腳印,甚至踩出新的道路。反正終要卸去學生身份,在感慨失去各種優待時,也可思考前路怎麼走得昂首闊步一點。
—————————————————————
月輪出道力作《古・惑I》小說集,絕不止於言情虐心武俠宮鬥這麼簡單。
如欲查詢購買詳情,歡迎inbox 本人或填妥google form: http://goo.gl/forms/sTqy44cUzX。
現時購書,尚有精美布袋飾物贈品送給大家,事不宜遲!
感謝大家支持!!
專題研習 定義 在 探討圖書館如何幫助學生的學習。 關鍵詞:專題研習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專題研習 ,就是指學生根據自己或老師所訂立的主題,籍著搜集及整合資料、設定探討的方法和策略,對該主題進行分析的研究。專題研習在於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及建構知識。世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