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逐岸而重生∣收藏海洋的美麗,修補海洋的哀愁】
一件件即將被丟棄的丹寧牛仔褲,化為訴說台灣海洋美麗與哀愁的時尚單品;零廢棄時尚品牌 Storywear 將齊導空拍鏡頭下的浪花、蚵架、消波塊等意象,透過印花、拼接、補丁等工藝手法重生為 #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背後的設計靈感_來自9月中完美謝幕的齊柏林空間_逐岸特展。
StoryWear設計團隊因為《逐岸》特展而真實看見台灣海岸的開墾與破壞,加上全世界的海洋汙染源中有20%來自紡織與時裝產業,於是決定以零廢棄時尚為海洋問題發聲;齊導透過空中攝影為環境發聲,StoryWear透過再生時尚為海洋倡議,念念不忘必有迴響,看見齊導的影像影響力透過展覽持續串聯發酵,我們很欣慰。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StoryWear聯名推出的 #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 正熱烈募資中,部分所得將回捐基金會。歡迎透過 #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將齊柏林精神與《逐岸》的美麗永恆收藏,同時支持基金會持續推廣環境教育、培育更多環境紀錄者,為台灣尋找下一個齊柏林。
👉#收藏_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
https://reurl.cc/emmevM
👉 #美麗台灣2.0
https://youtu.be/uQbr7V4Mqn8
👉#成為齊柏林之友
https://chipolin.eoffering.org.tw/
👉追蹤 #齊柏林空間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ipolin_space/
👉訂閱 #看見_齊柏林基金會 YouTube 頻道
http://pse.is/ChiPolinFoundati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
尋找下 一個 齊 柏林 在 DJ Huang Jeff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海洋發聲的故事衣|Story Wear ╳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 新鮮DJ Jeff
Story Wear. 嘖嘖 zeczec
#不忘齊柏林 齊柏林導演,用自己的生命紀錄下這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Story Wear 用盡自身的力量,宣導永續時尚的重要,只用零廢的方式製成全新商品,並由在地弱勢家庭生產.我們擁有著共同的信念「將自己能做的,帶給環境與社會一些啟發,進而改變」
#故事的開端
堅持不製造垃圾的時裝品牌Story Wear,
這次結合了齊柏林導演眼底下的自然圖像,
溫柔地為世界帶來一些啟發,
回捐部分所得給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持續推廣環境教育及培育更多環境紀錄者,
為台灣尋找下一個齊柏林。
—————————
Story Wear 2022年系列設計
✅ 將齊柏林導演空拍的台灣景象,轉換為時尚象徵語彙
✅ 個人化洗標,讓每位集資者簽署自己獨一無二的理念
✅ 原料來源透明,100%回收牛仔褲及紡織庫存布料
✅ 初心堅持不變,持續為在地弱勢族群提供工作機會
✅ 台灣唯一零廢棄時裝品牌,各界肯定、響應的永續時尚
#環保 #募資 #回收 #再生 #愛地球 #時尚 #婦女就業 #社會救助
尋找下 一個 齊 柏林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齊柏林的禮物︱1157顆綠種子,這就是我們的台灣!】
12月27日,今天是齊柏林導演的冥誕。去年的今天,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出版《凝視 齊柏林-台灣的四維空間》,這是齊導離世後第一本攝影集;今年聖誕節,我們以「One for Future」精神,將1157本攝影集送給全台灣圖書館及公立小學,正如當年齊柏林將《看見台灣》送給台灣。我們相信,這是最有意義的聖誕禮物。
1157本攝影集,是台大EMBA、政大EMBA與社會賢達集結的心意。台大管理學院胡星陽院長說:EMBA的E原本是指高階經理人,在「買一本,捐一本」的號召下,更是同理心的展現-因為自己關懷環境,希望更多人一起來關懷。謝謝他們的有心,讓齊柏林的空拍影像能呼應108課綱的共好精神,成為環境教育的素材,化為綠種子遍灑台灣的角落。
齊導的空拍影像,總是能將台灣的美麗凝聚起來。在國家圖書館舉行的攝影集捐贈儀式,全台灣圖書館與國小代表從各地趕來,從台北、新北乃至澎湖、金門,當他們集結在台上,那畫面令人感動得大呼:「這就是我們的台灣!」
藉這場美麗的聚會,我們也發表了《美麗台灣2.0》完整版影片,與《看見台灣.逐岸行腳紀錄片》,從雲的高度、行腳的角度,繼續看見台灣的力量。謝謝全家FamilyMart的支持,我們才得以繼續累積影像的力量。
正如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所言:基金會一直在推動 #更多看見 #看見更多,由齊導從未公開4K影像剪輯而成《美麗台灣2.0》,與林修齊導演拍攝的《看見台灣.逐岸行腳紀錄片》,共同公開發表,象徵傳承,象徵 #尋找下一個齊柏林 的決心。
《美麗台灣2.0》4K影片| https://youtu.be/uQbr7V4Mqn8
這兩支影片的故事,我們將在歲末年終、新舊交替的時刻,陸續細細分享。別忘了鎖定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一本攝影集一顆綠種子
#美麗台灣2.0
#逐岸行腳紀錄片
👉 全家在這里 #看見台灣
https://reurl.cc/9X351V
👉不能只有我看見台灣的美
https://reurl.cc/3L44o9
👉成為齊柏林之友
https://chipolin.eoffering.org.tw/
👉訂閱 #看見_齊柏林基金會Youtube 頻道
http://pse.is/ChiPolinFoundation
尋找下 一個 齊 柏林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小說
─────
你能接受與好友的遺孀結婚,養好友的小孩嗎?人真有所謂「自己的獨特性」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上一集我們談到《紐約三部曲》的壓卷之作〈禁鎖的房間〉。天才作家范修將自己的著作,甚至遺孀蘇菲,都轉交給了童年摯友「我」;「我」就此替代了范修的人生。然而某日,「我」意外在信箱中發現一封奇怪的信──那是署名范修的來信。信中范修感謝「我」所做的一切,妻子蘇菲和小孩都有人照顧了,作品也已順利出版。然而范修警告「我」,切勿試圖尋找他。范修這麼說:
我應該有權力以我認為合宜的方式度過我的下半生......雖然我不喜歡威脅別人,但是我還是要警告你,如果你試圖找出我的下落,我會殺了你......我很高興,人們對我的作品如此感興趣。但是這一切似乎距離我十分遙遠。寫作對我而言,已經是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了,現在我也已對此沒有感覺。我不會要回任何金錢,我也很樂意將所有財產留給你跟蘇菲。寫作曾經是我的宿疾,現在我終於得以痊癒。
范修的「宿疾」痊癒了,但「我」的惡夢才正要開始。現在壓力落回到「我」身上了。這真是范修的來信嗎?還是有人惡作劇?如果這封信確實來自范修,「我」該向蘇菲坦承一切嗎?蘇菲的反應將是如何?這其中隱藏了極大風險。故事中,「我」選擇隱瞞此事,和蘇菲繼續快樂的婚姻生活。然而范修真的希望就此人間蒸發嗎?果真如此,那麼何必又多此一舉,寫封信來,將眾多未知的可能性加諸於「我」呢?范修這人超機車的,不是嗎?
伊格言分析,這正是〈禁鎖的房間〉的曖昧之處──范修內心深處禁鎖的房間,同時亦是「我」內心的禁鎖之地。一個秘密,無人知曉,無從解答,如同一墜入深淵的石塊般無聲無息;因為無論對於范修或「我」而言,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幾乎一樣困難。與此同時,文壇開始盛傳范修並無其人,是「我」假冒范修之名寫出了那些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故事急轉直下,出版商希望由「我」執筆范修的傳記,平息此一爭議。
而「我」接下了此一任務。這自找麻煩的程度和范修畫蛇添足的來信幾乎不相上下。我們只能如此猜測:或許「我」意圖藉由「撰寫傳記」此一儀式來「確認」范修的死亡?〈禁鎖的房間〉筆鋒幾經轉折,最終幾乎將這樣的舉止歸因於「恨」......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