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霧:靜物被神描繪 ◎ 林餘佐
⠀
每個薄霧的早晨
都是時光的裂縫
我看見自己涉過濃稠的睡意
緩緩伸展、移動
──像某種兩棲類的生物
離開潮濕的沼澤
艱難地以肺去愛人
⠀
穿過薄霧就能看見
最初面臨的岔路
昔日的抉擇像是隱喻
指涉出太過曲折的路途
我如何能想像:
另一個自己抵達土製的村莊
沿途繞過時光,找到蟻穴
以餘生等待一場大雨
土裡飛出透明的鬼魂
繁殖出更多的雨季。
接著,收攏自己與時序談和
有如趨光的植物,在夜裡忍住不哭
在陰天偽裝菌類。
⠀
繞過惡犬埋伏的巷弄
沿著虛線走進大霧
遠方有人影晃動
姿態像是手語:流動的詞彙
是禮盒上的絲質緞帶
柔軟地綁著搖搖欲墜的肉身。
我能感受到自己在霧裡的磨損
像是砂紙拋光萬物的毛邊
校正後的愛慾:平整、無害便於取代。
我覺得莫名的疲憊──遠方的人
此刻慎重地告別,在霧淡時
他說:「我們都是靜物
在霧裡被神描繪」
⠀
大霧遷徙,世界返潮
我與衰敗的穢物等待醃漬
所幸種籽在青春離席後
還能開出花朵
就讓我矇著眼、變成鬼
從一數到十,彷彿就能聽見
壞掉的樂器哀悼失去的音符
此後,時光詭譎多變
有時天晴有時膠著。我暗自決定:
在起霧時只走同一條路
只犯同一個錯。
⠀
⠀
--
◎作者簡介
林餘佐,嘉義人,現任東海大學助理教授。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國藝會出版與創作補助。著有詩集《時序在遠方》、《棄之核》。
--
◎小編 #有庠 賞析
追尋作為母題,時間流轉則暗示了可能的變化。人類並不安於原狀,卻害怕那未知的結果,也就形成狀似逞強的不安於室。本首詩的抒情對象並不明顯,反而極力書寫發話者的狀態。
詩人語氣舒緩,帶領我們進入漸變的大霧。陰暗朦朧的質感除透過「睡意」、「沼澤」、「菌類」、「巷弄」等意象,在結構安排上,四節都具有清晰的目標,使我們看見詩人狀似朦朧,實則清晰的思維。
首句便定調全詩氛圍,薄霧內陷而成為「時光的裂縫」,從此陷入難以定位的時空點。抒情主體在早晨薄霧中感到遲滯,劃分情感當中的舒適帶:沼澤/陸地,以自己罕用的方式去愛人,不論是否自願,就連呼吸等小事也變得無可奈何。
前兩節「涉過濃稠的睡意」、「穿過薄霧」具有向前的動能,持續將自己推進霧中,遇見「最初面臨的岔路」初次面臨的生澀感必然引導至面對複雜情況的多重選擇。然而詩人並非選擇言明結果為何,高明地轉向描述尋愛的過程:「沿途繞過時光,找到蟻穴/以餘生等待一場大雨」,詩人唐捐說道這裡暗自疊合蟻穴和鬼魂,「遂能使出『繁殖』這個不可能的詞。」將自我割裂,詩人施展句法技藝後,再寧靜地回歸自持。「接著,收攏自己與時序談和」這樣的自持固然謹慎,何嘗不是重新定位,預示了下次的再出發,同時,回歸時光所統御的領地。
持續朝著比霧更深的所在前進,竟出現看似目標的他者:「遠方有人影晃動/姿態像是手語:流動的詞彙」一邊前進,一邊丟失方向感,禮物般的緞帶也成束縛。視線模糊而意識清晰:「我能感受到自己在霧裡的磨損/像是砂紙拋光萬物的毛邊」,體驗到的是一種校正過後的情感,如此不堪便是大霧所給予的啟示?此時遠方的人再度現身,回到詩題,「靜物被神描繪」作為薄霧的說明,一個代詞。
原來在神的目光之下,我們也成了日常瑣碎,被打磨擦亮而無法反抗。此時詩人的思維更加清晰,需意識到身處霧中才得以離開大霧,或不離開大霧。延續極為潮濕的氣息,種籽不至於窒息,愛還能夠生長:「所幸種籽在青春離席後/還能開出花朵」
第一節「艱難地以肺去愛人」到此也不再感到窒息難受,清明地,帶有身體感地描寫如何看見霧、穿過霧、成為霧。水氣氤氳,呼吸困難的肺漸歇。
一切的記憶和失落,僅是時間在我們身上的作用。愛更需要一點幸運,付出真心並不保證任何事。多次的聚焦、收攏、放下,詩人不再哀悼時光如何逝去,令人想到楊牧〈台南古榕〉何以作結:「隔著/著火的柵欄呼喚,使用臨時的/名字,一些有聲符號,和手語/叫我墜落如生澀的菩提」所以是否真正意義上地離開了霧?或許,更接近一種必然的投身,償以詩句。
--
美術設計:林宇軒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8/2021081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情詩 #林餘佐 #時序在遠方 #薄霧:靜物被神描繪
對你難以自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5.2 最美的影響》
上完四階的第一個周末之後,像是高速的攪拌棒伸進了原本稀糊隆咚的麵團裡,生活轟轟運轉起來,原本提不起勁、癱軟了好久的事,迅速地打成軟硬適中,準備送進烤模的樣子;一直逃避面對的人生題目,最終還是來了,只得削好鉛筆慢慢攤開試卷。
這樣的日子,無論寫爻辭還是解RAM,於我都是一種遊戲,在家待得太久,燒腦的神劇早被我生吞活剝完畢。殊不知最費解的謎題藏在自己這裡。
我覺得,寫爻辭的好玩之處,如同拆解俄羅斯娃娃,一共有六層,每一層的娃娃樣貌反映了不同的命題,最美的發現,就是讀懂了自己所處的那一層,而且,是暗黑的一層。
當能夠對自己誠實,彷彿才取得了這門學問的第一把進階鑰匙,有些怎麼都讀不通的沉重鐵門,睡了一覺起來,發現門開了一條小縫,走進去是白話文的桃花源。
如同,我一直不理解,15號閘門的「謙遜」是甚麼? 15.2又會帶來甚麼「影響」,我承認我不是自負的人,多數時候也會堅守待人以禮的原則,但,看我寫出來的15.2,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假面感。
真正的我,並不是那麼有禮的人,我也許不是自大狂,但絕對是自命清高或自詡不凡的。那,我跟「謙遜」之間的關係到底是甚麼呢?
某天,開會時我遇到了一個怪咖,思考很跳躍不說,連態度也很倨傲。團隊的人有點受不了,氣氛僵持著。一般我會很氣惱會議膠著,但單只是因為一個人而搞得烏煙瘴氣,倒是十分罕見。我心裡出奇的平靜,大概知道他的堅持和理念,我重新整理了一下他的論述,反問對方,你想要說的,是這個意思嗎?
對方嗯了一聲。雪藏的冰峰有一點點鬆動。
我說,我能夠懂,但我們這裡接收的邏輯是另一種,因為我們和你來自不同的產業結構,所以,會習慣先看效益度,多過於啟發性。請你了解。這樣好了,你試著把這個故事說完,然後我複述一次。有不對的請你糾正我,然後我們就大概知道,對方各自在意甚麼。接下來,我希望我們能夠產生共識。這就是今天的目的。
說完了,連我自己也大吃一驚,喔,原來我的黑太陽15.2是這樣子運作的。當我越能向內接受自己的極端,我便越能夠向外包容各種極端;當我終於放棄融入社會主流,站立在邊緣,反而使我真正明白,自己的孤僻、難搞、執拗、機歪,有其道理,因為這就是造物原則的兼容平衡,讓我去同理那些跟我一樣,孤僻、難搞、執拗、機歪的個體。
我的「影響」就是,告訴他們,沒有關係啊,你就繼續講你的好了,我理解,也可以協助翻譯。你安心把自己做好,就好。
如此,若能與這些人圓滿成事,也毋須自以為了不起,宇宙只是借用我的極端,往另一端搭起橋樑罷了。獨立於個體之上,永遠有更高遠的安排,這樣的認知,就是Humble。
於是重寫了一篇如以下,做為真心的註解。也跟大家分享,所謂的極端,所謂的謙遜,所謂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 影響]
15號閘門象徵了「極端」,對內,不只來自於受、想、行、識「個人化的極端意念或行為」,對外,更展現了「廣納百川、察納雅言的肚量和氣量」。
對應易經,15號閘門是「謙卦」,地山謙,形容平地之下隱藏了一座崇高山巔,由此凸顯君子胸懷若谷的謙沖自牧。但若光用「謙虛」這兩個字,反而容易窄化15號閘門的詮釋。我會選用「包容(Tolerance)」這個字眼來形容,對於任何光怪離奇、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的人與事,往往能夠展現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的淡定和中立,因而很容易讓人對15號閘門產生「不與人爭、十分具有君子風度,舉止得宜」的價值評論。
然而,這份有禮自持,對擁有15號閘門的人而言,其實只是見怪不怪而已,我們多半也具備某些極端的行為模式,對此頗有自覺,甚至已經達成和解,因此特別能夠同理對方的極端,這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悲憫。
15號閘門座落在二爻的位置,沒有藍傘線,像磁石一樣吸附來自光譜兩端的族群聚集,繼而產生影響,彷彿是天生的印記。只是,甚麼是「影響」?又要「影響」甚麼?
這會回到根本的設計侷限,我的15號閘門位於有定義的G中心,具備固定的運作模式,卻沒有接往薦骨的5號閘門,這使15.2的影響,較難形成既定的節奏,在所謂「展現正確的行動」方面,也缺乏統一的模式,順應自己的極端之餘,有時會讓人有不按牌理出牌、動向難以捉摸的感受,對於大環境呈現的極端,我也偶有抓不到韻律或對不上頻次的狼狽感。
15.2的「影響」,位於我的黑太陽,在欠缺薦骨賦能的前提之下,趨近於「覺知的影響」,因為看到我不畏懼坦承、繼而接納自己的極端,所以啟蒙更多人與自己的極端和平共存。但缺乏5號閘門的韻律能量,精神上的覺知啟迪也許能夠感召很多人,然而,我們關注的事物也會相對多元龐雜,無法專注在固定的模式上太久,只有三分鐘熱度,較難以達成需要時間才會累積而成的成就。
15號閘門屬於社會迴路,儘管我時常覺得自己處於社會的邊緣狀態,也為了要符合社會對於正常的規範與水準,做了許多隱藏偽裝,直到我學會接納自己的極端、然後包容其他極端:這正是我的黑太陽15.2,想向我彰顯的所謂行為準則吧,沒有固定的頻率、隨時可能改變自己的節奏,讓人無法追隨或遵循,也不見容於社會常態,那又如何?這就是我,這樣的存在,鼓勵了那些或邊陲或居中的人,不需要雷同、從眾,接受自己的極端,便會發光。
而更廣泛地來思考「謙虛」,身為極端份子,有時難免會矛盾地沾沾自喜,傲嬌自己如此獨特,很多怪奇的念頭只有自己才想得出來。這只不過是造物主透過我,向世人展現的造物原則而已,有高便有低,有冷即有熱,同質之內必有極端,當感知到巨大的安排凌駕於我之上,就完全明白極端存在於我的意義,除了接納自身的極端、也在適當的時候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居功、不膨脹,這,就是更廣義的「謙虛」。
對你難以自持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櫺。
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
我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捲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
◎作者簡介
食指,中國詩人。本名郭路生(1948— ),山東魚台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出版的詩集有《相信未來》(1988)、《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1993)、《詩探索金庫·食指卷》(1998)等。
-
◎小編柄富賞析
被推為朦朧派先聲,也是地下詩歌的開路者食指於1968年寫下了這首〈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還有另一首名作〈相信未來〉。1968年是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的第三年,依照當時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樣的指示,66、67、68年的中學畢業生都必須上山下鄉,食指正是在1968年下鄉的隊伍之中,離開北京要前往山西農村的路上,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切片於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時間點,然而細節地點出四點零八分,正是詩人當時想記住身邊所有情節、所有場景與人的變化移動,如此的寫照作為開頭,暗示某種大變動就要來臨。在前兩段只有質樸簡單的譬喻與場景的白描,「一片手的海洋翻動」比喻告別時群眾揮動雙手的樣子,「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則白描地顯示地點,在火車即將開動的月台。第二段則更是純情節的白描,甚至已經有些近於散化,「突然」與「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類的散文語言在詩中顯得踉蹌,而幾乎要失去新詩的節奏把握能力。
然而第三段食指旋即回到一個自持的詩人狀態,一二行使用回行技術重新操持詩的步伐,第一個有詩意、有發展性的句子推波而出:詩人心的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將前面兩段喧嘩鼓譟的聲景,拉回詩人沉默的精神,這專注感受著情緒的痛,痛來自哪裡?食指說是媽媽的針線穿透了心胸,並接續著針線,他寫自己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風箏的線繩就在母親的手中」。這種寫法是詩的有機,食指動用聯想,如何由母親的針線到風箏,風箏才像是要飛,畫面又回到母親的手中。如此畫面的迴環往復與意義的結合絲絲入扣,非常精準而且耐讀。這段我認為最能看出食指的才華,第二段的笨拙就像是有意為之的藏鋒。
心像風箏,線在母親的手中,食指還可以繼續寫。「線繩繃得太緊,就要扯斷了」因為風箏注定是要飛的,下一個疼痛就在心離母親越來越遠時。詩人又回到散文的質地寫後面三行,他把頭探出火車的窗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一陣陣告別的聲浪,/就要捲走車站;/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但並不是北京在移動,而是自己在移動。詩人如同不諳科學的初民,看見太陽起落而以為她正繞著我們。這種龐大的錯覺正如同詩人與此刻他的北京。
詩人的情緒來到了最高峰,線最繃緊的時刻,他真的要離開母親,離開北京了。到了這裡,詩的技巧已經暫時可以放下(但這依然是一種技巧),以詩人直接的呼告接力。「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如果捨不得告別的對象是一個人,可以抓緊對方的手,或者相互擁抱,但當告別的對象是一個地方時,這種難以體膚表情的告別,只會讓人更無力。所以詩人寫「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永遠記得我,媽媽啊,北京!」在這情緒的峰頂尤其適合這樣的表達與呼告,作為讀者讀到這裡,耳膜和心都在震動。
最後一段作為餘緒,詩人繼續他永遠無法滿足的道別,他必須抓住什麼,也許是誰的手,但「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因為這是我的北京,」兩行之間似乎沒有邏輯的關連,卻是情緒走到山窮水盡處,就處處為路,身邊同樣是離開北京的人,我們眼中同樣望著北京,這種告別的疼痛就允許我們抓緊身邊的陌生人。「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可以說是最悲觀的告別,這種與上一句大致相同只加上幾個字的寫法,可以營造出一種默念式而拉長的音響效果,加深餘韻。當時上山下鄉的學生們,確實也無法篤定能不能再見北京,也許如此,這就是最後的北京。
讀食指的詩,能夠有感他寫詩的質樸誠懇,他並不誇大某種集體的民族情緒,而是回歸自身去寫最個人出發的遺憾與痛苦,越是個人的也越是普遍的,這特別是後來朦朧詩今天派的精神。這首詩後來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中國讀詩的知識青年手中傳遞,引起轟動,為何多多說「郭路生是我們一個小小的傳統」,為何江河說食指是「我們的首長」,讀完這首詩就能了解食指的可貴。
這幾天我們接著要讀朦朧詩人中最富盛名的北島,他的代表作〈回答〉,〈回答〉的精神與題材其實就發展自食指的〈相信未來〉(柏樺語),每詩也曾經賞析過〈相信未來〉這首詩,大家可以在讀北島之前再去讀一下<3
-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01食指〈相信未來〉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osts/2680884921935726
02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
圖片來源:林宇軒
美術編輯:林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朦朧詩 #地下詩歌 #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中國當代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