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英語繪本共讀與海外華語學習
上回聊到了英語學習線上資源,有讀者想知道小雨小風喜歡的英文書?
我覺得閱讀的口味非常見仁見智,因人而異,只能就我們家兩位女孩的經驗分享。
小雨六年級,英語閱讀能力已經能夠徜徉在各種小說世界。自五年級讀完整套Harry Potter後,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脈,現在看的小說動輒數百頁,每一本都和金庸小說一樣厚,還能和同學交流閱讀心得,互相推薦喜歡的書或同作者其他作品。
她喜歡的題材包山包海,囊括Fiction和Non-fiction,既喜歡各種青少年熱愛的冒險故事,也喜歡讀傳記、歷史故事、科普、國家地理出版物、藝術手作工具書,關於學習或研究的方法論也是她的守備範圍。
除了自己掏腰包,學校的交換舊書活動和圖書館的豐富藏書就是她能自由汲取的寶庫,她如充滿動力的火箭,已能自由飛翔。現在我們不擔心她讀不夠,只擔心她讀到欲罷不能,忘了讓眼睛休息一下。
她最近迷上的系列小說是:(據說有些滿黑暗的~)
Darkest Powers
Darkness Rising
Lunar Chronicles
K-pop Confidental
===
一年級小風的閱讀口味仍然偏好有趣的故事,在最初閱讀習慣養成時,我們經常共讀的繪本包含以下系列。
在臺灣買的廖彩杏書單:
這系列我特別欣賞JY Books的出版物,小風最喜歡的則是Five little monkeys系列。(附圖)
到加拿大後小風常看的繪本:
📕SCHOLASTIC- I Can Read系列,這系列已經推出超過60年,分級嚴謹,故事、畫風和文字都有一定水準,是學校推薦的讀物。小風最愛Pete the Cat系列和Splat the Cat系列。(附圖)
📕PAW Patrol系列和Disney Books-World of Reading系列都是來自動畫轉成的書本故事,小風非常喜歡。
我認為孩子閱讀習慣養成初期,引起興趣是首要條件,所以我不會介意孩子喜歡動畫影片的衍生出版物。
📕Aaron Blabey的作品,小風非常喜愛這位作家的所有作品,幽默風趣是最大的特色。從Kindergarten到現在,每次問起小風最愛哪一本書?”I need a hug”始終是她心中的第一名。(附圖)
可是!
後來接觸”Epic!”線上閱讀平台後,我只能說這些閱讀量都不足掛齒。
在線上閱讀平台裡,英文藏書海量、題材多元,隨選隨讀,喜歡還可以一讀再讀,一週經常就可讀上好幾十本書。
小風去年此時操作Epic!還需要我時時在側,如今已能獨立操作,連閱讀測驗都能自己完成。
看孩子進步如此明顯,我充分體會到這就是「數位落差」。
過去的閱讀量和現在相比,完全不成比例。
如果是由老師為學生申請Epic!帳號,完全免費。
若是家長申請,則需訂閱費用,但最初一個月可以免費試用。
若家長有興趣訂閱,麻煩自己閱讀官方網站的Help center整理常見Q&A和操作教學,我不提供翻譯服務,還請見諒。
https://getepic.zendesk.com/hc/en-us
===
延伸閱讀:
小雨在臺灣的英語學習經驗分享
https://bit.ly/3swFVTa
小風在加拿大的英語學習經驗分享
https://bit.ly/3ecySdq
===
還有讀者問到海外的華語學習?
我們一方面仍然每個週末跟著臺灣進度、使用臺灣教材,學習一課國語。在決定移居加拿大前,我曾去高師大受訓教授華語,所以都是自己教兩位女孩。
另一方面也準備了豐富的華語藏書供小孩閱讀或親子共讀。小風小雨愛看的童書我記錄在網誌與親子天下的閱讀頻道,兩處文章無重複。
小雨麻的網誌
https://bit.ly/32qKDY4
小雨麻之前在親子天下的閱讀專欄
https://bit.ly/3sxBuaH
這個月來小雨沈浸在陳郁如新作《養心》的世界裡出不來。(附圖)
小風則為了親子共讀《神奇柑仔店》,每週都心甘情願跟著媽媽上國語課。
小事不足掛齒英文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廸家書】
向大家報告一下廸的近況,以下文字由廸的3月底至4月初多封家書輯錄:
【健康】
📨之前那兩封信應該嚇親大家吧。等了一個多星期,今早突然說可以到黃竹坑葛量洪醫院睇眼科。
二十多年前讀大學時,我第一次到葛量洪,那時葛係胸肺科專科醫院,我的中學同學染了肺癆要住院,我去探病。之後我又無意中發現自己染了肺癆(應該是那個同學傳染的),吃了半年藥才完事,很慘痛的經歷。
當年探病的大樓已經拆了,正在重建。葛量洪醫院眼科每天都人頭湧湧,我們一行X個犯,X個懲教,共X人,甚是觸目。但可能去得睇眼科隻眼都唔多好,而且大部分是老人家,還有害怕直望犯人的慣性,我見絕大多數人都對我們視而不見,反而有一個小女孩對手扣感興趣,看了一會兒。
護士替我滴了放大瞳孔的藥水,然後入房檢查,醫生將一塊鏡片塞入右眼,照了又照,結論是,視網膜沒有脫落或病變,只有飛蚊症。護士則說,檢查指晶狀體有老化,若情況持續,是有視網膜脫落的可能。現在要做的是再在赤柱驗眼,再配一副眼鏡,定時覆診,留意有冇出現異常,放風時避免被波打中頭。
📨操練身體方面也有了新發現,除了九式瑜伽,跑步和掌上壓的基本訓練,前兩日收到不知誰寄來的「自療法:五大功法演練圖解」小冊子,一試馬上喜歡,五大功法有「撞牆功」、「拉筋功」、「拍打功」、「扭腰功」、「貼牆功」(貼牆功好過癮),其中「拉筋功」配合「拍打功」,多年來都拉不動的大腿筋,居然也拉鬆了,相當神奇。人老了就諗養生,冇偈。你們當中年紀過40的,可以自己上網尋找,自己練。我怕我咁練法,出番黎變番30歲,你們就個個變晒老公公老婆婆,咁唔掂喎!(CL除外啦[編按:CL是某位年輕同事])
📨這三天每天都有做「拍打功」,即是由頭到腳拍打六位,其中頭部拍最多,挺神奇的是,雖然眼睛問題依舊,但不適感已減退了不少,可以如常讀書和寫信。
【生活】
📨這幾天午後氣溫達30C(CLS),我也全面恢復了運動,暫時的項目有拉筋,跑20圈(約3km),掌上壓,踢波(在場邊傳波)。我們期數大隻仔特別多,好波之人也多,每日都組到3至4隊比賽。監房的平均年齡比全港要低,和咁多靚仔一起運動,果然會刺激起健身的慾望,聽說有同案每天做100下掌上壓,看我多久後可破其紀錄。早兩日期數有個電子磅磅重,大部分人都說瘦了,我則維持入監的磅數--127磅。
其實我由20歲開始到43歲,都是維持123磅的,是入冊前一個月跟X師傅做裝修,拎重野,食多飯(晚上回XX家大餐)、無憂無慮,體重才開始突破123魔咒。進監房時我還以為127磅難以維持,原來繼續心廣體胖(Lester肥得仲誇張,上一封信已提到)。
其中一個原因係食好多野。好多人成日問我為何不吃私飯,真正的原因是我挺滿意現在的食物組合,每日都有點不同,又夠飽,有一兩日仲可以用好味來形容。反正坐監都係金魚記憶,每星期有兩日好味,已經令整個禮拜都可接受。同埋,真係物以罕為貴,監房餐很少蛋,因此一見有蛋,馬上珍而重之,連剝殻時剩了些蛋白在殻上,也要回到吃得一乾二淨。其他人可能還在驚訝,「尊貴」的前議員怎會長出一個「垃圾肚」?
正餐之外,零食也吃得越來越多。傍晚晚飯完,再飲一杯大牛奶和吃提子包後,不到一個小時又開始開「零食4大」(即葱餅、朱古力、花生和魷魚絲)。連我自己都覺得誇張的是,昨晚因太早睡著,凌晨一點多醒來,居然又想到食餅!和同房也是零食怪,我哋便晚晚開餐,不亦樂乎。
📨我最近除了跟囚友討論案情和求情策略,也開始教人英文,我沒有KM那樣厲害開班,只是一對一教拼音和一起閱讀理解。有了這份新差事,本身的工作就需要再壓縮時間,快點完成。
📨4月3日是假期的第二天。疫情下香港人湧去郊野玩,但對於監犯而言,放假和不放假有什麼分別呢?原來還是有的,端看你怎樣理解監獄的生活,第一類人佔大多數,他們視工作為苦差,喜歡睇電視、睇戲和睇波,長假期代表不用工作,日日有戲睇有波睇,非常開心;第二類人是少數,視重複工作為修練,也是消磨時間的最好方法,這種人平日時間過得快,假期反而呼悶。咁我係屬於第二種,XX[編按:一位囚友]也是。今天他悶到整天坐在我身邊,將他在香港的經歷由頭講了一次。我再次確認,每個飄洋過海來香港謀生的,總是有過人之處。或者是應變力,或者是膽色。
【心情】
📨期數裡有幾個70多歲的老人家,幾十歲仲入赤柱,外人睇黎梗係覺慘,但其中有一位老人家,雙目有神,說話滔滔不絕。面對可能很長的刑期,面無懼色,他視監獄為修練場,赤柱監獄是Stanleyford University。有這樣的「人版」在,大家會明點解我都OK。
📨3月未完,午後天氣已達三十度,我估我在監房內將可見證夏天40C。感謝D幫我搵Bill Gates 本書「自我欺騙」下,左翼要先消滅資本主義,或右翼/自由派要先消滅中國才可解決,面對這些幻想式的政治議程,監獄裡消耗資源的速度根本不足掛齒。
改變不了世界,我們被迫改變自己以求存,要耐熱,要不怕太陽曬,要捱得過颶風。我會練,你們也要練。不是對世界仍存希望,而是在有事時減少身邊人的擔憂。
📨每天很多習慣都會令自己忘記正在坐牢,或正被困著。例如跟同房入房開床舖後,很自然就會把房門(即一道鋼閘)關上,然後聽收音機、吹水、食零食、寫信、睇書,通常8點多就睡著,也可以用意志力撐到10點熄燈時。
今晚當阿Sir替我們例行檢查閘鎖及再鎖上一下時,同房跟我解釋了程序,然後我才有一剎那跳離習慣被規訓的身心,意識到我是被關著,是「想」出去也出唔到的。但那也只是一時的感受,若把專注力回到已有的東西上,很快又會渾然不覺自己身處何方。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山不轉人轉的「終極正向自我欺騙」大法?
📨期數裡面也有一些在社會難以生存,覺得監獄反而比較溫暖的囚友,沒辦法把他們從循環中接上來。
大部份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剛剛開始不斷進出監房的人生。他們自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在監房裡師兄弟多,就像寄宿學校一樣,紀律嚴格,同時又充滿生趣。他們是足球比賽的主力,踢到頭破血流也不介意。
今天氣溫稍高,又有太陽,嫩的自然脫光上衣踢球,老的如我也脫光上衣曬太陽。膚色都很健康,而我都有健身的衝動,想有朝一日好似班後生咁大隻。
(速寫credit to Lance Yan)
🖋🖋🖋寫信俾廸 Please write to Eddie 🖋🖋🖋
請寄至 Send to:
元朗水邊圍邨康水樓地下101
Room 101, G/F, Hong Shui House, Shui Pin Wai Estate, Yuen Long
寫信注意事項傳送門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letter writing:
https://www.facebook.com/chuhoidick/photos/a.203826656349933/3778653318867231/
小事不足掛齒英文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罷韓後的政局與發展】
2020年6月6號,我國走過了前半年武漢肺炎的侵襲,高雄市長罷免案接踵而來。高雄市民有投票權人約229萬人,若有57萬5千人左右同意罷免,則韓國瑜必須掛冠而去。法律修正後我國不是第一次碰到罷免案,黃國昌已經先示範過一次,但這次是有史以來層級最高、爭議最大、最受矚目的罷免案。結果如大家所知,超過93萬人同意罷免,甚至比2018年韓國瑜當選市長票數還高。2018年以來的韓流暫時畫上一個逗點,為什麼不說畫上一個句點?世事無常,臺灣遇到的危機不會這麼容易止息,韓國瑜也仍有可能東山再起。
#2019年的轉捩點是什麼
2019年肯定是臺灣最關鍵的一年,民進黨作為完全執政的執政黨遭遇空前大敗,士氣低迷之際蔡蘇合作,老驥伏櫪壯心不已,蘇貞昌穩住了執政團隊,但空前的失敗若要逆轉,單單只是穩住執政團隊是不足的。2019年臺灣人看見了香港人面對暴政的抗爭,我們對此深表尊敬及難過,不少臺灣人因此而覺醒,就如2020年1月11日某位港生在車站舉牌所寫「珍惜選票,我們只能示範一次」。這樣的外在因素以及中國的步步進逼無疑是2019年氛圍轉換的一個重大關鍵。
對內而言,民進黨執政後作了黨產會、促轉會、年金改革等等的重大變革,變革會讓既得利益者不滿,這是無庸置疑的狀況。怒氣需要一個出口、需要一個釋放點,韓國瑜是個好的釋放點,他兼具口才、煽動力、故事性、造夢、善於妄言等特點,能夠匯聚憤怒作為出口。又2018年的公投綁大選使得國民黨及其側翼組織可以提出眾多公投案件,其中不乏欠缺人權意識、欠缺常識的提案,這些提案能夠為政府貼上標籤,同時能夠大量癱瘓投票日的政府資源,2018年的投票亂象超乎想像,這樣的問題在2019年6月修正公投法加以處理,讓公職選舉不再被各式各樣的議題所癱瘓,此環節有其重要性。
國民黨經歷2018年底的大勝後,各方人馬的勢力角逐造成內耗,黨主席當然難辭其咎。吳敦義從自己想選總統到韓國瑜也可以、郭台銘也好,一次把國民黨內的「A咖」在一場鬧劇般的初選中消耗完畢。商業鉅子變的老態龍鍾、前次候選人變得無聊至極、立院之王變得邊緣化、而2018的救星變的貪婪無厭、捨棄舊愛,內部團結蕩然無存,後續的失利也不太意外。民進黨發現了假新聞議題、發現了偏頗的媒體議題,並嘗試處理,這也是一個修正因素。以上因素讓2019年出現了極大的擺盪,2020年初的結果令人意外但有跡可循。
#韓國瑜在總統大選中千夫所指
總統大選中韓國瑜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賭徒行徑,無論是無賴般的叫囂、賭博般的民調蓋牌,我們很敬佩這樣勇敢的人,把總統選舉視為無物,如同街邊無賴胡扯。韓國瑜在選舉過程中說出了很多驚世駭俗的言論,無法一一細數。但被最多人記得的就是那句「他奶奶的,林北等你」。這一句話對他的傷害不僅止於總統大選,也深深地烙印在臺灣人的心中,這句話應該延續到今時今日,許多人心中都在想你在等我,我就出來給你好看。對韓國瑜來說最傷的肯定是烙跑市長,這次之後任何民選首長想要離開現職任新職,都必須要好好思考政治的作用力。
#面對罷免韓國瑜陣營的策略正確嗎
面對罷免韓陣營在四、五月初仍然是積極還手,並提起行政訴訟聲請暫時停止執行。然而韓陣營所爭執的是一階公告相關事宜,該處分已有生形式存續力的可能,因而在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及最高行政法院皆徒勞無功。然而在五月中旬後,韓國瑜呼籲他的支持者不要去投票,韓陣營就開始採取靜謐策略,盡可能讓這個罷免冷下來。這個策略曾經一度有效果,但高雄接連遭受大雨並有淹水情形,讓韓國瑜難以再躲起來,而必須面對自己所作所為。
罷韓的封關民調也造成了一定的效應,封關民調加深了罷韓群眾的焦慮感,並開始思考若罷免失敗韓國瑜將對高雄帶來新的厄難。事後看來這樣的集體焦慮感讓罷免票數有所凝聚,不但衝過法定門檻更是創了新高。韓國瑜陣營的策略雖然轉換的慢了一點,但整體來說並沒有失當,只是韓國瑜拋棄高雄市民的孽造的太深,高雄人必當回禮。
#罷免後韓國瑜會怎麼做呢
罷免後韓國瑜的下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提起罷免無效訴訟?若提起該訴訟於二審宣判前依法不得改選,這個期間內由行政院指定代理市長。若訴訟時間較長,則可能不得補選,均由行政院指定代理市長。一般人的思考可能認為與其讓行政院指定,不如找人來跟民進黨拚個選舉。然而韓國瑜目前碰到的問題比較複雜,包括黨內地位的高低、當不當黨主席、未來想要在國民黨有怎樣的地位,因此他的選擇當然比較多元。
6月6日傍晚,韓國瑜在四維行政中心發表的演說似乎認為罷免不公平,認為國家傾全國之力針對他、抹黑他,韓陣營多有委屈。這樣的脈絡下我們原本認為韓國瑜會提起罷免無效訴訟,並且踩在受害者的角度,指責代理市長是民進黨派來接收地盤的人、民進黨吃銅吃鐵什麼都要!這樣的苦肉計有助於凝結韓粉,但不見得是對國民黨最好的方案,但會是韓國瑜繼續鬧下去的無恥籌碼。
6月6日晚間8點多韓國瑜發了一篇「這一次,誰會是贏家」的臉書貼文,內容除了表明自己所受的「委屈」外,也包括對於其團隊成員的逐一感謝、說明自己的遺憾、下一任高雄市長將會完成這些遺憾、人民將會是贏家。若從這篇貼文看來,韓國瑜有可能不提起訴訟,直接承認自己的失敗。若韓國瑜罷免通過,但罷免票數僅低空飛過門檻的話,當然有可能繼續大鬧特鬧,然而韓國瑜的罷免票甚至超過其2018年當選時的得票數萬之多,這樣一來韓國瑜繼續鬧的正當性大受打擊,原本說的那套「不投票的人都是支持我」的說詞也顯得滑稽。在這樣完全失敗的前提下,韓國瑜採取不提起訴訟的可能性應該較高。
但昨日晚間發生了高雄市議長許崑源墜樓事件後,韓國瑜陣營是否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否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激化?是否仍會持續採納本方案處理?則尚難確認。關於這個事件我們不打算多加臆測,對於此類事件沒有證據的多加臆測並不是一個好的作法,有人懷念哀悼、有人不懷念也毫不哀戚,梟雄生於世大概就是如此。
#不希望韓國瑜繼續鬧的國民黨
對國民黨而言,若韓國瑜採取提起訴訟的方式將會使得韓國瑜以及國民黨揹上輸不起的罵名,而高雄也可能因長期代理而發展受限、執政正當性不足。這樣帶來對國民黨帶來的的傷害可能高於本次罷免,會直接影響2022的佈局。因此江啟臣6月6日晚間也喊出國民黨將積極準備補選。韓國瑜在2020年間對國民黨來說無疑是個負資產,侯友宜在總統大選期間就已經有意切割,盧秀燕也閃得遠遠的,大概只剩雲林張家仍對韓國瑜溫暖依舊,這也是一種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若韓國瑜繼續鬧下去,這個補選將會持續被拖遲甚至不會舉辦,韓國瑜將繼續在螢光幕前活躍,但國民黨會持續受傷。對國民黨來說,現在舉辦補選的話國民黨在高雄不見得有強棒,對上前次選舉後積極營造暖男形象有成的陳其邁,目前國民黨能端出來的菜都毫無招架之力,補選雖然看不到勝算,但是放著韓國瑜繼續鬧則是雪上加霜,兩權相較下國民黨的選擇應該蠻明確的。江啟臣不可能不顧韓國瑜背後的廣大韓粉,事實上江啟臣相較於韓國瑜,在坎站上也顯然差了一截,國民黨不希望韓國瑜鬧,但還是得看韓國瑜自身的想法。
#柯韓情感與藍白同盟
柯文哲跟韓國瑜的往日情感應該不用我們多說,眾所皆知這就是「韓流」的起點。這兩週內柯文哲、陳佩琪接連發文,陳佩琪除了一貫的表明她對民進黨與蔡英文的恨外,更是老調重彈,提起了兩個多月前的一些防疫議題,其中包括「新冠肺炎」的名稱使用、「小明的故事臺灣做錯了」、「臺灣不可能有警告WHO」等等,這些都已經是過氣的議題,陳佩琪一發文羅智強立刻讚聲,這讓我們不禁會想這些文章是不是「投名狀」?會不會是藍白同盟或是馬柯同盟的起手式,或者是對於中國的示好?
民眾黨近日只有桃色新聞、內鬥新聞,並沒有任何的建樹。民眾黨目前應該在傷腦筋要不要在高雄補選中參一腳?喊出「台北經驗高雄實踐」云云,似乎忘了自己是滿意度墊底的六都市長之一。若民眾黨在高雄推出的人選是蔡壁如,那們柯黑們應該可以暗自竊喜了。因為憑蔡壁如的發言水平、知識水準、口語表達,都只是出來鬧笑話而已,我們也很期待看到這個劇本。從陳思宇到蔡宜芳或是其他的候選人,不難發現柯文哲沒辦法把自己曾有過的「人氣」過渡到他人身上,民眾黨作為一人政黨,若人氣無法過度必然是一種傷害。
藍白會不會合流?基本上國民黨與民眾黨應該已經可以被認定為「泛藍陣營」,柯文哲此刻應該已經不會天真的覺得自己還能搶下綠色票源,而是轉而吃所謂「知識藍」的選票。國民黨在2018年以前向來走的都是中道、客觀、知識的形象,而民進黨則比較有草莽氣息。然而在2018年的韓流之後,國民黨的形象天翻地覆的成為激進、草根、鋼鐵韓粉、不理性。這樣的形象讓自詡知識藍的軍公教、商業人士有所遲疑,柯文哲當然想要頂下這塊市場。
罷韓前幾天,各黨應該都有獲得自己的民調,然而柯文哲夫妻選擇在各種方式聲援韓國瑜,例如「四分之一你就掛了」、「為韓國瑜加油」等說法。柯文哲夫妻從來都不是感情導向的人,這樣的發言除了唇亡齒寒外,某程度來說也代表著民眾黨對於本次罷免的誤判,或者對於柯文哲對年輕族群影響力的誤判。柯文哲在罷免前一天,說推薦民進黨的下一個敵人是侯友宜,罷免後臉書貼的則是冠冕堂皇,要政治人物戒慎恐懼以及謙卑。柯文哲臉書向來都只是該黨的宣傳工具,跟其本人所想有落差,柯文哲從來都不是甚麼具備高尚人格的人。值得注意的是,PTT以及臉書有柯韓粉匯流的趨勢,兩邊的粉絲態樣越來越像,跳針的方式越來越相同,成為一股新的網路勢力。
#罷免可能會成為常態嗎
修法後罷免門檻雖然降低,但終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黃國昌就是一個例子。未來政治人物應該警惕什麼呢?這次的事件中應該畫出了一些指標:說話不要說幹話、不要落跑、不要刺激選民,這些看似基本的事情如果可以做好,罷免不會那麼容易。藍綠白三黨都有一些比較無法控制自己言論的「大砲」,請有所警惕。這次的罷免代表著民進黨的勝利嗎?民進黨獲得了一個光復失土的機會,但是作為執政黨能不能被認同,都繫諸自己的執政。我們在這裡真摯的提醒,不要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做的很好而沒有獲得掌聲,執政團隊不見得要獲得掌聲,讓大家沒甚麼好罵的就是最好的掌聲,不要忘記2018年的大崩盤,否則下一次的崩盤將對臺灣造成難以計數的損害。
#為了快寫到早上請多指教
韓國瑜
柯文哲
民主進步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