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4萬的網紅野火娛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麥鬧啊~~ 爸爸媽媽的QA讓人真難回答問題 愛問小孩很多莫名其妙的比較 Q:你比較愛爸爸還是媽媽 (威脅利誘就是要強迫答案…) 你是小孩 又該怎麼回答呢? #爸媽最愛問 #還有一種是 #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 #小朋友滿肚子委屈誰知道 無辜不想回答的小孩:#大頭 蠢媽:#金妮 蠢爸:#莘太 ...
小朋友滿肚子委屈誰知道 在 台媽日爸樂共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暖男的心願
昨晚和寶寶一起洗澡時,他突然一臉嚴肅地問:「媽麻,小寶寶到底什麼時候出來呢?」
「呃....媽麻的肚子裡沒有小寶寶啊。爸...拔的肚子裡也沒有喔。」突然被問到敏感議題,台媽心一驚決定老實回答,繼之前寶寶誤把Tomo的啤酒肚當孕肚,我特別仔細說明。
「為什麼你突然問起小寶寶呢?」
「因為...因為,我們家只有我一個小朋友,很寂寞啊。」寶寶突然嘴一嘟,一臉委屈,講著講著眼眶就紅了,讓台媽也慌張了起來。
「可是你在幼稚園不是有很多好朋友可以一起玩嗎?還有住在隔壁的T君也喜歡你,常常找你一起玩呀?」台媽趕緊幫他洗腦。
「不一樣啊!我想要我們家有兩個小朋友。」看來他思考了很久,心意已決。
「是喔?可是你知道當哥哥很辛苦嗎?你的樂高會常常被小寶寶弄壞,你喜歡的冰淇淋、點心也要跟弟弟或妹妹分,他們不知道的事情還會一直追著你問東問西。」
「樂高不可以弄壞。但是點心沒有關係,我的Pocky可以分一半,我還可以跟他一起玩進研ゼミ學數學(你有考慮過他的心情嗎?)。」他煩惱了一下是否可以捨棄心愛的玩具,最後決定堅守原則。
看他寂寞的小臉,讓台媽覺得心疼,但生孩子不是兒事,不能輕易答應。不過,台媽依然好奇他心裡是怎麼想的。
「那如果有小寶寶的話,你希望是男生還是女生。」
「女生!」他毫不猶豫地答,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
「為什麼是女生?你知道女生不喜歡玩打架,比較喜歡玩扮家家酒,還有玩娃娃喔。」如果是想找玩伴,理論上男生應該是比較合理的選擇,不過他完全不這麼想。
「因為女生的話可以送她小花呀!男生不喜歡小花。」
天啊!這麼暖的孩子到底是誰生的?!台媽的鐵石心腸差點融化成一團爛泥。
---------------------------------
本以為睡過一覺他會忘記這件事,但今早上學途中他又默默講起。
「我決定了,小寶寶就叫そうこちゃん,很可愛的名字吧!」他天真爛漫的笑臉,即使在雨天裡也像豔陽般閃耀,台媽自慚形穢不敢直視。
沒想到,他竟然連未出世妹妹的名字都取好了?!看他滿臉期待,台媽更不想點破他,其實そうこ(倉庫)這個名字,真的一點也不可愛。
#這個心願有難度 #未來的寵妹魔人? #沒有什麼比兒子催生弟妹更讓媽媽心慌
小朋友滿肚子委屈誰知道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當婚宴一桌3萬6千元,誰結得起?】
這兩個月,我參加了三場同學朋友的孩子的婚宴,一進場,就感到豪氣逼人,全場360度的大銀幕播放著巨大的婚紗照片,再一上桌,看到精緻小碟裝的小菜全是費手工的手路菜,加上後來的酒菜都是上等食材,當下我開始坐立不安,第一個閃進腦子的想法是,
「我是不是包少了?」
席間,有一段求婚影片,場面之浩大,拍攝之專業,連坐在我旁邊的同學在電視台擔任節目製作二十多年,都不禁嘖嘖稱奇,低聲說所費不貲,接著他喃喃自語:
「這婚宴,我還真是辦不起,怎麼娶媳婦啊?」
後來我忍不住跟朋友打聽,一桌是多少錢?得到的答案,差點讓我從椅子上摔下來,他說:
「三萬六千元!」
也就是說,一桌十個人,光是酒菜,不包括主人另外準備的好酒與喜餅,每個人的紅包至少要包三千六百元,否則就是大大失禮!我把這個消息跟辦公室年輕同事分享,得到的反應是,
普通員工:「包這個價,我就不去了!」
基層主管:「除非是好到不行的朋友,否則我是不會包到這個金額。」
於是我再在心裡盤算,星期日還有一攤,該包多少呢?當然不能只是包三千六百元,這樣就讓對方賠錢了,雖然對方賠得起,但是總覺得占了便宜,不妥!可是四開頭或五開頭都不吉祥,下一個最合適的數字是六千元。天哪,連我都吃不消,你說現在哪個年輕人參加得起婚宴?
難怪這三個婚宴,雖是年輕人的喜事,但是來的賓客半數以上是中老年人,原來是父母的人脈總動員。看來,現在請得起婚宴的,都是有家底,應該都是父母出錢辦的,花費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一兩百萬元是跑不掉的。我的好朋友說,孩子要嘛,就配合啊,但是花費驚人,他希望—
「這一生,辦一次就夠了!」
我終於懂了,在社會L型化發展之後,貧富過度懸殊,我周圍的年輕朋友,面對婚姻這樁人生大事時,為什麼會做出這三個選擇:
1. 寧願同居,也不結婚。
2. 就算同居,也是住到父母家同居。
3. 就算結婚,也不辦婚宴。
沒有富爸爸、貴媽媽的年輕同事,沒有拖到逼近四十大關是不結婚的,有時候我都不知道他們結婚了,因為沒給喜帖、沒請客,靜悄悄地註冊。直到有一天肚子隆起來,我還以為未婚生子,心裡滿詫異的,看不出來這名同事有這麼前衛!後來才知道是自己後知後覺,人家早結婚了,只是沒辦婚宴…
不只是婚宴,連拍婚紗都省了。第一他們覺得貴,第二他們覺得那種拍法老派,第三他們覺得拍了又如何,還不是扔到床底下,從此沒見過天日。窮,真是讓人務實啊!上次搬家,我終於忍痛把婚紗照從床底下拿出來,和當年的喜幛一起扔了,一點都不心疼,這近三十年我都只有搬家時,才跟它們打個照面。
我上瑜珈課,有位女學員,上星期沒來上,結婚去了,也辦了喜宴。這星期上課,帶來一盒像007手提箱的喜餅請大家分享喜氣,你猜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天哪,我居然在想:
「應該家境還不錯吧!」
這個念頭閃過我的腦海裡時,我感到羞死了,人家結婚,我怎麼想到這裡去?但是歸結到底只能說,這一代多數年輕人的窮與省,真是讓我刻骨銘心。結婚不辦喜宴,是上一代逃難時不得不的做法,到了我這一代,多半都會舉辦婚宴,我有個朋友結三次婚,三次都舉辦婚宴,大家都罵他是詐騙集團,再結一次就不理他。到了這一代,怎麼變成這樣?心裡真是難過。
不過婚宴再花錢,也是一次性,真正花錢是在結婚之後,而且是每天花,花一輩子,花到閉上眼睛為止。我們家的小朋友都知道,只要到了學期開始,我開口閉口的口頭禪就是「花錢如流水」,眼睜睜看著存了半年的錢沒了,有一種何必存錢的氣弱。
昨天yes123求職網舉辦了一場記者會,公布「上班族生養育計畫調查」,發言人楊宗斌說,養一個孩子,再加上房貸及生活開銷,家庭月收入必須要有—
10萬2210元!
如果兩夫妻都上班,平均各領5萬元以上月薪,這是基層主管的薪水,你想能熬到這個基層主管的位子都幾歲了?難怪台灣的結婚年齡與初次生育年齡都到了老大不小!更令人傷心的是,不論老小,把年終獎金攤到每個月,台灣的平均月薪是5萬3千元,也就是至少五成的人終極一生子也領不到5萬元,他們敢生嗎?
是的,我認為,低薪是萬惡淵藪!
什麼生育補助、教育補助,都不是重點!只要是補助,一般人的感受就是一時的,說取消就取消、說減少就減少,不夠穩妥,他們不會因為補助而生孩子,但是有了孩子以後,補助聊勝於無,讓人感到負擔輕鬆些。只有加薪,救得了不婚不生這個現象,但是這是企業要做的事,政府能做的有限。問題是,企業哪管你生不生孩子、哪管你少子化是國安問題。
真是無解,只有心焦。
一個人敢結婚、敢生孩子,表示他對未來懷抱希望,認為未來會更好,自己的未來會比現在好,或是孩子活在未來會比自己活在現在好。如果他不這麼看待未來,就不敢結婚,也不敢生孩子,誰想害了自己或孩子一輩子? 只有對人生不負責的人吧!
重點來了,什麼事會讓人懷抱希望?
薪水,越來越多!
這是唯一的解方。
攝影Teresa Shih
----------
洪雪珍的最新力作《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
在各大書局及網路書店都可以購得:
●博客來 https://goo.gl/iBHnHV
●誠品 https://goo.gl/eMDCME
●金石堂 https://goo.gl/QqWDPA
●TAAZE https://goo.gl/BCywDe
●時報悅讀網 https://goo.gl/7miwRC
電子書獨家預購
●樂天KOBO https://goo.gl/GajNts
小朋友滿肚子委屈誰知道 在 野火娛樂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麥鬧啊~~
爸爸媽媽的QA讓人真難回答問題
愛問小孩很多莫名其妙的比較
Q:你比較愛爸爸還是媽媽
(威脅利誘就是要強迫答案…)
你是小孩
又該怎麼回答呢?
#爸媽最愛問 #還有一種是
#你要跟爸爸還是跟媽媽
#小朋友滿肚子委屈誰知道
無辜不想回答的小孩:#大頭
蠢媽:#金妮
蠢爸:#莘太
影片連結:https://goo.gl/364o74
媽媽秀粉專:https://zh-tw.facebook.com/TheMommyShow/
更多媽媽秀小劇場→https://goo.gl/yMYrR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