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壁,一畫,一個個大澳社區故事。
近年到訪大澳的旅客,行程不再只去棚屋買海味或者蝦醬鹹蛋,還會到訪這些「融人入境」的3D壁畫「打卡」留影——這些再現大澳獨有景致的繽紛畫作,部分由新生地區組織「大澳非茂里」 @大澳非茂里 策劃,並得非牟利機構「香港歷史文物保育建設有限公司」支持,參與的除了本地村民畫家,還有來自區外的藝術家及團體。
廣場旁邊因為有天后廟和關帝廟,一直以來都大澳人聚腳地,老一輩茶餘飯後習慣在這裡閒話家常,小孩子則在空地踏單車。自壁畫出現之後,這裡成為每個前來大澳的人焦點所在,將這個傳統公共空間重新帶入居民和遊人的視野之內。這幅巨型壁畫的創作者,乃是由兩位年輕女孩-阿甘和Sandy組成的Omni Art OMNI ART。她們自學3D畫技藝,並創立了本港第一個立體壁畫團隊,曾在香港各處包括昂坪、東涌和馬灣等地,留下不少呼應地景的3D畫作,今次應邀到大澳作畫,以「萬家燈火」為題,將五十年代的漁村面貌再現,不但將消失了的「搖櫓」渡河橫水渡再現,畫中還有可以䣃風的舊式圓拱形棚屋。Sandy回憶道,在好天曬落雨淋的作畫過程中,最深刻的是遇上一位每晚前來默默觀察的老居民,後來她們方知道,原來是畫中棚屋的老太太身影,讓他想起已故的另一半。
對於遊人來說,壁畫是難得到此一遊的記念; 對於居民來說,壁畫也是情感的投射和凝聚。兩者兼顧,壁畫與社區的關係便更加密切。另一位創作者則是在土生土長的畫家黃志泉。出生漁民家庭的他,曾在外間讀書、打拼。 回流大澳後,繪畫了不少以舊社區為主題的作品。在大澳基督教宣道會幼稚園旁邊的通道內,志泉重繪了兒時在大澳成長的各類玩意,除了睇龍舟比賽,還可以放紙鳶、觀星、睇大戲、過時過節又有熱鬧的舞龍舞獅⋯⋯在創作過程中,志泉更邀請了幼稚園的小朋友一起完成畫作,用藝術將不同世代人連結起來。另一幅繪畫在一幢舊屋牆身的畫作,乃出自和志泉一起創辦大澳文化協會@大澳文化協會 的Patrick(簡志慶)之手。Patrick 五十年代生於大澳,童年時父親營運漁民商舖,售賣捕魚工具之餘亦賣漁民糧食。後來移居澳洲的他,因為懷念大澳並決定回流,畫中的「艇仔」,正為紀念從前居於他家對面棚屋的契娘而畫,其時居民只需俾個一毫五仙,契娘便會代為渡河「返棚」。
當大部分壁畫都以社區、建築和人情故事為主題,位於大澳文物酒店 Tai O Heritage Hotel 大澳文物酒店 下的涼亭,來自芬蘭、居港二十年的藝術家Riitta Kuisma @riittakuisma ,則選擇了自然生境為主題入畫。Riitta四年前和朋友行山來到大澳,這個彷彿時間靜止了的漁村,讓她聯想起在芬蘭小島的兒時回憶。畫中的小白鷺、彈塗魚、招潮蟹、還有紅樹林與河岸,都是大澳無可取代的天然資源;而撐著小艇的漁民,則提醒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分子。
這批壁畫創作,已完成的首階段共有七幅,分布於大澳車站入口廣場、大澳鄉事委員會廣場、宣道會幼稚園、駿義龍、大澳文化協會、舊消防局棚屋和大澳文物酒店涼亭多處地方。每幅作品不但各有主題,更與周邊環境有著不同形式的互動。遊人在打咭留影之際,若細心留意畫作內容及所在位置,會發掘更多大澳故事。
2021春季號就係香港,呈現了三百年歷史的大澳水鄉,近年如何以壁畫活化社區的故事。
訂閱詳情 #linkinbio
#2021就係香港春季號 #RevisitRethinkReserve大嶼山 #大澳 #壁畫 #社區 #活化
小白鷺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夜路走多了會遇到…夜鷺】
你喜歡在傍晚散步嗎?那你可要注意了,特別是河川旁的小路,走多了可能會看到…夜鷺喔!
夜鷺是一種棲息在水邊的鳥類。牠會佇立在河流、沼澤和池塘之中,靜待獵物進到自己的捕獵範圍、快速啄食獵物後,再帶到岸上吞食。牠們的食物包含了魚蝦和兩棲爬蟲類。
身在台灣的你如果不認識夜鷺,你大概至少會看過牠的親戚朋友們—小白鷺、黃頭鷺,和黑冠麻鷺。這群被稱為「鷺」的鳥兒,共同點就是「苗條」——牠們的嘴喙、脖子,以及雙腳,都十分修長又纖細。當牠們引頸觀望,我們會發現牠們的脖子呈現彎曲的S型。但是相反的,當鷺科鳥類縮起脖子的時候,就會讓人產生一種「矮矮胖胖」的錯覺。
2018年就有一則新聞報導,有人在桃園南崁溪邊看到「企鵝」,這可不得了了,必須趕緊報案找人救援,到場的警察也以為是企鵝,便將鳥帶走了。一直到野鳥協會確認之後,大家才明白…牠是夜鷺啦!因為這場烏龍實在太有趣了,不禁有人吐槽:「這裡是南崁,不是南極啦~」
不過,夜鷺真的有那麼像企鵝嗎?仔細一看,當夜鷺縮著脖子,那短胖的身體比例,再搭配藍白黑的色調,似乎還真的有點像。但是,鷺科至少還有修長的腳腳呀!下次,可千萬不要漏看啦~時至今日,大家還是會戲稱夜鷺為「南崁企鵝」,這個故事已經成為賞鳥人之間廣為流傳的小笑話了。
提到夜鷺還必須介紹一個特殊技能。雖然至今影片紀錄仍不多,但是人們確實觀察過夜鷺有「用餌釣魚」的技能。這個技能有多特別呢?在2010年,有學者針對「用餌釣魚」主題寫了一篇回顧文章,當時曾被記錄過如此行為的鳥類只有少數的12種,其中就有7種都屬於鷺科。而這些鷺科小釣手,到了2014年又增加了兩種。
也就是說,在廣大的世界裡,被記錄過這個行為的鳥類實在不多,而夜鷺就是其中一員!「用餌釣魚」的鳥類會取用麵包、昆蟲、一節枝條、爆米花,或是其他會漂浮的物件,並將「餌」擺放在自己的狩獵範圍中。這個物件可能吸引獵物,或使獵物分心,並大為提升鳥兒的捕食成功率。
如果要用演化來詮釋這個行為,或許是因為鳥兒將漂浮物與獵物的出現連結在一起了。有的學者們將這個行為列入「使用工具」的範疇中。但是,「用餌釣魚」的技能無論在物種間和個體間都不多見,因此也有人認為,懂得「使用工具、製作工具」的動物通常具備特殊的認知能力…或許鳥兒並沒有,所以相關記錄才這麼少。
不過,到底為什麼不常看到夜鷺用餌釣魚?目前也沒有肯定的答案。或許是只有少數天才小釣手能學成,或許是取得釣餌太麻煩,又或許…夜鷺常在晚上釣魚,只是我們沒發現而已。
小白鷺腳 在 飲食男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們站開些,還有攝影器材放這兒太近了。」鍾師傅再三忠告。
暗暗想,有甚麼大不了?炸天婦羅炸魚炸蟹箝,甚麼炸物未見識過?電光石火,就在轉瞬間,當師傅把已浸好糖醋水的雞腳下鑊那一刻,轟轟轟,一如雷鳴,油花四濺。那一刻與攝影師本能地,一、二、三齊齊後退。滾油像熔岩般翻滾,再瞄瞄師傅,拿着原本裝鳳爪的不鏽鋼盤(行內稱為日字盤)來當擋箭牌。「有經驗的師傅必定會這樣保護自己。」鍾師傅說。那嚴陣以待的模樣,就像衝進火場的消防員般勇敢......
【#港式點心大解構|豉汁鳳爪味濃富膠質 炸鳳爪危險多意外 加雙氧水為呃秤?】
免Login一Click即睇: https://bit.ly/31qgRT9
#飲食男女 #專題 #港式 #點心 #鳳爪
=============================
《蘋果》18區分區小廣告,免費推廣小店,立即登記: https://bit.ly/33yiSNt
=============================
全新酒鬼專用Facebook Group「#酒鬼男女」,立即加入: https://bit.ly/339jatS
=============================
為你的住家飯帶來一點不平凡,即上《三餸一湯》: http://bit.ly/2OWx8va
==============================
收集各區良心食店,齊上齊落,食得安樂~傳送門: http://bit.ly/2HKuHXx
==============================
【尖沙嘴海防道熟食中心重開 豬扒名店再現】👉🏻👉🏻 https://bit.ly/3iMSCUZ
【實試大埔小白鷺人氣打卡餐廳 景色一流但價錢偏貴】👉🏻👉🏻 https://bit.ly/30ZGDxw
小白鷺腳 在 小白鷺以腳攪水覓食-賴鵬智攝-20150416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小白鷺 在台灣的遷留狀況多樣,是留鳥、部分過境鳥與部分夏候鳥、冬候鳥,全年可見,在外觀上無從判別牠是留鳥或是過境鳥、候鳥,必須繫放追蹤才能知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