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2020年6月夜幕低垂,忙完門診又接連開兩三個會議的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剛回到家就接到W病患家屬電話。「謝醫師,我覺得他這次也許撐不過了!我先生情況還好的時候,有交代要把他的身體給你,可能要麻煩你幫我們安排」
同時罹患「重症肌無力症」與「類澱粉神經病變」兩種罕見疾病。時隔數月談起往事,謝松蒼教授還是忍不住眼眶濕潤。那時候我跟家屬說我們再盡力看看。第2天就安排W轉院,沒想到進來幾個小時,他就走了。面對家屬強忍哀傷說:「我先生交給你,這樣我就放心了。」謝松蒼深深吸口氣緩和翻騰的情緒,語氣堅定地安慰W太太:「接下來就是我的功課」
謝松蒼教授清楚知道自己片刻都不能耽誤,隨即召集「腦庫小組」把握黃金6小時完成取腦,再做每個腦區神經組織切片,並進一步染色處理,「我們的功課就是做好病理診斷,妥善保存他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科學家嘗試從裡面研究找出治療藥物。」透過家屬協助,W先生如願化身醫學院大體老師,也成為試運作剛滿周年的「臺灣腦庫」第3位捐腦者。
■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
病友家屬、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創會理事長朱穗萍說:『我們病友願意捐腦,但我們國內缺乏腦庫,我們希望在生命最後,將最珍貴的腦貢獻出來,就希望能夠破解或加速腦部研究的管道』
朱穗萍指出,自己一家七口就有六口患有小腦萎縮症,只有自己正常,希望發生在她身上的悲劇不要發生在別人家。她說,因為對疾病的不了解,帶病基因隱藏在社會各角落,期盼能早日找到疾病破解方法[1]。
■腦庫計劃獲各界相挺
2017年,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宋秉文因應小腦萎縮症等退化性神經疾病病患與家屬敦促,決定根據歐美經驗發起籌設臺灣腦庫。在籌備會議上,宋秉文用懇切的眼神看著謝松蒼,「為了讓病友圓夢,能不能由謝教授領導規劃這件事情?」平日忙著門診,還兼顧研究教學的謝松蒼,沒拒絕這個艱困任務,反而二話不說當場答應。「因為這是老師的夢想,也是病友的夢想」
謝松蒼始終記得1995年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回到台灣大學任教,當時的醫學院副院長陳榮基交給他的首項任務,就是協助規劃建置腦庫,但寫好研究計劃送到相關部會審查卻未通過,籌設腦庫就此石沉大海,「老師到現在還常常在LINE寫說,這是他在退休前沒有完成的夢想!」[2]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 腦庫提供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腦庫」是什麼?相對於大家耳熟能詳的血庫或是器官捐贈,腦庫應該是陌生的字眼,但是它和血庫與器官捐贈有相似,也有不同的地方。
類似的是,腦庫和血庫、器官捐贈都是來自於民眾的捐獻,是大愛的表現;不同的是:在於捐獻的時機和目的,血庫是隨時可以捐血,器官捐贈發生在意外腦死判定之後,可以移植器官救人,但是腦庫的腦組織取得有時間限制,提供作為腦疾病與治療的研發,而非作為移植之用。
腦是非常精密的結構,每一個腦區都有特定的功能,所以在生前是無法取得腦組織的;所有腦組織的捐獻,都是在這些有大愛的民眾,往生之後才能捐獻出來作為研究之用,以開發新的藥物治療為目的。
從這個觀點來看,腦庫和我們所了解的其他捐獻,包括「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就非常的類似。大體老師是在民眾簽署同意書,往生以後,由家屬捐給學校,作為醫學院學生學習解剖實習之用,用來了解人體的三度空間結構。
器官捐贈則常是發生在意外之後,家屬感於這些民眾生前希望幫助其他民眾的大愛,把往生者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民眾移植。所以,器官捐贈可以給予受贈民眾新的生命和生活品質。
相對於大體老師和器官捐贈,腦組織捐贈者的大愛更為廣泛,因為經由這些研究,發現的治療藥物,可以嘉惠所有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
■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研究
簡單的比喻,大體老師的捐贈造福了醫學院學習解剖的學生,器官捐贈可以讓數個或者數十個病友得到新的生命。但是腦組織的捐獻,因為新的藥物開發,可能造福千千萬萬的患有同樣疾病的民眾,這樣的大愛,影響更為深遠!也因此先進國家,從 1960 年代開始,就以政府的力量,有系統地設置腦庫,收集各種不同腦疾病的腦組織,作為研究的標的。
為什麼需要使用人腦來做研究,難道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比如細胞培養、動物實驗,相對於身體其他的器官組織,腦神經是最精密的,各個不同的腦區,掌管不同的功能,有些負責運動、有些負責感覺、有些負責語言,特別是情緒等的表達,如此複雜的分區,在動物和人有相當大的差別。
在很多動物實驗上,可以發現有效的治療,但是到了人體試驗,卻無法成功,就在於動物的腦組織和人類的腦組織有相當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在基因、蛋白質的組成,以及神經細胞之間的網絡結構。
也因此,所有在動物實驗上面證實有效的藥物要到人體試驗之前,都必須經過驗證,也就是需要使用人腦的組織作為實證。比如,這一個蛋白質在動物實驗上發現是有增加,那麼在病人的腦組織是否有同樣的變化,如果有同樣的變化,那麼進一步的人體臨床實驗就有可能。
■那麼收集這些人腦的組織,真的有實際上的用途嗎?
一個最好的例子是阿茲海默病的失智症。在 1980 年代,美國神經科學家,注意到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底部有乙醯膽鹼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在阿茲海默病人很早就消失退化,也因此,建立了乙醯膽鹼學說。
有了這樣的分子標的,包括科學研究者和藥廠,就迅速的以乙醯膽鹼作為標的開發藥物。到了 1990 年代,第一個阿茲海默病失智症狀的藥物就進行臨床試驗,而且顯示可以有效地延緩失智症的進行。
到目前為止,乙醯膽鹼藥物也是在阿茲海默病使用最廣、最有療效的藥物,這一個現象說明了腦庫對於神經退化疾病研究的重要性。
隨著台灣的人口老化,各式各樣的疾病隨著年紀增加,盛行率都有提升,這當中最嚴重的就是神經退化疾病,全世界大規模的調查顯示,在 80 歲之後,半數以上的神經疾病,都是神經退化疾病或是神經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病,神經罕見疾病則包括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的漸凍人)、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等等。
這些疾病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這是全世界各國政府的研究單位和藥廠在極力開發的領域,而要從事這些研究、開發藥物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人類的腦神經組織[3]。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
曾因罹患肝癌引發嚴重內出血,被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現在每過一天就賺到一天的謝松蒼教授從不覺得肩上背負著這麼多病友和家屬的愛心與期待,是沉重的壓力。
「我只是有個夢想,要幫他們完成這件事情。我也知道自己可能完成不了,但每天走一小步,讓更多人認同這個理念,即使我退休了,還是有人會接棒繼續下去。如果我們今天連一步都沒有踏出去,30年後還是零」
「我們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腦庫。」謝松蒼站在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前,娓娓訴說臺灣腦庫的規劃藍圖與願景,「這個腦庫不屬於現在的任何一個人,而是屬於我們的下一代!」眼光停在「無語良師」牆上的台大醫學院前院長謝博生的名字上,謝松蒼平靜地說:「我也希望可以像謝教授一樣,生前是老師,往生以後也是老師」[2]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台灣神經科學家攜手號召捐腦、盼政府成立腦庫國家隊」: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078928
∎[2] ( 蘋果新聞網 )「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3] 「腦庫:守護腦健康的最後一哩路/謝松蒼」〔 健康世界 / 109年8月號〕:https://www.health-world.com.tw/main/home/tw/thishealth_edit.php?id=1860
➤➤照片
∎(蘋果日報)「蘋中人:從絕望深淵尋找希望之光 謝松蒼」: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20210314/ZYHSYXZSKNAK7F7225ITH3LSSY/
凝望台大醫學院紀念大體老師的「無語良師」牆,謝松蒼希望臺灣腦庫也能立牆紀念每個捐腦者(李宗祐攝)。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臺灣腦組織資源聯盟建置策略】
在高齡化社會的年長族群中,腦與精神疾病,特別是神經退化常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歷程。其伴隨的失智、失能以及相關的健康與生活風險,對個人以及家庭造成莫大的負擔。世界各國無不致力於探索神經退化的病理與預防機制,而健康與疾病人腦的收集可提供腦科學研究的平台,對於腦與精神疾病的防治是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遺憾的是,國內至今並沒有收集國人腦與相關組織的機構。臺灣必須盡速建立腦神經組織庫,趕上世界各國的腦科學研究、精進高齡醫學並參與長照規劃,預防神經退化與精神疾病對於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10-7/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臺灣腦庫 #腦庫 #台灣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 #謝松蒼
臺灣腦庫協會 / 臺灣大學醫學院 / 社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小腦出血症狀 在 黃捷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高雄加零
#最新疫苗施打順序看這邊
#高雄孕婦疫苗預約施打方法
#接觸確診者與國外入境措施加嚴
今天公布全國案例78例,高雄0例,死亡6例。
✦高雄市20家醫院 #孕婦疫苗專診服務三途徑:
1.孕婦原就診婦產科醫院如 #為合約醫院,可直接與產科醫師評估後在原醫院接種。
2.孕婦原就診婦產科醫院如 #非合約醫院,可與所屬產科醫師評估,並開立 #轉診單 後,預約合約醫院或大型接種站(巨蛋、鳳山體育館)。
3.每週六日下午14:00-16:30巨蛋及鳳山體育館,#先行預約 07-8220300後,持 #健保卡、#媽媽手冊、#轉診單 報到。
(有需要小黃接送的孕婦,可與區公所預約)
✦高雄市針對北農群聚案,已啟動 #北農接觸者防疫專案。目前已經匡列59位與北農有第一線接觸的司機,以及91位農會貨運公司行政人員,總計150人,已檢驗104位均為陰性,其餘持續採檢中。
✦個案分佈以新北市43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25例,南投縣3例,基隆市2例,苗栗縣、彰化縣、桃園市、臺中市及新竹縣各1例。
✦今日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男性3位、女性3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9日至6月19日,確診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21日,死亡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21日。
✦今日新增35案疫苗接種後死亡通報案件,有25位為75歲以上。35例中有9例是長照機構住民,9例是洗腎患者,22例有慢性病史。3例50歲以下,其中一位為思覺失調症與缺解性貧血患者,目前解剖分析中;另一位為小腦麻痺患者,長照機構住民長期臥床;第三位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目前死亡案例經解剖16例,其中15例為心血管慢性疾病相關,1例為吸入食物窒息 。#請大家不要恐慌,#在身體條件許可下仍應儘速施打!
✦7/1起 #疫苗接種對象擴增,會以 #造冊式、#專案式 施打:
第二類:第一線處理大體人員。
第五類:矯正機關人員。
第六類:75歲以上長者、#全部的孕婦。
第七類:#考試工作人員、#幼兒園 與 #國小安親班 教育人員、#軍人、#批發市場 第一線作業人員、#高鐵台鐵油氣水電通訊 基礎設施人員、#媒體人員、#郵務人員、#北北基桃 小黃客運貨運司機外送員市場攤販、#雙北 保母、#托育早療機構人員、#科學園區、#戶政役系統機房人員。
(先前公布過的第七類高中職以下教職員,尚未包括在7/1這波,但會於開學前施打完畢)
✦#第一批莫德納疫苗110萬劑分配原則:
1.各縣市第五類「#居家社區式長照機構及身障服務照顧員及服務對象」與「#其他機構(含矯正機關工作人員)」尚未接種人數。
2.各縣市 #莫德納疫苗第一劑已分配數。
3.各縣市64-75歲 #長者 30%人口數。
(此110萬劑為分配給各縣市的配額,會和上面的各職業專案疫苗分開計算)
✦為防範 #印度變種病毒,即日起 #確診者接觸者、#國外入境者,於居家隔離或檢疫期滿前,均 #再進行一次PCR檢測。
✦有關後續 #三級警戒時間,今天指揮中心會開會討論,明天會有最新指示。
✦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6月20日累計公布12,806位確診個案中,已有8,08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63.2%。
✦紓困方案整理:
孩童家庭補助申請 https://www.10000.gov.tw
教育部相關看這裡 https://reurl.cc/bXXaR3
勞動部相關看這裡 https://reurl.cc/ZGGqjM
經濟部相關看這裡 https://reurl.cc/9rrgRa (#餐飲、#攝影、#美髮、#娛樂休閒、#會展、#貿易、#製造及技術產業都在這)
防疫旅館補助在這 https://reurl.cc/En8v5a
紓困方案諮詢高雄專線 07-8220300
若有症狀請撥打電話給以下單位:
高雄市衛生局:(07)7230250、(07)713-4000
疾管署:1922
資料來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 2021/6/22新聞稿
小腦出血症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幾天,AZ 疫苗是否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有關的報導很多,也引起民眾對AZ疫苗的疑慮。
截至3月16日,歐洲經濟區與英國共有約2000萬人施打AZ疫苗,共有18起腦靜脈竇栓塞(CVST)疑似與AZ疫苗有關。
文獻記載,腦靜脈竇栓塞(CVST)每年約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
專家們會去計算,這個發生率,有沒有超過「背景值」?
如果沒有超過「背景值」,他們大概很快就會說「無關」,就像之前的死亡事件、顏面神經麻痺、甚至是一般的靜脈血栓或者是肺栓塞。
但是,針對腦靜脈竇栓塞(CVST)案例,歐洲藥管局現階段仍無法證明這些與疫苗有直接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的分析。
我的猜測是,他們計算起來,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率,可能真的有比「背景值」高!
但是,這樣就代表腦靜脈竇栓塞(CVST)和疫苗施打有關係嗎?
我覺得不一定!這個就是我今天要談的重點:
1. 刻意的關注,會提升一個少見疾病的診斷率!(因而提高所謂的「發生率」)
2.少見疾病的「背景值」發生率,是有可能是被低估的。但是,隨著先進檢查,例如「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的廣泛被使用、臨床醫師的警覺意識提高,是有可能提高診斷率,進而的提升所謂的「發生率」,因此,背景值發生率,未來也可能會被修高的。拿以前的「背景值」發生率來比較,對於診斷困難的疾病,可能不太適合。
3.腦靜脈竇栓塞(CVST),它不像「死亡」或者是「顏面神經麻痺」那麼顯而易見、這麼「容易被確診」。
所以,病人原來是不是就有這個疾病,還沒被診斷出來,但是,因為接受了疫苗注射,受到了比較多的關注,安排檢查相對比較寬鬆,因而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在疫苗注射後引起的免疫反應所導致的,是專家們需要去釐清的,但是困難度很高。
==========
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會產「腦中風」和「腦出血」,但是,和我們一般所知道的「腦中風」是不一樣的。
一般我們所說的「腦中風」是因為「腦動脈」阻塞造成的。
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當少見,只有占腦中風比例的不到 1%,也就是100個腦中風的病人當中,不到一個是因為「腦靜脈/靜脈竇」的栓塞造成的。
當一個疑似腦中風的病人被送到急診,醫師們大部分會先想他是「腦動脈」阻塞的中風,不太可能在第一時間想到他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
只有在他的臨床或是影像「表現不太尋常」的時候,我們才會想到他可能是那小於1%的機率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腦靜脈竇栓塞(CVST)是真的很少見,每年大約只有 3-4/1,000,000 的發生率,也就是在100萬人當中,一年的時間內,也只有3、4人會發生這個病。
更困難的是,頭痛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最常見也是最早發生的症狀,而且可能是慢性或是亞急性,或者是時好時壞。
也就是說,如果他的症狀只有頭痛,而且又時好時懷,那麼他很可能不會被診斷出來,因為頭痛太常見了,而且原因太多了,醫師很難會想到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診斷。有時候,需要到他出現其他的症狀(例如昏迷、癲癇、視力模糊),才有可能被安排做進一部的腦部檢查,因此,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診斷是很常會被忽略或延遲的。
難上加難的是,如果他只是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沒有打顯影劑),那麼,很高的機會,他是沒辦法被診斷出來的!(必須要做「 有顯影的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才能診斷出來)
你可以想像,平日當中,可能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因為頭痛出現在急診或是門診當中,而被當成是「一般頭痛」處理。
那麼,什麼時候,他們會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呢?
就是當這個病受到「關注」,引起醫療人員的注意,醫師就會特別多想到這個診斷,或是多加做檢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打完AZ疫苗而出現頭痛的病人,醫師就會覺得需要安排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些腦部影像檢查的數量,自然是比平日多!檢查一多了,是不是比較容易診斷出平日比較少被診斷的疾病呢?
來跟各位分享一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年約40幾歲女性,經常頭痛,時好時壞,大部分自己吃止痛藥,看過幾次門診,當然,不會有人去懷疑她是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有一回,她頭痛得很厲害(她說從來沒這麼痛過),還昏了過去,被送到急診,雖然已經清醒,當然,這個時候,她就會被安排做腦部斷層掃描(CT)了,只是此時,急診醫師想的是另一個比較常見的診斷:「腦動脈瘤破裂併蜘蛛網下出血」。結果,電腦斷層是「正常!」,所以,如果她此時症狀改善,她就會被放回家。
可是,她在此時吐了,還昏了過去。急診醫師馬上多了幾個可能的診斷:腦炎、腦膜炎、小腦或腦幹梗塞... 所以就會再多安排一些檢查,包括腦脊髓液(CSF)檢查,和腦部核磁共振(MRI)。腦脊髓液有一點點異常,於是她被當成病毒性腦炎先治療了。然後腦部核磁共振(MRI)發現了小腦有個很小的中風,也可能就此「結案」!
可是,珍貴的是,急診醫師在安排腦部核磁共振(MRI)檢查的時候,有先和腦神經科醫師討論過,而這位腦神經科醫師因為最近剛好有診治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病人,於是就請急診醫師加做了一個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針對一般疑似腦中風的病人,是不會安排MRV檢查的),然後,這個病人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就這樣被診斷出來了!
各位知道,接下來,急診醫師看到類似年紀的女性頭痛來,腦海裡就會閃過「腦靜脈竇栓塞(CVST)」這個可能性,可能就會放寬安排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當然,大部分檢查起來,應該都會是「正常」的。但是,也有遇到,就因為大家的「警覺意識」增加了,而連續「抓到」兩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病人的情況!
前面的介紹,主要是要讓大家知道,面對一個少見的疾病,媒體的報導、醫師的關注、被提醒要留意,是有可能增加它的「發生率」的!(實際上是診斷率的提升)
如果,現在醫師們被告知,要注意,打了AZ疫苗後,可能會出現腦靜脈竇栓塞(CVST)。
那麼,此時,某位年輕經常頭痛的女性、時好時壞,但是,她在打完疫苗以後,覺得比平常痛,所以去看急診。
你想想看,她會不會比較容易被安排做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而她,萬一原來就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問題,會不會在大家都關注的此時,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當然會!
那她的這個腦靜脈竇栓塞(CVST),到底是巧合的被診斷出來?還是真的是打疫苗造成的?就很難釐清了。
沒有在打疫苗的時候,全國每天都有人死亡或顏面神經麻痺,但是,在大量民眾施打疫苗以後,就有可能剛好本來因為自己本身的慢性病而死亡的人(或是剛好發生顏面神經麻痺),他剛剛在前幾天有打過疫苗。這些死亡/或者有顏面神經麻痺的人,就會被媒體和民眾以為是因為疫苗造成的!但是,專家們會試著努力的去瞭解兩者之間有沒有因果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比對,就是這些情況的「發生率」有沒有比「背景值」高?
例如: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約是每年每十萬人有13到34個案,在施打疫苗期間,經過施打總人數和時間區間計算的發生率,如果沒有顯著的比「背景值」高,那麼,我們就很難說,顏面神經麻痺和施打疫苗有因果關係。
==========
另外一個問題是,COVID-19本身,就被報導過,可能與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發生有關。
伊朗報告第一例COVID-19和腦靜脈竇栓塞(CVST)相關的病例
這是一位65歲男性(不是一般臨床上見到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的高危險群)
以意識障礙、癲癇來表現,
斷層掃描發現右側顳葉梗塞性出血
因為位置不是常見的大腦梗塞,所以在核磁共振時,加做了核磁共振靜脈攝影(MRV)
因而診斷出少見的腦靜脈竇栓塞(CVST)
醫師們回頭再看看他的肺部斷層掃描,既使他沒有呼吸道症狀,想說也給他加驗一下COVID-19 PCR,結果竟然是陽性!
文獻:
10.1016/j.neurol.2020.04.013
由於現在疫苗在歐美是全面施打的情況,包括已經感染過COVID-19的病人(可能無症狀,病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曾經被感染)。
如果病人打完疫苗後,被診斷有腦靜脈竇栓塞(CVST),可能還是需要再驗一下COVID-19 PCR(甚至是抗體),釐清它是到底是感染後造成的?還是打疫苗造成的?同樣的,這樣的區分,也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短時期內,恐怕很難說,腦靜脈竇栓塞(CVST) 的發生是和AZ 疫苗施打有關,即使它的發生率真的有比較高。
小腦出血症狀 在 【出血型小腦中風的症狀和預防】 | 出血性腦中風是因血管破裂 ... 的推薦與評價
出血 性腦中風是因血管破裂而造成,最主要是高血壓控制不良所引起的。 症狀有莫名的頭痛、肢體不平衡、暈眩與嘔吐、感覺缺失..等。當出現這些症狀千萬 ... ... <看更多>
小腦出血症狀 在 連戰中風小腦出血當心頭昏盜汗症狀! 10秒測死亡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連戰中風 小腦出血 當心頭昏盜汗 症狀 ! 10秒測死亡風險無法單腳站立易中風猝死! 推拿誤觸危險三角區暈眩想吐恐中風! 不熱卻汗如雨下爆汗暗藏疾病警訊!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