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寫】#我恨耶誕老人 #我恨交換禮物 // 鄭雋立 🌲
.
哈囉大家今天過得好嗎?有沒有交換禮物或約會?筆者自己過得不太好呢,每天被滿街藍白LED燈閃得老眼昏花、被教會歌聲洗腦、被交換禮物的人情債氣炸,還要靠貴死人不償命的葉黃素治眼疾,儼然是都市裡的另類難民,厭世啊!如果你跟筆者一樣受夠了耶誕節,希望這篇雜文能為你提供微薄的安慰。
.
■ #宗教形式主義弊病在大眾傳媒的體現
.
過去我們在別的文章提過日本早期佛教流於抄經的 #形式主義弊病(聖嚴法師,1993),不只東亞宗教,西洋亦然。以筆者幼年的1980-1990年代為例,電視節目在重要節日總是會停播原定的所有節目,包含連續劇、綜藝、科普甚至動畫,大量華而不實的『特別節目』(洗腦式MV穿插藝人談話)。
.
而耶誕則在迪士尼頻道產生大量以基督教為主體,探討「#聖誕精神」的節目,呼籲觀眾不應盲目慶祝,而應關懷社會、聯繫親友感情,而且要當個乖孩子「#相信耶誕老人的存在」(筆者按:so what?),立意雖好但大多剪輯自舊作品、沿用原畫,本質上與老三台年節綜藝無異,成為另類童年夢靨。
.
■ #消費文化氾濫與情緒勒索
.
耶誕節引起的消費現象在當代無疑是宗教文化霸權(文化領導權)的體現,導致節慶難民唯恐避之不及。人類學家Al Alvarezy(2005)在《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自述憂鬱症發作的經驗時,便提到耶誕節的可憎之處:「無謂的禮物、義務的強顏歡笑、嚇人的花費, #高潮後的沮喪。這是個得盡心思小心協調的日子,像走進地雷區」,Alvarezy在不堪負荷、與記者和妻子爭吵後吞下45顆安眠藥被送醫搶救,那是自殺有罪的年代,受害者本身甚至要接受警方調查(頁348-351)。
.
誠如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968)在《上帝之死:反基督》對耶穌基督的形容,他帶來福音但不是去「救贖人類」,而是教導人類如何生活。我們不妨也借用尼采式的語言,定義這些造就耶誕難民的、曲解教義並淪為資本主義狂歡日的浮濫現象:這是 #基督教的粗鄙化、現代基督教徒的虛妄。最後的基督徒早已「死在十字架上」。
.
■ #現今耶誕實為文化混血產物
.
人類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2014)在〈被處決的耶誕老人〉中指出幾件研究證實的結論,耶誕並不算是基督教專屬節日,而是歐陸各地吸納 #古羅馬農神節(Saturnalia)異教習俗的產物。
.
其中包杉木、冬青樹、檞寄生,終夜點火照明的 #樹木崇拜(神似《圓桌武士》描述的神樹)、 #交換禮物背後的儀式色彩(帶有聖尼古拉影子的耶誕老人顯然高於庶民階級、禮物交易的利益算計與對亡者求生的隱喻)。
.
這些 #異教元素 使主教憂心節慶「異教化」,導致了1951年第戎大教堂的「焚燒耶誕老人(塑像)事件」,《法蘭西晚報》則形容該案件是「耶誕老人被處以火刑」。寫到這邊,筆者想起近日與天主教好友聊起信仰的形式主義氾濫,他傳來素雅的照片,拍攝自家掛在牆上的聖母像與念珠「我都這樣過耶誕」,沒有交際與消費, #只有禱告與靜觀,如此素樸、如此謙卑,好的信仰方式完全不需要無謂的熱鬧。
.
■ #笑死你的反耶誕影視產物
.
在《南方公園》、《辛普森家庭》、《聖誕夜驚魂》對宗教形式主義的諷刺外,2005年由David Steiman執導的電影《Santa’s Slay》(直譯: #聖誕大屠殺/ #幹掉聖誕老人),則講述耶誕老人其實是與天使打賭慘輸、被迫扮1000年白臉的惡魔之子(Santa=Satan),是邪典級的暗黑暴力喜劇。
.
該片耶誕老人由知名摔角選手Bill Goldberg飾演,又帥又猛,武打戲與屠殺場面相當精采,開場就是他服役期滿,從煙囪闖入資本家居所大開殺戒的爽快片段(這家人恰巧就是外表虔誠、內心鄙視信仰的偽善典型),即使該片編導虎頭蛇尾,但從頭到尾都是對節慶形式空洞的諷刺,看完非常滿足。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的耶誕書寫:
【認真聽】禮物交換 | 社會學中的聖誕節 // 李長潔 feat. 黃采瑛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54719054715713
.
◆【聖誕快樂】聖誕糕大量發生中:聖誕糕的由來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342514719269483
.
◆鄭雋立談形式主義弊病:
【一起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唬爛的孝道故事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37563786431240
.
◆《Santa’s Slay》(聖誕大屠殺/幹掉聖誕老人)
開場屠殺影片試看版,包你爽!
https://youtu.be/gpguHbHq3aE
|
■ #參考文獻
.
01.聖嚴法師(1993)〈日韓佛教史略〉《法鼓全集》,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數位線上電子版,2020.12.22瀏覽,網址:http://ddc.shengyen.org/)
02.艾爾.艾佛瑞茲(Al Alvarezy)著,王慶蘋、華宇譯(2005)《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頁348-351
03.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劉崎譯(1968)《上帝之死:反基督》,台北市:志文出版社,頁115-119
04.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廖慧瑛譯 (2014)《我們都是食人族》,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頁15-44〈被處決的耶誕老人〉,原典為2013年法國初版
崇迪佛由來 在 女子@清邁—ในเชียงให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城市柱為什麼要搬家?
ทำไมเสาอินทขิลจึงถูกย้ายไปไว้ที่วัดเจดีย์หลวง
上週末講座中提到城市柱祭,以及祂曾歷經遷移,舊址在古城文化中心旁。當下有與會朋友提問說,如果城市柱的位置這麼重要,為什麼會搬遷?好問題,查了一些資料整理如下,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多指正。
話說從頭。
清邁人相信城市柱是城市的中心,是維持城市穩定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每年城市柱祭不僅是求風調雨順,也是祈望城市穩定發展、長長久久、人民安居樂業。而這立基柱不僅在城市,小至村落也同樣會立基柱並舉辦祈求村落穩定長久的 พิธีสืบชะตา 祭典。這些多半來自對鬼神以及自然崇拜、萬物有靈的地方信仰延伸而來,以下兩則城市柱的傳說亦同。
關於祭城市柱的由來傳說有二,皆與拉威族 ชาวลัวะ 有關。第一種說法是當年早在孟萊王建清邁城之前,那時不叫清邁,稱為 เวียงนพบุรีศรีนครพิงค์* 的時候,拉威族早已在此聚居。傳說當時有惡鬼作亂,導致拉威族人無論是農作或生意都做不成,族人遂懇求因陀羅來幫忙,於是,因陀羅打開了金礦、銀礦和寶石礦洞等三個財庫,分別由九大家族看管,並要他們立誓好好守護,只要誠心求就能生活無虞。此後,城市逐漸恢復榮景。
消息傳了出去,外地人們也來要脅要分杯羹,族人們再次透過修士上奏因陀羅,這次祂派出兩位綠巨人保護神*,扛著看似金屬樑柱下凡來,並將其釘在城市的中央。此時,這帶著魔力的城市柱能清楚分出真心祈求和貪心獅子大開口的人們,最終,貪婪的人們還是將守護城市柱的巨人惹毛了,直接把柱子拔回天上,原本賜給拉威人的三個財庫也逐漸沈入地底。
這時,有位平時誠心祭拜中心柱的老人看到這樣情形,傷心之餘,剃度為僧,穿著白袈裟在樹下打坐三年,希望可以用誠心求回天神。同時也有位高僧出來訓誡,要大家必須製作 101 個男女塑像放進大鍋中、埋在土裡,然後在上方重立城市柱並舉行祭拜儀式,才能讓城市回復過往榮景。而這儀式便一直流傳至今。只是現在不埋塑像,只獻花。
另一個說法。同樣是提到當時拉威族九大家族撐起城市的振興命脈,兩位從天而降的綠色巨人扛著金屬製的城市柱下凡來,就釘在城市中央,並要市民們誠心祭拜,求得風調雨順、發展興旺。直到孟萊王來找新城所在,看見只剩下部分的城市柱和巨人天神的畫像,便差兵前往詢問已移居到素帖山的拉威族人,族人回覆,若要在此地建城,就要好好的立起城市柱並舉辦儀式誠心祭拜,方能讓城市繁榮、市民幸福平安。
孟萊王依著拉威族的建言,就將城市柱安在目前近古城清邁文化中心旁的位置,也維持祭祀儀式,並建了城市柱寺 วัดอินทขิล*。由於地點就在城市中心,民眾也稱其為 วัดสะดือเมือง*,直譯就是城市肚臍位置的佛寺。
(時間跳一下)
緬甸攻下清邁並管理了將近 216 年後(約佛曆 2101 ~ 2317),吞武里的達信大帝/鄭昭(สมเด็จพระเจ้ากรุงธนบุรี)集結了南邦年輕有為的卡威拉王(พระเจ้ากาวิละ)當時職等仍為貴族 พระยา,南邦城主的長子,一起擊退緬甸,並在卡威拉王重掌清邁城後,佛曆 2343 年也就是西元 1800 年,將城市柱移往現址柴迪隆寺。
等等,這中間的時間差又是為什麼?
由於在卡威拉王和鄭信聯手奪回清邁之後,並沒有馬上入主,仍由清邁當時的城主主政,但歷經多年的戰亂,居民們陸續逃出城,幾乎快變成空城的狀況下加上城主無力打理,讓清邁空轉將近 20 年(佛曆 2319 ~ 2339 年,西元 1776 ~ 1796 年)。
這段期間,卡威拉王僅先帶著家族先移往 เวียงป่าซาง,就是現在位於清邁和南邦之間的區域暖身*,一直到佛曆 2339 年,西元 1796 年才進清邁城,並成為重建清邁的重要人物。而在清邁城空轉期間,城市柱寺也沒有人照顧,在幾乎荒廢的狀況下,最後才由接手的卡威拉王移往新址。
無論移往新址只是希望讓城市轉個運,或純粹只是當時覺得幾近廢棄的佛寺不合適再安放城市柱,但在卡威拉王接管清邁之後,確實也重啟了清邁城市發展的另一篇章。
*補充:
1、เวียงนพบุรีศรีนครพิงค์、เวียงพิงค์,都是指「清邁」,พิงค์ 源自藍納文裡的 พิง 也就是 ปิง,意指流經清邁市區的濱河 แม่น้ำปิง。
2、目前在柴迪隆寺內城市柱殿的南、北方,分別安奉了傳說中的綠色天神,北方是 กุมภัณฑ์อมรเทพ,南方是 กุมภัณฑ์พญายักขราช。
3、วัดอินทขิล,wat inthakhin,安放城市柱的佛寺。清邁稱城市柱為 เสาอินทขิล sǎw inthakhin,佛寺名便由此而來。
4、วัดสะดือเมือง,สะดือ sadeuu,在泰文裡是指肚臍。目前佛寺仍在清邁文化中心旁,安座在殿裡的佛像稱為 หลวงพ่อขาว,是藍納樣式的佛像,帶著溫暖的微笑一如滿月,讓前往敬拜的信眾感受平靜與祥和。
5、會先到 เวียงป่าซาง,是因為地理位置離清邁不遠,周邊水源充足宜居,萬一緬甸再次揮軍進攻,可就近到南邦、南奔請求支援。
6、其實泰國很多城市都有城市柱,但不一定都有大型的祭祀儀式,各自立柱的歷史緣由或傳說也各有不同。像是北攬府的城市柱就在城隍廟裡,完全道教樣式;曼谷城市柱的故事,則推薦大家到「曼谷一滴」網站。
更多參考資料與圖片請點連結~
崇迪佛由來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芭蕾.巴黎】
芭蕾之緣起,一說起自古希臘,另一說源於義大利,無論如何,芭蕾在15世紀的義大利正文藝復興得如火如荼之時,便已流行於宮廷並具有高度表演效果。之後再藉由來自佛羅倫斯,堪稱富可敵國梅迪奇家族的凱薩琳.德.梅迪奇(Catherine de Médicis,1519-1589)遠嫁法國,成為法王亨利二世(Henri II,1519-1559)王后,將芭蕾流傳至法蘭西。
而芭蕾也從此在法國落地生根廣為流行,進一步發展與正式化,並確立芭蕾完整的動作體系,就連〝ballet〞一字也是法文,從義大利文〝balletto〞而來。
=========================
從芭蕾舞的風行,就可以觀察出從法王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1494-1547)開始,直到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 1715),一路從瓦盧瓦王朝(House of Valois)延燒到波旁王朝(Maison de Bourbon),義大利文藝復興對於法國的巨大影響。
比如達文西最著名的傳世鉅作《蒙娜麗莎》(La Gioconda,1502-06)就是因為藝術家本人在1516年受到法蘭一世邀請來到法國旅居時,被一塊帶了過來,達文西去世後再由國王買下,經歷過1911年失竊事件後更奠定其羅浮宮鎮館之寶的崇高地位。(就是因為太過神聖不可侵犯,才又被達達藝術家杜象拿來嘲謔一番)
何況路易十四那『太陽王』(le Roi Soleil)稱號的由來也與芭蕾密切相關:1661年下令在巴黎成立世上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從13歲起親自參與舞蹈演出,後來因為吃太好,人也跟著太肥美,才退出舞台。
因為曾在芭蕾舞劇中扮演太陽神阿波羅,自此得到『太陽王』稱號--不僅反映他對芭蕾的熱愛,更突顯這個當時歐陸強權霸主光芒映照全歐洲。
=========================
發展至19世紀末,印象派畫家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將描繪芭蕾舞者做為研究人體結構和動作之對象,以各種角度捕捉舞者造型、姿態和韻律,成為藝術史上世人最熟悉的芭蕾印象。
=========================
漫步在巴黎,常常也會發現風情各具的巴黎女子腳上踩著一雙輕薄柔軟的芭蕾舞鞋。原是專業舞鞋,成為日常穿著後,似乎也跟著輕盈浪漫了起來。
每回到巴黎,總會到店裡逛上一圈感染這結合舞台、日常和時尚的氛圍。於是在初夏時分,我撞見了母女倆相伴添購舞鞋的親暱時刻,還有這個屬於巴黎的,舞者的,女孩的美妙畫面。
#芭蕾 #巴黎
#這不是業配文
#不信去觀察巴黎女生穿搭
#是說夏季折扣已經開始了
#千萬要冷靜!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崇迪佛由來 在 「泰國佛牌」佛牌之王「崇迪佛」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命理專家-小煜老師】本頻道主要以泰國佛牌、玄學、探險為主,對這三個項目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老師的頻道! ... <看更多>
崇迪佛由來 在 泰旺佛堂- 【崇迪佛牌的由來】...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而製作崇笛佛的材料,有廟宇的泥土、香灰、高僧剃下的頭髮、五穀及高僧舍利子做成,再請各大名寺高僧,為佛像做大法會誦經,十分真貴。崇笛佛能保人平安、辟邪、擋危險、助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