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大豬爸爸
一場久違的偽獨生子女約會
就在姊姊請求下展開計畫
或許母女倆有很多秘密話要講?
心裡有很多垃圾要倒?
當然弟弟一聽到有獨佔爸爸的機會也高興的歡呼
而我那天就帶著小豬找蟲去
參加了 小角落文化 舉辦的生態探索課程
特別請到黃仕傑老師來帶隊
小豬得知後當然是興奮不已
雖然當天從家裡出發依然是細雨綿綿
但仍沒破壞小豬和我的興致
這次的生態探索之地是富陽生態公園
一路上老師超專業的解說
搭配使用『絕對找不到』『蟲蟲超棒的』
書裡詳盡介紹各類昆蟲的特性與偽裝
引領我們如何在野外發現昆蟲
讓小豬對昆蟲知識有了更深的印象
我們也帶了隨書附送的手冊
邊走邊紀錄
非常實用
另外那天的行程給了我們很大的震撼教育
記得大約一年前
公園內的生態池還可以看得到小魚和青蛙悠游水中
如今卻已經乾涸
調查發現由於小龍蝦這類的外來物種被隨意放生
使得生態池中滿是坑洞導致蓄水不易
進而破壞了生態平衡
所以在這邊也順便跟大家呼籲一下
外來種生物絕對不能說放生就放生
譬如小龍蝦、巴西龜、還有最近很常上新聞版面的鬣蜥...等等
牠們對於既有的生態環境破壞實在太大了
透過這兩本昆蟲書以及實際的生態探索
讓我們更深入的走進昆蟲世界
沿路的觀察記錄也讓我們有不一樣的樂趣
那天專注找蟲的小豬除了跟我講蟲子
好像也沒什麼悄悄話~
下次就留給他跟媽媽說吧!
巴西龜 特性 在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綠鬣蜥X賣火柴的小女孩】看見綠鬣蜥的心願💭
今天小編要來說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
有一隻曾經備受寵愛,長大後卻被棄養的綠鬣蜥,他在野外認識了紅耳龜(巴西龜)和其他綠鬣蜥前輩。他在紅豆田大啖美食的同時,發現自己原來被稱作「外來入侵種」,是人類社會的麻煩製造者😰
難過的綠鬣蜥,在冬天寒冷的夜晚,做了一個夢......
-------------------------------------------------------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美洲綠鬣蜥(Iguana iguana),因為外型奇特、性情溫和,成為國際「爬寵」市場大熱門。但也因為不當的飼養行為,綠鬣蜥在許多國家成為外來入侵種。
臺灣從2001年開放合法進口人工繁殖的綠鬣蜥個體,早年每年進口上萬隻,在寵物市場蔚為風潮。然而2004年開始在屏東野外發現綠鬣蜥亞成體,推測為寵物逸出或飼主棄養所致。
綠鬣蜥的繁殖能力強,在沒有天敵而且氣候合適的環境下,可在野外快速建立族群。目前在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等範圍皆有大量族群,並有快速擴散趨勢。
綠鬣蜥在田間啃食農作物、在河岸土堤挖土,對農業、地方基礎設施、經濟與公共安全等造成威脅,並可能影響原生生態的平衡。林務局與地方政府、屏科大及相關團體合作進行捕捉,自2013至2018年共移除7417隻,2019年則移除約8000隻。
如果飼主能夠負責任地飼養綠鬣蜥(與其他寵物),除了能提升寵物的動物福利,更能減輕後續的社會成本與生態影響。
關於爬寵變外來入侵種,更多資訊請看:【外來種奇談】賣火柴的綠鬣蜥 https://e-info.org.tw/node/222317
設計: 玉子日記
巴西龜 特性 在 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筆記]
社論--放生與送死 2013/7/30 人間福報
某宗教團體以「慈悲之愛、放生功德」為由,野放麻雀、魚苗等動物。現行法律只規範不能放生「公告的野生動物」,放生團體於是挑選「不在清單內」的動物放生,演變成商業化獵捕、繁殖,提供野放。每年至少放生七百五十次,以鳥類、魚類為大宗,總量高達兩億隻。
放生會破壞生態,長期引發爭議;農委會研議修法,無論放生任何動物都須申請,違者最高罰二百五十萬元。修正草案最快本周四敲定,再送行政院、立法院審查。宗教放生團體對修法樂觀其成,動保團體則說,這是一大進步。
物種本會不斷改變分布範圍,但這些移動經常受到某些屏障限制。這些屏障有細如溫度或鹽度的小小改變,有浩瀚難越的海洋,因此形塑成特定地點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力量,作用在避免其他生物區系物種的入侵,提供原生物種有利的演化環境。
人類在世界各地頻繁活動,自然隔離的作用日漸喪失;外來種生物常因人類各種需求而引入,也伴隨人類移動或貿易行為成為意外遷入者,不同生物地理區系的各種生物互相遭遇,原本可能終其一生不相往來的物種,成為生存上的競爭者,加上棲地破壞,氣候變遷等生態危機,這種由外來種生物引發的問題,是物種滅絕悲劇中應正視的一環。
全世界都在談「生物多樣性保育」,不論是為本土生物多樣性的保育或原生物種的保護,外來種都不容輕忽。台灣是小型島嶼,擁有獨特的生態系,對外來種生物侵入更是敏感與脆弱。
放生活動在亞洲各國相當普遍,在台灣也是常見的民間活動,因而成為外來種生物入侵的管道。除了個人零散的放生外,宗教祈福放生則是一種為人熟知的放生模式。「儀式性放生」的動物數量龐大,原生種及外來種都有被放生的可能。
放生的惻隱之心及美意,本值得尊敬;若未考慮野生動物的來源、生態因素等,不但不能達到積德為善的目的,反而造成連鎖為害。
「儀式性放生」活動僅為放生而放生,缺乏對被放生動物特性的了解,結果可能因環境不適合,大量死亡,如新加坡發現緬甸烏龜、泰國發現美國蝴蝶,台灣淡水河水域充斥巴西龜,不但活不了,更造成生態浩劫;而台灣發現烏頭翁與白頭翁雜交,更導致基因獨特性的流失。
佛教教義,不論消極的戒殺或積極的護生,慈悲善良的心行自會招感相應的樂報。但生物觀隨著時代進步,如今人們知道「放生」猶如「放死」,使「功德」變成了「罪孽」。
真正的佛法應是「悲智雙運」,愈來愈多佛教徒在慈悲、智慧中轉型,謙卑回顧佛教「護生」的原始意義;並在整個生態體系中,檢視「放生」行為所牽連的結構,重新衡量「放生」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當前部分放生團體不是隨緣搶救瀕死生命,而是張羅善款,預約購買,促成「放生生意」。少數宗教團體繼續放生,並以「宗教自由」或「行為自由」來搪塞。但農委會修法在即,商業放生者應自問:要不要再繼續「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