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熱浪來襲,俄.美.加罕見高溫》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六月底遭遇歷史性熱浪侵襲,21日氣象單位監測,莫斯科氣溫竟達攝氏34.7度,炙熱的六月天,上一次出現是在1901年的6月,也就是說,這樣的溫度是120年所未見的。俄羅斯第2大城聖彼得堡天氣也很炎熱,同樣也出現攝氏34.7度的溫度,創下1998年以來最高紀錄。
莫斯科2010年7月曾出現攝氏38度以上高溫,為有紀錄以來最高溫,當時,俄羅斯西部許多地區受到大規模熱浪和大火侵襲。
由於全球氣溫隨著氣候變遷而上升,熱浪料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影響也將更為全面。2019年7月25日,那是「巴黎最接近蒸籠地獄的一天。」 攝氏42.6度,不但是1947年7月28日以來,巴黎史上第二次超過40度的門檻,同時也刷新了法國首都的高溫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比利時、荷蘭與德國等地都出現40度以上高溫,這場極端氣候的「震撼教育」,造成了1600多人熱死。
而美國和加拿大部分地區今年夏天氣溫也是異常高升,加拿大甚至出現歷史最高溫攝氏49.6度。
專家說,籠罩著北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熱蓋現象」發威,在美加上空,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阻塞高壓,原本帶來涼爽空氣的噴射氣流,被高壓阻擋,無法進入降溫,讓影響的區域被蓋住「悶燒」。
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酷熱有關的死亡事件已攀升至接近100例,相較於2017至2019年,整個奧勒岡州通報12人被熱死的情況,嚴重許多,而因中暑就診的人數也激增了數百人。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至少報告了486例猝死事件。由於大多數的家庭沒有冷氣設備,熱浪來襲,難以招架。
高溫所帶來的問題還有乾旱缺水,電力供應及野火等問題,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與西部各州州長舉行虛擬會議討論因應策略。但面對極端天氣,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原本不習慣的事,現在也得面對。紐約時報對高溫做出的建議,除了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美國還需採取艱難且代價高昂的措施來適應,這包括重新設計城市以承受酷暑、節約用水,和設計在極端天氣下,不會出現故障的電網。這些問題正一一的在浮現。
{內文}
提到高溫,你會聯想到俄羅斯嗎?通常此時,俄羅斯的氣溫,平均在21攝氏度左右,但近日北極圈以北的維科揚斯克,竟然超過攝氏47度。
氣象專家:「俄羅斯的北極地區暖化速度比全球快三到四倍,這種情況令人感到震驚,這應該是個長期的趨勢,但它升溫的速度更快,而這是一個敏感的冰凍地帶,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再不採取措施,就會受到更頻繁的暖化影響。」
根據俄羅斯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的監測數據,首都莫斯科在6月21日,站上攝氏34.7度,上一次出現這樣的高溫,是在1901年6月,而莫斯科的最高溫,是在2010年7月,當年曾出現攝氏38度,那年,俄羅斯西部多地受到大規模熱浪和野火的侵襲。第二大城聖彼得堡也很炎熱,一度到達攝氏34.7度,創下1998年以來最高紀錄。專家表示,今年春天,當地溫度比往年平均高8度,甚至有研究報告指出,去年西伯利亞的高溫現象,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
氣象專家:「問題在於,當西伯利亞出現這種高溫情況時,海冰融化早就發生,折射的陽光穿進海冰,把海洋深處儲藏的熱能釋出,使得海水一直變暖,海洋中的熱能正在阻止海冰形成,所以不只是夏天冰融化得更早,它也會在秋冬之際形成。」
同樣地,地球上第二寒冷的國家加拿大,在英屬哥倫比亞地區,6月27日達到攝氏46.6度,創下1937年以來的紀錄。
氣象專家:「熱蓋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高壓帶,把我們籠罩在這下沉的熱空氣中,基本上就像一個蓋子,往裡看,裡面都是像被烤著的熱空氣。」
籠罩著北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熱蓋」,上個週末開始發威,在美加上空,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阻塞高壓,原本帶來涼爽空氣的噴射氣流,被高壓阻擋,無法進入降溫,讓影響的區域被蓋住「悶燒」。
民眾:「這不合時宜,但我們只能接受,就像有時六月會下雪,所以我們就去曬太陽。」
近日來,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酷熱有關的死亡事件已攀升至接近100例,相較於2017至2019年,整個奧勒岡州通報12人被熱死的情況,嚴重許多,而因中暑就診的人數也激增了數百人。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至少報告了486例猝死事件。由於大多數的家庭沒有冷氣設備,熱浪來襲,難以招架。
民眾:「真的是太瘋狂了,攜帶式的空調 風扇全部賣光,不論你去哪個賣場,任何有賣的地方都買不到,有人在臉書的賣場上用三倍價出售,所以今晚只好花三百美元住在旅館,帶著小孩和狗在有冷氣的房間裡。」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7月25日,那是「巴黎最接近蒸籠地獄的一天。」 攝氏42.6度,不但是1947年7月28日以來,巴黎史上第二次超過40度的門檻,同時也刷新了法國首都的高溫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比利時、荷蘭與德國等地都出現40度以上高溫,這場極端氣候的「震撼教育」,造成了1600多人熱死。
而在美加地區,44攝氏度, 跳進水裡,可能好受一點。
民眾:「真的很熱,你只是站在旁邊,我簡直是無法呼吸,對我來說真的是太熱了,(一定要穿上鞋子),對,人行道到草皮,不了 謝謝 快回到屋裡。」
炙熱的溫度,把電車纜線融化,高速公路的柏油路還因此乾裂,必須暫時封閉。
記者:「我們測量了一下柏油路面的溫度,高達華氏157度(69度C),這對無家可歸的民眾來說,非常危險。」
近十年的夏季高溫不算特別,但自6月27日以來,一連五天,這是有史以來,美國西北最熱的天氣記錄,奧勒岡州華氏112度(44度C),西雅圖華氏116度(46度C)。
華盛頓大學教授 Nick Bond:「主要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天氣模式,但氣候變化是真實,我們這裡的溫度已經升高,特別是夏季夜間的溫度,已經提高了基線而變得更加的嚴重。」
美國奧勒岡州Multnomah郡衛生官員Dr.Jennifer Vines:「這樣的高溫會危及性命,波特蘭的初夏,民眾就得習慣高溫,炎熱的天氣確實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
如今,正當美國多地正為重新開放感到開心,高溫帶來的乾旱和野火災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
內華達州南部水管理局前局長 Pad Mulroy:「這片景象告訴了我們一個問題,我的意思是,看看這個大浴缸,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覺醒。」
位於內華達州與亞利桑那州交界的米德湖,是美國最大的人造湖和水庫。由著名的胡佛水壩攔截科羅拉多河之水而成。水庫在大壩之後,延綿180餘公里,持水約350億立方公尺,如今,米德湖處於近90年來的最低水位,只剩37%的容量,乾旱切斷了水源,並且危及大壩的發電。科羅拉多河下游的亞利桑那,墨西哥和加州,原本茂盛的農田,深陷缺水困境之中。
農民:「我們不能耕種,因為沒有水。」
數據監測,美國西部各州有54%的土地,正在經歷極端乾旱,加州尤其嚴重,有85%的土地乾涸。去年此時,一連串難以澆熄的野火,如同惡夢一般,讓當地的居民心驚膽戰。
消防人員:「我很緊張,去年的野火季相當嚴重,今年肯定會變得更糟。」
高溫造成了森林野火,在南加州洲際公路旁燃燒,消防員通宵滅火,疲於奔命。而年初才因冰風暴大停電的德州,日前也因高溫,供電吃緊,多個發電機組意外跳電停機,德州可靠電力委員會發出節電警示,要求2600萬用戶減少用電,預防電網再度崩潰。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與西部各州州長舉行虛擬會議討論因應策略。
美國總統拜登:「我們看到西部的極端高溫,不只加大了野火的風險,高溫本身就是一種威脅,人們正在受到傷害。」
面對極端天氣,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原本不習慣的事,現在也得面對了。紐約時報對高溫做出的建議,除了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美國還需採取艱難且代價高昂的措施來適應,這包括重新設計城市以承受酷暑、節約用水,和設計在極端天氣下,不會出現故障的電網。問題正一一的在浮現。
https://youtu.be/-fD0eyFU7Z8
巴黎德州線上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90年代初,大學剛畢業的魏斯.安德森(Wes Anderson)和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一同住在離德州達拉斯市中心不遠的公寓。兩人對電影製作有著濃厚好奇,不過好萊塢遠在西岸,欠缺資源的他們,幾乎不可能找到機會與產業接軌。
.
這時奇蹟發生了,一名全能電影人基特.卡森(L.M. Kit Carson)突然帶著妻子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回到家鄉德州定居。基特.卡森在1960年代以演員出身,曾參演過薛尼.盧梅(Sidney Lumet)的作品,後來轉任編劇,為溫德斯(Wim Wenders)改編了《巴黎,德州 Paris, Texas》(1984),成就經典。此外,當時他也有製片、紀錄片導演經驗。
.
「他是我們所見過唯一一個真正在電影產業工作的人。我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人,他能自動地、本能地把任何想法、經驗或建議轉化成一個故事,或者說一個提案。」魏斯.安德森在基特.卡森於2014年辭世後的接受媒體訪問時如此形容。
.
之所以會有機會相識,是因為歐文.威爾森的父親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A. Wilson)出身電視台,與基特.卡森認識。在一次機緣當中,他將三個兒子與魏斯.安德森介紹給了基特.卡森。
.
基特.卡森眼見年輕人有心向學,特地為他們開設了一對一劇本寫作課和短片製作課程,對於一部電影從發想到產製出來,都給予了相當豐富的指導。此外,由於卡森本身也有過紀錄片與新聞紀實的工作經驗,他也提供了許多游擊式的獨立製片拍攝秘訣。辛西亞對魏斯.安德森說:「在所有認識卡森的人當中,你們絕對是最幸運的。」
.
後來魏斯.安德森與和歐文.威爾森兩人一同撰寫了一部名為《Bottle Rocket》的短片劇本,關於三個青年約好去偷竊和搶劫的故事。只是他們偷的地方是自己家、搶的地方卻是書店。題材本身顯然並非犯罪類型,也不打算設計動作場面,而是聚焦在他們之間的微妙友情、百無聊賴的談天。他們原本打算找來知名演員參與,最後受限預算打消念頭,決定自己上陣。
.
歐文.威爾森把弟弟路克.威爾森(Luke Wilson)捉來一起主演,第三位演員則是羅伯特.馬斯格雷夫(Robert Musgrave),沒想到後來這三人在好萊塢都有一席之地。而魏斯.安德森則專心負責導演工作,當時他的偏執構圖還未成形,但已經招牌的神經質趣味已經有了輪廓。
.
https://youtu.be/Yrt-ZKa4u0k
《Bottle Rocket》全片線上看
.
這部13分鐘黑白短片由基特.卡森掛名監製、其妻辛西亞.哈格里夫斯則擔任製片,《Bottle Rocket》在他們協助運作之下,成功入選日舞影展。在當時,日舞影展是唯一能夠讓美國獨立電影工作者有機會闖出名堂的聖殿,最成功的例子無疑是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的《都市浪人 Slacker》(1990)。巧的是,林克雷特當時也在德州,他所在的奧斯汀無疑也是電影沙漠。
.
結果這部《Bottle Rocket》在1994年的日舞影展獲得盛讚,在基特.卡森與辛西亞.哈格里夫斯的推動下,哥倫比亞影業等公司同意出資,這群年輕人又花了兩年時間將作品「拉長」,保留了基本情節再延伸,完成了《脫線沖天炮 Bottle Rocket》(1996)。三位主要卡司繼續出現在長片之中,年紀最長的威爾森兄弟安德魯.威爾森(Andrew Wilson)也加盟演出。
.
作品最後由索尼發行,儘管評論界好評不斷。但七百萬美金預算,卻僅換得五十萬美金票房收益,慘敗收場。即便如此,隨著時間推演,《脫線沖天炮》逐漸獲得了許多影迷的認可,來頭最大的影迷無疑是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他將《脫線沖天炮》選為1990年代的十大電影之一。
.
在本月初,與丈夫基特.卡森一起發掘魏斯.安德森的製片人辛西亞.哈格里夫斯(Cynthia Hargraves)因硬皮症的併發症辭世,享壽64歲。《脫線沖天炮》目前在美國影史上有一個獨特意義,那就是它是第一部以日舞短片身分面世,再轉化成長片的案例。目前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在當時卻是新鮮嘗試,這對夫婦的操盤厥功至偉。
.
辛西亞.哈格里在1996年之後依然持續活躍電影界,參與作品尚包括《Hurricane Streets》(1997)、《Perfume》(2001)、《Bullfighter》(2000)等作。2003年,她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製作和編劇,並在2011年創辦新媒體開發展工作坊,生前也曾為《決戰中途島 Midway》(2019)擔任製作顧問。
.
由她與丈夫栽培的小城青年如魏斯.安德森、歐文.威爾森目前已經是一群全美國最具創見的電影工作者,他們的最新力作《法蘭西快報 The French Dispatch》(2021)將在近日於坎城影展首映。
.
.
(圖為1990年代初的兩人,圖左為歐文.威爾森,圖右為魏斯.安德森。)
巴黎德州線上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TVBS%E6%96%87%E8%8C%9C%E7%9A%84%E4%B8%96%E7%95%8C%E5%91%A8%E5%A0%B1TVBSSisysWorldNews?app=desktop
並開啟🔔
隨著美國疫苗注射的人口比例逐漸增加,36%的美國人已經獲得兩劑注射,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宣布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室內室外都不需要戴口罩。
他宣稱這是施打疫苗成功的結果,「這是一個偉大的里程碑,美好的一天 」。
「美好的一天 」,也正在逐步如期解封開放的英國與法國發生。
英國從5月17日開始,民眾可以在室內聚會,酒吧餐廳也可以進行室內的接待服務,英國如期進入第3階段的解封。
而法國終於在關閉200多天之後,在5月19日重啓電影院以及美術館等文化活動,但是在6月8日前,只能接受35%的觀眾。同時也開放了50%接待空間的餐飲業。法國世界報同樣以「快樂的一天 」作為5月19日的社論標題。
但是不論是美國、英國、法國的解封,都面臨著陰影與威脅。
美國CDC所出台得,注射兩劑疫苗之後,不需要再戴口罩的最新指令,引起了各個州級政府在更新防疫規範上的混亂。而口罩仍然是繼續造成美國分裂的象徵。
歐洲由於疫苗施打相較於美國落後很多,拜登「不需要再戴口罩 」的說法,被法國公衛專家認為是一個政治動作,再次成功製造話題,但是不敢苟同。
而英國雖然已經又超過四千萬人次完成首劑疫苗注射,但是最近在英國西北部兩個以勞工人口為主的城市,出現了感染率遠勝於英國變種毒株的印度變種病毒,而威脅到英國正在逐步推進的解封。
{內文}
等這一切都過去了,大家也許會記得這一天,2021年5月的某一天。
美國總統拜登:就在幾個小時前,CDC宣布他們不再建議,完全接種疫苗的人需要戴口罩。無論您在室內還是室外此建議均適用。我認為這是一個偉大的里程碑,美好的一天。我們如此迅速地接種了這麼多美國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使之成為可能。
拜登口中「偉大的里程碑」,不是NASA登陸火星,不是兩院通過天文數字的紓困預算,而是一個「美好的一天 」。
美國總統拜登:如果您已經接受了完整的疫苗接種,並且可以摘下口罩,那麼您就有權做一件,美國人享譽全球的事情:向其他人微笑,微笑著打招呼。因此這是我們國家美好的一天。
不需要再戴口罩,可以露出微笑的簡單美好,這是拜登版的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傾盆大雨裡的啤酒,細雨中的晚餐,都不在菜單上,就在今天,我們回到室內。
記者問:味道如何?味道非常好
與朋友分享一杯飲料,你甚至可以給他們一個擁抱。
哪個比較好?可以在室內吃喝,還是一個擁抱?
女顧客:嗯在室內吃喝
這是英國版的「美好的一天 」。從5月17日開始,民眾可以在室內聚會,酒吧餐廳也可以進行室內的接待服務,英國如期進入第3階段的解封。
就像這家英國南部的海邊旅館,整整五個月以來沒有進帳一毛錢,而現在在九月之前已經沒有任何空房。
法國電影觀眾Geneviève Danguis:終於可以離開我的房子回到電影院,然後在大銀幕上看我們想看的電影,真是太高興了!
比坎城影展更令所有法國人期待的是,整整關閉了203天的電影院,終於在2021年5月19日重新開放,甚至和坎城影展同樣是一個星期三。
巴黎電影院經理Laura Koppel:已經客滿了!因為直到6月8日,我們只能賣出35%的席位。
比電影院更令法國人按耐不住的,是允許開放了50%接待空間的餐飲業。
法國總統馬克洪:我們還沒有完全擺脫疫情,這是重新開放的漸進階段。
咖啡 紅酒 電影,這是法國版的「美好的一天」。但是英國和法國都沒有像美國一樣,直接把疫苗注射與分段解封,與戴不戴口罩連在一起。
美國CDC主任Rochelle Walensky:考慮到所有這些因素,有關疫苗有效性的數據,其針對流行病防禦能力的科學知識,以及我們對於低水平傳播給他人的風險,日益加深的理解,針對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群,CDC正在更新防疫指南。完全接種了疫苗的所有人,都可以參加室內或室外活動,無論活動大小,都無需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
隨著拜登摘下口罩的登高一呼,美國CDC也隨後明確出台了新的指令,但是新的指令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混亂。
ABC新聞主播:隨著CDC有關完成疫苗注射的民眾,可以不戴口罩的新指令,今晚本州隨之跟進。包括紐約州在內從星期三(5/18)開始,但是不是每個州都如是跟進,而還有許多商店依然要求戴上口罩,因此造成了全國拼拼湊湊不一致的步調,也讓那些想要拿掉口罩的人,還有那些小心翼翼的人充滿了疑問。
美國第一個對「完成注射可以不戴口罩 」,開砲的是德州州長Greg Abbott。他早就在3月2日超前部署以行政命令,取消了德州必須戴口罩的防疫指令,CDC的新指令讓他又有搏版面的機會。
CNBC新聞主播:您禁止政府機關要求戴口罩,但是您並非禁止口罩。
德州州長Greg Abbott:完全正確!但是我必須指出關於政府機關,這只是一,個對於我在3月2日,頒布的行政命令的再次確認。
德州「禁止要求戴口罩 」從5/21起生效,禁止各級縣市政府機關要求戴口罩,違反者將處以1000美金的罰款,他認為戴不戴口罩是個人決定,禁止由政府為個人做出戴或不戴的決定。
CNBC新聞主播:CDC依舊建議學校要遵守新冠疫情指令,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為什麼不按照CDC的指令,如果州長不遵守CDC指令,而各自作主,會讓CDC難以獲得信任,不是嗎?
德州州長Greg Abbott:這是一個好問題,妳應該要知道答案,就是州長們對CDC沒有很多的信任。
口罩從疫情爆發之初,就一直是分裂美國的象徵,即使有超過36%的美國人,完成了兩劑的疫苗注射,並沒有扭轉口罩繼續分裂美國的事實。
CNN主播Jake Tapper:您要怎麼說服家長?他們說我們自己打了疫苗,小孩子沒打但是感染的可能性不大?還是您會告訴他們說不不不,孩子們還是需要戴著口罩嗎?
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是的,孩子們和他們的朋友玩耍,尤其是在室內的情況,他們需要(戴口罩)。但是最近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已經同意對12-15歲的孩子們,施打疫苗。
新冠疫情版的 To be or Not to be,複雜性遠勝於莎士比亞的名句。因為戴不戴口罩不只是一個個人問題,而是一旦不戴口罩,在沒有疫苗護照的情況下,要如何辨識打過與沒有打過的區分。
ABC早安美國記者:指令並不是法律,如果你要進這個紐約市的Trader's Joe,你還是需要戴上口罩,那是因為紐約州還維持了,室內需要戴上口罩的防疫規則。因為規則從一家店到另一家店都不一樣,這讓很多人都搖頭不已。
32歲密西西比州居民John Scott:我認為這是朝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向回到正常狀態。但是你知道,接種疫苗的人會在未接種的人的周圍,所以我仍然認為可能為時過早。
好萊塢居民Feliz Caplan:說實話,安全比遺憾好。而且我認為現在很多人,會假裝自己已經接種了疫苗,而不戴口罩。
在疫苗施打落後美國許多的歐洲,拜登拿掉口罩的言論被視為政治操作。
法國流行病學家和公共衛生教授Philippe Amouyel:拜登所做的一如他在15天前,所說的(要取消疫苗專利)一樣,是一個政治動作。造成我們不斷評論這件事,而真正只關乎36%,打了兩劑疫苗的美國人,就像在以色列一樣,伴隨的是在室外,就不需要再戴口罩的建議,至於室內則還是漸進式的。
而且口罩的效益,也不僅限於新冠疫情而已。
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院長佛奇:今年我們實際上沒有發生流感季節,僅因為人們主要聚焦在,新冠的公衛防疫措施,澳大利亞的冬季也是如此,他們幾乎沒有流感,主要是由於包括戴口罩等各種原因。
就連WHO都不敢對拿掉口罩表示支持。
世衛組織執行長Mike Ryan:如果沒有其他配套將無法做出決定。如果一個國家希望減少,或取消戴口罩的規定,或採取其他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則只能在考慮您所在地區的傳播強度,傳播水平與疫苗接種範圍等情況下進行。
只有美國完成大規模的疫苗注射,並不會終結疫情。只有所有人都安全了才有真正的安全,已經完成四千萬人次單劑注射的英國,即使解封也難逃印度變種病毒的威脅。
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在博爾頓和布萊克本地區發現病例,我們將全力圍堵那裡的疫情。博爾頓的每周確診率,現在是每100,000人283例,在上週增加了一倍。博爾頓醫院現在有25人確診新冠,大多數人沒有接種疫苗,將近90%的人還沒有接種過兩劑疫苗。
英國西北部所出現的印度變種病毒,主要集中在兩個有大批勞工的城市,英國首席醫療顧問已經證實,印度毒株的傳染率,遠大於英國變種至少50%,將在下週三提出更詳細的數據。
英國首相強生:我可以告訴眾議院,我們越來越相信疫苗對所謂的,包括印度變種在內的所有變種都有效。
政治人物不是醫療專家,只有政治人物,有宣佈「美好的一天 」的特權。
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新冠肺炎已經造成超過330萬人死亡,我們預計這場大流行的第二年,將比第一年更為致命。
不戴口罩是所有人的夢想,但是現在卻僅是獲得兩劑疫苗注射的,已開發富裕國家國民的特權。任何一個缺口都是所有人的共業,任何一個變種都是所有人的威脅,美國人指日可待的「美好的一天 」,還是其他地區遙不可及的夢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yU_qxWvHRo
巴黎德州線上看 在 巴黎德州ptt [片單] 的推薦與評價
德州巴黎 : 98yp 電影影評線上看. 德州巴黎-電影介紹查韋斯(哈利•戴恩•斯坦通Harry Dean Stanton 飾)迷失在德州荒無人煙的沙漠中,內容豐富,電影的 ... ... <看更多>
巴黎德州線上看 在 巴黎,德州Paris, Texas - 府中15 (Fuzhong 15)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