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父親走失智的路】-前行政院長江宜樺難掩無奈的說「他的父親始終沒辦法接受自己罹病的事實」
記不住,也想不起來,是什麼樣的感覺?當身邊至親無法做自己,無法記得我們的時候,該如何面對?安東尼霍普金斯二度勇奪奧斯卡影帝的電影《父親》(The Father),以失智症患者視角帶領觀眾面對失序與混亂的輪迴。
《父親》講述一名失智老人安東尼(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每天醒來,記憶就自動歸零,固執的他不相信自己已經得了失智症,將女兒的付出拒之門外,甚至還懷疑女兒想害他,隨著病情惡化之際,他漸漸將時間、空間都搞混,漸漸忘記自己是誰[1]…
「老化本來就會讓人恐懼,不平順又帶著疾病,讓人更恐懼。從父親的眼神中,我都可以感到他的恐懼,但作為子女,我們也只能盡量安慰他」,談起父親失智症發病的過程,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幾度哽咽,紅了眼眶。
前行政院長江宜樺的父親在2007年左右、剛滿70歲時,先後罹患「帕金森氏症」和「失智症」,伴隨著數次中風,病況快速惡化。短短幾年,全家人都備受煎熬。
江宜樺難掩無奈的說,他的父親始終沒辦法接受自己罹病的事實,自知記憶力、反應越來越差,家人也都看得出他的恐懼,但也只能婉言安慰。父母親的關係也隨著病況,越來越緊張。母親無法理解「失智症」,一直以正常人眼光來要求父親,怪他變得不可理喻;知道他病了,但無法接受惡化的過程。
■到連拿筷、拿筆都有問題,家人才警覺
回憶父親剛發病時,講話時手會輕微抖動,穿鞋沒有辦法精準套入,但家人並未特別在意,總認為人年紀大了,走路慢、步伐蹣跚都是正常的。直到連拿筷、拿筆都有問題,家人才警覺。就醫發現已是帕金森氏症中期,腦部已有病變。
漸漸地,父親記憶力日差,剛發生的事情也馬上忘記。連鄰居、多年老友也逐漸認不得,「這不是突然從一變成零,是慢慢的。」但家人仍不確知,父親究竟是失智還是老化。
回憶起那天,至今仍清楚記得,他帶著父親到台大醫院就診的那一天,心裡有多麼震驚。醫生問了很多問題,包括今年幾歲、有幾個兄弟姊妹、42加3是多少,都是非常基本的問題,但父親10題頂多只能答對兩、三題。他陪在一旁看著非常害怕,從來沒想過父親已如此嚴重。
到了失智晚期,父親尿失禁的頻率,一天可以多達五六次,還會當眾便溺。此時全家人已束手無策,儘管媽媽、弟弟、姐姐輪流照顧,也無能為力。雖然後來聘雇了外傭全天候照顧,但父親依然持續惡化。那時父親願意親近的,只剩下少數幾個家人、朋友。但江宜樺知道,父親已經記不得自己是他的孩子,只是覺得江宜樺是個臉龐很熟悉、可以放心的人。
■因為了解父親的狀況,也就調整了心態
他分享說,只要把失智症的家人看成逐漸退化的小孩,再隨著他反映出的年齡越來越幼化,陪他玩適合年紀孩子的遊戲,父親較放鬆,他也較能調適照顧者的心情。
一開始是寫名字,畫圓、畫一朵花,訓練父親手的抓握,玩磁鐵釣魚遊戲。直到他手抖動釣不到魚、不想玩為止。接著教他跟著唸句,讓他活動手腳運動四肢。那段日子把過去孩子長大過程中用過的玩具,全都搬出來了,就像帶小孩一樣去哄父親。
他會開車載父親出去兜風,父親總是特別開心;父親好甜食,買紅豆餅給他吃,他雙手捧餅,吃得像小孩一樣津津有味,吃完還會伸手再要。那時期照顧父親,就像照顧孩子。他也要求當時還在念高中、國中的兒女,要把爺爺當成小朋友。
後來,一次又一次的中風,讓父親的手腳越來越不靈活,最後連外傭也無力照顧,家人決定將父親送到安養機構。一開始先將父親送到安養中心,卻仍不斷生病,總是感染、發燒;最後再轉送到署立醫院附設的養護中心。可能護理人員每天勤於翻床、拍背、按摩,父親從原本幾乎每周在發燒,到平均兩、三個月生病一次,氣色紅潤了,頭髮還慢慢黑了回來,才讓家人稍稍寬心,知道這決定是對的[2]。
■及早發現失智症,及早接受治療,便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進展
「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醫師指出:「現在的社會型態,年輕人都需要工作,老老照顧的狀況相當普遍,如果兩人的身體都不太好,就會讓人不放心。」
失智症的診斷,大多由神經內科醫師進行,需要做完整的評估,包括病史、神經學檢查、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DR)、簡易智能測驗(MMSE)、智能篩檢測驗(CASI)、抽血檢查、影像學檢查等。
「關渡醫院」王柏山醫師補充說明:「現在還可以自費做失智的風險基因檢測,或失智風險的蛋白質檢測,透過抽血檢查某些蛋白質的濃度計算未來失智的機率。」
接受完整的檢查與評估後,醫師便能根據失智症的原因及嚴重度,給予適當的治療。如果能夠及早發現失智症,及早接受治療,便可能延緩失智症的病程進展[3]。
■如何診斷失智症?
▶問診
初步評估,包括發病時間、惡化速度、症狀有哪些、藥物使用情形及過去病史等。
▶神經學檢查
是否有合併肢體無力、顱神經症狀或巴金森氏症的症狀等。
▶抽血檢查
包含血液常規檢查、肝腎功能、電解質、維生素B12、葉酸、甲狀腺功能、梅毒血清檢查等。
▶腦部影像學檢查
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排除其他顱內病灶,並評估腦部萎縮情形。
▶認知功能評估
由心理師幫患者做認知功能測驗,評估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注意力、計算能力、定向感、抽象推理能力、視覺空間能力、語言能力等。
另外會跟家屬面談,由家屬或主要照顧者的角度提供病患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等情況,經由綜合評估後,用臨床失智評分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來評量病患的嚴重程度,分成健康、疑似或輕微、輕度、中度、重度、深度及末期。
▶其他
必要時會視個案狀況安排腦波、核子醫學檢查、腦脊髓液及基因檢查等。特別若是年輕型失智,或家族中有多人失智,會建議安排基因檢測,如帶有脂蛋白4(Apolipoprotein E4)基因,患失智症的機率會增加。
▶良好的飲食習慣
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麥得飲食」可以降低失智症發病風險。主要的精髓為多攝取未精緻穀類(維生素C、E及B群)、蔬果(特別是莓果)、堅果或豆類,以魚類(富含脂肪酸的魚類)、海鮮、家禽作為蛋白質來源,減少紅肉攝取。用橄欖油取代飽和性脂肪,少量紅酒。避免糕點與精緻甜食、奶油、炸物,若飲食不均者可適時補充營養素。
▶規律運動、維持體重
維持每週規律運動三次以上,可下降失智症發生的風險,可依個人體能做漸進式規劃。過胖或過瘦也都會使失智風險增加,應維持適當體重。
▶多參與社會互動、多動腦
如同存款一樣,存款愈多,能提領愈久。多動腦多互動就像「存腦本」,研究顯示能下降失智症風險。而且和社會連結、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較不孤單,而孤單的生活也會使認知功能退化較快。
▶三高的追蹤及控制
定期健檢,追蹤有無糖尿病、高血壓及高血脂,若有要配合服藥及飲食生活作息等的調整。因為三高會增加阿茲海默症及血管性失智症的風險。
▶避免頭部外傷
頭部外傷會增加失智症風險,避免腦部受傷如騎車應配戴安全帽。
▶戒菸
抽菸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如何預防及治療失智症?
失智症的防治是一條漫長的路,不同階段要面對不同的課題,治療照顧的重點也不同。失智症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樣無法被根治,卻可以使用藥物控制病情,延緩惡化,改善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4]。
■做到三個「動」,預防失智症
「我們常常在呼籲,如果還沒有失智,要預防失智,如果有輕度失智,就要預防變成中度、重度失智。」孫瑜醫師強調,除了藥物治療之外,請做到三個『動』,分別是「腦筋多動」、「參加活動」、「規律運動」。
▶「腦筋多動」
包括閱讀、畫畫、打牌、園藝、下棋、編織、玩遊戲等,多鍛鍊腦力,可以預防失智,也可以延緩失智惡化。
▶「參加活動」
可以到廟會、教會、老人會、志工等各種團體,讓老人家有事情做,並維持社交生活,盡量不要待在家裡。
▶「規律運動」
已經被很多研究證實可以減緩腦部退化速度,甚至可能進步。不要只有走路,建議可以到公園跟著大家健身跳舞或打太極拳等。運動請盡量多元,並搭配肌肉伸展、肌力訓練,以維持體能[3]。
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在還沒發病時,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加大腦保護因子、減少危險因子,以降低失智症的發病率[4]。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風傳媒)「奧斯卡《父親》揭失智症最無能為力心境,比死亡更駭人的是毫無意義的生活」: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642276?page=1
∎[2](揚生慈善基金會:從自癒力許個尊嚴與優雅的老後)陪父親走失智的路 ∼行政院長江宜樺:http://www.ysfoundation.org.tw/post.aspx?Id=205
∎[3](照護線上)「失智症預防、照護重點,醫師圖文詳解」: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21/05/dementia.html
∎[4](長安醫院)「失智症(Dementia)」:http://www.everanhospital.com.tw/neuro/treatment-items/item/206.html
➤➤照片
∎[1]
∎(台灣失智症協會Taiwan Alzheimer's Disease Association)「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http://www.tada2002.org.tw/About/IsntDementia
>>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民國109年8月公告之「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之全國總人口成長中推計資料,再加上失智症五歲盛行率推估,民國120年失智人口近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2位失智者;民國130年失智人口逾66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3位失智者;民國140年失智人口逾80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4位失智者;民國150年失智人口逾85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5位失智者;民國159年失智人口逾84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5位失智者。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失智症 #帕金森氏症 #腦筋多動 #參加活動 #規律運動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狀 在 運動解密 Fitness Lea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啟動深層自癒力密碼──關鍵密碼1:脊椎維護
脊椎牽連全身器官
人類的肌肉系統,有絕大部分功能是要維持骨架和平衡人體姿勢,尤其是左右、前後和上下的平衡。臨床上已發現,諮詢者若前後或左右肌肉失去平衡,整個骨架和脊椎骨會傾斜不正,進而引起全身痠痛和疾病,導致五臟六腑異常,嚴重的,甚至會造成自律神經或免疫系統失調。
好比胃痛和胸椎第三節(T3)到胸椎第八節(T8)的椎間神經阻塞或移位、沾黏有關,而胸椎第一節(T1)至胸椎第五節(T5)的神經也同樣會影響到肺部健康。
總之,整條脊椎骨是不能分割的,任何一節脊椎的移位、分歧、彎曲、旋轉、沾黏,都會波及鄰近的臟器。那是因為人體脊椎中的脊髓連接腦神經和自律神經,具有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就像是得了流行感冒,除了影響支氣管系統外,同時也會牽連腸胃、肝臟、腎臟、眼睛、頭,就連耳朵也逃不掉。
當我們脊椎、背骨異常時,肌肉就出現痠痛和僵硬的現象、長久處在備戰的緊張狀態下,導致血液循環受阻。因此,如果能適當激化脊椎神經和活化椎骨周邊的肌肉,就能減輕神經的壓迫。
整脊不是唯一選擇
【報載:中國時報 八公斤物掛脖整椎,二十四歲女癱瘓】
二十四歲薛姓女大學生年初覺得頸部痠痛,前往市區一處復健專科診所求診,醫師研判為挫傷、頸椎間盤突出,進行「頸牽引」整椎療程,孰料卻引發右頸動脈血管剝離,雖緊急開腦減壓仍癱瘓中風。
類似的整脊新聞時而有所聞。很多人問我說,為什麼妳不幫人整脊呢?其實我一直強調,整脊雖然有好處,但就算你找到好醫師幫忙整脊,但歸位的脊椎很有可能不到二十四小時,又回到了原點。
因為肌肉深層已經僵硬、纖維化,或是組織已沾黏、旋轉、壓迫,所以想透過整脊讓神經傳導歸位,並不是短時間就可以解決的。
就像雕盆景,你無法在一天內雕出想要的形狀。整脊也一樣,因為肌肉長期僵硬,如果不先活化纖維化、鈣化的肌肉,就算脊椎整回去,也會因為包覆脊椎外層的肌肉力量太大,最後又變回原來不正的狀態。
所以我認為整脊前,應先舒鬆你的肌肉層,把不要的毒素先排除、代謝掉,讓細胞能夠接受到養分,讓器官能夠呼吸。因此,整脊的第一步是先作氣能導引活化。倘若脊椎藉此主動歸位那就最好了,如果沒有歸位,我們再進一步進行脊椎的調理。
◎ 自癒力DIY:站牆,讓脊椎歸位
你想要脊椎好,不能只是依靠醫生,而是要自己也做功課,除了前面介紹過的甩手功外,我還要教你如何站牆。只要正確站牆兩分鐘,就會讓你感受到不一樣。
為什麼要站牆?由於脊椎被肌肉所包圍,而肌肉有記憶體,因此,透過站牆,就可以慢慢矯正駝背的情形。這比強迫調整脊椎,卻沒調整到肌肉,導致脊椎還是回到原來傾斜的狀態要來得有用。
用站牆功來調整脊椎,可以讓肌肉、脊椎的記憶歸位。要記得,牆不可以有踢腳板。每天最少站個兩分鐘,提醒脊椎要記憶歸位,讓身體挺起來,如能一天站五分鐘以上最好。
(欲知讓脊椎、肌肉歸位的站牆功,請參照吳珮琪博士的《就是要健康:自癒力之升級完整版》)
啟動深層自癒力密碼──關鍵密碼2:微循環暢通
微循環阻塞,身體就生病
自癒力最大的殺手莫過於微循環阻塞了。十多年來諮詢經驗,我發現微循環的血管阻塞了,血流的功能就會產生異常,導致疾病發生。太多年過半百、平時正常運動、飲食有節制、看起來很健康的中年人,突然因為心肌梗塞、中風驟逝。要知道,之所以會導致這種悲劇,就是因為忽略微循環的重要。
人之所以生病,很多都是因為循環、代謝出了問題,舉凡肝、腎、脾、心、肺,五臟六腑都會受到或輕或重的波及。因此人體的任何一個器官,包含心臟,都必須有正常和健全的微循環,不然就會出現相對應的器官病變。
微循環是又細且長的血管,如果不及早預防保護,很容易會故障。一個人的微循環如果發生障礙,其微細循環血流中的水分或某些物質就容易跑到組織間隙,產生水腫的現象。另外,微循環如果阻塞,神經末梢也可感知,讓你出現局部痠痛、麻木、手腳冰冷、畏寒、臉色蒼白等等症狀。
然而,最可怕的是,因血流緩慢而發生血液瘀滯,包括腫瘤、炎症、休克、瘀血、水腫等,所以有太多疾病都和微循環阻塞有密切關連。好比心臟微循環有障礙,則可能會引發心肌梗塞,而腦部微循環有障礙,也許會造成老年癡呆、帕金森氏症等疾病。所以當你發現微循環出了問題,就應該馬上進行活化以平衡代謝。
* 微循環健診DIY
以下就是微循環阻塞常見的症狀,如果有下面症狀達三項以上,那麼提醒你,你的微循環可能出問題了!
□ 1.易有瘀血、水腫。
□ 2.局部痠痛、麻木、發冷、蒼白。
□ 3.手腳冰冷、手腳發麻。
□ 4.頭暈、頭痛、肩頸僵硬。
□ 5.全身肌肉痠痛、腿部抽筋。
□ 6.疲倦乏力、沒有精神。
□ 7.胸悶、心悸、失眠、多夢。
□ 8.走路稍快,則胸悶喘不過氣。
□ 9.眼眶周圍色素沉澱、黑眼圈。
□ 10.身體表淺血管擴張、靜脈瘤。
□ 11.易患痔瘡。
□ 12.唇舌青紫或舌下瘀斑。
□ 13.記性差、健忘。
□ 14.婦女月經疼痛。
□15.肥胖的人。
自癒力DIY:甩手,活化微循環
生病絕對不是一、兩天的事,當你開始感覺到不舒服時,其實身體已循環不良、代謝系統問題叢生。
或許你會說,沒什麼大問題啊,只是常有些感冒、小痠痛!也許這些病痛並沒嚴重到會致命的程度,但你要知道,所有大病都是小病累積成的。當你生重病時,就表示你的大循環、小循環、微循環通通被阻塞了。
生重病的人,通常沒辦法運動,即使運動可能達到大循環,卻達不到末梢、微循環。像中風的人就是微循環出了問題;而心臟病患,即使每天固定時間運動,仍有可能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那是因為他們的微循環已經是阻塞的。
因此,如果你只是腰痠背痛之類的小症狀,我建議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的運動,每天定時定量。千萬不要三天捕魚、兩天曬網,要每天多活動筋骨。我就相當建議肩頸常常痠痛的人,每天一定要甩手一千下,早晚各三十分鐘,最起碼也要做到二十分鐘,這是你回饋身體一天辛勞的最佳禮物。
如果你一個星期能夠動個兩次,那麼組織沾黏、纖維化的地方就會開始活化。但如果停了,就又會沾黏回去。所以養成每天早晚最少動三十分鐘的習慣吧!這是對身體最起碼的尊重。
---Wen Kan分享。
【轉自】吳珮琪博士的《就是要健康:自癒力之升級完整版》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狀 在 亞東紀念醫院失智中心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碎步、顫抖、面具臉留意帕金森氏症徵兆‼ … More 手抖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大約6成患者都有,手抖症狀通常會先發生在單側,隨著病程發展,大約1到3年後會變成雙側 ... ... <看更多>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狀 在 腦袋卡卡神經大條?詹雅雯罹帕金森氏症左腦萎縮!45歲以上別 ...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