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恨、時間、死亡和記憶,只不過是經驗的許多面向,沒有特定名稱,可以簡單統稱為『生命歷程』。想到時,我們的存在便和經歷產生了連結,隨時間流逝,不斷型塑自己,發明各種技巧、機器、情感或誘因,好『嘲笑』、『背叛』時間;重現時間;延長、加快時間;暫停或同丟入杯中的方糖般『化』掉時間。」
─ ─《托拉雅之樹》Philippe Claudel
多虧了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才有幸於大銀幕體會柏格曼電影的魔力,你可能看懂不到六成,卻從此曾經滄海難為水,1958 年的《第七封印 The Seventh Seal Movie》是這位瑞典傳奇導演的生涯代表之一,以聖經啟示錄和末日審判的意象貫穿首尾,探討生死、質疑信仰、叩問存在,為宗教與哲理的色彩極為濃厚的一部作品,同時也令我想起最近所讀的《托拉雅之樹》。
「羔羊揭開第七印的時候,天上寂靜約有二刻。」
這是正值十字軍東征結束,黑死病爆發之際,故事從影史相當經典的與死神對弈一幕揭開,透過死亡這個永恆議題追尋自我的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騎士和隨從是生活態度迥異的理想和犬儒主義兩種類型,沿途碰到的演員、鐵匠、女巫、孩童等代表各種人物原型,並在接二連三發生的事件中體現《火線追緝令》裡的人性七種罪狀,例如貪婪、懶惰、淫欲、傲慢、憤怒等,柏格曼穿插著冷冷的幽默,死神與上帝似乎永遠無處不在,在光與影的變化萬千中映照出信仰與真理的矛盾、希望與絕望的輝映、善惡與生死的對立辯證。
「信仰是沉重的負擔,你知道嗎?就像愛一個置身黑暗中卻永不會現身的人,不管你多大聲的呼喚,她也不會現身。」
蒙田曾說,死亡並不難,難的是面對死亡。深受基督教與聖經影響的西方文化體系裡,許多藝術最終都會回歸探討人與上帝之間的連結,馬丁史柯西斯或柏格曼等大師也都不例外,如同《沉默》無語問蒼天的,面對死亡的恐懼時,信仰和上帝都是保持緘默的,而人於存活和存在之間又該如何尋找屬於自己生命的意義?
是啊,假使一個人足以為愛而死,那麼至少還有些樂趣,可是偏偏人們幾乎都會在愛的創傷中痊愈。我想,柏格曼、騎士和我們一樣,從那一刻祥和的落日,一碗不問回報的野草莓和牛奶,即使沒有正面給予騎士回答,至少窺見了一絲前所未有的生存意義,而信仰本身,則需要相信,才會在空洞與虛無之外尋找到生命的快樂與熱忱。
一部電影無法提供死亡這種永恆議題任何解答,如宿命般在黎明曙光中的山坡上手牽著手與死神共舞,人終有一死,無可違逆,但更重要的是尋找到自己之所以存在的信念與寧靜,就像 Philippe Claudel 於《托拉雅之樹》一書中所領悟的,有時生命的反向並非死亡,因為我們會想到死亡,就是欣賞與熱愛生命的最直接的體現。
帝托拉傳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天的夢想驛站>
【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掌門人 睡夢中辭世 回顧洛氏家族百年王朝 】
一個新的時代,人工智慧即將來臨,而一個舊的時代殞落,舊的人物也跟著殞落。在2017年的3月20號,美國最有權勢的家庭洛克斐勒家族代表人,洛克斐勒第三代的掌門人,在睡夢中辭世。他辭世的時候已經100多歲,過去他是美國大通銀行的前任的CEO,更是各個國家爭相希望邀請的外交家。但是隨著全世界各種產業的改變,以及他的往生,也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現場來賓是大衛洛克菲勒。他出生於1915年,是傳奇大亨約翰洛克菲勒的孫子。他從1946年起,展開三十五年的大通曼哈頓銀行生涯,擔任主席和執行長。他協助將這家銀行推到全世界最有權勢金融機構的地位。他跟每位美國總統都有交情,也跟很多世界領袖有來往,包括蘇聯的赫魯雪夫,以及中國大陸的鄧小平。」
2002年6月 NBC主持人Charlie Rose,這麼介紹他。
「他新出版的自傳闡述了自己在不平凡的家庭中,度過不平凡的一生。」
2002年,時年八十六歲的美國知名富商慈善家大衛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用十年光陰整理出標題為「回憶錄(Memoirs)」的自傳,並選在九一一事件隔年問世。在五百八十頁的篇幅中,大衛洛克菲勒忠實呈現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對後代子孫的期望。這是外界首次得以近距離窺得洛克菲勒家族致富傳奇,同時一睹這個百年王朝,是如何透過控制石油,進而控制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
位於紐約哈德遜河上游的豪華英式莊園,是洛克菲勒家族的總部。這個佔地相當於五個中央公園、十個地中海國家摩納哥面積總和的國中之國,出自王朝開山始祖: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之手。他出生於1839年,祖先是來自德國的清教徒移民。儘管家世寒微,但約翰洛克菲勒謹記母親勤儉不匱的美德,靠著機敏細心和勤勞,加上美國經濟起飛,生逢其時的他,在商海中闖蕩,很快就累積一筆財富。
1859年,南北戰爭爆發前夕,賓州開挖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吸引無數淘金者湧入中西部。約翰洛克菲勒的直覺告訴他,原油價格終將大跌,真正能賺到錢的是煉油而非鑽油。他找人合夥創立煉油事業,和弟弟威廉洛克菲勒聯手,一路透過大量舉債增資、收購併吞,壯大成全世界最大煉油商。
1879年,總部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控制了全美百分之九十的煉油產業,為了維持基業,洛克菲勒兄弟繼續透過許多鐵血手段,打造從上到下的供應鏈,完全壟斷市場,開啟美國經濟發展史上前所未見的「托拉斯」經營模式。
已故大通銀行主席暨CEO大衛洛克菲勒說,「回想起來,我覺得祖父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完全沒有概念。他認為自己畢生最大的貢獻,是達成美國石油產業的團結。坦白說,沒有強大的石油產業,美國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這是就工業發展而言。由於石油是主要能源來源,祖父會把自己對石油產業的貢獻,重要性放在慈善事業之上。」
繼石油帝國後,約翰洛克菲勒還跨足運輸和房產等諸多領域,並在邁入二十世紀時,從原本一文不名的小伙子,躍身成為全球第一個億萬富翁。1897年,約翰洛克菲勒在事業巔峰時退休。三年後,老羅斯福總統展開了一連串對標準石油的攻擊行動。
1911年,最高法院裁定標準石油違背反托拉斯法,下令拆解為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龍(Chevron)等三十四家新公司。但拜汽車業和天然氣需求快速成長之賜,這些新公司讓約翰洛克菲勒的財富,在往後十年不減反增。這位篤信上帝的世界首富深信,所有財富都是上帝給予,因此取得理所當然。
他不煙不酒、不好漁色,對古堡藝術品沒有興趣,為人低調樸實,由於自小養成捐獻教會習慣不倦,晚年將重心放在慈善事業,而且到了逢人就塞零錢的地步。
他創辦了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甚至翻修了中國大陸最負盛名的北京協和醫學院。估計截至他九十七歲那年過世為止,畢生共捐助了五億五千萬美元,其中有人感謝尊敬,也有人以骯髒錢為由,拒絕他的好意。
大衛洛克菲勒說,「我父親是在一個非常嚴格的浸信會的氛圍中被扶養長大的。每個星期天,除了讀聖經,散步,上教堂之外,其他什麼事情都不許做。」
洛克菲勒家族第二代掌門人小約翰洛克菲勒,在1928年啟動洛克菲勒中心興建計畫,但隔年就碰上了大蕭條。在合夥夥伴撤資的情況下,小約翰洛克菲勒做出了獨資完成的決定,希望藉此創造就業機會和提振美國人民的信心。洛克菲勒中心堪稱歷史上最浩大的都市計畫之一,為公共空間的運用開啟全新風貌,也是繼華爾街之後,紐約的第二市中心。小約翰洛克菲勒繼承龐大的家產,事業觸角不斷延伸,但他似乎飽受錢淹腳目的困擾,甚至比他父親更加熱中散財童子的角色。
Charlie Rose問,「你祖父跟父親的脾氣和處事態度有何不同?」
他說,「我覺得祖父在建立美國石油霸業這件事上比較專一,因為這對美國經濟成長和國家實力而言非常重要,但他同時也思考,如何將打拚事業過程中累積而來的財富,運用在公共利益上是很重要的。父親在信仰上則比祖父更加虔誠,他對於如何把祖父打拚累積而來的財富,運用到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更加有興趣。」
「慈善工作?」
「對,慈善工作。但我還是要說,父親崇拜祖父,對他十分景仰,不是像外界所說的那樣,說我父親不認同祖父所作所為。他覺得那是他的機會和義務,他要以最恰當的方式運用這些財富,而且我認為他的成就非常了不起。 」
大衛洛克菲勒是小約翰洛克菲勒的幼子,也是最能幹的一位。世界首富家族對子孫教育極為嚴格,對金錢的觀念謹慎且實際,要求每個人維持簡樸生活,讓大衛洛克菲勒也須靠努力打工跑腿,掙得人生第一桶金。他於1939年自哈佛大學畢業後,進入家族的大通銀行從基層做起。
1973年,大通成為第一家在蘇聯開設分行的美國金融機構。同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洛克菲勒成了第一個拜會總理周恩來的美國商人。
Charlie Rose問,「從政曾是你的生涯選項嗎?不論是被任命或參選?」
「我被徵詢過好幾次,邀請我接掌財政部長或駐外大使的職位,我感到驕傲和興奮。但我還是覺得,多年來擔任大通銀行主席,從我很年輕時就接下這個職位,至今二十年。二十年來都在同一個工作崗位上,讓我有很多機會和國際領袖接觸並環遊世界,在很多方面我反倒認為,和接受一個兩年、三年或四年政治任命的職務,而且任期屆滿就得轉換跑道工作相比,我現在的職位,讓我可以做更多事。」
大衛洛克菲勒活躍於國際舞台,在兄長相繼逝世後,他於2004年七月起接下洛克菲勒家族族長的重擔。2010年以九十五歲高齡登上富比士全美富豪榜。截至2017年三月為止,個人財富淨資產達三十三億美元,慈善捐款達二十億美元。他在商業、慈善界和政界的人脈廣泛綿密,至今仍無人能出其項背。
Charlie Rose問,「你曾覺得身為洛克菲勒家族成員是個負擔嗎?」
「也許有時候是吧,但我哥哥約翰可能更加深刻,因為他的個性非常害羞。我必須說,全世界願意給我們機會,要歸功於父母把我們扶養長大,讓我們認識自己的責任,以及歸功於教育等等。我把這些當做機會而非麻煩。」
Charlie Rose問,「你的家族是全美從事最多慈善事業的家庭,這是從你祖父開始的嗎?是他創造了這種精神特質嗎?他是外人口中嗜錢如命的人嗎?他覺得家族對別人有責任嗎?」
「我祖父的母親是這麼扶養教育他的。從小就開始,每次捐獻十分錢給教會,以後賺更多就給更多。毫無疑問他覺得那是義務,但他的終身顧問卻說服他,要付出更多。因為他從別人那裡賺了那麼多錢,就有義務要回饋。他創辦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合洛克菲勒慈善機構,後來都成了洛克菲勒家族的主要慈善業務機構。」
財富伴隨責任。這是洛克菲勒家族的家訓。這個家族已繁衍至第六代,子承父業、代代相襲,人才輩出,其中出過重量級學者,也有副總統(Nelson Rockfeller)。開枝散葉,但未傳出過爭奪財產的官司醜聞。
翻開近代美國史,洛克菲勒家族的影響力幾乎無處不在,甚至已經成為美國近代史的縮影。它打破了中國人「富不過三代」的定律,至今依然是美國甚至全球富豪中的典範。美國當地時間三月二十日,傳出大衛洛克菲勒於睡夢中逝世的消息,享年一百零一歲。他的辭世不僅代表一個傳奇人物的殞落,也許更象徵一個引領風騷的百年王朝,將從此淡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