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直擊 #國立臺灣博物館 #浮生臺灣
2021年二月底,國立臺灣博物館(簡稱 #臺博館)二樓展場的常設展換展後盛大開幕,並且是近7、8年來,繼三樓的「發現臺灣」以及地下室的「臺灣.我的家」之後第三檔的常設展更新。有趣的是,在這次的常設展當中,當代藝術家們也沒有缺席,在「何以為家」的單元當中,邀請到了藝術家 #撒古流 及 #陳敬寶 兩人以「家」為主題進行創作。
#展訊便利貼博物
臺灣常設展 Exploring Taiwan
展期:2021.02.27,09:30-2026.12.31,17:00
地點: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本館2樓展廳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常設展更新 在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經一年多休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終於在1月8日以全新常設展內容及場館硬體空間和大家重新見面。展覽籌備過程中種種有趣卻艱鉅的挑戰,構成了這段期間的館員日常。
一位在閩南社會長大的客家人,名字該用什麼拼音?牡丹社事件被日軍帶回東京的排灣少女,會是何種衣著神情?仿製陳列西拉雅公廨的一面令旗,要經阿立祖驗收同意?
讓我們跟著臺史博常設展的負責人員,一窺展覽幕後不為人知的秘辛。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Taiwan History
#觀臺灣 #船邊故事 #臺史博 #常設展更新 #斯土斯民
購買連結:https://bit.ly/39b8lvP
常設展更新 在 Rti 中央廣播電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老館新風貌─走進台史博 飽覽台灣古地圖】
歷經一年多的閉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1年1月初重新對外開放,增加大量多媒體互動;大量地圖史料也是臺史博常設展更新後的一大亮點。16、17世紀西洋人眼中的福爾摩沙,都在這座博物館盡情呈現!
文章連結請點這裏:https://pse.is/3b4f48
#台史博
#古地圖
#重新開館
📌歡迎加入央廣Rti官方TG帳號,每日新聞不漏接📌
https://t.me/RadioTaiwan
📌Google新聞也可追蹤央廣Rti📌
https://reurl.cc/LdGL5L
常設展更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常設展更新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館建館以來一直扮演著推動學校與大眾科學教育的橋樑與推手,3-6樓常設展區以各學科基礎科學知識為主,歷年持續更新展示內容,期以提供更適切的展示,而努力創造提供大眾體驗新科技趨勢的環境與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亦是本館提升國民科學素養的責任之一。於105年中,與大學合作研究計畫,結合虛擬實境技術及HTC VIVE 3D 頭盔,於本五樓探索物理世界展區建置「3D VR虛擬實境X物理實驗」展示提供到館民眾體驗學習,同時配合科教巡迴車推廣至外縣市與偏鄉學校(金門、豐原、雲林),巡迴期間並將本館行動導覽APP中AR科技互動帶至現場供民眾體驗,藉此推廣中學物理實驗教以及民眾科普知識與新科技體驗。
本館是國內唯一國立科學教育中心,適當將科學知識與新科技(VR、AR)結合,提供民眾體驗新科技設備的場域環境,並將此帶至偏鄉/離島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