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評論】
『地下電影 X 餵電影 WEi MOViE(孫雅為),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總評』
第91屆奧斯卡將於明天登場,照去年慣例將入圍最佳影片的8部電影短評一次整理,這次邀請到『釀電影』的專欄作家「孫雅為」一起評析,供大家參考(但《為副不仁》皆尚未看,等看過後有機會再補評)。
若喜歡的話也可以按讚、追蹤「餵電影」:https://www.facebook.com/weiweimovie/
還是老話一句:「競賽結果一時,但好電影永存。」以下為本屆我們喜好的電影排序,影評部分有暴雷,斟酌閱讀。
🌊💩《#羅馬》Roma
艾方索柯朗對女性親筆寫下的這則黑白情書,情感濃烈卻不煽情,在動盪不安的大時局下,有的是小人物間的真摯情誼,有苦、有淚、有笑,更有彼此。
全片利用水的意象貫串,首尾的呼應更可謂神來一筆,而黑白的影像質地更加烘托了這份情緒,溫柔、細膩且飽滿,甚至大無畏的包藏著階級、種族、政變等苦澀議題,從中產家庭的視野望向時代巨輪的轉動。
音效設計上更別出心裁,近片尾時浪潮的聲音變化足以聽見人心,反覆衝擊銀幕前的每個觀眾,《羅馬》是一部水準極高的作品,是屬於大銀幕的世界,無庸置疑。
⚫️✊《#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
名導史派克李今年在坎城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的《黑色黨徒》,開場便開宗明義的將砲管對準川普,猛轟種族歧視,就從這短短五分鐘來看,史派克李已為全片定調。
雖說《黑色黨徒》前一小時節奏稍嫌拖沓,且感情線猶如雞肋般處理,但透過黑人與猶太人的搭檔直導3K黨核心,後半段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近片尾時的平行剪接同時對比美國電影之父葛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放在《黑色黨徒》中是相當高明且不留情面的嘲諷重擊,最後雖以「Happy Ending」做結,但片尾時加入黑人抗爭的真實畫面,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合一,更強調了其真實性,將全片拉向另一個高度。
綜觀全片,力足於喜劇的基底,但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都是直球對決,縱使構圖刻意、觀點老套,卻油而不膩、直通人心,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憤怒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
👑🐰《#真寵》The Favourite,By「餵電影」
如果從「非普通」系列開始接觸尤格藍西莫,那是對專屬於他的荒誕奇觀的認識;假如從《單身動物園》或《聖鹿之死》初步理解這位導演,會感受到他同時吸引藝術和商業片愛好者的魅力;而《真寵》是他首次執導由他人撰寫的劇本,題材是現今觀眾醉心的宮廷角力,製片規格和卡司陣容躍了好幾個級數,拉近了廣大觀眾對藍西莫的距離,也使得《真寵》能見度大升,更入圍本屆奧斯卡10項大獎,其中以服裝設計、藝術指導等技術獎項較有優勢。
本片最大看點之一是領銜的三位女演員,空有權位內心委靡的女王、張牙舞爪卻敗給算計的舊愛和膽大包天的新寵,人物之間各自精采、對手戲也極為迷人。《真寵》對權力與性的描摹,是跳脫時代背景的普世繪影,就像影集《紙牌屋》的名言:「世界上一切事情都跟『性』有關,除了「性」本身。「性」是和權力有關。」
至於廣角和魚眼鏡頭的運用,體現廣大囚籠中人物的微渺,在身賦重權之下的孤獨,更以不矯作的方式帶出人心的扭曲,鏡頭語言豐富而精準。而藍西莫電影當中對動物的意象使用,也值得著墨,尤其以景框被代表死去孩子亡魂的兔群佔據作結,也正式宣告安妮女王失去一切快樂,獨剩下充滿悲傷的幽魂持續侵蝕她的餘生。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By「餵電影」
此片給我的大致感受是溫馨可愛、不過不失,有著流暢的敘事、討喜的人物設定和題材。而故事最大的趣味來自兩名主人翁的你來我往,性格與背景迥異的兩人必須在有限的空間(片中許多有趣互動都發生在座車裡)共處一長段時間,從一開始的互相矛盾,到患難過後的彼此珍重。
《幸福綠皮書》是「冤家」、「公路」故事的典型,並將種族議題融合其中的成功案例。
奧斯卡5項提名中,以馬赫夏拉阿里的男配角獎最是無意外的囊中物,而維果莫天森的演技實力一直是有目共睹,在本片的表現收放自如,唯可惜風向倒向雷米馬利克,陪榜機率較高。
整體而言,《幸福綠皮書》建構在種族隔離這樣令人顫慄不安的時代背景,明顯的衝突和對立自然拉大戲劇張力,但導演彼得法拉利卻將黑暗尖銳的元素淡化,讓劇中角色有了與彼此、自我和解的出口,最終輕鬆且不失重量地完成了一部療癒系作品。
🎸👫《#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
布萊德利庫柏首次自編自導自演,初試啼聲展現出尚可的調度功力,開場幾顆鏡頭就將傑克森緬因的人物特色點出,且這場萬人演唱會的戲不到3分鐘,其精彩度就比《波希米亞狂想曲》結尾還要好。而後與艾莉從相遇、相識、相知、相惜到悲劇收場,男女主角的主被動關係和心境、地位的微妙變化皆掌握得宜。
唯可惜全片就僅只是「中規中矩」,布萊德利庫柏並未展現出創造力和新奇感,其套路仍舊是觀眾熟悉的敘事模式,私認為全片結束在「車庫」那場戲會更好,最後卡卡和山姆艾里歐特的對話以及終場的演唱,只是落入俗套的窠臼,把話挑明著講,不懂影像留白的力量,讓全片後續無力,餘韻不足、索然無味。
但創造出「Shallow」這首傳唱度極高的歌曲(必拿獎),在影壇、樂壇上留下一筆,也算功成名就。
關於《一個巨星的誕生》和前身3個版本的脈絡,可以參考此篇文章:https://bit.ly/2Fi9Ppq
⚫️🐆《#黑豹》Black Panther
漫威終於迎來史上第一部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入圍最佳影片,全美拿下7億美金,循著脈絡來看,其創造出的社會氛圍、美國近年的意識形態、搶救收視率種種因素,入圍也就完全沒意外。
綜觀全片,其實故事說的俐落有力,不拖泥帶水,且創造出來的世界觀以及服裝造型仍有一定看點。頂著第一部超級英雄最佳影片的光環,《黑豹》真那麼好?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此片已創造歷史。
👑🎤《#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挑明了說,私心認為《波希米亞狂想曲》非常普通,敘事平淡無奇、剪接煩亂無章、導演毫無風格,全片沒有看頭,唯一亮點當然只有雷米馬利克。
看看這屆入圍其餘獎項的傳記片《登月先鋒》、《梵谷:在永恆之門》等,無論敘事、運鏡手法、場面調度都高出不止一個檔次,如果只是重現經典演唱會,操弄粉絲的懷舊情懷就能稱上佳作,恕不認同。
⭐️圖片來源 :Vanity Fair
#奧斯卡 #最佳影片
幸福綠皮書敘事觀點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下評論】
『地下電影 X 餵電影 WEi MOViE(孫雅為),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總評』
第91屆奧斯卡將於明天登場,照去年慣例將入圍最佳影片的8部電影短評一次整理,這次邀請到『釀電影』的專欄作家「孫雅為」一起評析,供大家參考(但《為副不仁》皆尚未看,等看過後有機會再補評)。
若喜歡的話也可以按讚、追蹤「餵電影」:https://www.facebook.com/weiweimovie/
還是老話一句:「競賽結果一時,但好電影永存。」以下為本屆我們喜好的電影排序,影評部分有暴雷,斟酌閱讀。
🌊💩《#羅馬》Roma
艾方索柯朗對女性親筆寫下的這則黑白情書,情感濃烈卻不煽情,在動盪不安的大時局下,有的是小人物間的真摯情誼,有苦、有淚、有笑,更有彼此。
全片利用水的意象貫串,首尾的呼應更可謂神來一筆,而黑白的影像質地更加烘托了這份情緒,溫柔、細膩且飽滿,甚至大無畏的包藏著階級、種族、政變等苦澀議題,從中產家庭的視野望向時代巨輪的轉動。
音效設計上更別出心裁,近片尾時浪潮的聲音變化足以聽見人心,反覆衝擊銀幕前的每個觀眾,《羅馬》是一部水準極高的作品,是屬於大銀幕的世界,無庸置疑。
⚫️✊《#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
名導史派克李今年在坎城影展拿下評審團大獎的《黑色黨徒》,開場便開宗明義的將砲管對準川普,猛轟種族歧視,就從這短短五分鐘來看,史派克李已為全片定調。
雖說《黑色黨徒》前一小時節奏稍嫌拖沓,且感情線猶如雞肋般處理,但透過黑人與猶太人的搭檔直導3K黨核心,後半段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近片尾時的平行剪接同時對比美國電影之父葛里菲斯的《國家的誕生》,放在《黑色黨徒》中是相當高明且不留情面的嘲諷重擊,最後雖以「Happy Ending」做結,但片尾時加入黑人抗爭的真實畫面,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合一,更強調了其真實性,將全片拉向另一個高度。
綜觀全片,力足於喜劇的基底,但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都是直球對決,縱使構圖刻意、觀點老套,卻油而不膩、直通人心,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憤怒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
👑🐰《#真寵》The Favourite,By「餵電影」
如果從「非普通」系列開始接觸尤格藍西莫,那是對專屬於他的荒誕奇觀的認識;假如從《單身動物園》或《聖鹿之死》初步理解這位導演,會感受到他同時吸引藝術和商業片愛好者的魅力;而《真寵》是他首次執導由他人撰寫的劇本,題材是現今觀眾醉心的宮廷角力,製片規格和卡司陣容躍了好幾個級數,拉近了廣大觀眾對藍西莫的距離,也使得《真寵》能見度大升,更入圍本屆奧斯卡10項大獎,其中以服裝設計、藝術指導等技術獎項較有優勢。
本片最大看點之一是領銜的三位女演員,空有權位內心委靡的女王、張牙舞爪卻敗給算計的舊愛和膽大包天的新寵,人物之間各自精采、對手戲也極為迷人。《真寵》對權力與性的描摹,是跳脫時代背景的普世繪影,就像影集《紙牌屋》的名言:「世界上一切事情都跟『性』有關,除了「性」本身。「性」是和權力有關。」
至於廣角和魚眼鏡頭的運用,體現廣大囚籠中人物的微渺,在身賦重權之下的孤獨,更以不矯作的方式帶出人心的扭曲,鏡頭語言豐富而精準。而藍西莫電影當中對動物的意象使用,也值得著墨,尤其以景框被代表死去孩子亡魂的兔群佔據作結,也正式宣告安妮女王失去一切快樂,獨剩下充滿悲傷的幽魂持續侵蝕她的餘生。
📜🍗《#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By「餵電影」
此片給我的大致感受是溫馨可愛、不過不失,有著流暢的敘事、討喜的人物設定和題材。而故事最大的趣味來自兩名主人翁的你來我往,性格與背景迥異的兩人必須在有限的空間(片中許多有趣互動都發生在座車裡)共處一長段時間,從一開始的互相矛盾,到患難過後的彼此珍重。
《幸福綠皮書》是「冤家」、「公路」故事的典型,並將種族議題融合其中的成功案例。
奧斯卡5項提名中,以馬赫夏拉阿里的男配角獎最是無意外的囊中物,而維果莫天森的演技實力一直是有目共睹,在本片的表現收放自如,唯可惜風向倒向雷米馬利克,陪榜機率較高。
整體而言,《幸福綠皮書》建構在種族隔離這樣令人顫慄不安的時代背景,明顯的衝突和對立自然拉大戲劇張力,但導演彼得法拉利卻將黑暗尖銳的元素淡化,讓劇中角色有了與彼此、自我和解的出口,最終輕鬆且不失重量地完成了一部療癒系作品。
🎸👫《#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
布萊德利庫柏首次自編自導自演,初試啼聲展現出尚可的調度功力,開場幾顆鏡頭就將傑克森緬因的人物特色點出,且這場萬人演唱會的戲不到3分鐘,其精彩度就比《波希米亞狂想曲》結尾還要好。而後與艾莉從相遇、相識、相知、相惜到悲劇收場,男女主角的主被動關係和心境、地位的微妙變化皆掌握得宜。
唯可惜全片就僅只是「中規中矩」,布萊德利庫柏並未展現出創造力和新奇感,其套路仍舊是觀眾熟悉的敘事模式,私認為全片結束在「車庫」那場戲會更好,最後卡卡和山姆艾里歐特的對話以及終場的演唱,只是落入俗套的窠臼,把話挑明著講,不懂影像留白的力量,讓全片後續無力,餘韻不足、索然無味。
但創造出「Shallow」這首傳唱度極高的歌曲(必拿獎),在影壇、樂壇上留下一筆,也算功成名就。
關於《一個巨星的誕生》和前身3個版本的脈絡,可以參考此篇文章:https://bit.ly/2Fi9Ppq
⚫️🐆《#黑豹》Black Panther
漫威終於迎來史上第一部漫畫改編的超級英雄入圍最佳影片,全美拿下7億美金,循著脈絡來看,其創造出的社會氛圍、美國近年的意識形態、搶救收視率種種因素,入圍也就完全沒意外。
綜觀全片,其實故事說的俐落有力,不拖泥帶水,且創造出來的世界觀以及服裝造型仍有一定看點。頂著第一部超級英雄最佳影片的光環,《黑豹》真那麼好?見仁見智,但不可否認的是此片已創造歷史。
👑🎤《#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挑明了說,私心認為《波希米亞狂想曲》非常普通,敘事平淡無奇、剪接煩亂無章、導演毫無風格,全片沒有看頭,唯一亮點當然只有雷米馬利克。
看看這屆入圍其餘獎項的傳記片《登月先鋒》、《梵谷:在永恆之門》等,無論敘事、運鏡手法、場面調度都高出不止一個檔次,如果只是重現經典演唱會,操弄粉絲的懷舊情懷就能稱上佳作,恕不認同。
⭐️圖片來源 :Vanity Fair
#奧斯卡 #最佳影片
幸福綠皮書敘事觀點 在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幸福綠皮書》:你是否也曾問過自己到底是誰?(微雷)
-
《幸福綠皮書》改編自古典爵士鋼琴家唐雪利當年在大嘴東尼的陪同下,到美國南部展開巡迴演出的故事。英文片名 “The Green Book” 取自美國實施種族隔離政策 (Jim Crow laws) 期間,給有色人種使用的公路旅行指南,裡面記載了有色人種得以行使的路段、居住的旅社以及用餐的地點,是當時種族隔離政策下,極具歧視性的產物之一。
-
本片以雪利博士和東尼之間的互動,帶出了種族相關的議題。雖然這部片的整體架構也難逃令人聯想到所謂的「白人救世主情結」,不過我非常喜歡 Mahershala Ali 在這部片中針對自己所面對的不平等的詮釋。
註:所謂「白人救世主情結」是指在電影中,白人角色將有色人種從困境中拯救的一種敘事手法。許多評論家時常在電影中發現這種敘事手法的蛛絲馬跡,其他被歸類在使用這種手法的電影有:《自由之心》、《攻其不備》以及《末代武士》等等⋯⋯
-
➡️「黑」與「白」
既然前面提到了「白人救世主情結」,那就來談談這部片的「白人救世主」吧。在電影開頭,兩名非裔水管工人到東尼家幫忙,東尼卻默默把他們用過的杯子丟進垃圾桶裡以示嫌棄。這樣的舉動建立了他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形象。大嘴東尼是義大利裔美國人,在當時的美國,他不屬於全然的美國白人,而是被視為異類的。這就是為什麼後來,當警察攔下東尼和雪利的車時,他對東尼說:難怪你為他工作,因為你自己就是半個黑人。
這個部分滿有趣的,因為在電影裡面呈現出了比白人主角更高一層社會地位的白人角色。但東尼卻無視於這個貌似地位比他更高的存在,以這樣的身份去和雪利互動,而受啟發的並不只有雪利而已,東尼自己也體認到了關於種族關係的新體會。
➡️「我到底是誰?」
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之一莫過於雪利博士和東尼在雨中的爭執,這場爭執起於東尼認為雪利博士和和他的「同類」不夠相似,因為在東尼眼裡,雪利博士不聽主流黑人音樂、不認識當紅黑人歌手,行為舉止也和「his people」不同。而雪利也在這個狀態下拋下一切束縛、呈現自己最脆弱的一面。身為有色人種的音樂家,他必須花比一般人更多倍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的才能。在古典樂是白人當道的年代,他必須去證明自己不只會彈爵士樂。然而東尼卻以他自己的觀點去斷定雪利這個人,卻不知道其背後所承擔的龐大壓力。
「So what am I?」這是雪利最令人痛心的對白,花了大半輩子去迎合所有人的喜好,卻無時無刻都能被人拿來說嘴。不僅是在旅程中逐漸信任的東尼,而是那些花大錢請他來演出、把他當成炫耀工具,卻對於他最基本的人權一點也不尊重的那些人。一切也在此時從「身不由己」變成「值不值得」的伏筆。
➡️「到底是誰幫了誰?」
東尼為了養家餬口,放下自己的不自在,選擇當雪利的司機。雪利為了安然度過南方的巡演,選擇迎合東尼開的價碼,雇用他當司機。旅途中,雪利針對禮儀和道德規範上,提點了東尼許多;就拿雪利教導東尼怎麼寫信回家給老婆來說吧,那文采,東尼的老婆雖然感動,卻也一下就知道自己的先生是寫不出來這樣的家書的。這反轉了以往電影中有色人種「無教化及文化」的刻板印象。至於東尼,與其說「他拯救了雪利」,還不如說他是雪利正視自己不安全感的契機。魯莽氣粗的東尼就是個直腸子,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外人看來是白目,不過他的每句話都切中雪利的盲點。而旅程後期,東尼對雪利的關照以及支持,最終轉化成那份面對自己窘境的勇氣。這份勇氣也讓東尼看見:不是所有事情都必須依循一定的原則,萬物皆有自己的平衡;最重要的是,要好好面對自己,做自己最舒服的樣子。所以說,東尼幫了雪利,但是雪利也幫了東尼。
-
➡️「孤島」
屏除劇情上令人深思的地方,🦄編最喜歡這部片的地方就是他的攝影。片中不斷運用車子這個小空間去呈現兩人之間距離雖近,但彼此之間卻是有極大的隔閡。一直到電影的最後,雪利在送東尼回家後,立馬驅車離去,都在運用「距離」來製造兩個角色之間的張力。而旅程中也用了許多的手法製造雪利的孤立感。某段路程中車子爆胎了,東尼下車換輪胎時,雪利站在車子旁邊,高雅地幫自己搧風;馬路的另一邊是一望無際的田野,裡頭有幾名黑人勞工在採收。雪利看著他們,感覺想示意什麼,卻換來疑惑的注視以及不諒解的眼神。見狀,雪利只能默默地返回車上。
依循著The Green Book所提供的指示,雪利在每個城市下榻的旅社,更是凸顯他的孤單。他總是遠離人群,獨自坐在房間的門口,若有所思地看著周遭的人。也許他想邁出那步,和大家親近,只是他不知道該怎麼做;而這時,這些擁有和他相同面孔的人,卻已經選擇嘲諷他。
關於隔絕與孤立這點,《幸福綠皮書》真的做了許多巧思。
-
真心很喜歡《幸福綠皮書》,絕對是一部我非常推薦的電影。題外話就是這部電影的男主角東尼是當年《魔戒》三部曲的亞拉岡,為了本片特別增重(有看的就知道那個啤酒肚假不了),而飾演雪利的Mahershala Ali則是曾以《月光下的藍色男孩》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今年也以這部入圍了呦)~而憑藉兩人的演技,重現了東尼和雪利當年的南方公路之旅,超喜歡這部電影!
-
Photo Credit: IMDb
-
#康妮可電影影評 #connicole #thegreenbook #幸福綠皮書 #mahershalaali #viggomortenson #filmreview #觀影心得 #Os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