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順治選擇康熙做皇帝
在順治十八年正月的時候,順治一病不起,隨時可能撒手人寰。這時可供他選擇的皇子,一共有六名,分別是老二福全、老三玄燁、老五常寧、老六奇綬、老七隆禧和老八永幹。他們當中最大的福全和玄燁八歲,最小的永幹還沒滿月。那為什麼順治最後選擇了第三子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呢?
────────────────────
【順治有多少皇子和公主?為何選擇康熙做皇帝?】
順治與董鄂妃,是很多當代人限中的皇家「恩愛夫妻」,大家都以為順治一生除了董鄂妃以外再沒愛過別人。可實際上,順治在短短的九年婚姻生活中,先後和數十名後妃生下了14個子女。
順治皇帝和董鄂妃,在很多當代人眼中是皇室恩愛夫妻的典型,史書上關於二人「秀恩愛」的記載,那更是數不勝數。我們前面也講過,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痛不欲生,為此更是做出了很多乖張的事情,鬧得朝野不寧。
但即便如此,我們在埋葬孝惠章皇后的孝東陵裡卻驚奇地發現,這裡埋著的除了孝惠皇后,還有28位元等級高低不一的後妃,她們也都是順治的女人。其中11個人,先後給順治生下了13個皇子和公主。
這件事情放在我們現在看,是相當不可理解的:你順治不是說只愛董鄂妃一個人嗎,那你怎麼「口嫌體正直」,還到處往別的女人那邊跑?甚至和別人生了一堆孩子呢?這個問題的答案,說起來讓人唏噓,那就是:順治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娶什麼樣的女人、封什麼樣的女人當皇后,這件事情他是決定不了的。而且對於順治而言,生孩子和談戀愛,甚至也並不算是一碼事。
因為順治這個皇帝的位置,來的並不穩當,他能登上皇位,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兩大實力派:多爾袞和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勢均力敵,誰也搞不定誰,所以把順治扶上了皇位。在順治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豪格被多爾袞陷害而死,而多爾袞在順治七年的時候也因病而死,這樣順治才逐漸有了掌握大權的機會。
可是因為當時的清朝,還不像後來那樣強大,皇帝的權力也並不夠集中,所以很多的事務,順治既要考慮和外部勢力的合縱連橫,也要看朝中實力派的顏色一一娶媳婦這件事,自然也包含在內。
順治的第一個皇后,是多爾袞做主訂婚的,對方是蒙古親王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也是孝莊太后的侄女。據說這位皇后不光長得漂亮,而且頭腦聰明,可順治卻並沒因此而喜愛她,相反還很討厭她,最後甚至不顧朝中大臣們的反對,把她的皇后頭銜拿掉,降為普通的妃子。順治之所以這麼做,最核心的原因很簡單,就是這樁婚事是多爾袞安排的,而多爾袞又是他執掌大權路上最大的絆腳石。雖然後來多爾袞死了,但在順治眼裡,每次看到博爾濟吉特氏,都會讓他想到多爾袞的存在,您想想,順治這心裡頭能得勁嗎?更悲催的是,從史料記載來看,我們看不到除了董鄂妃外,順治還對哪個後妃有特別明顯的寵愛行為,對於他而言,和那些個後妃生孩子,可能更多還是出於延續香火的需要。
至於生下來的那些個皇子和公主,要說哪個能讓他特別青睞的吧,也沒有。不然的話,他為什麼在董鄂妃生了兒子之後欣喜若狂,在詔書裡說這是他的第一個兒子呢?按理說,董鄂妃的孩子是他的第四個兒子,刨掉死去的皇長子不算,前面還有福全和玄燁兩個活得婦好的兒子呢啊!這就足以說明,順治當時從心底裡就沒太在乎和其她後妃生的子女。只可惜,上天有意拆散他和董鄂妃這對苦命鴛鴦,先是讓他們的孩子沒活幾個月就夭折了,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後來體弱多病的董鄂妃又在順治十七年八月香消玉殞,徹底斷了順治立董鄂妃的孩子為太子的念想。
那麼在董鄂妃的這個孩子死後,因為她身體不好啊,古代婦女因為生孩子而死的幾率又很高,順治和她也沒有再要第二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順治就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在了其他的皇子身上。
但從史料記載的篇幅來看,這種關注因為順治死得太早,沒來得及著手培養繼承人,以及當時天花肆虐,玄燁等皇子都被送到宮外撫養這些原因,可能也不是太多。據近代的清史專家金梁記載,康熙成年後,在談到和父親的關係時,曾說自己是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就是說他的童年記憶裏,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少的。
如果說順治在董鄂妃死後,沒有很快就隨她而去,那可能他和玄燁、福全這些皇子之間的互動會多一些,他在繼承人的選擇上,也可能會考慮孩子的母親是不是討他的喜歡。但是歷史沒有假設,我們都知道順治後來也感染了天花,老天爺不給他再尋找第二個董鄂妃的機會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順治就不得不考慮從現有的幾個皇子中選出他的繼任者。
在順治十八年正月的時候,順治一病不起,隨時可能撒手人寰。這時可供他選擇的皇子,一共有六名,分別是老二福全、老三玄燁、老五常寧、老六奇綬、老七隆禧和老八永幹。
他們當中最大的福全和玄燁八歲,最小的永幹還沒滿月,而且這六個兒子的生母,都是沒什麼地位的庶妃,所以對順治而言,從感情角度出發的話,選誰可能都沒什麼差別。
那為什麼他最後選擇了第三子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呢?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康熙的志向遠大。據《清史稿》記載,有一次皇子們向順治請安,順治問自己的兒子們長大後的志向,康熙的哥哥福全說,自己當一個賢明的王爺就足夠了,但康熙則回答說「願效法父皇」,就是想要成為順治的接班人,這次對話給順治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第二,第二點,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康熙小的時候得過天花,而且活了下來,這意味着康熙對於天花這個當時的不治之症,是擁有免疫力的,順治就不用擔心繼承人會像自己一樣,因為身染暴疾而英年早逝。要不是這一條,順治當時很有可能就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政治盟友、安親王岳樂。
據德國人魏特的《湯若望傳》記載,順治死之前曾和湯若望討論過岳樂是否合適,湯若望當時就以康熙對天花有免疫力、且皇位的傳承還是留給自己的親生兒子更合適為理由,說服了順治。
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確定了皇位的傳承後,順治有沒有慶幸自己是個處處留種的「大豬蹄子」呢?畢竟如果他真的專一到底,沒有和其他後妃生下兒子,那清王朝未來的走向,很可能是凶多吉少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清朝 #順治 #康熙 #董鄂妃 #玄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另外,講講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問題,英女王在位六十三年二百多日,超過了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長的君主。其實也有幾位君主在位時間也很長的。伊利沙伯一世也在位五十年左右、亨利八世也在位四十多年。伊利沙伯二世和維多利亞很不同。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人口比現在英女王多很多,當時承認英女王為君主的地...
康熙帝子女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守護正心的方法〉
一直以來,畢生之鍾愛除了歷史,便是歷代名人之家書及庭訓,在中國最有名的莫過於朱柏廬的《治家格言》以及曾國藩的家書,除此以外,陸陸續續也收錄閱讀了各家不同的家訓,發覺各有所長,如北宋梁燾的《家庭談訓》、顏之推的《顏氏家訓》。讀明代大思想家呂坤的《孝睦房訓辭》,也似有所得,尤其是他對子孫傳家和安家的訓示,甚至於敗家以及亡家的主要原因,在這本書中皆有揭露詳述;司馬光因要為後代子孫闡明家風,也留有〈訓儉示康〉一文,文中是用來提醒他的兒子司馬康,要他傳承世代的子子孫孫,了解古輩是如何儉約起家,訓誡、警示後代子孫不應有奢華敗家之習氣。司馬光畢生之功績成於《資治通鑑》之編纂,其文章對於後代人有啟迪之效,原因是讀其文章知其文簡樸質美,再加上司馬光精通於六經,所以對於儒家思想完全可以掌其精密之義理處,在當時頗有引導善良世風之能力。
二十幾歲時喜讀明、清兩代之史,再加以薰受儒、釋、道三家,借賢觀形、潛移默習之故,特別留心於有清一代,亦有修學三家之漢人,後因有旗人包君與我熟識,知悉我好覽格言、庭訓之類書,某日贈我其先祖遺留家中之《聰訓齋語》線裝書一冊,初翻閱再三,不勝雀喜,因為此書之作者張英乃康熙期間著名之大學士,也是禮部尚書,極為康熙之賞識,一段時間皆當值於南書房,所有皇帝一切御告皆出於其手,宛如文膽一般。張英,我咨嗟欣賞此人之品格與文章,從他自身所寫的書齋條幅之款——「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可知,此名句也成為我讀書、做學問重要之座右銘。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上陣父子兵」,原來張英膝下也出了一名橫跨康熙、雍正和乾隆的三朝重臣,他的兒子便是漢人很難得往生後還可以受到特殊禮遇、配享太廟的張廷玉,雍正時更是屢受重視,位至三公。
我從張英所著的《聰訓齋語》中便可以明白地了解為何張廷玉日後會有如此大的成就,此書可說集一切會要於一書,特別是對於子女所訓示之言教更是字字珠璣,無不出於肺腑,也因如此,觀張廷玉一生中之德行進退有節,操守謙和,應是其來有自,而父子之間的功業相承,有如父析子荷般傳為美談。張廷玉侍父至孝,一聞其父張英過世之消息時,他自述說簡直是如同五內迸裂一般,不能自已,幾乎致死……可見一斑。
《聰訓齋語》這本書我從中蒙利多矣,尤其其中有一則他如何降伏其心,使其心安的技巧。這對於當時正在習禪的我,讀來有種心戚戚焉之感。我認為張英調心的這段話,對於目下生活於顛跑棲遑、勞碌憂煩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帖清涼劑。張英自己說他是如何在充滿一切權利、名望、爭鬥,以及形形色色目眩耳聵,到處有著誘惑的大環境中,仍可以跳躍超脫,隨時返聞自照。他說要讓自己的心在忙碌中也必須有透歇之時,方不至讓自心如同即將繃裂之琴弦一般,需要不疾不徐、急緩之間轉化調息,這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在於誠心正意,他說即便受到了讚美,也不要沾沾自喜;一時令人誤解,招致毀謗、中傷,也無需懷憂喪志;就算大多數人群起攻伐,遭到霸凌,此時不是讓自我憂戚,志向更不可一時間瓦解,只要自反無縮,又何有所懼?守住好自身的心靈城堡,清靜悠遊使胸襟朗闊,等同虛空,了無邊際,自在無惑,心始終如無縫之編竹一般,守護好一片皎潔無瑕之正心,久久他人自然可以理解之,一切的污風腥雨自會消除,恰如蓮花一般不受污染,其質潔而不變。對於俗世間一切的情感、名聞安養等財物外惑,也始終保持著順其自然,勿妄勿求,但求放心與安心即可……。
這是一本現代人值得參考的近代舊書,希望個人的醯雞之見可以使有緣之人得覽此書,何其幸之。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康熙帝子女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利瑪竇與晚明的辛苦遭逢(二)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在學習儒家經典過程中,利瑪竇發現孔子思想中與天主教義存在很多道德觀念上的契合之處。爲了使天主教更易於理解和贏得好感,利瑪竇着重演繹教義中類似於並能兼容儒教的倫理體系。他假托儒教學者,傳播天主教中較少爭議的部分。這樣一種簡化的宗教版本使耶稣會士與羅馬教廷之間出現了麻煩,但對實現吸引中國人的目標卻有重大意義。
到了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當中有數名公卿大臣,其中最著名的是進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啓,徐一度位極人臣,且與利瑪竇合譯了歐几里德《幾何原本》的前6卷。南明永曆帝(清軍入關後,偏安福建的明朝末代皇帝)的皇后曾寫信準備皈依天主教並請求教皇支援(此信尚保存在梵蒂岡),這也說明當年「利瑪竇規矩」的成功。100多年後,意欲在中國和菲律賓排擠意大利傳教士的西班牙傳教士,醞釀了針對儒教禮儀和祭祖傳統的「禮儀之争」,激怒康熙帝發出禁教令,令耶稣會士的根基受到重創。
啓蒙理性的歐洲與封閉感性的明朝
當16世紀後半期利瑪竇來華時,歐洲與中國在對方視野中的印象是極不對稱的。歐洲早期就有對中國模糊但涉及面很廣的印象,公元7世紀拜占庭帝國與唐帝國確立了穩定的絲綢貿易,由此加深了歐洲人對中國政治的了解。1206年元朝建立,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法王路易九世先後於1245年和1253年遣使赴元,試圖說服蒙古人皈依基督,停止征伐,並與基督教世界聯手,打破奧斯曼帝國對於地中海傳統商路的壟斷。這些勸導當然無果而終,但使臣的報告進一步充實了歐洲人的早期中國觀。
此後出現的3本著名遊記《馬可 · 波羅遊記》、《鄂多立克東遊錄》與《曼德維爾遊記》對中國王朝集财富、權力、榮耀於一體的描述,已經完全超出了歐洲人的想象能力。從這些遊記陸續出版後到17世紀,歐洲一直有學者在考證這些遊記的真僞,而地理大發現爲澄清這些疑團提供了便利。葡萄牙人在印度果阿立足後,就開始密切關注中國。1508年4月,葡萄牙船隊便接到要求探明中國情況的指令。
相比之下,明代中國從士大夫到普通民衆對葡萄牙的認知都透着妄自尊大,對歐洲的認識顯得支離破碎且不着邊際。當時中國士大夫作爲整個社會中最有學問的階層,卻將葡萄牙定位於一個亞洲國家。1511年,葡萄牙阿爾布克爾克總督攻陷馬六甲,滿剌加(馬六甲)國王遣使向明求援,專心煉丹的嘉靖皇帝無心顧及。10年以後,嘉靖突然想起此事,令兵部議此事,並下了詔書:責令佛郎機(葡萄牙)退還馬六甲,並諭暹羅(泰國)等國前去救援。
在嘉靖的意念中,佛郎機不過是朝服大明、與馬六甲相近的藩屬小邦。佛郎機當然不會乖乖聽旨,於是,1514年即到達華南沿海的葡萄牙人在1522年被逐出廣州,他們的代表在那裏死於獄中。中國百姓對此幸災樂禍,他們認爲葡萄牙人與步其後塵的荷蘭人一樣,都不過是野蠻的海盜,且身體多毛、畸形,有臭味。
利瑪竇1584年到達廣東肇慶後,當地仍然流傳着葡萄牙人喜食兒童的說法。到利瑪竇抵京之初,他自稱「大西洋人」,禮部上書奏稱,《大明會典》裏記載有西洋瑣裏國,並無大西洋國,利瑪竇其人可疑,其國也「真僞不可知」。
這種觀念層次上的錯位,意味着利瑪竇們的事業將會異常艱辛。利瑪竇通過穿儒服、學漢語、守禮節來表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並把他在羅馬聖湯多雷亞學院和耶稣會主辦的羅馬學院學到的神學、哲學、數學以及繪圖等知識傳授給明朝士大夫們,但中國方面的吸收始終有限。
利瑪竇在其居住或遊歷之地所展示的地圖已吸收了地理大發現的最新成果,向中國人介紹了外面的世界,但中國在這些地圖上所處的邊緣位置讓知識界震驚了!這些地圖刷新了知識界對世界「天圓地方」的認識,儘管有徐光啓等開明人士表示認同,但近百年後「地圓說」仍遭到了掌握話語權的大清欽天監官員的「系統」駁斥。監正楊光先在其集子《不得已》中的《孽鏡》一文批判道:「果大地如圓球,則四旁與在下國土窪處之海水,不知何故得以不傾?試問若望,彼教好奇,曾見有圓水、壁立之水、浮於上而不下滴之水否?」
對汲汲於科舉八股取士的晚明士大夫階層來說,近代科學知識並非利瑪竇最有力的敲門磚,幫他進入士大夫圈子的是他按照位置記憶法展示的超強記憶能力。在一次宴會中,利瑪竇讓在座者寫下諸多毫不相干的漢字,他看過一遍後前後背誦無誤,讓士大夫們親眼見識了西學的價值。於是,很多士大夫邀請他指點子女提高應試能力。也正因這個機緣,他爲照顧一位進京官員的兒子,才獲得前往北京的機會。
進京後,面對京城保守派的阻撓,他又用帶來的自鳴鐘解了燃眉之急。萬曆皇帝對送來的鐘有了興趣,且一日該鐘突現故障,太監束手無策,不得不宣贈送者進宮。利瑪竇由此獲得留住京城的機會,且就在宮廷近旁,方便隨時進宮維修。在這個過程中,利瑪竇筆耕不輟,留下了大量的書簡,他去世後金尼閣將其整理成《中國書劄》。該書從自然地理、風土人情到政治機制都有詳盡叙述。
(三之二,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康熙帝子女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另外,講講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問題,英女王在位六十三年二百多日,超過了維多利亞女王,成為英國有史以來在位最長的君主。其實也有幾位君主在位時間也很長的。伊利沙伯一世也在位五十年左右、亨利八世也在位四十多年。伊利沙伯二世和維多利亞很不同。維多利亞女王統治的人口比現在英女王多很多,當時承認英女王為君主的地方還有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只差一個地方,也相差很遠,就是印度。維多利亞女王還是兼任Emperor of India,但去到伊利沙伯二世的爸爸已沒有了這個銜頭。
維多利亞女自從1862年便做了寡婦,沒有出來見人,直至最後幾年。但她是prince albert 所生的子女是雄霸了大半個歐洲王室。第一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德國王室還是俄國王室都是她的外孫。但很多人不知維多利亞女王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她大約五呎高,有種半侏儒的感覺,而她也很黑。相反伊利沙伯二世是相當美麗,她也是身形嬌小的。1952年,她登基的時候,那時有巡遊,我那時去灣仔樓上上去看,我那時只得三歲,所以我只是依稀記得,當時還有紀念品派的。
這個紀錄若以世界王室來講,中國皇帝職位上最長的是康熙,六十一年,但乾隆其實是長一點,他做了六十年便退位,再做了三年兩個月的太上皇。但以世界來講,有人做了八十多年,埃塞俄比亞的君主做了八十年。日皇裕仁也做了七八十年。法國路易十四也做了七八十年。英女王利沙伯二世死後,英國王室還會存在。因為他兒子查理斯是不太得人心,他會不會給廢除。我讀書時問過我老師英國為何要保留王室,他是英國工黨人,他只有一個答案是合理的,就是吸引遊客。儀仗和白金漢宮也是旅遊景點,他同時也是一個容易凝聚情緒,令人覺得國家有個效忠對象。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康熙帝子女 在 康熙帝子女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康熙帝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奉康熙帝遺詔,命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 ... ... <看更多>
康熙帝子女 在 康熙帝子女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康熙帝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奉康熙帝遺詔,命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 ... ... <看更多>
康熙帝子女 在 康熙皇帝的另一面:4道谕旨,将其对子女的冷血无情,展露无遗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