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eon我的香港回憶 011】我的祖父大約10-20歲期間,也就是第一次逃難到香港之前的黃金青春歲月,在廣州家鄉實質上的最高領導者,並非中華民國中央政府,而是控制廣東的軍閥「南天王」陳濟棠。他是第八路軍總司令,主政廣東大約十年 (1926-1936),當時也有對他的偶像崇拜,廣東國民教育課本第一課就是「我愛陳總司令,陳總司令愛我」。今天我們聽到「陳濟棠」這名字,似乎已經相當古遠,其實他和他家族對香港的影響,依然無處不在......
...... 我這一代人,成長時適逢港英管治的最後幾年,中學時代到過末代港督彭定康居住的港督府,至今難忘他為香港民主化作出的貢獻。這種少年時代的美好回憶,和祖父一代人對陳濟棠的感懷,似乎如出一徹......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032622
▶️李龍鑣:為死在香港的「孫中山叛徒」廣東軍閥陳炯明翻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tlKjdQMfo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00211 黃偉民易經講堂 失控了! 中共闖了大禍,武漢肺炎失控了。 共產黨這個政權是不怕死人的,大躍進死四千萬人,文革死幾百萬人,唐山大地震一夜死六十萬人,他們的眉頭都不曾皺一下;但今次,從他們的身體語言看到,他們害怕了。 直轄市、一線城市,一個一個的封城,北京、上海、廣州...
廣州 軍閥 在 Chea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外國人不懂中國史很正常啦
但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就別犯這錯誤了
1917年的廣州,還是革命黨的地盤
應該放的是青天白日的中華民國國旗 (還是國民黨旗也可)
革命黨你要稱為國民政府、國民黨、中華民國都可以
但1917年的中華民國,一般來說都是指在北京的北洋政府
大家都知道中華民國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過很多人可能以為是蔣介石的那個中華民國
其實是北洋政府主導的,國民政府還只是"地方軍閥"
之所以各位對這段歷史不清楚,是我們受教育時
北洋政府都被形容得很負面
被國立編譯館有系統的抹黑或消失了
回到主題
如果貝聿銘出生在1917年的北京,那就應該是五色旗
出生在廣州放五色旗有點勉強啦
但再怎樣都不可能是五星旗
中國共產黨1921年才成立
那時候的旗子還是一把鐮刀配一顆星
五星旗1949年才被設計出來
貝多芬現在大家都說是德國人
但你也不會放現在的德國國旗嘛!
(貝多芬嚴謹的說是神聖羅馬帝國底下的一個選侯國,但說德國也ok啦)
ps:這本書作者是韓國人,且是講建築的
所以講錯我覺得情有可原啦,是一本好書
廣州 軍閥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
馬克斯·鮑爾─低調但機智的奠基者
前情提要:
蔣介石想要跟德國進行軍事合作,但他最初開出來的顧問人選名單卻通通被德國政府打槍,於是頗受老蔣青睞的德國名將魯登道夫,推薦他的部下─馬克斯‧鮑爾擔任中德合作間的顧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馬克斯·鮑爾(Max Bauer ),一名專精炮兵的德軍上校。說真的,上校在軍階中雖然已經不算低,但比起老蔣之前提出的顧問人選(馬肯森的軍階是元帥、魯登道夫則是上將),鮑爾就顯得太小咖了......幸好,鮑爾有著超越表面軍階的優秀才能。
有人形容:「如果魯登道夫是敲響德國在一戰戰鼓的大槌,鮑爾就是那個拿著大槌的鼓手。」因為魯登道夫非常器重鮑爾,所以鮑爾的建議(像是發動全國力量的總體戰思維)往往被魯登道夫轉化為實踐的行動;甚至鮑爾除了軍事專長,竟然還擁有工業領域的榮譽博士稱號,可謂複合性人才。而他低調、有能力的特質,對中德雙方來說都是理想的存在。
聽到老長官的推薦,鮑爾自己對於去中國也有相當高的意願,原因很簡單……沒工作,必須要賺錢。
鮑爾後來在國民政府工作的月薪是1400大洋,如果按購買力計算,1920年代後期的上海,1大洋可以購買到8公斤的白米,所以1大洋相當於今天400元新台幣購買力,鮑爾的月薪換算下來就相當於64萬新台幣!(現在知道為何意願很高了吧?)
順帶一提,根據在1932年的顧問團檔案中,有規定顧問團的待遇為:
「起薪500滬洋,有家眷者加100,年滿32歲以550為起薪,每兩年加50元,上限至1000。有宿舍及僕役,在外租屋者有家庭給120,單身給50。設有旅行津貼,單身者440元美金,已婚而獨自旅行565美金,攜眷則1005美金。」而根據胡適日記的紀錄,他在1930年代花了1090美金購買豪華型的福特車,而豪華型福特車在2010年的售價約18000美金,也就是說1930年代的1美元購買力相當於今日的16.5美元,大約是今日的500元新台幣,換算下來,一個單身旅行的德國顧問可以拿到一次22萬元的旅行補助……現在知道為何德國人願意來中國當顧問了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鮑爾對中國之行躍躍欲試,但開頭卻不順利。
首先,鮑爾在1927年抵達中國廣州的隔天,竟然正好碰上軍事將領攻打廣州城的兵變,讓他只能倉皇逃難。之後好不容易抵達上海見到蔣介石,結果當時國民黨正好爆發史稱「寧漢分裂」的內鬨,本來身為北伐軍總司令的蔣介石被逼著下野以示對政爭負責。所以儘管鮑爾與蔣介石相談甚歡,老蔣甚至當場說出:「鮑爾上校軍學淵博,且熱心為我國服務,乃聘請之為軍事顧問。」但此時的老蔣其實只是一介平民,他的承諾只是空頭支票。
同一時間,深怕違反凡爾賽條約的保守派德國官員非常不樂見鮑爾赴華,當時德國駐華公使─博鄴就上書德國政府表示:「德國人來華任職,此等行動不獨對德國毫無功績可言,而且會帶來莫大之不快。」。
幸好,老蔣1927年8月被逼著下台,12月就強勢復出並重新執掌北伐軍的總司令職位,並隨即派遣以陳儀為首的代表團去德國考察,由此可見老蔣真心想實踐跟鮑爾的約定。
眼看自己的頭路即將有著落,這下鮑爾可來勁了,他熱切地為陳儀代表團接洽許多德國許多著名企業,比如:電子產業的龍頭─西門子、火炮製造大廠─克虜伯,陳儀還當場購買一批軍火。
但比起經貿往來,國民政府其實對軍事合作懷著更大的興趣,所以在出發前,就先詢問德國駐上海領事:「德國政府願不願意派軍事顧問呀?」結果上海領事表示:「這你要問政府。」
等到陳儀代表團抵達德國,就多次詢問德國政府:「能不能聘請軍事顧問呀?」結果德國政府說:「這事我們需要好好考慮考慮。」然後只讓陳儀聘請到幾位工業及經濟專家回國。
參訪後國民政府繼續提出:「我們想聘用德國軍事顧問呀!!!」德國政府則表示:「這事需要從長計議。」
眼看德國人竟玩起中國人的國粹─打太極,蔣介石決定:「軟的不吃,我就來硬的。」他揚言:「如果德國政府不讓我們聘請10位軍官來華,那我乾脆改聘請法國顧問團算了!」
此話一出,本來要死不活的德國人瞬間回神了。要是老蔣真的跑去跟法國合作,那本來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瞬間就會消失。談錢傷感情,不談錢就沒感情呀!
同一時間,鮑爾自己也努力的奔走(因為事關高薪工作呀)。他清楚的知道,目前使德國政府裹足不前的,就是忌憚凡爾賽條約的禁令,對此他提出一個辦法:「就讓我以『私人顧問』的名義前往中國,一切就解決了。因為這是我的個人行動,到時各國要追究責任,也無法牽連到德國政府,政府就不算違反凡爾賽條約啦。」
「但你若是在中國介入軍事,世界各國還是會追究政府呀?」
面對這種質疑,鮑爾不慌不忙的回應:「那我就以『經濟顧問』的名義受聘於中國政府,畢竟我國以後也會跟中國有軍火生產及買賣上的往來,有一個經濟顧問處理相關事宜,也是合情合理的。然後我這個經濟顧問,只是『恰巧』懂一點軍事,所以在軍火買賣上『偶爾』給一些額外建議,這樣不就沒毛病了嗎?另外,之前我跟蔣介石商談,已經確立未來中國要走裁軍路線,所以如果有其他國家質疑我是在助長戰爭,那我就可以把裁軍方案提出,就此表明我去中國是促進和平,而非助長戰爭,到時更能反駁一切的質疑。」
聽完以上說詞,我真心覺得:狡詐不分人種、雞賊跨越國界。鮑爾這一套神邏輯,加上明確的背鍋覺悟,還有中德合作下的利益收穫。德國終於拍板決定:「放行。」
1928年11月,馬克思‧鮑爾率25人組成的德國顧問團赴華,臨行前,鮑爾向顧問團成員說出了他的目標:「幫助蔣介石消滅各地軍閥,把中國變成德國的市場。」中德合作自此拉開序幕。
圖片為:馬克斯‧鮑爾
廣州 軍閥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211 黃偉民易經講堂
失控了!
中共闖了大禍,武漢肺炎失控了。
共產黨這個政權是不怕死人的,大躍進死四千萬人,文革死幾百萬人,唐山大地震一夜死六十萬人,他們的眉頭都不曾皺一下;但今次,從他們的身體語言看到,他們害怕了。
直轄市、一線城市,一個一個的封城,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
那個什麼至高無上的人大會議,三月還敢開嗎?
全世界如臨大敵,但香港,仍然中門大開,假封關,假檢疫,虛應其事。
香港人搶口罩,搶食糧,搶廁紙,人心惶惶,終於明白到,過去大半年,我們抗爭什麼?
真普選為什麼重要?
不是虛無飄渺的民主自由,一個不是香港人選出來的林鄭政府,如何面對天災人禍?如何保境安民?
林鄭的政府,只是配合北京權貴的政策和方便,鄙視香港人的身家性命。
她鄙厭記者,因點為記者報道真相;她憎恨律師,因為他們忠於人人平等的法律;她厭惡前線醫護,因為他們的真話示警。
她要香港和大陸看齊,懲罰社會公義,對付社會良心。
特首受薪,天職是保護香港,但林鄭為香港做了什麼?
她去信國際領事館,投訴各國對港封關;不合理、無根據。
她崇拜的習近平和中共政權,連面對事實的勇氣都沒有。
武漢肺炎就是武漢肺災。
是天災還是人禍,也是武漢肺炎。不面對禍源,解決不了今次災難。病毒無眼,不會見高就拜,見低就踩,所以,中國大陸人人自危。
北京不喜歡人叫今次的瘟疫做「武漢肺炎」,因為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但病就是病,在武漢出現的非典型肺炎就是武漢肺炎,像其他病症一樣:伊波拉病毒、德國麻疹、日本腦炎……
這本來就是面對真相的態度,但心中有鬼,自然那裡都是鬼影幢幢。
正名,有崇高的政治意義。
《論語》子路篇章第三章: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周遊列國,在衛國停留的時間最長。
有一天,子路和孔子討論為政的大原則問題。
子路問,假如衛君有意搵老師來主政,第一件事你會做什麼呀!
孔子答他說:
第一件事是要正名。
子路聽了,嚇了一跳!
吓,唔係卦?有是哉!意思是,正名?有咁重要咩?人家說你迂腐,真是無講錯,正不正名,有無咁重要呀!
孔子說正名,是端正名份。不單是一個名字,指的是確定了思想邏輯,價值取向。
一個政權,追求的是什麼?是霸道政治還是王道政治?
是強凌弱,眾暴寡,有權有勢就大晒;還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少有所長,大家可以安居樂業?
孔子意思是為政,先把文化思想,價值追求搞清楚。
子路的反應是,文化思想,價值追求這些東西,抽象空洞,有乜好搞呢?
所以孔子罵他:
你這個傢伙真是粗野無知,唔識就唔識,唔好扮識,蓋闕如也。
他說,為政的重心,名不正則言不順,價值目標不清楚,沒有清晰的信念,理論上便講不通。
講不通的政策,連自己都不信,又怎會成功?
沒有文化信念的政權,無法建立社會的核心價值。
沒有核心價值的社會,無法成立一套大家信服的法律和規矩。
沒有一套公平公正的法律和社會禮法,老百姓就無所適從,好似手腳都唔知放在那裡好。
所以,政治領袖的重點,始終是思想領導,文化領導。
信念定了,價值追求定了,行政上才能行得通,人民才能跟隨。
這樣施政,不是空叫口號,邏輯上要站得住腳。
無所苟而已矣,不能隨便說一些,無法實行,什麼「為人民服務」,「階級鬥爭」,「敵我矛盾」之類的政治口號。
這就是中國政治哲學的大原則。
林鄭政府已經無法施政,因為全個政府的目標,都不是為了香港人的福祉。
她將香港推到《周易》第十二卦天地否卦的處境。
政府和市民各走極端,社會閉塞不通,互不溝通。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
整個政府,都是匪人——只是外表是人形物體,但都不是人。
他們打擊社會的正義力量,有良知,說真話,為香港好的人,都備受打壓。
目前香港正處於否卦第二爻和第三爻的位置。
否卦六二:
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包承,包容承受。
政府沒有盡到保護市民的責任。承受那種缺乏政府保障的局面,申訴無門,只能逆來順受,自求多福。
天災,人禍,施政目標不在港人,社會氣氛急速惡化,世道人心都變了。
這種時勢,小人得利,因為這些匪人,無底線,無原則,不分是非,為生存,為利益,乜都肯制。
所以,在世道不佳時,只有小人吉,張牙無爪;堅持原則的君子,就過得很辛苦,英雄落難,失業、官非,樣樣來臨。
所以爻辭說:小人吉,大人否。
但最後結論是亨的。
因為在這樣的時局,堅持理念,不肯同流合污,雖然否於一時,但做人,守住了原則尊嚴,在一生的高度來看,便是亨。
在否的時代,全是匪人,失意才是最大的亨通。
這便是古人說的:身雖否,道卻亨。
世道沉淪,小人得利,社會變成兩個對立的集團。
小人們見到大人們不識時務,唔懂轉膊,死牛一面頸,不知變通而失意,當然幸災樂禍;大人們又睇唔起那班無原則,無底線,隨波逐流的小人,所以又嚴厲批評。
兩大陣營,各自指摘,爭訟便起。
所以,否卦六二爻變,變成了天水訟卦,社會下滑,小人群大人群自然壁壘分明,互相批評,社會爭訟不斷。
《小象傳》說:
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大人否得來也亨,因為不亂群也。
大人們和小人們,涇渭分明,無法合流,所以,即使否,也亨通。這是生命價值的大亨通。
否卦六三:
包羞。
否卦六三爻,是泰否兩卦的谷底,整個社會沉淪到深淵,不止經濟民生的惡劣,最可怕是人性的沉淪,全部都是匪人,社會已成人間煉獄。
人人喪盡廉恥,囤積口罩、物資,高價販賣。官員執法不公,大陸客騙入境,騙醫護,騙醫院。
社會上完全沒有保障弱勢的力量,包羞,無論多壞多可恥的事都被包容。
《文言傳》說: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社會倫理的敗壞,並非突然變壞的。是逐漸,慢慢的,大家一步一步的接受。漸漸更糟的,像臣弒君,子弒父,咁誇張,都見怪不怪了。
這是統治集團,立壞榜樣,社會已見怪不怪的包容。
中央領導家族貪污一萬億,各級官員貪污弄權便理所當然;新聞記者、維權律師、真話醫生,被捕入獄至死亡,社會大眾接受,誰叫他們多事講真話,慢慢全國人都講大話。病了,對著醫生,在醫院,說病歷,講地址,都說謊。
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不早辨也。
在否卦第二爻,社會部份人仍有是非之心,所以仍分為小人集團和大人集團在對壘。
當社會跌落否卦第三爻,君子大人都噤聲了,社會一片黑暗,所以羞恥邪惡,統統都被社會包庇,再沒有正面力量和它抗衡了。
因為否卦六三爻變,為天山遯卦,大家放棄了,能跑的,都走了,移民隱居天涯了。
否卦是閉塞不通,政府和百姓不通,最可怕的不通,是資訊不通。
資訊不透明,六三,這個時候,不知道,否,會過的,去到第六爻,就是「傾否」,將整個否的時代推翻,走入天火同人卦,面向世界大同的光明時代。
六三的包羞時期是谷底,歷史上任何黑暗時代都不會長久,推翻了,便是明天的同人大有兩卦,即「同樣是人,大家都有」的大同世界。
一個階段的結束,同時地,也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兩卦開始,以既濟未濟兩卦作結。
第六十三卦水火既濟,第六十四卦火水未濟。
乾為天,指的是宇宙天體的一切規律。
是形而上的自然法則。
坤為地,指按這個自然規律形成的具體人間。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地既成,人間的一切,就跟自然規律在運轉。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去到第六十三卦既濟,是解決了。
濟,是渡河;既濟,是已經渡了河。解決了。
兩個卦都用狐狸渡河作譬喻,渡了河,即事情搞定了。
一個階段結束,就是下一個階段的開始。
所以,既濟之後是未濟。
古人心意,是完成一個階段,也展開了另一個新階段。生生不息,永不休止。
既濟,是開始了之後的結束。
未濟,是結束了之後的新開始。
我們結束了求學的階段,亦開始了踏進社會的階段。這時才體會到學校裡面的困難,原來是這麼的溫柔。
我們結束了單身的身份,便開始了共同生活的婚姻。愛情是浪漫的,婚姻卻是柴米油鹽。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婚姻後卻多了一倍親戚朋友。女孩子總是幻想,出嫁後,便有張長期飯票;誰知持家後,才是萬事皆憂。
沒有永遠的終結,因為終結正帶來開始。
終結和開始,其實是一體兩面。
中山先生推翻滿清,結束千年帝制;隨即軍閥割據,群雄並起。
北伐成功,中原一統,但中共又開始立足上海。
日寇侵華,逼使國共合作;內鬥稍歇,但又板蕩中原。
日本投降,國民未享半日和平,內戰又起。
中共建政,結束百年動盪;但更大的人禍,亦正式展開。
沒有了亡國的危機,但開始了飢餓和人性的泯滅。
鄧小平七八年挽狂瀾於既倒,毅然反共,一百八十度轉向資本主義,結束了飢餓貧困;但中國人的醜陋卑劣,即湧現世間。
解決了內地的吃飯問題,卻又招來了全球的排華巨浪。
一事既濟,開展了另一事的未濟。
明末才子李漁說,千古興亡,都只不過重覆台上的一場戲,劇情重覆,不外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
非洲第一高峰的雪山上,冰封了一隻野豹的屍體。
這現象違反常識。
動物的足跡,跟著食物走。
冰峰上,只有寒冰,野豹上來追尋什麼?
這引起了美國文豪海明威的興趣,來到非洲,寫下了他半自傳式的名著────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荷李活後來將它拍成電影,香港譯作《雪山盟》,由格力哥利柏和蘇珊希活主演。
香港人,經歷了這半年的流血抗爭,這次武漢肺炎,大概體會到雪峰上那隻野豹的追求,嚮往野豹的足跡。
與其活得長,不如活得好。
廣州 軍閥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黃埔軍校舊址位於中國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顧問幫助下,創辦了培養軍事幹部的學校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而後更名為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迄今。因校址設於黃埔長洲島,通稱黃埔軍校。軍校在此辦到第七期,1930年9月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高雄。長洲島位於珠江中央,四面環水,環境幽靜。島內築有多處炮臺,與魚珠炮臺、沙路炮臺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難攻,便於學習與練武;由於當時滇、桂軍閥盤踞廣州,為避開軍閥的控制和幹擾,需選擇交通不便,遠離市區的地方;還有島上有清陸軍小學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還可節省人力和資金。因此孫中山決定把軍校設在長洲島上。軍校大門坐南向北,面臨珠江,在牌坊門額上書有白底黑字的「陸軍軍官學校」橫匾,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闓的手筆。門前有兩個哨崗,後面的兩間房子是衛戍室。大門內正面有一幢走馬樓,稱為校本部。校本部是一座嶺南祠堂式四合院建築,兩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即三條主要通道,四排房舍。在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東西兩側,房舍排列的形式一致,相互對稱。四排房子之間以走廊連通,四周有圍牆,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全校自總理、校長、黨代表之下,設政治、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六部,機構總數約40個,還設有學員宿舍、飯堂、展覽室等。但1938年在抗日戰爭中,遭日本戰機炸毀。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築物於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84年,建立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國家文物局批覆的「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6月16日奠基,11月12日落成,面積10,600平方米,耗資2000餘萬元,復原了孫中山、廖仲愷、周恩來及教授、教練、管理、軍需、軍醫各部的辦公室和課室、師生的飯堂、寢室等,但由於趕工期而埋下了不少質量隱患。2005年,又投入1400多萬元進行全面修繕,將嚴格按照「修舊如舊」和「不趕工期」兩大原則。1995年,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2000年,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現有軍校正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中山故居、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建築。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校門於1965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重新修建。在二門門口掛著一副對聯:「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二門右側牆壁上,掛著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軍校大門綵樓兩旁原掛有一副對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橫額為「革命者來」。孫中山逝世後改為總理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中山故居即「史跡陳列室」,原為清朝廣東海關黃埔分關的舊址,稱為學海樓。磚瓦混凝土混合結構兩層,建築面積805平方米,1952年重修。舊址目前已免費參觀,但需領取參觀券,每天限人數2000人。逢週一閉館,每天 9:00 到 17:00 開放參觀, 16:30 停止入館。舊址低層分別開設「黃埔軍校史跡」、「黃埔群英館」和「北伐戰爭中的黃埔人」三個主題共六個展館。其中黃埔群英館為展示在黃埔軍校的學生和教官的油畫,其他均為展示黃埔軍校歷史內容,只是史跡為黃埔軍校的歷史年表,黃埔人為以人物為主軸介紹黃埔軍校的歷史。而舊址後一排房屋作為黃埔青少年訓練營成員的臨時宿舍,第二排為訓練營的集合教室。
廣州 軍閥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黃花崗公園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先烈中路。為紀念1911年4月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在黃花崗起義中英勇犧牲的七十二位烈士而修建。今日陵園規模宏大,面積十六萬平方米,“東至二望崗,西至廣州模範監獄及永泰村,南至東沙馬路(今先烈路),北至墓後田塘”,莊嚴肅穆,墓園座北向南,孫中山先生題“浩氣長存”四字之牌坊式大門氣魄雄偉,經墓道到烈士墓,墓後有記功坊。
楊仙逸(1891年-1923年9月20日),祖籍廣東香山北台村。1910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先後就讀於夏威夷大學及加利福尼亞州哈裡大學機械專業。畢業後,為響應孫中山「航空救國」號召,再入紐約迦彌斯航空大學,精研飛機製造與駕駛技術,成績優異,獲萬國飛行會陸飛行執照。1917年楊發起組成飛機隊,攜機回廣州參加護法戰爭,被孫中山任命為飛機隊隊長。1922年赴美洲向華僑募捐,購買飛機12架,包括其父楊著昆捐獻的4架。民國12年(1923年)3月1日,孫中山從上海返回廣州成立新政權,稱大元帥府,任命楊仙逸為大元帥府航空局局長,兼任新創辦的廣東飛機製造廠廠長。因經費不足,航空局於是利用航空局的紅屋(今沿江東路421號)作為飛機製造廠,自行研製飛機。同年7月製成中國自行設計生產的以「樂士文」(Rosamonde,宋慶齡的英文名)命名的第一架軍用飛機,正式試航及命名典禮在大沙頭機場舉行。孫中山為表彰他的卓越功勳,親筆書寫「志在沖天」的橫幅贈送給他,現存廣東省博物館。他後來曾多次指揮和駕駛飛機參加與平定軍閥叛亂。是年秋,率飛機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1923年9月,陳炯明在惠州發動叛亂。孫中山派大軍討伐,楊仙逸亦參與作戰,在博羅梅湖白沙堆前線,楊仙逸建議從水路進攻,以摧毀惠州城垣。9月20日前往檢查水雷改裝炸彈時,因意外爆炸而殉難,時年32歲。隨即,孫中山在大元帥府下撫恤令,並追認楊仙逸烈士為陸軍中將,決定對其進行厚葬。為紀念楊仙逸,現於中山市石岐區南下,有楊仙逸中學以其名紀念,該校以電腦教育而知名。楊仙逸遺體原葬於廣州黃花崗之東三望崗(現黃花崗公園),墓碑是孫中山手書的「楊仙逸先生之墓」七個大字,墓道拱門上放著一飛機模型,象徵烈士生平事業和沖天壯志。1927年,廣東省政府重修烈士墓。碑文如下:
“ 中將諱仙逸,字學華,號鐵庵,中山縣籍,太平洋夏威夷同盟會黨員,年十八,曾先後畢業於意賀蘭小學、夏威夷大學、美洲卡利科彌省哈厘大學機械專科、茄彌時大學航空科。民國七年應孫總理命旋滬助理戎機,民八入閩,組織飛機隊,充總指揮。民九駕機回粵討逆,炸觀音山。旋復充總統府侍從武官楊仙逸碑文,羅致同志數十人資助赴美,入航空專門學校畢業,今粵東航空人材之盛,多半由其手造。民十一長航空局親制樂士文飛機,井然成隊。民十二東征,秋九月二十日,在博羅之梅湖檢閱水雷,爆發,不幸與謝、蘇、吳、馬四同志共殉國難,年三十有二。帥令追贈陸軍中將葬於黃花崗之東三望崗之原。航空處同學聯請廣東省政府令發國帑諮送革命紀念會會同飛機師楊官宇等將其生平事蹟大概勒之金石,重建碑墓,俾與黃花崗諸先烈永誌不朽。中華民國十六年一月十五日 廣東省政府立 ”
1979年,因時任副委員長的宋慶齡的要求,廣東省和廣州市當局撥出專款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右側,鄧仲元烈士墓之後,按照原貌修復。並將和楊仙逸一起犧牲的四烈士葬在楊仙逸烈士墓之側。1920年代初立楊仙逸墓時,其家人以廣州之墓遠隔家鄉,子孫祭掃不便,經航空局同事的協助,由烈士之長兄楊光霖和岳丈程友彝老先生等把楊仙逸之遺體運回中山新村安葬,故有現今中山市環城新村蟛蜞頭山之墓。楊仙逸在黃花崗內的墓,為廣州市的一個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佈時間為1983年8月,歷史年代為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