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小鎮
保留17世紀樣貌的英國童話小鎮
.
你有聽過 Castle Combe 這個地方嗎?
整個小鎮保留17世紀的建築,甚至是17世紀之後都沒有新的建築,至今你在街上也都不會看到現代化電線影響天際線視覺景觀。
.
Castle Combe 是位於英國巴斯附近30車程的地方
廣義被稱作柯茲窩地區的某個部分,但卻是觀光客沒有其他地區那麼商業化
保留非常純樸小鎮風景
.
在這座小鎮,過去是以羊毛交易為主,你可以看到小鎮中心被稱作 Market Cross,這裡有一座名為 聖安德魯教堂,還有酒吧餐廳與旅館。
這地區還有一些當地居民製作的糕點,另外還有一間一定要預約的 Tea Room,另外,也有一間米其林餐廳隱藏在一間飯店裡面
沿著The Street 可以看到都是石造的房子,這些都是17世紀之前建造。
你會感覺時間凝結在這裡,保留比維多利亞時代更早以前的英國景觀
為了要保護這座小鎮,如果自行開車還要停在遠處的停車場,不能開車進來破壞。
這裡的居民為了維持這樣的房屋,相信也是要花很多心思去維護。
.
這座小鎮,也出現在許多影集與電影當中,實地到這裡取景
如果你想要放慢生活旅行的步伐,穿越時光走進17世紀以前的英國
Castle Combe 或許是你下次的考慮之一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路德圍Lo Tak Court是香港新界荃灣的一條道路以及公眾停車場,名稱沿自街道旁的路德會聖十架學校,其南邊入口始於海壩街。路德圍周邊設有多間食肆及甜品店,是荃灣著名的食街。雖然路德圍本義上只是一條街道名稱,但由於其周邊均劃為行人專用街道,四周亦被單幢式的住宅大廈群包圍,位於樓群中央的路德圍遂成為...
廣義 停車場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967年凌波第一酒店登台】#凌波 #時空咖啡廳 #張萬康
「綜觀凌波風靡全台的原因,除了她能歌善演,其他因素約莫是,外省人特別喜歡黃梅調的琅琅上口。當然本省人也聽得來,歌仔戲的古味和黃梅調還是搭得上。且凌波有苦女奮鬥成功的形象,深深撩中本省女性的心。她是汕頭人,幼年賣到廈門當養女(台灣早期貧苦,不少女性亦有相同命運)。廣東的潮州、汕頭講的是閩南語系的潮汕片。凌波在廈門成長,閩南話的廈門話是其母語。49年九歲的凌波和養母逃到香港後,小小年紀就去演廈語片,演黃梅調電影一炮而紅是後來的事。此外古早台灣的男婚女配,不少人還是聽任家長作主的,觀眾從本片得到心理投射。另,凌波不是典型正妹,但她通過反串,以雌雄莫辨的魅力尤其征服女性觀眾(或可從中解讀隱約且廣義的女權意識)。」
──節錄自《年記1967:時空咖啡廳 | 張萬康》
圖說:影星凌波與歌星席靜婷,卅日晚間在台北第一酒店展開了她們為期一月的登台獻唱,現場表演情形。
日期:1967/09/30
攝影:王萬武
來源:聯合報
#報時光UDNtime #年記 #1967年
歷史新聞
【1967-09-30/經濟日報/06版/綜合】
北市議員迎凌波 會議暫停十分鐘
美哉梁兄哥‧今唱黃梅調
【本報訊】
穿著一身鵝黃色洋裝的「梁兄哥」凌波,昨(廿九)日下午四時四十分和席靜婷一同到台北市臨時議會,作五分鐘的旋風式訪問。凌波在市議會雖只逗留五分鐘,卻在市議會寫下了好幾項前所未有的記錄。
首先是,正在進行中的工務質詢,為了凌波的訪問而由議長張祥傳請工務局代局長李如南暫停答覆詢問,休會十分鐘,歡迎凌波。
其次,與會的議員們曾經四次熱烈鼓掌歡迎及歡送凌波。
再次是凌波登上了官員答覆議員質詢、市長報告施政的發言台,向議員們致謝;另外一個做生意的商人,也在凌波之後登上了那座發言台講話,介紹席靜婷是有名的歌星。
另外,凌波和席靜婷,曾坐在官員席的警察局長的坐位上。
警衛人員為了凌波,將市議會後面停車場兩側的鐵門拉了起來,並且上鎖。使因公務乘車到議會去的人,一度不得其門而入。
凌波從下午四時四十二分進場,到四十七分就離開。
【本報訊】
「梁兄哥」凌波定今(三十)日開始在第一酒店獻唱使他一舉成名的「梁祝」黃梅調。
凌波將在今天下午八時卅分和十時四十五分首度公演兩場。第一酒店這次為了邀請凌波來台演唱,花費了十幾萬元,佈置了一座宮殿式的舞台,台上並綴有四、五千個小燈泡,三十九人的中西大樂隊,將分四層隊形伴奏,今早已由十幾位木匠趕裝舞台。
市警局今天將派出警員卅人負責第一酒店的秩序,每個來賓都將憑請帖和訂位卡進場,而且所有的電梯都只到十二樓,再自行走上一層。
幾天來,凌波每晚十一時後,都到第一酒店由樂隊配合預演,所以凌波對今晚的演出已有充分準備。
據悉,凌波這次來台演唱,為期四週。每週換一次節目。所得的酬勞是港幣一十萬元,席靜婷則是美金三千。
█關於年記系列
由報時光與尖端出版聯合企畫,每個年份挑選30組具有「時代感」的老照片,邀請當年出生的作者撰文而成的老照片新文集,並收錄具有代表性的老報廣
告以及新生事物,讓那些令人留戀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躍然紙上。
█設計概念與裝禎
每張老照片歷經數十年時間,能再次展現實屬不易。這些照片或許是底片翻攝或相紙掃描,帶有略為泛黃的色彩、斑點或刮痕等歲月痕跡,都真實地記錄
了當下那一刻的時空。
█年記系列作品 圖/報時光
★年記1960:時光的線條/歐銀釧
★年記1961:誰在路上走著/王淑芬
★年記1962:一個時代的誕生/楊翠
★年記1963:或許,不只三十個短篇/陳輝龍
★年記1964:隨人解讀/馮翊綱
★年記1965:捕魚和寫詩之間/李進文
★年記1966:交換日常/嚴忠政
★年記1967:時空咖啡廳/張萬康
★年記1968:走慢的時光/顏艾琳
★年記1969:流動的夢境/郝譽翔
★年記1970:原來是今日/李鼎
★年記1971:風靡宇宙的復刻版/洪凌
★年記1972:記憶裡的前塵/張哲生
★年記1973:與童年重逢之地/徐國能
★年記1974:飄浮的時光/凌性傑
★年記1975:與這個世界/李長青
廣義 停車場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到達陰間,現在就要啟程🎵
只有你能帶我走向地府的旅程
想到達陽間,現在就要啟程🎵
你能讓我看見今生過去
又開始投胎的過程🎵
#入不敷出
#陰盛陽衰
#出生率小於死亡率
補充說明:
留言區有很好的科普,歡迎大家參閱:
📌比較像是神界與人界的界碑,一種結界,而不是傳送門的概念。
📌一開始的鳥居顧名思義
就是給鳥休息的地方
因為日本神話
神明的座騎是鳥類居多
神明回家,鳥也在鳥居上休息
我反而覺得比較像停車場的概念XD
傳送門的意思就比較廣義
你出了家門就是外面的世界
你家裡的門
就是連接你家裡跟世界的傳送門
這樣說好像也沒錯
只是林小姐的意思
通過鳥居後的世界比較負面
日本的鳥居
其實是很神聖的
意義上比較像界樁
過了鳥居就是神的領土
講傳送門就覺得奇怪
📌我覺得神界在日本文化指的是這塊領域的聖潔,而非亡靈之所,林小姐比較像是用台灣人的宗教觀去解釋日本文化,這本身是一個謬誤。
我覺得可以討論的是:「在台灣的公共空間是否適合使用日本宗教文化元素」。而非以錯誤的文化認知來偷換概念。
--
我個人對這個設計是否是神界人間,或是陽間陰間沒有意見。
其實我吐槽的糟點在 #設計的美醜
這是我看過最蠢的大眾運輸裝置藝術沒有之一
鳥居其實是人間界與另一世界的傳送門,你把這玩意擺在車站大門是怎樣?進去搭車下場就是直接見天照大神嗎?哈囉?
哪個兔崽子搞出來的玩意,說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廣義 停車場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路德圍Lo Tak Court是香港新界荃灣的一條道路以及公眾停車場,名稱沿自街道旁的路德會聖十架學校,其南邊入口始於海壩街。路德圍周邊設有多間食肆及甜品店,是荃灣著名的食街。雖然路德圍本義上只是一條街道名稱,但由於其周邊均劃為行人專用街道,四周亦被單幢式的住宅大廈群包圍,位於樓群中央的路德圍遂成為荃灣居民對整個區域的統稱。廣義上的「路德圍」東至大河道,南至海壩街,西至福來邨,北至青山公路。路德圍四通八達,除了建有行人天橋連接南豐中心、港鐵荃灣站、荃新天地等地方,其毗鄰福來邨、沙咀道遊樂場及港鐵站的獨特地理環境,亦使路德圍成為一個人流聚集的地區。路德圍被規劃為一個以單幢大廈為主的商住區,區內大廈全部皆落成於1970年代,其中主要為設有升降機的洋樓群,亦有數幢只設有樓梯的傳統唐樓分布於路德圍南面。
路德圍區內除路德圍一條街道可供行車,其餘皆為行人專用街道,街道全部呈直向或橫向,其中平均人流最高的是連接大河道行人過路處的安榮街,附近連接青山公路的運通街及連接海壩街的荃興徑亦分享到不少人流。基於路德圍的規劃有利聚集人流,路德圍周邊近年漸漸有不少食肆及甜品店進駐,使之成為荃灣區駐名的食街,入夜後各食店往往出現輪候群眾,甚至吸引傳媒爭相報導。自大河道行人天橋系統於2013年落成啟用後,由於其中兩個出口設於大河道近安榮街(升降機)以及昌泰街(樓梯),亦間接將人流帶到一大河道之隔的鱟地坊「士林食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cICzgJZxaM/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wrBPBs5fjFyJVOcE6uF57MtbH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