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灣吉他演奏家保卜·巴督路(Baobu Badulu)有一次說到,他一直在尋找排灣族的聲音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在2021民族誌影展「音樂:傳承與創新」單元中的三個片子中,或許提供了一些答案。
這三個作品分別是吳星螢的《斜坡上的老歌手》(Kacalisiyan: Singers from the Mountainsides)、楊瀟的《歡墟》(The Mountains Sing)、和Ashkan Soltani Stone的《重金屬搖滾保留地》(Rez Metal)。透過或詩意或直白的畫面敘事,我們可以看到一境之原住民或少數民族的聲音,如何藉著新的技術、通路和音樂類型將舊的傷悲、憤怒和矛盾表達出來。但即便面對著相似的當代問題如生命的離散與中挫、居所的開發與崩解、貧困的標籤與現實,無論是曾在流行音樂場域紅極一時的南台灣部落「卡帶」歌手、在名為「歌墟」的集會上對唱山歌的廣西壯族族人、或是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納瓦荷(Navajo)保留地的重金屬樂團,都還是能在這破碎的世界中維持自己片刻的完整。流動的音樂與流動的生命韻律疊合在一起,就像納瓦荷重金屬樂團「我不從眾」(I Don’t Konform)的主腦凱爾(Kyle Felter)說的:「你必須活得瀟灑才能彈得瀟灑」(You gotta live fast to play fast)。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8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隋唐時期,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大體上概括了瑤民當時山居的特點。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資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間的五溪地區,仍有較多的瑤族居住。宋代,瑤族雖然主要分佈在湖南境內,但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不得不大...
廣西壯族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包辦婚姻之外,古代那些特殊的招親方式(一)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在古代,女性相對於男性而言是「二等公民」,完全沒有選擇自己婚姻的權利。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就是女人的宿命。這種對女性的束縛是一把雙刃劍,女性固然無法自主選擇丈夫,但是男性也同樣喪失了戀愛的機會,無法認識心儀的女性,而婚姻也徹底淪為了傳宗接代的工具。但是,即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奉行包辦婚姻的大環境下,古人也發明瞭許多相親及嫁娶的方法,有許多青年男女,借此獨闢蹊徑成就了自己的「自主婚姻」。
比武招親,唐高祖李淵史上最著名
比武招親,最早來源於幾千年前的「搶婚」制度。在弱肉強食的年代,男人孔武有力,自然就可以抱得美人歸。《詩經》裡有詩:「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說的是孔武有力的人才能放心地去讓他參與政事治理國家,其實在家庭裡也是一樣的道理。能夠保護家庭,保護自己的女人不受欺負,在現代都是男人炫耀的資本。
比武招親,在武俠片中是常常出現的事。比如在《射鵰英雄傳》裡,穆念慈嫁人,就是比武招親,因此與楊康有了一段孽緣。評書《三俠五義》裡,展昭娶親,也是類似於比武招親,因此與丁月華喜結良緣。《楊家將演義》裡,楊家的英雄男兒們,大多娶得武藝高強的女人歸,楊繼業與佘賽花,楊六郎與王懷女,楊七郎與杜金娥,穆桂英與楊宗保等,大多是採取的比武方式,相互滿意後喜結良緣的。作為武林世家,憑藉比武為女兒找到一個好相公,不失為一件美事。但真實的歷史,縱然是比武招親,女人親自出面比武的事情,也是極為稀少的。由女人的父親出面,找幾個武藝高強的壯漢,與應聘者比武試,試武藝,從中挑選出乘龍快婿,才是歷史的真實。而且,在比武時,不只能看到武藝,還可以看到顏值,這樣挑選出的佳婿,才更符合選婿者的意願。那種只看武藝,不看顏值的所謂「唯才是舉」,其實是不合情理的。
最早的比武招親記載來自佛經,古印度善覺王須波弗的女兒名叫裘夷,長得非常好,有八個國家的君主都來求婚,最後須波弗與女兒商量,決定採取比武招親的方式擇得佳婿,最後淨飯王的太子悉達多贏得了比賽,如願娶得美人歸。而這位勝利者,就是後來的如來佛祖。傳說中三國關羽的兒子關索,師從花岳學習武藝,也是通過比武招親娶得鮑三娘、王桃、王悅三位夫人的。
以上只是傳說,歷史上真實的比武招親,有三個人比較出名。這三個人分別是唐高祖李淵、漢王陳友諒、明朝末年秦良玉的夫婿馬千乘。北周時上柱國大司馬竇毅為女擇婿,採取比武招親方式,竇毅在屏風上畫了兩個孔雀,規定同時射中兩個孔雀眼睛的人勝出。結果參賽的公子王孫沒有一個達到條件,輪到唐高祖李淵時,一箭射中兩隻孔雀的眼睛。其百步穿楊的本事,賽過三國老黃忠。於是唐高祖如願娶得竇氏女,同時也救了竇氏一門。因為北周很快被隋朝取代,而李淵與隋文帝是親戚關係,竇氏一門也便成了皇親國戚,免遭殺身之禍。後來李淵做了唐朝的皇帝,竇氏又成了國母。可見竇毅慧眼如炬,這場比武招親,招來的是一代帝王。
除了李淵以外,元末與朱元璋爭奪天下的漢王陳友諒,也是通過比武招親抱得美人歸的。他娶得是「白富美」潘金花;另一位明末的英雄馬千乘,通過比武招親方式,娶得了一位歷史上最有名的巾幗英雄秦良玉,而這位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生前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死後被追封為忠貞侯。她通過比武招親方式選中的大帥哥馬千乘,乃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也算是慧眼識才。
繡球招親,陳光蕊在《西遊記》中閃亮登場
拋繡球招親,傳說從漢朝時就有了,但大多數人的瞭解,是從影視劇上。因為正史裡少有記載拋繡球的,這應該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民俗,來源於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這個愛情的女主角因為思念情人,眼睛哭瞎了,她想把繡球當做愛情的信物送給情人,自己千針萬線把它做好,因為眼盲,繡時經常針扎手,鮮血流到繡球上,把繡球染上了紅色。後人便把紅繡球當成愛情的信物,和西方丘比特的箭一個功能。把紅繡球從姑娘居住的繡樓上拋下去,砸到哪位男人身上,哪位男人就是如意郎中,當真是「人的命,天注定」,指望著月老冥冥之中系紅繩了。
《西遊記》中唐僧的父親陳光蕊,就經歷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他是個新科狀元,騎馬遊街誇官,正好碰到了殷溫嬌拋繡球招親,陳光蕊並沒有搶,但繡球砸到了他的身上,於是成就了一番姻緣。新娘子也沒有虧了他,乃是開國元勛殷開山的千金。後來二人有的「唐僧」,其實是佛如來送犯了佛規的轉世投胎。雖然是神話小說,但這段拋繡球選親的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古代繡球招親的全過程。
實際上古代繡球招親是這個樣子嗎,答案是否定的。以心比心想一想,哪一個大家閨秀會把自己的幸福注定在空中輕輕一拋,如果像陳光蕊經歷的一樣,萬一拋到一個乞丐身上怎麼辦?萬一拋到一個年長者身上怎麼辦?萬一拋到一個已婚人身上怎麼辦?有一萬個萬一等著這件不確定的事。凡是拋繡球招親者,都是大家豪門,平頭百姓,沒有小姐,更沒有繡樓。這些豪門的太公,哪會那麼糊塗,置女兒的幸福於不顧,憑一個繡球的不確定性而招一個女婿呢。
那麼,真實的古代拋繡球是什麼樣子呢?第一,先經過海選,通過報名確定參選者。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入圍的。路過的看客,是沒有資格參加拋繡球招親的。像陳光蕊那種情況,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因為他沒有報名。通過海選,過濾去已婚者,年長者,門不當戶不對者,長得太醜連老太公都不中意者等。第二,小姐勤練拋繡球,並不是「人的命,天注定」,而是精準拋球。小姐的拋繡球功夫,雖然不像黃忠射箭,百步穿楊,但也不會胡拋亂拋,這是她的終身大事,為了找到一個好郎君,她會勤加練習,在拋繡球現場,精準拋出中意的郎君,基本上是百發百中的。第三,拋繡球是有程序的,分為發邀請,回覆,會集,對唱,拋球,野餐,入戶坐堂,進餐,對歌,分別等。拋中的新郎官,還是要經過三媒六聘一套手續的。古代結婚的手續繁雜,哪一道關也不能少。
歷史上最早的繡球,其實是一種兵器,名叫「飛砣」,一般在狩獵時使用。《封神演義》中鄧嬋玉曾經拋過一個繡球,重達500公斤。這麼重的繡球,只有二郎神楊戩才能拿得動。後來人們將飛砣改製成繡花布囊,互相拋接遊戲,成了相親用的繡球。拋繡球是有歷史記載的,宋朝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有「男女目成,則女愛砣而男婚已定」的說法。該方法在廣西壯族比較流行,很有可能是壯族人的一個發明。拋繡球對於男女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賦予女人一定的選擇權,一種是代表著男人的一種促狹的趣味。萬一被美嬌娘砸中,有一種「天上掉餡餅」的感覺。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 ,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廣西壯族人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瓦氏夫人率領狼兵抗擊倭寇 | 知史現場 X 知人知史
瓦氏夫人(1496-1555年),原名岑花,壯族人,生於廣西歸順州土官之家,自小習武、精通拳術、鴛鴦刀法、兵法,後嫁給廣西田州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瓦氏(因當地語言「花」和「瓦」同音)。後來岑猛起兵反明,被知州岑璋(瓦氏夫人的父親)所殺,從此30歲的瓦氏親自管理州事。後來她的長孫岑芝繼任田州土司,她協助重振田州,並根據《岑氏兵法》(也稱為《天狼兵法》)訓練狼兵(原稱俍兵)保家衛國,後來在因緣際會下,她和所率領的狼兵成為抗擊倭寇的重要力量。下面先簡述明朝倭寇問題的成因。
1374年,朱元璋下令撤銷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和廣東廣州三市舶司,這三個負責管理民間對外貿易的政府機關(等同現在的海關)自唐朝起已存在,此時撤銷等同官方不鼓勵民間對外貿易,其後朱元璋又多次頒布海禁法令(1381年、1390年、1397年),有謂「尺板不得出海」,部分原因同打擊反政府勢力和走私活動有關。
直到明成祖朱棣重建朝貢貿易,於1403年復置太倉黃渡、寧波、泉州、廣州、交趾雲南五市舶司,另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恢復了中國官方對外貿易活動,例如從1401年至1549年,明朝和日本進行了19次「勘合貿易」(進行貿易的雙方需要出示勘合符,即官方許可證)。
但在嘉靖二年(1523年),兩幫日本貿易使節團(其中一方是假冒的)在寧波發生衝突,禍及浙江寧波一帶軍民,部分被殺被虜,史稱「寧波之亂」。因此朝廷再次關閉浙江和泉州市舶司。海禁影響了東南沿海居民的生計,導致出現大量走私活動,沿海居民不少加入成為倭寇,反而令倭寇問題更為複雜嚴重。
在上述背景下,明朝動用了大量資源打擊倭寇活動。例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舉進犯中國東南沿海,涉及範圍達海濱數千里,福建巡撫譚綸、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等領導東南沿海軍民浴血抗倭。同時,明朝廷詔令兵部尚書張經總督各路兵馬前往江浙抗倭。張經曾經總督兩廣軍事,知道廣西狼兵驍勇善戰,因此上奏朝廷,要求徵調田州狼兵抗倭。
1554年八月,瓦氏接到徵調詔令,由於長孫岑芝早前在海南參與鎮壓黎族起義時戰死,長曾孫剛繼任土司,不宜出征,因此她請准總督府讓她親自帶領狼兵出征,張經批准並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當年她已經58歲。她率領6853名狼兵(包括40多名隨從女兵),戰馬450匹,十月在田州誓師出發。1555年三月,瓦氏到達江浙海防第一門戶金山衛(近上海金山區金山衛境)駐防,是首批到達抗倭前線的隊伍。這裡是倭寇主要登陸地。在總兵俞大猷指揮下,三月十三日狼兵夜襲位於普陀山的倭寇巢穴,倭寇敗走。四月初九,3000餘名倭寇突襲金山衛,俞大猷被倭寇重重包圍,瓦氏夫人得悉後率領狼兵將他救出險境。
四月中4000倭寇精銳部隊襲擊嘉興,張經指揮各路士兵將倭寇包圍在王江涇(今嘉興縣北州里),四月底,俞大猷率領瓦氏追擊倭寇。在王江涇一役,3000多名倭寇被殲滅溺死,明朝官兵士氣大增。五月下旬,瓦氏夫人參加了陸徑壩戰役(江蘇蘇州),斬300餘倭寇首級,燒毀30餘艘海盜船。
瓦氏夫人率領狼兵在江浙抗倭,共參與了10多場戰役,倭寇聞風喪膽,當時民謠稱「花瓦家、能殺倭」。《明史》記載瓦氏獲嘉靖皇帝嘉許,封她為二品夫人:「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婦瓦氏以俍兵應調至蘇州剿倭,隸於總兵俞大猷麾下。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余令軍門獎賞。」成功抗倭後,瓦氏夫人告老歸鄉,不久病逝。
#知史 #知史現場 #明代 #倭寇 #海禁 #瓦氏夫人 #俞大猷 #張經 #戚繼光
廣西壯族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隋唐時期,瑤族主要分佈在今天的湖南大部、廣西東北部和廣東北部山區。所謂“南嶺無山不有瑤”的俗語大體上概括了瑤民當時山居的特點。唐末五代時期,湖南資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間的五溪地區,仍有較多的瑤族居住。宋代,瑤族雖然主要分佈在湖南境內,但已有一定數量向兩廣北部深入。元代,迫於戰爭的壓力,瑤族不得不大量南遷,不斷地深入兩廣腹地。到了明代,兩廣成為瑤族的主要分佈區。明末清初,部分瑤族又從兩廣向雲貴遷徙,這時,瑤族遍及南方六省,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佈局面,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明中葉以後,部分瑤族由廣西、雲南進入越南、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成為他國居民。第二次支那戰爭期間,部分瑤族因受戰爭影響轉移到泰國難民營避難,後被聯合國難民署以難民身份安置在歐美諸國。瑤族或徭族、傜族,是亞洲的一個民族,其歷史比較悠久。有研究認為:瑤族起源於古代東夷部落,與九黎族關係密切,尊奉先祖蚩尤、盤瓠。2010年中國的瑤族人口為285.3萬,62.1%在廣西。瑤族跨境而居,在越南、寮國、泰國北部也分佈一些。是越南的54個民族之一。越南瑤族人口超過62萬,是越南第9大民族。東南亞國家排華年代裡,部分瑤族人還飄洋過海移民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法國等地。瑤族民風比較淳樸而強悍。由於常受歷代統治者的驅除和歧視,一般在山區居住,因此有「無山不成瑤」之說。分支眾多,語言差異大,有勉語、布努語、拉珈語等多種。80年代創製了瑤文,用拉丁字母拼寫勉語優勉土語。通用漢語。很多人能同時操壯語、苗語等語言。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舞蹈,主要流傳在鄂、湘、渝、黔交界的酉水河和烏江流域,共有四節。現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改編的新版擺手舞,更易於學習和傳承。擺手舞它分大擺手和小擺手兩種。它集舞蹈藝術與體育健身於一體,反映土家人的生產生活。如狩獵活動和摹擬禽獸姿態。包括“趕猴子”、“拖野雞尾巴”、“犀牛望月”、“磨鷹閃翅”、“跳蛤蟆”等十多個動作。列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繡球舞是一種壯族民間歌舞,盛行於廣西西南部地區。繡球舞在歌圩中進行,是歌圩進入高潮的表現,一般是對歌到了情投意合時,姑娘裁歌載舞,將自己親手精心繡制的花球,拋向意中人。小夥子接到繡球後,如感到滿意,就在球上紮一手帕,也載歌裁舞地又將球拋給姑娘。然後唱約公歌,相約到清靜的地方去談情說愛,或約定日期地點再表達深情厚意。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動,但進入社會發展後期,這種祭祀性活動逐漸演變成以民眾間的交流為主,並且多著重於歌唱活動而淡化舞的色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群體性的歌圩活動。明朝後歌圩有了進一步發展,並定期地於固定地點舉行。歌圩一般出現在較大的壯族聚居區,以三四月間為最盛,其中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的傳統歌節。秋季舉辦的歌圩多為八九月中秋時進行。歌圩活動一般持續三五天,地點有固定的圩場、坡地等,也有不固定的場所如空地、山坡上等。歌圩的基本內容包括固定的祭祀儀式、青年男女們進行交往所需要的倚歌擇配對唱、賽歌賞歌、拋繡球、搶花炮和師公戲、採茶、壯劇等。火把節是彝組的傳統節日。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行,節期為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穀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晚飯,首先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後就爭先恐後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隨後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遊戲。同時有關火把節的音樂有一首基本是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那就是七月火把節,每當啊來來喲、啊來來喲的旋律響起,我就能感覺的到火把節那種狂熱的氣氛和火一樣的激情。簸箕舞,是一種朝鮮族舞蹈,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中國盛唐(西元618-西元907)時期,朝鮮族的高麗樂被列為著名的十部伎之一。朝鮮族的舞蹈具有上千年的歷史,其中就有簸箕舞。簸箕是朝鮮人民以前主要選用糧食的利用道具。朝鮮族簸箕舞的簸箕長為52公分,寬50公分,簸箕舞以幽雅柔和的旋律和歡樂的旋律組成兩種舞段,通過迎接日出的姑娘們仰望太陽的姿態,在歡快的旋律中,展現重新拿起簸箕的姑娘們爭先恐後簸箕的畫面。舞蹈利用簸箕為道具,有特色地形象出簸簸箕,旋轉等動作,明顯突出了舞蹈的民族特色。現屬吉林省延邊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廣西壯族人 在 廣西壯族人清明節掃墓聚餐吃什麼?這種編織品你見過嗎?摘 ... 的推薦與評價
廣西壯族人 清明節掃墓聚餐吃什麼?這種編織品你見過嗎?摘野生草莓真有趣What is this?Wild vegetables and wild fruits【我是杰少】. ... <看更多>
廣西壯族人 在 壯族是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他們祖先是誰?怎麼和漢族如此 ... 的推薦與評價
惨烈无比!2万桂军对抗15万日军,比“八佰”还悲壮的历史,不该被忘记!【 广西 故事】. 广西 卫视官方频道China GuangXi TV Official Channel. ... <看更多>